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作者|薛 强「数字100研究院」
提要:
•2021年,有超过七成的人会进行投资,这也是8年来投资意愿的第二高点。
•在2021年计划投资的标的中,楼市上升到第二位,占比24.13%。
•2021年的投资意愿,保险被推到了投资首位,大家的避险意识占主流。
俗话说,你不理财,财不理你。
有了钱,老百姓会有怎样的投资偏好呢?为此,数字100市场研究公司参与的央视财经频道《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2020-2021)》(以下简称大调查)发现了不少有意思的答案。
《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由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财经节目中心于2006年发起,迄今已经历15年。调查每年面向全国10万家庭,发放10万张明信片问卷进行入户调查,覆盖全国 31个省市自治区、154个城市和近300个县,是全球最大规模的民生感受型调查。
通过2021年的调查,我们能清清楚楚地知道,这一年,中国人到底过得怎么样,投资都有哪些变化,理财收益如何,下一年会有什么样的投资计划。
国人投资热情高涨超七成参与投资
2020-2021年,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社交活动的减少让不少人开始关注投资,投资也成为许多人绕不开的话题,投资的热情持续高涨。
● 国人投资意愿处在8年来的第二高位
调查数据显示,2021年仅有不到三成百姓选择不投资。也就是说,有超过七成的人会进行投资。从8年以来的数据来看,投资意愿的比例虽然没有2020年高,但这也是8年来投资意愿的第二高点。
● 基金涨势带动投资者“小跑入场”
要说2020年最火的投资品种,非基金莫属。调查数据显示,大家对基金的投资热情高涨,有34.18%的百姓把自己的钱交给基金经理打理,比排在第二位的股票高出5%(见图1)。
与此同时,2020年下半年,基金的大涨效应也带动了投资者“小跑入场”,基金的风头远远盖过了股票。
● 房产投资意愿热度有回升
2020年,有18.94%的人投资了楼市,在各投资标的中排第五位。
而在2021年计划投资的标的中,楼市上升到第二位,占比24.13%(见图2)。或许疫情带给了人们新的思考,觉得不动产投资更能带来安全感。
回看过去5年的数据,人们对于楼市的投资热度在2019年达到了最低点,2020年开始有所回升。
● 三线城市投资楼市热度高
谁对投资楼市更感兴趣呢?调查发现,三线城市百姓的热情更高。
从不同年龄来看,18-25岁人群虽然买房意愿并不高,但投资楼市的热情却是最高的,占比达26.13%,高出其他年龄段的所有人群。
从区域来看,投资楼市热度最高的是东北地区,占比26.16%,然后是东部地区,占比24.85%。大调查提醒想投资楼市的人们,在“房住不炒”的政策下,投资楼市还要理性,不要盲目跟风。
● 未婚人士投资意愿高
大调查发现,2020年,已婚人士投资意愿并不高,近三成已婚人士没有进行投资。不过,在所有投资群体中,已婚人士在保守型理财产品上的投资更高。与之对比,没有进入婚姻殿堂的人,2020年则更多地进行了激进型投资。
另外,通过对股票和基金的投资者进行画像可以看到,未婚人士对股票、基金的投资热情更高,这可能意味着,是否进入“婚姻”状态是投资参与度的一道分水岭。
其实,“婚姻”背后反映的是,可支配时间和自由支配收入的多少。与其他理财产品相比,股票需要投资者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而基金能够节省投资者的管理时间和研究成本。
与此同时,未婚人士有更多的时间和更高的风险承受能力参与股票、基金投资。不过,股票和基金这类波动较高的投资可能使已婚人士有更多顾虑,未婚人士则在追求收益率上所受的现实约束较小。
● 2021年投资趋势:避险意识成主流
再看2021年的投资意愿,保险被推到了投资首位,大家的避险意识占主流。同时,排在2021年投资意愿前六位的投资品种,选择它们的投资者的比例差别不大,相邻项相差最大的不超过2%。看来,更多的人已经意识到,鸡蛋要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谁在投资市场“淘金”?
● “95后”投资激进,盈利有限
大调查发现,2020年,18-25岁的年轻人,不投资的比例远低于其他年龄段,直接拉低了不投资人群的总体水平。
那么,“95后”喜欢投资哪些标的呢?大调查发现,在基金、股票、黄金等贵金属的投资方面,“95后”的投资比例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从投资行为来看,没有生活负担的“95后”,在整体投资上可以说是敢闯敢拼。
与此同时,2020年,在投资上一往无前的“95后”,在证券市场上的收益情况怎么样呢?
