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得财富,利得财富有限公司

2022-08-06 19:15:47 基金 xialuotejs

利得财富



本文目录一览:



私募基金谋求公募基金牌照的野心未减。

10月9日,证监会官网显示,利得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得资本”)、苏州海汇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苏州海汇”)的《公募基金管理公司设立资格审批——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正处于接收材料状态。

工商资料显示,利得资本成立于2009年11月,由利得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利得科技”)全资控股。2014年5月,利得资本获得私募投资基金管理人资格。

事实上,“利得系”已经是公募市场的老玩家了。2014年10月,利得科技(曾用名为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收购了原纽银梅隆西部基金管理有限公司49%的股权,同时该公司更名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目前,西部利得基金由利得科技持股49%,西部证券持股51%。

“早就有设立公募基金这个计划了。”10月10日,一位接近利得资本的有关人士告诉

此次再度申请公募牌照,无疑是利得资本的“全牌照”金融集团计划,再进一步。

牌照扩张之路

“参考利得的布局,既有参股西部利得,还是要独立申请公募,应该还是有一个做金融集团的梦想吧。”北京某资深基金行业人士表示。

事实上,早在2013年至2014年,利得连下两城入股华富基金管理公司旗下子公司上海华富利得资产管理公司以及西部利得基金,分别取得基金子公司和公募基金牌照后,同时也有风声称其下一步瞄准了券商牌照。

因此,外界早有猜测其收拢金融牌照的意图。

不过,利得的这块券商牌照最终通过香港1号牌照实现。2018年10月8日,利得证券(香港)有限公司获得香港证监会批准,签发第一类证券交易牌照。

不仅如此,2013年,利得也介入了当时正火热的互联网金融市场。

据利得集团官网信息,2013年利得成立了互联网金融事业部,同时2014年利得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成立,并推出了移动互联网金融平台“天生我财”、互联网理财产品“利得宝”等等。

随着牌照扩张,利得也变身为利得金融服务集团。

不过虽然盘子做大,但利得仍不时有违规行为出现。譬如2017年,利得资本在证监会2017年私募基金专项检查执法中被查出相关问题,因此证监会对其采取行政监管措施。

去年,利得基金销售公司被基金业协会暂停私募基金募集业务6个月,原因即是其存在从业人员有奖销售私募基金的情况以及与无基金销售资质机构合作,公开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的违规情况。

值得一提的是,这次与利得资本共同申请设立公募基金的苏州海汇,则是利得科技的股东之一,不过持股比例并未公开。苏州海汇的控股股东则是A股上市公司*ST新海(002089.SZ)。

同样,上市公司晨鸣纸业(000488.SZ)亦是利得科技的股东。二者入股利得科技均在2015年1月完成股权变更登记。

“私募基金转公募,还是看重公募基金的牌照含金量。”前述北京公募行业人士指出,“但申请公募牌照的机构很多,能否如愿依旧不好说。”

此前也已经有多家私募机构转战公募,其中不乏有规模较大的公司,如鹏扬、朱雀等等。

“私募转公募这一趋势主要源于三点,第一,这些转战的公司,多数产品业绩已经遇到瓶颈,私募领域竞争十分激烈,只有金字塔端的少数机构能够获得的盈利;第二,公募基金公司涉及的领域也比较广,比如公募基金、专户产品、基金子公司等等,能够在继续类似私募业务的同时,发展公募业务;第三,最近几年二级市场比较难做,公募基金征收管理费,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旱涝保收。”格上财富研究员张婷表示。

新公募破局困境不易

正如业内人士担忧,“私转公”的困境也依然存在。此前凯石基金的首只公募产品面临清盘风险,就在行业内掀起不小风波。

“私转公”后新公募如何破局,也是一个关键问题。

“其实本质还是一个公司的资产管理能力,与是否是私转公关联不大。”沪上某公募基金资深分析人士告诉

“新设公募基金还是要有充分的准备,生存方面包括团队建设,包括足够的运营资金,保证在实现盈亏平衡之前能够平稳运行。发展方面,取决于公司领头人的战略眼光,人才的挖掘与培养。”前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表示。

该人士亦指出,“类似睿远基金、鹏扬基金等公司都有对主动权益或者固收产品的侧重,并在市场上已经形成一定影响力,新公司亦可以通过发展自己的特色来实现进一步的壮大。”

