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票和基金(378010)股票和基金在哪个平台买

2022-09-03 11:24:50 股票 xialuotejs

股票和基金



本文目录一览:



“拿钱给他们败,还不如我自己输”、“基金经理会故意亏钱,股民再菜不会故意亏钱”、“我把钱给了兰兰,她天天绿我”…… 近期,越来越多基民表示开始转股民,到底咋回事?

“炒股不如买基”被颠覆?

“炒股不如买基”这句口号,曾被很多基民信奉,然而这种观念在今年基本被颠覆了。

数据显示,2022年上半年全市场6637只混合基金,共计亏损5265.91亿,2770只股票基金合计亏损2561.22亿,374只FOF合计亏损63.99亿,291只海外投资基金合计亏损233.89亿。上半年债券基金、货币基金、商品基金实现正收益,全市场所有类型基金共计亏损6350.4亿元。

阿牛智投首席投资顾问王雨厚分析,人们发现买基不如炒股主要有三个原因:

第一,最近基金圈曝出一则传闻,基金不仅考验基金经理能力,还要看道德品质,你把钱交给别人,你就没有了主动权。

第二,基金经理买股票是买一篮子股票,混合型的可能银行、地产、新能源、半导体什么都买,就相当于什么都没买;因为现在A股市场板块轮动较快,这样的话收益其实是出现了对冲,最后玩了一场寂寞。

第三,很多基金经理没赚到钱,收益很差,所以大家想自己小试牛刀。现在市场环境下,小盘股涨得多一些,你如果是股民,你可以买小盘股,但是基金经理他不会买盘子太小的基金。因为基金经理手里拿钱太多,小盘装不下;基金还有一些合规要求,业绩不好、基本面很差的股票,他们是不允许买的。所以,今年的基民转股民,有可能还会延续。

小盘股的牛市还能继续吗?

美联储近期加息后,资金更愿意流向小盘股。王雨厚表示原因有两个:一是小盘股已经跌了七年,七年之痒开始躁动了。二、前两年基民投资大部分是没有加杠杆的,但这次的放水很多资金是带杠杆的,它是有成本的,所以要求短平快。小盘股更容易短线,有爆发力。

但是,王雨厚也提醒:大家不妨把这一轮小盘股行情跟前两年美国股市放水推动的一些大盘股做一个比对。不得不承认的是,小盘股的背后可能只是空中楼阁。但是天要下雨,娘要嫁人。这一轮小盘股行情会不会重蹈2015年上半年的盛况和2015年下半年的惨况?让我们拭目以待。

基金还能玩吗?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数据显示,截至今年6月份,公募基金管理人数量153家,公募基金产品达10010只,公募基金规模26.79亿。

公募基金数据

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

巴菲特表示,大多数基金经理都跑不赢指数。股票型基金属于主动型基金,指数型基金是非主动管理。国内目前股票型基金中,主动管理型基金805只,而被动复制指数型的基金则高达2019只,比值约在2:5。变主动投资为策略管理是大势所趋。

半年涨幅最高的指数型基金

点掌财经

点掌财经数据显示,指数型基金中,半年涨幅最高的都是ETF、LOF、产业指数,从行业来看主要是光伏、煤炭、能源、电池等。尤其是银华中证光伏产业ETF链接A、C,风险回报率达到6,半年涨幅超过40%。所以,对于不专业的普通人来说,做指数基金确定性更好。

警示:文中如涉及个股仅作案例之用,不构成任何推荐!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378010




导读

操作有风险,告知难免责。


医脉通


案件回顾

患者女性,80岁,因“不进食水3天”呼叫急救车,既往脑梗塞、吞咽困难、长期卧床,1个月前自行将胃管拔除。急救医生了解病情后,向家属交代病情并建议去医院进一步诊治,患者家属拒绝去医院,要求家中留置胃管。

急救病历显示医方实施急救措施:1.到达现场了解病情后,向家属交代病情并建议去医院进一步诊治,家属表示理解,拒绝去医院,要求家中留置胃管;2.留置胃管按常规操作:成功(胃管自备);3.嘱不适随诊。

插管后,约12时急救人员离去,13时家属鼻饲清水加粥共100ml、18时鼻饲清水加牛奶共100ml,未见异常临床表现,19时因回抽胃管有暗红色血性物质(有血块)呼叫救护车送至某三级甲等医院。

