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富士康火速上市,又带有新经济“独角兽”得光环,很多投资者关心富士康得市值能达多少,今天小编就和大家聊一聊这个问题。
带着新经济“独角兽”光环闪电过会的富士康股份估值能达到多少?有投资者测算按照A股同行业市盈率43倍估值,富士康股份市值或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但是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乐观。证券时报记者采访了多位券商分析师,普遍认为在20倍至25倍之间较为合理。
有分析师认为,综合参考鸿海在台股10倍市盈率以及A股溢价,22至25倍市盈率为安全估值,同时该分析师预测2018年富士康股份业绩同比持平概率较大。
有投资者测算按照A股同行业市盈率43倍估值,富士康股份市值或达到6800亿元人民币,但是这种说法可能过于乐观。东方IC 资料
郭台铭持股约10.39%
富士康股份顺利IPO,母公司鸿海无疑是*赢家,但被人们理解为被郭台铭掌控的鸿海却是一家无实际控制人的公司。按照鸿海精密2016年年报,郭台铭直接持有16.218亿股,占总股本9.36%。另外,中国信托商业银行受托郭台铭信托财信专户持有5亿股,占总股本2.89%,郭台铭合计持有总股本12.25%,为*股东。
据鸿海精密官网刊出的其最早可供查阅2002年财报显示,在2001年郭台铭个人持有鸿海精密27.11%股份,其配偶林淑如(已故)持股1.11%。可见,近年来郭台铭曾不断减持鸿海精密股票。
富士康股份在A股上市前,控股股东中坚公司直接间接控制69.1405%的股份;富士康股份股东中坚公司、深圳富泰华、深圳鸿富锦等均为鸿海精密下属企业,合计持有富士康股份94.2333%股份。郭台铭通过鸿海精密间接持有富士康股份的权益约为11.54%。
此次,富士康股份如果成功A股上市,按照富士康股份公开发行A股17.726亿股,即数量为发行后总股本的10%。这样发行后,富士康股份总股本约194.986亿股,郭台铭持股富士康股份的权益,将稀释到约10.39%。
估值能达到多少?
根据富士康股份招股说明书2018年2月审报稿数据,申请募集资金272.53亿元,发行股本不超过发行后总股本的10%,发行前总股本177.26亿股,预计将发行19.6953亿股,由此计算预计发行价13.84元左右,对应发行市盈率为17.18倍。
根据招股书,富士康股份2017年净利润158.68亿元。按照目前A股市场电子设备及服务行业加权平均市盈率约43.03倍,那么富士康股份总市值将达6827亿元,将远超鸿海精密市值。而郭台铭间接持有富士康A股的账面市值将达到709亿元。
但是有券商分析师认为,“对富士康股份的估值不能只看净利润,也要考虑到它的利润率和营收增速,当前富士康净利率不足5%,2016年相比2015年营收和净利润持平,2017年营收和净利润增长属偏低水平,合理市盈率在20至25倍左右,即市值在3200亿至4000亿之间。”
另外一家券商TMT行业分析师对证券时报记者表示,“吸引眼球不等于获得高的估值,富士康股份母公司鸿海精密当前市盈率仅10倍,近期股价并没有受到富士康股份在A股上市的影响,说明海外投资者仍比较谨慎。按照其各业务分布式估值,22倍至25倍较为安全。”同时,该分析师认为,受到苹果等重要客户市场表现的影响,预计2018年富士康股份业绩同比持平概率较大。
如果按照2017年净利润的25倍市盈率估值,富士康股份股价将能达到约4000亿元人民币,那么鸿海精密持有富士康股份的市值将超过自身市值,郭台铭间接持股富士康股份的市值达到415.6亿。
这两天,资本市场*瓜莫过于传闻欧菲光“被”苹果“踢”出了供应链,而同为苹果链上的蓝思 科技 则顺势“抢”了单。
