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宝会倒闭吗,支付宝为啥很多人都不用了

2022-08-08 1:51:00 股票 xialuotejs

支付宝会倒闭吗



本文目录一览:



最近支付宝频繁地登上了热搜,先是在某个特殊的日子支付宝突然崩溃了,许多人发现自己登不上去。后来更是有人反馈自己在使用支付宝的时候经常崩溃很影响使用体验。之后没过多久又有一个关于支付宝的话题引爆网络,那就是有人问放在支付宝的钱要不要取出来。可见网友们都很关心一个问题——我们放在支付宝里的钱真的安全吗?

支付宝到底安不安全

相信现在绝大多数的人都一样,出门根本不现金,原因是大家早已经习惯了电子支付。

现在国内的第三方支付业务,基本已经被支付宝和微信支付两家所瓜分。尤其是支付宝甚至市场份额已经超过了50%,这种体量甚至让许多银行都自愧不如。

除了支付,平时还会有许多用户把用不到的钱放进支付宝,还有些人会把钱存进余额宝等。那么我们存在支付宝中的钱真的是万无一失的吗?当然不是。不过倒也有不少人希望自己存在支付宝的钱出点闪失,因为那样的话你就发了,支付宝当初为了让人放心存钱,所提出的赔付是非常高的。

虽然财产出现危险的概率微乎其微,但是我们的财产还是有理论性概率出现损失的。

因为把钱存进余额宝,本质上可以看作是一种管理钱财的行为。存入支付宝的钱会被用来投资,赚了钱会人家会把本金还给你,然后赚到的钱还会按用户比例分成。

也就是说本质上,我们这些钱最终是被用作了投资,那么大家都知道,即使再稳定的投资都有亏损的风险,因此理论上说我们存入支付宝的钱也不是万无一失。不过这概率非常小,就目前形势看来,除非他们和支付宝都破产倒闭,否则我们的资金出现损失的概率几乎为0。

支付宝会关闭吗,如果关闭,我们的钱还能拿得回吗?

许多人认为或许支付宝在不久后就会迎来重要的变动。那么支付宝真的有可能关闭吗?如果关闭了,我们的钱还能拿得回来吗?

其实这一点大家完全不用担心,支付宝目前体量十分庞大,除非万不得已,是不会盲目关停支付宝,一旦关停会给许多消费者带来不方面,目前还是会以引导和监管为主。

就算支付宝被关停,我们的钱也不会受大损失,因为支付宝只是个赚差价的“中间商”,也就是说,我们的钱根本不在支付宝手中,支付宝也没有权利动用用户的资金,所以即使支付宝倒了,我们的钱也还是会如数奉还。

为什么许多人越来越不相信支付宝

尽管很多人明白支付宝的出现安全问题的概率并不大,还是有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把钱从支付宝中取出来了,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其实,这很有可能预示着支付宝逐渐迎来的信任危机。

我们都知道,阿里巴巴最近风波不断。

首先是蚂蚁上市失败,相关部门在经过了仔细调查之后,发现蚂蚁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叫停其上市并进行了约谈,这让许多用户嗅到了一丝令人不安的气息。

其次,阿里最近一年多次因为垄断、违规兼并、监管不严等多种问题,被国家相关部门约谈、处罚、警告。这让许多人看出了目前阿里的处境十分不稳定,未来阿里何去何从暂时还不能妄下定论。因此,为了保险起见,大家决定暂时将支付宝中的钱先转出来,以防不测。

除此之外,马云的人设崩塌也是许多人不再相信支付宝的原因。支付宝从创立以来,就仅仅和马云的名字捆绑在一起,可以毫不夸张地说,马云就是支付宝的形象代言人。

而最近一段时间关于马云的议论始终没有听过,马云逐渐跌下“神坛”,有些人认为马云就是各位视图的商人,有人认为马云露出来真面目,总之大家已经明白马云不是圣人。相反,马云是一个精明的商人。

