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下午的万科股东大会,一哥郁亮又发话了,核心意思是:房地产短期已经触底,但是,
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眼下,银行在大放水,不少地方官也在呼吁买房,但严冬还在继续。老枪财经刚刚获悉:
某房企, 因为即将支付八月份到期的债务, 现金流快撑不住了,公司上下十万火急,到处筹集资金。
现在,该房企内,融资岗、销售岗、资金岗成了地产行业内最热销的岗位。
上述岗位,无一例外,都是希望你替公司找钱的。
据说,公司大领导们在会议室内开会一天一宿,讨论的应对方案包括:
1,舍车保帅,公司直接裁员30%-50%;
2, 同甘共苦,全部员工降薪30%-50%;
3, 停薪留职,部分人被发3000元的工资 。
商量了一天一夜之后,会议决定:最终方案需要等大老板决策,近几日会有结果。
究竟是哪家,大概率不会有官宣的公开结果。谁会愿意公开宣布呢? 这种事,公司标准的回应一般是 :谣言 !正常的业务调整、优化。。。
再说说刚看到的另一条消息,也跟房地产密切相关。老枪财经早就说过,房地产和信托,就是一条绳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房企寒冬,信托公司也休想好过。老枪财经在《 地产信托大塌方 》一文已有中详述 。
再说回这家信托公司:
这家央企信托踩雷地产项目较多,从去年中旬开始,就很少批新项目了,存量管理为主。
公司刚刚出了新的薪酬管理办法,绩效和基薪都降了。按照新办法折算,原来月入4w的,现在差不多月入2w。原来月入1w的,现在差不多月入4k。
作为前台业务人员,差不多给公司每创造2000w的年收入,当期才能拿到2%的分成,也就是40w,刚刚覆盖人工成本。
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审批条件下,要想给公司创造2000w的年收入,基本不可能。
虽然没有明说,但这很明显就是赶人走的意思,在这个标准下,前台业务人员苟不住的。
好了,话先说到这,至于是哪家信托公司,你心里有谱了吗 ?
欢迎跟老枪财经交流。
本报见习
6月15日,数源科技(000909)发布公告称,6月12日,公司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项目获得证监会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委无条件通过。
根据数源科技此前披露的《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暨关联交易报告书(草案)》,公司拟向杭州信科、苏州汉润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东软股份88.83%股份,拟向数源软件园发行股份及支付现金购买其持有的诚园置业50%股权,交易价格合计6.68亿元,同时募集配套资金。交易完成后,数源科技将正式进入科技园区开发运营产业。
就此,《证券日报》
国资证券化加速
双方形成优势互补
据悉,数源科技控股股东为西湖电子集团,是杭州市人民政府批准设立并由杭州市人民政府授权的杭州市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而东软股份是西湖电子集团下属的优质业务资产。诚园置业则为上市公司下属子公司中兴房产的参股公司。
待此次交易完成后,东软股份和诚园置业成为数源科技控股子公司,杭州市人民政府仍为实际控制人,西湖电子集团作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地位将得到巩固,增加了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影响力。
高晓娟告诉《证券日报》
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研究员章俨在接受《证券日报》
同时,章俨还提到,近年来,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增大,国有企业改革进入深水区,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暴发造成部分本就经营困难的国有企业效益大幅下滑。
“而国有资产证券化允许国有企业以特定资产组合或特定现金流为支持,发行可交易证券进行融资,在缓解企业资金压力降低经营杠杆的同时有助于政企分离,形成更为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进而增强国有企业竞争力,实现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章俨如是说道。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紧抓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
