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这句话一点也不假,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杨军,更是在担任该位置仅一年后,就于9月28日匆匆离任。彼时,杨军初入中银基金时,该公司的公募资产合计为2511亿元,一共管理69只基金,在所有公募基金公司中资产规模排名第9位。而到2017年中报时,尽管资产规模增长到了2900.88亿元,但行业排名却下滑到了第11位,*跌出前10的第一梯队。见证了中银基金的兴衰,一代中银“老人”终将离去。
进入2017年,仿佛众基民对于基金都有一种说不出的感觉,基金业绩分化太大,也难在基金市场赚大钱。而就在此时,中银基金的业绩与基金规模更有下滑之势。又在近日,中银基金还发布公告称,其其副总经理杨军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离任日期为2017年9月28日。而距离2016年9月7日,杨军担任副总经理一职,仅过去了1年。
业内曾经把杨军担任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一事,誉为重振中银基金投研实力的“良药”,现在看来似乎药效似乎并不大。
副总离职,公募基金规模跌出前十
就在近日,中银基金发出公告称,副总经理杨军因工作变动不再担任相关职务,离职日期为2017年9月28日。猝不及防的一封公告把大伙拉回现实,之前都还沉浸在去年9月被寄予厚望的杨军担任副总经理的桥段中。
离任的副总经理杨军也称得上是中银基金的一位老将,于2012年就加入了中银基金,担任*投资经理,之前也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担任副总经理之初,被寄予厚望,认为他能够拯救中银基金的投研实力,然而一年后却仓促离职。
中银基金的资产规模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更是跌出了前十。截至2016年底,中银基金公募资产总额合计为2511亿元,名列所有公募基金资产总额排名第九位。但是截至今年中报发出,中银基金的资产规模虽增长到2900.88亿元,行业排名却下滑了到了11位,净利润排行榜更是在前20以内没有中银基金的踪影。也许,排名的下降也是横亘在杨军心中的一道坎。
出生自带光环
作为五大行旗下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仿佛刚成立就自带光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前身的名字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中国银行直接控股了中银基金。至此,中银基金终于成了中行的自家人,名字也更名成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但成立时间最早的中银基金却没有因为成立时间优势,以其傲人的业绩傲视其他四家基金公司。今年在五大行基金公司都披露了2017年上半年经营业绩后,中银基金上半年4.46亿的净利润,同比增长仅为6.44%,均只排在五大基金公司的第三名,只属于中游水平。成立时间如此之长的中银基金,似乎并没有得到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两大股东的“真传”。反而在发展中后期,2016年前后出现了少有的净利润下滑。
拐点之后,漫漫长途
杨军在担任副总之初,曾被希望能带路中银基金管理业绩越走越好。然而加入后,中银基金权益类的产品并没有持续发力。2017年的中报显示,中银基金旗下货币基金、债券基金以及现金类资产占总规模的 94.58%,权益类仅占个位数。相比2016年的三季报,债券与现金两类资产分别占基金总资产比例的61.39%、35.23%,合计为96.62%,似乎并没有太大变化。
在去年股债双跌的背景下,市场上的货币基金最终超越权益类产品,成为去年*钱的基金类型。而中银基金旗下获得正收益的基金更是在2016年实现了45.7亿元的盈利,基本全靠货币基金来实现,而最能体现基金公司管理水平的权益类基金更是大面积亏损,34只基金的净亏损额达到63.2亿元,与盈利的基金相抵,中银基金还是亏损近17.5亿元。
中银基金旗下一只2016年排名年度亏损榜第二名的大“熊基”,去年跌幅高达35.08%,成立两年多时间亏损20%,基金规模从成立时的56亿元惨遭“腰斩”,目前仅剩23亿元。今年还在继续亏损着。
而在去年中银基金亏损的前十位中,股票型和混合型基金就占据了九席,其中,中银新动力和中银智能制造两只产品亏损额均超过了10亿元,前者亏损了13.8亿元,后者亏损11.5亿元。而二者的资产规模也都不小,截至去年底分别为22.89亿元、25.50亿元。
