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银行理财产品排行榜
(2020.4.20-2020.4.26)
【本期摘要】
本周银行共发行1237款理财产品 环比减少338款
银行理财产品平均收益率升至4.17%
中行、交行及农行的产品发行量位居前三
综评榜:中行“结构性存款GRSDRDZ200562”排首位
【要点解读】
本周(2020年4月20日至2020年4月26日)共有206家银行发行理财产品1237款(包括封闭式预期收益型、开放式预期收益型、净值型产品、结构性存款等),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为4.17%,较上周上升0.03个百分点。
目前,市场流动性持续宽松,有业内人士认为,货币基金和银行理财收益率还会有一定下行空间。净值型理财产品从不同投资类型来看,固收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也会下跌,混合类和权益类理财产品则要参考权益类市场的表现,权益类市场表现好的情况下,产品有可能获取更高的收益率。
【市场全景】
1、理财产品发行量1237款 较上周减少338款
本周发行银行数量较上周减少22家,对应的产品发行量较上周减少338款。产品平均期限达177天,较上周减少21天。此外,本周共有1537款理财产品到期,涉及230家银行。
2、银行理财产品发行量排名前十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从发行量排名前十的银行来看,3家来自国有银行,共计发行273款;3家来自股份制银行,共计发行113款;4家城商行,同样合计发行113款产品。
具体来看,中国银行、交通银行及农业银行位居理财产品发行量前三名,其中,中国银行发行108款产品,较上周减少23款;交通银行发行102款理财产品,较上周减少14款;农业银行发行63款产品,较上周减少11款。从增减情况来看,排名前十的银行,有8家银行的产品发行量呈现下降,其中,中国银行较上周少发23款理财产品,减幅*。
【预期收益率】
1、各期限的理财产品周均预期收益率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本周无7天以内期限的理财产品发行;7-14天期限的产品共有20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3.44%;14天-1个月期限的产品发行26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2%;1-3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195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03%;3-6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489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4%;6-12个月期限的产品共发行358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22%;12个月以上期限的产品共有109款,平均预期年化收益率达4.4%。
2、各银行产品平均预期收益排行榜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通过对206家银行的平均预期收益率进行排名发现,位居前十的银行中6家为城商行、2家国有银行及2家股份制银行。
具体来看,农业银行发行的63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5.24%,位居第一;交通银行发行的102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8%;葫芦岛银行发行的2款理财产品,平均预期收益率为4.9%。
3、不同期限预期收益率之最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从不同期限的预期收益率之最产品来看,非保本浮动型和保本浮动型产品各占一半。
其中,兴业银行有*产品,编号为“84415702“,预期收益率占据了7天至14天期限的首位,该产品属于兴业银行私人银行客户专属开放式理财产品,投资门槛为30万元,投资期限为8天。结构性存款的本金部分是无风险的,但是收益部分是与挂钩标的相关的,不确定性很大。
此外,农业银行和交通银行各有两款产品的预期收益率均位列对应期限的首位,但值得注意的是,农行的两款产品均属于保本浮动收益结构性存款产品,本金100%安全,但是收益部分挂钩汇率从而具有市场风险,因而可能无法获得*预期收益率。
而交通银行的两款产品,预期收益率看似很高,但需要注意,这两款产品均属于非保本浮动收益型的结构性理财产品,收益与风险成正比,*挂钩上期所交易的原油2009合约,*挂钩沪深300指数,本金不保证,预期收益率也不一定是到期收益率。
【投资分布】
1、保本固定型产品占比6.71%
本周,非保本浮动收益型产品占比67.58%;保本浮动型产品占比19.40%;保本固定型占比6.71%;其它占比6.31%。
2、北京市发行227款理财产品 位居第一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北京市本周共发行227款产品,位居第一;浙江省发行103款产品,排名第二;广东省发行87款产品,排名升至第三;而上海市、辽宁省及河南省相对靠后,分别发行23款。
【*排行】
1、本周产品预期*收益前十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2、本周产品评级TOP10
以上数据巨灵财经数据&金融产品研究中心