这种形象上的转变让不仅让马云人设崩塌,支付宝在人心中的心想也逐渐发生了改变,许多人担心支付宝会和马云一样迎来突如其来的转变。

支付宝该何去何从

就目前的形势来看,无论是阿里还是支付宝形式都不容乐观。虽然不至于迎来灭亡,但是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是可以预见的。毕竟作为全中国,甚至全世界都在使用的支付软件,支付宝的体量太过庞大,一旦出现问题将会带来意想不到的灾难。因此,官方必须介入,对支付宝进行监管、指导,这样才能够保证支付宝能够更加平稳、顺利地发展。

我们都希望,阿里和支付宝能够走过风雨迎来新生,毕竟我们见证过它的辉煌,不想看到它因为误入歧途而最终走向衰败。总得来说,经济想要发展得更加快、更加好需要少不了监管和引导,靠企业自己去摸索不仅速度慢,而且有可能会因为误入歧途惹出大麻烦。




招行基金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基金销售机构*公募基金保有规模出炉,二季度权益类基金激增4300亿,100家机构的非货币基金规模存量激增近8000亿。


7月2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公募基金保有量规模100强榜单。在今年二季度股市巨震中,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前100强权益类基金规模激增4300亿,尤其是在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热卖和债基销量增长背景下,非货基保有规模更是增长7900亿,招行、蚂蚁两巨头的非货保有规模,单个季度新增都超过1000亿元体量。


券商保有量规模中,券商“一哥”争夺战激烈,华泰证券、中信证券分居权益、非货第一名,其中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仅差16亿元。、信达、申万宏源等券商的权益类保有规模,环比也出现大增,在百强榜中排名也上升了10个以上名次。


权益保有量规模激增4300亿

招行、蚂蚁两巨头领先


7月27日,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公布二季度保有量规模。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2季度末,公募基金销售保有规模前100强,保有权益类基金(股票+混合)规模6.34万亿元,比一季度的前100强规模增长4299亿元,规模增幅7.3%;前100强非货基保有规模为8.68万亿元,环比一季度也新增7939亿元,规模增幅10.1%。


从权益类基金大排名看,招商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量7095亿元,环比一季度新增297亿元,增幅4.37%;蚂蚁基金以6500亿元位居第二名,二季度新增规模也超过350亿元;天天基金、工商银行的权益类基金保有量规模,都站上了5000亿元大关,二季度规模新增都超过了400亿。


另外,建设银行、中国银行*权益类基金保有量超过3000亿元,二季度规模增幅都超过了10%,也都实现了高位的快速增长。


谈及各家基金销售机构权益类基金保有量上升的现象,北京一位基金销售机构负责人分析,2022年二季度股市先跌后涨,4月底以来股市的快速回暖带动了权益类基金规模也水涨船高,叠加部分绩优基金受到资金的净申购,也都带来了基金销售规模的稳步上升。



除了权益类基金外,非货基保有规模的增长更为明显。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蚂蚁基金非货基规模1.33万亿元,位居行业首位,环比一季度规模大增接近1300亿元;招商银行以8597亿元位居次席,二季度新增规模也超过1000亿元;两大巨头的非货基规模,在二季度规模新增幅度都超过了10%,继续实现了规模的高速扩张。


另外,天天基金、工商银行、建设银行等三家巨头,二季度非货基规模新增也都超过了500亿元,规模增幅都在10%附近,同样实现了稳健的增长步伐。


值得注意的是,在非货基保有规模中,上述前五强的新增规模就达到了3900亿元,而前100强的新增规模一共才7939亿元,这意味着前五强增长规模就达到了全行业的半数,公募基金代销市场的“龙头效应”分化现象也非常显著。


上海一位券商人士分析,头部银行非货基规模的快速增长,可能主要来自于今年二季度发行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一般而言,同业存单指数基金的托管行,通常也是基金的主销渠道,今年二季度发行成立的上千亿规模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为这类头部银行非货基规模的扩容增色不少。


