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公司股票上市的策略,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2023-03-21 20:22:06 基金 xialuotejs

小米股价再创新低,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雷军为什么还回购?

8月2日,小米股价再创下历史新低。当日收盘, 报收8.80港元/股,刷新了此前保持的8.91港元/股历史记录,市值缩水至2108亿港元的新低,约合人民币1870亿。

如今的小米,股价下跌已经不是新鲜事。“上市首日破发”、“股价跌破9港元大关”、“市值蒸发3000亿”等新闻不断传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人们神经。伴随而至的是,媒体也在这一年对小米各项问题——手机销量、lot业务拓展、互联网模式、生态链等贯穿小米始终的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拷问。

有媒体评价说:“小米上市只有1年,雷军却仿佛经历了一世的苦难”。从短短9年时间从无到有、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角度,小米无疑是成功的。但聚焦眼下,小米又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挤压式增长”、“未来市场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手机品牌”的时代,人们不禁思考,雷军还能带领小米安然走过下一个9年吗?

上市一周年市值蒸发了50多个小米科技园7月9日,恰逢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雷军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这天,媒体曝光出小米科技园已然落成,雷军和他的小米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楼。雷军本人也难掩兴奋,于次日早上9点多钟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的晒出小米新大楼的图片,并配文:“小米科技园,8层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北漂奋斗9年,终于买房了!”与雷军兴冲冲地喜提新房对比,部分网友却并不买账,评论区里有人发出质问:“股票市值跌了多少套房?多少个50亿?”也有人嘲讽说:“股票腰斩了,你买房了。”

网友的评论可谓直击心灵,对曾喊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上一倍的”雷军来说,股价下跌一直是横亘在他和小米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上市首日,小米集团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跌破发行价17港元/股。

“出师不利”很快影响了小米接下来的节奏。2018年7月18日,在冲到了22.2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后,小米股价紧接便在“一路下行”的趋势中不肯回头,最终在2019年1月9日,小米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个限售股解禁日。当日股价下跌6.85%,总市值2594亿港元,再创上市以来新低。不得已,小米只好拿出回购股份的“大杀器”。从2019年1月17日到1月22日,六天时间内,小米三次合计回购了约1997万股股票,总斥资近2亿港元。回购后,小米股价从跌破10港元大关缓慢爬升,一度拉高到12.5港元/股的高位。上述回购只是暂时性地稳住了股价,随着5月份结束,小米的股价危机又一次卷土重来。5月31日收盘,小米报收9.58港元/股,再创新低。

雷军只好拿出同样的办法。6月3日再一次掀起回购潮,每次至少5000万港元。截至7月8日,小米一共进行了21次股票回购,花费1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回购了1.23亿股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8年净利润只有85.5亿元,也就是说,小米光这轮回购就用掉了全年净利润的12%。然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这次的回购并没有如上次那般奏效。7月9日收盘,小米股价再度跌落1.14%,报收9.50港元/股,比5月31日还低了0.08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更是下滑44.12 %。有网友调侃说:“雷军承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一倍,如今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四倍。”

如果按照22.2港元/股的最高点计算,小米当时市值为5291.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63.5亿元。而目前,小米的市值只有21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70亿元,相比当时最高点下跌了60.16%,市值蒸发了2793.5亿元,约合52个小米科技园的造价。

小米集团的股价创历史最高,但软件、硬件商业模式争议从未中断

从2018年7月上市至今,小米集团从来不缺争议。这包括了手机市场份额的下降,市值暴跌。进入2020年,受益于华为被美国制裁,小米手机份额提升,业绩回暖,市值也创出 历史 最高。但是面向未来,争议仍在。

尽管市值创出 历史 新高,但围绕小米的争议还远未结束。

小米发布2020年三季报前夕,公司股价创下自上市以来的 历史 最高价,11月24日财报发布当天,股价一度爬升至28港元以上的 历史 新高。而随着“靴子”落地,小米股价接连回调,不过总体而言,年内仍录得了超过140%的正向收益。

