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之成本法和权益法是初级职称里面的内容,但涉及内容不多,未展开说明,具体是中级财务里面的内容,成本法与权益法处理大致是以下一个过程,希望对你有帮助:
首先是范围:(也就是哪种情况用成本法,哪种情况用权益法)
成本法:(1)能够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期股权投资,(2)企业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长期股权投资。
权益法:(1)能够对被投资单位产生重大影响的一般是所占投资比例较大如:30%或以上,(2)共同控制.
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计量的基本情况和基本的换算方式如下:
(1)合并方以支付现金、转让非现金资产或承担债务方式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取得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账面价值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支付的现金、转让的非现金资产以及所承担债务账面价值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合并方的一般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当日被投资方账面净资产×合并方取得的股份比例)
①资本公积(转让资产或代偿负债的账面价值高于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成本的差额先冲资本公积)
②盈余公积
③利润分配--未分配利润(当资本公积不够冲时再冲盈余公积,如果仍不够抵最后冲未分配利润)
贷:转让的资产或代偿的负债(账面价值)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销项税额)
――应交消费税
――应交营业税
(2)合并方以发行权益性证券作为合并对价的,应当在合并日按照被合并方账面净资产中属于投资方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按照发行股份的面值总额作为股本,长期股权投资初始投资成本与所发行股份面值总额之间的差额,应当调整资本公积(一般在贷方);资本公积(资本溢价或股本溢价)不足冲减的,调整留存收益。
(换股合并)
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中,合并方发生的审计、法律服务、评估咨询等中介费用以及其他相关直接费用,应当与发生时直接计入管理费用。
合并方的一般会计分录如下:
借:长期股权投资(合并当日被投资方账面净资产×合并方取得的股份比例)
贷:股本或实收资本(发行股份的面值或新增的实收资本)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或资本溢价(当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成本大于股份面值时挤入贷方,反之挤入借方,如果资本公积不够冲减的则调减留存收益)
(3)对于被合并方账面所有者权益,应当在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的基础上计算确定形成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①被合并方与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是否一致。如果合并前合并方与被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不同的,应首先按照合并方的会计政策、会计期间对被合并方资产、负债的账面价值进行调整,在此基础上计算确定被合并方的账面所有者权益,并计算确定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②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形成的长期股权投资,如果子公司按照改制时确定的资产、负债经评估确认的价值调整资产、负债账面价值的,合并方应当按照取得子公司经评估确认的净资产的份额作为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③如果被合并方本身编制合并财务报表的,被合并方的账面所有者权益的价值应当以其合并财务报表为基础确定。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初始计量就是用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教材上说的后续计量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因为权益法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所以你会感觉用了两种方法。给你举个例子,这样讲给你你就会很清楚了: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成本,后续计量用权益法的,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初始入账价值进行调整。
比如A企业以200万购入B企业30%的股权,购买日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
那么这里的初始计量就是公允价值200万。
而这里的后续计量使用权益法,所以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成本进行调整:
1.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不作调整。
2.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那么,很显然,这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作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
损益调整
1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
这样经过权益法调整以后,他的入账价值就是300了(200的初始入账成本+100权益法调整)。
前者是初始入账成本确认方法,后面的是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的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