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中下游预计7月20日后强降雨结束(近期长江中下游有雨吗)

2022-10-13 13:33:12 基金 xialuotejs

南方降雨什么时候结束

受冷暖气流共同影响,长江中下游等地将迎来新一轮强降水天气过程,江汉南部、江南北部以及贵州等地有大到暴雨,部分地区大暴雨,期间还将伴有短时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

长江中下游每年6月中旬至7月上旬会出现一个降雨集中期。今年6月以来,长江中下游强降雨出现的时间与往年相比稍有提前,部分地区平均降雨量比常年同期偏多。其中江西降水量较常年同期偏多54%,湖南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47%。

未来2天,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雨势还将继续加强。目前长江中下游部分地区的中小河流、水库已出现接近或超警戒水位,气象专家提醒各地加强中小河流堤坝、病险水库隐患排查和除险加固工作,同时要注意防范洪涝、城市积涝及滑坡、泥石流等灾害。

希望以上的信息能对你有一个参考,天气情况太长的预报也不很准确。

长江中下游预计7月20日后强降雨结束(近期长江中下游有雨吗) 第1张

长江中下游暴雨何时结束?有哪些信号为结束标志?

随着7月强降雨的发展,我国长江流域的雨水可以说是非常明显,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如今强降雨还在持续发展之中。强大的降雨带一直在长江流域发展,其中湖北可以说是雨水最多的。

并且根据最新数据显示,6月8日入梅以来,湖北遭遇连续六轮强降雨袭击,全省面平均雨量387.3毫米。其中武汉、黄冈等11个市州面雨量超过400毫米,黄冈、仙桃面雨量超过500毫米,长江莲花塘水位超警戒0.05米等等,最为重要的是全省1094座水库超汛限,其中三河口、石门等6座大型水库超汛限。

而根据最新的降雨情况来看,湖北还要持续强降雨的发展,从华中地区的雷达降雨波也可以看到,一条强降雨带还是覆盖了湖北,安徽等多省,所以雨水继续发展是没有什么疑虑的。而根据中央气象台在7月6日14时至7日14时的预报图来看,安徽,湖北,湖南,贵州等地依然是大到暴雨为主,其中湖北的强降雨区域覆盖范围相比来说是最大的,其中最强降雨量达到了200毫米,依然是位于湖北区域,所以湖北地区的降雨是在连续之中。

同时,在7月7日08时至8日08时,安徽南部、湖北东部和南部等地7省市部分地区依然有暴雨或大暴雨,最强降雨量为180毫米,还是在湖北区域。7月8日08时至9日08时时段,虽然强降雨出现了减弱的情况,但是在湖北,安徽等地依然有暴雨或大暴雨,这不?这降雨是围绕湖北在下了。

而这波降雨要结束,预计是要在9日至10日新一轮强降雨之后才会减弱,我们从中央气象台的预报图就可以看到,在7月11日的时候,雨水就削弱了很多,长江流域的雨水发展就少了很多,到了7月13日、14日阶段,基本就没有雨水了,所以长江流域的雨水减弱可能是从11日左右开始。

不过这个雨水属于暂停的模式,按照预报情况来看, 在7月15日左右,长江流域偏南地区的雨水不多,但是偏北区域又在发展,所以雨水是短暂的停歇之后,新一轮的降雨又要发展,这就是雨水的趋势。

当然降雨预报可能存在变动,我们主要是看当下的降雨情况为主,自从7月4日以来,我国西南地区东部至长江中下游出现了强降雨持续发展模式,其中我国9省市部分地区累计降雨100~200毫米,最强降雨位于湖北东南部及安徽安庆和黄山、贵州遵义等地,累计雨水量达到了250~462毫米,最强的是在湖北荆州洪湖局地524毫米。

所以,我们说来说去,其实湖北就是雨水的中心区域,当然在后面会越来越少,但是也不意味着降雨会持续下降不会再次出现,因为我们看到长江流域偏北的区域雨水又在酝酿的可能性,不出变动的话,后期可能还会降雨,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这里只能多多提醒下,长江流域无论是上游还是下游或者是偏北偏南区域,降雨都是一样的发展,大家要提前做好防御的准备,7月以来,长江流域的雨水确实比较凶猛。并且降雨带基本上都是大雨,暴雨,局部大暴雨的发展模式,这个雨量已经给不少地区带来的了影响,这就是降雨的趋势。最后我们来看看海洋风暴的发展。

