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滋病疫苗还在研究的路上,任然需要一些时间研制。
这两天艾滋病又上了一回头条。起因是,强生公司在7月24日的第九届国际艾滋病协会学术会议上,报告了他们*的研究成果——一项名为APPROACH(本意为“接近”)的已经进行了1期和2a期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研究。
艾滋病疫苗并不是第一次看到了,关键在于,他们给出的数字太耀眼:*** (疫苗在健康受试者体内成功诱导HIV抗体应答的比例)和94%(临床前实验中降低的单次暴露感染风险)。这两个数字并非夸大其词,也确实意味着艾滋病疫苗研究又取得了巨大进展。
但是先别忙着激动,如果你真正地理解了这两个数字背后的意义,就知道艾滋病疫苗虽然是向前迈了一步,却远没有到离我们咫尺之遥的地方。
一位卫生保健中心的工作者正在注射疫苗。(来源:HIV Vaccine Trials Network)
这两个数字到底是什么意思?
有些新闻报道说:“志愿者对HIV疫苗耐受性良好,并且***产生了对抗HIV的抗体。”这句话是强生公司主页发布的新闻稿直译,其本身并没有任何错误。然而,如果将“产生抗体”等同于“起到保护作用”,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产生了抗体却没有足够保护作用的情况至少有以下三种:
1. 抗体效价不够,不足以抵御艾滋病毒的侵袭。
医学上,用抗体效价来评估抗体与抗原有效结合的程度,即抗体的作用力。艾滋病的病原体HIV是可以感染人类CD4 T细胞并在其中繁殖的病毒。抗体的产生,虽然有助于识别体内游离的病毒或是被感染的T细胞,并引导其他免疫细胞去攻击消灭它们,但是如果抗体的浓度太低,或者引起的反应太弱,就很有可能在病毒进入人体后无力抵御,从而放任病毒在人体内侵袭繁殖。
2. 抗体效价无法维持足够长的时间
在接种疫苗之后,不能在体内长期存留的免疫原,是无法持续地刺激免疫系统的。一些利用灭活病原体或者病原体成分作为免疫原的疫苗,随着接种时间的远去,体内的抗体浓度也越来越低。如果抗体效价低于阈值,就无法起到防护作用。
而我们都知道,艾滋病毒感染人体之后,发病之前是有一定潜伏期的。在潜伏期中,感染者虽然自身没有察觉带毒,但是却可以传染给其他人。因此,艾滋病的特点是高危人群会长期暴露在艾滋病感染风险之下。
如果接种疫苗产生的抗体只在很短时间内维持对人体的保护作用,那么,这样的疫苗并不能成为预防艾滋病的有效手段。
3. 抗体无法识别的病毒亚种感染人类
30多年来,许多科学家致力于制造艾滋病疫苗,却屡屡失败的原因之一,就是HIV病毒的变异速度远远超出疫苗的开发速度。时至今日,世界上不同的地方流行着许多不同亚型的HIV病毒。此次强生公司研发的疫苗,就是用多种HIV亚型的抗原联合体进行免疫,以达到诱导能够识别不同亚型HIV的抗体。
然而,HIV病毒最擅长摇身一变,逃过现有抗体的法眼继续兴风作浪。如果艾滋病疫苗不能诱导以不变应万变的免疫反应,那么在抗艾战争中只能匆匆打个酱油。
“艾滋病毒研发的*挑战之一就是病毒的多样性。”世界*研究机构BIDMC病毒和疫苗研究中心主任Daniel Barouch如是说。
另一个容易被误解的结论就是,此种疫苗在临床前实验中将单次暴露感染风险降低了94%。有些新闻直接将这个数据解读为,在人体内的效果,其实这完全是误解。
所谓临床前试验,是指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或是动物体内实验来研究药物的药效、毒性、药代动力学等特征,离临床试验还很远,离上市普及使用就更远。而此次的94%,就是在猴子体内的实验效果。然而猴子与人毕竟不同,无法被真正的HIV感染,所以在实验中用来感染猴子的病毒是一种被改造过的病毒——SHIV(simian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猿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然而,SHIV毕竟不能完全预测HIV在人体内感染的方方面面。具体效果如何,还要看各期的临床试验。
