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本文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路如森,江悟,沈志强
3年前,人类拍摄的首张黑洞照片亮相。
而今天,我们看到了第二张黑洞照片,这个黑洞,离我们更近。
北京时间2022年5月12日晚9点,事件视界望远镜(EHT)合作组织正式发布了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gr A*)的首张照片(图1)。这是EHT合作组织继2019年发布人类第一张黑洞照片,捕获了位于更遥远星系M87中央黑洞之后的又一重大突破。
图一: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
(由EHT合作组织提供)
此前,诺贝尔物理学奖颁给了“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发现”。今天EHT发布的照片提供了该超大质量黑洞存在的直接视觉证据。
01 几十年前,银河系中心黑洞被“发现”了
上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全天射电源普查的开展,人们发现有一类强烈射电源的光学对应体看起来似乎是恒星,但是却有着让人难以理解的光学光谱,它们被天文学家称为类星体。1963年,Schmidt(Schmidt 1963)通过在类星体3C 273的光谱中识别出强红移的氢的巴尔末线,一举解决了这个难题, 他的结论是:3C 273不是恒星,而是一个遥远星系的极其明亮的核。
由于大多数类星体具有非常大的红移,距离人类非常遥远,并且由于这些类星体的亮度与银河系中的普通恒星差别不大, 因此它们有着巨大的能量,其辐射的功率可超过一个普通星系辐射总功率的成千上万倍。然而,它们的光度却能在几天到几周内就会发生显著的变化,表明类星体的尺度只有几光天到几光周的大小。那么问题来了,类星体的巨大能量来自哪里呢?
类星体发现后, 人们陆续提出各种模型来解释类星体的产能机制。在这些模型中, 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产生的辐射逐渐成为被广为接受的解释。
上世纪60年代末,Lynden-Bell提出,许多星系在其中心都有一个质量高达百万倍到几十亿倍太阳质量的超大质量黑洞。他断言这样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是过去活跃的 \"类星体阶段\"的残余物(Lynden-Bell 1969)。同样,银河系也不应例外。两年后, Lynden-Bell 和 Rees(1971)论证了银河系中心存在一个超大质量的黑洞, 并提出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技术很快就能确定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大小。
人们进一步理解了类星体的本质,不过探测与银河系中心黑洞相联系的致密射电源却经历了一个艰难而又妙趣横生的过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阅Goss, Brown & Lo 2003)
1974年 2月,Balick & Brown用美国的绿岸射电干涉仪正式探测到对应银河系中心黑洞的致密射电源。此后,人们对该致密射电源提出了不同的命名,但最终只有Sgr A* 这一名称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而被人们接受(Brown 1982)。Brown给出的解释是,这一命名类比了原子物理学中激发态原子的命名方式。
毫不夸张的说,人类认识到“Sgr A*就是对应于银河系中心四百多万倍太阳质量的黑洞的射电源”代表着我们对星系核理解有了一次根本性的进步。此后的几十年间,人们直接探测该黑洞的渴望不断地助推技术的发展,使人类能够一步步地“接近”黑洞的边缘。
02 从厘米波到毫米波,用VLBI接近Sgr A*
对Sgr A*的*探测经历了很多次尝试才成功,主要因为银河系中心受到强烈的星际散射的影响(Davies, Walsh & Booth 1976)。由于散射效应的主导,Sgr A*在厘米及更长的波段所观测到的形状呈现为一个东西方向的椭圆高斯,其大小跟观测波长的平方成正比。在VLBI技术发展的初期,由于当时射电望远镜的数目非常有限,需要在“正确”的观测波长并在“合适”距离的射电望远镜之间才能够探测到Sgr A*。