Wind数据也显示,今年二季度中,伴随着A股市场大幅波动,中低风险收益产品受到资金追捧,今年4-6月间成立的25只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大卖1618亿元,托管在工商银行、招商银行、建设银行等旗下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募资规模还纷纷达到了100亿元规模上限,为这些机构的非货基规模的增长贡献不小。


券商“一哥”争夺战

华泰、中信分居权益、非货第一


除了排名靠前的头部银行外,在券商销售机构保有量中,华泰、中信证券的券商“一哥”争夺战也非常激烈。


协会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二季度末,华泰证券权益类基金保有量1266亿元,比一季度末增长36亿元,仍然超过券商行业霸榜多年的龙头——中信证券,位居券商机构权益类基金保有量*。


不过,中信证券*权益类保有规模为1250亿元,距离*的位置也在不断缩小,两者的差距也从一季度的相差67亿元,到目前收窄为仅差16亿元。


从非货基保有量看,中信证券的非货基保有量规模1462亿元,已经再度超过了华泰证券同期1407亿元的规模。二季度中,中信证券非货基保有规模新增146亿元,位居券商行业前列。


据一位券商人士分析,中信证券二季度非货基规模增长明显,非货的提升可能主要来自于债基的销售,因为今年二季度股市大幅震荡,债基等中低风险产品受到资金青睐,规模出现了较快增长,而且中信证券在机构客户和高净值客群积累深厚,可能带来了非货基保有量的快速扩容。


除了两大券商巨头外,广发、中信建投、招商、银河等头部券商,分列券商系保有量规模3-6名,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分列500-800多亿之间。


另外,二季度权益类基金保有量规模中,证券出现大增,权益类基金保有量从53亿增至274亿元,规模激增4.3倍,在百强榜中排名也从74名上升到45名,单季度排名上升29位。非货基规模也从61亿元增至363亿元,规模增幅接近5倍。


另外,信达证券、申万宏源证券、恒泰证券等,权益类基金保有量规模也出现50%以上的增幅,同样位居行业增幅榜前列,在百强榜排名中也都上升了10个以上的名次。


据上述上海券商人士分析,证券权益类基金和非货基保有规模同步增长较快,主要原因是该家机构从2022年开始,公司大力发力开拓公募业务,并在短期内出现了积极成效,可能未来的增速就不会这么明显了。


第三方独立销售机构中,除了蚂蚁、天天两大巨头外,腾安基金、盈米基金、基煜基金权益类基金保有量分别为916亿元、527亿元、493亿元,也位居前30强;汇成基金、同花顺基金、雪球基金、京东肯德瑞基金销售公司等,也跻身行业前50强,权益类基金保有规模从200亿元到400亿元不等。



中国基金报(ID:Chinafundnews)




版权声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分享内容,

转载与合作可联系证券时报小助理,微信ID:SecuritiesTimes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币圈巨震!全球*加密币交所被查,股价已跌去90%丨华为鸿蒙3.0真的来了!国产操作系统,搭载设备已超3亿丨欧洲告急!电网逼近崩溃,伦敦电价暴涨50倍!妖股“天地板”后又“地天板”,700亿地产巨头闪崩15%丨*!菲律宾强震已致4死60伤丨闪崩“天地板”,此前7涨停,发生了什么?知名公司被做空,股价重挫逾10%,公司紧急回应





支付宝会倒闭吗?我放在余额宝里面的钱怎么办

这两年关于阿里、马云的风言风语甚多,其中是真是假,这里不作讨论。然而舆论风波不仅仅是八卦那么简单,阿里背后的支付宝、余额宝、花呗、借呗、保险业务等,牵动了无数人的钱包和生活。

“支付宝崩了”频频冲上热搜,与之绑定的其他关键词也相当消极。很多人习惯将钱放在余额宝中,讨点利息;也有很多人通过支付宝软件购买保险或者理财产品。如果支付宝真的倒台了,余额宝会不会下架?里面的钱能拿回来吗?

