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内外变数交织,风云诡谲。香港证券业受到巨大的挑战,竞争进入到白热化激烈——香港本土券商出现了倒闭潮,中资券商国际业务的业绩出现了剧烈震动。
随着国泰君安国际和海通国际发布年报,中资在港券商2021年全部的业绩情况已尘埃落定。目前,六家主要的上市中资在港券商已全部发布业绩报告,其表现明显出现分化。在同业利润大幅下降的逆境之中,国泰君安国际的经营成果领跑行业。
提前转型财富管理,稳健渡过“股债双熊”
2021年是香港市场股债双杀,一点不过分。
疫情反复、美国证监会发难挑刺、海外地缘政治局势,港股市场出现史诗级别暴跌,恒指全年跌幅超14%,恒生科技跌幅高达33%。尤其在2021中概股血流成河,很多股票的跌幅达到2000年美国互联网泡沫破灭时候的跌幅。固收类也没好到哪里去。随着多个采取高周转高杠杆模式民营房企离岸美元债出现违约,这造成交易及投资收入出现大额亏损。
“只有在潮水退去时,你才会知道谁一直在裸泳”。
根据2020年营收/净利润的统计口径,均位于“一哥”地位的海通国际,2021年的表现 “急转直下”。海通国际2021年的净利为3亿港元,同比下降达84%。事实上,所有上市中资在港券商中,多数业绩大幅下滑,幅度接近50%-90%。据相关人士透露,随着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和其影响的不断发酵,中资券商靠高收益债增长的时代,似乎已走到尽头。多年积累的收入,一次性清零,遍地鸡毛。问题还是在于其较高的风险偏好,和不可持续的业务模式。
近年来,低调转型的国泰君安国际则仍然保留较强的盈利韧性,凭借财富管理和费用佣金类收入双双创出连续3年的新高,在2021年输出出极强的转型成果。去年国泰君安国际实现收入近40亿;实现净利约11亿元,对海通国际完成反超,成为*净利润的中资在港上市券商,盈利能力大幅高于同业竞争对手。
国泰君安国际的多元化的业务发展策略取得*成绩。不仅防守上做足功课,拨备大幅下降,进攻端毫不手软。2021年,费用佣金类收入连续3年创新高,财富管理收入自2018年转型以来亦连续3年创历史新高;客户托管资产逆市攀升14%到2,351亿港元。
不是主业,但依然能大幅跑赢大市
经管理层介绍,国泰君安国际过去几年并不热衷于自己使用资产负债表在市场中投资盈利,而希望更多用于服务高质量的客户,因此自营部分很低。这次负债表中自营占比下降至20%,且多为固定收益,有很强的抗波动性。而其余则为客户资产,在转型财富管理后,其客户质量也大幅提升。此外,风险管理亦是国泰君安国际拥有与市场不一样表现的原因之一。
在港股券商行业中,海通国际利润大幅下挫的原因,是因为持有的若干投资基金的净值受市场波动影响而显著下滑。公告中提到,国泰君安国际面对一系列信用与市场风险的持续释放,公司及时对资产负债表、业务组合与财务结构做出优化调整,降低风险敞口,增加风险对冲措施,避免了重大损失。据悉,国泰君安国际考虑到国内房企业因流动性问题引发负面舆情与债务违约,及时减仓用于做市用途的债券,并降低并控制做市业务的相关风险。
2021年,香港资本市场股债双杀,恒生科技指数/高息中资美元债收益率降幅均高达33%的。我们计算在港投资的“玩家”实际表现中,港交所录得1.3%的投资收益率,海通国际接近盈亏平衡点。国泰君安国际的投资收益率达4.1%,在惨淡的投资环境中亦算是不俗。
财报中亦披露了相关的数据:国泰君安国际的证券投资业务(包括资产管理种子资金、私募股权基金、为财富管理客户提供金融衍生工具与场外交易产品的发行与做市服务等)依然取得1.31亿的正向收益,加上投资方面的利息,在整体承担市场风险产生收益部分依然超过11亿港元的收入,相对只有有限的金融资产而言,实际表现可圈可点!
