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在历经13年的颠簸后,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或将在本周内全部回归面值。 小编注意到,按照*数据,首批出海投资的4只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分别达到1.241元、1.353元、1.139元、0.999元。这意味着只需0.1%的上涨,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即可在本周内回归面值,那么,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也即全部实现净值翻红。 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早期将核心资产指向了银保、地产、能源,成为基金净值落后的因素之一。而将核心仓位指向科技股成为4只基金先后解套回本的原因,并呈现基金经理抛弃传统产业的思路越早、净值回归面值越快的特点。 自2007年出海遇挫后,首批四只QDII基金一度长期亏损,受全球熊市调整因素,期间均出现净值腰斩,而回本的拐点均在2017年以后。 根据基金披露的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在2017年8月*回归面值,南方全球精选基金是在2019年9月回归1元面值,嘉实海外基金则在2020年7月回本。截至目前,华夏全球股票基金、南方全球精选基金、嘉实海外基金回本后的收益率,已分别达到35.30%、24.67%、13.90%。这一业绩情况,也是上述三只基金成立13年来的收益率。 虽然期间亏损严重,且运作时间长达13年,但由于首批4只基金在募集阶段受到资金追捧,许多中国投资者和散户梦想通过购入这些可在海外投资股票的基金,分享“美国梦”、“欧洲梦”、“日韩梦”。 因此,这些基金最初的募集规模均高达300亿左右,虽因长期亏损导致的严重赎回,首批4只出海的基金规模,截至目前也均在30亿以上。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其中规模*的一只,截至目前依然有41亿的资金规模,也是首批4只中最后一只即将回本的基金,目前其净值已达到0.999元,距离面值仅为0.001元。海外市场轻微的向上波动,即可令这只基金及其持有人见到曙光。 首批出海的4只QDII基金,此前为什么会遭遇长期亏损? “这与牛市高位入市有关,也与持仓方向偏离未来有关,”有华南地区的基金公司人士评价称,股票指数高歌猛进的阶段,散户资金入市兴趣越大,也意味着投资风险越高,而基金经理的持仓也偏离了全球市场中科技股崛起的主线。 2007年的二三季度,可能是人人做“股神”的快乐阶段,这为首批出海基金的资金募集提供了散户的基础,但当首批4只基金开始入市投资时,全球牛市已接近尾声。2007年8月美国次贷危机开始爆发,全球出现了许多大型金融机构的破产、倒闭,熊市刚刚拉开大幕,这给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蒙上了阴影。 此外,基金经理持仓的方向也偏离了主线。即便考虑熊市下跌因素,但若集中持有主流的科技股,13年时间依然可获得翻数倍的机会。 小编发现,首批4只基金在入市最初阶段,买入的股票清一色指向了传统产业,且主要是在香港市场上市的中国大型国企,而欧美大型科技、消费类的股票未能进入主流持仓。 比如在2007年第四季度,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工商银行、中国海外发展、中国神华、中国银行、中国石化等。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的前十大股票分别是中国中铁、中国移动、新鸿基地产、中国电信、中国神华、中石化、中海油等。 显而易见的是,对地产、银行、煤炭、石油等传统产业股票的执念,极大地影响了基金的业绩表现。 因此调整股票持仓、基金经理换人成为回本的关键因素。随着上述4只基金将越来越多的仓位指向了科技股、互联网股票、医药股,基金净值回本出现曙光。2020年第三季度的基金信息显示,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的前十大重仓股票包括特斯拉、亚马逊、苹果、微软、英伟达、阿里巴巴等。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在4只出海的基金中,成为第一只回本的基金,某种程度上与转变思路有关。在这4只基金中,华夏全球股票基金是最早将仓位从传统行业切换到科技互联网领域的基金。小编注意到,其他3只基金直到2019年依然有相当大的仓位,集中到银行、保险、地产、能源等传统行业,这使得其他3只基金的回本较华夏全球精选基金整整晚了两年。 直至2020年,以科技股为核心的持仓主线,才在首批出海的4只基金全面确立,这也成为上述基金净值加速上涨,乃至全面回本的重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这4只基金中,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是市场最为关注的一只QDII基金,它的回本意味着QDII基金的运作将一扫阴霾。