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通客车讨论(宇通客车之家)

2023-01-20 22:31:32 证券 xialuotejs

氢燃料电池汽车发展前景引热议

核心阅读:

推动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明确技术路线,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近期有部分媒体片面解读,认为国家将不再支持纯电动 汽车 ,转而支持燃料电池 汽车 ,部分行业、企业也认为我国新能源 汽车 技术路线动摇。事实上,我国燃料电池 汽车 由于核心技术和零部件技术尚未突破,基础设施建设不足,标准法规缺失,氢气作为能源管理的体系尚未建立等原因,目前尚不具备大规模推广应用条件。”

在日前召开的2019年泰达 汽车 论坛上,财政部经济建设司一级巡视员宋秋玲的上述发言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在业内引发激烈讨论。

燃料电池 汽车 被“泼冷水”?

当前,氢燃料电池 汽车 发展可谓风头正劲,频被各专家点名“产业化发展有望”。财政部此时突“泼冷水”是为何故?

对此,业内人士称“实则不然”,对财政部意见的解读不能过于片面。“宋秋玲接下来的话是‘同时,燃料电池 汽车 和纯电动 汽车 技术特点不同,有各自适合应用的场景,未来应该是互补、共存,而不是替代的关系’。”

“我从来没有说过燃料电池技术是 汽车 发展的终极方向。不同情况下需要不同的技术路线,氢燃料电池 汽车 与纯电动 汽车 相互补充,是我国 汽车 工业发展的重要机会。”同济大学燃料电池 汽车 技术研究所所长章桐表示。

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副司长蔡团结也指出,要因地制宜开展新能源 汽车 的推广应用。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 汽车 各有优势,应根据发展环境、发展目标,坚持市场导向,减少行政干预。

“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总体来说,燃料电池 汽车 和纯电动 汽车 并不对立,不存在谁要代替谁的问题。”业内人士指出,比起争辩孰优孰劣,“更重要的是找准自己的定位。”

“我国 汽车 工业想通过新能源 汽车 实现产业转型,必须考虑一个前提:能源行业的转型能否跟得上。从能源角度来说,整个 社会 都面临着能源结构调整。今后,‘无碳’和‘可再生’将是两个关键词。”章桐指出。

归根结底,新能源 汽车 想要“跑起来”,目前主要还是靠电和氢。据介绍,十年前,我国看准发展方向,抓住战略机遇,将新能源 汽车 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年来始终坚持纯电驱动战略不动摇,集中发展以纯电为动力的新能源 汽车 ,形成了今年良好的发展局面。而现在,在整个能源结构中,氢能也越来越体现出其巨大优势。

“电能在使用效率、运输、安全、价格等方面占据较大优势,而氢能的优势则主要体现在其储存和密度上。氢能无法全面替代电能,只适合应用于某些对能量密度要求较高的特定场景。目前来看,氢燃料电池 汽车 是氢能最有希望的发展方向。”业内专家表示。

章桐则进一步指出,“氢可存储、可运输、可再生、来源多元化,从国际趋势上也可以看出,很多国家已经把氢能发展提上日程。”

“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

“不是说现在重视氢能了,纯电动、混合动力将来就会被抛到一边。还是要有市场理性化的选择和结构化的配比。”对于未来的 汽车 动力来源,蔡团结表达了自己的看法。

与此同时,尽管氢燃料电池 汽车 越来越受到重视,但客观制约因素仍然存在。“希望是很大的,但离产业的‘盛夏’还很远。”那么,燃料电池 汽车 产业该怎样发展呢?

“要试点先行,集中技术攻关,明确技术路线,实行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蔡团结建议。

尽管目前我国已有23个省市相继发布了氢能和燃料电池 汽车 相关的发展计划,但关于试点示范区域,中国工程院院士衣宝廉指出:“我认为,基础最好的还是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地区,他们有三大平台,示范的车辆也近千辆,所以发展基础最雄厚;其次是以广东省为核心的珠三角地区;还有就是北方地区由清华大学、北京亿华通公司和郑州宇通客车支撑起来的,以冬奥会为突破口的张家口地区。”

对于氢燃料电池 汽车 的技术突破,衣宝廉认为,应尽快实现关键材料、电催化剂、质子交换膜、双极板等批量生产,为降低电堆成本和提高电堆一致性奠定基础,同时,提高电堆的比功率,降低电堆成本和铂用量,并进一步提高电堆的可靠性和耐久性。“建议尽快完善燃料电池发动机的产业链,提高电堆的工作电流密度,提高燃料电池的体积和重量比功率,为大规模应用于乘用车奠定基础。”