总体来看,在恶劣的大环境下,同业竞争对手财务呈现恶化态势,而国泰君安国际保持了良好的经营成果,反超竞争对手成为行业净利润*的上市公司。强风险管理能力的难能可贵,在“逆风”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这是业绩韧性的根本原因。反而在高景气度时期、市场吹大泡沫盛行之时,投资者往往难以注意到风险管理的价值。
小心驶得万年船,审慎态度造就稳健发展
过往公告及管理层报道中均看到,国泰君安国际坚信风险管理是证券公司的首要核心竞争力,踏实、稳健一直是公司的经营风格,其背后亦是对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责任感。
回顾过去在多次市场震荡之下,国泰君安国际都显示出超高韧性。2016年的黑天鹅时期,国泰君安国际成为少数录得正增长的上市在港中资券商。作为大陆探索香港证券业市场最早的“先行者”, 1992年-1993年,国泰君安香港公司成立,成为最早一批到香港展业的中资券商。先发优势让国泰君安国际具备很多竞争力。比如国泰君安国际的展业历史长,具备良好信誉,评级处于在港中资证券企业中第一,因而能获得更低的资金成本。
中国大陆市场与中国香港市场并不具有完全可比性。中国香港市场具备“一国两制、贯通中西”的差异化优势,对全球投资非常开放。
从1993年至今近29年的时间里,国泰君安国际经历过多次史诗级的金融风暴,包括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2003年“非典”、2008年次贷危机...追溯到1997年,美国经济复苏,美联储开始加息,美元走强,热钱纷纷回流美国,加之东南亚经济体内部脆弱性,亚洲金融危机点燃香港市场。当时国泰君安国际必定是从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大幅调整自营业务,自此对风险管理能力的高度重视。而很多中资在港券商非常年轻,直到2008年次贷危机才第一次感受到来自国际投资市场的风暴。
正是由于非常强的风险管理意识,相较于盲目最求短期收益和排名,国泰君安更重视的是发展质量和股东资产保值增值的追求。其体量在中资在港券商中并不是*,但是长期以来却呈现了最稳健的增长, 2021年更是靠着有限的净资产,产出了较为理想的利润,并回馈股东,真正做到*归来。
05月28日讯 博时价值增长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博时价值增长混合,代码050001)05月27日净值上涨1.75%,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0.7540元,累计净值为3.2560元。
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299.22%,今年以来收益20.06%,近一月收益-4.19%,近一年收益2.03%,近三年收益0.94%。
博时价值增长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7次,累计分红金额40.65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金晟哲,自2017年11月13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6.91%。
*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同花顺(持仓比例4.94%)、完美世界(持仓比例3.98%)、海通证券(持仓比例3.53%)、华夏幸福(持仓比例3.32%)、温氏股份(持仓比例2.70%)、中兴通 持仓比例2.55%)、宝信软件(持仓比例2.54%)、太阳纸业(持仓比例2.40%)、通威股份(持仓比例2.20%)、格力电器(持仓比例2.06%)。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报告期内,组合主要从A股纳入MSCI的大背景出发,针对MSCIA股国际通指数进行了仓位和结构调整。2019年一季度,A股实现大逆转,无论价值、成长,各类股票都找到了各自的上涨驱动力;无论机构、游资,各类投资者也都获益颇丰。从当前时点来看A股的开门红表现,原因十分清晰:其一,宽松的政策组合提振了投资者信心,包括货币政策(体现在利率、信用及社融上)、财政政策(体现在减税、基建托底上)、资本市场政策(体现在高度定位、科创板加速上)等。这与我们在2018年年报中的看法一致。其二,经济体现出了一定程度的韧性,其支撑因素包括政策的宽松、低库存等。其三,A股被压抑已久的低估值状态,使得边际上的利好以非常剧烈的形式爆发出来。除了市场本身的涨跌,我们认为一季度有如下几点值得注意:第一,成交量突破万亿。以自由流通市值计算的日换手率,在成交量破万亿时达到了5%左右,这个数字近年来只在2014年四季度和2015年出现过。这意味着两件事情:其一,无需争论牛熊,市场的活跃程度让我们可以找到非常多的投资机会,这与2018年死气沉沉的市场是恰好相反的。其二,成交量骤然放大意味着市场有增量资金进入,既包括外资、以及审美与外资接近的国内主流机构,也包括沉寂许久的游资、以及部分散户;这两股增量资金的力量交织,恰好形成了一季度价值与成长相继表现的市场格局。