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桥总咖啡厅
每周一期和你聊聊投资中的那些儿事。
盈利宝总经理桥总,一期一会,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解读投资中的热点问题,陪伴你的投资旅程。
本期话题:
未来一年确定性强的机会——打新基金
如果说现在中国有什么投资是大概率赚钱的,毫无疑问,那就是打新了!
不中签不用交钱,中签了大概率赚钱。
但*的缺点就是中签率太低了,像前段时间上市的中芯国际的中签率只有0.2%,要是中签率高点就好了!
不过呢,市面上有一类投资品种中签率较高——就是通过打新基金参与打新股,公募基金的打新效率可是远高于散户,中签率能达到80%以上。
但是打新基金到底是什么基?
确实,市场上没有这类基金统一的分类口径,所以普通投资者很难分辨哪只基金是打新基金。
今儿咱们就来学学什么是打新基金,打新基金怎么选?
01 什么是打新基金?
其实市场上大多数公募基金都会参与打新,毕竟不赚白不赚嘛。
所谓打新基金,就是它的主要策略和收益来源并不是投资股票、债券,而是获取打新收益。
普遍的策略有两种:
1、【底仓+债券+打新】的“固收+”策略
这种策略维持*的股票底仓要求,配置的大多是低估值的蓝筹白马股,再加上大部分固收持仓,以获得稳定的打新收益。
2、【底仓+股票+打新】的策略
在打新的基础上,发挥基金经理的主动管理能力,博取更大收益。
对于大多数投资者,建议选择第一种策略的打新基金来追求相对稳定的“*收益”。
如果想博取更大收益直接选择权益基金就好了,因此第二类策略的打新基金的没必要单独购买,但是可以在构建打新基金组合中配置一定比例,提升组合整体的收益水平。
02 打新基金怎么选择?
主要看2点:
第一看基金公司
打新基金当然要看打新能力,这个可以从公开数据的报价入围率和新股获配率来看。
同时,因为底仓还有大量固收,因此也要考虑基金公司的债券投资能力。
给大家看一下我总结出来打新能力比较强的十家基金公司。这并不完全是我个人的主观判断,而是查阅了十几篇研报之后得出来的结论,供大家参考。
第二看规模
打新基金对底仓是有一定要求的,科创版打新需要沪市6000万底仓,最近创业板注册制非常火,但创业板是深市的,因此要想全市场打新需要1.2亿的底仓,这是最基本的要求。
整体基金规模不能太大,否则中了一签新股,收益分到100亿规模的基金里,水花都看不到。
当然也不是越小越好,规模太小的基金,底仓一个波动就把打新的收益亏掉了。
对于打新基金的规模并没有非常明确的标准,因人而异,风险偏好低的朋友可以选择规模稍大一些的基金。
普遍的观点,仅参与科创版打新的基金,*规模是2-5亿,参与两市打新的*规模是在6-10亿,且股票仓位不高于40%。
咱们来看一下某券商推荐的打新基金,我觉得还不错。
对于保守的朋友们尽量是以组合的方式来投资,进一步平摊风险,可以关注科创打新鸿雁版。
03 打新基金一年能赚多少钱?
咱直接看数据:
一支“固收+”打新策略的基金,在债券仓位3%收益的情况下,打新基金在打新收益3000-5000万,对应不同规模的收益测算。
根据测算结果说两个关键点:
1、收益不高,6亿规模的打新基金*的情况一年收益14.76%;
2、风险很小,在底仓亏损20%的情况下,都可以大概率不赔钱。
家里的老人让我推荐基金,我一般都推荐打新基金组合。
总体来看打新基金适合稳健型投资者,或者作为激进投资者的一部分配置。
近年来,国家鼓励企业通过资本市场融资,推出了科创版、创业板注册制。再加上海外上市公司的回归,有机构预测一年IPO数量会从之前的每年200家增长到500家,因此对于打新基金来说是一个红利期。
如果你也想分享打新红利期,可以关注盈利宝近期推出的科创打新鸿雁版。
(数据截至:8月27日)
下载并打开盈利宝APP—【首页】—点击活动图即可了解详情并申购鸿雁版。
如果您对科创打新鸿雁版基金组合感兴趣,可以登录盈利宝APP,在首页进行申购~
本篇文章是《金融小伙伴》*之前的文章,不符合当下的时事新闻,阅读时请不要激动哦!