值得一提的是,数源科技此次定增将采用询价方式向不超过35名符合条件的特定投资者非公开发行股份募集配套资金。募集配套资金将用于支付交易现金对价、诚园置业自持部分升级改造项目、东部软件园园区提升改造工程和“智云社”众创空间项目改造工程、偿还债务、补充流动资金等用途。
高晓娟表示,此次购买的标的公司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我们与东软股份将形成房地产业务板块和产业园区运营业务板块的优势资源互补,未来将在融资、市场开拓、人才团队、客户资源及品牌效应等方面发挥协同效应。此次并购是共赢的,有利于进一步提升我们双方的市场竞争力。”
浙江省并购联合会副秘书长、白沙泉并购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陈汉聪告诉《证券日报》
据了解,东软股份主要从事科技园区建设开发与运营管理业务,下属东部软件园区占地土地面积5.47万平方米,园区房产建筑总面积11.29万平方米。目前园区内入驻企业客户400余家,主要客户大部分为互联网、软件开发、集成电路、文化创意等领域公司。诚园置业目前正在开发杭州上城区近江单元地块商服用地。该地块土地面积5376平方米,规划建筑总面积4.11万平方米。交易完成后,数源科技将正式进入科技园区开发运营产业。
陈汉聪向《证券日报》
“其次,联合园区内的战略新兴企业资源,有助于上市公司紧抓产业转型升级与战略新兴产业发展机遇,全面推动企业创新变革。数源科技通过本次资产注入,为后续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园区资产、房屋土地等战略资源,进一步提升企业的综合竞争力和盈利能力,为后续可持续发展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上述负责人表示。
(编辑 张伟 乔川川)
因为这几年的疫情,各行各业或多或少的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各大厂裁员、教培行业的整顿、地产行业的萎靡,使初入中年的大多数80后在事业上受到到了不小的冲击。
网上舆论都是再说,80后刚到中年,怎么就老了之类的力挺中年言论。言论归言论,虽然招聘信息里未体现年龄限制,但一旦简历年龄超过35岁,大概率是通不过HR的初筛。
所以人到中年,找工作难是不争的事实,不论怎么抗争怎么反驳,事实就是事实。毕竟人道中年身体素质、时间、精力、家庭成本都不是一个小年轻可以比拟的。
以我个人所处的地产行业为例,同龄人大都已经在行业内深耕十余年之久,受政策及疫情影响,头部民营房企的不断暴雷,地产从业人员或遇到裁员或面临减薪,造成失业或者收入大幅缩水。
平行咨询了好多同行、前同事,所处境况基本大同小异,能在职场活下去,已经是大家达成的共识。被裁员的羡慕还在职的,在职却如履薄冰,不知道裁员的利剑何时会悬到自己的头上。
去年乃至前年开始,大量的嗅觉比较灵敏的地产人开始放弃民营企业的高薪和职位,削尖脑袋向央国企里面钻。
有一个前同事,头部房企省公司(某大)设计口一个专业总工,2018年辞职去了某荣省公司,当时拿到的高薪让我们着实羡慕了一阵,然而好景不长大概两年时间,公司架构调整,解散了整个设计口,这个同事也开始了长达3个月的失业状态。在亲朋好友的力荐之下,他拿到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地产设计口offer,薪资待遇也是相当不错。但是过了不久,听说他辞职去了中建系的一个EPC设计院,薪资待遇是之前的一半。问其原因,不图别的,35周岁了,到杠了,想找个稳定的。
2021年7月开始,某大暴雷,算是拉开了地产行业裁员的大幕,某大员工10多万,因暴雷有大量地产从业人员涌入本就人满为患的地产招聘市场,某大人情况特殊,不作为例证来写。其他民营房企在职员工,也开始瑟瑟发抖。2022年伊始,*央企某润也开始了降薪裁员,某润设计口笔者认识的人就被裁撤了两位,一位是女同志,40多岁,服务某润三年多,直接给了补偿走人;一位是笔者同学,2021年底入职某润青岛设计部,未过试用期就被人力通知优化,理由是优化他成本*。
举了几个例子,只是为了证明,行情雪崩式下行是事实,作为中年的80后,成为这场雪崩下最危险的群体,雪崩开始没有一个职场人会置身事外。
从前同事的经验来看,虽然岗位机会少,但是只要放下身段,降低要求,找工作还是有机会的。
所以在目前大形势下,裁员降薪已经成为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有很多朋友会反驳,说什么自身能力、业务水平之类的,也会说裁员降薪违反劳动法之类的。但是事实上,有些公司会按劳动法给与补偿,但是多数公司会通过不同的手段逼迫你接受这个事实,毕竟公司要在法律允许范围内搞掉一个人,只要他想做,总是有一些办法的。
