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0月11日,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揭晓,3位美国经济学家共同获得这一奖项。
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半授予大卫·卡德(David Card),表彰他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的贡献。
另一半授予约书亚·安格里斯特(Joshua D.Angrist)和吉多·伊本斯(Guido W.Imbens),表彰他们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
2021年诺贝尔奖的奖金为每个奖项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人民币730多万元)。
从左到右:三位经济学家分别出生于1956年、1960年、1963年,分别来自加州大学、麻省理工学院、斯坦福大学。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有哪些特点?一图读懂:
历届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及其贡献:
三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
北京时间10月11日傍晚,202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经济学家戴维·卡德(David Card)、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Joshua D. Angrist)与吉多·W·因本斯(Guido W. Imbens)共同获得该奖项,三人将分享1000万瑞典克朗(约合114万美元)奖金。
其中,卡德“因为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获得一半奖金;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各获得另一半奖金,表彰他们“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
卡德最*的一篇论文,是1994年和克鲁格共同发表的《*工资与就业》。该论文提出,*工资法并没有像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降低工作人群的福利,而是有助于劳工福利提升。他另外被业界讨论的故事,还包括几年前帮哈佛打了一场官司。
安格里斯特则是计量经济学学生眼中的“安神”,他的著作《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被视为近十年计量经济学圣经级教材。安格里斯特还与中国功夫颇有渊源,2019年来华短暂授课期间,他透露深受中国功夫吸引,喜爱李小龙的电影。
卡德曾为哈佛打官司,“因果推断法”成学界主流
本次获得一半奖金的卡德,是位加拿大裔美国经济学家,出生于1956年,1978年在加拿大皇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1983年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经济学博士学位,毕业后就进入了芝加哥大学任教。此后,他先后辗转于普林斯顿、哥伦比亚、哈佛等*学府,并最终“落户”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随后执教至今。
《比较》研究部主管陈永伟告诉新京报
这与他的研究领域有关。卡德研究领域涵盖劳动供给、*工资、技能偏向的技术进步和不平等上升、国外移民对迁入地劳动力市场的影响等。
陈永伟表示,在卡德所有论文中,最有名的一篇就是1994年和克鲁格共同发表的《*工资与就业》。尽管公众普遍认为,*工资法是保障职工就业条件的一项法律,但很多经济学家却对此大有异议。他们认为当政府出台了法律,保障了员工的*工资时,整个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需求就会下降,使得劳动力市场上的失业出现大幅度的增加。这些都是一种理论的推演,而实证的证据则相对缺乏。
如何研究这种问题?一个思路就是所谓的“倍差法”(difference in differences)。这个方法的思路十分类似于自然科学中的实验,卡德等人则借用了这个思路,对*工资的影响进行了分析。
具体来说,卡德和克鲁格选择了*工资法发生变化的加州快餐店作为控制组,而*工资未发生变化的亚利桑那州、佛罗里达州、佐治亚州、新墨西哥州以及达拉斯市作为对照组。通过构建工资与就业水平的倍差法模型的比较,他得到了两个结论: 一是该政策不仅提高了加州低收入群体的收入, 还提高了该州原本工资超过*工资工人收入;二是加州大部分的低工资人群的就业情况也没有受到影响。这意味着,*工资法并没有像很多经济学家预测的那样降低工作人群的福利,而是有助于劳工福利提升的。
这篇论文一经发表,就在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陈永伟称,这种影响不仅是理论上的,更多是由于方法上的。在此之后,卡德和他的合作者利用这些方法对很多劳动经济学问题进行了研究。在他们的推动下,包括“倍差法”在内的因果推断方法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了经济学界的主流方法。
学生眼中的“安神”,喜爱中国功夫,曾来华短暂授课
本次另一位获奖者安格里斯特,1960年出生于美国俄亥俄州,是以色列裔。1982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于美国欧柏林学院获得经济学学士学位,1987年和1989年在普林斯顿大学相继获得经济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毕业后,安格里斯特曾任教于哈佛大学经济系和以色列希伯来大学经济系。1994年至今一直执教于麻省理工学院,现任经济学系讲座教授。