相信很多刚毕业的同学对另类投资子公司不是很了解,更别提求职的时候如何做选择了,今天给大家讲一讲“另类投资子公司”。
什么是券商另类子公司?
1.概念
“证券公司的另类投资子公司”这一概念,应如何理解呢?
根据我国相关法规,证券公司可从事的自营业务包括:买卖依法公开发行的股票、债券、权证、证券投资基金或者国务院证券监督管理机构认可的其他证券。
另类投资即证券公司从事自营业务以外的金融产品、股权等另类投资业务。另类投资子公司即证券公司依据相关规定,为开展另类投资业务所设立的子公司。
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此前一直没有具体的监管规范,主要考虑也是另类公司非证券公司,多从事一些高风险金融业务或另类业务(非证券业务),这一类别子公司是在划定证券公司自营范围时提出的,目的在于将高风险金融业务划到另类公司,证券公司主要从事一些风险相对较低的金融业务。
另类子公司设立后,只是笼统规定证券公司不得为另类子公司进行融资或担保,无其他具体监管规范。
后来各家证券公司的另类公司几乎都发展为全面收购,可以做二级市场投资,可以做一级市场股权投资,可以做私募基金管理人募集各类基金从事各类投资业务,还可以从事一些非金融产品的另类投资业务,等等。
另类子公司不得从事投资之外的业务,至少有两重含义,一是不得进行实业经营,二是不能从事资产管理业务。
2.券商另类子VS券商直投
这两个都是做股权的,之前很像,可谓是相爱相杀,但是目前另类子明显占了优势,不妨来对比一下。
-券商直投
早期直投是投资+保荐的模式。16年新规发布后,被抑制,包括资金来源、风控等。
市面上做得好的公司:
直投新规:券商自有资金在私募基金子公司的投资不得超过该只基金总额的20%,剩下的80%从外部募资。
这一规定让他们必须开始外部募资,让券商直投面临大考验,很多时候外部募资难以凑齐。
直投业务流程:募-投-管-退。募集:压力大,股东和上一个客户;投:比较后期;投后管理:上市、后期融资;退出:比较难
-另类子公司
非股票、债券、权证、证券投资基金以外的业务,如:衍生融资产品、量化投资交易、股权质押融资、过桥贷款、房地产融资、艺术品/红酒
另类投资是2018年证券公司主要的创新收入和盈利来源。2019年,114家证券公司创新规模已接近3600亿元,创新业务收入98亿元,占行业收入比重7.57%。
上交所发布《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股票发行与承销业务指引》,规定科创板试行保荐机构相关子公司跟投制度,即保荐机构或者实际控制该保荐机构的证券公司依法设立的另类投资子公司参与发行人*公开战略配售,应使用自有资金承诺按照股票发行价认购发行人*公开发行股票数量2%-5%的股票,同时明确跟投股份锁定期为自发行人*公开发行并上市之日起24个月。
为什么现在是另类子*的时代
科创板、创业板跟投制度,增厚了券商另类子公司的业绩,目前科创板跌破发行价是比较少的。过去几年,向另类投资子公司增资成为券商的一致动作。
1.科创板跟投带来的东风
继在科创板上大显身手之后,券商另类子公司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
中证协向各家券商及另类子公司、私募子公司下发关于就《证券公司另类投资子公司管理规范(修订意见稿)》和《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管理规范(修订意见稿)》。在对两类子公司近年发展现状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上,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