蔡团结透露,借助2022年冬奥会契机,目前相关部门正和北京、河北等有关部门确定氢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加快相关关键技术的研发。

宇通客车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

宇通客车(600066)2020年半年度董事会经营评述内容如下:

一、经营情况的讨论与分析

(一)经营分析

根据中国客车统计信息网统计,2020年1-6月份客车行业7米及以上客车实现销售38,564辆,较2019年同期下降34.36%。受此影响,公司销量也出现了下降,但是行业龙头地位依然稳固。

报告期内,公司管理层按照董事会批准的全年工作计划,认真落实和推进“十三五”和“五条主线”的战略规划要求,上半年累计实现客车销售14,898辆,同比下降41.41%;实现营业收入76.11亿元,同比下降39.17%;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301.89万元,同比下降90.78%。公司净利润出现下降的主要原因为:上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销量下滑所致。

(二)技术突破

公司紧跟低碳化、智能化、网联化、电动化、轻量化技术发展趋势,围绕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公司为行业首家获得校车“ 健康 座舱”5A级认证的企业;公司可视化全时域智能在线监控和预警平台是行业唯一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示范项目;红外测温系统、碰撞感知及自动断电系统、新一代客车网络通信、智能中央热管理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二代、新能源客车碰撞防护系统、一体化座椅安全约束系统、校车智能防遗忘及快速逃生系统、电控液压主动转向系统、车道保持控制系统、节油驾驶系统“蓝芯”三代、AI主动安全系统、CN95级空调系统、主动智能空气净化装置等在主销车型上实现了应用,提升了产品的技术领先性和市场竞争力;完成了第三代高压集成式控制器、高集成高安全电池系统、“睿盾”安全功能开发,磷酸铁锂电池包集成效率提升至89%以上,电池系统实现多维度故障预警,提高了车辆驾驶安全系数,形成了核心技术优势。

(三)研发推广

2020年,新能源产品方面,国内纯电公交车和公路车完成了“三电”系统的全面技术升级;针对海外市场布局并推广了12米、18米纯电公交产品。智能网联产品方面,实现了5米自动驾驶微循环公交在郑州常态化运行,并投入12米自动驾驶公交车在郑东新区1号线示范运行。传统产品方面,重点提升了产品适应客户需求分级的能力,产品客户满意度在行业内继续保持领先;完成了全新7.7米前置换型产品,以及海外9米后置、8米前置换型产品上市。高端产品方面,完成T7纯电动、海外高端公交、海外高端 旅游 等产品布局,产品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升。

(四)公司荣誉

2020年,宇通凭借《中厚板及难焊材料激光焊接与复杂曲面曲线激光切割技术及装备》项目,时隔四年再次被国家授予“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成为行业内唯一两次获得国家 科技 进步奖的企业。

报告期内,公司以客户满意为导向提供优质服务,荣获“年度值得信任投资价值上市公司”、“全国产品和服务质量诚信示范企业”、“全国客车行业质量领军企业”等荣誉。

二、可能面对的风险

1、新能源受前几年需求透支影响,市场需求可能存在下滑风险。

应对措施:公司将进一步细化市场分类,强化与客户的合作深度,提供适应性产品;充分利用好2020年补贴不退坡的机会,多抓订单,提升盈利;利用2021年补贴退坡的契机,向客户做好政策传递,多抓订单,提升份额。

2、受私家车、高铁等替代因素影响,市场需求存在进一步萎缩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是深度理解客户需求,开发适合和引领客户运营需求的产品,提升市场占有率;二是协助长期合作客户进行转型,从城际客运向 旅游 客运、景区班线、通勤班车租赁服务等领域转型,协助客户开展定制客运、城乡公交一体化转型;三是积极占领细分市场,如高端商务车、机场摆渡车等。

3、校车市场可能存在政策扶持力度不足、需求下滑的风险。

应对措施:一方面,强化对客户需求的理解,主动调整产品满足客户当下经营环境的需求,利用品牌、渠道、服务等优势,进一步提升占有率;另一方面,加强与政府主管部门、学校的沟通,推动学生上学通勤的 社会 化服务,促进潜在需求向现实需求转化。