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曾长期保持*认购纪录,其在2007年10月的牛市高位开始预热,发行阶段吸引了超过1000亿资金的追捧,这一纪录保持了长达12年,直到又一个大牛市出现。在2020年2月,睿远基金公司旗下的睿远均衡价值三年混合有效认购资金高达1223.8亿元,才打破上投亚太优势基金保持的纪录。 该基金的净值*时一度跌破0.33元,但在基金经理的力挽狂澜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净值又从0.33元附近上涨到0.7元,此时在2017年的5月,相当于基金的净值从低位上涨翻了一倍。 华夏全球股票基金第一个回本,起码证明了这一点——及时从传统行业调仓到科技行业,是4只出海基金回本和净值上涨的关键。 根据上投亚太优势基金披露的持仓信息看,该基金在2020年第一季度开始逐步减少能源、金融、地产的持仓。而在2019年内,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十大重仓股票中,有5只股票均为传统产业的股票。 小编注意到,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2020年内的思路调整极为明显,2020年第一季度末,传统产业股票在基金持仓的十大股票中的数量减为3只,而从第二季度开始,传统产业股票的数量在前十大股票中已只剩下1只,比如在第二季度末,十大股票中的传统产业股票只有友邦保险。 第三季度末的持仓继续凸显了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对新兴产业的重视,截至2020年9月底,该基金十大股票中仅有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为印度信实工业。 印度信实工业在今年7月份市值超过了埃森克美孚公司,成为全球第二大能源巨头。虽然信实工业以能源业务起家,但实际上业务涵盖复杂,该公司也是印度电信行业的主要玩家,并涉足了生物医药、5G研究、互联网电商等。在今年八月份,根据外媒报道,印度信实工业一度可能接盘抖音印度版,据称中国公司字节跳动当时在与印度信实工业进行初步谈判,为其短视频应用TikTok在印度的业务争取资金支持。 从上述信息看,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十大股票中,*的一只传统产业股票,实际上也披上了科技与互联网的外衣,显示基金经理的思路、持仓方向,较2019年及以往发生重大变化,这为该基金实现回本提供了条件。 截至*披露的季报,上投亚太优势基金的科技股主要指向了中国内地、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公司,包括阿里巴巴、腾讯、台积电、台湾联发科、三星电子、美团、药明生物等。 “由于超配在中国台湾、韩国的科技板块,低配东南亚,因此超赢业绩基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在季报中解释基金净值上涨的原因。小编也注意到,截至三季度末,上投亚太优势基金在中国台湾省、韩国两个市场的仓位合计达到33%。市场人士猜测,该基金投资台湾省、韩国的主要出发点在于,这两个地区的半导体公司在全球占据主导地位。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表示,继续看好整个东北亚的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将会受益于未来中国的半导体的崛起。另外也看好印度将在疫情高峰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四季度市场核心变量是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大选带来的市场波动。综合来看,基本面上行趋势在强化,不确定性在弱化,国内外需求共振有利于市场进入盈利驱动的上行趋势中。 券商中国是证券市场权威媒体《证券时报》旗下新媒体,券商中国对该平台所刊载的分享内容享有著作权,未经授权,否则将追究相应法律责任。
1月21日,小编了解到,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混合)(代码:360007)公布1月21日*净值,光大优势净值下跌2.03%。该基金单位净值为0.90元。
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混合近一周下跌2.67%,近一个月下跌6.27%,近一年下跌21.76%,基金成立以来累计上涨34.36%。
光大保德信优势配置混合成立于2007年8月24日,业绩比较基准为75%*沪深300指数+25%*中证全债指数,基金管理人为光大保德信基金,现任基金经理为崔书田。
*一期季报(2021年7月1日-2021年9月30日)显示,该基金在报告期内实现收益-2133.86万元,净值增长率为-10.51%,利润为-15502.59万元。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在一个投资开始前,人们都会比较谨慎,担心掉到坑里;但是真的掉进坑后,又会变得比较麻木,自我安慰,明知掉在坑里还不愿意出来。
有人已经掉进一个基金的坑,长达12年了,还不想出来,到底为什么呢?
01,沉没成本让人麻醉
花了1000元,在网上定好一个餐厅,但是到了之后,发现人满为患,完全没有你想象的浪漫气氛,女朋友脸色变得非常难看。
怎么办?
吃,估计影响心情。走,岂不是白白花了1000元?