艾滋病毒(图片:Ian Cuming/Getty)
强生公司的此项研究也确实给出了临床1期和2a期的实验效果,其结论就是,接种疫苗的受试者耐受性良好,并且***产生了能够识别HIV的抗体。此次发布的1/2a期临床试验数据为接下来的临床试验提供了大力支持。
研究者在报告中表示,此种疫苗的进一步临床试验已在计划中,预计将于2017年底到2018年初,在南非的2600名HIV阴性女性中开展。
其实,进入到临床试验的艾滋病疫苗并非绝无仅有。
日前,正在南非进行的HVTN 702就是一项有5400名18到35岁青年男女参与的艾滋病疫苗有效性实验。艾滋病疫苗实验“扎堆般地选在南非是因为,南非每天都有1000多人被诊断出患上艾滋病。HVTN 702受试者将在1年多的时间内接受5次接种,然后在接下来的2年内进行追踪观察,其结果将于2020年公布。
HVTN 702的试验是基于2009年于泰国进行的由同一个开发机构展开的,名为RV144的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RV144的结果显示,它所测试的疫苗在免疫后3.5年内,对于预防艾滋病感染有31%的有效性。即便是很有限的保护力也会好过没有保护,这也是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得以大力推行的原因之一。
2016年7月18日,在第21届世界艾滋病论坛召开之初,南非德班进行的积极游行。此时即将在南非展开的HVTN 702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已经在计划之中。(来源: VOA news)
挖了这么多艾滋病疫苗的历史,你是不是也终于明白了距离真正有效的艾滋病疫苗上市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呢。
其实不单单是预防,就治疗方面,现代医学也没有研究出哪怕一种能够治愈艾滋病的疗法来。*一例痊愈的艾滋病例是*的“柏林病人”,但并不是人人都有他的好运气。所以现阶段来说,*的预防艾滋通过性传播的手段依然是物理隔离——安!全!套!
安!全!套!
安!全!套!
(来源:网络)
值得一提的是,在未感染HIV的情况下,如果预知自己有暴露于HIV病毒的危险,或者在暴露后非常短的时间内,可以服用暴露前阻断药PrEP(pre-exposure prophylaxis)和暴露后阻断药PEP (post-exposure prophylaxis),来防止被HIV感染。对于一部分预知自己有HIV暴露危险的人,比如HIV患者的伴侣,PrEP能够成为他们保护自己的有力武器。
而对于那些不慎暴露于HIV的人,例如,为艾滋病患者手术中受了伤的医生,PEP的存在给了他们一个抢救自己的机会。然而,由于PrPE和PEP的价格十分昂贵并且有非常大的副作用,坚持服用需要超常的毅力,并且其阻断效率也并不能达到***,因此其应用也受到很大限制。
文章的最后,再次提醒每个人,想要免于艾滋病感染,必须杜绝高危性行为,请大家千万要用大脑而不是下半身来支配自己的人生。
(来源:NIH)
新型的艾滋病疫苗取得重要进展的新闻,很吸引人的眼球,实际情况如何呢?不药不药博士主要从艾滋疫苗研发的角度科普一下,当然,防治艾滋,目前最主要的就是杜绝性传播。
SIV和HIV
关于人类感染HIV的起源,现在普遍的认识是从猩猩传播而来,猩猩感染的叫SIV,人感染的是HIV,HIV就是SIV变异之后传播的结果。但比较不同的是,相比HIV对人体的感染,SIV对其天然宿主的感染在很多情况下不具有致病性。
SIV的天然宿主,像野生黑猩猩等,是能够被SIV感染,表现出类似人感染HIV的症状的,而白顶白眉猴就不是SIV的宿主,就不会致病。
曾经有一部电影,比较有意思,大致是说在一个原始部落中,部落的男人除了和自己部落的女人那个啥以外,还有一种特殊的嗜好,就是喜欢囚禁母猴子,给母猴子涂上口红、化了妆,强迫母猴子摆出各种妖娆的动作,部落男人以此来享乐。而这个过程也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人早期为什么会被感染艾滋病。当然生吃相关动物肉等行为也是原因之一。
为什HIV的摧毁能力这么大?