小米,有着多重身份,曾被看作是“年轻人第一只拥有的股票”,但在上市不久又被戏谑为“年轻人第一只套牢的股票”。围绕小米的业绩与估值,也总是存在机构多空之争。如今,小米的市场表现似乎给了那些“空头”一记重拳。但即便如此,随着华为重启4G手机,以及荣耀的剥离,未来小米的业绩以及市场份额再起争议。

手机市场份额超越苹果位居第三

小米持续在高端机领域发力充满挑战

三季报显示,小米单季度收入和利润创下 历史 新高,同时,单季度手机收入和手机出货量同样创新高。据IDC统计,小米2020年三季度手机市场份额超过苹果位居全球第三。据Canalys的数据,公司第三季内地智能手机出货量按年上升18.9%,是前五大厂商中惟一取得正增长的企业。

2020年前10个月,小米高端旗舰手机销量超过800万台,同时,其在中国大陆智能手机平均售价(ASP)同比增长14.7%。小米在财报中称,这是受益于中高端手机的销量占比提升所致。今年年初,小米发布年度首款5G真旗舰小米10系列手机,在第三季度又发布了小米10至尊纪念版,小米的高端产品策略得以成功执行。

小米之所以在高端 策略 上取得成功,是有一定原因的。张可兴认为,“小米的中高端机型符合公司的战略,过去小米用性价比抢占市场,是因为公司的研发投入不够,随着消费者理念的转变,而且手机对每个人越来越重要,消费者愿意花稍微多一点钱去获得更好的机型。此外,小米还具备一个非常好的因素,就是相对友商来说,其4G手机库存相对较低,那么在5G手机转型过程中,没有什么包袱。”

对于后续小米能否在竞争激烈的高端机市场占领一席之地,原炜认为,“小米性价比的品牌形象实在太深入人心,这种品牌形象跟高端市场高端用户对产品的心理核心诉求是不相匹配的,而要想在高端市场扭转这一用户心智,则是非常困难的。”

张可兴表示,从目前已知的数据看,小米已经获得了很多“米粉”的认可,就此而言,其在高端机型上占领一定市场份额已经比较确定。但从长远来看,小米中长期发展高端机型战略还面临非常强大的竞争对手,比如苹果、华为。面对强大的竞争对手,小米并不一定可以在高端市场上保持持续增长的市场份额。

智能手机依然是核心中的核心

短期内海外重心难以迁移至欧洲

根据《IDC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季度跟踪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智能家居设备市场出货量预计接近2.2亿台,到2024年出货量将增长到近5亿台,年复合增长率高达23%。

原炜也认为,小米的核心竞争力还是在于其手机。“这是小米业务的基本盘,决定着小米整个系列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和品牌形象。如果手机业务不行的话,则很难想象其IOT和智能家居等业务还能够蒸蒸日上。不过,另一方面,IOT是小米打造其生态的关键要素,有小米品牌的加持、对设计的要求、质量的管控以及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我对小米IOT业务在未来的发展前景还是看好的。”

据Canalys统计,2020年第三季度,小米的智能手机境外市场收入达到人民币398亿元,同比增长52.1%。本季度境外市场收入及对总收入的贡献占比均创 历史 新高。其中,在西欧出货量尤其亮眼,同比增长107.3%,市场份额提升至13.3%,排名第三。

事实上,在海外市场,印度、东南亚市场向来是小米智能手机发力的重点地区,随着公司大力开发欧洲市场,且取得显著成效,也引发了市场对于其海外市场重心是否就此发生迁移的讨论。

“欧洲市场是高端市场,那里的消费者有着更高的购买力;但是欧洲市场分割严重,语言文化林林总总,并且在专利、数据保护、消费者隐私保护等方面有着繁杂而严格的法律法规,因此市场开拓的成本也比较高,很难一蹴而就,需要长期投入。因此在可预见的未来,我相信印度、东南亚市场仍将是小米在海外的主战场,值得继续深耕,而在欧洲市场虽然会积极 探索 拓展,但需要时间,海外市场的重心不能很快也不必很快转移到欧洲。”原炜表示。