实际上,相比欧菲光,蓝思 科技 对苹果的依赖程度大得多,它近几年在A股市场的受关注度,相比比欧菲光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这不仅仅因为企业本身,更因为它背后的女*——周群飞,其创业以来的豪门恩怨,就足以让吃瓜群众津津乐道。
一
2015年3月18日,是当时国内*规模之一的手机玻璃镜片制造商——蓝思 科技 上市的日子。
但对于创始人周群飞来说,比喜悦更多的是郁闷。上市前的几个月,网络上、媒体上关于她的负面传闻此起彼伏。
一些没有明确来源的小道消息说:周群飞创立蓝思 科技 并非白手起家而是“小三”上位,嫁给土豪老板后又与之离婚,卷走前夫的资金自立门户。
传闻中的前夫叫“李金泉”,是伯恩光学的“老板”,周群飞在他的工厂上班靠着美色和能言善辩成为了他的情人,后来与之结婚。在“拿到”了伯恩光学的核心技术和几亿资金后,周群飞蹬了“李金泉”,拉上亲戚、朋友另起炉灶,把前夫活活给气死。再后来,“李金泉”的弟弟卧薪尝胆,接手伯恩光学做大、做强。
面对这种传闻,周群飞在面对澎拜等新闻机构的采访时,给权威媒体提供一个新的故事梗概:
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周群飞来到深圳,在澳亚光学工厂打工,与工厂老板杨达成相爱、相恋。1994年,23岁的周群飞与杨达成在湖南老家结婚(杨达成比周群飞大十六七岁,结过婚但在1994年时已经离婚)。
结婚几年后,周群飞与杨达成离婚,并于2008年与司机郑俊龙再婚。
再后来,吃瓜群众又结合网络传闻和权威媒体披露的内容,又给出了一个新的版本:伯恩光学、澳亚光学同属于港商杨氏家族企业,周群飞就是在杨氏家族企业“小三”上位的。
在这个版本中,澳亚光学比伯恩光学建厂还早,老板是杨达成。但到了90年代,杨的工厂日益经营惨淡,员工大批离职。与杨达成热恋的周群飞,见工厂效益不好而自己又经常受到杨家亲戚排挤,就有了单干的想法,便在1993年拉着亲戚朋友创业组建了恒生光学。
结婚有几年后,周群飞生意壮大,一脚蹬了杨达成,导致其一蹶不振。后来,澳亚光学被弟弟杨建文接手,逐渐发展为后来的伯恩光学。
这样说,周群飞算是伯恩杨老板的前任嫂子。但有意思的是,传闻中的“李金泉”到底是谁,是杜撰的还是个不能言及的敏感人物?
对于吃瓜群众来说,可能不会再有公开的真相。
*真实的存在是,从杨氏豪门走出来的千亿富婆,周群飞与伯恩光学和杨氏兄弟的恩怨情仇由来已久。
二
2000年开始,周群飞的恒生光学开始生产手机玻璃。那时,正是手机的风口时代。
2003年前后,周群飞在深圳成立蓝思 科技 公司,开始生产摩托罗拉的订单,正式开启了“玻璃女王”的创业生涯。
2007年智能手机时代正式到来,苹果在大陆的一家合作工厂已经开业,但因为生产不了满足条件的视窗玻璃,而周群飞做出了合格样品,这成为周群飞与苹果合作的开始。
iPhone手机的成功,将蓝思 科技 推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009年,蓝思的销售收入达到8.9亿元
但实际上,在蓝思 科技 发展的路上,总有一个巨大背景如影随形笼罩在头上——伯恩光学。
作为手机视窗玻璃第一大制造商,伯恩光学在2004年已经是摩托罗拉的国内*供应商,而在智能手机时代,伯恩一直宣称是苹果的*供货,也是三星的主要供应商。
由于那些年苹果、三星公司的迅速发展,手机屏幕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无论是伯恩光学还是蓝思 科技 ,两家大企业的扩张步伐一直没有停歇。
处于劣势的蓝思 科技 ,为了更成熟的技术和人才,选择了从伯恩挖墙角。
伯恩的高管对外宣称,从公司成立到2012年,蓝思 科技 多年来蓝思 科技 从伯恩光学挖走高管以及技术人员达两三百人。