此次修订稿对另类子公司的业务范围进行优化,并完善另类子公司参与战略配售的制度基础。在科创板跟投“发光发热”之外,券商另类子公司开拓市场新机遇势在必行。
-业务范围适当优化
在券商另类投资尚未严格规范之时,其投资领域相当广泛,衍生品、量化投资、股权质押融资等均有参与,部分活跃公司甚至涉及房地产融资、艺术品、红酒等领域。不过,在直投行业面临整改之际,另类子公司投资业务范围也相对受限,行业活跃度下降。
此后,中证协曾在发布两期《关于证券公司子公司整改规范工作有关问题的答复》,对另类子公司业务范围的的修订。
另外,监管也要求,另类子公司应该审慎考虑偿付能力和流动性要求,根据业务特点、资金结构、负债匹配管理需要及有关监管规定,合理运用资金,多元配置资产,分散投资风险。
在另类子公司开展业务时的禁止性要求,修订稿中也同样予以明示:另类子公司不得对外提供担保和贷款,不得成为对所投资企业的债务承担连带责任的出资人,不得通过参与信托贷款、委托贷款、股票质押回购交易、夹层投资等业务对外进行融资。另类子公司不得负债经营,但因衍生品交易而产生的负债及其他经协会认可并报经证监会同意的情形除外。
-充分设置风险隔离制度
截至目前,中证协网站已公示第二十批证券公司私募投资基金子公司及另类投资子公司会员名单,已有73家券商设立另类投资子公司。
中基协表示,截至2019年底,另类投资子公司基本上清理完成下属机构,层级进一步简化,架构进一步规范,业务进一步回归,合规风控水平不断提高。
无论是券商另类子公司还是私募子公司,借助母公司强大的资源优势进行差异化发展,都是其业务发展中最直接的助力。
-参与战略配售制度基础完善
根据科创板战略配售的相关规则,另类子公司为保荐机构参与跟投的指定机构,同时,另类子公司也可以将跟投持有的科创板股票向证券金融公司借出开展转融券业务。为此,修订稿明确了另类子公司根据中国证监会相关监管规定及交易所自律管理要求被动参与境内交易所股票战略配售的,不受《管理规范》有关“投资+保荐”禁止条款的相关限制。
2.没有募资压力
比如,上市公司共同设立的产业基金终止,其中一个可能是原因是“资金没能按时到位”。要在几个月内募集几亿,太难了。募资环境不好导致很多基金都募不到钱。
受疫情影响,这样的现象正不断浮现。今年来,已有数家由上市公司和VC/PE共同设立的产业基金宣布终止,理由都是一个:募资失败。上市公司产业基金的“夭折”,打乱了企业外延式扩张的计划,也使得部分企业的并购重组活动被迫终止。对VC/PE而言,则少了一个并购退出的通道。
不难发现,基金设立遇阻的重要原因之一均是募资失败。如今募资难、投项目也难,好项目也不多,所以公司暂时不打算募资了,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放在投后管理上。
而另类子公司并不存在这类情况,基本没有募资压力。这样看来,另类子几乎不愁项目,又有钱,所以和其他市场比起来有优势。
目前券商另类的现状
2019年科创板正式开板,在跟投机制的要求下,证券公司不断向另类子公司增资,以满足跟投需求。今年以来,已有20家证券公司对另类子公司进行增资,累计金额210.31亿;其中海通证券先后两次向另类子公司增资42亿元,中泰证券先后两次向另类子增资25亿(*一次公告的15亿增资还未完成工商变更);仅太平洋证券另类子公司减资。
直接股权投资数量排名前20的另类子公司及相关公司,观察其在科创板的跟投数量情况,也可看出目前股权直投业务相对活跃的另类子公司及其母公司在科创板层面的活跃度。
随着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深入及投融资一体化的逐步发展,券商另类投资面临较好的业务机遇。