“铁人三项”商业模式

最大的挑战在于用户体验

小米的商业模式为“铁人三项”(硬件+互联网服务+电商及新零售)模式。小米硬件产品的宗旨是在满足高品质与精良设计的同时追求 极值 的性价比,雷军承诺公司的整体硬件业务(包括智能手机、IOT及生活消费产品)的综合净利率不超过5%,否则将超过部分回馈给用户。在方正证券分析师陈杭看来,极致性价比就是小米护城河的起点。他认为,“低毛利+高效率”是小米商业模式的本质,也是小米的护城河。

在张可兴看来,可以这样理解小米“铁人三项”的商业模式,“小米用手机业务带动整个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同时用智能硬件扩充自己的产品线和业务的边界。我们可以将其类比为国外非常具有性价比的连锁超市Costco。

至于如何评估这种商业模式的效果,原炜认为,小米要实现从硬件到互联网的螺旋驱动,最大的难点也是在受制于底层安卓系统的条件下,要在用户体验上,做出跟iOS可以媲美的MIUI。

张可兴则补充称,“现在很多公司都在从硬件到软件这样一种商业模式进行过渡,但是做好的公司特别稀少,惟一做得很成功的就是苹果,通过手机、电脑、平板形成iOS系统的闭环,进行产品的购买和付费。而要实现这样的成就,对小米来说难度巨大,我们只能走一步看一步。而目前,小米的互联网服务的主要收入来源还是广告,真正要实现通过硬件到互联网的驱动,还需要商业模式的重新再造。”

(本文已刊发于11月28日《红周刊》,文中提及个股仅做举例分析,不做投资建议。)

小米今日港股上市,如何评价小米上市后的发展前景?

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在小米整个的发展过程中上市充其量只能算得上是一个节点,未来如何健康持续的走下去才是重中之重。尤其是在盈利能力上。总体上来看,小米的硬件业务利润很低,即使是加上众多的生态链企业,靠硬件业务很难支撑起他现在的市值,投资人也不傻。不过好在小米将自己的定义为互联网企业,如何找到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是未来最重要的事情。

小米的发展壮大更多的还是风口使然,但是风口过后大家比拼的就是实力,智能手机市场已经是红海一片,随着华为、OV这样的传统大厂的崛起,小米开始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尤其是在旗舰机的销量上,小米已经开始落后,小米销量的大部分都是在依靠低端市场的红米在苦苦支撑,而随着消费升级不断深入,低端市场并不是一个增量市场,上升的空间毕竟有限。

当然对小米来说,并不是完全没有机会,凭借着这么多年的努力,只要保持目前的优势,同时加大对于核心技术的投入,假以时日仍然有弯道超车的机会,但问题就在小米愿不愿意去做价值上的投入,毕竟和华为甚至是OV相比,小米和他们在核心技术上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当然小米最大的竞争力还是在于营销的手段和庞大的米粉支持。

在登录资本市场,实现证券化之后的小米,如果能够加大在研发上的投入,相信未来一定可以取得不错的结果,毕竟到目前为止,小米的所有产品都带有很深厚的苹果色彩。长此以往,必将失去的核心竞争力。我相信小米的管理层必定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在资本市场的助推下,小米必将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做出真正属于自己的产品。

小米的发展战略

1、小米起于手机业务。小米公司成立于2010年4月,同年,小米推出MIUI操作系统,2011年推出小米手机。小米手机2017年全球出货量9141万台,市占率4.6%,全球和中国市场份额均排名第四。

2、以硬件为营收基础,却不以硬件盈利为目标。小米手机、IoT与生活消费品毛利率均不到10%,仅互联网服务毛利高达60%-65%,综合毛利率仅为11%-13%。反观其历史发展轨迹,我们认为小米的价值观、营销理念共同形成其产品力,硬件产品力与粉丝文化构成其品牌价值的基石,依靠品牌价值正反馈于硬件产品,并形成互联网服务的利润增值。

3、因时制宜推出新系列,形成包括小米MIX、小米系列和红米系列三大类覆盖高中低端市场。2015年推出红米系列助推其在新兴市场份额提升;2016Q1以来,中国手机市场已成为存量市场,而成熟市场消费者更追求创新升级卖点,因此MIX是小米创新力的重要输出口。

