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有人说:一入户外深似海。
尤其高山滑雪之类,没有什么运动能比这群人更卷,毕竟“更快,更高,更强”是它们追求的目标,它们使用的装备也不例外,那真真的没有最贵,只有更贵。
以下8个,大概是户外*品牌的天花板级别了。
品牌名称:KLATTERMUSEN
中文名称:攀山鼠
品牌国籍:瑞典
诞生过“一生只需一件的软壳-秘银锁子甲”品牌-攀山鼠1984年由登山爱好者Peter Askulv和另外一位设计师成立,它们在户外的实操中获得灵感,细节设计非常多, 功能强大,无论是凯夫拉耐磨设计,腰带周围的小菊绳设计,还是贴合的收紧绳,都将产品的实用性发挥到淋漓尽致。
另外极具辨识度的低调亮骚,无处不在的三角形和斜着的拉链都让你基本没有撞衫的可能性 。
总之,在内卷的户外装备界,你如果想要鹤立“鸟”群,攀山鼠*是你的不二选择。
品牌名称:peakperformance
中文名称:壁克峰
品牌国籍:瑞典
国内很少有人听过的瑞典品牌,甚至连个中文名都没有,设计非常潮流,户外融合了*性能与都市潮流。
同时也是户外滑雪,单板雪服的*,设计独到,HELI Suit 和 HELI Alpine系列的综合水平*,都是买了不会后悔的东西。
尤其冲锋衣系列最足的GORE-TEX料,28000防水,透气:ret:4.5却能比其他家的更柔软,手感更舒服。
品牌名称:Norrona
中文名称:老人头
品牌国籍:挪威
1929年建立的老人头顶着冲锋衣*的名头叱咤户外圈,高出鸟大几千的价格令人望其项背,用料和做工外加配色是NORRONA的特点,拉链拉头,风绳处,雪裙按钉都有老人头标识,做工精细,细节到位!
冲锋衣顶配TORLLEVGGEN系列厚实耐操 的GORE-TEX PRO 配上潜水大拉链,不弱于始祖鸟alpha SV,能让你抵御零下40度的寒冷天下,并且面料处理更为柔软,背包名气虽然相对不大,但背负比较舒服。
品牌名称:Haglofs
中文名称:火柴棍
品牌国籍:瑞典
因为logo形似,所以被国内网友尊称“火柴棍”的Haglofs起源于1914年的瑞典小镇上,最初为制作背包的工厂,现在100多年过去了,Haglofs已经成长为瑞典*的户外品牌。
较之始祖鸟,更时尚,较之攀山鼠,产品线更丰富,较之老人头,在海淘方面更方便。
除了3D版型剪裁,和时尚元素丰富,他们家的自主科技含量非常高,专利很多,不用担心用料和细节问题。
品牌名称:Bogner
中文名称:博格纳
品牌国籍:德国
来自德国的Bogner将自己定位成*品户外品牌,滑雪服装界的“Dior”,由于进入中国比较晚,除了高昂的价格,这个牌子中国人大多数并不熟悉。
1932年就由运动员Willy Bogner创立,80多年努力成为运动时尚的开创者,很多品牌拉链头上刻上字母的设计都源于BOGNER在1955年的创意,现在也成为品牌的象征。
除了最拿手的滑雪服,现在生产线遍布休闲服,正装,以及配饰用品等,是各种成功人士的标配。
品牌名称:Mammut
中文名称:猛犸象
品牌国籍:瑞士
自1862年开始,早期Mammut *完全以手工制造绳索事业,到今天主要的工厂位于瑞士Seon生产大本营,已经成为户外运动界的航母级别品牌。
产品涵盖面全,涵盖徒步,攀登,滑雪,并且各领域都是TOP级别,服装防风、保暖、透气、防泼水和速干,鞋子防滑、减震、耐磨和防水,户外露营装备轻巧、舒适和便携方便,是不可多得的“全能选手”,最经典还是黑红配色,衣服剪裁适合亚洲人。
品牌名称:Mountain Hardwear
中文名称:山浩
品牌国籍:美国
Mountain Hardwear公司创建于1993年,产品面世于94年底95年初,因为图形相似被国内网友称为“大螺母”,来自美国的它们和世界*户外队员们紧密联系,多次赞助它们一次次创造人类极限。
例如1995年帮助Ed Viesturs登上珠穆朗玛峰,之后在九月又登上卓奥友峰 (Cho Oyu)。两年之间,Mountain Hardwear已由加州一间小公司,变成能够立足于世界*的户外用品品牌。
回到产品方面,山浩也创造出很多经典,抓绒衣、毛猴、帐篷大名鼎鼎,世界上最轻的羽绒服,7D尼龙丝+8,自家Dry Q科技并不亚于大名Gore TEX。
品牌名称:ARC TERYX
中文名称:始祖鸟
品牌国籍:加拿大
最后一个不能不写“鸟”了,1989年创立于加拿大VANCOUVER的*户外品牌ARC TERYX,2002年被Addidas-Salomon集团收购,随后,伴随2005年Salomon从A-S集团分拆售予芬兰AmerSports集团,201年安踏集团又将AmerSports收入囊中,不管怎样,Arc’teryx仍然保持了其在温哥华的独立运营。
提到鸟,不得不说服装系列,无论是hardshell还是softshell,几乎件件都可以用艺术品来形容,比如那件ALPHASVJCAKET,用530NGTXXCR三层压胶,压胶条宽只有13mm(行业标准22mm),每英寸缝16针(行业标准为6-8针),当连行业标准都要颠覆时时,除了“艺术品”你还能说什么呢?