根据医院CT诊断报告单提示:印象: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内管状影,考虑胃管。右肺斑片影,考虑炎症可能大,建议治疗后复查。右下肺类圆形透光区,考虑肺大泡或空洞,建议复查。右侧胸腔积液。动脉硬化。

急诊病历载:患者于今日与外院行胃管置入,后期家属经胃管注水及奶制品约100ml,因胃管回吸出管经右主支气管进入右肺,形成右肺感染,右侧胸腔积液。考虑:1.右肺感染;2.右侧胸腔积液;3.胃管置入;4.Ⅰ型呼吸衰。建议:1.加强呼吸支持,抗感染治疗,必要时呼吸机支持;2.胃管必要时可以拔除,预防拔除后气胸、血胸形成,同时预防造成左肺误吸性肺炎;3.加强生命支持监护;4.我院随诊。

次日凌晨01:40查:自动呼吸,不言语,左侧鼻孔内原留置胃管同前在位,深度仍为50cm。家属知情,表示拒绝必要时行颈插管、颈切开,无创及有创机械通气、胸外按压,包括给予一切有创抢救措施,已签署授权委托书、病危通知书。后家属要求放弃所有治疗,在停用升压药物后,患者血压下降,心跳停止临床死亡。死亡原因:肺部感染、气管异物。

患方认为,急救医护人员插胃管不当伤及患者肺部,最终导致患者抢救无效而死亡。遂将医方诉至法院,要求:1.赔偿医疗费4453.98元;2.赔偿住院伙食补助费800元;3.赔偿死亡赔偿金378010元;4.赔偿丧葬费59460元;5.赔偿护理费1600元;6.赔偿误工费2100元;7.赔偿交通费5000元;8.赔偿精神损害抚慰金5万元。

医方辩称,院前诊疗行为符合医学诊疗规范,胃管成功留置并检查无误,对此患方也签字确认,我院的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而且患者胃管留置后,家属两次喂食水、粥或奶各100ml,患者并无异常表现,在院期间也一直留置原胃管,而且经可视喉镜气管插管顺利并无异常,故患方所述的所谓“胃管插管不当”完全不属实,更不存在所谓的“伤及肺部”。

再说,患者于上午9时余留置胃管后在长达10多个小时的时间里,有可能再进行过其他操作或者治疗,故也不能简单认为患者入院后的情况就是其10个小时前的情况,更不能以此认为我院存在过错,更何况医院的相关检查以及处理并不显示“胃管插管不当”。

同时,患者入院后的检查显示其血钾、白蛋白、白细胞、二氧化碳分压均很低,心衰指标很高,患者本身的原有基础情况很差,而且患方家属一直不听从医院的建议,也不积极配合诊治,故患者病情出现变化并进展最后死亡完全是其年老、长期卧床、原有基础疾病危重复杂及家属不积极配合医方诊疗的自然演变和转归,与胃管留置完全无关,更与我院医疗行为毫无因果关系。因此,我院的医疗行为不存在过错,更与患者的死亡无任何因果关系,本案我院不构成侵权,不承担任何赔偿责任。

法院委托鉴定中心对本案进行鉴定,鉴定中心出具《司法鉴定意见书》对诊疗行为与医疗过错分析:

1.当日,医方为患者所做胃管插管操作,由于相关记录过于简单,已无法明确其具体操作及检查过程。当日患者家属经胃管饲入清水、粥后,回抽胃管见有血性物质等,且有咳嗽,即送入医院诊疗。该院体检记载了患者留置胃管的状态,并测量了深度。当日进行的影像学检查即显示该胃管进入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肺内。据以上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医院所查见的进入到患者肺部的胃管,应为医方为患者做插管时误入气管所致。经该胃管饲入液状食物,必然导致局部肺填塞并继发感染。医方操作失误,存在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之医疗过错。

2.患者高龄,罹患脑梗死且已呈现言语障碍,球麻痹(延髓性麻痹),咽反射迟钝或消失,无自主吞咽能力之垂危状态。此状态下患者对咽部和气管内的异物刺激未能产生即时吞咽反射关闭喉入口,无明显呛咳等保护性反应,也无言语沟通能力,易于造成胃管误入气管内且不易被察觉。