2003年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对冲基金等投机者一直在du人民币汇率升值。但是,中国是一个外汇管制的国家,他们只能让资本通过隐蔽的途径跨境流动来du人民币汇率升值。
2015年以后,随着人民币离岸市场的形成,在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发生扭转并不断贬值的情况下,对冲基金公开地多次在人民币离岸市场上狙击人民币。
2016年发生的人民币狙击战,就是在人民币离岸市场进行的。
01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是由美元和人民币多种因素造成的。
美元汇率在2014年以后处于坚挺状态。美国联邦储备系统于2014年10月30日结束第三轮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以后,逐渐进入了提高基准利率的周期。美国投资机会增加和美元利率上升导致国际资本流出其他国家流入美国。
另一方面,由于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证券投资和其他投资的大量增加,中国对外的金融和投资活动的外汇收支为逆差。中国股票市场低迷,房地产市场泡沫严重,热钱持续、大量地流出。
另外,由于中国国内房产市场泡沫严重,具有强烈房产投资情结的国内投资者把投资重点转向海外。
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趋向贬值。
到了2015年年底和2016年年初,人民币对美元汇率贬值的趋势依然十分明显。
在这种形势下,对冲基金认为人民币汇率已经高估,存在做空人民币汇率的机会。
02
如果要狙击人民币,对冲基金感到最头痛的问题就是中国货币当局巨额的外汇储备,中国货币当局可以很轻易地用外汇储备砸破空头。
但是,对冲基金又发现,巨额外汇储备是一个天文数字,中国人口也是个天文数字,只要有二十分之一的人口拿着身份证去购买规定的额度5万美元,人民币汇率都会崩溃!因此,对于对冲基金来说,问题在于能否制造出恐慌心理,让部分人这样去做,这就是金融脆弱性的表现。
促使对冲基金下决心的还有中国的宏观经济形势。中国经济经过36年的高速发展以后,已经遭遇中等收入陷阱和刘易斯拐点的挑战。
对冲基金在狙击一种货币时很善于展开立体式攻击,即同时在即期外汇市场、远期外汇市场、外汇期货市场、外汇期权市场上发起攻击。
人民币离岸市场形成时间不长,规模不大,但外汇类的金融衍生工具也不少:人民币无本金交割远期交易合约、美元/人民币期货合约、美元/人民币期货合约。
在2016年1月直接攻击人民币以前,对冲基金已经在外汇类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排兵布阵了。例如,肯尼(Kevin Kenny)是位于纽约的新兴主权集团(EmergingSovereign Group)旗下的焦点基金(Nexus Fund)的管理者,他大量买入人民币的卖权,即在未来一定时间按照一定的汇率卖出人民币的期权。在2015年8月以后,由于人民币汇率的贬值,焦点基金的收益增加了75%,并于当年扭亏为盈。初步的成功使肯尼信心大增,在人民币金融衍生工具市场上建了很大的做空人民币汇率的头寸。
在人民币汇率贬值的预期下,国内企业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延迟结汇和增加购汇,有些企业出于投机目的也像对冲基金一样在远期外汇市场上买进远期美元。
对冲基金在排兵布阵,中国货币当局也在排兵布阵。
首先,中国货币当局动手抑制境内的外汇投机倾向。2015年8月31日,中国货币当局发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加强远期售汇宏观审慎管理的通知》,提高了企业购买远期美元的成本,有助于抑制企业投机性的远期购汇。
接着,中国货币当局预防性地收缩流向境外的人民币,以减少对冲基金可能狙击人民币可以利用的资金。
双方都很清楚:不论如何利用外汇类的金融衍生工具来做空人民币汇率,由于这些金融衍生工具的价格是随着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变化而变化的,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人民币即期汇率的变化。因此,双方都等待着即将到来的即期外汇市场的惨烈搏杀。
03
2016年1月4日,白刃战般的人民币狙击战终于打响了。
据媒体披露,包括索罗斯(George Soros)的量子捐赠基金(QuantumEndowment Fund)、泰珀(David Tepper)的阿帕卢萨资产管理公司(Appaloosa Management)、阿克曼(Bill Ackman)的潘兴广场资本管理基金(Pershing Square Capital Management)、巴斯(J. Kyle Bass)的海曼资本管理基金(Hayman Capital Management)在内的一批对冲基金,不约而同地参与了对人民币的狙击。
对冲基金以美元作为抵押,向香港商业银行大量借入人民币,然后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抛售人民币买进美元,以强行压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
2016年1月7日,中国货币当局开始毫不犹豫地进行反击。
中国货币当局一方面封锁境内人民币流向境外的通道,另一方面要求香港的中资金融机构减少甚至停止向金融市场融出人民币资金,以收缩人民币资金供给来推高人民币利率。
接着,中国货币当局与对冲基金反其道而行之,动用外汇储备通过中资银行在香港人民币离岸市场上抛售美元买进人民币以推动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升值。中国货币当局狠狠地把美元砸向外汇市场!