大调查发现,在资本市场上闯荡的“95后”,亏损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年龄段。不过,这丝毫不影响他们继续投身资本市场的热情。2021年,“95后”的投资意愿依然强劲,他们尤其对激进型投资产品充满热情,远高于其他年龄段。从具体的细分投资产品来看,“95后”在股票、基金和期货上的投资意愿,均高出其他年龄段3个百分点以上。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投资可以追求高收益,但也需要规避风险。
● “中国大妈”投资热情降温
回顾过去10年以来“大爷大妈”们的投资轨迹,不难看出,2016年是“中国大妈”们投资的巅峰时刻。此后,她们的投资意愿逐渐下降。2020年,“中国大妈”们选择不再投资的比例首次超过“中国大爷”。这也是10年来,在中老年投资圈,“中国大爷”首次成为投资的主力军。
2020年,“大爷和大妈”们的投资有什么不同呢?大调查发现,在保险、银行理财的投资比例上,“大爷”比“大妈”要高出4%以上。显然,“大妈”们对黄金等贵金属的投资更加偏爱,她们在这方面的投资比例要比“大爷”们高出3%以上。
谁是投资大赢家?
●实战中成长起来的投资者
对比2015年和2020年在资本市场上的投资收益,可以看出,投资者在实战中不断学习、总结经验,投资回报出现了不小的改善。盈利者的比例增加了5.91%,不赔不赚的比例增加了5.21%,亏损者的比例减少了11.11%(见图3)。
●散户抱团机构,基金受追捧
2020年,投资基金和股票的盈利情况如何?作为机构投资者,基金的盈利能力远超直接投资股票的散户。买基金盈利的投资者比买股票的多了4%。
2020年,上证指数上升将近14%,但对于普通散户来说,别说跑赢大盘,打个平手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就像巴菲特所说的,因为他们不断地买进、卖出,以及去购买一些自认为肯定会大涨的股票。通过多年的不断摸索,散户意识到,投资基金更容易获利,投资就应该“把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去打理”。
另外,在股市上盈利翻番的“顶级玩家”都是谁呢?调查数据显示,从地域上看,这些神秘的“顶级玩家”在重庆、天津、北京出现的频率最高。这些“股神”,在整体投资者中占比不过1%。
●女性投资,略胜一筹
大调查发现,从2020年的整体情况来看,有投资行为的女性,在证券市场上的投资回报比男性略胜一筹。她们亏损的比例比男性低,而盈利和不赔不赚的女性占比都略高于男性。
可以说,女性在投资技巧和止损意识上貌似更胜一筹。
赚钱的投资者,具有哪些特征?
●特征一:有闲
更进一步分析,2020年赚钱的人都有什么特征呢?大调查发现,与经常加班加点的人相比,每天休闲时间大于3小时的人,有更多的时间学习相关专业知识、总结经验,他们投资亏损的比例比休闲时间小于3小时的人低了近9%,投资盈利的比例上升了4%。
从这个角度来说,如果投资者的休闲时间不足2小时,还是抓紧补觉吧,别来资本市场“冲浪”了。
●特征二:健身+学习
在资本市场上赚钱的人,他们休闲时间一般都会干什么呢?大调查发现,他们更注重身体健康,在休闲时间运动健身的比例,比平均水平高了4%以上。他们看书学习的比例也比平均水平高了2%。学习使人进步,真心不是鸡汤这么简单。赚了钱,他们也更会享受生活,在美食料理、聚餐夜宵、养生美容的比例也比平均水平高2%以上。
●盈利并不一定幸福,但亏损一定不幸福
投资赚钱能提升幸福感吗?大调查发现,投资盈利的人,幸福感只比平均水平高了1.56%。一旦投资出现亏损,不幸福的比例却比一般人高了2%以上。
可见,投资赚钱能不能幸福不好说,但亏损一定会增加烦恼。很多时候,投资市场“玩儿的是心跳”,没做好准备前,投资者千万别试水。
截至2022年8月17日收盘,富森美(002818)报收于14.01元,下跌3.84%,换手率4.64%,成交量13.86万手,成交额1.96亿元。
资金流向数据方面,8月17日主力资金净流出1951.78万元,游资资金净流出139.87万元,散户资金净流入2091.64万元。
近5日资金流向一览
该股主要指标及行业内排名
该股最近90天内共有2家机构给出评级,买入评级2家。
注:主力资金为特大单成交,游资为大单成交,散户为中小单成交
以上内容由证券之星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与本站立场无关。证券之星力求但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视频、音频、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的准确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等,如存在问题请联系我们。本文为数据整理,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投资有风险,请谨慎决策。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促进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应通过做好加快理财业务转型、规范理财产品销售、加强投资者教育等方面内容,推动理财业务行稳致远,为百姓守护好钱袋子。
日前,中国银保监会开出大额罚单,对部分银行理财业务等方面的违规行为进行处罚。目前银行理财市场规模超过25万亿元,是我国资管市场的最重要部分。银行业金融机构应在资管新规、理财新规等制度基础上,进一步增强理财业务合规性和稳健性,让银行理财成为老百姓投资理财首选。