艾滋病毒攻击的是人体带有CD4受体的T淋巴细胞,一旦让它成功的攻击进入细胞,那么就一发不可收拾,细胞成了HIV的天然宿主,随意的休眠、肆意的复制,真真的把免疫系统重要的细胞变成了制造病毒的工厂。CD4 T细胞是最重要的免疫细胞之一,如果这类细胞被破坏了,整个免疫系统就会遭到致命的打击,几乎会完全瘫痪,身体对各种疾病的感染都失去抵抗力。后果可想而知。
说回到HIV疫苗
HIV疫苗最早从80年代初就开始研发,至今已近快40年了,仍没有有效的产品面世。其他重大传染性疾病基本有有了疫苗,而且都取得了很不错的防护效果,甚至有些像脊髓灰质炎等已经基本灭绝。
人和猴子虽然从*上讲,比较接近,但是随着进化,基因组已经差异很大了,即使这则新闻如果是真的,也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为什么抗艾滋病的疫苗研发如此艰难?
其实疫苗制备工艺本身并不难,难的是需要在HIV身上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抗原,找到合适的抗原,再制备出疫苗。给人注射后,使人体产生可以中和这些抗原的抗体,达到保护作用。而实际呢?
艾滋病毒太狡猾了,大家都知道,艾滋病毒外观呈现为类球体,表面上的一些蛋白组成极容易变异,可能刚设计好了捕捉一个蛋白抗原,结果它又变异了,旧抗原产生的抗体就无法对其进行识别了。病毒内部的蛋白,倒是变异不大,但是被包裹的严严实实的,就算设计出了合适的疫苗,产生了抗体,也很难接触到病毒内部。
文中说,接种这种新型疫苗之后的猴子,能避免它们免受与人类艾滋病病毒相似病毒的感染。但是该研究目前并未进行攻毒试验,也就是说,虽然猴子体内产生了抗体,但这些抗体是否能有效的对抗人HIV病毒,还有待于进一步的试验验证。之前40年的研发,都败在了只能产生足量的抗体,但就是没有保护力或保护率太低。
HIV的检测
怀疑感染的72小时内,可以用相关药物,比如逆转录酶阻断剂完成自救,这是其一。
其二,要提醒的是,HIV感染有窗口期,也就是说怀疑感染,或心虚需要抽血检测,在2周~8周以内,很可能是检测不出来的,原因是这时候的身体还没有产生足够的HIV抗体,目前的检测方法是无法定性检测的,所以结果很能是阴性。窗口期之外检测,还能真正排出感染HIV的可能。
【不药博士】简介
博士,副主任药师,*营养师。不药不药不是专家,科普文章涉猎比较广泛,感兴趣的朋友请关注,会有不定期的惊喜送给您!
近日在美国西雅图举行的逆转录病毒和机会型感染会议上,西班牙IrsiCaixa艾滋病研究院贝阿德里斯·莫塞公布了一项令人惊喜的艾滋病新型治疗性疫苗临床试验结果:5位艾滋病病毒(HIV)携带者体内病毒复制不仅被成功抑制,且停止服用抗逆转录病毒药物(ART)的时间*超过4周,其中一位甚至达到7个月之久。
为阻止病毒大量复制对免疫系统造成损害,HIV感染者需要每天甚至终身服用ART。虽然服用ART已被证明能有效抑制艾滋病发作,但这类药物价格昂贵、耗时耗力且副作用严重。
3年前,莫塞带领团队开始对英国牛津大学研发的两种艾滋病疫苗开展人类临床试验,当时有24位刚刚被确诊的HIV感染者参加,他们都同时服用ART药物,以检测疫苗能否激起强大的免疫反应。
这次,莫塞为其中15人设计了全新试验程序,首先向他们大剂量注射其中一种疫苗;接着注射3倍剂量的抗癌药物罗米地辛(romidepsin),这种药物已被证明能有效清除潜伏在体内的HIV;最后再给每人大剂量注射另一种疫苗,并停止服用ART药物。
