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源信息,力源信息*点评

2022-07-31 9:13:36 股票 xialuotejs

力源信息



本文目录一览:



力源信息于2022年3月29日披露年报,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104.4亿,同比增长0.8%;实现归母净利润3.1亿,上年同期为-17.4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每股收益为0.26元。

注:力源信息于2017年3月07日完成重大资产重组。

期间费用为4.3亿,营业成本为96亿

公司2021年营业成本96亿,同比下降1.8%,营业收入同比上升0.8%,推动毛利率上升2.4%。期间费用率为4.1%,较上年升高1.0个百分点。

本期“电子元器件”营收贡献较大

从业务结构来看,“电子元器件”是企业营业收入的主要来源。具体而言,“电子元器件”营业收入为94.8亿,营收占比为91%,毛利率为7.7%。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埃斯顿股票

外资疯狂买入A股的场景已经很久未见了!

近日,A股持续单边上涨的行情,彻底引爆了外资的做多热情,不仅北向资金连续流入,外资整体对个股的“狩猎”也是非常激进。截至6月28日,交易所公布的数据显示,有12家公司已经亮起外资买入“红灯”,其中有三家公司更是被“买爆”,外资不能再通过沪深股通渠道买入。

-500471043

三股遭遇外资买入限制

太火了,外资也按捺不住扫货的激情!

交易所*数据显示,华测检测(SZ300012,股价23.07元,市值387.7亿元)、广联达(SZ002410,股价56.6元,市值673.8亿元)以及东方雨虹(SZ002271,股价49.5元,市值1247亿元)已经被QFII、RQFII、沪深股通投资者持股超28%,达到了交易所规定的外资暂停买入点,而早在上周,机器人概念龙头埃斯顿(SZ002747,股价24.71元,市值214.8亿元)也曾被买入占比超过28%,不过本周外资持股占比已经降至27%左右。

除这四只个股外,汇川技术(SZ300124,股价66.42元,市值1751亿元)、洽洽食品(SZ002557,股价55.88元,市值283.3亿元)、国瓷材料(SZ300285,股价35.55元,市值356.9亿元)、先导智能(SZ300450,65.63元,市值1026亿元)等8只个股也被外资买入至“警戒点”,外资持股占比超过24%。

据《》

不少机构表示,外资目前大举扫货A股,也表明他们对A股长期投资抱有乐观态度。

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股票策略师王滢日前表示,看好A股接下来的表现。一是因为宽松的政策周期已经确立;二是中长期来看,A股投资机会更为集中地分布在IT、高端制造以及绿色环保经济等政策支持的产业里;三是中国近日公布个人养老金计划,长期来看会提升机构投资人在A股市场的参与度。

外资“买爆”个股能否追随?抄作业更应注重基本面

不过,被外资“买爆”,并不意味着这只个股值得国内投资者跟随买入,对于个股的投资方向,仍需关注公司的合理估值和基本面。

早在2019年,大族激光(SZ002008,股价32.91元,市值346.1亿元)成为深港通首只被“限购”的股票,当年2月起,外资持有大族激光股本比例不断攀升,到了3月初,QFII/RQFII/深股通投资者持有大族激光挂牌交易A股数量为3.02亿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8.38%,被限购。从大族激光后市表现来看,当年3月成为大族激光年内高点,股价后期出现震荡调整的态势。

当然,除了大族激光,当时外资持股比例较高的还有美的集团(SZ000333,股价59.99元,市值4198亿元)、华测检测等,而美的集团则成为2019年至2020年A股的大牛股。

深圳一位不愿具名私募经理告诉《》

的确,2019年当外资限制买入大族激光后,MSCI随即将大族激光剔除出MSCI中国全股指数,同时对美的集团权重系数进行调整。

外资不断的买入A股,也表明外资乐意在A股“停留”。日前,证监会副主席方星海表示,证监会不断拓展外资投资A股市场渠道,持续完善沪深港通机制,扩大沪深港通标的,推动QFII新规落地实施,推动A股在国际指数中的比例逐步提升,外资参与A股投资的便利性显著提高。外资投资我国资本市场呈现出明显的韧性。