在30多年经济学研究生涯中,安格里斯特在《美国经济评论》等国际学术*刊物上发表了许多具有深远影响的学术论著,先后当选为计量经济学会会士、劳动经济学会会士和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
“安格里斯特就是计量经济学学生眼中的大神。”一位金融业人士对
值得一提的是,安格里斯特2019年曾到暨南大学短期授课三天。在三天的8堂课中,授课教室座无虚席。他依次围绕计量经济学中的几个重要话题展开讨论,包括随机对照试验、工具变量、断点回归设计等。安格里斯特在计量理论的教学中非常重视与现实研究问题的结合,讲解了诸多劳动经济学中的经典论文,包括他关于美国公民参军对其今后劳动力市场表现的研究以及他和Alan Krueger关于教育回报的研究等。
安格里斯特与中国功夫还颇有渊源。他表示,儿时住的小镇很少有亚洲移民,大概从他12岁起,每天放学回家就会看功夫(电视剧)和星际迷航(Start Trek),同时深受剧中功夫的吸引。他表示喜爱李小龙的电影。
三人颠覆了传统经济学对劳动力市场的见解
本次年龄最小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因本斯,1963年出生于荷兰爱因霍温,1991年博士毕业于布朗大学,是一名荷兰裔美国经济学家。自2012年以来,他一直是斯坦福大学商学院的经济学教授,在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教。他主要感兴趣的领域是计量经济学,研究主题包括因果关系、项目评估等。
值得一提的是,卡德和安格里斯特在2013年曾被授予“引文桂冠者”称号,该称号被视为诺奖风向标,二人也曾因此出现在往年业界预测的热门候选人中。
对于为何将奖项授予三人,颁奖词写道:他们提供了关于劳动力市场的新见解,并展示了可以从自然实验中得出关于因果关系的结论。他们的方法已经扩展到其他领域,并彻底改变了实证研究。
“卡德对社会核心问题的研究以及安格里斯特和因本斯的方法论贡献表明,自然实验是丰富的知识来源。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解答关键因果问题的能力,这对社会大有裨益,”经济科学奖委员会主席说道。
截至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一共颁发了53次,共有89人获奖,其中2位女性获奖。89名获奖者中,最年轻的获奖者是2019年的获奖者之一埃丝特·迪弗洛(Esther Duflo),时年46岁;最年长的获奖者是2007年的获奖者之一莱昂尼德·赫维奇(Leonid Hurwicz),时年90岁。
近年来,越来越多经济学细分研究领域的学者获得这一奖项,包括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计量学、金融经济学、计量经济学、行为经济学、公司治理、发展经济学等。此外一个重要的趋势,是诺奖开始从理论研究向实证性研究转移。
颁奖词(David Card):
For hisempirical contributions to labour economics.
对劳动经济学的经验贡献。
颁奖词(JoshuaD.Angrist&GuidoW.Imbens):
For their metodological contribution to the analysis of causal relationships.
为分析因果关系所做的方法论贡献。
当地时间10月11日下午,作为压轴奖项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揭晓,其中一半授予大卫·卡德(David·Card)“因为他对劳动经济学的实证贡献,另一半则由安格里斯特(JoshuaD. Angrist)和圭多·伊本斯(GuidoW.Imbens)共同摘得,“表彰他们对因果关系分析的方法论贡献”。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本次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著作,让大家先睹为快!
2021诺贝尔经济学奖
大卫·卡德
乔舒亚·D·安格里斯特
吉多·W·因本斯
#01
乔舒亚·安格里斯特
乔舒亚・安格里斯特,美国麻省理工学院Ford经济学教授,美国国民经济研究局研究员,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计量经济学会会员。曾任教于以色列希伯来大学和美国哈佛大学。主要教授劳动经济学和计量经济学,研究领域广泛,涉及教育经济学、社会实验、公共项目的计量经济学方法研究以及政策评估。
书
目
推
荐
RECOMMEND
书名:《基本无害的计量经济学:实证研究者指南》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2
索书号:F224.0/A163-2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本书分导论、核心和拓展三部分, 内容包括: 关于“问题”的问题、理想的实验、让回归变得有意义、实践中的工具变量。
书名:《精通计量:从原因到结果的探寻之旅》
出版社:格致出版社,2019
索书号:F224.0/A163-2(2)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精通计量:从原因到结果的探寻之旅》为计量经济学研究提供了五个有用的工具,即“盖世五侠”——随机实验、回归、工具变量、回归断点设计以及双重差分。它们依托精心设计的来自真实世界的案例(这些案例都经过了《功夫熊猫》电影中翡翠宫乌龟大师的检验)进行阐述。
书名:《Mostly harmless econometrics》
出版社: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c2009.
