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想聊聊我投资基金的一些感想。
最近,我看到很多人在说投资基金的话题,主题无非就是长线好还是短线好。而且公募基金每当在股市好的时候就发行一批,也给没时间盯盘看股市的投资人提供了很多投资机会。我对股市了解较早,对基金投资也有一定了解,从2004年到现在投资了7到8只基金,从一开始自由购买到2008年股市*时候的配比购入,都有。去年和今年也相继买了几只。后来也通过股市买了几只ETF基金。综合看收益还是不错的,其中三只收益可观,有三只一般,好歹是在配比的时候买的,金额不大。我大概给大家说一下其中几只的情况:
1、 海富通收益增长,混合型基金。我在2004年3月成立的时候就买了,一直持有,期间现金分红共计每10份16.58元,目前*净值2.52元,累计净值4.178元,持有时间18.5年,平均收益为17%。
2、 易方达新丝路灵活配置混合基金,2015年5月成立买入,目前*净值2.001元,持有7.5年,平均收益13%.
3、 中邮核心成长混合2007年8月成立及上投摩根亚太优势2007年10月成立,两只基金均是在配售时候买入,量不到2万元,净值刚刚上了1元,等于投资最失败的两个,还有一个目前净值1.1元左右,在今年均做了赎回处理,更换了新的基金.
别的就先不说了,通过自己的投资,有以下几点感想:
1、混合型基金比较稳定,投资面较宽,不像专业型基金受限。专业型基金在风来的时候长的很快,甚至一年就翻番的很多,如去年年初的新能源等基金,但是回撤的时候幅度也比较大。
2、如果追求短期收益那就可以买一些ETF基金,变现快,或者买一些符合国家政策的表现好的板块基金。
3、如果短期内不需要资金,建议选择一些成长性较好的、在近年来表现较好的基金进行投资。因为基金经理不断变动,原来表现好的不等于现在的经理强。
4、散户朋友可以选择定期投资,每月等额买入一到两只基金。当然基金要选对,我目前也持有两只华夏红利混合和广发聚瑞混合,已经有几年了,收益也不错。少量定额投资就等于每月定期存入银行一样,但是收益要比存在银行高。我认识一位银行的朋友,他就搞定投,平均收益15%左右。
你不理财,财不理你,大家都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做好资金规划,股市、基金及银行理财、存款要制定合理比列,根据你的资金需求合理安排,才能把你的收益*化,抵消物价上涨的货币贬值程度。今天就这些,改天再聊别的。
欢迎大家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4月21日,小编了解到,交银施罗德成长动力一年持有期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A(简称:交银成长动力一年混合A)(代码:011275)公布4月20日*净值,交银成长动力一年混合A净值下跌2.07%。该基金单位净值为0.77元。
交银成长动力一年混合A近一周下跌1.49%,近一个月下跌8.18%,基金成立以来累计下跌23.18%。
交银成长动力一年混合A成立于2021年6月11日,业绩比较基准为沪深300指数收益率*70%+恒生指数收益率*5%+中证综合债券指数收益率*25%,基金管理人为交银施罗德,现任基金经理为周中。
*一期季报(2021年10月1日-2021年12月31日)显示,该基金在报告期内实现收益901.63万元,净值增长率为2.45%,利润为8344.86万元。
编者按:
一些长期业绩差、让投资者亏钱的产品仍然向投资者收取巨额管理费,费率甚至显著高于市场平均水平,是否合理?