而中银寄希望杨军能够大幅改善权益类基金业绩的憧憬,似乎在2017年也幻灭了。今年开始股市的复苏,并没有给中银基金旗下的股票型基金带来实质性的改变。
天天基金网数据显示,中银基金旗下目前共有5只股票型基金,截止今年8月31日的净值表现看,有2只跑输同类均值水平,其中作为主动管理的中银新动力股票表现最差,净值仅增长了0.49%,大幅跑输同类均值的10.02%。
即使从固收类产品来看,中银基金公司旗下14只有可比数据的债券型基金中,也有7只跑输同类均值,占比达5成。这与其他银行系的投资实力似乎有些不太协调。
如果再拿出截止到8月31日中银混合型基金的年内净增长率更是不免让人有些惊讶。中银基金共有51只混合型基金,除3只成立时间较晚以外,在48只有可比数据的混基中,竟然有42只都跑输7.12%的同类均值,占比高达87%。
其中中银研究精选和中银*企业更是成为亏损最多的产品,年内截止到8月31日的净值增长率分别为-7.5%、-2.57%。而成立于2014年12月23日的中银研究精选,其累计净值增长率更是-8.45%。
作为中银基金投资决策委员会一员的副总经理杨军,看到这样的成绩单,也许心里多少会有波澜。
点蓝字关注,不迷路~
二季度有基金高位兑现新能源股,有基金则是快速切换到新能源赛道,实现了净值的快速回升。
上半年A股市场波动较大,5月之前上证指数一度跌破2900点大关,6月底又重回3400点上方。市场风格多变,赛道股剧烈分化,以新能源为代表的成长股V型反转,医药半导体底部震荡,价值股则先扬后抑。
在此情况下,部分基金的操盘水平可能对业绩产生较大的影响。证券时报·统计,二季度与一季度均公布十只以上重仓股的可比基金中,有210多只基金重仓股全线更换;与此相对应的是,160多只基金继续坚守一季度重仓股。
210多只基金重仓股全更换
创金合信中证1000A、天弘中证500A、富安达500、兴银500A等基金二季报15大重仓股相比一季报全部替换,前海500等权ETF则是12大重仓股全换。以创金合信中证1000A为例,该基金一季报重仓股主要是新能源,二季度末重仓股持仓相对分散,从该基金净值增长来看,二季度增超10%。由此可判断,该基金在二季度对新能源股进行高位获利了结。
部分基金高位兑现新能源股,有的基金则是快速切换到新能源,实现了净值的快速回升。这其中的典型当属泰康睿利A,该基金二季度重仓股多集中在新能源,前五大重仓分别是晶澳科技、中矿资源、明阳智能、通威股份、科大制造,其中多股股价在二季度创出新高,该基金二季度净值大涨近15%。
有11只基金二季度净值增长率超过10%,汇丰龙腾净值增长率超过19%居首,泰康睿利A、嘉实中证稀土ETF联接A、招商优势等净值增长率位居前列。和泰康睿利A,招商优势也是将筹码押注在新能源上,取得了良好的业绩。
民生创新A在基金季报中指出,4月以来基金一直对医药板块维持较高仓位,4-5月份新能源半导体军工出现强势反弹,尽管医药行业基本面过硬,但产品表现并不尽如人意。民生创新A同时表示,随着半年报来临,行情进入下半场,相信市场对各行业公司的基本面会更加挑剔,他们会坚持成长的风格,更加注重业绩和估值的匹配性,自下而上精选个股。
160多只基金坚定持股
有基金大幅调仓,也有基金坚守持仓。统计,160多只基金二季报前十大重仓股无一变化。其中,招商白酒A继续坚守一季报15只重仓股。不过,招商白酒A还是有小幅调仓迹象,第一大重仓由贵州茅台换成了山西汾酒。
招商白酒A的坚守获得了回报,二季度基金净值增长率达25.79%。同样坚守大消费的建信饮料ETF、易方达消费等基金也取得了良好的回报,二季度净值增长率均超20%。除了大消费,二季度坚守新能源产业链的基金同样取得了不俗成绩,华夏新汽车ETF、博时新能源ETF、汇添富汽车产业ETF等净值增长率均超20%。
不论是大幅调仓还是坚定持股,都是有人欢喜有人忧。十大重仓全部持仓不动的基金中,华夏金融科技ETF和博时金融科技ETF二季度净值均跌超11%。此外,坚守大金融板块的华安银行ETF、广发金融ETF、汇添富金融ETF等基金二季度同样表现不佳。
华安银行ETF在二季报中指出,随着银行板块估值下探历史低位,中证银行指数市净率跌至0.6倍,相关悲观预期已经得到了较为充分的定价。未来随着经济底逐步确认、社融环比改善、宽信用显效在途,市场转向复苏交易,银行板块的投资价值有望逐步显现。
声明:所有资讯内容不构成投资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证券时报各平台所有分享内容,
END
点击关键字可查看
潜望系列深度报道丨股事会专栏丨投资小红书丨e公司调查丨时报会客厅丨黑幕调查丨十大明星私募访谈丨拜登发烧!新冠症状有所缓解丨世卫拉响*别警报!俄国防部:猴痘病毒产生于美控实验室丨茅台实现“双过半”!半年工作会议明确:产量近年*,将“确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丨美国将进入紧急状态?60名众议员联名呼吁拜登宣布!丨医保基金不够用?国家医保局发声:保障能力稳健可持续,要纳入更多新药好药丨5天暴跌65%!法拉第未来怎么了?曾寄望于吉利代工,如今仍难量产
