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股太难?小编带你从零经验变为炒股大神,今天为各位分享《「600607」中国医药股票为什么大涨》,是否对你有帮助呢?
本文目录
“十年后再回首,他们手中已经掌握了中国疫苗的半壁江山——*的乙肝疫苗企业、*的流感疫苗企业、第二大水痘疫苗企业、第二和第四大狂犬病疫苗企业……”
“他们生产的疫苗,每天都源源不断,注入你和你孩子的身体中。”
今日,自媒体《兽爷》发布《疫苗*》文章,揭露部分不良奸商偷工减料、弄虚作假、逃避监管,疫苗抗原含量低。文章称,“北大医学部的专家将注射失效的疫苗总结为两个字——杀人。”
《疫苗*》提到,韩刚君和杜伟民等人当年以较低的价格从国有股东手里购买到疫苗公司股权,种种细节让人唏嘘。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也曾关注过其中一位资本大佬——杜伟民的发迹史(胡润百富榜数据,2017年他的身家达73亿元),种种内幕今日读起来也颇为“传奇“。
以下为每日经济新闻2014年1月的报道,原标题《深圳康泰20年股权几经变更 成就“隐形富豪”杜伟民》。
2014年2月27日,深圳市,记者探访深圳康泰生物公司(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每经记者 杨长江 发自深圳
2013年底的乙肝疫苗事件,让深圳康泰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泰生物【300601.SZ】)进入了公众视野。
这到底是怎样的一家公司?至今外界对其仍依然不甚了解。
近日(实际时间为2014年初,每经小编注),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通过深入调查,初步掌握了康泰生物——这家国内乙肝疫苗行业龙头20余年的发展轨迹。
20余年前,康泰生物刚成立时,其作用主要是承担乙肝疫苗国产化的重任。到了2008年,自然人杜伟民(现为康泰生物董事长)进入后,康泰生物的“国有成色”开始逐步褪去。
承担乙肝疫苗国产任务
20余年前的中国,乙肝疫苗非常稀缺。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获得的 《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预可行性报告 (项目建议书)》显示,1992年6月,深圳广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深圳广信)拟与国家原材料投资公司(以下简称国原投资)及香港广信实业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香港广信)各出三分之一的资金合作组建深圳康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承办从美国引进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技术和设备。
深圳广信和香港广信同属于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深圳公司的全资子公司,由于香港广信当时的注册地属于境外,故新组建的康泰生物为合资企业。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国产乙肝疫苗的研发和生产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美国默克公司研制的重组酵母菌被视为符合我国要求的乙肝疫苗。1988年,经原卫生部批准,由该部统一领导引进美国默克公司的这一乙肝疫苗技术,并在北京、深圳各建一条年产2000万支针剂的基因工程乙肝疫苗生产线,其中深圳的这条生产线由深圳广信承建,1992年康泰生物的设立就是为了继续完成项目建设。由此来看,康泰生物的发起成立承载着乙肝疫苗国产化的重任。
在技术和设备引进方面,康泰生物的进口对象是美国默克公司。受让的技术主要包括重组酵母种子批、疫苗制造操作细则、疫苗质量控制程序、仪器设备及原材料清单等;引进的主要生产设备包括发酵培养罐、细菌破坏器吸附层析系统、疏水层析系统、凝胶过滤系统、除菌过滤器、超过滤装置和疫苗稀释罐等。
在康泰生物的股权构成方面,上述三家公司各占三分之一的股份,公司的注册资本为3900万元,投资总额与注册资本差额由合资各方按投资比例筹措转贷给康泰生物。
此后,康泰生物的股权发生了多次变动。
历史遗留问题复杂
1993年2月27日,康泰生物*出现股权变动。
