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江生物(之江生物股吧)

2022-07-31 7:19:12 股票 xialuotejs

之江生物



本文目录一览:



编者按:一场直播讲透一家上市公司。拒绝剧本,真实直播直击上市公司灵魂。全网最步步惊心的犀利直播。尺度·德林社重磅推出《公司的尺度》大型上市公司直播。以下为直播实录节选。

2020年-2022年,新冠疫情已经到第3个年头了,我们也已经进入到了抗疫的第3年。很多人会纠结一个问题,说我们的核酸还要做多久?

疫情期间,一些从新冠核酸检测的企业,享受到了红利,业绩大幅上涨,不过随着疫情逐步控制好转,新冠检测的红利也在慢慢消退,一些公司业绩开始疲软。

有一家上市公司,之江生物,它的业绩在2022年一季度已经出现了疲软状态,那么未来它的机会在哪里,还有没有机会呢?

今天让从财务视角走进之江生物这家上市公司,一看究竟。

业绩下降,“猴痘概念”带不动

根据公司自我介绍,之江生物是一家专门从事经营诊断设计以及仪器设备研发生产销售的高新技术企业,是国内分子诊断试剂生产的龙头企业之一,是国内感染性疾病分子诊断产品最为齐全的企业之一。

体外诊断目前已经发展成为医疗健康市场最活跃,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逐渐形成了数百亿美元的规模。根据统计数据,预计体外诊断市场有望继续保持增长,到了2022年,中国的体外诊断市场的规模,预计达到1460亿,2019年到2024年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7.8%。

从行业赛道来看,之江生物所处体外诊断行业还是不错的。因为,观察之江生物发现,除了新冠检测外,还跟现在一个病毒相关,涉及到了猴痘检测概念。

这个概念后面细讲,先看一下公司分红情况。

2019年,之江生物没有分红,因为公司是2021年才在科创板上市,2020年10派16元,2021年10派13.65元。

来看一下对比的公司,九安医疗2020年10派0.6元,2021年10派7元;明德生物2019年10派1元,2020年10转4派20元,2021年10转4.9派30元。

可以看到,九安医疗在2021年派发比例很大,因为2021年,九安医疗的子公司,在美国拿到了很多核酸试剂检测盒的订单,赚了很多钱,所以有钱分红了。

三家企业分红的总金额是多少呢?

之江生物2020年分了3.1亿,2021年分了2.65亿,2021年与2020年相比,分红金额降下来了。

而九安医疗2020年分了2800万元,2021年分了3.19亿,因为它赚了9个多亿。明德生物看上去很豪爽,实际上因为整个的股本小,2019年看上去分红比例不错,实际上才分了600多万,2020年分了1.38亿,2021年分红了4.59亿。

再来看一下公司赚了多少钱。

2019年,之江生物赚了5152万元,到了2020年赚了9.32亿元,大概净利润翻了将近20倍。因为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这些企业赶上了红利期,2021年仅赚了7.58亿,也同样是新冠疫情期间,可能市场竞争的企业变多了。

九安医疗,2019年赚了6645万元,这个时候还没到它大爆发时候,真正爆发是在2022年一季度,因为美国的大量订单,一季度净利润赚了143亿,是之江生物的70倍。

对于九安医疗有一个好奇问题,九安医疗2022年会不会大比例的分红呢?

根据个人的预判,感觉不会。因为这个赚的钱都在美国,留在美国的话,老板他每年可以100多亿投入研发也好,或者是搞其他运作也好,但是把钱大比例分了,那几十亿,上百个亿都可能跟他没关系,分不到多少钱。

来看一下净利润增长率,之江生物表现的很不稳定。2019年负增长,下滑17%,2020年因为疫情原因,业绩暴涨,增速达1708%,不过,2021年和2022年一季度又是负增长。

同样是疫情期间,九安医疗和明德生物的净利润增长就表现的比较好,虽然明德生物2020年后增速放缓,但是依旧保持着200%以上的增速,2022年一季度增速307%。这就意味着之江生物自身出现了些问题。

2019年,之江生物的营收规模仅2.58亿元,但是到了2020年一下飙到20亿,2021年,竟然还是20亿,基本原地踏步。2022年是8亿,如果按这个的话,全年有望达到24亿左右。

拉长时间看一下,之江生物2014年收入1亿,2015年收入1.2亿,2016年收入1.57亿,2017年1.93亿,2018年2.24个亿,2019年2.59亿。

这个公司从2015年开始到2017年,营收每年保持在23%的增速。但是到了2018年,实际上是一种增速下滑的态势。

2018年,之江生物的增速是16.45%,2019年它的增速仅15.38%。2020年增速达到692%,那是因为新冠疫情爆发。如果说没有新冠疫情,之江生物营收规模还真不好说。

为啥之江生物会抓住疫情的红利呢?