由于散射效应会随着观测频率的升高迅速减小,因而只有在(亚)毫米波段才能够摆脱散射的影响,看清Sgr A*的真面目。实际上,在波长长于几厘米时,观测到的Sgr A*的结构完全是由散射主导的。在大约1厘米及更短的波长观测时,Sgr A*的内禀结构才逐渐显现出来。随着观测波长不断减小到(亚)毫米波段,一方面干涉仪的分辨本领会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更容易克服同步辐射自吸收引起的不透明度影响。这些都有利于逐渐看清越来越靠近黑洞并由其引力弯曲所决定的环状的(亚)毫米波辐射结构(即“黑洞阴影”)。
在VLBI观测中,为分析并解释所观测到的“可见度(visibility)”数据,经常用到两种方法:
对可见度数据直接进行模型拟合,通常采用一些几何模型,比如二维的圆或椭圆高斯形状、环状、盘状或新月状模型等。这里模型的复杂程度由数据的特征来决定。
对可见度数据进行成像,再对图像进行模型化分析,得出相关的模型参数,从而对所观测的辐射结构进行量化描述。
两种方法各有优劣,模型拟合比较直接,尤其在望远镜数目不多、基线覆盖不足以成像的情况下就能得出一些比较可靠的结论,典型的案例是Whitney等(1971)在只有两个望远镜(一条望远镜基线)的观测数据的情况下,就采用了模型拟合的方法发现了3C 279中的视超光速现象。这也是很多早期观测采用此方法的原因。但这往往会由于模型比较简单而损失了细节。相反,成像的结果会比较直观,但成像过程又会带来一些额外的不确定性。在很多工作中,这两种方法会同时使用,以便获得最可靠的结果,这些过程往往又与数据的校准结合在一起。
随着VLBI技术及观测设备的发展,人们对Sgr A*开展了一系列的高辨率观测,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在毫米波段开展的观测。
在7毫米波段,*的成像结果由 Krichbaum 等于1993年获得(Krichbaum等 1993),但由于参与观测的望远镜数目较少,这些结果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尽管后续有不少在该波段的观测,但由于数据校准中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人们一直未能准确地确定并扣除散射效应的影响,进而无法获知Sgr A*的内禀结构。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参加观测的绝大多数望远镜不是专门为毫米波观测而建造,且多位于北半球,在观测位于南天的Sgr A*时受到严重的大气影响。2004年,Bower等通过利用闭合幅度的方法消除数据校准中的不确定性,在确定并扣除散射效应之后测量了Sgr A*的内禀大小(Bower等 2004)。
在3毫米波段,Rogers等于1994年*探测到Sgr A*。中科院上海天文台研究员沈志强牵头的国际团队于2002年利用美国的甚长基线干涉阵列VLBA对 Sgr A*开展了*的高分辨率成像观测(如图2所示),并测量到Sgr A*在3毫米的内禀大小,发现了支持银河系中心存在超大质量黑洞的令人信服的证据(沈志强等 2005)。
图二:Sgr A*在3毫米的CLEAN图像,左右两图分别对应使用椭圆和圆状洁束重建的图像(沈志强等 2005)
随着位于南半球的毫米波望远镜的加入(例如,大型毫米波望远镜LMT,阿卡塔玛大型毫米亚毫米阵列ALMA),近年来的观测已能够更好地限制Sgr A*的二维内禀结构及星际散射的性质(如Issaoun等人 2019, 2021)。
在1毫米波段,由于毫米波望远镜数目的限制一直未能实现真正的VLBI成像。1998年,Krichbaum等(1998)*在位于法国和西班牙的两个IRAM的望远镜间实现了针对SgrA*的1毫米条纹探测,并获得了其在1毫米的角大小。Doeleman等(2008)利用一个三台站的阵列开展了1毫米观测,发现Sgr A*存在事件视界尺度上的致密结构。通过拟合一个圆高斯状的几何模型,发现该结构的大小为37微角秒。由于数据的限制,这些观测尚不能用来确定比一个圆高斯更复杂的模型。Fish等(2011)利用后来类似的观测发现尽管Sgr A*的流量密度在几天内发生了明显改变,但其大小随时间的变化却并不明显。Johnson 等(2015)发现Sgr A*的致密结构具有明显的线偏振特征,意味着银河系中心黑洞的周围存在有序的磁场结构。通过对VLBI数据中闭合相位信息的分析,Fish 等(2016)发现Sgr A*在1毫米的辐射结构具有不对称性。位于智利的阿塔卡马探路者实验望远镜(APEX)加入到1毫米VLBI阵列后,路如森等(2018)于2018年发现Sgr A*的观测数据已不能再用单一的高斯模型来解释。通过考虑较此稍复杂的模型,发现在总体为50微角秒的结构内存在更为致密的亚结构。尤其是与观测数据*的新月状模型(图3),其直径为52微角秒,与广义相对论预言的黑洞阴影的结果出奇地一致。这也是此次银河系中心黑洞成像之前1毫米VLBI观测的*结果。
图三:Sgr A*的致密结构的模型示意图(路如森等 2018 [注:由于合作者作梗为*黑洞成像结果预留空间,原论文中无法发表模型拟合的*图像,只能使用灰色示意图。])。
03 它的第一张照片,为什么“拍”了五年?
