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救市(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央行救市*方法

2022-08-08 2:05:58 股票 xialuotejs

央行救市



本文目录一览:




1


这两天央行给大家展示了什么是央行速度。


上周一,国通部门公布了一季度的相关经济数据,总的来说数据不太好看。


GDP增长了4.8%,不及预期。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3.5%,2020年7月以来的*负增长。



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比上年同期略高0.1个百分点。


尽管在随后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的发言人在回应相关经济数据时说,虽然短期经济运行存在一定压力,但开局平稳。可是随后又很微妙的表示,也要看到局部情况不容乐观。


究竟有多不乐观呢?


就在数据公布几小时后,央行就联合外汇局出台了23条金融举措。



主要针对三个方面,一是受困企业,二是经济内循环,第三外贸出口。


但值得注意的是没提房地产,却有6条都和房地产相关。而这6条可以说是条条重磅,前所未有。


1、针对房企的——


明确提出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常备借贷便利、再贷款、再贴现等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为房企提供充足流动性。


简单说就是要通过多种手段,让房企拿到钱。


再看下面一条——


明确提到金融机构要区分项目风险与企业集团风险,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不搞“一刀切”。


简单说就是不要给房企使绊子,该放的贷款就放。


再看下一条,


明确提出商业银行、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等要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金融服务,加大融资支持力度,并且要积极提供兼并收购财务顾问服务。


这句话什么意思呢,就是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要积极的参与风险项目收并购,不要挑肥拣瘦,能收的就收,要快收。


你是不是觉得针对房企的金融政策尺度就够大了。接下来再看看,


针对个人的——


首先提出,


对重点地区和受困人群,金融机构要及时优化信贷政策,区分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特别提到对其存续个人住房等贷款,要灵活采取合理延后还款方式,包括延后时间、延长期限以及延迟还本等。


除了个人存量贷款,更大的尺度是在增量贷款。明确的提出,


对出租车司机、网店店主、货车司机等群体,金融机构要比照个体工商户和小微企业主,加大对其经营性贷款支持力度。


我们知道,之前做经营性贷款,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对营业执照的要求,现在没有了。


可以预判的是,越来越多的人即使没有房子,也无需抵押,没有经营场所,也无需营业执照就可以获得经营类信用贷款。


这可以说是针对个人的信贷大放水了。


你是不是*针对房企、针对个人的信贷支持力度已经很大了。


再看针对地方政府的——


明确提出各地要实施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确定辖区内商业个人住房贷款的*首付款比例、*贷款利率要求,更好满足购房者合理住房需求。


直白一点就是,要求各地不要太死板,就是降低首付比例,降房贷利率,要支持和鼓励购房者买房。


你以为这就完了吗?没有!



2


周一,刚刚联合外汇局发布金融救市政策。


周三,央行又联合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座谈会”。


这一次有四分之一的篇幅都是在谈论如何支持房地产行业。


如何支持呢?就是周一的内容又重新强调了一遍。


对个人,要降首付,降利率,对房企就是打开融资渠道,不抽贷、不断贷、不压贷” 。


从央行的一系列操作可以看出,当下的内外部局势确实不容乐观。


先看外部,周日日元就崩了。周三,人民币也大幅贬值。


还有就是俄乌冲突对全球金融市场的影响,更重要的是美元加息,中美息差的倒挂,可以说外部给我们降息的空间也非常有限了。


再看内部,3月份多个城市轮番封控,如深圳、东莞、泉州、天津、青岛、南昌、吉林省、上海、苏州、广州、西安等等。


目前上海、苏州、吉林省、西安仍在努力抗疫中。总的来说,疫情对国内经济的影响很大。


这也就是为什么,周一经济数据公布之后,鹤总就立刻和有关部门以及地方开了电话会议,专门聊产业链、聊供应链稳定。


在会上,直接提出民生要托底、货运要畅通、产业要循环,然后就直接给钱,两千亿的科技创新再贷款和用于交通物流领域的一千亿再贷款,定向支持物流。可见供应链问题之严重,解决难度之大,解决之急迫。


而这个时候,作为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房地产行业在70多个城市出台了救市政策,100个城市给房贷降息之后,依然出现了历史性全线下跌。


不仅如此,目前在房地产行业里面的三个主要角色都很不好过。


房企,没钱,躺平。


直接导致全国范围内大面积停工,引发全国性的烂尾风波,已经造成社会的不安定情绪,民怨沸腾。


地方政府更着急。


地卖不出,深陷债务泥潭,甚至影响到地方企事业单位人员的正常的工资都无法发放。



普通老百姓更难。


收入受影响,对未来信心不足,不敢也没钱买房。


说来说去都是没钱给闹的。


所以这也是一季度的数据出来之后,央行这么着急的原因。


周一联合外汇局发布23条金融举措,周三又联合银保监会召开金融支持座谈会, 接下来大概率还会找证监会、住建局等部门。


毕竟央行有钱也需要各部门协同才能把钱放出去,所以接下来将是多部门协同作战统一救市行动。


可以预判的是:


1、5月M2会再次突破10,印钱的速度更快了,钱更不经花了。


2、房贷利率会再次下调,各地首付比例会普遍降低。


比如在一二线部分城市,二套首付仍然高达60%到80%,有些城市依然在“二手房成交参考价”限制下,二手房的首付比例很高。这些情况很快就会改变。


3、可以设想一下,如果5月经济恢复还是不及预期,央行还会做什么?