第二,经济一季度实际上在高位震荡,市场的波动更多体现为预期的波动。我们看到,货币政策在经济下滑前提前应对,大大延缓了经济的下滑速度;地产与基建指标的相互冲抵,与过往周期中核心指标同向共振的情况不同,也使得经济的周期波动幅度变小。因此,市场的变化,更多体现为18年底预期的过度悲观、和19年初预期的快速修复,这是大量与经济相关的股票(如白酒、家电、家居、地产等)得到估值修复的主因。展望未来,我们有如下几点看法:第一,宏观的基本盘上,好消息是,由于政策及经济指标的对冲效应,未来经济仍将体现出一定韧性;特别是减税的推出,要么意味着企业盈利的直接增加、要么意味着降税传导至终端消费者后带来需求的提振,这对整体的上市公司而言都是好事,同时这也意味着与经济相关的行业将有持续的估值修复机会。而坏消息是,本轮经济调整的时间很短、幅度也很小,加之财政上的约束越来越紧,经济即便有复苏,空间也十分有限,性质类似空中加油。这让我们不得不担心,在未来的某个时刻,一旦市场整体或部分板块的估值因“经济韧性”或“科创板预期”等因素修复到相对乐观的位置后,经济层面若不能给出进一步惊喜、甚至出现小幅波动的时候,有可能引发市场回调。第二,宽松的政策环境和不冷不热的经济环境,加上科创板预期的“加持”,以及市场微观结构上游资重返战场,天然对股票的估值提升、尤其是成长类股票的估值提升有利。我们今年挑选股票的一大标准,就是要在基本面和盈利增长有把握的情况下,思考股票估值是否还有提升的空间。而股票估值的提升,有行业景气度的影响、有竞争格局的影响、也有未来成长空间被认知的影响。第三,具体到持仓结构上,一季度我们在券商、互联网金融、养殖、光伏及计算机等行业上有较高的配置,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这些标的,要么是符合我们在18年年报中“有量的增长”的要求,要么是15年新经济炒作中大浪淘沙留下的靠谱公司,要么是行业景气度向上、有明确估值提升的条件。未来,我们继续看好券商和互联网金融全年的主线机会,继续看好光伏在实现平价上网之后的机会,继续看好TMT等新经济企业估值提升的机会;同时,当前时点我们对化工行业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近期化工园区的爆炸事件,有可能使得“安全生产”成为不亚于16-18年环保的新一轮催化,带来化工龙头企业盈利和估值双升的机会。综上,我们在2019年剩余的时间,将以更乐观的态度参与市场、寻找机会,同时密切跟踪宏观的演进、规避潜在的风险,最终力争为投资者创造更好的回报。
截至2019年03月31日,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为0.791元,份额累计净值为3.293元。报告期内,本基金基金份额净值增长率为25.96%,同期业绩基准增长率19.85%。
2021年中资在港券商已陆续交出成绩单,中金香港仍稳坐头把交椅,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分别为105.35亿港元和51.12亿港元,均以较大优势领跑,另一些券商净利润则大幅下滑。
从营业收入来看,中金香港2021年营业收入达105.35亿港元,同比增43%;紧随其后的是华泰国际,营业收入同比增加42%至97.07亿港元;中信国际实现营收75.82亿港元,同比增长15%;海通国际和国泰君安国际营业收入分别为52.52亿港元和39.66亿港元,同比分别下滑37%和19%。
从净利润来看,中金香港以51.12亿港元位列第一,同比增108%;位列第二的是华泰国际,2021年实现净利润14.46亿港元,增幅高达442%;名列第三至第五的分别是国泰君安国际、中信国际、海通国际,其中,国泰君安国际净利润同比下跌近30%至10.95亿港元,中信国际净利润同比下跌23%至7.72亿港元,海通国际净利润同比下滑84%至3.01亿港元;此外,申万宏源香港由上年盈利1.76亿港元转为亏损0.96亿港元。
多家机构表示,中资券商在港上市子公司整体业绩表现不佳的原因之一是受累于下半年中资美元债行情。
中泰国际表示,债券类资产净值下跌成为去年在港中资上市券商子公司收入大幅下降的共同原因。去年香港权益及固收产品收益均表现不佳,港股表现惨淡,多个采取高周转高杠杆模式民营房企离岸美元债出现违约,全年高收益地产美元债回报率为-27.6%。
海通国际2021年费类业务收入达32.57亿港元,创历史*纪录,但受下半年市场波动影响,净利润却下滑约84%。
申万宏源香港也提到,公司全年收入同比下滑13%至8.35亿港元,主因是下半年境外中资美元债券市场表现疲弱,导致投资收益仅录得1.14亿港元,同比下降65%。
此外,2021年市场环境出现了超预期的重大变化,也使得香港证券行业营收和利润普遍受到影响。2021年,香港资本市场表现疲软,恒指全年跌超14%,恒生科技指数全年累跌33%;中资美元债价格指数降38%;香港IPO市场融资金额按年跌19%,全球排名跌至第四。
【投稿、区域合作请邮件 信息新报 3469887933#qq.com24小时内回复。】
北京3月29日讯 今日,中信证券(600030.SH)股价小幅收跌,截至收盘报20.25元,跌幅1.03%,成交额10.86亿元。