结果显示,虽然其中10人体内病毒含量快速反弹,不得不重新服用ART,但另5人的免疫系统却成功抑制住病毒,停药时间分别已持续6周、14周、19周、21周,最长的达到7个月。莫塞表示,他们偶尔能检测到受试者体内的HIV,但含量没有超过需要恢复服用ART的限度标准。他们会继续观察每个受试者能坚持的最长时间。
与会专家表示,试验结果令人兴奋,虽然新疫苗在2/3携带者中没取得疗效,但其他5人身上表现出的积极效果证明,首个停止服药也能阻止病毒复制的HIV治疗性疫苗或将问世。之前在新感染HIV病毒患者中进行的类似试验,最多只有10%能在停药后控制病毒扩散,且停药时间最长也没超过4周。
自HIV发现至今的30多年里,全球科学家和产业界从未停止过对HIV疫苗的研发。
HIV疫苗按时间研发,分成了三代疫苗的研究阶段:
第一阶段的第一代gp120蛋白或多肽疫苗的研究,以激发体液免疫的抗体产生为主要目标,类似于A类疫苗研发,几十次I、II期临床试验和一次III期临床试验均以失败告终。这说明这些只能诱导结合抗体的疫苗,是不能对HIV感染提供足够的免疫保护的;
第二阶段的第二代疫苗,主要使用DNA和病毒载体疫苗,以激发T细胞免疫反应为主要目标,几十次I、II期临床试验未能进一步发展,两次以腺病毒5型为载体的IIb期临床试验则显示,该疫苗不仅不能对HIV感染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还增加了HIV感染的风险。这说明只有T细胞免疫也不能提供有效的免疫保护;
第三阶段的第三代疫苗,则使用不同疫苗的联合免疫策略,以同时激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为目标。首个在泰国完成III期临床试验的该类疫苗(RV144疫苗)是以痘病毒载体为初始免疫,gp120疫苗作为加强免疫,试验结果显示出31.2%的保护率。尽管保护效果还不尽如人意,但该类疫苗却是目前开发的HIV疫苗中*在人群中证明可产生一定免疫保护效果的疫苗。这为研究人员认识HIV疫苗保护性免疫和疫苗的进一步研发提供了宝贵的经验,但仍然不足以产生有效的人群保护。
30多年的HIV疫苗研究,研究人员虽屡战屡败,但仍然屡败屡战。
日前,一条“强生宣布HIV疫苗临床试验结果:志愿者***产生抗体”的微博在网络引发热议,半天内,就转发超过2万。不少人评论说,“HIV灭绝了”、“艾滋病疫苗来了”……果真如此吗?专家表示,事情没那么简单!
艾滋病疫苗研究据称取得重要进展
事情源于强生公司宣布的一项临床试验结果,该公司进行了全球*HIV疫苗人体临床试验,试验招募了393位健康志愿者,志愿者分别来自美国、卢旺达、乌干达、南非和泰国,结果显示,志愿者对HIV疫苗耐受性良好,并且***产生了对抗HIV的抗体。
对此,很多人觉得这就是艾滋病疫苗研究取得重要进展的证据。实际上疫苗的工作原理本身就是注射之后在人体内产生抗体,从而对相关病毒产生免疫功能。
还有媒体报道称,报告中说:“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受试者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这更被认为是疫苗具有效力的证据。
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吗?
仅仅是从上面的报道来看,艾滋病疫苗研发可能取得了巨大进展。但这意味着艾滋病疫苗真的来了吗?
疑问1:“***产生抗体”是什么意思?