大概率央行会出面制定类似2015年那种全国统一购房信贷政策,首付20%将重出江湖。


那时候就再次走到了十字路口,要不要为国接盘,去买房了?


不买,货币贬值的洪流中,你越来越穷。年初不买房,一年又白忙,十年不买房,半辈子都白忙。


买,30年巨额贷款,本辈子亚历山大,但将来好歹还能留套养老房。




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

08月03日讯 汇添富MSCI中国A50互联互通ETF基金08月02日下跌1.72%,现价0.872元,成交77209.79万元。当前本基金场外净值为0.8569元,环比上个交易日下跌1.80%,场内价格溢价率为0.01%。

*报告期内,本基金收益率为-6.33%,。

数据显示,近1月本基金净值下跌8.00%,近3个月本基金净值上涨3.75%,近6月本基金净值下跌7.51%,近1年本基金净值上涨--,成立以来本基金累计净值为0.8569元。

本基金成立以来分红0次,累计分红金额0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吴振翔,自2021年10月29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2.75%。

乐无穹,自2021年10月29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12.75%。




央行救市*方法


很多小伙伴以前都问过一个问题

说为啥我们每次讲危机问题和印钞放水,用来举例说明的主要对象都是美联储,很少讲其他国家央行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用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那段精辟的名言来解答:

“如果你控制石油,你就控制了所有国家;如果你控制粮食,你就控制了所有的人类,如果你控制了货币,那你就控制了整个世界。”

每次都从美联储说起,最直接的理由就是:美联储控制着美元,而美元是*的世界货币。

我们在之前的《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里面,曾经讲过

20世纪最重要的事情不是一战二战,也不是苏联解体,而是美元和黄金脱钩,再和石油挂钩。从这天起,一个真正的金融帝国诞生了。

整个人类都被纳入到美国的金融体系,美元的全球霸权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建立的。

美联储从此成为了世界上最为重要的金融机构,也是实质意义上的全球央行。

这也是为啥全球央行和金融机构,都在紧盯着美联储的任何动向。

因为它的一举一动,都意味着全球资金流向的变化,和货币宽松程度的调整。


01 危机的四个阶段

西南证券曾经复盘过历次危机的四个阶段,以及期间大类资产的表现情况。

从下图我们可以看出。

横轴代表的是经济基本面的变化,纵轴代表的是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的货币宽松程度。

横轴表示的经济基本面,和纵轴表示的美元流动性排列组合,最终形成了四个象限。

随着经济基本面和美元流动性的变化,不同类型的资产会显示出不同的走势。

左下角是流动性恶化+基本面恶化的第三象限,这是很典型的危机状态。

在这个阶段大家往往对经济信心不足,避险情绪也非常的浓厚。

在这种情况下,所有风险资产类似股票都会被抛售,价格也呈现暴跌。

最恐慌的时候,哪怕是人们觉得具有避险属性的黄金和债券也不例外,这是现金为王的阶段。

很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3月疫情爆发的时候,大家为了获得流动性不断抛售各种资产,同时买入美元避险。

这时候我们看到的是

全球风险资产价格都在暴跌,只有美元指数因为全球避险买入在暴涨。

因为有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教训,美联储和全球主要央行这时候并不会放任危机爆发。