暗地里,蓝思 科技 一直把伯恩当做*的对手,公司一直鼓励从伯恩跳槽来的员工,把他们的前同事招募到蓝思 科技 。挖角成功的,公司给与资金奖励。
在伯恩光学的人看来,周群飞早年就是靠着在杨氏家族企业学的技术才有了创业的资本,创业之初大部分员工也是从杨家企业挖走,公司壮大之后反而变本加厉。
但对于这种看法,蓝思 科技 的高管并不认为是不正当竞争,而是人才的正常流动。
但实际上,挖墙脚还只是小事,更大的缠斗在后面。
三
随着周群飞与伯恩光学竞争的激烈化,他们之间的由暗争逐步转为明斗。
2014年10月的"泄露商业机密事件",可谓是两家豪门恩怨的白热化。
那时,蓝思 科技 总部(总厂)已经从深圳搬到了长沙浏阳县,年产值超近百亿,而他的老对手伯恩光学已经达到年产值200亿。
当年10月10日,伯恩光学副厂长张显波因涉嫌非公职人员行贿并侵犯商业秘密罪,在深圳被湖南警方带走。起因是,蓝思 科技 向湖南警方报案称,张显波向公司员工阿霞行贿2 .7万元,试图盗窃公司商业机密,提供给蓝思 科技 。
当年35岁的张显波,1997年就进入伯恩光学,从一名普通技术工做到副厂长,成为伯恩公司高层之一。
但在2011年,蓝思 科技 “看上”了以张显波为首的一波人。为挖走他和同事们,蓝思 科技 的人给伯恩光学相关人员送了20万现金,并承诺给予他们优厚待遇、高职位及股票分红等。
于是,张显波向伯恩光学请辞,前往总部位于湖南浏阳的蓝思 科技 公司任职。
但张显波在蓝思的日子并不如意。公司当初的承诺没及时兑现,而且对他管理严苛,甚至到了监视他一举一动的地步。
2014年5月,蓝思 科技 高管怀疑张显波窃取公司商业机密,导致张被湖南警方带走扣留两天,后因没有证据被释放。自觉身心疲惫的张显波,向公司提出辞职,但公司以其掌握公司核心机密为由拒绝。
当年7月,张显波辞职未果后不辞而别,但很快又回到了伯恩光学。
当他重投老东家怀抱时,他还不知道,湖南警方早已在20天前已对他启动网上追逃。
对于被湖南警方抓捕一事,张显波认为是一个圈套,是蓝思 科技 的人策划陷害他。在他看来,伯恩光学是行业内的老大,没有必要去盗取蓝思 科技 的商业机密。
后来,张显波被取保候审,蓝思 科技 则因为考虑到公司已计划上市,不能得罪太多人而没有起诉张。
尽管这事最后不了了之,但也从中看出,周群飞的确是个狠角色。
四
周群飞在“泄露商业机密事件”做出的让步,让杨家人看到了她上市的决心。
大抵也是从这时候开始,关于周群飞的负面消息越来越多出现网络和边缘纸质媒体上,到了2015年蓝思 科技 上市前后,周群飞俨然就成了“小三上位”、“气死前夫”的女魔头。
但再多的谣言也没能遏止蓝思 科技 上市的步伐。
2015年3月18日,蓝思 科技 上市钟声在深交所敲响,成功登陆创业板,次日开盘后股价大涨,涨幅达到43.5%,周群飞一夜之间晋升百亿富豪之列。
这一年,45岁的周群飞以财富500亿元排在《2015胡润女富豪榜》榜首,成为新一届中国女首富,74岁的北京“地产女王”陈丽华以财富495亿元位居第二,34岁的碧桂园董事局主席杨惠妍以财富405亿元退居第三。
一时间,周群飞风头无两,上下班雄赳赳气昂昂,走路都感觉带风。
但远在南方的杨建文,心理却像打翻了五味瓶,万般不是滋味。尤其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总感觉一股酸楚在胸膛流淌。
终于在蓝思 科技 IPO两个月之后,杨建文正式在公司内部提出了上市的目标。至少在当年6月份,伯恩已经开始与国际*的几个投资银行密切接触,计划融资20亿美元筹备IPO。
彼时,伯恩光学在深圳惠州两地的总厂房面积超过120万平方米,两地合计员工超过10万人,客户已经覆盖到苹果、三星、HTC、索尼、小米、酷派、华为等国际、国内品牌,而他当年的营业收入已达300亿元。