7月,全球风暴胚胎酝酿可以说进入到了新一轮的发展模式。根据欧美气象数据显示,位于北大西洋热带风暴生成了,不过没有气象局暂时没有给予命名,如今这个风暴风速已经达到了35KT,正在偏东北方向移动,这个风暴可以说没有什么影响,大家了解下数据就行。而除了这个风暴之外,位于海洋区域又出现了几个风暴胚胎,编码分别为96E、97E、98L,所以总计是1风暴3胚胎的发展模式。这些风暴胚胎最可能影响陆地区域的98L,它即将登陆到美国区域,所以会给美国部分地区带来降雨的可能性,这就是大概的情况。

如今西北太平洋地区表现很稳定,没有任何的风暴胚胎发展,所以暂时也不用担心,预计到7月后期才可能出现台风,如今副热带高压依然表现很强,就算是有热带扰动的发展,最终起来的可能性也非常低,所以要想发展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只有7月后期副高才可能出现偏弱的情况,如今的雨水也是跟副高存在一定的关系,它引导了水汽不断输送到我国内陆区域,所以雨水持续下降也少不了它的部分情况。

长江中下游的强降雨什么时候停止

你要看降雨种类~长江中下游应该是江淮准静止锋,同时要看当年夏季风强弱,强的话早停止若的话慢停止。

一般7月就进伏旱了,所以应该是7月停止

湖北河南等9省市部分地区有大暴雨,此次强降雨会持续多久?

湖北河南等多个省份将会出现大暴雨,不过此次强降雨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预计在7月20日以后,大部分地区的强降雨将会有所减弱。而到了7月21日,大部分地区的强降雨会彻底停止。但根据气象局发布的信息来看,此次的强降雨虽持续的时间比较短,但迟雨量会比较的大。在西南地区的东部以及苏皖北部等地区需要警惕一些,因为很有可能会因为强降雨而引发次生灾害。

此次的强降雨会从7月18日夜间开始,在起初的时候,四川盆地云南还有贵州这一带将会出现比较明显的一次强降雨过程,而这部分地区的强降雨会延续到7月19日夜间或者是延续到7月20日的凌晨。在7月20日之后,以上这些地区的降雨量会明显减小并且逐步转晴。

在7月18日夜间,湖南的西北部,湖北的中部,河南的南部地区以及东部地区,另外还有贵州的部分地区和安徽的部分地区都会有大暴雨出现。在7月19日以上这些地区的强降雨会稍有减弱,局部地区的降雨量会达到30毫米。在7月20日上午,上述地区的累计降雨量能够达到150毫米左右,在7月20日之后,上述这些地区的降雨会有明显的减弱并且慢慢转晴。据气象台发布的消息来看,在7月18日夜间至7月20日上午,陕西的南部,四川的东北部,以及重庆北部地区和贵州西部地区,很有可能会出现山洪以及地质灾害,所以当地的相关部门需要做好防灾的措施。

综合来看,此次的强降雨量会非常的大,虽然来势汹汹,但持续的时间并不会太长,总共持续的时间也就是在2~3天左右。

梅雨季节啊...

季节性的变更呗初夏江淮流域一带经常出现一段持续较长的阴沉多雨天气。此时,器物易霉,故亦称“霉雨”,简称“霉”;又值江南梅子黄熟之时,故亦称“梅雨”或“黄梅雨”。在中国史籍中记载较多。如《初学记》引南朝梁元帝《纂要》“梅熟而雨曰梅雨”。唐柳宗元《梅雨》:“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等。中国历书上向有霉雨始、终日的记载:开始之日称为“入霉”,结束之日称为“出霉”。芒种后第一个丙日入霉,小暑后第一个未日出霉。入霉总在6月6~15日之间,出霉总在7月8~19日之间,中国东部有一个雨期较长、雨量比较集中的明显雨季,由大体上呈东西向的主要雨带南北位移所造成,是东亚大气环流在春夏之交季节转变其间的特有现象。6月中旬以后,雨带维持在江淮流域,就是梅雨。雨带停留时间称为“梅雨季节”,梅雨季节开始的一天称为“入梅”,结束的一天称为“出梅”。