2016年1月18日,中国货币当局又做出新的决定,从2016年1月25日起,对境外人民币业务参与行存放境内代理行的人民币存款执行正常存款准备金率,以控制境外金融机构人民币资金的来源,准备迎接可能到来的新的冲击。
一轮的短兵相接以中国货币当局暂时胜利而告一段落。但是,中国货币当局也付出了代价:外汇储备趋向减少。中国货币当局的外汇储备在2015年12月是33304美元,到2016年2月减少到32023亿美元,减少了1281亿美元。
索罗斯和部分对冲基金是不会放弃做空人民币的努力。
2016年2月、9月和12月,在香港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上又出现了三次对冲基金狙击人民币的迹象,但是规模没有1月份的那次狙击大。中国货币当局仍然是采用推高离岸人民币利率和干预外汇市场的方法应对。
由于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客观上存在贬值压力,人为地用外汇储备维持一个高估了的人民币汇率只会继续导致外汇储备的损耗。因此,中国货币当局采取了比较灵活的做法:如果发现人民币受到狙击就予以反击,如果人民币汇率小幅度贬值就随它贬值。
中国货币当局意识到,人民币汇率贬值的压力主要来自资本大量和持续外流。中国货币当局做了下面的事情:打击地下钱庄;清理掺杂在对外经济活动中的资本外流。加强了个人对外汇款的管理;加强了对资本与金融项目的对外经济活动的审查。
04
在中国货币当局比较有效地控制资本外流以后,中国国家收支的状况迅速好转。
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从2017年5月10日起出现明显的升值趋势。
对冲基金看到大势已去,开始平掉做空人民币汇率的仓位,坚持做空人民币汇率的对冲基金遭受损失。
虽然人民币狙击战告一段落,但是这仅仅是初见分晓。可以预测,人民币狙击战在未来还会不断发生。
摘编自《金融战争》李翀
银行理财在全面净值化之后,似乎变得更容易亏损了。有网友反应,自己在国有银行买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亏损。这是不是意味着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靠谱了?那么,在哪家银行买理财产品才是最安全的呢?
理财产品在哪家银行买最安全?