更是重要的是,无论是从利润率还是现金流,伯恩光学根本不缺钱,而之所以启动上市计划就是为了和蓝思 科技 一较高下。
另一个变化则是,伯恩光学突然地对外高调起来。
此前多年的发展过程中,作为全球*智能手机保护盖板供应商的伯恩光学,除了与蓝思 科技 明争暗斗,一直低调地存在,鲜少参与外界事务。甚至在同行看来,它更像是一个相对封闭、独居一隅的王国。
但在老对手蓝思 科技 上市之后,伯恩光学却一改往日形象,频频通过正面或侧面方式向媒体发声,杨建文更是罕见地在2015年多次接受媒体采访,并以此来强调和突出伯恩光学龙头老大的地位。
就在伯恩光学摩拳擦掌准备上市的过程中,蓝思 科技 也没闲着。
2015年6月份,蓝思 科技 发布超过60亿元的融资计划,其中34亿元拟投入蓝宝石产品(蓝宝石产品包括指纹识别蓝宝石盖板、摄像头盖板和智能穿戴保护屏),16亿元投入3D曲面玻璃,开启了产品多元化带动客户多元化的步伐。
不难看出,这时候,两个豪门之间的缠斗,已经从过去的抢人、挖人升级到了资本的对抗与扩张。很快,他们之间的江湖地位将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五
2016年,苹果营收出现了过去15年来的*年度下滑,净销售额下滑了7.7%,运营利润下滑了15.7%。作为苹果公司的供应商,富士康、鸿海、伯恩光、蓝思 科技 的业绩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
从2016年3月起,第三方权威机构发布的玻璃盖板出货量排行榜中,前三个月伯恩光学只能名列榜单第二位,第一位已经被蓝思 科技 抢占,伯恩光学与蓝思 科技 出货量相差不多,但远超出第三名。
吊诡的是,从当年7月份开始,伯恩光学的名字却悄然从排行榜上消失,此后再未出现过。而它在2015年高调宣扬的上市计划也已偃旗息鼓。
而在这一年,蓝思 科技 已经初步实现了从视窗防护玻璃面板行业的*到消费电子类产品供应链一站式服务供应商的角色转变,加速智能制造发展步伐,精密陶瓷、3D曲面玻璃等实现全面突破和批量化生产。蓝思 科技 的客户名单,也从苹果、三星、小米扩展到联想、Vivo、Oppo更多的品牌手机商。
这一轮的业务布局和资本较量之后,伯恩光学彻底败下阵来,周群飞暂时取得了这场旷日持久的豪门争夺战的胜利。
日后,当有人再次提起伯恩光学的时候,其他大多数人都没听说过。它又重新做回了20年前的自己,封闭而又低调。
反观蓝思 科技 ,则是乘着上市的东风,营业收入从2015年的172.27亿元稳步增长至2019年的303.1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15.18%,净利润从15.43亿元增长至26.0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99%,被A股的小散们捧之为苹果链上的造富神器。
而它的主人周群飞,也在2020年A股的流动性牛市中达到了1000亿身家,成为了千亿富婆。
六
自古豪门多恩怨,从来利益最伤人。
看起来,过去20多年的明争暗斗以周群飞的胜利而告终。但我相信人生有得必有失,一个15岁辍学南下打工的厂妹,一步步向上攀爬、成为女富婆的心路历程中,也一定有过不为人知的伤痛过往。
往前看,5G和新能源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风口正在到来,当5G手机和新能源 汽车 成为市场新宠的时候,或许蓝思 科技 和伯恩光学又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开启新的竞争。