这个公司在防疫诊断上是很牛的,在疫情防控的战场上,之江生物可谓身经百战。

2008年,手足口病疫情发生,公司在国内首先研发出荧光定量核酸检测试剂;2009年,甲型H1N1流感流行期间,公司快速研制出的核酸检测试剂通过科技部的统一测评,由此成为试剂特异性和敏感性符合标准的7家单位之一;2013年,公司研制的人感染H7N9禽流感核酸检测试剂获得CFDA批准,成为首批商品化核酸检测试剂,率先批准上市。

2014年,埃博拉病毒流行之际,之江生物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第一时间获得欧盟CE认证,并跟随中国援非医疗队在非洲协助“抗埃”。

2015年,公司的埃博拉病毒核酸检测试剂被列入WHO官方采购名录,系亚太地区*入选企业。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018年的寨卡病毒,均不乏之江生物的身影。

也就是说,我们无论是从近年来的哪次疫情,都能看到之江生物的身影。不过,尽管之江生物都入选了名录,但是在业绩上,它的增长从来没有超过24%。

但是,2020因为新冠疫情,他需要长时间的核酸检测,所以在2020年中国爆发新冠疫情之后,之江生物的营收增长了692%。

这可以说是从2008年手足口体病开始到2015年的中东呼吸综合征等,为他的核酸检测试剂奠定了基础。

今年5月时候,之江生物发了一公告,说他们自主研发的猴痘病毒核酸试剂盒已经得到了欧盟的认证。然后市场上对他都是热捧,股价也涨停了几天。

但是,根据以往历史来看,公司参与了那么多次抗疫,并没有为之江生物带来多少业绩上的飞跃。所以说猴痘能不能够让之江生物一飞冲天,需要打问号。

核酸成本上涨,红利消失,未来怎么面对?

之江生物在业绩说明面会的时候说,已经接到了来自葡萄牙、西班牙、捷克、阿联酋等等这些个国外的订单,当然还有国内的一部分什么海关疾控的一些订单。

尤其是猴痘重灾区的非洲,公司试剂盒已经销往尼日利亚、刚果、乌干达等等这些个国家和地区。后续其实它还是根据客户的需求去进行生产。

上面提到一个数据,就是在2021年的时候,别人的业绩都还在增长,它却下滑了,那么在这种情况看一看核酸收入是多少。

它一共有3块,一个是核酸,一个是分子诊断,还有一块其他。

核酸这个业务,2021年收入11.75亿元,占比达到58%。分子诊断才3.43亿元,其他的4.76亿元。

核酸这块的收入和2020年相比,减少了2.17亿元。这里边有个问题,同样是核酸,2021年和2021年到底有什么不同?

其实是核酸的营业成本不同,增长了。2021年增长了57.95%,这导致公司毛利率大幅拉低。

2019年-2020年,之江生物的毛利率都在74%以上,2021年掉到了62%,掉了10几个百分点。2022年一季度直接掉到了51%。

九安医疗的毛利率一直是增长的,2022年一季度达到81%,明德生物也还比较稳定,毛利率保持在70%以上。之江生物毛利率的下滑值得关注。

再看看现金流情况。2019年的经营活动现金流是7600多万,2020年提升到了11.4亿,2021年又掉到了6.42亿元,因为核酸便宜了,还有就是结款有个周期,所以说他的生产经营性活动现金流一下就降了40%多。

九安医疗,因为之前在海外的市场没有打开的那么好,所以经营活动现金流表现一般,但是2022年的一季度,因为海外市场就是美国那边打开了,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所以它的经营性活动现金流净额高达127亿。

再来看一下应收账款,之江生物2019年是1.12亿元,2020年是2.3亿元,2021年是2.15亿元,2022一季度是2.58亿元。

因为2020年之后,之江生物的营收规模上去了,所以应收账款也就跟着水涨船高,翻倍了。

应收账款的周转率呢?

之江生物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基本是每个月结账,九安医疗基本是现结,明德生物也差不多。

但是到了2021年,三家公司基本都下来了,账期差不多得40多天周转一次。

我们再看看存货,存货随着疫情的发展,在不断的增加。

之江生物从2019年的4000多万,增长到2021的2.99亿,2022年一季度,存货还有备了2.88亿。存货周转上,之江生物2020年是2个月也就是60天周转一次,到2021年基本是3个月90天周转一次,2022年一季度要6个多月周转一次。