首先,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高低的主要因素,并非在于是在哪家银行买的,而是在于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高低。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风险等级,可划分为R1—R5五个等级,分别对应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和高风险。
凡是风险等级为R1的理财产品,都是比较安全的,不管它是由哪家银行发行的。其中最安全的就是结构性存款,它是*保本型产品,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亏钱。
不过,风险等级为R1的理财产品相对较少,除了结构性存款外就只有现金管理类产品了,而且这两种理财产品在发行上还受到一些限制,不能肆意扩大发行规模,所以有时想买还未必有额度。
而风险等级为R2、R3的理财产品,尽管相对安全,但也存在亏钱的可能。这两种风险的理财产品,可以说是银行理财的主力军,大多数的银行理财都属于这两种类型的。
在净值型产品占银行理财的比重还比较小的时候,这两类银行理财也是不怎么容易亏的。但在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的收益由其净值的涨跌决定,而净值的涨跌在短期内是很不稳定的,这就使得这两类理财产品在短期内更容易亏了。
如果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达到了R4—R5,就不能再用安全来描绘它们了,因为这两类理财产品不管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有较大可能亏钱。
所以,如果某人买了A银行的*R1等级的理财产品和B银行的*R5等级的理财产品,那肯定是在A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更安全。可如果反过来买,就是在B银行买的理财更安全了。
当然,虽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高低,跟在哪家银行买的关系比较小,但也并非完全跟银行无关。因为不同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研发、管理等能力还是会有所不同的,这就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安全性。
至于哪家银行的理财能力更强,可以更好地保障理财产品的安全以及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参考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这个榜单分别从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上列出了处在前几名的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关领域占优的银行。
比如在综合理财能力上,排名靠前的全国性银行就有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而在收益能力排名靠前的全国性银行中,就有光大、华夏、光大、平安等银行。
显然,综合能力较强或收益能力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从整体来说安全性也更高一些。
银行理财在全面净值化之后,似乎变得更容易亏损了。有网友反应,自己在国有银行买的理财产品也出现了亏损。这是不是意味着国有银行的理财产品也不靠谱了?那么,在哪家银行买理财产品才是最安全的呢?
理财产品在哪家银行买最安全?
首先,影响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高低的主要因素,并非在于是在哪家银行买的,而是在于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高低。
银行理财产品按照风险等级,可划分为R1—R5五个等级,分别对应低风险、中低风险、中风险、中高风险和高风险。
凡是风险等级为R1的理财产品,都是比较安全的,不管它是由哪家银行发行的。其中最安全的就是结构性存款,它是*保本型产品,正常情况下肯定不会亏钱。
不过,风险等级为R1的理财产品相对较少,除了结构性存款外就只有现金管理类产品了,而且这两种理财产品在发行上还受到一些限制,不能肆意扩大发行规模,所以有时想买还未必有额度。
而风险等级为R2、R3的理财产品,尽管相对安全,但也存在亏钱的可能。这两种风险的理财产品,可以说是银行理财的主力军,大多数的银行理财都属于这两种类型的。
在净值型产品占银行理财的比重还比较小的时候,这两类银行理财也是不怎么容易亏的。但在净值化之后,理财产品的收益由其净值的涨跌决定,而净值的涨跌在短期内是很不稳定的,这就使得这两类理财产品在短期内更容易亏了。
如果理财产品的风险等级达到了R4—R5,就不能再用安全来描绘它们了,因为这两类理财产品不管是短期还是中长期,都有较大可能亏钱。
所以,如果某人买了A银行的*R1等级的理财产品和B银行的*R5等级的理财产品,那肯定是在A银行买的理财产品更安全。可如果反过来买,就是在B银行买的理财更安全了。
当然,虽说银行理财产品的安全性高低,跟在哪家银行买的关系比较小,但也并非完全跟银行无关。因为不同银行在理财业务上的研发、管理等能力还是会有所不同的,这就会影响到理财产品的收益和安全性。
至于哪家银行的理财能力更强,可以更好地保障理财产品的安全以及为投资者带来更多的收益,可以参考银行理财能力排行榜。这个榜单分别从综合能力和单项能力上列出了处在前几名的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侧重点来选择相关领域占优的银行。
比如在综合理财能力上,排名靠前的全国性银行就有兴业银行、工商银行、中信银行、光大银行和中国银行。而在收益能力排名靠前的全国性银行中,就有光大、华夏、光大、平安等银行。
显然,综合能力较强或收益能力较高的银行,理财产品从整体来说安全性也更高一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各个银行的理财产品、做空人民币是什么意思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