风云变幻的商业竞争,只有暂时的胜利,没有永远的赢家。对于永不言败的强人来说,一时的成功并不是全部,在优胜劣汰的市场中,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才是其乐无穷。
再者说,商场上没有永远的敌人和朋友,只有分分合合的利益。也许未来某一天,蓝思 科技 、伯恩光学两个豪门的*还能坐在一起推杯换盏,一笑泯恩仇呢。
20097月16日,因为弄丢一台苹果iPhone手机样机,富士康深圳的员工孙丹勇于凌晨跳楼自杀,一经媒体报道即引发震动。关于员工是否受到环安科科长殴打和拘禁,种种传言和猜测让富士康再次站在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与郭台铭有官司纠葛的原《壹周刊》女记者臧家宜也于此时通过博客对外公布——郭台铭因为巨额偷税事件在美国被举报,若被美国政府认定为恶意逃税,将按3倍金额处罚,届时,总资产约800亿元台币的郭台铭将面临破产。
跳楼事件的真相扑朔迷离,郭台铭的态度倒让外界感到有些意外——他指示下属“人家是个农村出来的孩子”,要求公司从优做好善后事宜。对媒体的态度也罕见地合作,多位记者都见到了当事人——殴打、拘禁孙丹勇的嫌疑人、环安科科长顾钦明,而且还看到了由该公司提供的事件经过录像带。
这的确令人意外——个性强硬的郭台铭素与媒体关系恶劣,在台湾,就曾对批评指责他的媒体动辄以诽谤诉讼威胁。2006年,当内地《第一财经日报》刊登一篇揭露富士康员工“遭受血汗工厂待遇”的报道,鸿海集团立刻向当事记者索赔2000万元,并对记者的上级要求1000万元赔偿,还通过法院迅速冻结了记者的私人财产。虽然最后以和解收尾,也让大陆媒体界感受到“郭老大”的枭雄做派。
然而,随后被与之有积怨的女记者臧家宜博客曝出的“巨额逃税”事件就让郭台铭十分光火了。鸿海的公关表示不愿再对臧家宜的言论回应,继承了郭氏风范的鸿海内部主管则痛骂,“都已经半只脚踩在监狱里的人(指臧家宜)了,再告她只是浪费,根本懒得理。”对此,臧家宜声称对鸿海已提出民事诉讼,求偿100 元台币,法院已经受理此案。
拔萝卜带泥出来的,还有鸿海在美国的33起诉讼官司。这些在美国的诉讼案件,也被举报人举报到“台北地检署”,称“鸿海科技集团未有达到向股东公布其在美国的数项重大诉讼事宜,涉嫌违反台湾地区的《证券法》”。依据举报人所举报的,“鸿海科技涉有背信、诈欺、违反证交法等刑责”。
林林总总的迹象表明,巨额逃税案的举报人并没有掌握到任何关于鸿海和郭台铭的未公开信息,所以,几乎不太可能是接近郭台铭的核心人士。更多的证据表明,这更像是一起出于私人恩怨的报复行为。
这一次,“万劫不复做恶人”的郭台铭将如何渡过这场个人危机呢?
重出江湖
对郭台铭来说,这个7月并不是*难熬的时日。
8年前鸿海正如日中天,郭台铭曾对外放出2008年就退休的豪言,两年前风光正好,他也再度强调——如果鸿海营收达到2兆台币,他“就要走了”。但遭逢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多年来一直高速奔跑的鸿海业绩增速放缓,股价一蹶不振,本属意“含饴弄女”的郭台铭不得不半年后重新出山,再次坐镇“第一线”,指挥降薪、裁员和鸿海帝国的布局大调整。
已有一子两女的郭台铭视鸿海为自己“最看重的儿子”,他透露现在自己每天工作大概16个小时,“没有礼拜六、礼拜天,最多是礼拜天打场球,可是还是一面打球、一面开会。”自2005年起,身为董事长的郭台铭只拿象征性的一元台币年薪。如今公司面临危机,鸿海的高层干部们也只得跟随大老板不拿薪水,年薪在80万以上的则自动减薪。
为提振股东们的信心,鸿海在4月16日提前召开了股东会。一向个性倨傲的郭老大一改往日的姿态,一上台就对股东又是鞠躬又道歉,并信誓旦旦地开出3 张“支票”:股价不回来,他就不退休;今年营收要比去年增长3成;跨入软件、生技、节能产业。郭台铭向股东们保证:鸿海,还有黄金10年!