真相:有抗体不等于能预防
“***产生抗体”易被解读为该疫苗对艾滋病毒***有效。但事实上,清华大学艾滋病综合研究中心教授张林琦解释:“所有疫苗注入人体后,都会产生抗体反应。”换而言之,“***产生抗体”并不能直接证明这是*能预防艾滋病的疫苗。意思是说,产生抗体和产生能***免疫的抗体还不能直接划等号。
王宇歌目前是美国哈佛大学医学院的博士后,研究领域是艾滋病。他也持一样的观点:“尚不能证明疫苗有效,这个疫苗产生抗体是正常反应,但不能说明产生的是有保护作用的抗体。”
形象点说,抗体相当于身体内的警察,抗原则是进入体内的坏蛋。免疫反应就是警察动身去抓坏蛋的过程,可警察抓坏蛋并不一定每一次都能抓到。同理,强生方面提供的报告中提到的只是试验疫苗可以刺激受试者体内产生抗体(警察)并发生免疫反应(抓坏蛋),尚未证实该抗体能够成功中和HIV抗原(抓到坏蛋)。
专家表示,该临床试验仍处于早期阶段,在公开数据有限的情况下,将疫苗“***产生抗体”解读为能“有效预防”是不够严谨的。对这款疫苗有效性的最终评价,需要至少5-10年的时间,才能见分晓。
疑问2:“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
专家:这是动物实验结果
至于有媒体报道称报告中说:“让受试者单次暴露于艾滋病病毒(HIV)下感染风险减少了94%,并且有66%的受试者在6次暴露于HIV下仍然受到保护,没被HIV感染。”对此专家认为,首先这不是临床试验结果(这一试验不同于产生抗体的临床试验),王宇歌称目前相关研究的临床终点数据还没有被披露。
其次,所谓该疫苗“能预防性降低HIV暴露后感染率94%;在6次病毒暴露后,能够实现66%的彻底保护”,这一结果并不是在人身上试验的结果,而是之前在恒河猴上进行的“临床前”的研究结果。而HIV疫苗人体临床试验的保护力则需要在疫苗临床试验全部完成,甚至完成数年后才能获悉。
实际上,直接用健康人进行相关的试验存在巨大的伦理风险。注入疫苗之后,将健康人直接曝露在艾滋病病毒的威胁之下,在没有有效药物治疗的情况下,没有人可以承担一旦受实验者被感染艾滋病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疑问3:HIV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
真相:预计5年内不会出现
HIV疫苗,离我们还有多远?吴尊友表示,这不好预测,但从目前全球研究来看,他预计5年内不会出现。
简单的一个3期临床试验都要5年的时间。就是疫苗已经行了,理论已经可以了,要看看实际有没有效果,这样一个临床试验没有5年做不下来,何况现在还没有疫苗呢。所以,应该说是不可预测。如果非要说,5年以内不可能有疫苗。在艾滋病研究方面,更多的研究进展一种是新药的问世。就2017年的话,全球范围内,已经有7个新药注册了。还有一个是药品的创新应用。
疫苗属于药物范畴,研发和上市受到严格的监管和约束,在各国都是如此。不管是药物还是疫苗,从基础研发到最后与消费者见面,需要完成临床前的动物试验,以及从1期、2a期的早期人体临床试验一直到2b期、3a期、3b期的临床验证。目前,强生方面完成的尚是早期的试验(在报告中称能产生抗体的试验是1/2a期临床试验),其有效性、安全性等还有待之后几期临床试验的考验。
目前世界上大约有3400万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而自从人类在30年前发现艾滋病病毒以来,已经有2500万人因感染该病毒而丧生。至今为止仍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防止新的感染。
江中药业(600750)
公司第一大控股股东江中集团公司系由江西中医学院和江西省医药国资公司联合出资成立的一家综合性国有医药企业集团。公司成立于1998年6月26日,注册资本2亿元。由江西江中制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投资并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共同研制的抗艾滋病新药二咖啡酰奎尼酸(简称IBE-5),正式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进入人体临床试验阶段。这意味着中国抗艾滋病新药研究取得了新的突破。
张江高科(600895)
公司控股的上海迪赛诺生物制药公司,研制了抗艾滋病仿制新药"去羟肌苷"及散剂,且已拿到新药证书和生产批文。2003年9月1日,迪赛诺正式向市场推出以"齐多夫定"为成分的抗艾药"克度",费用仅是进口药的5%到7%,已开始大量生产。此外,迪赛诺还有另外一种抗艾滋病药--奈韦拉平,目前也已进入国家药监局的受理阶段,它也属于最基本的抗艾滋病药物。
天方药业(600253)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其为"抗艾"药物"齐多夫定"的定点生产企业之一。且公司地处河南由于贫困农民卖血而成为艾滋病的一个重灾区,当地患者对此药的需求量较大。自去年以来,"抗艾"一度成为医药行业的投资热点,天方药业适时而动,提出配股融资计划,确定资金投向主要为艾滋病/HIV感染三联疗法新药产业化项目和相关技改项目,经河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推荐,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确定其为"抗艾"药物"齐多夫定"的定点生产企业之一。