力源信息股票股吧

7月14日消息,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开盘后指数走势分化,创指表现相对强势,冲高回落后围绕平盘线上下波动,沪指持续下挫,一度跌逾1%,两市成交额高企,北向资金持续流出。板块方面,保险、券商、银行等大金融板块走弱,汽车整车板块大幅回落,煤炭股大幅拉升,碳中和概念股表现活跃,白酒概念股尾盘走强。总体而言,市场分歧较大,板块轮动较快。午后三大指数窄幅震荡,创指一度震荡反弹,深成指一度翻红,尾盘指数集体下挫,两市成交额连续十日破万亿,北向资金净流出近120亿元。板块方面,医药股持续拉升,券商股出现异动,半导体芯片股回暖。总体而言,资金避险情绪升温,板块、个股呈现普跌格局,赚钱效应较差。


  从盘面上看,医美、白酒、辅助生殖板块涨幅居前,盐湖提锂、汽车整车、稀土永磁板块跌幅居前。


  热点板块:

  1、医美

  医美概念14日盘中强势拉升,截至发稿,开能健康(7.480, 0.91, 13.85%)、澳洋健康(4.930, 0.45, 10.04%)、江苏吴中(8.990, 0.82, 10.04%)、华神科技(5.970, 0.54, 9.94%)等大涨,奥园美谷(21.040, 1.61, 8.29%)、华熙生物(296.050, 17.95, 6.45%)、国际医学(14.530, 0.89, 6.52%)(维权)、哈三联(32.480, 2.32, 7.69%)、爱美客(795.990, 34.09, 4.47%)等跟涨。

  对于该行业,万联证券指出,医美行业兼具医疗+消费双重属性,本质是医疗为基+需求引领,医疗属性为行业构建起较高的竞争壁垒,而消费属性则为行业带来消费升级下的高天花板。需求端增长逻辑看渗透率及诊疗次数的提高,供给端在资本加持+重视需求+技术进步+监管趋严的驱动下与需求端相辅相成,市场扩容逻辑清晰,长期空间广阔。

  2、医药

  医药板块14日盘中逆市拉升,截至发稿,金诚药业、华纳药厂(69.940, 15.94, 29.52%)、江苏吴中、广誉远(40.020, 3.64, 10.01%)、卫光生物(42.110, 3.83, 10.01%)、华海药业(22.130, 2.01, 9.99%)等大涨,吉药控股(4.390, 0.22, 5.28%)(维权)、健民集团(60.860, 5.53, 9.99%)、共同药业(48.690, 2.25, 4.84%)等跟涨。

  近期医药板块出现一定程度调整,机构建议逢低加大医药配置。

  消息面:

  1、伴随各地高温预警频繁发布,今夏用电高峰带来的电煤强大需求又引起多方关注。相关煤炭企业透露,为保当地电煤供应,河南省已做出要求所有煤矿生产电煤一律不得外销等决定,市场保供压力凸显。

  2、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挥上海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优势,以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构建“3+6”新型产业体系,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端产业集群。

  后市前瞻:

  巨丰投顾认为最近三个月来市场板块轮动加速,结构性行情愈演愈烈,这是内外部环境不支持A股全面上涨的一种选择。一季报后酿酒、券商、煤炭成为阶段性的领涨主线。当6月初沪指反弹到3600点附近,科技股成为新主线。7月A股维持宽幅震荡走势,赛道股、核心资产股、小盘题材股此起彼伏,多空双方存在巨大的分歧。昨日央行对全面降准进行解释,货币政策取向未变,给火爆的市场泼了盆冷水。周三,A股震荡回调,高估值的科技股是市场杀跌的主导力量,贵州茅台(1962.000, -20.90, -1.05%)、宁德时代(551.370, -11.64, -2.07%)对指数形成压制。A股已进入中报行情披露期,可重点关注业绩超预期而上半年股价表现平淡的绩优股,对于科技股则要注意因业绩不达预期而出现调整的风险。此外,近期市场持续放量,要提防量能难以为继时出现急跌风险。

  源达指出,指数经过两日的震荡反弹后今日再迎回落,基本吃掉前两日涨幅,依然在短期的下跌通道中运行,创业板虽然屡创新高仍处于上升通道,虽然没能强势突破,但创业板的成交量是持续放量的,所以即使由于指标背离出现回落,后期市场中的成长性机会依然值得关注。操作上建议逢高减仓新高品种,等待指数回落后的低吸机会,科技和新能源依然是下半年市场的投资主线,可以持续关注,等待新的低位参与时机。