郭台铭也坦承,今年增长3成是很难实现的目标,相当于“每年要生一个25岁的孩子一样”,不过既然口号已经喊出去了,收不回来了。他和部下们只有拼命赶,“现在每天都在开会”。
惨淡年代,最稀缺的就是信心。郭台铭这幕在股东会上演出的强硬又谦卑的“独角戏”最终取得了他预想的效果——8家外资券商中有5家将鸿海评为“买进”,两家“中立”,只有一家“看衰”。
多年来,以IT硬件代工称霸世界的郭台铭一直对所谓的“研发和技术”嗤之以鼻。毕竟,鸿海帝国正是以过硬的成本控制和规模效应将代工做到*,获得了每年30%的成长速度和惊人利润。然而,金融危机下的西方大客户需求的疲软,海外订单的减少,迫使这位专注于产业链下游的“代工*”在生产线迁徙的传统方案外,不得不重新考虑鸿海的转型。
郭台铭已宣称公司将迈入“科技的鸿海”时代。公司在内地和台湾建设多个研发中心,在集团大裁员的背景下,仍然以3%-5%的速度招募研发人员。公司将瞄准中国的内地市场,生产直接供应大陆消费者的笔记本等IT产品。
“未来鸿海有一部分很大的收入,就来自专利收入。这是鸿海要转型至‘科技的鸿海’重要的部分。”
“代工*”间的战争
吞噬走鸿海订单的,除了全球经济衰退外,还有一只可怕的老虎。
近几年来,同处一城的另一个靠自我奋斗起家的穷小子——比亚迪的董事长王传福正以平均低20%的价格优势抢走郭台铭一个又一个全球大客户,其中包括诺基亚、摩托罗拉、索尼爱立信、松下……
早在2002年的时候,比郭台铭小18岁的王传福曾到台湾拜访过郭台铭,并恭恭敬敬地提出去他厂子参观学习。令郭台铭做梦也没想到的是,仅仅几年内,这位大陆小弟迅速“克隆”出与富士康近乎相同的手机代工产业链,成为富士康最难对付的劲敌。
到2006年,富士康觉察到某种不对劲:自己赚钱的产品,比亚迪在短时间内就能跟进;而同时,比亚迪在订单报价上总是如影随形,每次报价都比对方低一点,使得富士康吃尽苦头,大订单不断流失;富士康的内部系统也检测到,一些系统文件被传送到比亚迪那里。郭台铭曾公开指责,比亚迪挖走富士康400多名干部,使得富士康蒙受数百亿美元的损失。
是可忍,孰不可忍。一怒之下,郭台铭以窃取商业机密为由将比亚迪告上法庭。双方交锋至今3年,官司看似胜负了然,也曾成功阻挠比亚迪香港上市,但最后除比亚迪几位员工入狱,最终定论无果。而且,每到重要关头,比亚迪总能化险为夷,从容脱身,并于去年底对富士康展开了反击。
让郭台铭更为火冒三丈的是,正当鸿海与比亚迪大打出手的时候,远在大洋彼岸的巴菲特去年9月宣布以2.3亿美元买入比亚迪10%的股权。受此消息刺激,短短的4个交易日内,比亚迪股价上涨60%,旗下子公司比亚迪电子更是上涨超过***。今年5月2日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召开的年度股东大会上,巴菲特甚至让还没有出口到美国的比亚迪汽车上展厅大秀一把。一夜之间,王传福的名字在华尔街流传开了。
怒火中烧的郭台铭隔着太平洋向“股神”发出咄咄逼人的控诉:“巴菲特一直标榜只投资有诚信、长期经营的公司,为何要投资窃取商业机密的比亚迪?巴菲特敢不敢驾驶比亚迪汽车上下班?巴菲特是用何种专业知识判断比亚迪的潜力的?”继而,他干脆宣称:这个世上根本没有什么股神,大家不要上当!