2014年2月的报道
艾滋病疫苗*消息:已开始临床试验
办事指南
来源:本地宝
【导语】:发现艾滋病31年后,首个用于未受感染人群预防的药物在今年7月16日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0天后结束的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首位被治愈者现身,人们看到了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曙光。
艾滋病疫苗临床试验 31名受试者注射第一针
研究人员从标本中提取DNA。
发现艾滋病31年后,首个用于未受感染人群预防的药物在今年7月16日被美国FDA批准上市。10天后结束的第19届世界艾滋病大会上,首位被治愈者现身,人们看到了控制艾滋病疫情的曙光。
记者前天从北京佑安医院获悉,我国科技重大专项艾滋病疫苗Ⅱ期临床试验已于上周在该院启动,首批31名受试者已接受第一针注射,受试志愿者一共150人,其中120人是高危感染群体——男同性恋,另30人是普通人群。
目前累计报名并通过身体检查的共有31名志愿者,已注射第一针DNA疫苗,他们的观察周期为20周。
活疫苗:死疫苗更安全,但造价很高;活疫苗安全性不如死疫苗,但造价低。我国此次研究并试验的是活疫苗,其“较低的造价”有利于成功后的推广。
联合注射:此次艾滋病疫苗采用的是联合注射,受试者先接种3针DNA疫苗,每针间隔一个月,随后根据随机分组,在不同的间隔时间后注射“痘苗”。
“电脉冲”:简单的肌肉注射无法获得很好的效果,在此次试验中,将选取其中一组受试者进行电脉冲式注射:前3支DNA疫苗采取“电脉冲”方式,在通过电脉冲施加形成的电场中,DNA中的质粒将被无阻地输送至受试者的细胞中。
中国疾控中心与国药中生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采用新方法,联合研制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艾滋病疫苗,该疫苗在“十一五”期间完成了Ⅰ期临床试验,显示安全性良好,免疫原性强,可诱导受试者产生抗艾滋病病毒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Ⅱ期试验将进一步验证其免疫原性,即是否有效。这是国际上*使用复制型活病毒载体研制的艾滋病疫苗进入临床试验阶段。目前已有31人注射第一针。
方向
中国防艾疫苗打组合拳
据介绍,截至2010年底,我国现存HIV感染者及艾滋病病人约76万。按照我国防艾计划,到2015年底,存活的感染者和病人数控制在120万左右。
此次我国采用的是“核酸疫苗与重组天坛痘苗联合免疫艾滋病疫苗”,作用为“预防HIV感染”。由HIV-1DNA疫苗和重组痘苗病毒(以下简称DNA疫苗和“痘苗”)艾滋病疫苗两个组份组成,前者在人体内建筑免疫屏障作用,后者则对该屏障进行加固。
参与此次试验的北京佑安医院医师夏炜说,为了增强免疫效果,此次艾滋病疫苗采用的也是联合注射,这是我国“*”艾滋病疫苗与国外*的不同之一。受试者先接种3针DNA疫苗,每针间隔一个月,随后根据随机分组,在不同的间隔时间后注射“痘苗”,这样能“显著增强诱导的体液和细胞免疫反应,比单独用DNA疫苗免疫有优势”。
据悉,我国此次试验中的DNA疫苗是根据云南省HIV阳性的静脉吸毒者的血液“量身定做”的。
安全
鼠兔猴已验证疫苗安全
此次投入到Ⅱa期试验的艾滋病疫苗是否安全?这在小鼠、家兔、恒河猴等动物身上得到了验证。对12只恒河猴的试验显示,与只注射DNA疫苗和只注射痘苗的实验组相比,采用“3+1”方法的实验组免疫效果明显,对该组猴子的“体检”评估显示,3针DNA疫苗后再加入关键一针——“痘苗”后,猴子们的免疫反应明显增强,其抗体阳转率及细胞免疫反应阳性率均为***。这意味着,猴子们的身体里已经生成了抵御艾滋病病毒的有效屏障。
方式
防艾DNA乘“电车”到岗
专家表示,至今为止,大多数单纯DNA疫苗的临床试验显示其免疫原性较弱,诱导产生的免疫应答仍不足以达到预防或治疗性的效果。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目前的DNA疫苗多通过简单的肌肉注射途径进行免疫。而以电为传播媒介或可突破这一失败窘境。在此次试验中,特选取其中一组受试者进行电脉冲式注射。该组受试者中,前3支DNA疫苗采取“电脉冲”方式,在通过电脉冲施加形成的电场中,DNA中的质粒将被“顺畅无阻”地输送至受试者的细胞中。
志愿者
男同为主要受试人群
试验结果2014年揭晓
艾滋病疫苗的Ⅱa期试验于上周三正式宣布启动,此次试验招募的150名志愿者中的120人来自高危感染群体——即男同人群,受试总人数比Ⅰ期的48人增加了近3倍。
上周开打的Ⅱa期试验的第一针,宣告了验证疫苗使命的关键环节拉开帷幕——是否能保护主要感染群体不受艾滋病病毒的侵袭?