据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获得的康泰生物相关股权转让协议书显示,当时,深圳广信将其持有的康泰生物18.33%股权作价715万元转让给国原投资,香港广信亦出让8.33%给国原投资。转让后,深圳广信和香港广信分别持有康泰生物15%和25%的股权,国原投资的持股比例达到60%,一跃成为康泰生物的第一大股东。此次转让的股权价值按三方认缴的出资原值(即各1300万元)进行核算。
到了1994年,国务院组建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身为当时6个国家专业投资公司之一的国原投资被并入国开行。到1995年,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成立,当时该公司的一个主要职能就是承担原由6个国家专业投资公司经营、又难以转移到其他单位经营的合资或参股项目,康泰生物正是这种性质的合资项目。
在此背景下,1996年9月5日,康泰生物董事会决定,由于股东国原投资已并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根据相关规定,由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全资子公司国投兴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兴业)承接国原投资所持的康泰生物60%股权。
记者调查了解到,到2001年10月23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发文批复国投药业投资有限公司(1999年3月12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批准国投兴业更名为国投药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药业)以1.48亿元的总价受让深圳广信和香港广信分别持有康泰生物15%和25%的股权,但为了保证康泰生物的合资企业属性,香港广信指定境外公司香港立新国际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香港立新)接盘其持有的康泰生物25%股权。
该批文明确表示,国投药业要负责与清算组妥善解决老股东(即深圳广信和香港广信)的历史遗留问题,立即着手对康泰生物进行股份制改造并争取上市。
与此同时,康泰生物董事长由原国家医药局安全监管司副司长、国投药业总经理周益成出任。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通过股改谋求上市
为了响应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关于改制上市的意见,到了2002年,康泰生物迅速在股份制改造上实现突破。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调查获悉,康泰生物股改的第一步发生在国投药业和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之间。2002年7月5日,国投药业将其持有的康泰生物51%股权无偿转让给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
2002年7月9日,香港立新将其持有的全部康泰生物25%股权,以9600万元转让给上海华瑞投资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上海华瑞)。上海华瑞为上市公司上实医药(600607,SH)的子公司。
同年9月24日,上海华瑞和交大昂立(600530,SH)分别以1152万元和1920万元的代价受让国投药业所持的康泰生物3%和5%的股权;3日后,国投药业将其持有的11%康泰生物股权以4224万元的价格卖给北京高新技术创业投资股份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高新创投);此后国投药业将其所持有的最后的康泰生物5%的股权转让给湖南湘投高科技创业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湘投)。
至此,康泰生物股改宣告结束。其发行了普通股1.75亿股,其中国家开发投资公司作为第一大股东拥有8925万股,占总股本的51%,其他股东则是持股28%的上海华瑞、持股11%的北京高新创投,以及各持股5%的湖南湘投和交大昂立。
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底,康泰生物以盈余公积和未分配利润共计2500万元转增注册资本,注册资本也因此由原先的1.5亿元增至1.75亿元。根据相关验资报告,当时康泰生物的净资产为1.75亿元,按照每股1元来计算,康泰生物的总股本为1.75亿股。
到2005年9月,康泰生物正式向深圳监管局递交上市辅导验收材料并通过审查,完成上市辅导工作,但公司最终仍未上市。
杜伟民进场