新浪网、




力源信息*点评

21世纪资本研究院 张赛男 实习生李淳永 上海报道

三季度开启,在这个消费电子的传统旺季,产业链的坏消息却不断。

上周,有媒体报道称,台积电的三大客户苹果、AMD和英伟达罕见同时调整订单量。虽然台积电相关部门对此回复称,不评论市场臆测或传闻,但其股价还是接连大跌,市值跌破4000亿美元。

几乎与此同时,此前价格相对坚挺、供不应求的MCU芯片也出现降价,这是继驱动IC、模拟芯片之后,又一承受降价压力的关键芯片。

在行业多个负面消息叠加之下,近日A股芯片板块悲观情绪弥漫,个股大幅下跌。这场维持了两年的缺芯潮、涨价潮是否真的进入尾声?

砍单潮蔓延

今年二季度以来,消费电子市场“砍单”的消息就已层出不穷。作为电子消费品市场中的*部分,智能手机首当其冲。

5月就有消息传出,中国三大手机厂商小米、OPPO和vivo已通知供应商,2022年4-6月以后的供货量将比此前计划减少2成左右。

彼时,苹果公司智能手机的生产还相对乐观,有消息称,苹果第2季将增产1000万部iPhone13 Pro。另有三星方面也有消息传出,2022年的供货略微高于上年的逾2亿7000万部。

但进入三季度,苹果似乎也顶不住了。

据公开报道,目前苹果iPhone 14系列量产已经启动,但首批9000万台出货的目标已削减一成。苹果较其他手机厂商受到影响较小,之前传闻苹果供应链订单未做大调整,但目前看,苹果应该对接下来新机备货采取了相对保守的策略。

智能手机需求下滑几乎成为行业共识。根据IDC的报告预期,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将会减少至13.1亿台,同比下滑3.5%。

订单的下降不仅仅表现在手机产业,更蔓延到PC、电视等领域。

除了*客户苹果传闻订单削减了10%,由于个人电脑市场需求急跌及“挖矿”热潮消退,台积电的另外两大客户AMD与英伟达向台积电表明不得不调整订单规划,其中,AMD调减今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共约2万片7/6纳米订单,英伟达要求延迟并缩减第一季度订单。

作为集成电路产业的风向标,如果台积电都遭遇大客户砍单,这就意味着其他晶圆代工厂商将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

近期几乎所有一线PC品牌都开始下调年度出货目标,联想、惠普,以及宏碁、华硕均位列其中,其降幅约二位数百分比。PC和平板电脑市场一季度分别下滑4.3%和4%。(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预计,2022年PC中笔记本电脑市场销量或将下降9%。)

此前增长十分可观的智能可穿戴设备也出现下滑。有消息显示,苹果将在今年第二第三季度砍掉大约30%的AirPods 3订单。2022年一季度全球可穿戴设备市场总出货量有10540万台,同比增长0.8%,且三星、小米都出现了一定的下滑。

Wit Display首席分析师林芝表示,“目前并没有在业绩中明显表现出来,但是有部分晶圆代工厂已经调低了市场预期。”

高价芯片“退烧”

雪上加霜的是,面向消费电子产品的驱动芯片、MCU价格正在持续下滑。

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于6月中旬曾报道指出,在全球模拟芯片龙头大厂德州仪器(TI)传出的降价通知后,多家A股模拟芯片厂商曾证实,确实存在价格下降压力。

如今,降价潮往更多芯片种类蔓延。

根据产业链*消息,全球前五大MCU厂产品价格腰斩,半导体芯片砍单降价风暴扩大,相对此前价格坚挺,供不应求的MCU,出现价格快速下滑。MCU成为继驱动IC,电源管理IC,CIS传感器又一个跌价砍单的品种。

目前,A股MCU芯片厂商共有约26家,从今年一季度的情况来看,超过半数的企业净利润实现增长。其中国民技术(300077.SZ)净利润增幅*,达到了250%以上,其表示,一季度业绩增长主要由于通用MCU和负极材料销售收入的增加。同时,公司MCU产品型号较多,MCU产品销售订单增长,MCU产品备货相应增长。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国民技术MCU的主要出货在消费电子和工业控制领域。就MCU领域出现的价格、订单变化等情况,公司相关工作人员在受访时表示,“公司和客户交易处于正常状态。”

