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今天下午的万科股东大会,一哥郁亮又发话了,核心意思是:房地产短期已经触底,但是,
再也回不到过去了。
眼下,银行在大放水,不少地方官也在呼吁买房,但严冬还在继续。老枪财经刚刚获悉:
某房企, 因为即将支付八月份到期的债务, 现金流快撑不住了,公司上下十万火急,到处筹集资金。
现在,该房企内,融资岗、销售岗、资金岗成了地产行业内最热销的岗位。
上述岗位,无一例外,都是希望你替公司找钱的。
据说,公司大领导们在会议室内开会一天一宿,讨论的应对方案包括:
1,舍车保帅,公司直接裁员30%-50%;
2, 同甘共苦,全部员工降薪30%-50%;
3, 停薪留职,部分人被发3000元的工资 。
商量了一天一夜之后,会议决定:最终方案需要等大老板决策,近几日会有结果。
究竟是哪家,大概率不会有官宣的公开结果。谁会愿意公开宣布呢? 这种事,公司标准的回应一般是 :谣言 !正常的业务调整、优化。。。
再说说刚看到的另一条消息,也跟房地产密切相关。老枪财经早就说过,房地产和信托,就是一条绳上的蚱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房企寒冬,信托公司也休想好过。老枪财经在《 地产信托大塌方 》一文已有中详述 。
再说回这家信托公司:
这家央企信托踩雷地产项目较多,从去年中旬开始,就很少批新项目了,存量管理为主。
公司刚刚出了新的薪酬管理办法,绩效和基薪都降了。按照新办法折算,原来月入4w的,现在差不多月入2w。原来月入1w的,现在差不多月入4k。
作为前台业务人员,差不多给公司每创造2000w的年收入,当期才能拿到2%的分成,也就是40w,刚刚覆盖人工成本。
而在当前的市场环境和审批条件下,要想给公司创造2000w的年收入,基本不可能。
虽然没有明说,但这很明显就是赶人走的意思,在这个标准下,前台业务人员苟不住的。
好了,话先说到这,至于是哪家信托公司,你心里有谱了吗 ?
欢迎跟老枪财经交流。
为更好地满足广大投资者的理财需求,中邮创业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与中国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人寿”)协商一致,自2022年8月8日起,本公司旗下部分基金调整在中国人寿的申购及定投起点金额。现将有关事项公告
一、 适用基金及业务范围
投资者通过中国人寿办理上述列表中对应基金的申购及定投业务时,*申购、追加申购和定投起点金额调整为10元起,具体以中国人寿规定为准。
二、可通过以下途径了解或咨询相关情况
风险提示:本公司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责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基金投资需谨慎,敬请投资者注意投资风险。投资者欲了解基金的详细情况,请于投资基金前认真阅读基金的基金合同、更新的招募说明书、更新的基金产品资料概要以及相关业务公告。敬请投资者关注适当性管理相关规定,提前做好风险测评,并根据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购买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
特此公告。
中邮创业基金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2022年8月8日
2022年伊始,各大头条相继曝出多家企业裁员、降薪的消息,尽管用人单位矢口否认,但也难掩就业惨淡。先是华为、腾讯、阿里、京东等互联网大企业巨头相继流出裁员和内部优化传言;无独有偶,依靠流量的一众线下网红品牌“鲍师傅”、“喜茶”、“茶颜悦色”等也扛不住大规模的亏损,在今年初掀起了闭店裁员降薪的浪潮,教育、旅游等行业也运转低迷......让我们不由惊呼:2022年,饭碗真的这么难保吗?
裁员!降薪!是为何?
不免有很多人会说:经济不景气的话,公司可以采取适度降薪,大家挺一挺就过去了,何必非要大动干戈的裁员呢?
首先我们要了解一个事实,在普通人眼中,大公司裁员或者降薪仅仅是为了节省成本,其实本质是为了裁撤一些过剩劳动力,让高能人员继续保持高薪。而纵观这波蔓延全国各大行业的裁员、降薪,实则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高科技企业,淘汰落后产业,且同期房地产市场萎缩继而影响下游产业,加上今年俄乌战争、疫情的反复,市场信心不足,也影响了企业投资的信心。
如何端稳自己的“饭碗”?