从数据来看,鹏扬基金2018年年末非货币基金规模排名在第52位,排名较2017年年末上升了32位,其非货币基金管理规模也从2017年的37.98亿元逐步增至2018年年末的221.03亿元。

“其实私募转公募还存在一定壁垒,比如最重要的资本问题。公募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通常在1个亿左右,有的公司资本不够雄厚,限制了招聘优秀人才以及扩大产品线的力度,导致人员以及产品数量较少。”张婷指出。

除此之外,在客户群体上的差异以及产品上的限制,同样也会带来或多或少的“水土不服”。

“公募业务很多投资范围是受限的,在一定程度上会约束产品投资策略以及产品类型的多样性;而且,公募和私募的客户群体是不同的,这些私募机构在之前积累的客户和口碑不一定会很好的转移到公募领域,会面临一定的客户来源问题。”张婷表示。

(




国家基金委员会

2022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

(按姓氏拼音排序)


根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相关规定,现公布2022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汇总)(按姓氏拼音排序)


2022年重点项目(含重点国际(地区)合作研究项目)工程与材料科学部专业评审组名单(216人)

白海洋

蔡伟平

曹炳阳

曹宏斌

查俊伟

陈阿莲

陈光浩

陈立华

陈龙

陈璐

陈卫东

陈小龙

陈星秋

陈雪峰

陈云飞

程水源

程义云

崔宏志

崔洪芝

崔杰

戴李宗

邓铭江

邓少芝

丁进良

丁静

丁立健

丁轶

杜勇

范大鹏

方攸同

冯国会

冯国瑞

冯夏庭

付峰

付世晓

傅正义

甘志华

高振海

郭宝春

郭东明

郭宏

郭洪波

韩晓东

韩艳春

何柏岩

何琳

何强

何旭辉

何远东

贺健康

胡春

胡文彬

胡文兵

黄传真

江莞

蒋昌波

蒋金洋

蒋青

金海波

靳文舟

鞠杨

康红普

孔杰

李爱群

李红霞

李华军

李军

李克强

李利平

李秦川

李盛涛

李世海

李天匀

李玩幽

李晓光

李彦

李引珍

李志波

李治平

李忠明

林昌健

林嘉平

林明耀

林莘

刘冰冰

刘成良

刘刚

刘岗

刘合

刘鸿

刘俊明

刘林华

刘日平

刘廷玺

刘相法

刘小康

刘志峰

卢春房

卢小泉

罗旭彪

吕金虎

马少健

麦立强

梅国雄

孟进

孟庆波

穆钢

南策文

牛军峰

庞晓露

庞彦伟

齐飞

钱国栋

任洪强

沙爱民

商澎

邵毅敏

沈俊

沈永明

沈政昌

施卫东

石晓辉

石旭东

史林启

宋进喜

宋士吉

宋永臣

宋云涛

孙柏涛

孙宝江

孙金声

孙世坤

孙晓峰

谈和平

唐智勇

陶飞

田永君

涂善东

宛新华

汪芳

王成新

王丹

王峰

王福军

王复明

王浩

王快社

王立平

王桥

王玉涛

王增平

王震坡

王中林

吴新振

吴玉程

武培怡

席晓丽

夏建新

谢续明

邢锋

邢奕

熊杰

熊瑞

徐波

徐桂芝

徐建

徐明厚

徐志康

徐祖信

许小红

薛德胜

薛强

严新平

杨斌

杨俊宴

杨强

杨绍普

杨勇平

杨越

易维明

易雨君

于建群

于中振

余其俊

余彦

俞汉青

俞建成

展思辉

张偲

张大玉

张顶立

张海霞

张宏伟

张进华

张立志

张勤远

张茹

张尚弘

张先正

张新波

张新宇

张义民

张拥军

张政军

赵国堂

郑健龙

郑金海

郑庆东

郑群

周创兵

周德胜

周济福

周建庭

周绍兵

朱大奇

朱宏平


公示期:2022年07月12日至2022年07月19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工程与材料科学部

2022年07月12日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




利得财富管理中心

2008年,全球爆发金融危机,多数发达经济体实施了货币宽松政策,中国也不例外。宽松政策带动了一批行业及产业链的兴起,打通投资者与信托供需两端的第三方财富管理尤为甚之。

利得财富作为第三方财富管理机构便是在这样的契机下起步的,当时利得起步的主要业务便是介绍客户去买信托产品,还提出了‘买信托,找利得’的口号,而发现这个商业机会的就是创始人李兴春。