综上所述,考虑到患者高龄,罹患多种严重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疾病演化转归的结果;在患者家中插胃管是应患者家属的要求进行,医方在实施操作前已向患者在场监护人就相关风险(如随时存在病情恶化、死亡的可能,需要立即转送医院进一步抢救、诊治等)进行了告知。综合分析认为:医方过错与患者死亡的损害后果存在部分因果关系。医疗过错造成损害后果的原因力程度,可鉴定为“次要原因”。

医方在鉴定意见出具后,认为鉴定意见没有事实依据,理由为:鉴定结论依据不足,具体为:鉴定意见中所述的“医院所查见的进入到患者肺部的胃管”的结论没有依据,因为医院行胸部CT平扫片子上显示的“右下肺支气管显示欠佳”与检材中患方提交的医院CT诊断报告单中检查印象载明的“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内管状影”相矛盾,若胃管在气管内,医院不可能长期留置胃管。

后医方致函要求鉴定机构答复鉴定意见所述“据以上资料综合分析认为医院所查见的进入到患者肺部的胃管”的具体依据。司法鉴定中心回复函指出:

1.当日晚22时45分患者被送入医院,23时18分即行CT检查,CT诊断(17日凌晨完成)报告为“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内管状影,考虑胃管(影像意见:进一步结合临床)。”依据临床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并经呼吸科、心胸外科会诊后,临床诊断为胃管进入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肺部感染,呼吸衰竭等。据上资料可认为医院作出的胃管进入患者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内的诊断,依据是充分的。

2.现有材料显示,2019年9月16日被告为患者实施插胃管操作的事实存在。9月16日医院CT检查,证实胃管进入患者气管-右主支气管及右下肺外侧基底段支气管内的客观依据充分。在此过程中,未查见有他人为患者插胃管的相关记载。分析认为,医方为患者插胃管时误入气管具有事实依据。

3.委托方提供的鉴定材料中,未查见医方所述的“患者自己重新留置胃管可能”的相关事实证据。

4.由于老年人或意识不清者的咽喉对异物刺激的反应度降低,为此类个体实施插胃管操作误入气管的现象,目前的医学技术尚无法完全避免。本案现有材料中,医方插管过程记录过于简单,无法证明医方操作细节和位置验证过程。现有材料足以证实胃管确已误插入气管内,故可认为,医方存在未尽到必要的注意义务之医疗过错。

5.“患者高龄,罹患脑梗死且已呈现言语障碍,球麻痹(延髓性麻痹),咽反射迟钝或消失,无自主吞咽能力之垂危状态”等是降低医方责任的表述。因患者身体情况,易于造成胃管误入气管内且不易被察觉,且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是其自身疾病演化转归的结果。本案鉴定系根据委托方移送的文证材料(包括医学影像学片)分析研判得出的鉴定意见,依据充分,逻辑推理清晰。“应为”一词是分析推断类鉴定意见最常用的前置词。“次要责任”是鉴定人的经验性、推断性鉴定意见,当事人若有异议,可向法庭提出,本答复不做详解。

最终,法院采纳鉴定意见,判决医方按照30%的责任比例赔偿,赔偿各项费用共计16万余元。案件受理费4759元,由医方承担3546元,并且医方承担鉴定费15300元。


老刘说案

想当初老刘在当住院医的时候,社区医院很受重视,可以为所辖社区提供各种服务。曾几何时,社区医院的护士和医生都能提供出诊服务,社区有收费明细,出诊费以及上门操作按照标准收费。

如今发展20年,再看看哪家社区还出诊?不能说绝对没有,凤毛麟角。为了避免折腾患者,很多家属采用呼叫急救车的方式解决换胃管,换尿管等这些操作。一般院前急救人员是拒绝的,因为耗时、风险大,毕竟院前急救是用来急救和转运的,日常护理和治疗并不是院前急救的工作。但是,为了避免投诉,很多急救人员还是在“胁迫”之下顺应了患方要求,其实也是挺无奈的。

那么,从本案中能get到哪些要点呢?

