你是不是也被各种复杂的选股公式搞得头晕?今天给你一个好用、不绕弯的思路,核心围绕年线,也就是250日均线(MA250)。这个思路像早晨的热咖啡,直接把股价、成交量和常用技术指标拧在一起,给你一口气看清楚股票是否有持续上涨的潜力。把年线当作底线,用价格位置、势头和成交量三件套来确认,既好执行又不失灵活性。对打工人而言,这样的筛选逻辑,省时省力,还能在热闹的行情中稳住节奏。现在就把它变成可执行的公式,边看边练手,边学边玩。
核心公式的定义先说清楚:选股信号S是否成立,以以下六条为条件,全部满足才算命中。之一,收盘价C要明显高于250日均线MA250,给出“价格在年线之上走强”的直接信号。第二,MA250的坡度要向上,表示长期趋势在积极修复,而不是虚假反弹。第三,今日成交量V要大于过去20日的平均成交量V20,配合价格上行,体现买方力量的放大。第四,价格与MA250之间的距离至少达到3%(C-MA250)/MA250>0.03,避免过小的波动引发的误信号。第五,14日相对强弱指标RSI>50,反映当前上涨动能略占优于市场平均水平。第六,MACD柱状图>0且DIF上穿DEA时点出现,给出动量方向的交叉确认。把这六条捆成一个整包,便于在Excel、Python或自己的交易软件里直接运算。公式写成文字就是:S = (C > MA250) 且 (MA250_slope > 0) 且 (V > V20) 且 ((C - MA250)/MA250 > 0.03) 且 (RSI14 > 50) 且 (MACD_hist > 0)。
接着,给你一个可操作的分步实现路径。之一步,获取日线数据,计算MA250、MA20(或V20的基准)、RSI14、MACD等常用指标。第二步,判断最近5个交易日内是否连续满足C>MA250的条件,并确保MA250的坡度在同样区间中保持向上。第三步,比较成交量是否持续放大,确保V>V20的条件成立。第四步,计算价格距离MA250的比例,确保>3%。第五步,检查RSI和MACD的共振信号,避免单一指标发出买入信号。第六步,把六个条件的布尔结果做“与”运算,得到最终的S信号。若你用Python,可以把这六个条件写成一个函数,返回True/False,还有可追踪的每个信号的值,方便回看。若用Excel,直接把每条条件写成逻辑公式,列出每个条件的结果,再用AND把它们合起来。
这个公式的设计有几个关键点:一是以年线为核心支撑,意味价格需要站稳在MA250之上,这在长期趋势识别上具有稳定性;二是趋势确认(MA250坡度)、成交量确认(V>V20)与动量确认(RSI、MACD)三者联合,能显著降低单一信号带来的误买概率;三是距离阈值(>3%)避免了“贴地起飞”式的极短线波动,提升筛选的可信度。你在实际运用中,可以把距离阈值℡☎联系:调到2%–5%区间,结合自身风控和市场阶段做℡☎联系:调。愿景是:用最少的信号,得到更大的筛选稳定性。
为了让你更好地落地,这里再给出一个实操要点清单。之一,数据质量要高,避免缺失值导致的错误判断;第二,MA250的计算口径要统一,是以收盘价还是中间价来算,建议用收盘价,避免跨周期口径混乱;第三,V20不一定等于60分钟级别,而是最近20个交易日的成交量均值,确保与日线粒度匹配;第四,RSI的阈值可以结合市场阶段调整,如果处于极端行情,RSI>60或>70也可考虑,但要配合其他信号避免“换手过快”的假突破;第五,MACD的参数也有℡☎联系:调空间,常用的9、12、26组合可以作为基线,若你对某股的波动性更敏感,可以将快速线周期略作调整。
这套年线选股思路并不是空中楼阁,它更像是一个可落地的“自我测试系统”。在实际操作中,你可以用它构建一个股票池,先用历史数据回测,看看在不同市场阶段的成功率与回撤,再逐步细化条件。回测时要注意样本选择的代表性,尽量覆盖牛市、熊市、震荡市等多种行情。对比另一组策略时,关注的是胜率、盈亏比、更大回撤和月度/季度的收益稳定性,而不是单次买卖的灵光一现。这样,你的筛选不仅有智慧,还有耐心。
在风险控制方面,建议把止损与仓位管理一起并入策略框架。即使S信号成立,也不应盲目满仓进入,而是遵循自有的资金管理规则:比如以总资金的1%–3%参与单只股票,设定单股与组合的更大回撤阈值,以及必要时的观望期。对行业轮动敏感的投资者,可以把筛选范围设定在具备结构性行情的行业龙头,避免被“边缘股”的噪声拖累。组合层面的多样性也很重要,避免出现同一行业的高相关性股票集中持仓的情况。
如果你喜欢“边玩边学”的风格,这套公式也可以做成一个互动话题。把你实际筛选出的前10只股票和对应的日线截图贴来,和我一起对照六条条件的命中情况,看看哪几条条件最容易触发信号,哪些组合在你关注的股票池里最常出现。你也可以把你的参数稍作调整,看看不同阈值下的命中率和回撤变化,像做一个小型A/B测试。毕竟,数据说话,人大脑负责解读。让我们一起把“年线选股”玩成一个有趣的实验场景,而不是死板的公式。欢迎你把实验结果和心得发来,咱们把它变成下一期的选股案例。
在高级扩展方面,可以考虑将年线策略与分阶段的择时逻辑结合起来。例如在牛市初期,放大对MA250区域的敏感性,适度放宽距离阈值以捕捉早期上涨;在熊市或调整阶段,增强成交量和MACD的门槛,避免被单日反弹误导。也可以把基本面筛选如净利增速、行业景气度等因素并入第二层筛选,形成“硬性股价信号+软性基本面加成”的双层过滤。总之,年线公式是入口,后续的细化和迭代才是王道。
脑内的乐观情绪其实可以被这套简洁的筛选流程放大,只要你愿意把它变成日常工具。你可以在交易日结束后对当天的筛选结果进行回顾,看看哪些股票真正打出持续的上升态势,哪些只是一次短暂的冲高。把这些经验记在笔记里,就像给未来的自己写了一封成长清单。你可能会发现,真正影响胜率的并不是某一个单一信号,而是六个信号的协同与对市场脉动的敏感度。了解这点,你就已经在向“有效的直觉”迈进了。
最后,给你一个脑洞大开的收尾——把公式写在纸上,像写作业一般认真,然后抬头看窗外的云,忽然发现云层在变形,像是在暗示下一波行情的方向。你猛然意识到:你现在要做的是买入,还是先去吃午饭?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