由于EHT合作早在2019年就公布了*M87黑洞成像的结果(路如森&左文文 2019),此次对银河系中心黑洞的*成像可以说是人们期待已久的。然而人们不禁会问,既然EHT在2017年4月几乎同时观测了M87* 和Sgr A*, 后者的“照片”为什么如此耗时呢?
因为“冲洗”这张照片的技术难度更大。
一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星际散射中的衍射效应造成的角致宽之外,还存在折射散射的效应,其结果是引入所谓的“折射噪声”会叠加在Sgr A*本身所对应的可见度幅度信息上。
另一方面,更加重要的原因是,Sgr A*靠近黑洞处的射电辐射的图案和亮度会表现出快速变化(典型的变化时标为几分钟),远远短于通常VLBI成像所需要的观测时间(几个小时)。因此对这样的变源进行VLBI图像重建违反了地球自转孔径综合成像的基本假设(路如森等 2016)。
加之目前的望远镜基线覆盖仍然比较稀疏,这些因素一起使得重建Sgr A*在事件视界尺度上的图像面临巨大挑战,EHT合作团队不得不开发更复杂的工具来消除散射以及这种结构变化对成像所带来的影响。
由于VLBI重建的图像通常不具有*性,EHT合作团队利用与观测数据的特征相一致的仿真数据来“训练”各种成像方法,从而选取成像所需的*参数集。利用这些*参数集,我们发现所得到成像中的绝大多数显示了环状结构,其直径、宽度和中心黑暗程度在不同的成像方法和参数选择中是一致的。然而,重建的图像在其具体形态上显示出了多样性,特别是沿着环的方位角的强度分布。这种多样性是由于EHT目前仍然有限的望远镜基线覆盖再加上Sgr A*的结构变化所造成的。
所有重建的图像可根据其形态分为四个子集,其中三个子集中的图像呈现出环状的结构,只是环的亮度沿方位角的分布不同,而第四个子集中包含了相对数目较小的图像,尽管它们也能与数据吻合,但看起来不像环形。最终,通过将数千张使用不同成像方法得到的图像平均起来生成了一幅Sgr A*的代表性图像 (如图4所示)。基于对望远镜基线覆盖的情况、时变特征、以及星际散射性质的理解,并结合仿真数据,我们可以说EHT观测数据有力地证明了Sgr A*的图像确实由一个直径为50微角秒的环状结构主导,这与质量为4百万倍太阳质量,距离地球为8kpc的黑洞所预期的“阴影”的大小非常一致。
此次成像结果为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的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并*将103-105个引力半径尺度上的恒星轨道动力学测量的预言与事件视界尺度上的图像和时变联系起来。更进一步地,与超大质量黑洞M87∗的EHT成像结果比较,表明了广义相对论的预言在跨越三个质量量级系统中的一致性,充分证明了“天下黑洞一般黑”!