郭台铭的指责声刚落,比亚迪股份随后连续3天股价一路狂飙。其中,5月4日涨13.7%,次日涨9.9%,5月6日再涨13%。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鸿海一路的跌势。
让郭台铭胸闷的,还有对深圳政府地方保护主义的不满。富士康固然是深圳经济的重要力量,比亚迪更是土生土长的深圳企业,王传福本人则是深圳的人大代表。个中微妙,使得富士康后来选择在香港打官司。
自2007年起,富士康陆续从深圳龙岗迁往内地昆山、武汉和山西。2008年年底,郭台铭亲自坐镇深圳,指挥迁徙大军。有人士指出,这固然是出于降低劳动力成本的考虑,同时也部分出于对深圳方面没有公平对待的不满,并且,他们从内地地方政府获得了较有利的优惠条件。
“阿里山的神木不是一天长成的”,这是郭台铭对自己成就鸿海帝国最美妙的注解。阿里山的神木,当然不会在一天内被超越。
谁是明日的赢家,谁将是明日的代工*。或许,就在这个2009年埋下关键的伏笔
郭台铭
郭台铭(1950年—),祖籍山西晋城,台湾台北市中国海专毕业,是台湾企业家。
事业发展:
郭台铭求学时曾在橡胶厂、砂轮厂和制药厂打工,退伍后在航运公司上过班。1974年,郭台铭以母亲标会的十万元新台币与十名员工成立“鸿海塑胶企业有限公司”,从黑白电视机旋钮制造起家。1981年,鸿海成功开发连接器产品,转型生产个人电脑“连接器”(connector)。1982年改名“鸿海精密工业有限公司”,资本额1600万,1985年成立美国分公司。2000年鸿海市值突破新台币一千亿元,之后郭台铭积极购并扩张版图,不断以每年突破千亿的速度成长,2005年鸿海集团总市值已突破一兆,郭台铭被喻为台湾业界的“成吉思汗”。郭台铭持有鸿海集团百分之三十股权,鸿海的全球品牌为“Foxconn”,是一家电子制造商公司,专门代工各项产品,郭台铭独创的CMM(Component Module Move)代工模式,以“零组件和模组”设计为核心优势,产品走上下游高度垂直整合。展现所谓“一地设计,两地制造,三区交货”的企图心,公司遍及海内外,横跨亚、欧、美三洲。2005年超越新加坡伟创力(Flextronic)成为世界上*电子制造服务(Electronic Manufacture Service, EMS)厂商。
2005年2月3日,郭台铭借著旗下富士康(FIH,股票代号2038)在香港股市挂牌成功,并购整合多家手机工厂,为诺基亚(Nokia)、摩托罗拉(Motorola)、Sony Ericsson等厂商代工,其后股价飙涨三倍,富士康的市值达六七八亿港元,营业额为二千亿台币,更以“赚高毛利的零组件为主,设计、制造可以奉送”的独特模式,成为未来挤压电子五哥(仁宝、华硕、广达、明棋)的攻坚利器。目前鸿海公司的总市值接近新台币9000亿元;再加上香港上市的富士康,以及台湾的转投资鸿准、广宇、首利、群创、沛鑫等子公司,粗估鸿海集团总市值已超过1.5兆元。
根据《福布斯》(Forbes,台译《富比士》)杂志资料,全球富豪人物截止2005年底,郭台铭已晋身为台湾首富,身价32亿美元(约合台币980多亿元),排名为第170位,其次是王永庆以951亿排名台湾第二,第三名是富邦集团的蔡万才,坐拥889亿台币。
领导风格
郭台铭治军严整,独裁为公。他一天工作十五个小时,并且保持简朴风格,办公桌椅是使用多年的二手货。他的名言是:“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郭台铭原本预计2008年退休前,鸿海营收应可以突破“一兆”台币(近三百亿美元),他说“只要作到一兆,我就来走(台语押韵)”,这个目标在2005年已提前达成。现在郭台铭将目标遥指“两兆”台币(近六百亿美元)。郭台铭退休后,其子女郭守正、郭晓玲确定不接班。
家庭
郭台铭24岁时与当时在药厂的见习生林淑如结婚,育有一男郭守正,女儿郭晓玲。2005年3月12日晚10时,林淑如因乳癌病逝在台大医院,享年55岁,身后葬于台北县三峡镇。但2006年初传闻发生葬地侵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