4、加快国际化进程。截至2018年3月31日,公司的智能手机已经进入全球74个国家和地区,以中国、印度、印尼为主要出货区域。就2017年第四季度出货量而言,公司在15个国家及地区位列智能手机品牌前五名。

5、低端产品出货高增,初步完成高端机型布局,整体均价仍有提升空间。近两年,通过小米对手机黑科技不断应用,使得小米手机从传统的低端形象渐渐成为一家高中低端产线完整的互联网生态企业。但是,2017年中端机型和入门机型仍是小米的主力机型,而3000元以上的高端旗舰机型出货量尚不足一千万只,2000元价位的旗舰机型销量同比亦未见显著增涨。在中国市场上,2018Q3小米100美元以下机型占比仍有18%,而中国市场主流需求为100-400美元,100美元以下需求只占5.9%。在印度市场,低价有助于份额进一步提升。2018前三季度,小米在印度市场均价同比略有下降,但低于同期印度市场整体均价。

目录

 

1. 起于手机,立于三足

2. 小米手机业务战略特点

2.1 择时推出精准差异化品牌

2.2 从性价比战略到重视黑科技

2.3 轻资本的营销理念与销售策略

2.4 以本地化实现国际化战略

2.5 电子消费品平台型企业

3. 小米手机简史:不同定位,同样发烧

3.1 旗舰机系列,极致性价比时代

3.2 红米系列,让千元机品牌化

3.3 MIX系列,以创新获奖无数

4. 产品结构仍有优化空间

小米正式上市,为什么雷军选了最低的股票定价

2018年7月8日,小米董事长雷军发出公开信称:世界会默默奖赏勤奋厚道的人。小米上市,是对小米人奖赏的一部分。但这一切只是刚刚开始,上市从来不是目标。奋斗不是为了上市,上市是为了更好地奋斗。高管团队经过反复的测算,坚信未来还有无限的成长空间。

厚道,是雷军选择小米最低定价的原因。小米以厚道作为企业的价值观,利润决不超过5%,超过将回馈给消费者。选择最低定价,主动将IPO定价在低点每股17港元,雷军兑现了让利承诺。这与雷军本人及小米一贯信奉的厚道价值观和稳定市场、长期乐观的判断有关。

小米正式赴港IPO,为何小米如此着急上市?

一个公司登陆资本市场有诸多好处,首先,公司通过上市,搭建起融资平台,不仅能够成功融到发展所需的资金,也能通过资本市场接触到更多优质资金持有者、甚至是战略投资者,对公司的长期稳定发展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公司通过上市,可以有效地实现市值流通和变现,这对于公司创始人、投资人、员工甚至是合作伙伴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信心来源。第三,公司通过上市,也能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树立良好的资本市场形象,对于公司的品牌形象、产品宣传、消费者信任度和粘着度等都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许多公司都会竭尽所能争取上市,小米也不例外,需要通过上市来实现价值、实现更多的可能。

小米选择赴港IPO,跟A股资本市场的政策、发行制度和背景有关,跟自身的发展节奏也有关。

1、发行制度的差异,让小米决定选择赴港IPO

近几年来,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发展和高溢价的特征,许许多多公司都蜂拥上市,造成了拟上市公司的IPO“堰塞湖”现象,这个现象也不是近期才发生,早在2009年创业板开闸以来,就陆陆续续呈现出这个问题。目前A股资本市场的发行制度仍然是审批制,排队的拟上市企业仍有几百家,按目前的发行节奏,小米如果选择在国内上市,如果没有绿色通道,则需要至少再等两年,对于急需资金的公司来说,时间就是金钱。而香港联交所的发行制度宽松,时间短,效率高,虽然市盈率远远低于国内资本市场,但能快速融资,对于小米来说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

2、公司股权结构的特殊性,让小米决定赴港IPO

从小米公司的情况而言,早期发展时对资金需求急迫,互联网企业往往都设置了特殊的股权结构,小米也不例外。就小米目前的股权架构而言,很难实现在国内资本市场的快速登陆,因此,既要快速融资,又能规避特殊的股权结构限制,赴港IPO是小米的理性选择。

3、着急上市,说到底还是资金需求

小米的上市之路由来已久,一方面是源于公司发展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是由于早期的投资人向之施加的压力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