所以,中基层职场人,人到中年第一要时刻保持危机感,有危机感才会有动力去充实自己。有些人说,只有基层人才有被裁员的风险,实际上,从笔者了解的情况来看,所谓中层也是处于一个岌岌可危的境地。意识到危机才能想办法解决危机,至少能在危机到来之前给自己一个心理准备。在工作之余充实自己,延缓或者杜绝危机的到来。
第二,要客观的认清形势,做好随时被裁的心理和法律知识准备。万一裁员落到自己头上,该怎么办。不要去沮丧气馁,更不要急于否定自己。好多人都是上午接到通知,下午要求办完手续,第二天就已经和公司没有关系了。这样高效率的裁员,需要我们职场人提前有一定的法律意识,在裁员无法避免到来的时候,第一时间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至少弄明白自己的补偿属于N+1还是2N,这样才不至于被人力忽悠着签了离职协议却得不到合理补偿。
第三,当裁员不可避免的来到时,不能长时间的停留在悲观的情绪中时间太长。被裁员,心情肯定不会好,但是这种负面情绪要学会自我调节,毕竟人到中年低头一看,身边全是依靠自己的人,没有可以依靠的人,所以尽量把自己拉出来,不要让自己的负面情绪影响身边人。
第四,失业后,不要整天在家里睡觉玩游戏,走出去。通过对身边失业朋友的了解,宅在家里时间越久,越难以从失业的状态中走出来。多出去哪怕送外卖、开滴滴,也是多一个与人接触的机会,这里不是提倡大家去做这些可替代性强的体力劳动(没有行业歧视的意思,勿喷),招聘网站该刷刷,多去图书馆看看书,锻炼身体,出门看看大家在干什么,需要什么,这时候可能会给失业后的自己有新的思路。
第五,关于找工作,要开始放下身段,降低自己心理预期,逐渐开始接受自己以前不愿意接受的工作。这不是在洗脑,也不是PUA。毕竟市场摆在这里,HR筛选简历的潜规则摆在这里,要想获得机会,只能降低自己的要求。行业的下行是周期性的,不会永远在低谷,行业下行期间必定有很多年轻人开始选择远离这个行业,有很多新人选择不进入这个行业。作为在一个行业深耕十多年的中年人,选择新赛道的机会及沉没成本都很大,不要轻易去尝试。淘尽黄沙始见金,过几年行业好转,中年人仍然会有用武之地。
第六,最后给被降薪的同志们的建议,人到中年了,学会隐忍,不要以为降薪愤而离职,真正离职会发现,工作真的很难找。没找到下家之前,一定不要随便提辞职,你不知道找到工作是什么时候。目前身边了解到裸辞的朋友,空窗期至少3个月起步,上不封顶。一旦真有新机会时,考虑好怎么解答HR的问题。
最后,人到中年不得已,不光是要保温杯里泡枸杞,一定要锻炼好身体,充实好自己,祝大家都能安安稳稳,衣食无忧。
近日网上有个帖子:一位大厂程序员觉得自己已经做不到把所有精力都给工作了,能力也有点跟不上互联网节奏了。正好有一家国企给他抛来offer,虽然要降薪50%以上,但他还是选择了国企,准备用低薪换取后半生的稳定。
因为在很多人印象里,国企收入稳定、工作清闲,是年轻人*的好工作、父母眼中的铁饭碗,要不怎么有人说“职场尽头是体制内”呢。
可进国企没几天,这位程序员就后悔了——在国企工作一点儿也不轻松,加班加点是常事,工作压力并不比在大厂小,人际关系还比大厂难搞。
我能理解这位程序员的遭遇。作为一家世界500强央企*员工,我想告诉你,国企早已不是你想象的那样。
稳定,那是10年前的事
这是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想到国企养老躺平也不可能了——国企也不稳定,也有裁员和降薪。
我们集团是汽车行业TOP3,但今年效益不好,也开始降薪了。集团内效益不好的公司有员工提前5年退休的政策,其实就是变相裁员,和那些互联网大厂集中清理34岁以上老员工的性质相同。
别以为只有普通员工不稳定,高管的职业生涯动荡得更厉害。
随着国企3项制度改革(用工制度、人事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的深入,高管也没有保险箱了。
从前你只要是高管,就一辈子直到退休都是高管,享受高薪酬高福利。哪怕你的业绩再差,也依然安全。
如今干部能上能下、员工能进能出、收入能增能减,现在的高管一个个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去年我们公司高管竞聘,有的领域近50%的高管下课,其中不乏*高管。
我见过有的高管因为压力太大,短短两年,头发从乌黑变得花白;也见过有的高管为了保住饭碗,主动退出高管序列。
说国企是养老的好地方,大概是说国企的福利好,这个毋庸置疑。
像我们公司福利特别多,各种餐补、通勤补贴、节日慰问金、电话费、体检和带薪休假…公司不仅给我们员工买了商业保险(意外、医疗、重疾),还给员工配偶和子女也买了商业保险。这些保障让我们没有了后顾之忧。
可再丰厚的福利也难抵现实的焦虑,现在的国企,即使是央企也不再稳定了。
国企内卷,比你想象得更猛烈
网上曾有个新闻,河南中烟工业公司2021年度大学生招聘拟录用人员公示引发热议。
在这家国企,拟录用的“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名单中有不少中国人民大学、武汉大学、郑州大学、河海大学等985、211名校毕业生,硕士研究生也不少(41人,约占30%)。