3月28日晚间,中信证券发布2021年年报,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65.24亿元,同比增长40.7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231.00亿元,同比增长55.01%;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扣非净利润233.14亿元,同比增长56.47%;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84.58亿元,同比下降72.05%。
中信证券拟每10股现金分红5.40元(含税),以公司已发行总股数148.21亿股为基数,共分配股利人民币80.03亿元(含税)。
交银国际发布研究报告称,维持中信证券(06030.HK)“买入”评级,基于2022年1.2倍市账率,目标价由25.3港元降至23港元。报告中称,公司2021年业绩基本符合预期,全年营收增速较前3季加快,主要由于第4季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大幅增加。
2021年,中信证券的基本每股收益为1.77元,同比增长52.59%;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12.07%,比上年同期增加3.64个百分点。
截至2021年末,中信证券的资产总额为12786.65亿元,同比增长21.44%;负债总额10648.57亿元,同比增长22.81%;公司资产负债率为79.18%,比上年同期增加1.08个百分点;流动比率1.38,比上年同期下降9.21%;速动比率1.38,比上年同期下降9.21%。
分业务来看,2021年中信证券的经纪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2.89亿元,同比增长27.03%;资产管理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35.14亿元,同比增长41.35%;证券投资业务实现营业收入183.86亿元,同比增长37.14%;证券承销业务实现营业收入77.53亿元,同比增长19.50%;其他业务实现营业收入人民币185.82亿元,同比增长76.46%。
2021年,中信证券完成A股主承销项目194单,主承销金额3319.17亿元(现金类及资产类),同比增长5.84%,市场份额18.26%,排名市场第一。公司加大科创板、创业板等IPO客户覆盖力度,完成IPO项目68单,合计发行859.22亿元,市场份额15.83%,排名市场第一。公司完成再融资主承销项目126单,主承销金额2459.95亿元,市场份额19.29%,排名市场第一。公司完成86单现金类定向增发项目,合计承销金额1475.81亿元,市场份额20.43%,排名市场第一。
2021年全年,中信证券完成53单境外股权项目,承销金额合计79.35亿美元。其中,香港市场IPO项目22单,承销金额22.82亿美元;再融资项目14单,承销金额41.55亿美元,香港市场股权融资业务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二。同时,公司完成美国、澳大利亚和东南亚等海外市场股权融资项目17单,承销金额14.98亿美元。
2021年,中信证券债务融资业务承销金额合计15,640.54亿元,同比增长20.02%。承销金额占证券公司承销总金额的13.74%,排名同业第一;占包含商业银行等承销机构在内的全市场承销总金额的5.84%,排名全市场第三,共承销债券3318只,排名同业第一。境外中资美元债券业务方面,公司共完成项目121单,总承销规模40.16亿美元,市场份额2.44%,排名中资证券公司第四。
财务顾问业务方面,2021年,中信证券完成A股重大资产重组交易金额959.15亿元,排名行业第一,完成涉及中国企业全球并购交易金额1053.15亿美元。
财富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末,公司客户数量累计超过1200万户,托管客户资产规模合计11万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9%。公募及私募基金保有规模超过3800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26%,较2018年末增长2.6倍。
资产管理业务方面,截至2021年末,公司资产管理规模合计16257.35亿元,包括集合资产管理计划、单一资产管理计划,规模分别为6604.85亿元、9652.50亿元。
截至2021年12月31日,中信证券信用减值损失8.99亿元,其中融出资金减值损失17.88亿元。公司股票质押式回购及约定购回式业务原值为220.34亿元,其减值准备余额为68.45亿元。
截止2021年末,中信证券在职员工23696人,其中母公司在职员工14413人,主要子公司在职员工9283人。
2021年,中信证券应付职工薪酬189.45亿元,上年同期为175.84亿元。
2021年,中信证券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为188.61亿元,上年同期为118.81亿元,经计算,2021年中信证券员工薪酬总额202.22亿元,2020年为148.57亿元,增幅36.11%。