所以你才看到全球央行很快出手,下场各种救市。各种救市政策频出的同时,也在不断注入流动性。

什么降息降准量化宽松,各大央行入市买公司债买商业票据。

这时候因为利率是走下行趋势的,在这个背景下,你会看到债券和黄金开始转升。

随后市场开始步入左上角的第二象限,流动性改善+基本面恶化的阶段。

因为单单注入流动性,在疫情最厉害这个阶段,是没办法改善需求的。

大家遇到疫情被关在家里,也不出门花钱了,提振需求无异于天方夜谭。

这些注入的流动性和财政刺激,需要等到疫情消散的差不多,经济开始恢复,才能变成真正的需求。

所以全球主要央行注入流动性的阶段,股票市场和大宗商品市场,依然还是有不小的下行压力。

等到疫情开始消退,之前人们拿到的财政刺激和货币刺激,逐步转化成需求。

市场从这时候开始,才逐渐步入右上角,流动性改善+基本面改善的第一象限。

这个阶段已经开始复工复产,经济也逐步复苏,所有资产价格价格也都迎来上涨。

经济基本面的不断复苏,会推动债市和黄金进入调整期。

利率也会开始因为经济好转,资金需求量增大,开始出现走高。

这也是为啥我们2020年疫情最严重那段过去,连续发文讲了了几次经济复苏以后,告诉大家这里不看好黄金了。

当时讲经济复苏的文章,从2020年7月开始是每月一次。确认复苏以后,我们也指出黄金这里没啥性价比了。

经济开始复苏了

全球复苏都开始了

复苏加速迹象越发明显

金融数据确认复苏加速

为啥这里我们不看好黄金

等后面拜登的1.9万亿美元经济刺激正式实施以后,经济会从之前的复苏,开始进入到过热初期。

既然疫情已经步入可控阶段,经济又开始走向正常。为防止大规模刺激导致经济过热,政策就要考虑退出了。

到了这个阶段,市场已经逐渐步入右下角的第四象限,流动性恶化+基本面改善的阶段。

现在我们处第四象限的初期。2021年夏天过后通胀明显升温。这时候我们应该就会看到,流动性收紧的随之到来。

等流动性持续收紧几次以后,高企的资产价格就会出现崩塌。

我们又会回到第三象限的流动性恶化+基本面恶化阶段,完成一个循环。


02 流动性收紧是因为通胀

过去一年多时间上面几个象限的变动,是不是有点1.5倍速美林时钟的感觉?

实际情况也确实是这样,现在因为信息传播速度变快,和美联储*的大放水,美林时钟已经变成了美林牌风扇。

大家知道每次经济走到过热期,最怕的自然就是加息,因为往往这时候资产价格已经处在高位。

利率水平的上升,对高企的资产价格可以说是噩耗。历史上资产价格泡沫被刺破,多数也是因为通胀起来以后加息。

这也是为啥我们在《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里面说,最终刺破资产价格泡沫的,是通胀导致的利率上涨。

可以看出现在通胀已经取代疫情,成为很多基金经理最担心的尾部风险问题。

上次我们写《美国十年期国债暴涨,全球市场要崩了么》的时候,也说过这个事儿

市场的预期是,美联储利率会在2022年底开始出现回升,至少会加息一次。

不过我们认为,可能到2021年夏天由于通胀升温,这个加息预期还会进一步提前。

观察现在美国的十年期通胀率,已经升到了最近7年*水平。在过去20年,这个指标对通胀的定价都非常的准。

目前这个指标对通胀的预期是:我们在夏天之后,就会看到通胀显著上升。

从下图也可以看出,全球生产者价格预期会在未来几个月,出现快速的上涨。

现在美国的五年期通胀预期,也已经远远超过了30年通胀预期,这是历史上非常罕见的事情。

再看看目前美国那边来势汹汹的CPI

虽然美联储现在一直嘴硬说,平均通胀率如果不起来,就不会加息。

但是等通胀起来,尤其是食品通胀起来的时候,加息刺破泡沫就成了摆在桌面上的事儿。

这里肯定有人要问了,不加息不行么?既然知道加息会刺破资产价格泡沫,为啥还要加息。

因为美联储决定加息与否的衡量标准,主要不是资产价格,而是稳定物价和就业。

08年金融危机发生的原因是美联储连续加息,但是倒退回2007年,美联储能不加息么?

当然是不行的

要知道加息不仅仅是经济行为,同时也是政治和社会因素多重作用下的产物。

很多人不明白的是,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增速不一定要非常的高,而是要稳定可预期。

经济数据快速增长,但通胀率不可预期才是*的问题。今天通胀3%,明年通胀20%,你是商家你愿意留现金还是资产。

通胀的不可预测和流动性危机一样,都属于信任危机。是对货币和未来经济增长的怀疑和不信任。

美联储作为美元这个世界货币的发行机构,它需要做的是:

稳定国内的同时考虑全球,力求维持全球国家对美元的信任。

之前大家经常讨论的一个话题就是,美国通过美元潮汐薅羊毛。那为啥这么多年大家宁可被剪羊毛,也要囤美元美债呢?