图四:上方为EHT从2017年4月7日的观测中获得的Sgr A*的代表性图像。下方四个图从左到右展示了三个呈现环状结构的图像子集的平均图像和一个非环状结构的图像子集的平均图像。图中的柱状图显示了属于每个子集的图像的相对数量,其高度代表了每个子集对最终照片的相对贡献。(EHT合作组织)
04 “黑洞照相馆”的下一步是“黑洞小视频”
作为离人类最近的超大质量黑洞,Sgr A*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检验广义相对论和探索黑洞天体物理的独特实验室。随着此次首张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的发布,后续的工作将通过偏振观测数据来研究该黑洞周围的磁场,并近一步研究与观测到的X-射线耀斑活动有关的结构变化。
2017年之后,随着新望远镜的加入以及数据记录带宽的不断增加,EHT阵列的灵敏度也在不断得到提升,对Sgr A*这一变源的成像能力在不断增强。未来随着更多亚毫米波望远镜的加入,有望实现对其24小时不间断的接力成像观测,我们将最终能够实现对该黑洞周围物理环境的动态摄像。在这一方面,若建设位于中国的亚毫米波VLBI望远镜并参加相关观测,将会起到很关键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Brown, R. L.1982, ApJ, 262, 110
[2] Bower, G. C.,Falcke, H., Herrnstein, R. M., et al. 2004, Science, 304, 704
[3] Davies, R.D., Walsh, D., & Booth, R. S. 1976, MNRAS, 177,319
[4] Doeleman, S. S., Weintroub, J., Rogers,A. E. E., et al. 2008, Nature, 455, 78
[5] Fish, V. L.,Doeleman, S. S., Beaudoin, C., et al. 2011, ApJL, 727, L36
[6] Fish, V. L.,Johnson, M. D., Doeleman, S. S., et al. 2016, ApJ, 820, 90
[7] Goss, W. M.,Brown, R. L., & Lo, K.Y. 2003, Astronomische Nachrichten Supplement, 324,497.
[8] Issaoun, S.,Johnson, M. D., Blackburn, L., et al. 2019, ApJ, 871, 30
[9] Issaoun, S., Johnson, M. D.,Blackburn, L., et al. 2021, ApJ, 915, 99
[10] Johnson, M. D., Fish, V. L.,Doeleman, S. S., et al. 2015, Science, 350, 1242
[11] Krichbaum, T. P., Zensus, J. A.,Witzel, A., et al. 1993, A&A, 274, L37
[12] Krichbaum, T. P., Graham, D. A.,Witzel, A., et al. 1998, A&A, 335, L106
[13] Lu, R.-S., Roelofs, F., Fish, V. L.,et al. 2016, ApJ, 817, 173
[14] Lu, R.-S., Krichbaum, T. P., Roy, A.L., et al. 2018, ApJ, 859, 60
[15] Lynden-Bell,D. 1969, Nature, 223, 690
[16] Lynden-Bell,D. & Rees, M. J. 1971, MNRAS, 152, 461
[17] Rogers, A. E.E.,Doeleman, S., Wright, M. C.H., et al.1994, ApJL, 434, L59
[18] Schmidt, M.1963, Nature, 197, 1040
[19] Shen, Z.-Q.,Lo, K. Y., Liang, M.-C., et al. 2005, Nature, 438, 62.