4、出口市场存在全球宏观经济下滑,目标国家市场政治和经济状况不稳定、支付能力下滑等风险。

应对措施:持续加强风险管理能力建设,提升海外业务金融服务能力。

5、贸易摩擦的前景存在不确定性因素,部分国家出现贸易保护主义倾向。

6、新冠疫情可能会对客车需求及业务开展产生不利影响。

三、报告期内核心竞争力分析

(一)研发能力

1、研发投入

报告期内,公司发生研发支出6.32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8.31%,在同行业中居于较高水平。2020年上半年研发支出主要投向如下:

(1)T7高端商务车产品研发与完善;

(2)整车轻量化、安全性提升改善及“三电”技术的研究和开发;

(3)自动驾驶技术及产品开发。

2、研发成果

公司专注于客车领域关键技术的自主研发,通过多年来的自主研发和系统的技术创新,逐步掌握了新能源、智能化、安全、节能、舒适、环保等技术并持续领先,形成相应的领先技术和产品优势。

公司新能源以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客车研发和产业化为主线,以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电驱动、电控、电池”的自主攻关为切入点,基于“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的开发理念,历经十余年技术攻关,在高效动力系统、整车控制与节能、自动驾驶等方面取得多个重大突破。

(1)高效动力系统

完成第三代高压集成式控制器开发并实现批量应用,最高效率99%,功率密度14.2kVA/kg,防护等级满足IP68及IP6K9K要求,电磁辐射满足CISPR25国际标准中CLASS5最高发射等级限值要求,保持行业领先;基于全新平台设计的第四代高效轻量化电机,通过多领域耦合、精细化设计、极限化设计和高效区工况匹配设计,扭矩密度提升了15%,常用工况平均效率提升10%,电机系统最高效率达到96.75%;基于全工作域的轴承选型方法、加速寿命预测技术、 健康 状态检测技术,实现电机轴承8年免维护。

(2)动力电池集成与管理

联合供应商,开发了高集成高安全的电池系统,磷酸铁锂电池包集成效率提升至89%以上;开发了电池包非等功率加热技术和液冷电池系统,电池温差降低至5℃以内,有效提升了电池的环境适应性;开发了电池远程预约加热技术,司机可通过手机应用提前预约启动电池加热功能,大幅改善了冬季车辆起步前的动力性;开发了全时域高精度电池智能管理技术,实现SOC状态估计误差小于4%;在商用车领域首创可视化全时域智能在线监控和预警平台,实现对电池系统多维度故障监控及预警,并获得行业唯一的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创新应用示范项目。

(3)整车控制与节能

开发了“睿盾”安全功能,降低不规范驾驶操作产生的安全风险,提高纯电动车辆驾驶安全系数;开发了工况自适应预测节能控制技术,技术指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开发了整车动力性智能控制技术,提升了整车不同载荷下动力一致性与驾乘舒适性。

(4)安全技术

利用主被动安全一体化的理念,自主研发了车道保持系统、校车智能电子防遗忘及快速逃生系统、红外测温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AEBS二代、碰撞感知及自动断电系统、一体化座椅安全约束系统等一系列主被动安全技术,并大批量推广应用,大幅提升了产品安全性。

(5)节能技术

利用整车能量流分析原理,自主研发了“蓝芯”节能控制系统三代,利用智联大数据平台完成了自适应热管理系统开发,结合整车低风阻典型结构、国六发动机冷却系统综合性能优化、复合材料轻质外饰件等新技术,并大批量推广应用,实现整车油耗降低6~10%,整车产品能耗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6)舒适技术

从振动与噪声(NVH)、平顺与操纵稳定性(RH)、人机工程(Ergonomics)等三个方面,开发了骨架系统NVH正向设计关键技术、动力传动系统NVH控制技术、驱动桥降噪技术、电控主动转向系统、电控悬架系统二代、智能双区空调系统等多项新技术,显著提升客车驾乘舒适性。

(7)自动驾驶技术

围绕着多源传感器信息融合、决策与协同控制、车载超算平台、云控平台等核心关键技术进行不断攻关,先后自主研发了满足车规要求的多核异构车载超算平台、面向多源、异构传感器的信息融合系统、面向多目标协同的决策控制系统以及基于VSLAM、LSLAM和GPS/IMU的高精度组合导航定位系统等,系统整体功能及性能领先于同行业水平。