在这种担忧情绪不断蔓延的情况下,大批用户一拥而上,跟风从支付宝中转移存款,防止受到损失。支付宝官方也作出过反馈,称目前平台运营情况一切正常,如有异常,也会第一时间通知用户。

“支付宝崩了”,是空穴来风,未必无因。从去年蚂蚁金服上市事件被拦腰截断,加上今年对于马云的敲打力度是有目共睹的大。加上一些真真假假、半真半假的娱乐圈传闻(比如赵薇、张哲瀚事件),支付宝的可靠度正在急速下降。毕竟余额宝不是银行,难听点说也不过是个私人企业托管的金融渠道,难以提供***的电子资金安全保障。

好,我们就来理一理,支付宝崩了的后果,以及背后的逻辑。

首先,必须弄清楚支付宝的归属问题。支付宝属于蚂蚁金服,阿里巴巴持有蚂蚁金服33%的股权,但这三者并不是总公司与分公司的关系,而是母公司与子公司的关系。简单点,阿里巴巴倒了,跟蚂蚁金服和支付宝关系不大。相反,蚂蚁金服和支付宝崩了,才会拖累到阿里巴巴。所以尽管每次阿里出事,大家都开始担心起自己支付宝里面的钱,这确实过虑了。

其次,支付宝、余额宝里面的是什么?实际上里面的是货币基金,也就是必须有基金管理人和基金托管人,支付宝只不过是一个中介一般的第三方平台,是我们申购基金的渠道。支付宝倒了,我们的钱还在银行里或被基金公司用于投资,并没有直接的影响。举个例子:你把钱存在银行里了,结果营业部经理被抓了,这家银行就倒闭啦?你的钱就拿不出来了?当然不可能!你的钱还是你的钱,放心好了。

最后,支付宝、余额宝虽然体量巨大,但总不至于只手遮天。阿里、蚂蚁、支付宝都是一直受到密切关注和相关监管的。一个家大业大的大集团,不会说倒就倒。它想倒,国家还不肯呢。

所以对于支付宝崩盘的事情,不用太过忧心。网络上的八卦只是八卦,不写得骇人听闻一点,怎么骗取点击量?




支付宝为啥很多人都不用了

最近武哥注意到相互宝*一起分摊公示出来了,参与人数越来越少,已经从*峰时期的10580.35万人下降到了7681.25万人,缩水了近3000万人,并仍然以每个月约150万人的速度在下降。而受助人数却在7000至8400人这个区间维持了近1年的时间。

那么,为什么这么多人选择退出?我们要不要选择退出相互宝呢?

相互宝是什么?

相互宝不是保险,是由蚂蚁会员(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发起者和组织者,基于“帮助他人、守护自己”的互助精神,为成员提供的互助共济机制。在符合加入条件并通过审核后即可成为相互宝成员,并通过加入具体的互助计划获得互助、履行分摊义务。(摘自相互宝)

在古代,人们就已经开始为了抵御未知的风险,成立一些类似相互宝的互助组织,当面临个人难以承受的损失时,能够获得互助组织的救助。保险也是在这些互助活动的基础上逐步创新和发展而来。

如相互宝这样的互助对于我们在遭遇未知的疾病风险有极大的作用,并且没有广告、收费透明(理赔额的8%)、没有中间商赚差价,没有资金池,而是根据受助金额进行分摊,一年下来分摊的费用比起重疾险的保险费低得多。

相互宝应是有利于民的,为什么近期的发展却有点不如人意?

相互宝的发展

下图是自2019年2月—2021年10月相互宝参与人数和受助人数的曲线图,相关数据来源于相互宝官方公示数据。

蓝色的线条是相互宝参与人数曲线,红色的线条是受助人数曲线。注意,参与人数的计数单位是“万人”,受助人数的单位是“个”,当两条曲线相交时,代表1万人中有1个受助人。

相互宝互助曲线图

参与人数(蓝色线条)在2019年2月份到2019年12月份,都处在一个快速上升的过程中,从2019年12月份到2020年10月份则处于一个较为平稳的阶段(约为1亿零五百万人),而从2020年10月份开始,则进入一个快速下降过程。

看到这个曲线图,或许大家跟武哥一样会有几个疑问,这里我们一起来解读一下。

一、为什么参与人数大幅增加之后,受助人数却突然有一个低谷,导致红色曲线有一个大大的V形?