此外,由于这一时段的空气湿度很大,百物极易获潮霉烂,故人们给梅雨起了一个别名,叫做“霉雨”。明代谢在杭的《五杂炬�6�1天部一》记述:“江南每岁三、四月,苦霪雨不止,百物霉腐,俗谓之梅雨,盖当梅子青黄时也。自徐淮而北则春夏常旱,至六七月之交,愁霖雨不止,物始霉焉” 。明代杰出的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更明确指出:“梅雨或作霉雨,言其沾衣及物,皆出黑霉也”。

【梅雨与雨带】

1.梅雨

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通常每年六月中旬到七月上旬前后,是梅雨季节。天空连日阴沉,降水连绵不断,时大时小。所以我国南方流行着这样的谚语:"雨打黄梅头,四十五日无日头"。持续连绵的阴雨、温高湿大是梅雨的主要特征。

与同纬度地区的气候迥然不同,梅雨是指一定地区和一定季节内发生的天气气候现象。研究发现,欧亚大陆在20N至40N之间,为副热带高压和西风带交替控制的地带。大陆西岸,夏季受副热带南压东侧下沉气流控制,天气晴朗少云,气候炎热干燥;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从大西洋带来暖湿空气,形成较多的降水,使气候变得温和多雨。即表现为副热带夏干冬湿的地中海式气候。

大陆东岸,夏季受副热带高压西侧控制,下沉空气原来也较干,但从暖湿海面吸收大量水汽,因而带来丰沛的降水,产生了副热带湿润气候。这里由于海陆对比十分强烈,形成了独特的季风气候,其显著特点是夏雨冬干,雨量集中在夏季,恰与地中海式气候相反。

如果和同纬度的英国东岸比,也是截然不同。美国东岸中纬地带夏季风来临前后就不会出现长时期的阴雨天气,人们从未有长期天气闷热之感,发霉现象难以出现。可见,在同一纬度上降水季节迥然不同。所以,在世界上,只有我国长江中下游两岸,大致起自宜昌以东、北纬29度至33度的地区,以及日本东南部和朝鲜半岛最南部有黄梅出现。也就是说,梅雨是东亚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在我国则是长江中下游特有的天气气候现象。

2.雨带

虽然梅雨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特有的天气气候,但它的出现却不是孤立的,是和大范围雨带南北位移紧紧相连的。

在110E以东的我国东部地区,在汛期从5月中旬起到6月上旬,主要雨带摆动在南岭山脉和南岭以南地区。在个别年份,虽然在某一段时间内移到南岭以北地区,但是从一个候(五天为一候)或一个旬的多年平均情况来看,它往往是维持在28N,29N以南。这个时期就称为"江南雨季"或"华南前汛期"。

6月中下旬,主要雨带北移到29N-33N范围内(即西自我国宜昌,东经长江口,然后越海到日本;南起我国两湖盆地北至淮河南岸),稳定少动。这时南岭以南地区已处在雨带之外,阴雨天气结束;而长江中下游地区告别了风和日丽的初夏,迎来了阴雨绵绵的季节,大雨、暴雨时而出现,一直维持到7月上旬,这就是长江中下游著名的梅雨季节。

7月中旬开始,雨带再次北移,到了33N以北地区。先后在黄河、淮河流域以及华北、东北等地停滞、徘徊,造成一次又一次强降雨过程,分别称为"黄淮雨季"、"华北雨季"此时,长江中下游梅雨结束,骄阳高挂,进入了炎热的盛夏季节。这种天气一直要维持到8月下旬,然后雨带才随着冷空气的逐渐活跃而快速南撤,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使雨带一直退到华南沿海地区。雨带的这种规律性变化,说明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孤立的、局部的天气气候现象,而是我国东部地区主要雨季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是主要雨带向北移动过程中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停滞的反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