一方面美元是世界货币,可以在世界各地通用,购买各国所需的大宗商品、

另一方面是因为美元美债的预期非常稳定,积累的信用和流动性也很强。

世界上至今还没啥其他货币,在现在的状况下,能够替代美元。

除了通胀预期和货币信用的问题,美联储加息与否还必须考虑的是实际通胀压力,这一点也是全球央行都在考虑的重点。

之前我们在《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也说过,加息不单为了经济目的进行的,而是迫于实际通胀的压力。

消费品尤其是食品价格的上涨是各国不能承受的,底层吃不起饭是要出事情的。

食品价格上涨的压力,会让央行不得不开始考虑加息和收紧货币。

因为没有哪个国家能承受食品价格上涨太快,带来的社会秩序失控的代价,美国也不例外。

然而在经济过热,资产价格高位的背景下,加息这玩意从来都是个两难的动作。

不加息回收货币的结果,就是物价飞涨,老百姓怨声载道,社会秩序失控。

然而加息累积几次之后,又会带来债务崩塌,那时候我们就会看到,美股大瀑布的到来。


03 每次危机都差不多

说起来世界步入工业时代以来,最近几百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夕的征兆,都是在不断重复的。

虽然因为历史时代不同,表面看历次全球经济危机,都有当时那个阶段独有的特点。

但如果从底层逻辑来观察,任何历史时期发生全球性经济危机,共性依然是非常一致的。

首先是因为从社会整体看,由于贫富分化走到*,导致了全球消费市场的饱和化。

原因之前我们在《通胀以后就是债务崩塌》里面也讲过,日常消费品这种东西,还是要靠广大人民群众消费的。

为啥1929年发生了大萧条,因为社会贫富分化太剧烈以后,老百姓口袋里没有钱。

生产出来的东西卖不出去,资本家们自然就要降低产量,减少劳动力雇佣。

减少劳动力雇佣,又会造成更多的人失业。失业以后大家更买不起东西,资本家只能进一步减少雇工和降低产量。

在这种情况下,整个经济就循环不起来,还会陷入东西卖不出去,老百姓失业,东西更卖不出去,失业加剧的循环。

其次是到了这个阶段,因为全球消费饱和化,往往会呈现出制造业大国集体产能过剩的局面。

这种产能过剩从国际上看,会体现在世界主要制造业大国出现各种贸易争端和矛盾激化。

很多小伙伴应该还记得川普时代开始,不停的在和全球各国打贸易战吧,其实就是这个原因。

之前的1929年大萧条也是这样,因为全球陷入消费饱和,制造业大国产能过剩。

当时的世界消费中心美国竖起贸易壁垒,英国搞起了殖民地内部大循环。

后发的主要工业国日本和德国,因为国内老百姓太穷,消化不了国内的过剩产能。

国外的主要市场英美又关上了大门,所以他们只能转向军备消化过剩产能,通过征兵和扩军创造就业。

因为大量征兵和扩军,可以消化无法就业民众。兵员多了自然需要军备。过剩产能生产出来的军备,也就被消化了。

不过军队不能无限扩张,维持这么庞大的军队如果不打仗,国家就会走向破产。

后面德国日本这些国家发动二战,对外掠夺财富消化军备,防止国家走向破产就成了必然。

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随着工业化大生产带来生产力水平极大提高,产能变得不再是问题,反而出现相对过剩。

问题是怎么消化这些过剩产能,怎么让投资这些产能的资本赚到钱,才是*的问题。

产能过剩东西销售不出去,投资制造业不赚钱,自然资本就会转向其他赚钱的行业。

为啥国家一直呼吁资本投资制造业,大家却充耳不闻的拿着钱,跑去炒房炒地炒股票,不愿意投资实体经济,还不是因为实体回报率低。

所以这个阶段大家看到很明显现象就是:之前制造业积累的财富和利润,持续转移涌向各种资产,推高资产泡沫。

这导致了劳动所得和资产增值所得的差距,肉眼可见的在不断拉大。

就像我们之前在《为啥现在单靠勤劳,是没办法致富的》里面讲的一样。

在低息环境下,资产价格泡沫会不断积累。等泡沫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变得非常脆弱,对利率非常敏感。

原因我们在《全球资产价格泡沫,最终会被什么刺破》里面,其实也讲过。

后面如果通胀来袭央行被迫提高利率,就会刺破高位的资产泡沫,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

最近我们一直出各种政策,不断打压房地产市场变相加杠杆,其实也是这个道理。

现在美股没有飞流直下,很多人在楼市杠杆套杠杆,你是看不出任何问题的。

等到美股开始瀑布,全球金融危机拉开序幕,高杠杆的投资的压力也就来了。

可以说现在不停的限制楼市加杠杆,提高首付比例加厚银行安全垫。

本质上就是在预防后面美股暴跌,引发全球金融危机以后的连锁反应。

这是我们在《房地产咋就成了威胁金融安全的灰犀牛》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经济的核心问题是钱,你可以把钱理解为信用凭证。货币的诞生就是为了取代物物交换,本质上就是一种信用。