(8)车联网技术

自主研发基于车联网技术的车辆综合服务平台,为客户提供车联网综合服务平台、车载智能终端等全新运营管理产品及服务。基于安全、机务和调度三大领域,面向客运、 旅游 、团体、校车、公交及新能源等各个客车细分市场客户,提供差异化的行业解决方案。在智能充电调度引擎技术、车辆网联化智能控制技术、司机驾驶行为评价模型、关键零部件工作状态分析预警模型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9)大数据分析技术

基于公司数字化转型、产品网联化、智能化升级需求,构建基于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工业云综合平台,致力于提供持续稳定的云计算服务,标准化的资源管理,高效率的资源利用,为各个业务系统提供便捷的服务器、网络、存储、监控、运行维护、故障处理等高效稳定的基础支撑。技术创新方面,在多协议透传模型技术、模板设计及规则化模板引擎、面向客户的二次开发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了突破。

通过技术创新,公司实现了混合动力、插电式、纯电动共平台开发,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5-18米系列化新能源客车产品,提出了行业首个覆盖产品、配套、服务、金融的新能源客车商业推广模式,新能源客车产品市场占有率持续位居行业第一。

3、研发人员

公司拥有行业一流的研发队伍,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拥有研发人员3,162人,占公司总人数的18.67%,其中博士47人,硕士542人;具有优秀的项目管理和评估团队,可有效完成客车创新研究、技术集成、项目管理和运行。

4、知识产权和标准法规

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拥有有效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983件,其中发明专利282件,软件著作权186件。2012年获得国家外观设计专利金奖,2017年被评为“河南省知识产权领军企业”,2018年被评为“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混合动力客车用集成式电机控制及充电装置”获得河南省首届专利奖特等奖,2019年被评为“中国 汽车 工程学会知识产权优秀企业”。

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共参与完成134项国家、行业、地方及团体标准制定工作,其中117项已经发布;2020年上半年发布6项。截至2020年6月底,在《客车技术研究》等行业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0余篇。

5、研发机构建设情况

公司拥有行业首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交通安全应急信息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车辆信息技术分实验室”、“国家认可实验室CNAS”6个国家级资质科研平台,被 科技 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授予首批“国家创新型企业”称号,被工信部及财政部联合授予“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被工信部授予全国“工业企业质量标杆”,被商务部、国家发改委授予“国家 汽车 整车出口基地企业”称号,是行业首家“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获得河南省省长质量奖等。

6、对外合作

公司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客车安全控制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国家电动客车电控与安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和开放的机制,建立了有效的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机制,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西安交通大学、长安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同济大学、郑州大学、中国 汽车 技术研究中心、中国 汽车 工程研究院等国内知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集成优势 科技 资源,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截至2020年6月底,公司已获得国家及省级 科技 进步奖21项,包括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4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1项,河南省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4项,为公司的技术创新提供助力,提升了研发水平和创新能力,促进了关键技术和科研成果的快速转化。

同时,公司利用国家和地方公共创新资源,如与清华大学 汽车 安全与节能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理工大学电动车辆国家工程实验室、交通运输部科学研究院、国家 汽车 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客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国家轿车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中国 汽车 工程研究院等多个科研机构建立广泛全面的合作关系,充分利用公共平台资源,为公司技术创新提供助力。

公司利用自身优势,作为河南省 汽车 工程学会理事长单位,河南省 汽车 行业协会会长单位,一方面持续加强与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间的合作与交流,与合作伙伴建立起广泛的联系和技术交流,协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工艺,并实现工业化生产和应用;另一方面,通过“中国燃料电池 汽车 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汽车 轻量化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河南省新能源 汽车 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等行业企业联盟,协同开展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

依托这些资源,公司围绕客车新能源技术、智能网联技术、主被动安全控制技术、轻量化技术等关键技术开展技术攻关和工程应用研究,逐步建立了相应的技术标准和规范,提高了客车相关技术领域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产业配套状况

公司是以客车生产为主业的制造业企业,传统客车中的主要零部件大部分采购自宝钢、潍柴、玉柴、法士特、东风车桥、福耀等国内 汽车 零部件龙头企业,以及博世、大陆、采埃孚、米其林、克诺尔等国际 汽车 零部件巨头。经过多年深入合作,公司已同大部分供应商形成了长期、稳定、紧密的合作伙伴关系,铸就了稳定、高效的供应链,使公司在产业配套方面的竞争优势得以持续提升。