本“投资者亏钱,基金公司赚钱”系列,将重点研究类似问题。本篇是上投摩根基金旗下产品2022年二季报财报研究的首篇。后续研究将透视更多产品的核心数据。
上投摩根旗下产品二季报已经披露完毕,本文结合财报数据,透视“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这只产品。
牛市高位火爆限购发行 15年累计亏损超百亿元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是一只QDII普通股票型基金,成立于2007年10月。
作为首只提出以亚太市场为投资目标区域的股票型投资基金,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曾创下首日认购规模突破千亿元的历史记录。基金最终配售比为25.8%,有效净认购金额约295.69亿元。但截至2022年6月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以101.51亿元的累计亏损成为四只首批出海的基金系QDII中的“垫底”产品。
根据该产品历史走势图,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净值自发行起就一路震荡下跌。2008年末,基金跌破0.4元关口,以0.383元的单位净值进入“三毛”基金行列。此后,基金表现虽有所回暖,但受创立时高位建仓因素的影响,该基金净值多年在0.6元附近徘徊。
*二季报显示,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2022年第二季度亏损约1.51亿元,上半年合计亏损约3.45亿元。
截至2022年8月3日,基金单位净值仅为0.8398元。此外,过去的近十五年间,基金从未分过红,这意味着成立时认购的投资者,若期间没有申赎持有至今,亏损仍超过一成。
投资者“割肉”离场
基金亏损的情况下,大部分投资者选择“割肉”离场。
数据显示,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从2008年开始持续遭遇净赎回。其中,2010年、2014年、2015年为赎回高峰期,分别净赎回30.46亿份、38.57亿份以及52.51亿份。
观察该产品成立以来的日均单位净值,大部分年份均低于1元,这意味着最初申购该产品的投资者无论持有至今还是在期间赎回,大概率面临亏损。
截至2022年上半年末,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基金的规模,已经从最初的近300亿元,跌落至25.43亿元左右,规模缩水超九成。
成立15年,累计收取管理费超23亿元
尽管产品长期业绩表现不佳,上投摩根基金每年仍然能够收到相当金额的管理费。年报显示,2021年上投摩根基金作为基金管理人从该产品获得的报酬约6462.44万元。根据费率计算,2022年也仍获得数千万元管理费。
统计显示,2007年至2021年的15年间,上投摩根基金公司获取管理费合计约23.44亿元。
管理年费高达1.80%,是否合理?
作为2007年第一批出海QDII之一,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管理费率达1.80%,。该产品的管理费率不仅在上投摩根旗下产品中*,在整个公募QDII基金市场(初始基金口径)也位居前列。
除管理费外,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的托管费率为0.35%,申购费率在0.40%-1.80%之间,赎回费率在0.00%-1.50%之间。于投资者而言,持有该基金首年总费率约为2.55%-5.45%。
在外方股东摩根资产管理的支持下,上投摩根是国内最早布局海外投资的基金公司之一。相比之下,公司长期业绩则显得不尽人意,截至8月3日,其旗下管理的QDII产品中,除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外,上投摩根全球天然资源、上投摩根恒生科技ETF自成立以来总回报仍为负。
在公司官网上,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的介绍语是“26年投资老将掌舵,专注挖掘亚太明星企业”。面对上投摩根亚太优势混合(QDII)的长期业绩,该基金是否真正做到择优选股?累计超百亿元的的亏损之下,基金公司是否应该降低管理费费率?