02月19日讯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博时新兴成长混合,代码050009)02月18日净值上涨5.14%,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0.5520元,累计净值为2.6410元。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12.95%,今年以来收益19.22%,近一月收益13.11%,近一年收益-10.68%,近三年收益-15.73%。
博时新兴成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次,累计分红金额37.21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曾鹏,自2013年01月18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7.18%。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通策医疗(持仓比例9.25%)、精测电子(持仓比例8.41%)、湘电股份(持仓比例7.49%)、(持仓比例7.02%)、网宿科技(持仓比例6.26%)、长春高新(持仓比例5.58%)、航天信息(持仓比例4.77%)、烽火通信(持仓比例3.07%)、洛阳钼业(持仓比例2.84%)、牧原股份(持仓比例2.50%)。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18年中国经济经历了去杠杆、贸易战、改革深化等一系列重大事件和变革,在“黑天鹅”和“灰犀牛”风险叠加交织作用下2018年中国的资本市场经历了单边的大幅下滑,全年上证指数和深成指分别-24.5%和-34.4%,两市市值蒸发了约14万亿,系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表现最为惨淡的一年。在报告期内组合将行业配置向优质成长行业集中,以应对市场系统性估值下修风险。行业层面,我们坚持了以新兴成长行业为主的配置导向,在医药、计算机、先进制造、新兴消费、新能源等领域做了重要投资,适度参与了半导体、军工等有事件催化的行业板块。虽然我们采取了积极应对措施,但在系统性风险下投资组合依然遭受到了较大损失。展望2019年,谨慎但不过于悲观。一方面,虽然中国经济整体仍然面临下台阶的风险,但风险已经得到充分释放,市场整体估值水平处于历史*水平。权益资产无论占经济体量的比重还是在社会财富分配中的比例都很低。政策底、估值底、市场底正在逐步显现;另一方面,从全球视野来看,虽然中国经济增速在放缓但从全球大类资产配置来看,中国仍是性价比*的市场。随着MSCI指数逐年对A股权重的上调可预期的海外资金仍会源源不断流入A股市场。因此,无论是内部的风险释放还是外部的资产性价比,中国A股的投资价值正在显现,我们对2019年的市场不悲观。结构上我们仍以优质白马成长股作为基础配置并积极寻找结构性行情中的新Beta。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截至2018年12月31日,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0.463元,份额累计净值为2.307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15.82%,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9.36%。
上周,《华丽志》举办了第三期《对话中国品牌主理人》,邀请到中国*代表性的独立设计师品牌之一、BAN XIAOXUE 创始人班晓雪 —— 班晓雪曾是*中国服装品牌“例外”的主设计师,2012年创办个人同名品牌。突出的东方风格让品牌自创办就备受时尚行业关注。创办至今,品牌在中国开设70+实体门店,2020年销售额超3亿元,其中天猫店商品交易总额1.13亿元,同比去年增长150%。
在一个小时的线上对谈中,班晓雪毫无保留地向听众讲述了作为一个强有力的设计主导型品牌,需要如何平衡设计与商业、如何搭建团队、如何应对快速变化的时尚消费市场。对于公司的未来,班晓雪也透露了自己的下一步打算。现场听众的反响热烈,纷纷在留言区表达自己由衷的喜爱之情(附图)。
以下是本次对谈的音频实录和精选文字记录
用店铺打通与消费者的关系
《华丽志》:BAN XIAOXUE 一开始就通过代理模式拓展门店,并快速发展,你怎么看这样一种发展路径?