不管你走不走,这1000你已经花了,这个就是你的“沉没成本”。
经济学提出沉没成本的概念,就是提醒我们,不要被沉没成本影响我们现在的选择。
但是,现实中,例子比比皆是,比如买基金,某人2007年花了10万块钱买入一只基金,跌得最狠的时候不足4万,现在涨回来一点,到了7万多。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这么多年他一直持有,希望能等到回本的一天,虽然犹豫过,但是一直都没有把它赎回,因为老惦记着当时投入了10万块钱。
02,那只“*”级的基金
我这里说的基金,是真实存在的,还不止一个,今天我们来评测上投摩根亚太优势377016。
这是一只07年10月份成立的QDII基金,简单的说就是国内的基金公司,帮助投资者购买国外的股票。它是咱们中国发行的第1批QDII基金。
这个基金在成立之初,万众瞩目,认购远超预期金额,最后这个基金是从300亿规模起步的。
回头查看,这只基金十余年的净值变化,*价格就是成立那一天,在那之后的12年再也没回本。
最初的300亿资金,没有能赚钱的。
很多朋友不熟悉海外市场,会不会认为海外市场表现本身就这么差,所以这个基金表现这么差呢?
这个基金主要投资于韩国,新加坡,印度,香港等地的股市。
这些市场,共同特点是08年都曾经深跌,到如今,早已恢复甚至创出了新高点。
表现最亮眼的是印度,早已远远超过07年。
香港和韩国也不差,最差的新加坡也已经回到了07的*位。
为什么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到现在还差20%多呢,难以理解。
基金成立之初300亿的规模,这十余年来规模一直在下降,到目前仅余45亿,说明不少人抛开了沉没成本的羁绊,早就已经赎回了。
03,买海外基金的正确方法
因为这只基金从来没回到面值一元以上,所以赎回的投资者全都是亏损离场的,这值得吗?
假如赎回后,买入富兰克林美国机会基金,或者富兰克林印度基金,可能更容易回本。
过去5年,美国道琼斯指数从16,000点上涨到目前的将近27,000点,印度孟买指数从两万点涨到目前的4万元。
假如不赎回,选择一直持有,也许再过10年都没办法回本。
为什么这么说呢?
你一定要明白基金公司的小算盘。
现在还持有这个基金的投资者,应该都有一个相同的想法,等到回本,就坚定赎回。
基金公司也很清楚投资者的这种想法,所以基金公司没有动力,把这个基金的净值做上去。
如果哪天基金的净值重回一元,大部分投资者都赎回离场,对于基金公司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损失,损失了每年都可以拿到的管理费。
所以,才出现市场在涨,基金不涨的现象。
简单的说吧,这个基金既不可能有分红,十几年也回不到最初的净值,还不如早点赎回,转换其他的基金。
掉进这样的坑,还是早点出来吧。
尘封十二年的基金销售纪录,2020一开年就被打破。单只基金超过1200亿资金的疯狂追捧、不到5%的超低配售比例,再次让公募基金成为了理财市场的*焦点。实际上,不到2个月的时间里,即便是配售之后,整个新发公募基金规模已经达到惊人的2681亿。
一边是疯狂的基金销售,一边是A股市场春节之后的绝地反弹,成交量站稳万亿且不断放大,市场人气似乎一时无两。但就在这个群情激昂的时刻,我们不得不想起了一句投资老话——“风险总在人声鼎沸处”,3000点之上资金疯狂的背后,是否会再次敲响警钟?究竟谁是爆款基金的幕后推手?眼下的基金投资究竟该如何进行?
谁是爆款基金幕后推手? 背后“金主”大曝光
陈光明携睿远基金重返公募后,第二只权益产品睿远均衡价值三年A/C火速引爆市场,认购当日(2月18日)便有超过1200亿元资金抢购,一举打破了上投摩根在2007年10月创下的单日募集超过1100亿元的纪录。
公告披露,睿远均衡价值三年募集有效认购户数37.68万户。A类份额55.78亿,C类份额3.86亿,申请认购比例为4.90%,平均每户初始认购金额为318.47万元。
钱从哪里来?