我们看一看负债。

之江生物2019年之前,规模实在是太小了,负债只有7000多万,但是2020年到2022年一季度,基本都在4亿上,我们总体判断,主要是原材料的采购增加的。

九安医疗和明德生物也是一样的,根据疫情的需要,不断的在提升负债。我们看看负债率。

负债率这一类的公司真的都非常低,没有什么可负债的。之江生物从2019年到10个点的负债到2020年的22%负债率,因为突然增加的业务需求,要增加他的短期银行借款等等。到了2021年的时候,负债率一下又下来了,2022年一季度进一步下滑。

2019年,之江生物的整个负债7000多万,其中有流动负债将近6000万,2020年4.1亿的负债中,有3.8亿将近3.9亿是短期负债。

这样来看,基本上80%-90%的负债都是流动负债,九安医疗和明德生物也是一样。大量的短期负债流动负债,主要是为了备货,所以存货也就很高。

总体来看,之江生物所涉及的检测服务足够多,以往积累的经验,帮其在新冠疫情期间抓住了时代的红利,不过随着疫情好转,红利在消失,之江生物的业绩出现疲软,这不是之江生物的考验,是所有新冠检测企业要面对的。

职员表:

主持人:李德林

制片人:李勇

主创团队:李炬炘、金卫、杨万里、刘振涛、张佳儒

本篇撰稿:刘振涛




海峡股份股吧

海峡股份2022年3月11日在年度报告中披露,截至2022年2月28日公司股东户数为4.21万户,较上期(2021年12月31日)减少904户,减幅为2.10%。

海峡股份股东户数低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2月28日交通运输行业上市公司平均股东户数为5.79万户。其中,公司股东户数处于4.5万~8.5万区间占比*,为25.44%。

交通运输行业股东户数分布

股东户数与股价

2021年10月31日至今,公司股东户数有所增长,区间涨幅为5.22%。2021年10月31日至2022年2月28日区间股价上涨4.78%。

股东户数及股价

股东户数与股本

截至2022年2月28日,公司*总股本为22.29亿股,且均为流通股。户均持有流通股数量由上期的5.18万股上升至5.3万股,户均流通市值31.35万元。

户均持股金额

海峡股份户均持有流通市值高于行业平均水平。根据Choice数据,截至2022年2月28日,交通运输行业A股上市公司平均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为30.75万元。其中,25.44%的公司户均持有流通股市值在12万~25万区间内。

交通运输行业户均流通市值分布

深股通持股

2022年2月28日,深股通持有海峡股份的股份数量为1091.01万股,占流通股本的0.48%,较上期(2021年12月31日)的860.29万股上升26.82%。

深股通持股图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之江生物*消息

之江生物(688317.SH)公告,公司股票交易价格于2022年7月25日出现较大幅度波动。

公告称,目前国内暂未爆发猴痘疫情,国内的市场需求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除公司猴痘产品获得欧盟CE认证外,亦有其他公司的猴痘产品获证供应市场,即使未来市场需求增加,公司或将面临同类产品的市场竞争风险。

此外,公告显示,公司猴痘产品已获得法国、葡萄牙、西班牙、阿联酋等海外订单和国内部分海关、疾控单位的应急储备及科研订单,历年来公司猴痘产品的销售额及利润贡献较小,对业绩无重大影响。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的日产能为400万人份/天,猴痘产品占用产能资源较小。近日公司接到WHO猴痘核酸检测试剂紧急订单,该事项暂未达到公司重大事项信息披露标准。




之江生物股吧

安徽省集采*对准化学发光试剂,引起行业强烈震动,分子诊断领域或不可幸免。集采降本,倒逼企业加强创新乃大势所趋。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会逐渐出局,剩下的头部企业,市场上则会呈现寡头效应。

之江生物于2020年11月进入国家工信部第二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作为体外诊断-分子诊断细分赛道里的领军企业,之江生物主营分子诊断及仪器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截至目前,公司共有400多项产品,已形成20大系列,公司研制的核酸检测试剂在手足口病、甲型 H1N1、人感染H7N9、埃博拉、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CoV)、寨卡病毒、新冠肺炎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据公开数据,截至2020年末,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收入占比近6成,为公司主要收入来源。但真正带领公司业绩起飞的产品是新冠核酸检测试剂。

业绩持续性待考

疫情发生前,之江生物业绩增幅尚且稳定,不过却也表现出下滑势头,公司毛利率、净利率、ROE在2019年不同程度的下滑。

由于疫情的发生时,短时间的需求激增,新冠检测产品呈爆发式增长。而公司作为国内首批获批新冠检测试剂的企业之一——公司新冠病毒核酸检测产品2020年1月26日获批——新冠核酸试剂产品大范围推向市场,扭转了公司业绩下滑的困境。