根据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本公司”)与中信证券华南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信证券华南”)签署的基金销售协议及相关补充协议,中信证券华南自2020年5月20日起正式办理本公司旗下部分基金的销售及相关业务,同时参加中信证券华南开展的所有费率优惠活动,具体业务规则、费率优惠活动内容及办理程序等相关规则以中信证券华南的规定为准。
投资者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咨询相关详情:
1、中信证券华南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广州市天河区珠江西路5号广州国际金融中心主塔19层、20层
公司网站:www.gzs.com.cn
2、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注册地址:上海市浦东新区银城中路200号中银大厦45层
客户服务电话:400-888-5566;021-38834788
公司网站:www.bocim.com
附:基金列表
风险提示:
基金管理人承诺依照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收益,在市场波动等因素的影响下,基金投资存在本金损失的风险。基金的过往业绩及其净值高低并不预示其未来业绩表现。基金管理人提醒投资者基金投资的“买者自负”原则,在做出投资决策后,基金运营状况与基金净值变化引致的投资风险,由投资者自行负担。
投资于货币市场基金并不等同于将资金作为存款存放在银行或存款类金融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前应认真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了解拟投资基金的风险收益特征,根据自身投资目的、投资期限、投资经验、资产状况等判断基金是否和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相匹配,并按照销售机构的要求完成风险承受能力与产品风险之间的匹配检验。
特此公告。
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2020年5月20日
2018年第一季度股票市场发生了剧烈的震动,上证指数年初至今下跌5.59%,深证成指下跌3.71%。而主动权益类基金业绩更是出现了强烈的分化,一季度表现*的基金已经挣了22%,最差的已经跌去15%。
而中银基金旗下的权益类产品,业绩更是让人颇为惊讶,其旗下至少有6只产品进入了权益类股票型基金榜单最后十名。在166只标准股票型基金中,共有130只出现了亏损,平均亏损3.97%,其中排名垫底的中银新动力股票今年已经亏损了14.91%,该只基金也屡屡业绩排名垫底,是权益基金黑榜上的常客。
常年垫底王:中银新动力股票
作为多次登上黑榜的“老面孔”,中银新动力除了在成立之初,随着大牛市给投资者赚到一些钱外,在绝大多数时间无法跑赢普通股票型基金的平均收益。2016年开始,中银新动力收益率更是再也没有变正过。
*数据显示,中银新动力*净值为0.7233元,累计净值为0.7233元。历史新低为3月26日的净值0.7070元。资料显示,中银新动力成立于2015年2月13日,在牛市效应下净值也快速上涨。但是自2015年6月30日开始三个月时间,中银新动力净值也从*点的1.92元跌到了0.907元,盈利转眼化为乌有。2015年末,该基金的资产规模还有近40亿元,到2017年末其净资产已降至18.83亿。
虽然净资产规模和收益率持续低迷,但是这只基金的基金经理却一直没有变过,一直为史彬。史彬从2007年加入中银基金后,先后担任过股票交易员、研究员、基金经理等职。而这只中银新动力,截至3月23日,*回撤更是达到了60%。
从史彬管理的中银新动力股票、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主题策略混合三只基金的表现来看,2017年四季报前十大重仓股看居然有八只股票重合。
截止2017四季度,史彬管理下的三只产品持股下前五全是白酒股和保险股2017年均有不错的涨幅。中国平安、五粮液、泸州老窖更是成功实现股价翻倍。本应该是赚得盆满钵满,但是中银新动力股票、中银新经济灵活配置混合、中银主题策略混合2017年回报率仅有5.23%、6.77%、15.68%,全部跑输沪深300指数。
权益类不赚钱,想靠货基来补?