据《》
一位公募知情人士向
另据该公募人士透露,招商银行或为整个渠道方贡献力度*的一方,不排除其中有委外理财的资金打入。其表示,银行的KPI考核要比债券收益高,“放贷现在风险大,所以需要其他渠道获得高收益”。
不过,据来自上海的一位券商渠道人士介绍,投资人结构中仍以散户居多。
至此,多方渠道的资金来源各执一词,但有分析人士指出,在市场出现系统性行情之前,散户的认购冲动会有一定的滞后性。“散户应该没有这么快,更多的应该还是机构或银行的钱。”华南某券商资管人士如是分析道。
实际上,银行或机构资金的委外需求一直没有停过,特别是在央行流动性不断释放的环境下,商业银行的信贷压力大幅提升。前述公募人士表示,钱越多贷款利率越低,但是中小企业放贷风险太高,银行理财子公司也难以消化,就要进行委外投资。
综合来看,A股市场行情发酵,赶上基金发行旺季,银行、券商等代销渠道对那些明星基金经理的新产品会格外关照,加之个人系公募基金本身就具有一定的销售渠道及信托项目对接优势,形成万众翘首以盼之势就不足为奇了。
如何考量基金公司发行实力?新基金规模依然是硬指标
实际上,资金基于权益类配置的热度早在去年就开始升温。Wind统计显示,2019年,股票型基金和混合型基金的规模分别较2018年同比上涨了56.92和39.21%,规模达到12704.68亿元和20707.99亿元。
究其原因,长量基金分析师王骅曾公开表示,一方面来自A股市场的估值优势,另一方面也在于利率下行等流动性宽松等因素的刺激,权益类资产在规模增长带动下具有明显的赚钱效应。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底,标准股票型基金的收益率达到46.98%,而混合偏股型基金的收益也达到了47.83%,大幅跑赢同期沪指22.30%的全年涨幅。
今年以来,各大基金公司对于权益类资产的配置继续加码。据Wind统计,截至2月22日,已有117只基金成立,其中权益类基金(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数量已达76只,占比超过64%;共有19只基金启动配售计划,“日光基”已达到13只。这意味着爆款产品在所有新发基金的比例为11.11%,权益类新产品的比例也不到20%。显然,市场并非见“新”就抢。
那么,基金公司的新产品发行能力究竟应该怎样来考量呢?好买基金研究中心研究员石宇在接受《》
可见,老牌基金公司背靠强大的股东优势和品牌效应,新发产品的效率靠前,且在今年新发行的基金中,权益类产品数量占到所有新成立基金数量一半以上的不在少数。然而,权益产品常有,爆款却不常有,前述13只“日光基”有12只系权益类产品,分属于10家公募,其中数量最多的是交银施罗德基金(3只),市场最火爆的当属睿远基金(1只)。市场总体的认购意愿依旧是被个别的明星机构或个人带着节奏走,而过往业绩和投资风格当属投资人择基的判断依据。
石宇告诉
众禄基金首席研究员王晶向
那么,当上证指数重返三千点之际,爆款基金扎堆成立,究竟是高点还是恰当的投资时点,是馅饼还是陷阱呢?
3000点买的爆款基金 持有1年优于持有3年
爆款基金不断出现的时候,经常能从渠道的理财经理那儿听到这样的分析:目前的点位这么低,放几年时间,收益肯定不会差。甚至近期在睿远均衡价值的营销上,有银行的客户经理向客户推荐时,就用三年期定存来进行比较,认为投资者如果能够安心地放上三年,收益率大概率远超定期存款。
虽然不知道未来三年资本市场会发生什么,行情会如何演绎,爆款基金会取得什么样的收益,但从过往市场来看,市场也是多次穿越3000点,而那些在3000点附近成立的爆款基金,在此后一年、三年时间里面,其实业绩回报并没有那么亮眼。
如果从沪指走势来看,历史上穿越3000点的情况可以分为上穿3000点和下穿3000点,上穿3000点主要发生在2007年3月,2009年7月和11月,2010年11月,2014年12月,2016年7月和2019年3月;下穿3000点主要发生在2008年6月,2010年4月,2011年4月,2016年1月、2018年6月、2019年5月。
先来看上穿3000点爆款基金的表现。上穿3000点往往意味着行情正处于较热的气氛中,此时发行新基金,一般都会收获比较好的认购规模。
数据
从这些基金一年期、三年期的业绩表现来看,成立之后持有一年的业绩,竟然大多都比持有三年的业绩要好。如果是根据这个数据,你还会对三年持有期的爆款产品情有独钟吗?