[20] Whitney, A.R., Shapiro, I. I., Rogers, A. E. E., et al. 1971, Science, 173, 225
[21] 路如森,左文文,2019。世界首张黑洞照片出炉,中国科学家有啥贡献?(赛先生)
近年来,“亿吨级钢铁航母”宝武集团加大业内并购重组的步伐,先后和马钢、太钢集团实施重组,对于市场上此前传言的其将进一步并购重组山东钢铁的猜测,也终于靴子落地。
7月14日晚间,山东钢铁(600022,SH)发布公告称,公司接山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山钢集团)通知,山东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在与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下称“宝武集团”)筹划对山钢集团战略重组事项。该事项可能导致本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发生变更。
这也意味着山钢集团并入宝武集团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宝武集团的兼并重组步子正在加速。
对此,钢铁业分析师上海泽铁信息技术创始人李治斌对《》
纳入宝武有助于两者实现协同发展
山钢集团官网资料显示,山钢集团于2008年3月17日注册成立,资产规模3736.85亿元。2020年,集团营收2200亿元、钢产量突破3100万吨,利润水平稳定在百亿级,位列《财富》世界500强第459位。
作为代表山东钢铁行业的巨无霸,山东钢铁集团此前则是由济钢和莱钢合并而来,重组后的山钢集团旗下拥有A+H股上市公司4家:山东钢铁、金岭矿业(000655,SZ)、中泰证券(600918,SH)3家A股上市公司和鲁证期货(01461,HK)1家H股上市公司,以及新三板挂牌企业1家。
产能方面,山钢集团拥有日照钢铁精品基地、莱钢精品钢基地、临沂临港先进特钢基地、德州永锋短流程高品质建材基地。
兰格钢铁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
近年来,在国家政策推动下,钢铁领域掀起一股兼并重组浪潮。其中,宝武钢铁便是典型的代表。
2016年12月,宝钢集团由原宝钢集团和原武钢集团联合重组挂牌成立,此后其一跃成为全球*的钢铁企业。自成立以来,宝武钢铁始终没有停下扩张的步伐,先后于2019年并下安徽省国资委旗下的马钢集团;2020年1月,入主重庆钢铁;同年9月,兼并太钢集团;10月托管中国中钢集团。
一系列的兼并重组也让宝武钢铁的版图不断扩大。
“根据我们兰格钢铁研究中心监测的数据,2020年宝武粗钢产量为11529万吨,山钢集团粗钢产量为3111万吨,则两者兼并重组后产量达14640万吨,宝武产能将达到1.5亿吨规模。”王国清对
需防范后期“大而不强”的挑战
由于铁矿禀赋决定我国钢铁“北强南弱”的格局,北材南运是主要的地区间调节方式。此前,宝武集团的重组也多是集中在长江流域的重钢、武钢。那么,此次山钢的加入,对宝武集团意味着什么?
对此,王国清认为,此举将进一步扩大宝武集团在华东区域的市场份额,扩充宝武的产品品类,助力其市场布局更加完善,同时,也带来了山钢集团旗下的几家上市公司资产。
在钢铁去产能的过程中,兼并重组是一个重要的途径和手段。
李治斌则认为,山钢的加入,对钢铁业加强区域协调,控制产能无序扩张,限制产量增长,减少钢厂之间恶性竞争有重要影响,对降低重组企业生产管理成本,提高经营效率、盈利能力有积极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来自中钢协官方披露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10.53亿吨,同比增长5.2%,*突破10亿吨大关。但遗憾的是,10亿之中,宝武集团的产量也只占整个市场的不足15%,中国钢铁行业大而不集中的现象较之欧美一些国家较为突出。事实上,中国钢铁工业协会方面已将“加快推进兼并重组,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作为推动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重点工作之一。
对此,多位业内人士均向
“重组直接利好就是提高钢铁产能集中度,提高中国钢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宝武集团从中借势逐步完成全国战略布局,做大做强。”钢之家研究中心*分析师杜洪峰说。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钢铁物流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王京则认为,进入“十四五”发展时期,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正在继续向规模扩张的目标迈进。此次有意联合重组山钢,再次印证这是一个“蓝海”战略,未来将会更好地适应建设中国特色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的需要。