东软载波(300183.SZ)的MCU芯片同样应用于消费电子,如小家电产品等。相关工作人员称,目前并未发生砍单情况,公司相关业务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力源信息(300184.SZ)曾在去年年报提及,正在自研MCU芯片。近日,相关工作人员对21世纪资本研究表示,该芯片处于“小批量出货”,目前销售额还未起量。同时,该人士称,公司MCU应用比较普及的,不仅用于消费类产品。

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了解,从应用领域来看,MCU可以分为消费级、工业级、车规级和军工级四个大类,技术难度与要求依次增加。从A股MCU厂商来看,消费电子领域是主要下游应用之一,这意味着一众MCU厂商或难以避免的受到相关影响。

7月6日,有芯片行业从业人士在受访时坦言,“当前的情况确实变化太快,去年芯片产能还十分紧张,今年又不紧张了,未来的变化不好说。”

不过,从当前的情况看,面向消费电子的MCU产品受影响是大势所趋,但工业级、汽车级似乎影响不大。

目前国内车规级MCU厂商较少,汽车级MCU已量产的有杰发科技、上海芯旺微电子、赛腾微电子、中微半导体等少数公司,兆易创新、紫光国微正在布局车规级MCU。

A股数百家相应公司业绩或承压

MCU芯片价格的下降只是消费电子需求不振的一个小小注脚,实际上,产业链上游其他环节也已受到影响,而A股电子板块涉及的上市公司多达300余家。

大族数控(301200.SZ)主营业务是PCB专用设备的研发、生产,下游客户包括景旺电子、胜宏科技等PCB企业,PCB是电子产品的关键电子互联件。

近期,大族数控在接受机构调研时表示,“新冠疫情持续、国际地缘政治恶化对全球经济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电子终端产品市场需求较为低迷,致使PCB产业的产能扩充减缓,对公司经营带来一定压力,订单的交付有一定程度的延缓。”

连面板龙头京东方A(000725.SZ)都坦言,“目前终端需求阶段性走低,产品价格承压。”

需要强调的是,当前半导体市场仍然是结构性缺货的状态。21世纪资本研究院在去年底就指出,受需求影响,下游芯片产品进入供应和价格的分化行情,将走向结构性缺芯。面板驱动IC、消费级MCU、大容量存储等的供应开始松动,部分产品价格开始回落。但消费电子,汽车、工业控制领域的需求非常强劲。

从当前的情况看,前述面板驱动IC、消费级MCU确实先后进入跌价通道。

晶圆厂商是*感知到市场变化的,有上游硅片厂商表示,“晶圆厂可以考虑哪一块需求疲软,哪一块需求强劲,然后调整供应,公司会面对这些制造厂商的需求做出调整。”

以中芯国际为例,一季度的财报就已显示出智能手机需求疲软,公司方面表示,“这部分收入占比下滑符合公司市场判断和产能分配部署。”

近期,中芯国际对媒体回应称,“消费类产品需求从去年底开始已有疲软势态,且在公司营收占比中亦有所下降。但从*金额来看,同比仍略有提升。”

不过,行业转向已愈发明朗。中芯国际联合首席执行官赵海军此前表态已传出明确信号,“行业已经从全面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转移,消费电子、手机等存量市场已经进入去库存阶段,而高端互联网、新能源汽车、显示和工业领域等增量市场尚未有足够的产能,公司推出新产品、工艺平台都会坚定锁定存量,开阔增量的策略方向。”

针对消费电子行业的变化,有上市公司已对部分产品进行降价。崇达技术 (002815.SZ)主营印制电路板的设计、研发、生产和销售,公司称,“消费电子领域软板需求下滑,三德冠(持股公司)为确保重要客户市场份额,策略性对部分订单降价。”

也有公司开始转移业务重点领域。麦捷科技(300319.SZ)主营业务为电子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主要产品是滤波器业务。针对消费电子发展节奏放缓,公司表示,“已将内部资源向包括汽车电子、新能源、物联网等需求快速增长的领域倾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力源信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力源信息、埃斯顿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