另外,在2009年7月、2009年11月~2010年4月15日、2010年11月,虽然指数运行在3000点上方,但是有的刚好达到了行情的阶段顶点,有的则是长期在3000点附近徘徊,在没有持续上攻的情况下,这段时间的爆款基金表现也大多不是很好。
而在规模方面,虽然部分爆款基金在首个年度的业绩表现还比较不错,规模也继续攀升,但是在三年之后,业绩滑落的同时,规模也开始不断缩水。
再来看下穿3000点爆款基金的表现。刚刚下穿3000点的时候,此时发行新基金,虽然市场的热度还在,不至于陷入冰点,但是却已经很难有百亿规模。
数据
从这些基金一年期、三年期的业绩表现来看,如果持有这两只爆款基金三年,竟然都是亏的。虽然由于百亿基金的样本比较少,不能完全覆盖全市场基金的表现,但也足以管中窥豹。
而在规模方面,爆款基金规模缩水迹象更为明显,不管是一年之后还是三年之后,由于业绩持续没有较好的表现,规模不断滑落,甚至缩水近八成。
当然,
怎么从爆款当中选新基金 洪水猛兽还是坚定持有?
从过往3000点的爆款基金表现来看,并没有太多能够让投资者动心的地方,
但对于普通的基金投资者来说,面对着一些热门的主题,面对着绩优基金经理的产品,想不心动也是很难的事情。既然如此,需要解决的问题就变成了:怎么从这些爆款中去选新基金?
要解答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知道的是,投资者为什么要去追逐爆款基金?
一方面,这两年在结构性行情下,不少投资者的体会是,买基金获得的收益经常要好于自己炒股的收益,使得“炒股不如买基金”的观念进一步深入人心。
盈米基金FOF研究院院长施静也表示,“‘买股票不如买基金’的观念在2019年的市场得到了很好的验证。优质基金经理加上实力强劲的基金公司,在过往业绩的支撑下,对于投资者的吸引力往往具备较大的优势。”
另一方面,现在的新基金,不少都设置了募集上限,促使渠道在营销时总会鼓励投资者多投入,才能获得更多的配售,而反过来也进一步推升了基金的规模,使得爆款层出不穷。再加上这些新基金又大多契合目前市场的热门主题,比如近期的科技主题基金,热点叠加限额,最终的结果也是爆款一个接着一个。
Wind数据显示,今年以来,不到两个月时间,新基金的发行规模已经达到2681亿元,而这其中很多还都是按比例配售。如果不是按比例配售,刚刚过去的发行“超级周”,就已经吸引了近1500亿元的认购资金。
而接下来1个月时间等待发行的新基金还有30多只,这其中同样有不少具备爆款的潜质,比如科创主题基金、绩优基金公司发行的新基金。面对越来越多的爆款产品,显然只有选对才能对你的资金前景无忧。
对此,基煜基金研究团队建议,“首先要分析基金经理的风格特点,判断这种风格特点在未来的市场行情中是否会占优。比如,近一年以来科技风格明显占优,擅长科技领域投资的基金经理业绩靓丽,但是其未来业绩的持续性可能很大程度要看市场风格是否配合。另外,一般而言,基金规模和预期收益是互损的两个方面,尤其是自下而上深挖个股的基金经理,管理基金规模短期快速增长会带来更多选股和流动性管理压力。建议投资者不要盲目跟风,应分析基金经理投资风格进行理性投资。”
而此前业内一位业绩不错的基金经理,也是在发了一只规模比较大的基金之后,业绩便明显下滑。因此,对于新基金的选择,正如上述建议的,如果这位基金经理在管的规模已经超百亿,那么这时候再来百亿的资金,其实压力只会更大,对于这类新基金投资者应该谨慎。
此外,对于主题风格型的爆款,要分两方面来看。一方面,市场的风格如果刚好与基金经理的投资风格相契合,确实是可以在一段时间内让基金冲到市场非常前面的位置。但一旦市场的风格不再是基金经理所擅长的领域,那么很可能投资者也会受伤。因此在对绩优基金经理分析时,要全面了解其过往的整体表现,业绩好是因何而起;如果风格过于*,经常出现业绩大幅波动,显然这样的基金也需要谨慎参与。
另一方面,“有些主题型产品其实是放在关注度上面,比如5G概念,大家的关注度很高,其逻辑可能还没有跟企业的盈利挂钩,只是提供一种工具,这时候很大程度上博弈的占比比较大。这种博弈也不是说不能参与,但是大部分的投资者可能做得不好,除非你认为自己能成为做得好的少数人,要不然还是不建议。”曾令华指出。
反之,“如果爆款基金的优势是灵活配置于不同市场、有着过往长期稳定管理经验的绩优基金经理掌舵,适合投资者做资产配置,那么配售后,拥有适当规模的爆款基金,其实是可以长时间坚定持有。”业内人士建议道。
从爆款基金的过去看未来:变的是产品,不变的是IP式人物
回顾过去,爆款基金史其实就是一部公募基金发展史。从2004年第一只基金卖出100亿份额,再到后来的400亿,1163亿,市场行情不断变化,纪录不断刷新。爆款基金的定义包括规模大、销售时间短(一日售罄)、超低配售等等,不一而足。那么,未来的爆款基金还会如何演变呢?