李兴春,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原子核科学系,后考取南京大学工程管理学院管理科学与工程(金融工程方向)博士,2000年至2008年先后履职携程旅行网高级总监,富友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副总裁,泛亚信托投资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西部发展控股有限公司董事、总裁,履历贯穿了实业管理、证券公司以及信托公司。

起步时,公司叫做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于2008年01月17日在陆家嘴金融中心诞生,并在2016年6月更名为现在的名字利得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利得科技”)。

利得科技在2012年前经过股权腾挪,形成了以李兴春为首的四位自然人通过万稹投资管理(北京)有限公司(简称“万稹投资”)、以及上海恒巽信息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简称“恒巽信息”)两家公司间接控股的股权架构,其中万稹投资占总股份的三分之二。经过了近10年的新资本引入,增资扩股后四位自然人股权有所稀释。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李兴春通过持有万稹投资67%的股份间接持有利得科技共29.73%的股份。同时,自然人胡国英通过持有万稹投资另外33%的股份间接持有利得科技共14.64%的股份,自然人吴志明及李云南通过恒巽信息持有利得科技共23.89%的股份。此外,四人通过万稹投资及恒巽信息投资的上海巽德投资管理中心(有限合伙)共同间接持股利得科技不超过8.43%的股份。也就是说,资本稀释下四人仍掌控了7成以上的利得科技权益,有着绝对的话语权。

话语权意味着执行力,根据之前的报道,李兴春在项目走过风控流程后拥有一票否决权,也说明了其在公司的决定性位置。

2014年在资本进入之前,利得不断扩充业务条线。

利得2009年成立资本管理公司并在2014年取得私募牌照,2011年成立基金销售公司并在2012年获得公募基金销售牌照。2013年入股华富利得资产管理公司取得基金子公司牌照,并在2014年入股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获得了公募基金牌照。

一系列眼花缭乱的操作可以看出,利得在金融牌照的获取上不遗余力。

利得完成原始资本积累后,便吸引到了晨鸣集团、新海宜以及泰富荣诚三家公司的目光,并在2014年完成战略入股。企查查数据显示,三家公司现今分别持股2.75%、2.75%以及1.83%,共计7.33%的股份。

在资本的支撑下,利得形成了四位自然人控股、两家上市公司及多家投资公司参股、西部证券业务协作的股权架构及业务体系。

这个体系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不断完善,基于行业性的原因,完善的过程也不是一帆风顺的。

2018年12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对利得基金销售有限公司从业人员存在有奖销售私募基金以及与无基金销售资质机构合作、公开宣传推介私募基金产品的情况予以暂停私募基金募集业务6个月的惩罚。

由于第三方财富管理诞生年代的“原罪”,一个是趋利的产品代销职能与财富管理之间的隔阂,一个是地产行业的繁荣在激进的杠杆下及政策下不复存在,一个是信托产品刚兑、资金空转、影子银行的不断扩张带来的监管之问,再加上投融两端信息不对称被时间消化的影响,信托公司以及基金子公司的暴利不复存在,行业在2014年后历经了无数的洗牌,而利得在其中也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及发展重心。

截至2018年一季度末,利得集团累积管理资产规模超过1600亿元。面向监管趋严、客户需求驱动的未来,利得是否能继续抓住机遇继续成长仍需拭目以待。




利得财富有限公司


#我是投资理财创作人#


在“二八分化”甚至是“一九分化”的公募基金行业竞争格局里,中型公司遭遇的发展困境显而易见。没有显赫业绩、没有拳头产品、没有明星基金经理、没有良好口碑、没有稳定团队、没有股东支持,“要啥没啥”成了中型基金公司的发展窘境。


在诸多中小基金公司中,作为券商系基金公司的西部利得基金向来以固收类及货基产品出名,但在权益投资方面,却几无进展。


成立近11年,近两年西部利得基金终于摆脱了成立前6年的巨亏状态,走向盈利。然而受到权益固收发展不平衡、无明星基金经理等问题的制约,西部利得基金的权益发展之路尤为艰难。纵观西部利得基金的发展历程,“万无一是”成了他们的真实写照!