*公布的券商研报显示,*规模的公募多头产品打新收益率峰值在今年降为11%,创下近三年低位,预计明年打新收益率还将继续下滑。近期新股破发广受市场关注,在A股注册制改革、IPO保持平稳发行节奏、“固收+”基金大扩容、参与打新的市场主体增加等形势下,未来打新的收益率将继续面临下行的压力。
最近好多讨论打新基金的,看不少朋友不太明白,讲几个容易误会的点。
广义的基金只要参与打新,都可以算打新基金。打新与否是看基金经理意愿的,基金完全可以选择不打,场内基金也可以打新,指数ETF也可以,严格来说,指数有追踪误差,参与打新其实是容易造成更大误差的,虽然目前的结果是好的。张坤的易方达蓝筹也是兢兢业业打新的,只不过规模太大了,摊薄后收益看不出来。
在固收+里,打新作为一个增厚收益的手段,所以对规模比较敏感,有的产品为了大头吃打新的收益或者是主要投资机构的要求,就会限制申购。有的产品宣传的时候就直接用了打新基金的名号,造成误解,其实固收+只是打新基金的一个应用,属于狭义的打新基金。
网下打新面向的机构投资者分为ABC三类,A类是公募基金和社保基金,B类是年金和保险资金,C类则是其他,可以简单理解为私募等。
为了百姓财富往资本市场引,政策上当然会给A类优待,B类次之。C类只要有钱就能成立,竞争最激烈,所以获配收益也*。
(目前大概有4500只股票,9000只公募产品,近20000的私募产品)
A类公募基金根据申购赎回费用又分为AC两类,C类一个月后无赎回费,再直接点给个归纳,大概持有300天以内,建议C类,持有300天以上,才会是A类划算,我自己有流动性需要,所以正常情况下,买C类多,体验也好一点,眼不见为净,即使长持是A划算,但大部分人主观感受不到,大部分只能感受到A类赎回时扣除的费用。这里也要注意,打新时AC规模是合并计算的。
如果不知道自己能持有多久,一个鸡贼的建议是AC各买一半,或者A3C7,毛估一下,不用单压A或C。
因为在类固收里,标准接近股2债8,所以限购基金大部分在8亿附近。这样股票仓位也符合两个交易所各6000万共1.2亿市值的要求。(同理,4亿规模就得股3债7,其他的自己推理即可)
办法总比困难多,大部分的限购还是有办法对付的,比如金鹰灵活配置混合(仅作为举例,非推荐)每天申购上限1000元,那我就可以找20个这类机构占比大头的限购基金(不要怀疑数量,有这么多的),一天就可以买2万,多买几天就好了,而且,还有很低的概率吃到机构大额赎回造成的净值暴涨,就当送的彩票。
这个其实也是我的投资框架中的投稳模块,流动性收益性兼顾。
再讲几个实践经验,理论上1.2亿股票市值是*打新规模,但实际因为涨跌和规模,保持难度很大,总体1.5亿以下的基金往往新股报价入围情况不好,今年多家券商研报的大概预期是2.5亿规模12%的增厚,所以1.5亿的预期就会有20%,但现实中真的很难,我试过,我的结论是2-3亿在实践中比较正常,低了容易入围数量不足,高了增厚百分比会降的厉害。
封闭基金大部分也打新,但封闭基金往往规模大,收益增厚不明显,3亿以下的只有两只:添富悦享和财通福鑫(欢迎大家补充),在年初的时候,财通福鑫折价10%,再加上打新10%,安全垫就有20%,在这种情况下,我可以对底层持仓放低很多要求。
提高投资收益,要么更强的指数,要么更高的安全垫。
更强的指数是弱逻辑,更高的安全垫是强逻辑。要知道投资大师的年化是20%,宽基指数8%-10%,有足够的安全垫,我压根不需要选指数就能战胜你,我说清楚了吗?
希望对大家有所启发。
投资是门学问,研究创造价值!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打新股基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打新股基金、券商直投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