据相关人员透露,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应聘人员一经录用,须在车间一线生产操作岗位工作3年以上,不满3年不得调任管理岗位。
名校毕业去一线当操作工,这算是极端的。但国企内卷,的确是越来越猛烈。
几十年前我们公司还招大专、中专生,后来只招本科生,再到211、985,如今211以下不招了,而在研发部门,非985不招,50%以上都是研究生。
看看网友应聘国企的留言:
超*,我本科毕业时求着我去面试的单位,等我硕士毕业,连简历都被刷了;我们公司我毕业的时候因为待遇太低,招的博士都跑路了,结果今年一下子有二、三十个博士报名,领导挑剔的只选了5个;刚参加完银行面试,银行管培生现在都是211、985硕士起步了,明明“桂圆”这种工作高中毕业都可以做。朋友去参加管培生面试,身边清一色海归硕士,他一个985居然是最菜的……国企内卷,招聘只是开始,后面还有一个接一个的卷。在工作中,PPT内卷、周报内卷都成了日常。
有一年新东方年会上,员工改编歌曲《沙漠骆驼》,吐槽公司内部管理的问题火了。
其中有几句歌词“干活的累死累活,有成果那又如何,到头来干不过写PPT的;要问他业绩如何,他从来都不直说,掏出那PPT一顿胡扯”,特别引发国企员工的共鸣。
此外,写周报也卷得厉害。
最近听说我的前部门已经开启了“小时报”模式,前部长不再要求员工写周报,而是要写“小时报”,即每小时你做了什么。就这他还不放心,比如你写的开会,他还亲自打电话给与会人员,确认你是不是真的去开会了!
我也见过很多民企、外企,但我觉得这几年,国企内卷超越了民企、外企,都快成卷积云了。
大企业病,船大难调头
国企做事很讲规矩,遵纪守法,不会像一些小企业无故克扣员工薪酬福利、加班不给加班费、裁员不给补偿……在国企,处处都有流程与制度来规范企业和员工的行为,保证公司的正常运行。
可过于遵循流程与制度,又会让企业丧失活力:管理者思想僵化又独断专行,团队安于现状又墨守成规,公司内部层级过多、机构庞大臃肿。决策复杂、行动迟疑、协调困难、信息沟通不畅…这些都是国企常见的大企业病。
我清楚地记得一位前领导抱怨说,有一回他一个提案做了28个版本,汇报了28次,向一个老板汇报一次改一版,最后提案改得面目全非;天天开会,却总是议而不决。
而很多硅谷公司,都在努力把企业内部的会议时间压缩到0,因为这个时代充满不确定性。既然环境变化太快,想清楚战略越来越难,与其在会议室里浪费太多时间,还不如到市场去耕耘。据说马斯克每次决策,给自己留的决策时间就是10秒。
大企业病造成船大难调头,所以在新能源时代,我们这些超级汽车国企干不过造车新势力。
好在越来越多的国企意识到大企业病并不断改善,像我们公司最近就在做组织变革”瘦身”,全力提升组织效率;还有的公司在悄悄部署新赛道,争取在下一个氢能源汽车赛道抢占先机。
进国企,你准备好了吗?
国企,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好,但也没有那么糟,关键看你追求的是什么。如果你能适应、扎根下来,一样能有一番作为。
虽然看到了很多国企的不足之处,但我还是很庆幸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在国企,让我赢在职场的起跑线上。
国企愿意花精力花金钱培养新人,给员工的培训绝不吝啬。
从新人入职的第一天起,就开始接受系统培训,入职培训、实习、见习,各种专业培训,甚至给你指定导师,一对一指导你度过成长期。不像在小公司,一个萝卜一个坑,新人来了,马上就要上手,没谁指导你,更没有系统的培训。
有国企做背书,你再跳槽到其他企业也是件容易的事,毕竟HR招聘也会“英雄要问出处”。反之,你从小公司起跳,想找个好工作就相对更难。
虽然大家都抱怨国企越来越卷,但它依旧能给员工安全感,毕竟资金与实力雄厚,抗风险能力比小企业强很多,工资也从不拖欠、福利从不克扣。
我们公司在湖北,2020年疫情最严重的就是湖北,当时公司停产,员工2个多月都在“家里蹲”,可每月工资仍然按时发放,让我们感觉无比安心。而当时有多少打工人晚上睡不着觉,因为他们没上班就没有收入,一睁眼就开始发愁如何还房贷车贷。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尽管国企还有很多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它们一直在觉醒,国企改革不断深化,国企也在不断进步,愿每一位国企员工都能和企业一起成长。
责编 | 多多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央企降薪》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央企降薪、000909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