班晓雪:这与我对设计的理解有关,设计是需要分享和被需要的,所以必须要有店铺来做连接,将BAN XIAOXUE 的产品分享给消费者 ,并变成他们的生活必需品。
当时买手店在国内刚兴起,客群非常窄,还不能真正走进普通老百姓的生活,所以必须要进入商业渠道,当然产品不一定要完全商业化,这是两个概念。
中国时尚消费的特性
品牌相应要坚持什么?必须要改变什么?
《华丽志》:就你观察,现在的中国(时尚)消费者呈现了哪些特点?
班晓雪:中国消费者的接受度非常高,你觉得这件衣服不能穿,反而成了爆款;越来越多消费者有非常强的个人态度,他会选择和他有相同明确态度的产品。
消费人群特征变化很快,以前我们以70后、80后,10年为单位谈论消费人群特征;随后变成85前、85后,5年一个间隔;但现在5年可能已经不够了,会更短。
《华丽志》:随着时代的发展,BAN XIAOXUE 会坚持什么?改变什么?
班晓雪:你认为符合中国当下美学的样子,这是一直不变的。做一些别人不敢做的东西,这是品牌一直在尝试的。
如何带领设计团队
《华丽志》:你是如何带领设计团队,让 BAN XIAOXUE 始终保持统一的品牌特色往前发展?
班晓雪:我们在招设计师时,有两个要求,一个是足够热爱设计,一个是足够热爱 BAN XIAOXUE。
我们团队的设计师至少在品牌工作了三年以上,他们在这里沉淀了很多,不仅是对风格的理解,更多的是对品牌文化美学的认同,这样才能一起往前走。
《华丽志》:你从年轻一代身上,感受到哪些不一样的特质?
班晓雪:你会明显感受到一些变化。他们非常看重工作内容,与工作氛围。和他们工作非常高效,他们会直接表达意见,直接争取自己想要做的事情,情绪也非常直接。
对我来讲,我喜欢把不同的人组合在一起,我们设计部有圣马丁回来的,也有完全非专业出身的。在这么痛苦的创作里面,要从所有的细节里寻找它的乐趣。这样的组合会碰撞出不同的想法,也会更好玩。
品牌跟顾客最强的连接一定是产品本身
《华丽志》:你和代理 BAN XIAOXUE 的合作伙伴是怎样的关系?
班晓雪:我们跟客户的关系就是朋友与朋友的关系,不会每天催着客户,有点佛系。
我们现在能做的其实只有把产品这一块稳住,而不是追着顾客做调研,问他们想要什么东西。当你过于主动的时候,你已经被动了。
好比品牌如何跟消费者连接,我觉得最强的连接一定是产品本身。我穿上这件衣服,它不只是一件衣服,它会让我成为我想成为的自己。(品牌的)根本一定是建立在产品上,折扣、活动全都只是锦上添花。
品牌未来规划
《华丽志》:将来你会惧怕 BAN XIAOXUE 变成一个更大型的品牌吗?
班晓雪:我不惧怕,而且我不抗拒。设计师一定有他的设计寿命。每个人的时间不一样,有的人到50岁,有的人直到离开世界那天。
市场是有交接棒的。再过十年,更多的设计师出来,做着更前沿更分享更有艺术感的东西,你就把这个位置让出来给他们。品牌的方向不设限,未来未知,我们去迎接它就好了。
《华丽志》:BAN XIAOXUE 未来会是什么样?会做更多的系列或者品牌吗?
