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随着科创板开市三周年临近,首批25家上市公司三年限售期的网友分享前股份将迎来解禁。7月15日晚间,首批公司齐发公告,其中9家公司股东表示延长锁定期6个月或12个月,或承诺解禁后6个月内不减持。
接受《证券日报》
对中长期发展有信心
9家公司关键股东“惜售”
具体来看,上述9家科创板公司中,中国通号、容百科技、心脉医疗和虹软科技等4家公司控股股东自愿不解禁并延长锁定期6个月;新光光电共同控股股东中*股东自愿不解禁并延长锁定期12个月;天宜上佳、嘉元科技和华兴源创等3家公司控股股东以及交控科技第三大股东承诺在股份解禁后6个月内不减持股份。
以7月15日收盘价计算,上述9家公司延长锁定期和承诺不减持的股份对应市值达808亿元,占首批25家公司理论解禁市值比例超四成。
对于延长锁定期或承诺不减持的原因,大多股东表示是基于对行业前景和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同时为了促进公司长期稳定发展,增强广大投资者的信心。例如虹软科技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延长锁定期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及投资价值的认可;华兴源创控股股东承诺不减持则是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的信心和对公司价值的认可,以及本着对社会公众股东负责的态度,为促进公司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维护广大公众投资者利益。
除上述9家公司股东外,天准科技的实际控制人因前期增持股份,此次限售股解禁后在11月17日前不减持。
开源证券副总裁、研究所所长孙金钜在接受《证券日报》
“9家公司股东表态延长锁定期或不减持,减小了解禁对公司股价的压力,有助于科创板公司大股东的错峰减持。此外,叠加大股东和董监高的减持规则,将进一步减少集中减持压力,有助于平滑对市场影响,维护市场稳定。”东方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邵宇在接受《证券日报》
解禁不等于减持
对二级市场实际影响有限
解禁与减持之间并不能直接画等号。市场人士认为,一方面,解禁后不同股东退出意愿有明显差别,大股东还可能要考虑控制权、维护公司股价等多方面因素;另一方面,即使相关股东需要减持,其减持比例、减持时间也受到减持规则的严格约束。而且,通过询价转让、大宗交易等方式减持,受让方也有限售期约束。
从上交所大股东和董监高减持规则来看,大股东、董监高90日内集中竞价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的1%,大宗交易减持股份总数不超过公司股份总数2%。此外,如果大股东同时兼任董监高,其每年减持上限还不得超过其持股量的25%。由此,经初步测算,科创板此次解禁股东3个月内集中竞价方式*可减持股份市值不足科创板总流通市值的2%,影响程度相对有限。
另外,大股东、董监高通过集中竞价交易减持股份的还应当提前15个交易日进行预披露。据
邵宇表示,解禁后减持是正常市场行为。大股东是否减持与公司估值存在一定关系。只要大股东对公司中长期发展有信心,进行适当减持也是正常需求。
业内人士表示,客观上看,减持是股东固有权利,是上市前老股东合理合法的退出方式,依法合规进行减持行为是正常市场行为,并且受到减持比例、受让方限售期等规则约束。真正受到市场诟病的主要是违法违规减持、重要股东特别是控股股东“清仓式”减持、短期大量卖出的“脉冲式”减持。
不过,开板以来,科创板监管紧盯各类违规“苗头”,一旦出现违规减持将会受到严格监管。更值得一提的是,科创板创设了A股独有的询价转让减持制度,在不冲击二级市场的情况下,为网友分享前股东提供更加便捷和市场化的退出渠道。自2020年7月份推出以来,已有18家公司24批股东实施了询价转让,成交金额约132亿元。从实施效果上看,询价转让前后公司股价波动较小,询价转让计划书公告后1周、15个交易日及1个月,股价平均上涨3.16%、3.95%和6.55%,有效维护市场的稳定性,为股份减持提供了缓冲带。
长期投资价值凸显
解禁后将吸引长线资金“入驻”
开市三年来,科创板已逐渐成为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整体业绩保持较快增长,成长性凸显。2019年至2021年,科创板公司营业收入复合增长率为28%,净利润复合增长率为70%,增幅领先于A股其他板块。今年一季度,科创板业绩也领先其他板块。
Wind资讯数据显示,截至7月17日,已有29家科创板公司发布2022年半年度业绩预告,其中20家公司业绩预喜(预增、略增和续盈),大全能源业绩增幅*,为344.28%。
兴证资管首席经济学家王德伦在接受《证券日报》