初始轨迹:逐新,百亿基金出现
要说基金行业历史上曾经出现的爆款,其实首批成立的封闭式基金就是最早的爆款。1998年,基金*、基金金泰成立,一上市便出现大涨,有基金公司董事长曾回忆起当时的情景时表示,投资者一开始的时候并不太了解基金,像炒股一样地炒,价格涨得很快。以基金*为例,短短数个交易日,价格就从1块多翻到了2块多,但这种脱离净值的价格上涨,显然无法获得支撑,不久价格就大幅回落了。
2001年,基金行业出现了第一只开放式基金华安创新混合,当时的认购还需要先领取预约号,1个预约号代表1万元的认购金额额度,可认购9850份基金单位。该基金于2001年9月11日开始发行,于2001年9月20日结束,不到10天时间,就达到了募集上限50亿元,在当时同样也可称之为爆款。
很显然,最早期的这些爆款基本上都是从投资者对新事物的好奇开始,有一种“逐新”的心态,同时伴随着对基金投资的一知半解。
2003年,在上证指数年内上涨10.27%的情况下,当时市场上有一年完整运作周期的偏股基金仅10余只,但全都战胜了指数,*收益达到了34%,基金大幅战胜指数的表现,让投资者第一次看到了基金投资的力量。
得益于基金良好的业绩,基金爆款的轨迹在2004年有了新的改变,历史上第一只百亿基金诞生——2004年3月,海富通收益混合以131亿元的募集规模,成为了公募基金历史上第一只百亿基金,彼时吸引投资者户数高达225936户。
仅仅几天之后,华夏经典混合同样也以过百亿的规模成立,有效认购户数同样达到了106421户。不过这两只基金有点“生不逢时”,刚成立不久,市场就开始持续调整。回头看,这两只基金成立时正是市场的阶段顶部,其在当年的收益都告负。
进阶:超级爆款,全市场主动选股
进入2006年,牛市全面爆发,爆款基金的轨迹在这一年再一次发生了变化——这一次不仅是多点开花,而且第一次出现了超400亿元的超级爆款。
2006年12月12日成立的嘉实策略混合,成立规模高达419亿元,有效认购户数更是达到了925140户。同一年,发行规模超过百亿的基金还包括广发策略优选、华夏优势增长、南方绩优成长、工银瑞信稳健成长和易方达价值精选。
如果说2006年是爆款基金多点开花的元年,那么2007年就是爆款基金百花齐放的一年。不仅有20只的基金认购金额超过百亿,同时*出现了超千亿认购规模的基金——成立于2007年10月22日的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认购金额高达1163亿元,最终按照比例配售,成立规模依然达到了296亿元。
同一年,成立规模接近300亿的基金还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和南方全球精选,而这3只基金日后的表现有目共睹。有QDII基金经理曾表示,“这3只基金伤透了投资者的心,尤其是银行渠道的客户,很多年之后依然谈QDII色变。”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基金同样也是成立在市场顶部,给投资者留下的体验都很差。从此之后,百亿基金的“魔咒”流传开来。
如果把公募诞生以来的这前10年看成是爆款基金的第一阶段的话,还可以发现,这些爆款基本上都是主动管理型基金为主,且基本上都是全市场选股的基金,名称中大多包含了优选、成长、精选等字样。
演变:从主动到被动,从全市场到主题投资
在主动管理型的爆款基金没有能为投资者带来良好的投资回报之后,百亿级别的爆款基金随着行情的持续调整,也销声匿迹。
直至2009年,嘉实回报混合和华夏盛世混合再次以过百亿的规模出现在投资者的视野中,同一年成立的百亿基金,还有华夏沪深300ETF联接(原华夏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易方达深证100ETF联接和易方达沪深300ETF联接(原为易方达沪深300指数证券投资基金)。