2008年8月,杜伟民“出场”。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从权威渠道获得的一份2008年6月3日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总裁办公会议纪要显示,康泰生物当时由于面临产品单一、设备老化、缺乏独有专利等因素,导致企业出现市场竞争力逐年下降、利润严重下滑等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扭转不利局面,康泰生物通过调研和论证提出重组方案,将有利于摆脱生产经营困境,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丰富产品线、扭转研发和营销劣势。
该会议纪要还显示,康泰生物原则上同意优先选择北京民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以下简称北京民海)为重组对象,以双方评估价值作价,通过增资方式置入康泰生物。
记者获得的材料显示,北京民海于2004年由深圳市盟源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深圳盟源)与自然人郑海发各出资250万元注册成立,深圳盟源的实际控制人为自然人杜伟民。此后,经过几轮增资以及调整,到2008年3月31日,北京民海注册资本变更为1亿元,同时,深圳瑞源达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瑞源达)也成为其股东,所持北京民海股权达到76%,自然人王峰和郑海发分别占13.6%和10.4%(注:瑞源达的实际控人为杜伟民)。由此来看,杜伟民在北京民海公司总共投入7600万。
根据北京同仁和资产评估公司出具的资产评估报告书显示,以2008年4月30日为基准日,北京民海净资产为8230.77万元,股权价值的评估价为2.95亿元。
该评估报告称,北京民海处于建设期,大量资产处于在建工程状态,生产形成后盈利能力将得到巨大释放。该报告书同时指出,采用成本法进行评估只能体现北京民海当前的账面价值,不能体现该公司作为疫苗生产高科技企业的特征,故该评估采用收益现值法的评估方法,即被评估资产未来的预期收益,并采用适宜的折现率折算成现值,累加得出评估值。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北京民海自2004年成立至上述评估基准日——2008年4月30日期间,只有2006年实现营收8.5万元,其他年份均处于无营收状态。
康泰生物的财务报表显示,2004~2007年康泰生物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4亿元、1.33亿元、9879万元和1.06亿元,实现净利润分别为4020万元、3017万元、1811万元和3707万元,尽管业绩有所起伏,但仍保持盈利状态。
上述国家开发投资公司的总裁办公会议召开后2个月,即2008年8月15日,康泰生物便决定向瑞源达、自然人王峰、自然人郑海发增发1.82亿股股份,原有股东放弃了对增发股份的优先认购权。
记者获得的一份股权转让协议这样描述瑞源达,“为持有康泰生物生物制品股份有限公司而专门设立的公司。”
工商资料显示,瑞源达成立于2007年11月13日,由杜伟民和加拿大籍华人袁莉萍分别出资1502万元和498万元注册成立。2011年6月17日,瑞源达由深圳迁至新疆乌鲁木齐。
康泰生物2008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决议显示,瑞源达、王峰和郑海发以各自所持有的北京民海股权作价2.43亿元认购上述1.82亿股的股份,其中1.82亿元记为康泰生物的注册资本,其余6089万元记为资本公积金。具体来看,杜伟民名下的瑞源达所持北京民海76%的股权作价1.85亿元认购康泰生物1.38亿股股份,其余4628万元记为资本公积金;王峰所持有北京民海13.6%的股权作价3303万元认购康泰生物2475万股股份,其余828万元记为资本公积金;郑海发所持北京民海10.4%的股权作价2526万元认购康泰生物1893万股股份,其余633万元记为资本公积金。
该增资扩股完成后,康泰生物注册资本由1.75亿元变更为3.57亿元,总股本亦由1.75亿股变更为3.57亿股。
由此来看,由于瑞源达、王峰和郑海发以各自所持北京民海股权增资康泰生物,因此瑞源达并无现金投入,便成功拿下康泰生物38.75%股权。
杜伟民进场,以一个基本无营收的公司重组了康泰生物这个尚有盈利且资产负债率不足5%的疫苗龙头企业,并成为第一大股东。
对于上述问题,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致电康泰生物,工作人员称目前公司尚未恢复生产,不接受任何采访。记者辗转找到该公司一位高管,电话中该高管要求记者发采访邮件,但随后回复记者称不能回应。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老股东纷纷退场