科创板开市以来,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有序,投资者交易理性,以形成专业机构投资者为主的投资者结构。业界认为,解禁后个股流通性提高,有助于进一步提升科创板流动性,为机构投资者等长线资金进入创造良好的条件。
兴业证券策略研究中心总经理、首席策略分析师张启尧表示,当前公募基金与陆股通对科创板仍属低配,而流通股本偏低或是影响机构投资者增配意愿的重要原因之一。以公募基金为例,今年一季度,公募对科创板个股的重仓顺序与流通股本及流通市值大小基本呈正相关。未来随着更多筹码进入流通,将为机构投资者入场提供更好的市场交易条件,也将进一步打开增配科创板的空间。
7月15日,上交所发布科创板做市交易业务实施细则和配套业务指南,做市商业务将进入实操阶段。“科创板做市商制度落地,将进一步提升科创板股票流动性,平抑市场波动,增强市场韧性,充分发挥科创板‘试验田’作用,也有助于消化解禁减持压力,推进科创板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孙金钜表示。
科创板开板三周年即将来临,首批发行成立的5只科创主题三年封闭基金,也迎来“解封”。
截至6月14日,广发、富国、鹏华等5家基金公司旗下的科创主题3年运作混合基金均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并已陆续改名。从业绩表现来看,五只基金差距在逐步拉大,头尾相差超过***。
同时,科创板将于7月迎来开市三周年,这也意味着市场即将进入解禁股陆续释放的阶段。截至6月14日,科创板共有428家上市公司,总市值达5.25万亿元。
文中数据Wind,截至2022年6月14日
首批3年期科创主题基金首尾相差111%
进入6月,首批3年封闭期科创主题基金揭开迎来“封转开”(封闭式转开放式)大幕。日前,华安、广发、富国、鹏华、万家等5家基金先后公告称,旗下科创主题三年封闭基金封闭运作期陆续届满,将转为上市开放式基金,并进行更名。
具体而言,6月14日,华安科创主题3年的名称调整为华安智联,并将灵活配置型基金转为偏债混合型基金;6月13日,广发科创主题3年封闭运作、富国科创主题3年、万家科创主题3年A分别改名为广发科创主题、富国创新企业A、万家科创主题A;6月10日,鹏华科创主题3年封闭更名广发科创主题为鹏华创新动力。
回顾此前,这5只基金产品的“火爆”程度仍记忆犹新。不过,时间是*的试金石,受制于各家基金管理人投研策略、管理能力等因素影响,经过3年运作的基金产品业绩表现也呈现分化走势,首尾相差近111%。
Wind数据显示,截至6月14日,广发科创主题、万家科创主题A、富国创新企业A位列前三甲,最近三年的累计回报分别为115.45%、100.6%、92.61%,而鹏华创新动力为55.34%,华安智联则仅为4.57%,而沪深300同期表现为15.53%。
同为科创主题3年封闭期的基金,却有如此大的差距,投资者也不免在相关产品的股吧中表达自己的情绪。
截图:来自天天基金网基金吧
同类产品为何不同“命”?
作为几乎同时成立的同类型基金,面对着同样的市场环境,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命运”?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或许和产品近年来的投资比例和基金经理的稳定性有一定关系,投资者需对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和定位差异有清晰的认识。
从基金资产组合情况来看,定期报告数据显示,华安智联2019年的权益类投资占比仅为2.14%,2022年一季度提升至7.7%;鹏华创新动力的权益类投资占比也在50%以下;而收益居前的广发科创主题、万家科创主题A、富国创新企业A的权益占比相对较高,大多在70%至99%。另一方面,从基金经理的人员变化角度来看,广发基金、富国基金、万家基金、鹏华基金在三年管理中均有网友分享基金经理“从一而终”,而华安基金则是全面“换新”,后已有5位基金经理离任。
某公募业内人士表示,封闭式基金的优势是引导投资者养成长期投资的习惯,减少受市场短期波动干扰的“追涨杀跌”行为;同时也能保持基金规模的稳定,让基金经理将更多时间和精力花在精选好公司。但如果本身管理人员就不稳定的话,对基金业绩的持续性会有较大的影响,也会影响投资者的持有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基金管理公司绩效考核与薪酬管理指引》(以下简称《指引》)的发布,再度引发了业内对于“基金赚钱,基民不赚钱”这一痛点的讨论。而这也是业绩不佳产品被投资者诟病的一点。
以华安智联为例,据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2019年至2021年的管理费分别为671万元、1284万元和1391万元,合计3346万元。而与此相对的是,该基金近三年的业绩回报不足业绩比较基准的六分之一。
一位具有6年投资经验的基金投资者陈先生对
解禁在即如何看?