事出反常必有妖,根据时间线查询得知,是由于在2020年1月份相互宝执行新规,由于理赔的迟滞性,因此受助人数在2020年2月份大幅减少,而由于前期加入的人在2020年3月份基本都过了90天的等待期,因此3月份受助人数又大幅度反升并保持上升态势。

二、为什么参与人数在2019年12月后已经趋于稳定,却又在2020年10月开始出现大幅下滑?

根据这个时间节点回溯,因为在2020年9月8日银保监发布的《非法商业保险活动分析及对策建议》中点名相互宝、水滴互助等网络互助平台属于非持牌经营,涉众风险不容忽视。接着,美团互助、轻松互助、水滴互助等平台相继关闭。

原本相互宝介绍中就点明了自己不是保险,或许是由于忽视、或许是基于信任,加入相互宝的人仍达到一亿零五百万之多。然而,上述这些事件,让大家对相互宝的存续也开始持怀疑态度。一旦相互宝关停,就意味着之前分摊出去的钱打了水漂,并且分摊金额也越来越大。很多人不愿意承受平白无故的损失,因此大量相互宝会员纷纷退出。

三、为什么参与人数已经开始下降,受助人数却仍然维持了几个月的增长后保持在一个平稳区间?

我觉得这个问题主要有两个原因:

1.由于相互宝理赔的迟滞性,参与人数的下降没有快速反应到理赔人数这条曲线上来。

2.由于相互宝自由进出的机制,当大家开始怀疑相互宝的存续性时,第一时间选择退出的必然是对自己或被保人身体情况较为自信的人群,比如孩子和30岁以下的年轻人。相反身体条件较差的人会选择留下观望,因此受助人数没有随着参与人数曲线波动。

四、为什么上述不利于相互宝的事件过去了这么久,参与人数却依然呈下滑趋势?

参与人数减少,受助人数却基本不变,分摊金额持续增加,于是更多自信身体条件还行的人选择离开,至此进入一个恶性循环。

2.相互宝在提供互助的同时,也开启了他人的保险意识,当大家在注意到相互宝长期存续问题时,开始选择保险而放弃相互宝。

相互宝的未来

这个问题比较大,武哥大胆猜测一下,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从监管层面来看:相互宝可以说是对于社会互助体系的一种尝试与创新,从监管的态度看,20年10月份虽然点名但却没有直接打死。虽然不一定支持,但至少还是允许其继续经营,以观后效。当然,监管叫停的风险仍然在,但我认为这个可能性比较小,即使叫停也是根据相互宝的经营情况而作出的决策。

从相互宝自身来看:由于没有政策或资金进行托底,让大家只凭一厢情愿的信任来为互助买单,而这种信任却因为前文所说的恶性循环逐步流失,因此参与人数越来越少的趋势很难改变。即使有资金进行托底,那这个资金也将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相互宝最终变成一家商业保险公司而已。

因此,我认为相互宝最乐观的未来,也就是相互宝的死忠粉们(我也是死忠粉之一)的支持让参与人数与受助人数走出两条平行线并一直维持。直至有重大事件的发生或政策的变化。

要不要退出相互宝

相互宝的存在或许有其商业目的存在,但仍然是一次利民的有益尝试,很多人都得益于他的帮助。

对于要不要退出,我的建议是,打开你的支付宝分摊明细,如果分摊金额在你可接受的损失范围内,并不介意相互宝万一关停导致的前期投入损失,那么将相互宝作为一个辅助的保障措施仍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欢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支付宝会倒闭吗》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支付宝会倒闭吗、招行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