有人进场便有人谢幕。在引入上述三个新股东后,康泰生物原有股东的股权均被相应稀释。
国投高科技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投高科,国投高科作为国家开发投资公司全资子公司,承接了国家开发投资公司所拥有的康泰生物股权)变为第二大股东,上海华瑞则所持的28%康泰生物被稀释至13.73%,北京高新创投的被稀释至5.39%,湖南湘投和交大昂立均被被稀释至2.45%。
到2009年7月2日,杜伟民成为康泰生物法定代表人,并开始接管董事长一职。与此同时,上述5家国有法人股东开始陆续退场。
最早宣告退场的是湖南湘投。2009年6月2日,湖南湘投将其所持的康泰生物2.45%股权在湖南产权交易所挂牌交易,报价1909.44万元。此后被国投高科购得。国投高科所占的康泰生物股份升至27.45%。
到2009年11月,国投高科通过天津产权交易所挂牌出售其所持康泰生物全部27.45%股权,标价1.67亿元。接盘者则为瑞源达。
2010年6月7日,上海瑞华同瑞源达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瑞源达以8330万元的价格受让上海瑞华所持的康泰生物13.73%股权。
2011年1月24日,北京高新创投同瑞源达达成股权转让协议,瑞源达以3392.5万元的价格受让北京高新持有的康泰生物全部5.39%股权,成交价高出标的评估值131.7万元。
瑞源达进场之前的5个法人股东只剩下交大昂立仍持康泰生物2.45%股权。到2011年3月24日,交大昂立以1853.75万元的价格将手中2.45%的股权转让给自然人苗向。
至此,2002年康泰生物股份制改造的5个发起者全部离场,这也宣告康泰生物再无 “国有”成色,在收购4个原始发起股东累计46.57%股权后,瑞源达持股比例增至85.32%。
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试图对上述康泰生物5个法人股东股权转让事宜进行采访,国投高科和上海华瑞公开电话均无人接听。交大昂立、北京高新创投和湖南湘投均拒绝置评。
股权价值大幅增值
2011年对杜伟民等康泰生物的股东而言,显然是忙碌的一年。股权转让似乎成了2011年康泰生物股东们最热衷的事情。
从2011年4月18日起,未到一个月时间,全盘吸纳康泰生物股权的瑞源达开始向自然人和机构转卖康泰生物的股权。每日经济新闻(微信号:nbdnews)记者根据获取的数十个股权转让协议书粗略统计,这一年瑞源达共向12个自然人、5个机构转让了其所有的康泰生物不到20%的股份,进账高达3.25亿元。瑞源达出售给自然人的每股价格为1.72元,出售给机构的则高达12元、15元每股不等。
瑞源达在收购深圳康泰时,有现金支出的仅有受让国投高科所持27.45%股权花去的1.67亿元 (标价)、受让上海华瑞和交大昂立所持股权共计1.17亿元。由此来看,瑞源达通过出售康泰生物近20%股权,还产生了约4100万元盈余。
截至目前,杜伟民个人及其控制的瑞源达仍共持有康泰生物2.62亿股。如按此前,瑞源达转让给上述12个自然人每股1.72元的作价来计算,瑞源达及杜伟民手上所持有的的股份2.62亿股的价值亦高达4.5亿元;若按向上述5个机构出售的每股12元作价计算,其持股价值达31亿;以15元计算,其持股价值达39.3亿元。
(每经记者金喆对本文亦有贡献)
每日经济新闻
医疗大涨,对于中欧医疗的朋友来说,回了一口血,但是对于大部分进场高的朋友们来说,还是杯水车薪,大家更关心的是医药大涨能不能持续,后续如何去把握机会,规避风险这一块,那么今天为大家解读医疗大涨原因以及持续性分析,若对大家有帮助,可以点赞关注分享,谢谢大家。
医疗大涨,其实在近期来说,已经有所表现,在近期的走势之中,也是强于指数的,这对于后期走势来说,是比较积极的信号,当前短期医疗大涨,主要是受到了新冠检测药物的研发推进,以及检测试剂的全面推广,中国医药13个交易日11板,涨幅两倍左右就是*的代表,那么从短期来看,医疗板块活跃,是存在一定的短线机会。
对于长期来看,还是需要看它的持续性这一块,医疗从去年7月份到目前为止回调幅度30%左右,期间遇到集采、美国制裁国内CRO企业以及业绩不及预期等问题,那么从估值回归上,已经比较充分了,目前处在新一轮的筑底阶段,部分优质的医药个股已经走出了上涨浪,那么在中长期来看,医药的价值是依旧存在的,若要持续性的上涨,还需要等待业绩的确定,说明集采或外围因素对其影响不大,以及借助与新冠博弈之中的研发进度,到常态化战胜病毒的红利释放,因此后续中长期来看,叠加老龄化趋势,家庭/社区化医生顾问配置,都会存在一定的红利,因此中长期是具有价值的,持续性上会呈现出阶段性涨跌,整体把握大的向上趋势即可。
长期去看待投资的确定性,那么情绪波动就会小一些,短期扰动不改长期大方向,更多有价值的投资咨询,可以关注亮哥,投资不迷路!