1.操作有风险,告知难免责。在实施操作时,都需要常规签订知情同意书,充分告知风险(图1),家属之情同意并签字,院前急救也不例外。但知情同意书并不是免责条款,一旦并发症发生,而又不能证明无过错,依旧要担责。

图1 胃管置入术知情同意书模板

2.任何操作都要有操作记录,详细记录操作过程,特别是操作成功的检验方法和结论。就拿置入胃管为例,判断位置正确的 方法比较多,主要是如下几种:

(1)直接抽吸出胃液:是确定胃管是否在胃内最可靠的方法,若回抽无胃液可注入冷生理盐水 20 ml 后再回抽(能得到16 ml 以上液体证明已达胃内);

(2)气过水声:注射器向胃管内注入10ml空气时,听诊器于剑突下可听到气过水声;

(3)将胃管外端浸入装有水的治疗碗或杯中,若有持续、大量气泡溢出,则表示误入气管,应立即拔出;

(4)采用比色式二氧化碳测定仪和二氧化碳分析仪、生化测量法、弹簧压力测量、B超检查、X线等。应用了何种方法判断一定要写在记录中,并且一些护理要点也要交代患方,并记录在操作记录中。哪怕只是记录一句“已告知患者家属护理和注意事项,家属表示已清楚”。

3.置入和拔除导管时要做好应对突发事件的准备。气管插管、置入胃管、置入尿管、深静脉穿刺都可能导致突发心跳骤停的可能,还可能出现出血、操作失败、误入气管/食管、导管反折等,一旦出现意外情况,如不能及时正确处理,也难以免责。

4.在不具有置管的条件下,谨慎实施操作。对于院前急救功能是实施急救,而非日常的便民服务。该拒绝的应该拒绝,进行必要的解释,至于能不能理解只能听天命了。这种操作出现差错可能导致因过错赔偿,不进行操作对于患者的病情可能不会造成明显的损害,建议转至有条件的医院或科室进行操作。

在看过林林总总的案件后,可以发现,很多案件如果技术过硬、细心观察,死亡或者伤残可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打铁还需自身硬,训练好自身基本功,技术水平高、认真做事、写好病历,诊疗风险也会有所降低。


一起努力做个“好医生”吧!

顾问律师

向海曼,北京权知律师事务所(原北京仁创律师事务所)律师,长期从事医事法学研究及实务,有丰富的医疗法律从业经验。


本期案例来自于北京法院审判信息网


责编 敬敏







股票和基金在哪个平台买

投资是非常个性化的一件事儿。

比如对于风险,不同的人承受的能力不一样。有的人即使亏损高达50%,心里也不起波澜;有的人即使亏损10%,就叫苦连天,骂声一片。

因此,所选择的投资品种也会不一样。

01风险

从风险角度来说,基金要比股票低。所以,基金更加适合偏好保守投资的人,股票更适合激进的投资者。

基金可以分为股票基金、混合基金、债券基金、货币基金,还有一种特殊的股票型基金:指数基金。

这里除了指数基金适合所有人外,其它的基金也可以按照风险偏好来选择。

风险承受能力弱的人可以选择债券基金和货币基金投资;承受能力强的人则可以选择股票基金和混合基金构建自己的投资体系。

不仅投资品种之间存在风险差异,不同的交易市场间也存在。

在全球市场中,A股风险比较低,适合稳健型投资者;美股、港股的风险相对较高,适合激进型投资者。

与风险相关的另一个角度是年龄。

年轻人最大的资本就是年轻。所以,年轻人承受风险的能力要比老年人高得多。即使投资大败亏输,还可以用时间去弥补,但老年人就不行了。

我们不止要通过风险来考量投资品种,还要考虑到其它方面。

02收益

在兼顾风险的同时,我们还可以从收益的角度来选择投资品种。

希望获取较高收益的投资者,可以买股票;希望稳稳变富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基金。

虽然股票的收益率要比基金高,但投资者是否能拿到如期的高收益,就看个人的投资水平了。

股票的高收益只是一个可能性。我们更不能忽视的是它的另一面:高额亏损。

并且,A股一直流传着一个打不破的魔咒:七亏二平一赚。说的是70%的人亏钱,20%的人不亏不赚,10%的人赚钱。

如此看来,大部分投资者玩股票都是以亏损出局。所以,尽管股票收益很高,但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03流动性

我们还可以从流动性方面考虑自己的资产配置。

A股采用的是“t+1”的交易模式。卖出股票后,钱只有到下一个交易日才能从证券账户转到银行卡里。

场内基金与股票的交易模式一样,可场外基金就不同了。场外基金的到账时间短则2天,长则十几天都有可能。

(“场”是指证券交易所,场内基金就是可以在交易所交易的基金,而场外基金则是通过银行、代销渠道、第三方平台进行交易)

所以,对资金流动性需求高的投资者,可以选择买场内基金和股票;没有特殊要求的,也可以买场外基金。

04资金量

亿万富豪的资产配置能和百万小富婆一样吗?不能,也必须不一样。

因此,我们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资金量大小进行资产配置。资金量小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配置基金;资金量大的,可以股票与基金都买。

关于资金,还有一个因素需要考虑:使用期限。

巴菲特最开始采用的是合伙人的模式投资,手里打理着一百多个合伙人的资金。但最后他放弃了给别人打理钱财,这是为什么呢?