不过,王京提出,中国钢铁“巨无霸”形成的过程,一定要注意规避对民营钢铁企业造成不当压力和竞争,同时更要提前防范后期迎来“大而不强”的挑战。
昨晚的话题留言很多呢,比平时多了一倍,但我这里时间有限没法都翻出来,我粗略刷了一下,主要就是3点顾虑,卫生安全,家庭感情,生活享受。
可能是外卖这两个词容易让人联想起七八块钱一份的白盒子,但如果说是必胜客、西贝莜面村、吉野家、真功夫、和合谷这些店,是不是感受好一些?我不觉得在这些店里就餐,卫生安全是个大问题,毕竟上亿的中国人都是他们的顾客。个别人若对品质要求高,人均300+、500+的店也有,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价格出的起,品质需求总能满足的。
家庭感情我昨晚就说了,我高中以后家族年夜饭都是去饭店里吃的,在台州那边这种现象极其普遍,并不觉得需要靠这个来维系感情。
至于认为做饭是享受的就不解释了,如果做饭摆脱了刚需层面,那和我的观点也没啥区别。
我小时候一天三餐都是要在家里做的,后来生活条件变好,早饭被解放了,变成牛奶面包。再后来为了节约往返家的时间,中饭也解放了,改为在学校附近吃。这样的变化绝不仅仅发生在我身上,想一下这20年来崛起了那么多全国性连锁餐饮品牌,已经侧面说明了中国人餐饮观念在升级,厨房从刚性需求里被解放是迟早问题。
我说这些是基于经济规律对未来生活的猜想,并不是教读者们如何生活,本来说的也不是这一代人的事,但下一代、下下一代,他们的生活方式必然会和我们不同。
……
格力电器今天成交181亿,下午还是封回去了涨停。
网传厚朴投资集团有意拉拢其他财团,参与430亿的竞标,另外也有消息传出格力希望让社会资本参与未来的格力,也就是彻底将格力混改。
虽然格力很热,但我真的不建议诸位这个时候追进去,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的情况下,市值2个涨停涨了600亿,这就是典型的短期关注度上升带来的流动性溢价。虽然我自己持有小天鹅,但客观说现在的美的股价明显比格力股价更有性价比。
短期热点退烧后,这多出来的2个涨停之后要当做负阿尔法值慢慢还的,对于超大盘的公司来说,20%已经是很大的溢价空间,很多年份一年都涨不了20%。
……
继江苏关闭响水园区后,河南、山东、江西等多个省份已出台化工行业整治方案,对工业园区进行瘦身。
这个应该是能想得到的政治反应,本来引进化工项目是为了提振当地经济,为地方管理层积攒政治资本,现如今暴露出巨大的政治风险,那肯定是要重新调整一下博弈平衡。
我有不少的辉丰转债,去年在夜报推荐的时候买的,这两天有点烦,辉丰股份连续涨停,可转债的价格却回撤跌了不少,我到现在也没想明白咋回事。
……
人类*拍摄到了黑洞照片,
太糊了,看不出门道,只能看个热闹。关于黑洞我觉得最酷的是《星际穿越》里的那一段,还记得在电影院里看的时候,感觉心跳都快停止了,酷炸了。
有网友问我有没有黑洞概念股,开玩笑的说东南网架和鸣志电器的业务和天文望远镜擦着个边,但感觉都是骑车放屁,能不能明显加速太玄学了。
……
1、葵花药业前董事长关彦斌因离婚与妻子发生纠葛,家暴将妻子打成植物人,目前仍昏迷不醒,关彦斌涉嫌杀人被批捕。关彦斌目前依然是葵花药业的实际控制人。今天医药板块大涨,葵花药业暴跌就是因为这事。
2、香港市值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三大资本市场。本来日本一度超越我们了,但最近这一涨我们又坐回老二的位置。
3、超级真菌开始蔓延,据报道美国已因此丧生近300人。还有媒体报道称国内确诊18例,但并没有被官方确认。今天医药股涨起来也是因为这个,一般每每这种时候资金都会去搞鲁抗医药,地震了也是,鲁抗医药是抗生素概念的业内默认龙头,从我刚炒股那会大家就是这么玩的,但其实那么多次事件过去,也没见哪一次对它的业绩有明显增长的。
……
【操作笔记】*新粉输入YC3看渔盆介绍
沪深300继续YES,临界3629
创业板继续YES,临界1685
中小板继续YES,临界6167
国证有色399395继续YES,临界3569
中证军工399967继续YES,临界7995
证券公司399975继续YES,临界761
我如果当天没说自己有啥操作就是没操作,还是70%出头的仓位,以后不用留言问了。散户别整天老想着交易,说很多遍了,炒股不是种田,多劳未必多得,尤其是行情好的时候,大部分操作的结果都是让自己少挣钱。
证券指数已经连跌数天,是个需警惕的信号,按照节奏明后天该涨了,再不涨后面就是挨锤的节奏。
继2019年人类历史首张黑洞照片发布后,北京时间5月12日21时07分,银河系中心黑洞人马座A*(Sgr A*)的首张照片在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揭开了面纱。
图1:银河系中心黑洞的首张照片!(EHT合作组织提供)
全球其他5个城市(比利时布鲁塞尔、智利圣地亚哥、中国台北、日本东京、美国华盛顿)也都与上海同步公布了这张令天文学家兴奋的照片。
你知道吗?