班晓雪:中国现在有很多的独立设计师,我们希望帮助年轻设计师做出他们真正想做的东西。现在很多商业品牌也在与独立设计师合作,他们希望独立设计师给商业品牌新鲜的血液,去救已经往下坡走的商业品牌,这个是错误的。它们的血是不同的,就像我们去医院输血一样,不可能把不同的血型硬灌在一起。
我们已经在启动第二个品牌,它的定位完全区别于 BAN XIAOXUE,预计今年下半年会正式推出。
从1996~2006的十年“例外”,到2006至今12年的“無用”的这26年,是马可设计理念的转变和升华,也是中国从“制造大国”走向“中国创造”的时代变革。“人们追逐时尚,却对美浑然不知”,在马可看来,中国人经历了对西方*品*的热烈追捧阶段,如今,属于中国人的美和时尚该被重新定义了。
服装设计师马可
口述/马可 采访、整理/宋彦
1992年,我大学毕业,一毕业就去了当时的中国时尚之都广州。上学时,老师的一段话让我做了这个决定,他说,中国是世界上*的服装生产国,也是*的服装出口国,但至今都没有能享誉全球的*服装品牌。那一刻,我就有了个当时看来异想天开的理想:做中国分享的世界*品牌。90年代的珠三角,纺织服装业发达,那里离香港、***很近,总能接收到*的潮流资讯。当时的服装业以批发为主,个体户们都到广州火车站附近的白马服装市场批发服装,一麻袋一麻袋地发往全国各地。那时,很多港澳台、东南亚商人已经来珠三角建厂,高端些的,接的是给国际大品牌做贴牌加工的生意,差一点的就做这类本土订货、批发,整个中国服装市场对品牌几乎没有概念。
我毕业那年,中国服装史上发生了一个标志性事件。那年,香港品牌佐丹奴在广州最繁华的商业街(北京路)开了一家专卖店。刚开业那几天,全城的人像是都涌进了那家店,几十块一件的T恤被抢购一空。北京路上那家佐丹奴是*家服装专卖店,在当时是个大新闻。那之前,国内没有品牌店的概念,买东西都去百货大楼,商场里不强调品牌,男装、女装、鞋子、袜子……一切都按品类划分。佐丹奴打破了这个局面,从那之后,专卖店的形式开始在全国推广开来,随着各大国外、港台品牌的入驻,中国人也渐渐有了品牌观念。
我是抱着做分享品牌的理想去广州的,当时的规划是,找到一位也想做中国分享服装品牌的企业家,一起合作。所以,每份工作前,我都会谈起这个梦想。经历了3年的时间,进入过几个不同的企业,但最后让我特别失望的是,我发现所有的企业,当它们获得很大利润的时候,就会放弃当时对我的承诺——就是共同去创建一个中国的分享品牌,并且把它推向世界。那3年的职业生涯,是一次又一次地失望,一次又一次地被中国企业在利益面前放弃初心的这种残酷的现实所打击,一次又一次地分道扬镳。然后经历了一年的待业,在待业期间,也有很多企业家找到我,想邀请我去做设计总监、主设计师等等,因为我当时已经获得了第二届兄弟杯国际青年服装设计师大奖赛的金奖,所以有了一点知名度。我见了十几个企业家,当时不过24岁,已有企业家给我开出了年薪一百万元这样一个价码,但是当我发现这位企业家给我的高薪后面掩盖不住的对利益的企求而全无理想和信念支撑的时候,我当场就回绝了这位企业家的邀请。
所以,自己最后走创业这条路是非常无奈的,因为实在找不到跟自己有共同理想的企业家——不为了金钱,不为了名利,真是因为有这样一个梦想,为了能够让中国这样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国家能够屹立于世界品牌的*之林。
1996年夏天,我知道,不能再等了。除了自己出钱创业,我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那年,我拿出了全部积蓄,和合伙人用三十万的启动资金,开创了自己的服装品牌“例外”。
1996~2006年,经历了10年创业艰辛,“例外”终于成为了在中国服装行业里面非常独树一帜的设计师品牌,我在“例外”也实现了作为设计师的一些想法,包括创立一种独有的中国分享设计风格的初步探索。但是因为“例外”有两个创始人,经历了10年的发展,对品牌理念定位上的分歧也日益加大。我还是一直坚持创业的初衷,我大学时代的世界*中国品牌梦时时刻刻都不会忘记,我不想为追求更大的商业利益而改变,我无法容忍品牌急速扩张后带来的利润增长,这在我看来就是在透支企业未来,是对品牌巨大的伤害,最后我选择了退出。因为一个企业不能有两种方向,一个企业它只能有一条明确的道路。那时,我已经开始反思时尚业,以及它所制定的那一整套规则。