权益发展困难重重

新基金发行不顺


西部利得基金成立于2010年7月20日,注册资本3亿元人民币。其前身为纽银梅隆西部基金,后因外资方股东退出,于2014年10月正式更名为西部利得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变更后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持有51%股份,上海利得财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现更名为利得科技有限公司)持有49%股份。


Wind显示,截至2021年一季度,西部利得基金的总规模为644.59亿元,在全行业144家基金公司中排名第55位,勉强算是中间层次的公司。


Wind数据显示,西部利得基金在管产品规模大部分是货基及债基产品,规模分别为306亿元、256.74亿元。但是,权益类产品规模较低,其中股票型产品为28.53亿元,混合型产品为53.33亿元,二者加起来占比仅一成有多点。


从近期西部利得在媒体上所发的宣传来看,西部利得基金声称目前已经“打造成一家以绝对收益产品为特色的资产管理人”。


一般来说,在权益投资领域发展不顺的公募基金都会强调自己要大力发展绝对收益,仿佛进入了一个“只赚不亏”的领域。比如,曾经权益投资风光无限的新华基金,最近也在媒体上声称自己要“做绝对收益投资领域专家”!


不过,一位有过基金行业监管经验的业内人士向侦探哥直言:“公募基金没有绝对收益,他们的公募产品都没有业绩比较基准了?如果有比较基准,又怎么会是绝对收益呢?”

(截图自Wind,2021年4月27日)

显然在当下权益基金大发展的时代,西部利得基金这样的产品结构是不利于长期发展的。要知道,货基近两年的增长已经趋于放缓,而偏重于货基的模式其实是比较危险的,会限制基金公司的增长潜力。


并且相关监管部门已经三令五申,要大力发展权益投资,权益基金是公募基金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从西部利得基金近期的动作来看,该公司也在发力权益类产品,比如近期正在募集中的西部利得人工智能主题指数增强,属于股票指数产品;刚刚成立的西部利得聚兴一年定开混合A/C,属于混合型基金。


然而,缺乏权益类产品的既往口碑、缺乏有知名度的明星基金经理,也让新基金的发行遭遇不顺。刚刚在4月28日结束募集的西部利得聚兴一年定开混合A/C就曾两次延长募集期,基金经理为严志勇和林静。该产品自2021年3月22日开始募集,至4月2日未能达成成立条件,遂将募集期延长至4月19日,而至4月19日仍未能顺利成立,又将募集期延长至4月30日。

王牌基金屈指可数

频频更换基金经理


从西部利得基金的权益类产品来看,并非没有业绩亮眼的“佳作”,比如2018年成立的西部利得事件驱动股票(671030)及2017年成立的西部利得个股精选股票 (673090)的累计回报均接近翻倍。不过,这两只“绩优”基金的最新规模均不到2亿元。


这不禁让人疑惑,西部利得基金并非没有绩优基金,为什么产品规模却上不去,公司权益规模增长也掉队了?


细看这些基金,尽管业绩不错,但规模“长不大”,原因并非纯粹是基金行业马太效应太强导致小公司产品发展不力。在这两只王牌基金身上,能看到产品本身基金经理频频变动,甚至有基金经理中途卸任又被任命回来吃“回头草”,这样的基金,当然也让基民难以全心托付。


西部利得事件驱动股票(671030)自2018年9月26日成立,截至2021年4月23日的累计回报为107.59%,是一只“翻倍基”。不过,尽管业绩可圈可点,但这只基金的管理人相当不稳定,基金经理更换频繁。基金成立时的管理者刘荟如今已经卸任,目前管理着西部利得另外5只权益型产品,中间与刘荟共同管理的崔惠军也离职了。


目前两位基金经理中,童国林资历较老,他早在2004年5月至2006年4月之间就在华宝基金管理过偏股混合型产品,随后主要履职于长江资管、安苏投资等机构,管理的产品类型以纯债型、偏债混合型、平衡混合型产品居多,也有少数股票型及灵魂配置型产品。而张昌平自2020年9月才加入西部利得基金,累计担任基金经理时间不足一年,此前在兴证资管有约6年的投资经理经历。

(截图自天天基金网,截图时间2021年4月26日)

从规模变动看,西部利得事件驱动在2018年9月成立时的总份额为2.33亿份,随后到了2018年底便大幅萎缩至不到0.43亿份,到了2020年三季度末,该基金的总份额仅剩223万份。随后,在2020年四季度,该基金的规模又大幅回升,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最新总份额为0.95亿份,规模1.87亿元。

(截图自Wind,截图时间2021年4月26日)