2010年,华商策略精选以118亿元的规模,成为当年*的百亿级别的偏股基金。到了2012年,被动指数产品再次爆发,华泰柏瑞沪深300ETF和嘉实沪深300ETF,两只基金的成立规模分别达到了330亿元和193亿元。
如果把2007年~2014年之前的这段时间看作是爆款基金的第二阶段,那么可以看到,虽然主动管理型的基金仍偶有出现,但是百亿级别的指数基金开始不断涌现,从主动到被动,爆款基金的轨迹再次发生着变化。
而到了2015年,伴随着市场的又一轮大牛市,爆款基金又开始大面积出现。值得注意的是,2015年之后的爆款基金,主题型基金、行业型基金的爆款产品越来越多。
比如2015年的汇添富医疗服务、中邮信息产业等;2016年的汇添富中证上海国企ETF;2018年的博时央企结构调整ETF、华夏央企结构调整ETF等;2019年和2020年的科创主题基金等。
未来:两条爆款主线或延续
如果说基金爆款的出现轨迹,总是伴随着牛市到来,伴随着弱市又退去的话,那么爆款产品的类型,则是沿着从全市场选基的主动管理方向、再到主动和被动齐发力,并继续进一步细分,往主动与被动齐头并进的主题型基金这条轨迹上不断演变。更细分的结果,往往意味着只要某个行业或某个领域赶上了风口,就能跑在全市场前面。
但在不断地变化中,也有一个轨迹并没有发生变化,那就是对于明星基金经理的追逐,对于良好业绩的追求,一直以来都有存在。以往投资者盼着王亚伟的产品能够打开申购,但却一直吃闭门羹;如今则是一有明星基金经理发行产品,就一哄而上。
盈米基金FOF研究院院长施静也表示,“爆款基金出现频次的增加,在反映市场热度回升的同时,表明了投资者对于这些机构管理者的认同。近几只爆款基金主要得力于由过往业绩出色的明星基金经理管理。”
“另外,资管新规也让资管行业对标公募基金标准成为了必然趋势,无形中为公募基金增添优势。随着产品净值化、刚兑打破等落地,投资者对于理财业务的认知将会逐渐转变,公募基金在其中可能间接获得更多的用户群体。”施静进一步说道。
而对于爆款基金的未来,好买基金研究总监曾令华依然认为,“未来还是会继续两条路,一种就是主动管理型的IP式人物;另外一种就是近段时间有很强的β,比如一个月就涨30%,半年就翻一倍,这种基金也毫无疑问会受到追捧。”
附:最全爆款基金历史业绩(点击图片可放大)
.............................................................
过去的爆款基金是稀有品,一年几个或者几年一个,且带着特殊的时点标志和符号。而从去年底到今年,爆款基金开始密集生长,规模之大,数量之多,不断让市场侧目。尤其是春节之后行情火热,爆款基金更像是助推剂,自身热度也更上一层。
这也使得爆款基金逐渐常态化了。未来市场是否还会为爆款基金而激动?理性来看,爆款只是敲门砖,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要追寻的“爆款神话”必须是且只能是业绩,但巨大的规模往往并不能与业绩划上等号。
要得到这个结论不容易。我们经过多方论证,不仅归纳了历史上所有爆款基金的短期、中期、长期业绩和规模变化;也围绕眼下深V争夺的3000点进行研究,考察了所有诞生于3000点的爆款基金的业绩和规模变化,结论并不尽人意。爆款基金一年期业绩好,三年期表现却非常平凡,且很难守住最初的规模。
因此,到底要不要追爆款基金,你心里应该已经有了答案。买基金并不一定只买新基金,有*过往历史业绩的老基金同样值得参考;买新基金也并不一定要追求爆款,和大家一起配售,而是选择自己资产配置所需的、符合自己风险偏好和持有区间以及资金量的产品。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上投亚太》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上投亚太、光大优势基金走势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