2006年,我来到珠海创立了新品牌“無用”。我一直在想中国品牌要走向世界,我们能够给这个世界的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其实一个品牌的背后一定是一个非常强大的精神体系的支持,而不仅仅是一个好产品、好服务这么显而易见的东西。后来我琢磨这个事情,我在想中国改革开放从70年代后期一直到现在,40年的时间,西方给了中国什么?到了现在,我们成为世界所关注的一个焦点,我们对世界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那么在这个时代,中国的品牌要提供给世界的又是什么?
我们的根源不一样,我们的文化不同,我们的祖先交给我们的东西是跟西方完全不一样的。西方的*品它带来的是什么?它是一种标榜、凸显贵族身份以区别于平民百姓的一种东西,但是中国的文化思想从来没有突出自我,它讲究的是包容、和谐和共存,是缩小这种差异化,我们的本源其实是一个非常具有包容性的文化。我觉得中国的品牌能够给这个世界带来的价值,一定不是仅仅停留在西方追求的独特的设计、精良的做工、优质的面料、和谐的色彩、高贵的气质这样的东西,它应该是更深层次的精神价值分享的一种品牌,它带给世界的应该是如何帮助大家从物质里解脱出来,实现精神层面的独立与自由,而不是对物质越来越多的贪婪与占有,掉入到物质的无底洞里难以自拔。
也是从那时起,我开始了对中国民间手工艺的调研。广西、云南、四川,然后是新疆、西藏、青海……我跑过很多中国西部地区的村庄,与很多手工艺人交流,并建立了合作关系。手工制作的东西是有情感的,你知道它从哪里来,经过怎样的工序,穿在身上是温暖的。
我在中国偏远山乡走了那么多的地方,我一直为一个事情感到不公。我觉得中国的手工艺人太卑微、太没落、太不被人尊重了。我们不说少数个别很成功的工艺专家,或者是民艺大师之类的,我们说的是绝大多数,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底层,绝大多数都是比较穷困潦倒的。我一直觉得中国特别需要一个地标式的手工艺人的空间,我觉得它应该是一个纪念碑式的存在,它应该是一面旗帜,它相当于在北京城市中心这么核心的地方插上了一面旗帜。这面旗帜所要传播的就是中国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它让人们能够通过手工艺——手工艺只是一个媒介,是一个外在的表象——最终探究中国的价值观,进而捍卫中国本民族的好的传统。
2014年,無用生活空间在北京开幕,4年的时间里,真的是有很多来找我们的人。从南到北,从老到少,它呈现出的是一个无国界的、跨年龄段的、跨地域的这么一个特点。很多全国各地的手工艺人都会找到我们。我们发现这不仅仅是一个看展、参观、购买分享手作的空间了,而是真正变成了一个全国手工艺人聚集的地方。
如今,“無用”已经不是一个单纯的服装品牌,它是为整个生活而设计的。我希望通过無用,能为中国民间手工艺及手艺人的传承提供一份支持,也为大家提供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寻找一种人与自然沟通、和解的途径,这是过去几十年里,我们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丢失掉的东西。