应该看到,此次处罚主要是2018年银保监会对相关银行检查后进行的处罚,相关违规行为主要发生在2018年4月之前,目前已基本整改完毕。从理财业务看,当时资管新规尚未正式出台,理财业务不规范行为主要集中在两方面:一是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有一定缺失,部分银行违规降低理财产品销售门槛,将不合适的产品卖给不合适的客户;二是理财产品投资运作不规范,如违规投向房地产领域或以理财资金对接本行信贷产品。上述违规行为使得理财业务偏离服务实体经济的方向,也可能导致风险偏好较低的客户购买风险较高的理财产品,损害投资者合法权益。监管部门对上述违规行为进行处罚,有助于银行理财业务健康可持续发展。
2018年4月公布的资管新规,为包括理财业务在内的资管业务发展确定原则、指明方向。近日,《理财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以下简称《销售办法》)公布。可以说,经过3年多的努力,银行理财制度规则体系更加完善。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纷纷成立理财子公司,外资机构控股的合资理财公司开业运营,理财业务专业化经营能力不断提升。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后的最后一年,银行理财应加快转型创新,加强投资者教育保护,推动理财业务行稳致远。
第一,加快理财业务转型。在供给端,要采取引入专业人才、创新激励机制等措施,提升理财公司经营管理水平和主动投资能力,让理财公司成为资管市场新的“发动机”;在产品端,以净值化为主要方向,加快存量产品整改,打破“期限错配”和刚性兑付;在投资端,大力发展绿色资管,助力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实现,加大对绿色发展的支持服务;在渠道端,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要加强母子协同,抓住《销售办法》带来的窗口期,提升在线销售能力。
第二,规范理财产品销售。《销售办法》结合国内实际需要,针对理财公司特点,明确责任、加强监管,对理财产品销售机构、销售渠道、宣传销售文本、销售人员管理等方面进行详细规定。应以此为契机,落实好各项要求,主动压实责任、规范流程,实现“卖者尽责”与“买者自负”有机统一。《销售办法》提出的18项禁止性规定,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应严格遵循,避免误导投资者。
第三,加强投资者教育。我国资管市场发展时间不长,理财公司刚刚起步,投资者专业素质和风险承受能力还需要提高,需要开展形式多样的投资者教育活动。从长远看,要深入开展财商教育,推动构建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财商教育新格局。商业银行和理财公司应充分认识投资者教育的意义和财商教育乱象的危害,加大资源投入,编写通俗易懂的图书图画及音视频教材,努力成为财商教育市场的主力军。
与资管市场其他领域相比,银行理财的突出特点在于产品的稳健性和经营的规范性。所以,银行理财应不忘初心,不懈努力,提升专业能力,丰富产品供给,为百姓守护好钱袋子。
(作者系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
经济日报
与南方人相比,“东北老铁”更爱存钱?大湾区内地九市中,为何是广州而不是深圳人均存款拔得头筹?日前,全国住户存款余额31个省份的数据相继出炉,引发各种讨论。
2021年境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03.3万亿元,人均存款超过7万元。从总体来看,存款总额基本上和经济发展状况相匹配,但人均存款却有所不同。如第一经济大省广东的住户存款余额总量在31个省份中遥遥领先,排名第一,但人均存款排名则列第11名。在广东,广深佛珠人均存款均逾10万元,广州人均存款略高于深圳。
遥遥领先
广东住户存款余额第一
住户存款,是指银行业金融机构通过信用方式吸收的居民储蓄存款,及通过其他方式吸收的由住户部门(由住户和为其服务的非营利机构组成的部门)支配的存款。
根据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我国境内住户存款余额为103.3万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0.6%。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大陆有14.1亿人口。算下来,人均存款超过7万元。
根据各省统计局数据,2021年,经济强省广东以97598.57亿元的住户存款位列第一,遥遥领先于其他省市。
接下来,住户存款总额“7万亿小分队”的有74952.05亿元的江苏,和72255.34亿元的山东。6字打头的有67486.57亿元的浙江,以及60229.74亿元的河北。同属于“5万亿俱乐部”的是55063.81亿元的四川、51767.01的河南。其后还有48744.3亿元的北京、46680.95亿元的辽宁、42652.55亿元的上海等,共有27个省市存款总额高于万亿元,海南、宁夏、青海、西藏这4个省份的存款总额尚未突破万亿大关。
从各省份的住户存款总额来看,存款总额与经济发展状况基本匹配。然而,从人均居民存款(住户存款总额/常住人口)来看,排名先后与经济发展情况不完全匹配。
2021年,北京是唯一突破二十万的地方,人均存款达222679元,大约是全国人均存款的3倍。上海的人均存款达171364元,天津达到119744元,辽宁为104800元,浙江为103191元,这4个省市属于“10万元俱乐部”。前十名的还有人均存款为87433元的江苏、82046元的山西、80867元的河北、79723元的吉林以及77223元的黑龙江。所有省市的人均存在都在3万元以上。
“北方老铁”更爱存钱?