这张黑洞照片的其中一名“揭秘者”
就是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
毛基荣
毛基荣 云南广播电视台供图
毛基荣,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研究员,星系类星体研究团组负责人。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引进人才,云南省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长期从事天文学国际研究前沿的观测和理论研究,并开展广泛的国际合作。
他和中国的其他15名科学家一道,参与到全球300多名科学家组成的团队,一起为揭开银河系超大质量黑洞的神秘面纱而工作了多年。
12日,踏进天文学领域近30年的毛基荣说都市时报
“我们不断提出问题 然后解决问题”
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毛基荣的天文研究对象之一。从2017年起,毛基荣作为事件世界望远镜(EHT)合作组成员,参与了银河系中心超大质量黑洞“照片”的研究工作。“通俗地讲,就是在得到照片的同时,理解照片背后所蕴含的物理过程和物理规律。”毛基荣说。
“作为自然科学的基础研究,我的主要工作是在科学领域进行探索。我们希望知道,银河系中心是否有超大质量黑洞?如果有这样的黑洞,它是怎么产生的,如何演化……我们不断地提出问题,然后解决问题。科学研究的过程就是不断学习和不断探索的过程。”毛基荣说。
银河系中心黑洞照片的发布,是对宇宙中极端天体的物理性质的深入理解,体现了人类使用科学技术对广袤宇宙进行探测的渴望,这也展示出云南省科学家参与国际重要科技合作并在国际研究前沿和热点领域开展自然科学基础研究的卓越能力。作为照片的“揭秘者”,毛基荣说:“天文工作需要严谨勤奋的工作态度、百折不挠的勇气和国际合作的宽广视野。
“拍摄”的过程还要揭示科学过程和规律
毛基荣解释了为何要为银河中超大质量黑洞拍照。
“拍摄”的过程不仅仅是得到科学现象,还要揭示科学过程和科学规律。黑洞本身不发光,由于引力作用吸积周围物质,物质由于吸积发光,在广义相对论框架下,光在临近黑洞视界附近传播,形成我们看到的这张黑洞照片。毛基荣从事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物质在特定能量分布下的辐射性质,以及吸积过程中磁场的强度和结构的物理研究。这需要理论公式推导、计算程序编写和观测检验。和其他许多天文学家一样,这些工作每天都在进行。
“我们进行公式推导、编写程序,并得到计算结果,是不是就能找到准确的答案?有时候并不能得到科学上可靠的结论。我们需要对理论模型不断改进、反复计算,并和同事不断讨论,这样的工作其实每天都在进行。尽管研究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然而科学探索永不停止。宇宙中更多的奥秘正等待着天文学家不断地探索。”毛基荣说。
新闻多看点>>
人类3年拍出两张黑洞照片
2019年人类拍到的首张黑洞照片M87*
2022年5月12日拍到的首张银河系黑洞照片Sgr A*
都市时报
文字:都市时报全媒体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黑洞照片公布》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黑洞照片公布、山东钢铁重组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