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资金的使用期限:股神希望找到长期资金投资。

股票与庄稼不同。对庄稼来说,春天播种,秋天就能收获;对股票来说,投资者只能选择什么时候入场,而无法选择什么时候出场。

价格达到了预期收益目标或预设止损位,我们才会选择出场,但价格却是由市场先生说了算。因此,股票的出场只能交给市场先生。

所以,如果是短期资金,比如生活费、装修费,可以买货币基金;如果是长期资金,就可以买其它类型的基金和股票。

05最高原则

假如你知道一只股票大概什么时候会涨,还知道它大概会在什么时候跌,并且这种“早知道”还是经过实践证明的。

那么,上面的那些考量角度还需要吗?当然不需要,顶多作为辅助性参考。

因为此时对你来说,投资不存在秘密。只需要在股票将要涨时买,跌前卖就行。此时的投资就是个数字游戏。

这就是“早知道”的重要性。

尽管在实际投资中,我们不可能精确地“早知道”,但我们可以通过提高对投资的认知水平而逐渐接近“早知道”。

认知有多深,就能越“早知道”。

投资的最高原则是认知。

认知第一位,风险排第二;收益、流动往后放,最后还有资金量。

预祝各位老板在投资路上越走越顺,越行越赚。

如果你也喜欢这篇文章,欢迎点赞、收藏,并分享给你的朋友。

#投资理财##投资#




股票和基金哪个更赚钱



问:我从去年开始进行基金定投,前期虽然有亏损,但今年股市大涨,让我获得了接近20%的账面收益,感觉挺不错的。可我的朋友却跟我说:“现在是牛市,买基金赚得太慢了,一天最多涨2%,而买股票呢?一个涨停板就是10%,比买基金好多了。”我想问一下,他说得有道理吗?牛市是不是就应该买股票?​


标叔:

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要想战胜大多数的基金经理,在股市上取得超过基金平均水平的回报率有可能吗?当然有可能。

和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有如下优势:一是没有持股的限制。通常公募基金持有1只股票的市值不能超过基金净值的10%,也就是说1只基金理论上持有的股票数量不能少于10只。如果其中1只股票涨停了,对整个基金净值的影响不超过1%。但个人买股票就没有这样的限制,如果你全仓买入1只股票,赶上股票涨停,你的收益率就能达到10%,明显比买基金高多了。

二是没有冲击成本。机构投资者由于资金量大,在股票买进和卖出时会对股价有一定的影响,买进时会推升股价,提高投资成本;卖出时会压低股价,降低投资收益。而个人投资者由于资金量不大,可以在交易过程中赚到更多的钱。

当然,和机构投资者比,个人投资者也有一定的劣势。比如在信息方面,基金公司有专门的行业研究员,会对拟投资的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研究,还能得到其他证券研究机构的报告,显然对上市公司的了解程度要高于普通投资者。再比如,在金融工具方面,基金公司可以利用期货、期权等金融衍生品,为基金产品提供一定的风险对冲;而个人投资者主要的交易策略仍停留在二级市场交易方面,会面临较高的风险。

从理论上说,个人投资者是有可能战胜机构者的,但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要想战胜机构投资者,有两种模式,一是通过技术分析,找到合适的买点和卖点,通过短线交易,获得较高的收益。在这种模式下,需要投资者在交易时段进行盯盘,密切关注大盘和个股的运行情况。

二是通过基本面分析,找到价值被低估的公司,通过买入并持有的方式,在股价回归价值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收益。要想找到这样的公司,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阅读公司的财务报表,同时还要了解行业的动态(阅读同行业其他公司的财务报表)和国家宏观政策对行业与公司的影响,这也不是省心的事。

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想战胜机构投资者并不容易。另外,炒股是有人工成本的(基金公司的人炒股有工资拿,个人炒股没人给工资),花在炒股上的时间越多,成本也越高。如果资金量不大,你能获得的超额收益有限,不如把钱交给基金公司,让自己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生活。(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股票和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股票和基金、378010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