又比如西部利得个股精选股票 (673090)成立于2017年1月23日,成立以来累计回报为98.38%,接近翻倍(截至2021年4月23日)。该产品成立之初的总份额为2亿份,截至2021年一季度末的总份额仅为0.88亿份,最新资产规模为1.52亿元。


业绩相对来说表现尚可,但是产品管理人的变动却让人摸不着头脑。天天基金网显示,该产品成立时的基金经理是刘荟,到了2018年5月刘荟卸任,产品由崔惠军管理,不过崔惠军在2019年3月卸任并离职,刘荟又继续接棒,然后管理至今。

(截图自Wind,截图时间2021年4月26日)

归根到底,一只产品的基金经理频频变动,反映的是公司产品架构不稳定。一些业绩表现相对还不错的基金,基金经理却频频变动,甚至出现管理人中途卸任,后面又再次吃“回头草”的状况,基金经理的任命与变动如同儿戏,借此足以让外界管窥西部利得基金内部有多么混乱。


而事实上,这更能折射出,西部利得基金在权益投资上人才的不足,明明是业绩还不错的产品,却不能在管理上得到风格的持续,基金经理频繁更换,基金的规模也剧烈变动,持续营销和管理能力出现问题。

投研团队不稳定

基金业绩差


明清时期,朝廷为了防止官员在当地培植势力,实行了流官制度。即官员在一个地方当官不能太久,每隔几年就要换个地方。


不知道是不是出于类似的考虑,怕把基金经理与产品深度绑定了,西部利得基金也特别爱给旗下产品变换基金经理。


不同于有的产品听其名知其基金经理,比如说到“易方达中小盘”就知道张坤,说到富国天惠就知道朱少醒。而西部利得基金的产品管理人堪称“盘根错节”,同一只产品可能被好几个基金经理都经手过,几乎任意两个基金经理你都能找到他们以不同方式出现在同一只产品的管理人中。而且基金经理们都吃得很开,有的基金经理债基、混合基一把抓。


西部利得基金到底是有多爱给产品换基金经理?


以西部利得基金较为资深的基金经理刘荟为例,刘荟自2016年1月开始就在西部利得基金担任基金经理,经手担任过管理人的基金就有十余只,如同“走马观花”一般。然而其中六成以上管理时间都不超过2年,仅1只基金的管理时间超过3年(西部利得策略优选混合A,于2020年11月卸任)。而且,许多产品的卸任与上任让人摸不着头脑。

刘荟管理过的产品一览

(截图自天天基金网,截图日期2021年4月27日)

要知道,基金业绩与基金经理管理稳定性有一定相关性,管理人频繁调动必然对于基金的业绩会有一定影响。


以刘荟目前管理的5只(不分A/C份额)权益类产品为例,西部利得个股精选股票在过去2年的任职回报较优,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前四分之一。然而,截至2021年4月26日,刘荟管理了近一年的西部利得新享混合目前的任职回报还是负的,在3271只同类基金中排名第3221名左右,几乎垫底。此外,西部利得多策略优选混合的任职回报也在同类产品中排名后20%。


又比如从2015年8月开始在西部利得基金任职的韩丽楠,来了西部利得以后管理过近20只产品,其中有一半的产品管理时间都不超过2年。不过也有部分混合型产品管理时间较长,但是业绩靠后,比如她在2015年至2019年管理了四年多的西部利得成长精选混合,花了4年多时间,任职回报才9%。

韩丽楠管理过的产品一览

(截图自天天基金网,截图日期2021年4月27日)

再看西部利得基金的其他产品,批量变更基金经理屡见不鲜。就近期而言,西部利得基金公告称,公司旗下11只基金新增基金经理李安然管理,包括西部利得得尊债券A(675100)、西部利得得尊债券C(007969)、西部利得汇享债券A(675111)等等。

没有明星经理

小微基金遍地


无明星基金经理坐镇,排名中庸,又无明显的吸引力邀请顶级的投资人才加盟,西部利得基金这几年也在努力自己培养基金经理。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4月26日,西部利得基金共有20位基金经理,平均从业年限为3.29年,略低于行业平均的3.80年。阿探哥注意到,在这20位基金经理中,有9位是西部利得基金新聘的基金经理,远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过去一年平均每家基金公司新聘3.80位基金经理)。