东北三省人均存款均在前十
值得留意的是,第一经济大省广东也是人口第一大省,2021年常住人口为12864万人,以此计算,人均存款为76939元,仅在全国排11名,相比于存款总额来说比较靠后。而去年及今年一季度GDP比较靠后的黑龙江、吉林、辽宁东北三省则一齐挤进了人均存款前十名,前十五名还有天津、山西、陕西、内蒙古等省份。
为什么整体来看,“北方老铁”整体水平偏高?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研究员盘和林接受羊城晚报
全省人均存款前十都是谁?
大湾区内地9市+汕头
根据各地统计公报,2021年共有8个城市住户存款余额超过1.5万亿元,分别是北京、上海、广州、重庆、深圳、成都、天津和杭州。其中,北京、上海、广州、重庆和深圳超过了2万亿元。在人均存款方面,北京、上海、杭州、广州、天津、深圳均高于10万元。
广东城市住户存款余额与人均存款
羊城晚报
综合来看,人均存款除全省前十名中,除了位列第7的汕头以外,其余均为大湾区内地9市。这与各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比较吻合。大湾区城市人口规模较大,辐射带动能力强,高薪资行业比较集中,经济发展得更为迅速。
广、深两地咬得很紧。广州的住户存款为23151.08亿元,同比增长9.3%,人均存款为123075元。深圳的住户存款为20834.08亿元,同比增长9.5%,人均存款为117829元。
广州人均存款略高于深圳
投资消费因素多多
广州人均存款高于深圳,是否意味着广州人更有钱或更爱存钱呢?为何会出现这种差异,也存在不同分析。
有媒体分析认为,广、深的人口规模相差不多,与人口结构有关。统计公报显示,去年末,广州的户籍人口(1011.53 万人)约为常住人口(1881.06 万人)的一半,而深圳的常住户籍人口(556.39万人)仅为常住人口(1768.16万人)的三分之一左右,深圳人口的流动性(净流入)更大且领先全国,平均算下来存款数额就小了,况且这些非户籍人口可能把钱存到家乡的账户而不是深圳。
此外,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深圳以相当高的15-59岁人口占比(79.53%)和最低的60岁以上人口占比(5.36%)成为全省“最年轻”的城市之一。所以有分析认为深圳是年轻人居多,所以存钱意识赶不上广州。
“总体上,年轻人喜欢负债,老年人喜欢储蓄,所以年轻人多的城市往往储蓄更少,而投资和消费更加旺盛”。盘和林认为只能部分认同这种观点,和广州对比,深圳的确略显年轻,不过这方面的差距也没有那么大。
事实上,居民投资、消费习惯也会影响存款余额的规模。
有分析人士认为,从投资环境与渠道来看,广州和深圳都是投资沃土,居民除了存款外,还有多种投资渠道可选择,深圳在这方面尤其突出。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在深圳登记的私募基金管理人4308家,管理基金数量1.98万只,均位居全国第二,管理基金规模2.27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上海。
广深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构成对比
网络上不少声音表示,深圳的住房支出更多,贷款压力更大。羊城晚报
从具体的消费支出结构来看,深圳在居住(多1375元)、医疗(多188元)、交通通信(多130元)、其他用品和服务(多15元))方面的支出多于广州。住房可能是深圳人“花更多钱”的主要方面,深圳28228.16亿元的住户贷款明显高于广州的23193.92亿元。
盘和林表示,深圳相比于广州来说,生活成本也要高一点,房价也高一点,还贷成本也比较高,房租也要略高,所以深圳居民存钱的难度也大一点。
来源| 羊城晚报、羊城派、金羊网
文字|羊城晚报全媒体
羊城晚报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百姓投资》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姓投资、002818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