2022年5月,证监会发布的《优化公募基金注册机制 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机构监管情况通报提到,对存在管理能力弱,产品中长期业绩持续表现差,投资运作风险事件时有发生的基金管理人可能采取审慎性措施。
免责声明:本文仅供信息分享,不构成对任何人的任何投资建议。
版权声明:本作品版权归面包财经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本作品。
公募基金“出海”13年,将迎来重要时刻。截至*净值,2007年首批“出海”遭遇挫折的4只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QDII)基金净值有望全部回归面值。华夏、嘉实、南方等三家公司旗下的QDII基金已经回归面值,上投摩根亚太优势距离面值也只差0.035元。
首批出海QDII
陆续回归面值
Wind数据显示,截至10月27日净值更新,上投摩根亚太优势今年以来上涨12.47%,基金净值为0.965元,距离面值只差不到0.04元。
伴随海外股市的强势表现,多只QDII基金净值近一年陆续回归面值,并创出历史新高。首批出海的华夏全球精选、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今年净赚超18%,基金净值分别为1.296元、1.075元;南方全球精选年内涨幅也达到11.99%,基金净值为1.186元。
“首批基金出海时机不佳,基金刚刚成立就遭遇‘次贷危机’,基金净值*的跌到3毛钱,回本之路非常漫长。”北京一位大型公募高管表示。
在今年的结构性行情中,首批QDII基金的净值陆续翻红。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经理张军、张淑婉在三季报中表示,美元走弱,全球疫情缓和,亚洲主要市场指数反弹。上述几个市场以美元计价在第三季的表现都超过10%。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超配了韩国等市场的科技板块,低配东南亚市场,跑赢业绩基准。
南方全球精选基金经理黄亮表示,在大类资产方面,基金保持了相对均衡的配置,把握住了三季度全球权益市场上涨的机会。超配美国、低配非美国发达市场。对港股保持了长期积极的观点,行业配置长期相对均衡,超配了可选消费和医药行业,把握住了港股IPO中优质个股的投资机会。
首尾业绩相差悬殊
部分基金年内赚近70%
2007年九十月间,首批4只QDII基金募集约1200亿元资金“出海”,开辟了国内公募基金资产配置国际化的新时代。但随后的美国“次贷危机”让这些基金遭遇重创,*净值一度跌到3毛钱。
除了首批QDII基金外,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以来海外股市大幅震荡,部分基金在震荡市中斩获了不俗收益。
Wind数据显示,以人民币份额计算,截至10月26日,全市场117只权益类QDII基金(份额合并计算)年内平均收益率为12.26%。其中,南方香港成长、富国蓝筹精选、广发全球精选人民币等多只基金收益率接近70%,收益率不逊于今年国内的权益类基金。但同时,部分投向油气市场的QDII股基亏损惨重,QDII权益基金业绩首尾相差超过120%,结构性的分化非常突出。
针对海外市场未来的投资机会,多位绩优基金经理在三季报中也披露了*的投资动向,他们对海外权益市场表示谨慎乐观,并将重点关注科技、消费、顺周期行业的投资机会。
黄亮表示对于四季度全球权益市场持谨慎乐观的判断。他认为,以中美为代表的全球主要经济体的推动复工复产的政策效果明显,全球经济将继续企稳并好转。同时,全球主要经济体的宽松政策未来将进一步推升市场流动性,提升投资者的风险偏好。在风险方面,美国大选是四季度的*的不确定因素,大选的结果将阶段性影响全球权益市场的变化,但全球经济低增长、低通胀和低利率的态势中长期内依然是投资的主线。在市场风格方面,接下来要重点关注经济持续复苏带来的顺周期行业的投资机会。
嘉实海外中国股票基金经理蒋一茜、陈叶雁南表示,该只基金的组合坚持聚焦高质量成长股、聚焦行业龙头的策略,重点投资大消费、行业升级等板块。“我们坚信在市场波动中还是有确定性高的成长股会长期胜出,波动只会提供给更好的建仓机会。”
上投摩根亚太优势基金三季报认为,我们仍然看好整个东北亚的市场,尤其是科技板块,将会受益于未来中国的半导体的崛起。另外,我们也看好印度将在疫情高峰之后逐渐恢复正常。四季度市场核心变量是基本面,*的不确定性是美国大选带来的市场波动。综合来看,基本面上行趋势在强化,美国大选的不确定性在弱化,国内外需求共振有利于市场进入盈利驱动的上行趋势中。
华夏全球精选基金经理李湘杰称,“我们仍集中重点配置长期趋势向好、业绩增长确定性强的科技板块,精选了细分板块里全球领先的优质龙头公司。我们将继续坚持‘自下而上’研究,选择具有成长性、国际竞争力、性价比高的平台型领导厂商进行中长期投资。”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亚太优势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亚太优势基金、交银成长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