查看这些履新的基金经理的管理经验,此前多无公募基金产品管理经验,都是来西部利得基金后才第一次上手担任公募产品的基金经理。


更关键的是,由于没有明星基金经理坐镇,业绩普遍中庸,导致基金成立时的份额就不多,成立后更是被频繁赎回。西部利得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中,小微基金遍地。


天天基金网显示,截至2021年4月27日,西部利得基金的混合型基金中,有15只基金(A/C份额单独计算)的规模小于1亿元,其中规模在5000万元以下的就有11只。

(截图自天天基金网,截图日期2021年4月27日)

为何小微基金遍地?原因还是在于业绩一般,加上没有明星基金经理的信仰加成。


比如成立于2020年9月23日的次新基金西部利得聚禾混合A/C,在成立时AC份额加起来有2.46亿份,然而到了2021年3月31日,AC份额合计仅0.31亿份,成立才半年,份额就缩水近九成。该基金一开始由严志勇及刘荟共同管理,自2020年11月7日又加了一位何奇共同管理,目前共有3位基金经理。


从业绩表现来看,截至2021年4月29日,该基金成立来累计回报为6.97%,在同类基金中处于中游水平,今年以来更是亏损了0.24%,低于同类平均的1.47%水平。


严志勇有3年以上的基金经理经验,刘荟及何奇更是有五年以上的经验,在西部利得基金都属于相对拿的出手的老人。然而,这样的阵容,这只次新基金才发行半年就规模急剧缩水,可见西部利得基金想要挽留住基民的艰难。


十年坎坷发展不顺

近期高管频“换血”


实际上,作为一家成立近11年的基金公司,西部利得基金早些年的发展并算不上顺遂。


西部利得自2010年成立以来,连续亏损了6年,到了2017年才开始盈利。Wind数据显示,2011-2016年的6个财年,西部利得基金合计亏损了1.70亿元。


2017年4月,西部利得基金曾收到证监会下发的监管措施决定书,因多项违规被处罚,被处以暂停公募基金产品注册申请3个月等监管措施。同时,西部利得基金经理张维文、王宇,以及贺燕萍作为西部利得的总经理,也被出具警示函。


要知道,暂停新基金发行3个月,对于公募而言,是非常重的处罚。


当时,证监会列下了四宗罪状:其中最重要的一条是“实际履行基金经理职责的人员与对外披露的基金经理不符”。此外,还有“新动向灵活配置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未按照基金合同约定策略进行资产配置”、“多只基金连续六十个工作日出现基金资产净值低于五千万元情形,未就解决方案召开基金份额持有人大会进行表决”等等。


在经历了诸多坎坷之后,近两年西部利得基金有所起色。Wind数据显示,2017-2019年,西部利得基金的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399.75万元、503.52万元、1236.53万元,呈现连年增长的态势。


在一些官方的宣传文章中,也宣称公司致力于把西部利得打造成一家以绝对收益产品为特色的资产管理人。


在文章开头,那位有过基金行业监管经验的业内人士向侦探哥直言:“权益基金经理比较贵,养投研团队的开支比较大。所以实力不够的话都会说要做债券基金固收,主要是债券上规模,关系比能力更重要!”


在人事方面,近期西部利得基金也动荡频频,高层“换血”不断。


2021年1月,西部利得基金完成了新一轮董事换届工作。1月7日,经公司2020年第三次股东会决议通过,西部利得基金董事长为何方,股东董事为李兴春、曲莉,当然董事(又称股权董事)为贺燕萍,独立董事为张成虎、吴弘。与此同时,沈宏山、严荣荣、沈伟忠则不再担任公司独立董事职务。


2021年1月11日,西部利得基金发布三则高管变动公告,新增蔡晨研、王宇、孙威为副总经理。公告显示,蔡晨研于2010年9月加入西部利得基金,目前担任财务部总经理、董事会秘书、总经理助理等职务;王宇于2016年加入公司,目前担任总经理助理、投资总监、公募投资部总经理等职;孙威则于2015年加入西部利得基金,目前担任总经理助理,财富管理部(筹)总经理。


其中待筹建的“财富管理部”在公募基金中颇为罕见,引人注目。


不过,侦探哥觉得对于权益和固收极不平衡的西部利得基金而言,要做好财富管理绝非易事。在财富管理转型这条路上,权益与固收发展较平衡的大基金公司都难言成功,何况是“权益跛脚”的西部利得基金呢?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利得财富》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利得财富、国家基金委员会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