我相信你给我的一般等价物--货币,能换到我想要的东西,这就是货币的信用。

因为这个信用的存在,一般等价物是什么都无所谓。可以是开始的黄金贝壳,也可以是现在廉价的纸币甚至是电子符号。

这些信用依托央行存在,整个市场的信用就是央行的信用,凭借央行的权威性做保证。

到了现代社会,钱=信用=债务,可以说债务决定了货币的扩张。

所以我们会看到,经济的繁荣和债务杠杆的提高,基本上是同步的。

这些债务的周期有长有短,短期债务量达到顶峰的过程,也就是经济繁荣的顶峰。

大家应该记得,国民老公家最风光的时候,就是债务杠杆扩张最快的时候。

当整个社会步入偿债期,那么我们会看到短期经济萧条和危机诞生。这个周期间隔,差不多是十年。

如果把时间拉到更长,会发现长期债务周期间隔大概是60年,也就是我们说的康波周期。

当短期债务周期叠加长期债务周期会发生什么?上次发生了1929年经济大萧条,随后爆发了二战。

如果做过统计也会发现,历史上每一次危机,多数是从证券市场泡沫破裂开始的

首先是股市或者债券市场崩溃,之后引发了连锁反应,各种高估的资产泡沫都会随之破裂。

银行体系因为资产泡沫破裂收紧贷款,市场上的流动性枯竭逐步影响到实体经济

这个阶段其实多数老百姓还并没啥感觉。

等到失业率和收入下滑传导到居民部门,往往已经是传导的最后一步了,这时候危机已经步入中后期。

因为危机是分阶段的,美国30年代大萧条和08年大衰退,起因都是股票和债券市场崩盘。

企业在信用紧缩的背景下,根本没法借到钱,慢慢扩散成整个经济体的危机

这里面的时间跨度,远比大家想象的长。可能是一年时间,也可能是几年时间。

比如距离我们最近的那场次贷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早在07年秋季就已经发酵。

但这时候大多数人并没啥感觉,只是股市开始下跌了。如果看各种资料,多数人都觉得危机是在08年发生的。

因为08年时候基本是危机顶峰,标志性事件那时候也出现了,雷曼破产了。

这时候美联储不得不被迫出手救市,充当最后贷款人的角色,拯救经济。

多数人这时候才恍然大悟感受到危机来了,其实这个阶段,都该准备出手抄底资产了。

因为每次危机以后,央行能采取的手段并不多,也就是固定的三板斧。

比如大规模印钞票搞经济刺激,就是是一定会用到的一种手段。

大印钞会让你手里的钞票贬值,带来资产价格上涨。穷人手里并没啥资产,所以贫富分化会进一步拉开。


04 央行救市三板斧

从历史上看,遇到金融危机,央行救市固定的三板斧从来没变过:稳定金融、刺激经济、准备退出。

稳定金融的方式,主要是稳定资产负债表。从资产负债表的构成因子,来解决问题。

我们之前在这篇《后面我们即将面对的,是美股版次贷危机》,讲过资产负债表公式的意义。

资产负债表这个公式是:资产=负债+本金。我们可以看出,这里面有资产、负债和本金三要素。

所以央行稳定资产负债表的方式,依然是三板斧:稳定资产价格、降低负债成本和注入本金。

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时候,美联储做了点啥,来稳定资产价格的呢?大量买进有毒资产。

为稳定资产价格,美联储首先会自己下场买货,承接市面上大型机构的抛售。

这等于是主动下场,通过增加市场上的购买力,直接稳定资产价格。

2020年因为新冠疫情,导致资产价格暴跌的时候,其实美联储也下场稳定资产价格了

只不过这次,美联储是通过大量买入企业债和垃圾债,来稳定资产价格的。

降低负债成本这件事,就比较容易理解了。每次危机我们都会看到美联储降息,这本身就是在降低负债成本。

在过去的加息周期里,我们一般会看到美联储,会把联邦利率抬升到3.5%以上。

这个循环操作,除去收割国外财富,本质上也是在为资本主义的周期性衰退做准备。

因为降息的前提,首先是有息可降。

所以你才看到经济只要复苏,美联储就一点一点小心翼翼的加息,美其名曰防止经济过热。

其本质目的,一方面是通过加息带动美元回流,来收割海外资产填补亏空。

另一方面是积攒后面过冬的口粮,等经济再衰退时候,可以再用降息的手段刺激经济。

因为一旦衰退开始,美联储手里有三四个点的利息可以刺激经济,就能让危机平稳度过。

通常一般程度的衰退,只需要3个点的降息和一两万亿美金的量化宽松就能拉回来,之后经济会自己恢复。

但这种辛苦攒下的救命钱,平时是不能拿出来用的,不然到了关键时候手里还有啥筹码。

所以通常只有三种情况,值得触发大规模降息救命:失业率快速上升,股市急速下跌和通货紧缩。

我们知道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非常剧烈,美联储除了入市购买有毒资产,就是快速降息。