新能源客车的关键零部件中,整车控制系统为公司自主研发自主生产,动力电池系统、电机和集成式电机控制器均与行业综合实力排名前列的供应商联合开发,且与宁德时代(300750)、苏州汇川等行业领先企业形成了密切的合作伙伴关系,通过整合行业资源,研制出技术领先有竞争力的零部件,支撑公司新能源客车的技术领先优势。

稳定、高效、敏捷、领先的供应链队伍,动态、严格的供应链优化提升管理机制,客车行业最大的采购规模,共同保障了公司领先的质量优势、技术优势、交付及服务优势。

(三)销售渠道

1、国内销售

国内销售由直销和经销相结合,以直销为主,以经销为辅。报告期内国内销售按照区域共划分为21个经营大区(其中公交经营大区7个,非公交经营大区14个)以及1个高端产品及新兴市场销售管理部,共设直销人员560人,实现对全国所有市县的深层有效覆盖。另外,全国共有合约经销商228家,覆盖所有省份及重点城市。截至报告期末,国内经销商占公司整体销量比重约为9.7%,销售额比重约为7.9%。

公司不断拓展、优化服务网络,相继在郑州、兰州、广州、济南、长沙、西安、长春、上海、乌鲁木齐、成都、武汉、南宁、沈阳独资建立了13家4S中心站,并通过2,000余家特约服务网点及190余家配件经销商,形成以自建站为中心的多元化服务网络,持续缩短服务半径。公司持续进行服务产品化和高端服务专业化提升,结合客车各细分市场产品特点和客户运营需求,不断 探索 并完善建立各细分市场产品差异化的服务模式,同时搭建一体化的服务平台来满足客车后市场客户多元化的服务需求,开发定制式的服务产品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更为专业、便捷、高效的售后服务体验,为客户美好出行保驾护航。

2、海外市场

公司海外销售网络已实现全球布局,通过120余名海外市场销售人员和70余家子公司、办事处、经销合作伙伴等多种渠道模式覆盖欧洲、独联体、美洲、非洲、亚太、中东六大区域,并在哈萨克斯坦、哥伦比亚、巴基斯坦、马来西亚、埃塞俄比亚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通过KD组装方式进行本土化合作,实现由产品输出走向“技术输出和品牌授权”的创新业务模式。

目前,公司累计出口各类客车超过73,000辆,产品远销至法国、英国、丹麦、芬兰、俄罗斯、哈萨克斯坦、智利、埃塞俄比亚、南非、尼日利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澳大利亚、沙特、科威特等全球主要客车需求市场。在主要目标市场,公司已成为主流客车供应商之一。

在新能源客车领域,公司凭借领先的产品技术、完善的综合解决方案能力和丰富的市场推广经验等综合优势,正在稳步开发海外市场,已在法国、英国、保加利亚、冰岛、丹麦、芬兰、挪威、新加坡、墨西哥、智利、哥伦比亚、哈萨克斯坦等市场形成批量订单销售。

公司致力于完善服务和配件供应体系,以持续提升客户服务体验。截至目前,公司在海外市场拥有208家授权服务站或服务公司,330余个授权服务网点,覆盖90余个国家和地区。公司还在俄罗斯、澳大利亚、巴拿马、南非、阿联酋等地建立多个海外配件中心库,并授权104家配件经销商,为终端用户提供快捷有效的配件供应。由150余名服务工程师与维修技师组成的一线服务团队往返于海外各主要市场,在当地服务站的支持下,开展客户需求了解、技术培训、车辆问题解决等工作,以保障产品的良好运营。同时,公司与康明斯、采埃孚、美驰等多家世界知名 汽车 零部件供应商签订了联合服务协议,共同为海外客户提供全面优质的服务和配件保障。

宇通客车讨论(宇通客车之家) 第1张

宇通客车怎样?可以介绍下吗?

车子质量还是很不错的!毕竟国内数一数二的专业客车企业,而且出口到世界很多国家,包括欧美。

宇通对质量品质的追求达到一个很专业的程度。厂里技术研发、生产、质检、供应、采购等具有完善的内部质控体系,并且极端严格,经常因为一个小小的质量问题厂里各个部门大动干戈,调动集中起来一起讨论,并迅速出台详细系统的整改整顿方案。

但是车子价格较高,品牌优势和质量优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