瞒病情致感染风险加大
“58.7%”,这个数字让郑阳(化名)想起来,就是一阵恐慌。
去年12月1日,来自北京市卫生局的数据显示,2011年,经性传播导致感染艾滋病病毒者中,男男同性性行为者达58.7%。这意味着,不采取安全措施的男男性行为感染已成为在医学上尚无有效预防和治愈类疾病的首要途径。
郑阳在佑安医院接受了疫苗注射。36岁的郑阳有体面的工作,但并不讳言自己的同性恋身份。他和伴侣的感情很“稳定”,这大大降低了感染几率。不过,“58.7%”仍让他警钟长鸣,总是会采取安全措施。“只要安全措施得当,感染的机会应该并不大”,郑阳的语气透着不确定性。
业内人士表示,因男男同性恋人群的性伙伴更换频繁,圈子内“消息传得快”,因此即使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也不会告诉他人病情,但感染后的急性期(6个月)是病毒最活跃的时期,如果此阶段内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那么,传播艾滋病病毒的风险也是*的。
招募120名男同志愿者
佑安医院通过在医院自建的艾滋病高危人群信息库、男同组织、干预活动中为试验“打广告”招募志愿者。
“自愿是首要原则,不能‘忽悠’,必须告知这仅是试验,疫苗最终效果还不得而知。”北京佑安医院主管此次临床试验志愿者工作的夏炜医师称,此次试验将招募150名志愿者,年龄在18至55岁之间。其中120人是高危人群,鉴于目前男男同性恋感染艾滋病的风险较高,因此主要以有同性性行为的志愿者为主要招募对象;另30名是普通人群。
这150人分为4组,每组均包括高危人群和普通人群。截至上周五,累计报名并通过身体检查的共有31名志愿者,已经注射了第一针DNA疫苗。这31人的观察周期为20周,是4个小组内观察周期最长的一组,该组40人中,将包括32名高危人群受试者和8名普通人群受试者。
受试的针剂既有疫苗,也有清水。“试验者不会知道具体哪些人群使用的是哪些针剂。”佑安医院感染科主任张彤称。
志愿者隐私锁进保险柜
小明(化名)是第一个接受试验体检的志愿者,8月3日,他到佑安医院进行HIV筛查时报名参加试验,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夏炜看来,这是个有防护意识的“乖乖男”,不仅每次性行为都采取安全措施,且每两个月都体检一次。“男同们并不是都像小明这样懂得保护自己,所以艾滋病免疫疫苗显得尤为重要。”
为保护隐私,总结上报试验情况时所有受试者的真实姓名都不会出现,而是以拼音缩写代替,受试者的个人情况只有几名研究者知道,且被锁进保险柜。
受试对象将扩至普通人
张彤介绍,整个试验和观察周期将在64周至80周内完成,结束后,再由北京大学临床研究所对所有受试者的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最快将在2014年年中公布,如果疫苗的免疫原性得到证实,那么国家相关卫生部门经过评估后,将进入该疫苗临床试验的Ⅱb阶段,或扩大受试人群,证实其在人群中的效果,如性活跃期的年轻人等。aware天 猫
据了解,如果疫苗的三期临床试验都成功了,艾滋病疫苗产品就可以上市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