我说过,人们追逐时尚,却对美浑然不知。时尚与美是两个概念,90年代以来,中国人都在企图通过LOGO和品牌分辨美。某种程度上,品牌崇拜是个过渡阶段,那些国外的*品牌给中国人上了一堂审美的基础课。但到了今天这个时代,我们似乎该进入下一个阶段了,不再需要通过品牌和LOGO去辨识,美应该成为一种内在修养。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中国的时尚品牌还处于萌芽阶段,我们要带着朝拜的心态去巴黎、去纽约、去米兰,要去时装周上证明自己。但现在,全世界的人都在往中国跑,我只要在家门口扎扎实实地把东西做好,外国人就会慕名而来。20多年前,我要做中国分享品牌,并把它推向世界的梦想依然没有改变,只是时代改变了,策略需要调整。今天,在北京、在上海,我们一样能聚焦世界的目光。
2012年,马可在贵州黎平探访老手工艺人
手 记
在采访马可之前,工作人员提醒我,一定要先参观“無用生活空间”,那是马可和她当下的生活理念最集中的体现。
这个位于北京77文创园的生活空间很低调,推门进去,别有洞天。马可和她的团队把民间收集来的老器物与“無用”的分享设计品搭在一起,构建了这个空间。刻着岁月痕迹的老木门是空间的入口,“無用”设计的桌椅取材自回收再造的旧船木,员工们收集了很多珠海台风过后的树木残枝,用细绳串连在一起,做成了餐垫。所有“無用”的设计出品都遵从最原始的手工制作流程,一件简单的麻布衣服,从纺纱、织布、制衣、染色到最后完成,都要经过一个月甚至数月的打磨。
这是马可当下的设计理念和生活观,在眼前这位粗布麻衣的设计师身上,看不到印象中的时尚圈气场,也很难想象作为历史上第一个出现在巴黎高定名单中的中国设计师,带着40多位舞者缓缓步入巴黎小皇宫的林荫道,伴随着来自中国的老织布机发出强烈的节奏声,透露出中国传统人文的风骨与精神,打破了*定制历史上的戒备森严和讲究座次排位的惯例,成为第一场露天*定制发布会。
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再到返璞归真的生活理念的倡导者,马可在自我探索的路上已经走了20多年了。上世纪90年代,那是广州服装生产业最繁荣的年代,每年,各个大大小小的服装厂从世界各地接到大量订单,中国制造、加工的服装,贴上国际*的标签正销往世界各地。而在广州当地,时尚的概念刚刚萌芽,年轻人追逐着港台歌星的穿着打扮改造自己,却对“品牌”“分享设计”没有概念。马可的同学们要么进了国有企业,要么改行,“分享设计”是几乎没有人触碰的领域。
1996年,一心想做分享品牌的马可与合伙人在广州创办了*个设计师品牌——例外。那家开在广州农林下路的“例外”品牌店生意火爆,这给所有渴望做分享品牌的中国设计师带来了信心:中国人不仅有了品牌意识,还有了通过服装、品牌表达自我追求,而“例外”刚好呼应了当时一部分人的心理需求。
从没有品牌意识,到外国*品牌入驻后的盲目追捧,再到后来的设计师品牌进一步细分市场,过去20多年,中国人或多或少地都灌输了来自市场和商品社会的品牌意识。
作为中国*国际知名度的服装设计师之一,马可是走在世界时尚最前端的人,她曾把“無用”带上过巴黎国际时装周和巴黎*定制时装周的T台。经历过设计师们梦寐以求的时尚*舞台,马可却转身,将目光重新投向了中国的土地和传统手工艺,并开始反思时尚的意义。
很多中国人也正在经历着一场审美和时尚观念上的变革。在初识品牌至今的这二十多年里,服装是工具,是铠甲,更是身份的象征,这是中国人现阶段对服装的认识,而马可希望通过“無用”引发人们追求返璞归真的低物欲生活,转而更多地追求精神的富足。
如今,马可已经在开拓设计师的外延,她的设计几乎不再出现在时装周上,而是更多地出现在美术馆、展览馆里,出现在各种跨界艺术现场,甚至慈善公益行动中。“無用”当然有它的物质属性,但这背后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亲密关系,其中蕴藏的中国传统智慧和精神内涵,助人们从物质的此岸渡过到精神的彼岸。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例外品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例外品牌、050009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