作为五大行旗下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仿佛刚成立就自带光环。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是由中国银行和贝莱德投资管理有限公司组建的中外合资基金管理公司,前身为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2007年12月,经过了中国证监会的批准,中国银行直接控股了中银基金。至此,中银基金终于成了中行的自家人,名字也更名成了中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从增长规模来看,中银基金确实可圈可点。截至2017年四季度,中银基金资产管理规模达3624.89亿元,4年内增长了近3倍。在2017年基金公司规模排名中,中银基金位列第九,这已经是该公司连续6年上榜TOP10。而在中银基金资产规模飙升的背后,主要是得益于机构投资者的支持。据天天基金网数据统计,截至2017年二季度,中银基金旗下112只基金中,有52只基金机构持股比例在90%以上。但事实上,投资者在评估一家基金公司时,先是看业绩表现,然后才会看规模大小。
很明显的,中银基金在收益上并没有获得老牌投资机构贝莱德的加持。根据数据显示,中银基金旗下共有96只基金产品,基金经理有30位,平均年限 4.04年。其中股票型基金有7只,仅占基金总数的10%不到,近三个月表现仅一只盈利,且跑输行业均值。显然,这样的投研实力与其与自身规模排名形成鲜明对比。
就在当前债基不景气以及货基监管日趋严格的背景下,中银基金重“固收”轻“权益”的投资风格没少被诟病。此前,业内曾把杨军担任中银基金的副总经理一事,誉为重振中银基金投研实力的“良药”。
但没想到这一剂“良药”,似乎对于中银基金并没有什么用处,仅任副总一年,杨军于2017年9月28日正式离职。杨军自2012年加入中银基金担任*投资经理,之前还曾担任过中国银行总行金融市场总部主管。
合资的历史背景惹的祸?
作为有合资背景的公募基金,中银基金在外资公司撤出后,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发展。从2002年12月,第一家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成立后,合资基金公司的发展似乎并不如想象的那么顺遂。
如果说本土公司股东之间存在冲突,更多是在利益层面,需要的只是利益分配的机制平衡,而合资公司的冲突是来自于理念和彼此的不认同,难以调和。
因为中方与外方股东经营理念出现的较大差距,公司内都也十分严重。据说,有基金公司的中方股东正酝酿增资,以获得更多的话语权,甚至控制人事权,而更多的外资则在考虑撤出。当初的合资基金公司,慢慢地变成了中资基金公司。例如最早成立的中外合资基金公司——招商基金已经变成招商银行控股的内资基金公司,中银基金也已变成中资基金公司。
而这两家基金公司,近几年业绩都却都稍显逊色。而在2017年底,财政部宣布国内基金公司控股权外资持股比例放宽至51%,三年之后投资比例不受限制,这也意味着,多年以来,外资金融机构在内地组建基金公司无法谋求控股权,只能采取合资的形式未来将成为一段历史。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银国际基金管理有限公司、股票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