但08年这次直接用掉了5个点利息,这等于说美联储手里储备的子弹,基本打光了。

2015年开始,美联储正式开始加息,一路把利息加到了二点多的位置。

大家应该记得,那时候因为加息,我们每天看到川普在推特上,骂得鲍威尔脑壳疼。

但鲍威尔就是天天挨骂,也必须硬着头皮继续加息。因为这一年是老美收割全球,和储备危机时代子弹的开始。

这是我们在《五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暗战》里面,曾经讲过的故事。

不过这次加息*刺破的,不是别人家的泡沫,而是自己家用企业债回购堆起来的股市泡沫。

所以2019年的时候,我们才看到,美联储居然在加息和收割别国资产目标没完成的时候,突然降息了。

后面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加剧了这个过程,美联储被迫连续降息,打光了手里的所有子弹。

要知道过去已经十多年都没有发生经济危机了,资本主义的十年经济小周期差不多已经到了。

原本酝酿中的美国债务危机,也在这里伺机等待暴炸,这次甚至叠加了60年长债务康波周期。

现在美联储就已经打光了手里所有子弹,后面美股跌下来的时候怎么办呢?

未来可能除了负利率,就没啥其他办法。

最后就是注入本金这个操作。在2008年那次金融海啸的时候,注入本金是特别常见的。

我们看到08年老美注资房地美房利美,注资美国银行,本质上就是注入本金。

防止这些大型金融机构因为资产价格下跌,导致本金损失殆尽,最终不得不破产,引发更大的金融海啸。

稳定金融的操作完成之后,后面的刺激经济,是通过QE这个手段实现的。

如果从原理上说,通过量化宽松刺激经济,其实和稳定金融里的降低负债成本,道理是差不多的。

只不过量化宽松降低的是整个社会的资金成本,还有就是把资金从国债这种避险资产,赶到股票这种风险资产中去。

从2008年开始,美联储通过几次量化宽松,也就是我们常说的QE操作,各种花式购入美国国债。

我们在《美国十年期国债暴涨,全球市场要崩了么》里面说过,国债也是一种商品。

既然是商品,那么价格就是由供需决定的。

美联储通过QE的方式,买入美国国债释放资金。导致的结果是美国国债价格上升,国债收益率下降。

这里面国债价格,和国债收益率是相反的。

国债收益率越来越低,导致之前避险的大型基金和机构,不得不选择转向股票这个风险资产市场。

最终大量资金转向股票市场的结果,就是股票市场的价格,被不断推高。

市面上低廉的利率成本,也导致了企业发债回购的成本,在不断降低。

很多企业都在不断发债搞回购,推高业绩和股价,也就有了后面十年长牛的启动。

我们知道美国老百姓财富主要在股票市场,股价上涨带来的财富效应,刺激了消费和投资,也给美国经济注入了活力。

至于退出这个过程,我们大多数人其实也亲身经历过,也就在五六年之前。

之前我们写过篇《五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暗战》,’说的就是这个事儿。

如果观察美元指数,基本是十年下行周期不断走弱,六年上升周期不断走强。

这是我们在《美元是怎么称霸和收割全世界的》里面,讲过的美元指数规律。

美元指数走势的背后是国际资本的流动方向,走低相当于开闸放水,走高相当于关闸减少流动性。这每次高低起伏的过程,就意味着剪羊毛的过程。

剪羊毛是通过资本快速流动实现的。快速流动带来的*危害是资产价格大幅波动。土地、工业产能和基础设施代表的财富不会也不可能迁移,但是陷入债务危机的国家被要求门户大开之后,会被美元资本杀回马枪逢低收割。

从2012步入上行周期开始,老美就不断在全世界制造各种危机促使美元回流,试图通过资本快速流动收割它国优质资产。

EM国家的外汇储备在2012年出现了明显拐点,美元资本闻到了回流的信号。

2014年下半年开始回流速度加快了,美元指数开始了一波快速上涨。到2015年初,美元指数从80涨到了100。

美元指数的快速走强,就是告诉全球各路资本,我们的紧缩收水要开始了。

紧缩收水的同时,拉爆全球资产价格,收割全球资产,特别是中国资产。

历次美元潮汐里面,美元走强的阶段,对后发国家的资产价格都是一场噩梦,

因为这个阶段必定有一个区域资产价格会崩溃,之后被美元资本杀个回马枪收割。

八十年代的拉美,九十年代的东南亚,其实说到底都是同样的套路。

十年美元走弱,走弱的时候美元放水刺激经济,推高全球资产价格,稀释自己的负债。

六年美元走强,走强的时候美元收水退出刺激,拉崩全球资产价格,资金回流的同时,转身抄底填补自己的窟窿。

这十六年一次的轮回,就是老美吹大全球资产价格泡沫和收割填补自家亏空的全过程。

从2014年这里开始的美元指数上涨,其实就是美联储开始加息,准备退出刺激了。

为啥本来应该2012年就要开始的退出,到2014年才正式启动这个过程呢?