前不久,看到了这样一个案例,说某进出口企业的凉某,为避免裁员,把本没有提上日程的“生子计划”提前,加入职场准妈妈行列,想以此来应对可能到来的裁员风暴。因为按照国家劳动法的规定:女员工在孕期、产期、哺乳期如果被裁,可以申请劳动仲裁,要求单位给与经济赔偿,算是疫情之下很铤而走险的招儿。
同样,疫情之下,一份稳定的工作,也成为很多人的诉求,现年35岁的李某,2006年事业单位上岸,虽然每月4000元的工资养家也不算太多,但他说并不后悔,因为自己追求的是生活的稳定。“打铁还靠自身硬”,所以为了端稳自己的“饭碗”,除了剑走偏锋,我们还可以从自身下手,多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避免成为下一个高薪低能儿。
灵活就业路子多,别吊死在一棵树上
其实失业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没有再创收的能力。外交部数据显示:我国目前有2亿灵活就业人员,除了近些年被大家熟悉的直播带货、外卖员、网约车司机等还衍生很多就业岗位,越来越多人不把做一份稳定工作当成就业的*选择。
2021年底,一则80后夫妻花3个月工资全款买房的故事冲上微博热搜,故事发生在黑龙江鹤岗,田丹丹夫妻是鹤岗的一对普通夫妻,结婚后原先在农场种地,每天要早起赶集摆地摊。不高的收入难以维持两个孩子的开支和家庭的正常运转,他们本想着外出打工挣钱,临走当天,在家人的建议下,对外卖行业尚不了解的田丹丹决定去应聘外卖员试试水。既能挣钱,也能照顾孩子,本着这样的初衷,夫妻俩都应聘成功了,虽然一开始工作中会因为别人的不理解而受委屈,但好在夫妻俩相互坚持、鼓励,第一个月夫妻俩就挣了9000多,后来慢慢能破万元。可观的收入让田丹丹动了买房的心思,如今生活中仍会有一些不如意,但用她的话来说:“每行每业,都不容易,现在虽然只是一个小房子,但我们俩共同奋斗,幸福的样子是可以看得见的”。
这对80后夫妻的故事也引发了网友的热议,确实,幸福的模样有很多种,就业的路子也并非只有“铁饭碗”,我们可以有自己努力的方向,但目标和现实要学会衡量,疫情之下,保证钱包里的钱足够支付家庭和个人的正常开销和运转,比别人的看法更重要。
总而言之,虽然疫情给我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些不便,但生活还要继续,能力还要培养,思维还要紧跟时代。在经济多元化的时代,各种经济形态正如雨后春笋般迸发活力,我们也不必过度担忧端不住“稳定饭碗”,还有各种灵活就业岗位可解燃眉之急。小编也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会有更多新职业、新岗位、新机会出现,我们的就业渠道会更加多元化、人性化!
一提到央企,大家的印象都是铁饭碗,稳定的工作可以让人不必为生活存在的风险担忧。有不少人挤破头都喜欢进入央企工作,不仅工资可观,福利待遇还比一般的企业好,工作还非常有面子。我国的国有企业为经济发展做出了支撑性的贡献,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国企是必不可少的稳定发展的企业。
如今央企的数量锐减,有消息称,如此一来会有200万人将面临降薪的局面,此前相关部门公布的国有企业有97家,其中有48家都进入了2020年世界五百强,约占我国入围的124家企业的38.7%。
我国*的三家央企中石油、中石化以及国家电网在前五名中占据了一席之地。尽管如此,中石油与中石化两家企业此前却产生了不少亏损,在2020年上半年便产生了共计528亿元的亏损总额。
央企面临亏损的案例还有不少,比如中国国家铁路集团,平均每天亏损5亿元,仅半年时间便亏损了955亿。
与国铁集团相似的还有中国烟草与中国邮政,他们的生意与我国14亿人都息息相关,且都属于国有独资企业,是无法替代的。
我国铁路运营总里程已位居世界第一名,已达14.6万公里,在我国广袤的国土上,涉及到许多地区。但不同地区由于发展速度有差距,不同的铁路其营收也有所不同。
在发达地区的铁路其收入就会相对有所盈利,比如京沪高铁,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收回了建设成本2209.4亿元,如今的日平均营收可达到1亿元,2021年一季报中显示的实际营收达到57.4亿元,整体呈现出增长状态。
虽然该条铁路呈现盈利状态,但中铁集团2020年上半年的净亏损有955亿元,在我国14亿人口的消费力量下,为何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高铁的4000多亿收入都去了哪里呢?
我国18个铁路局中,有三分之二的都处于全年亏损状态,虽然铁路营收不少,但修建铁路的成本也不菲,每公里铁路的建设成本可达1.5亿元,在铁路投入使用后,还需要维护,只要路线开始运营,就会产生运营成本,无论有没有售出票,列车都需要到点就开。
在众多的铁路路线中,能够赚钱的铁路只有几条,整体而言整个铁路集团的收入是呈现出亏损状态的。
而出现这种情况,企业就得平衡收支关系,最直接的就是给员工降薪。在我国8亿劳动人口中,央企员工占了很大一部分,而减薪涉及到的职工有近200万,大部分人的工资都会有300到1000元不等的降幅。
因为企业的压力巨大,近年来,许多城市修建地铁和高铁的计划都被限制了。这些铁路的建设成本很高,会给当地有关部门带来不小的财政压力,而修建起来的铁路是否能够盈利,与当地的人口数量和经济发展状况等息息相关,呈现出相辅相成的状态。
如今铁路网络已经遍布全国各地,想要新建铁路,就得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一些地方即使铁路运营呈现出亏损状态也依然会继续修建铁路,而这就是看中了铁路背后隐藏的巨大发展动力。
铁路的建设一开始就是为了民生的发展,并非为了盈利,要想富先修路,这是为了人们能够实现共同富裕铺设的道路,也是央企的使命。这样的投资建设可以为国计民生带来动力,也为铁路沿线的城市带来发展的机遇。
因此才会出现国铁连年亏损,即使一年亏955亿都会获得支持的情况,因为并非我国14亿人无法养活国铁,而是国铁在不断的投资发展,带动14亿人的生计。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央企降薪》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央企降薪、中邮创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