索书号:F224.0/A593//W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当今计量经济学工具包的核心方法是用于统计控制的线性回归方法、用于分析自然实验的工具变量方法,以及利用政策变化的差异中的差异方法。在现代实验主义范式中,这些技术解决了清晰的因果关系问题。
#02
大卫·卡德
大卫·卡德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经济学教授,美国国家经济研究局劳工研究项目主任。1995年,他获得了美国经济协会的约翰•贝茨•克拉克奖,该奖项每隔一年颁发一次,授予在该领域做出最重大贡献的40岁以下经济学家。他是2006年IZA劳动经济学奖的共同获者;2015年获BBVA知识前沿奖,2007年获计量经济学学会颁发弗里希奖章。
书名:《劳动经济学手册》
出版社:广东经济出版社,2006
借阅途径:馆际互借
简介:《经济学手册》本系列手册中的每一本系对经济学中的每一门分支学科的最前沿的发展,根据其内容分成各章并做出全面的总结,而各章的执笔均为分支学科的有关领域的领先学者。
#03
吉多·因本斯
吉多·因本斯,1963年出生于荷兰埃因霍温,现为斯坦福大学应用计量经济学与经济学教授。他的研究重点是开发在观察性研究中得出因果推论的方法,使用匹配、工具变量和断点设计。
书名:《Causal inference for statistics, social , and biomedical sciences : an introduction》
出版社: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借阅途径:馆际互借
//
馆际互借
//
您需要的图书,财大图书馆没有,但复旦大学图书馆、上海图书馆或其他高校图书馆却有,怎么办?赶快申请馆际互借吧。
读者首先查找需要图书的具体馆藏地,之后带上证件到英贤图书馆一楼总借还台登记相关信息。等图书到达后图书馆会通知你来馆办理借书手续哒
有关馆际互借的详细情况请登录英贤图书馆主页查询或至一楼总借还台咨询。
联系电话:021-65904052,65903878
在此次评选结果出来之前,
以下几位专家学者均是获奖热门人选,
小编在此一并推荐给大家哦~
1 史蒂芬·列维特
史蒂文·利维特(StevenD.Levitt)莱维特现为芝加哥大学最年轻的经济学教授,曾在2003年获得过克拉克奖,被称为是美国经济学界的鬼才。
书名:《魔鬼经济学》
索书号:F0-49/L145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魔鬼经济学》,关于聪明人怎样看世界的书,畅销数十个国家的大众经济学经典。逃出认知囚笼,以经济学方式探索日常生活背后的世界。革命性的思考、引人入胜的故事、不同寻常的分析,揭示事物表象之下真实的一面。
2 乔尔·莫基尔
莫基尔是在荷兰出生的美籍以色列经济历史学家,现在是西北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自1974年来任教至今,曾担任牛津百科全书经济史的主编。
书名:《增长的文化:现代经济的起源》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
索书号:F119.5/M629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在这部开创性的著作中,*的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基尔给出了答案:早期现代欧洲独具的一种增长的文化以及欧洲启蒙运动为科学进步和突破性的发明奠定了基础,而这正是引起这场爆发性技术和经济发展的原因。
书名:《富裕的杠杆:技术革新与经济进步》
出版社:华夏出版社,2008
索书号:F062.4/M629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本书讲述和分析了技术创新,分为经济增长与技术进步、技术史描述、分析与比较、动力学[原动力]和技术进步四部分。
书名:《雅典娜的礼物: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2011
索书号:F062.3-09/M629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本书分析在过去两个多世纪里有用知识的创造、扩散和应用如何在现代西方经济增长中发挥重要作用,完整地刻画了知识经济的历史起源与演化进程。作者对工厂体系的兴起、知识与家庭行为、知识的政治经济学进行了深入的专题分析。本书提出了命题知识、指令知识、知识严谨性、知识获取成本等新概念,给出了许多精辟、深刻和引人入胜的见解。
书名:《启蒙经济》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2020
索书号:F156.194/M629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在这部划时代的历史著作中,经济史学家乔尔·莫克尔将经济史、政治史、社会史,尤其是思想史相结合,全面考察了英国在1700年之后一个半世纪中的经济发展,有力地论证了启蒙运动带来的创造性及其对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的信念,影响了英国思想家、发明家、企业家和工匠的经济行为,进而引领英国迈入工业革命和现代经济增长。
书名:《饥饿的爱尔兰》
出版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20
索书号:F156.294.1/M629
馆藏地:中文图书借阅室(二楼)
简介: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数据,用量化经济分析的方法对爱尔1800~1850年的历史进行了详尽的解读,认为饥饿是由饥荒前几十年经济总体不发达造成的,劳动生产率低下和物质资本形成不足,是爱尔兰独特的政治和社会结构、房东和租户之间持续冲突以及爱尔兰经济体制僵化的结果。
图 | 来源于网络
来源 | 上财图书馆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股票000806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