因为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使得老美自己也出了问题,直到2014年才缓过劲来。

所以从2014年开始,我们就看到老美按照过去的各种套路,开始搞事情了。

不管是占中问题,南海问题,还是后面的贸易冲突,都是想通过制造区域动荡,洗劫我们的财富。

这个过程我们在之前的那篇《五年前那场惊心动魄的金融暗战》专门讲过。

可惜这次老美的对手,并不是东南亚和拉美这种小国家。

中国的金融和房地产的管制,使得中国这边的财富并没有像预期一样回到美国。

回流美国市场的,只有欧洲和日本那边的资金,但即使这样也把美股继续推上了新高。

不过这次我们付出的代价也挺大,在2014年开始的美联储收割周期里,我们的外汇储备也下降了一万亿。

这次美国没有收割到财富,之前累积的国债企业债问题,却完全爆发了。

老美不得不停下加息的脚步,突然180度转弯开始降息,因为再加下去要自爆了。

后面就是2020年新冠疫情来了,老美被迫再次无限量化宽松,有时候不得不说国运在我们一边。


尾声:

可以预见的是,下一轮危机产生的时候,全球央行也并不会有啥新花样,依然还是这三板斧。

因为在没有热战发生,可以刺激需求的背景下。央行能采取的刺激经济措施,也依然还是这几样。

事实上从金本位开始瓦解,就意味着现代金融体系已经步入信用时代。


本国发行的货币,只是一个低成本的工具。

你把它当成是钱也可以,纸也可以。最终目的是通过调节货币这个工具的数量和价格,维持经济和就业稳定。

所以就像我们在《美国最厉害的,就是借债根本不用还》里面说的一样。

未来很长时间里,资产价格大概率还会继续上涨,劳动所得依然无法和资产所得相匹敌。没来得及上车的人,依然会被甩出很远的距离。


因为这个阶段美联储这个全球央行,也没啥更好的手段。只能靠一次次的印钞,尝试把钱送到穷人手里。

不过和央行期待的结果不同的是,每次印钞以后都是富人更富,穷人更穷。

比如新冠疫情之后,因为全球央行大放水,各国3000万美金以上财富的高净值人群,都在大幅增长。

很多穷人却失去了工作,只能靠领取政府发放的财政救济,才能勉强把日子过下去。

不断印钱支撑经济的结果就是:钱越印越多,资产价格越来越贵,社会整体的贫富分化越来越大。

说起来每次经济危机的根源,都是剧烈社会贫富分化之下,资本还在继续投资,试图获得利润。

但是普通老百姓却因为口袋里没有足够的钱,没有办法消耗掉这些产出。

投资持续亏损和大量过剩产能停滞,意味着资本的湮灭,大萧条也就来了。

等到社会贫富分化和穷人数量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在政治上产生强大的破坏力。

要知道现在四十岁以下的美国人手里,只有不到百分之六的社会财富。

这批人群一旦出现大规模失业的情况,最终会破坏力非常惊人。


这里有人要问了,过去二三十年都这么搞,为啥就一直没出事呢?

因为如果我们把社会看成是一个整体,贫富分化程度也是有个临界点的。

如果回顾历史会发现,每次前10%的人拿走了45%以上财富的结果都不太好。

第一次到这个位置首先发生了1929年大萧条,随后发生了二战。

第二次到这个位置是07年的时候,随之而来的是08年发生了次贷危机。

第三次就是现在,不知道这次*的社会贫富分化,会擦出大萧条还是局部战争的火花。


转自




央行救市房地产

楼市放松仍在继续,据不完全统计,全国上下有超40城加入楼市松绑行列,尺度越来越大,降低首付比例,限购限贷放松、购房补贴等等。

对于楼市的态度,两会也给予不偏不倚的定调,维稳楼市,因城施策,满足合理住房需求。

从地方政府到中央,似乎都预示着房地产行业将步入回暖期,但实际却不如人意。

1 至暗时刻

近日,央行公布2022年2年金融统计数据报告,其中显示——

2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23万亿,同比少增1258亿。分部分看,住户贷款减少3369亿,其中短期贷款减少2911亿,中长期贷款减少459亿。

人民币中长期贷款直接和房贷相关,不增反减,映射了当下购房市场情绪低迷。值得注意的是,2月中长期贷款也是自有数据统计以来*负增长,远超过2008年金融次贷危机对楼市的影响。

数据不会说谎,可以说,当下的楼市已经到了至暗时刻。明明各地已经在陆续为楼市松绑,可数据依旧冰凉,为什么会产生这么大的反差?笔者认为有两方面原因。

1、疫情对于经济的重创。

疫情自2019年末爆发以来,到如今已经持续了两年多时间,疫情的影响,使经济增长乏力。

过去我们是高速增长的经济社会,很多问题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可以得到合理解决、安置;可一旦慢下来,又加上疫情疫情肆虐,经济增长承压,问题出现。