2020全年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生产近7100万人份,销售6540.77万人份,可谓是即产即销。公司核酸检测试剂盒销量增长7.5倍,提取试剂盒增长9.8倍,自产分子诊断仪器增长近13倍。与此同时,公司这一年ROE暴增至90%以上,净利率也远超此前达到了45.42%。不过公司毛利率却并没有提升,反而下滑了1.5各百分点。

值得一提的是,首批获批新冠病毒核酸检测的其他3个产品分别是华大基因(300676,股吧)、华大智造、上海捷诺生物;此外,仅两天之后(即2020年1月28日)圣湘生物的试剂盒也获批上市。

  据了解,圣湘生物拥有试剂、仪器,还有检测服务,新冠检测产品呈爆发式增长,公司2020年核酸检测试剂销量1.89亿,同比增长7.6倍,设备销量2817台,同比增长41倍多。看来,*赢家另有其人呐。

国内市场竞争激烈。之江生物2021年上半年毛利率、净利率同比分别下滑9个百分点。据近日之江生物发布2021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当期公司实现营收9.07亿元,同比增长10.79%,而公司当期净利润同比下降9.59%录得3.87亿元;扣非净利润3.88亿元,同比下降9.32%。

对此,之江生物表示,由于新型冠状病毒检测试剂集采,公司对应产品毛利下降。近日在互动易上,之江生物解答投资者提问,公司已参与多个地方政府的集采项目。另外,公司当期ROE减少41.01个百分点,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ROE减少40.93个百分点,是由于2021年1月份IPO发行新股,股本及资本公积增加所致。

产品可替代,叠加集采,毛利率势必走低;以及新冠检测终会因疫苗的大范围使用和疫情的有效控制,未来需求或有所下降,对新冠检测试剂厂商而言,业绩持续性待考。

另外,之江生物境外收入占比明显提升,截至2020年占比22.64%;而明德生物、硕世生物、乐普医疗、万孚生物等多家公司相关新冠检测产品也已通过认证可在欧洲国家销售。新冠试剂出口市场竞争激烈。

与此同时,公司还要在国际市场上与罗氏、雅培、丹纳赫、西门子公司等一同竞争,据悉,四家占据全球诊断试剂50%的市场份额,2020年四家公司诊断试剂销售额超过300亿美元。

对之江生物而言,要未雨绸缪足以应对诸多不确定性。

据和讯SGI指数,之江生物*的和讯SGI指数得分为84分,相较之下分值微降。主要因为当期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比降低77.19%录得1.13亿元,上年同期为4.94亿元。

查阅2021年上半年业绩公告发现,公司当期购买商品、接受劳务支付的现金及支付的各项税费同比增加,从而导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同步减少。

再来看公司当期三项费用增加。对此,之江生物表示,上半年公司加大了市场开拓,销售人员薪酬及产品运输费亦有所增加。另外,管理费用增加系薪酬、办公费增加及上市酒会费用支出所致,公司2021年1月在科创板上市。

多条线布局能否弥补业绩短板?

2021年上半年,公司增加研发投入,占营收比增加1.61个百分点。此外,报告期内试验实验费以及研发材料费等增加,研发投入较上年同期增长99.94%。

此外,之江生物当期*BVD创新指数得分增长至61分,前值为60.71。可见公司注重技术创新及研发投入。

据公司公告,目前,公司除了已经上市的新冠检测试剂可以有效检出印度和南非变异病毒,可保证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的准确性和灵敏性,同时近期新开发的变异检测试剂可鉴别诊断变异毒株的类型,原有业务有序进行。

此外,公司开发的新冠与流感的联检试剂盒新项目已经开发完成,目前正在注册申报中,而相关联检产品的项目也在有序推进。据了解,公司与复宏汉霖、三优生物合作开发的新冠肺炎全人源抗体药物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

数据显示,2021年1-6月,我国主要诊断试剂产品出口额达到470亿元,其中HS编码30021500的产品(主要为新冠抗原、抗体诊断试剂产品)出口货值为425亿元,HS编码38220090的产品(主要为新冠核酸检测试剂产品)出口货值约46亿元。出口需求大,将成为包括之江生物在内的试剂诊断出口厂商扩展海外市场的契机。

另外,公司目前在磁珠提取、自动化设备、流水线、高通量测序、分子POCT等研发方向都有相应布局。截至2021上半年,公司已取得 III 类医疗器械注册证36项,为国内分子诊断领域III类注册证书最全的企业之一。

体外诊断按其原理或方法可分为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微生物诊断、血液诊断、POCT等多个细分领域,其中分子诊断、生化诊断、免疫诊断是目前体外诊断主要的三大领域。

之江生物布局进入分子POCT领域能取得多大的成效,且看后续。据悉,POCT是一类极具潜力的检测技术,具有快速简便,效率高,成本低等优点。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之江生物》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之江生物、海峡股份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