自2019年6月份开板以来,科创板始终是市场最热门的板块之一。而4月27日A股启动反弹至今,科创板的领跑表现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那么,作为专业投资者,基金经理对于科创板此次反弹是如何看待的?即将到来的解禁高峰对市场有哪些影响?
在南方科技创新混合基金经理王博看来,科创板领跑反弹主要是来自三个方面,一是,基本面的高速成长,二是估值面达到合适水平,三是政策面做市商制度改善流动性和价值发现能力。
就估值层面,他分析指出,“从市盈率来看,科创板开板一年内,整体维持高估值,并且与创业板的估值差异逐步扩大,但自2020年7月以来,科创板市盈率估值与创业板的整体估值水平逐步趋同收敛,在今年以来基本接近一致。这轮反弹启动之时,科创板已经具有明显的估值性价比。”
广发科创主题灵活配置混合(LOF)基金经理李巍则表示,从中长期来看,我们对中国经济和中国资本市场抱以足够信心,但也一定要认识到全球政经治理结构转型与重构过程的曲折和漫长,适度降低风险偏好,更灵活、谨慎地应对一些长期的趋势性变化,在价值导向上的安全可控重于效率成本。
此外,进入七月,科创板公司在上市三周年后将进入解禁高峰,这也是当下市场尤为关注的话题之一。大规模的原始股解禁以及后续潜在的减持压力,是否会影响科创板的投资,成为投资者关注的焦点。
对此,王博对
“复盘市值靠前的前十大创业板和科创板公司,上市公司大股东平均减持股数占总股本的比例在1%-2%,减持公告日距离*解禁日的平均天数在150-400天,可见实际大股东减持的意愿也没有那么强。”他如是说。
他进一步补充道,“考虑到近期A股市场每日成交规模已经在8000-10000亿水平,我们认为科创板解禁规模是可以充分消化的,解禁前的调整压力,也为后续资产配置提供有利窗口期。”
李巍也表示,从成长性来看,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报数据显示,不管是营业收入还是净利润,科创板的成长性优于其他市场。从外资持续流入科创板、内地公募机构提高科创板占整体权益配置仓位比例来看,科创板的影响力及吸引力仍在持续提高。
【免责声明】以下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
周末热点消息不少,如创业板注册制要来了等。今天按惯例,把存在退市风险及下周大额解禁的个股梳理一下,以供大家参考。
一、深夜突发!创业板注册制要来了
6月12日深夜(昨晚),深交所官网正式发布创业板改革并试点注册制相关业务规则及配套安排,共计8项主要业务规则及18项配套细则、指引和通知。
这意味着,创业板注册制要来了,这速度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对券商、创投及创业板优质公司偏利好,对壳概念则偏利空。下周关注市场的反应。
二、7家个股本周披露退市或暂停上市风险
据统计显示,本周共有7家个股,披露退市或暂停上市风险提示。随着创业板注册制的临近,以后退市股可能很常见了,对那些存在退市或暂停上市风险的个股,大家一定要多加小心!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统计时间:6月13日)
三、17家个股下周面临高比例解禁
相对这两周数据,下周两市解禁量出现了明显的上升。据数据统计显示,6月15日至6月19日,沪深两市共有58家个股面临限售股份解禁;参考本周五收盘价,下周两市合计解禁市值逾600亿。
解禁股份占总股本比例方面,下周高比例解禁个股数量较多。下周合计解禁比例超10%个股,高达17家;其中解禁比例前10名,依次为菲林格尔、卫光生物、中马传动、惠发食品、诚邦股份、吉华集团、杰恩设计、卓胜微、必创科技以及渤海汽车。
由于解禁不久的次新股较容易出现大额减持,所以每周都会把次新股解禁单独列一下。下周网友分享原股东限售解禁10%以上的次新股,高达12家,分别为菲林格尔、卫光生物、中马传动、惠发食品、诚邦股份、吉华集团、杰恩设计、卓胜微、必创科技、我乐家居、永悦科技以及西麦食品。
要说明一下的是,解禁并不是洪水猛兽。但是在大额减持频现的背景之下,多几分谨慎并不为过。
6月15日至6月19日,两市解禁比例较高的个股名单,如下表所示。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负!(统计时间:6月13日)
注:少量个股暂未披露解禁公告,实际解禁日期可能出现一两天的偏差;若有偏差,请以公司解禁公告为准。
如果觉得文章不错,点赞支持一下;欢迎关注,每日收看精简财经热点。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创业板解禁》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创业板解禁、汇添富中盘价值精选混合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