企业生存困难,对应的就是降薪与裁员,以及社会就业与失业等问题,大家不无感知。

前两天看到一份数据报告,2022年2月,中国16-24岁人口调查失业率为15.3%,处于相对高位的状态,就业压力大。

一方面是收入减少,另一方面是失业风险。大家对于前景预期不乐观,不敢消费,甚至是没钱消费了。而房子作为大宗商品,大家慎之又慎。

2、调控对于信心的打击。

信心比黄金重要,这是真理。这种心理层面的东西,最难控制,膨胀时,收不住;低落时,又难以激发。

比如2020年上半年深圳楼市疯狂之际,在面临“715新政”调控后,二手房成交量与价格继续暴走,为什么控不住,根本上是信念,潜意识认为,深圳楼市还会涨,信心大于调控阻力,这种共识是可怕的。

随后,官方逼不得已出台二手房指导价,这才慢慢平息下来。

2020-2021年,全国楼市遍地开花,调控政策由松到紧,层层加码,大家都对于房价涨的预期值被敲碎,至少认为,短期不会再涨,买房可以且等且看。

所以,当信心不再后,买房意愿普遍不高,观望情绪蔓延,这也是当下楼市最真实的状态。

疫情使得居民收入减少,调控使得信心覆灭。想让楼市回暖,倒也简单,提高居民收入,或者把信心给拽回来,但每一样都是何其艰难。

2 “救市”加码

楼市大环境整体是冰凉的,以深圳为代表临深城市,寒意阵阵。

之前惠州有计划松绑楼市,针对大亚湾片区鼓励人才购房、团购八折等优惠;而今东莞也开始了,在土拍上做出重大调整,即取消限售价、竞买保证金大幅下调、部分取消配建要求。

1、取消限售价。

本次东莞发布的8宗土地,虽然有总价限制,但对建成后的新房销售价格没有约束。

比如去年10月份流拍的长安地块,如今取消了“首批*房价毛坯不高于41998元/㎡”的规定;塘厦地块也取消了“首批*房价毛坯不高于 38220元/㎡”的规定。

除了这两块,其他6块同样没有限价规定。

2、竞买保证金大幅下调。

部分地块竞买保证金大幅下调,房企参与的门槛大大降低了。

比如长安地块从2021年的22亿元降低到10.1亿元,下降幅度为11.9亿元;塘厦地块从原来设定的12亿元下调至4.5亿元人民币,下降7.5亿元。

3、部分取消配建要求。

配建是基本操作,一般只要开发商拿地,都会有相应的配建要求,人才房、安居房,学校等等,如今东莞的土拍中,部分地块取消配建要求。

比如长安地块去年要求无偿配建宗地10%的比例的安居房和停车位,在这次新挂牌中就给取消了。

以上3点,意图很明显了,就是给房企纾困,嫌弃利润少,那就取消限售价;没钱竞拍,那就调低门槛;钱少事多,那就取消配建。

只是苦了买房人,以后可能没那么多限价楼盘给你选了,且买且珍惜吧。

最近两年拿地要求严格,到处都是限价地,买房人看得眼花缭乱,选择多,下手也就犹豫了,目前东莞这个土拍规则的调整,看起来是在救房企,实际更是在救市场。

以房企拿地的激情,让土地市场热起来,从而带动冷淡的成交市场(2月二手住宅成交仅534套,大湾区垫底)。这招有没有用呢?有用。过去通过拍高价地,面粉贵过面包价,释放房价上涨信号,点燃买房人的信心。

但这是在过去,当下这个市场环境存在太多不确定性因素,能不能带动成交,还需要观察。

因为从最近的市场来看,调控放松不一定能带动市场,调控不放松,也不能认定市场起不来。

举个例子,前段时间救市最猛的郑州,又是限购放松,又是不认房不认贷等,但目前来看市场仍未见明显反应,当然可能由于郑州库存太大,有数据监测显示,截至2022年1月,郑州短期库存去化时间近20个月,中长期土地库存去化时间2年以上。

反观上海,没有明显的政策刺激,市场表现非常好,尤其是豪宅市场已经被彻底点燃,有消息显示,3月开篇,就成交了20套豪宅,套均总价都是3000万以上;最近两月,1亿以上的房子也有不少,1月份成交的道里官邸560,*成交总价1.5亿;古北壹号,成交的4套总价都在2亿左右。

所以说到底,一个市场能不能起来,有多方面的因素决定,调控政策,供应大小,需求多少,购买力强弱等等。

最后,说回深圳,由于调控+疫情的影响,各区不动产中心全面关停,从企业到个体,停摆一周。

本月截至14日,新房住宅成交1227套,二手房住宅成交513套,这个数字已经让人产生不了任何兴趣。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央行救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央行救市、汇添富移动互联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