上海的本地股 如下:
代码 名称 002022 科华生物 002028 思源电气 002058 威 尔 泰 002116 中国海诚 002158 汉钟精机 002162 斯 米 克 600000 浦发银行 600009 上海机场 600018 上港集团 600019 宝钢股份 600021 上海电力 600026 中海发展 600050 中国联通 600061 中纺投资 600072 江南重工 600073 上海梅林 600081 东风科技 600088 中视传媒 600094 *ST华源 600104 上海汽车 600115 东方航空 600119 长江投资 600150 中国船舶 600151 航天机电 600170 上海建工 600171 上海贝岭 600196 复星医药 600210 紫江企业 600272 开开实业 600278 东方创业 600284 浦东建设 600315 上海家化 600320 振华港机 600420 现代制药 600490 中科合臣 600500 中化国际 600508 上海能源 600517 置信电气 600530 交大昂立 600555 九龙山 600591 上海航空 600597 光明乳业 600601 方正科技 600602 广电电子 600603 ST兴 业 600604 二纺机 600605 汇通能源 600606 金丰投资 600607 上实医药 600608 *ST沪科 600610 S*ST中纺 600611 大众交通 600612 第一铅笔 600613 永生数据 600614 ST鼎立 600615 丰华股份 600616 第一食品 600617 联华合纤 600618 氯碱化工 600619 海立股份 600620 天宸股份 600621 上海金陵 600622 嘉宝集团 600623 双钱股份 600624 复旦复华 600626 申达股份 600627 上电股份 600628 新世界 600630 龙头股份 600631 百联股份 600633 白猫股份 600634 海鸟发展 600635 大众公用 600636 三爱富 600637 广电信息 600638 新黄浦 600639 浦东金桥 600640 中卫国脉 600641 万业企业 600642 申能股份 600643 S爱建 600645 *ST春花 600647 同达创业 600648 外高桥 600649 原水股份 600650 锦江投资 600651 飞乐音响 600652 爱使股份 600653 申华控股 600654 飞乐股份 600655 豫园商城 600661 交大南洋 600662 强生控股 600663 陆家嘴 600665 天地源 600675 中华企业 600676 交运股份 600679 金山开发 600680 上海普天 600688 S上石化 600689 上海三毛 600692 亚通股份 600695 ST大江 600696 多伦股份 600708 海博股份 600730 中国高科 600732 上海新梅 600741 巴士股份 600748 上实发展 600754 锦江股份 600757 *ST源发 600767 运盛实业 600781 上海辅仁 600817 宏盛科技 600818 上海* 600819 耀皮玻璃 600820 隧道股份 600822 上海物贸 600823 世茂股份 600824 益民百货 600825 新华传媒 600826 兰生股份 600827 友谊股份 600832 东方明珠 600833 第一医药 600834 申通地铁 600835 上海机电 600836 界龙实业 600837 海通证券 600838 上海九百 600841 上柴股份 600842 中西药业 600843 上工申贝 600844 ST丹科 600845 宝信软件 600846 同济科技 600848 自仪股份 600849 上海医药 600850 华东电脑 600851 海欣股份 600895 张江高科 601328 交通银行 601872 招商轮船 900901 上电B股 900902 二纺B股 900903 大众B股 900904 永生B股 900905 中铅B股 900906 *ST中纺B 900907 ST鼎立B 900908 氯碱B股 900909 双钱B股 900910 海立B股 900911 金桥B股 900912 外高B股 900913 联华B股 900914 锦投B股 900915 *B股 900916 金山B股 900917 海欣B股 900918 耀皮B股 900919 ST大江B 900920 上柴B股 900921 ST丹科B 900922 三毛B股 900923 友谊B股 900924 上工B股 900925 机电B股 900926 宝信B股 900927 物贸B股 900928 自仪B股 900929 锦旅B股 900930 沪普天B 900932 陆家B股 900934 锦江B股 900935 阳晨B股 900939 *ST汇丽B 900940 *ST华源B 900943 开开B股 900947 振华B股 900953 凯马B股 900955 九龙山B 900957 凌云B股 600629 *ST棱光 600632 华联商厦 600646 ST国嘉 900931 PT水仙B
