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股权投资分成本法和权益法计算。
成本法下,初始投资价值=面值+费用(差额不做调整)
权益法下,初始投资价值=面值+费用(多支付不调,少支付入"营业外收入")
根据提议,控股大70%取得控股权,因此采取成本法计算。所以题中公允价值是无效的,按照初始投资成本=500×3+300-70=1730(万元)。
权益法核算的长期股权投资 初始投资成本等于付出合并对价的公允价值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8800
贷:股本 1000
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7000
固定资产清理 600
资产处置损益 200
发行费用冲减溢价
借:资本公积——股本溢价 300
贷:银行存款 300
调整 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取得投资时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不需要调整
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 应将差额计入当期营业外收入 同时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
享有对方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30000*30%=9000万元
借:长期股权投资——投资成本 200
贷:营业外收入 200
这个题长投初始投资成本 如果答案给的是9000 那就是错的 初始投资成本是8800
长期股权投资的入账价值是9000
一般认为没有重大影响,分为二种情况:
一种情况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应当采用成本法核算。初始投资以投资支付现金或者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计量。后续计量按未来现金流量的现值确定是否计提减值准备。
第二种是在活跃市场中有报价、公允价值能可靠计量。又根据企业的目的分为:指定是公允价值计量且其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和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初始计量和后续计量均按公允价值,后续计量时前者的计量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后者计入所有者权益。
不对,长期股权投资在初始确认是都是按照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计量,只有在后续计量的时候才会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长期股权投资是指企业持有的对其子公司、合营企业及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以及企业持有的对被投资单位不具有控制、共同控制或重大影响,且在活跃市场中没有报价、公允价值不能可靠计量的权益性投资。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初始计量就是用公允价值作为初始成本。
教材上说的后续计量分为权益法和成本法。
因为权益法需要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所以你会感觉用了两种方法。给你举个例子,这样讲给你你就会很清楚了: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长期股权投资是以公允价值作为初始入账成本,后续计量用权益法的,需要对被投资企业的初始入账价值进行调整。
比如A企业以200万购入B企业30%的股权,购买日B企业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为1000万
那么这里的初始计量就是公允价值200万。
而这里的后续计量使用权益法,所以要对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入账成本进行调整:
1.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大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不作调整。
2.如果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时,应调整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
那么,很显然,这里初始投资成本小于被投资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的份额,应作如下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
损益调整
100
贷:营业外收入
100
这样经过权益法调整以后,他的入账价值就是300了(200的初始入账成本+100权益法调整)。
前者是初始入账成本确认方法,后面的是对初始投资成本进行调整的方法。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不一样的。
权益法(核心特点:长期股掸福侧凰乇好岔瞳唱困权投资随着被投资者所有者权益的变化而变化,占股比例不变)
一、权益法适用范围
1、共同控制,合营企业
2、重大影响,联营企业
二、权益法的会计处理(重难点)
初始投资成本,非合并,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加相关税费。
权益法下长期股权投资明细账:成本、损益调整、其他权益变动
1、初始投资成本的调整
(1)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以此入账长期股权投资)(投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和相关税费之和)(举例:350万元)>投资时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排除商誉)净资产公允价值(权益法一开始就体现市场理念)份额的(举例:300万元),不调整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
会计分录:
借:长期股权投资 350
贷:银行存款 350
(2)长期股权投资的初始投资成本(举例:270万元)<投资时投资企业应享有被投资单位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份额的(300万元),其差额应当计入当期损益(营业外收入),同时调整增加长期股权投资的账面价值。(特别注意)入账价值=初始投资成本+营业外收入
借:长期股权投资 270
贷:银行存款 270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300-270)
贷:营业外收入 30
为了说明问题,写了两个分录,实际上写一个就可以:
借:长期股权投资 300
贷:银行存款 270
营业外收入 30
2、损益调整
借:长期股权投资——损益调整(考试必须写)
贷:投资收益
或相反分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