上海医药是一家覆盖医药制造和商业的全产业链医药龙头企业。2008年6月,上海市委、市政府决策由上海实业(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上实集团”)重组并控股上海医药(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医药控股股东,简称“上药集团”),上实集团充分利用跨境沪港的优势,将资本“融”入优势产业,“融”入上海,为上海医药的长足发展明晰了战略,提供了强大助力,开启了上海医药“凤凰涅槃”的新征程。2009年10月,上药集团重组方案正式公布,上实系三家医药业务上市公司上海实业医药投资股份有限公司(600607.SH)、上海市医药股份有限公司(600849.SH)和上海市中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600842.SH)重组形成上海医药,同时将上实集团(含上药集团)73.85亿元医药资产注入上海医药,实现上实集团医药业务的整体上市。2010年3月,重组后新的“上海医药”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恢复交易,原上实医药和中西药业两家上市公司正式退市,上海医药成为上实集团*医药业务平台。
2011年,上海医药完成在香港证券交易所主板H股上市,募集资金约155亿港元,是2011年规模*的中资企业海外IPO,也位列当年全球前十大IPO,创下亚洲有史以来医疗健康行业*规模IPO;上海医药作为内地首家“A+H”医药上市公司,从此进入了融产结合、创新发展的新阶段。上海医药两项合作研发成果分别获得国务院颁发的2014年度、2015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2017年,在香港设立海外生物医药发展总部,迈出国际化的重要一步,同年成功收购康德乐中国***的股权;2018年完成*H股增发,募集资金约为31.16 亿港元;2020年,经中国证券登记结算有限责任公司上海分公司审核确认,公司第一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授予的股票期权完成登记工作……重组11年来,上海医药经过内生增长和对外并购合作,加快市场化改革,公司综合实力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业务规模增长近7倍(年均复合增长率近20%,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净利润增长了4倍,净资产增长了4倍,市值增长了3倍。
2019年年报显示,2019年上海医药实现营业收入1,865.6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27%,其中医药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34.90亿元,同比增长20.70%,连续11个季度增速超过20%,进入全球工业50强第48位。上海医药拥有丰富的产品线,常年生产约 700 个药品种类,涵盖心血管、免疫调节、全身性抗感染、血液和造血器官等众多领域,销售过亿产品达到35个(过5亿产品达9个)。医药商业直接覆盖中国24个省份,实现销售收入1,630.76亿元,位居全国行业第2位,也是中国*的药品、疫苗及医疗器械进口平台。近期,上海医药已于上海市自贸区新片区启动国际现代物流中心建设,这将进一步加强公司进口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巩固业内龙头地位。
2019年,上海医药研发人员数量已超过1200名,研发费用达到13.50亿元,同比增长27.22%,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创新药与仿制药均取得了重大进展,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创新药方面,上海医药已有16个产品(17个适应症)处于临床研究及临床试验申请阶段,位居国内创新药的第一梯队。仿制药方面,上海医药已有13个品种(16个品规)通过一致性评价。
同时,公司加快构建开放创新体系,一方面通过“融产结合”的方式加速创新转型,另一方面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强强联手”,共同推进*创新项目。2020年,公司拟与徐汇区、上实集团共同打造以临床研究全生命周期服务为核心的高水平临床科创平台,依托现有主体完善的业务架构及业务资质、丰富的临床资源及广泛的专家网络、以及与上海医药产业链的全方位业务协同,实现快速发展。另一方面,“融产结合”战略也为创新插上翅膀,上海医药作为第一大股东的创新药企复旦张江(688505.SH,1349.HK)于今年6月成功登陆科创板,为公司在资本市场再添一面新旗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