根据年报披露,中信证券报告期内已披露且有新进展的诉讼、仲裁事项
1、公司与帅佳投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纠纷案
因湖南帅佳投资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帅佳投资”)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公司于2018年1月初向湖南省*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湖南高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帅佳投资支付欠付本金人民币64,768万元,以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湖南高院于2018年1月8日已受理此案。2018年1月30日、31日,湖南高院对帅佳投资名下相关银行账户、所持有的湖南尔康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股票进行了冻结。2019年6月10日,公司与帅佳投资达成《债务清偿协议》《转股意向协议》。2019年7月24日,公司收到第一笔和解款项。2020年1月6日,公司与帅佳投资达成《债务清偿协议二》(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19年年度报告)。2021年7月,和解协议履行完毕,8月30日,公司收到湖南高院作出的结案通知书,本案以执行完毕方式结案。
2、公司与聚利汇合同纠纷案
因厦门聚利汇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以下简称“聚利汇”)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违约,公司于2019年1月21日向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三中院”)提起诉讼,要求聚利汇偿还未付本金、利息、违约金等合计人民币100,845,833.33元,案件已于2019年1月22日获正式受理,并于2019年10月8日开庭审理。2019年12月26日,北京三中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公司的诉讼请求。2020年2月11日,公司收到聚利汇提出的上诉状。2020年11月4日,聚利汇向法院申请撤回上诉,北京市*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高院”)于2020年11月12日裁定准许撤回,一审判决已生效(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0年年度报告)。2021年10月,公司向北京三中院申请执行,10月21日立案受理,目前正在强制执行过程中。
3、公司与康得集团保证合同纠纷案
因深圳前海丰实云兰资本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实云兰”)与公司开展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时违约,康得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得集团”)也未能及时履行保证责任,代丰实云兰向公司偿还相关债务。2019年1月22日,公司向北京高院提起诉讼,要求康得集团承担连带保证责任,偿还欠付公司的资金人民币1,418,245,278.08元。2019年12月9日,北京高院开庭审理本案。2020年4月30日、5月6日,北京高院作出一审判决及补正裁定,支持了公司的全部诉讼请求。
2020年7月2日,公司已向北京高院申请强制执行。后北京高院将本案指定由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北京一中院”)负责执行,案件于2020年8月4日受理,目前本案正在强制执行过程中。2020年12月28日,公司向执行法院提起执行异议之诉,请求康得集团股东韩于等在未实缴本息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法院于2021年1月4日受理,2021年6月16日,法院作出一审判决,判定康得集团股东韩于等在未实缴本金范围内承担赔偿责任。2021年7月19日,公司收到北京一中院通知,韩于等不服一审判决,已提起上诉(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半年度报告)。截止至2021年12月13日,韩于等未在规定期限内缴纳二审诉讼费,北京高院裁定按自动撤回上诉处理,判决已生效,公司已向北京一中院申请追加韩于等为被执行人。
4、公司与正源房地产、湖南正源、大连海汇、富彦斌合同纠纷案
因公司持有的正源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正源房地产”)发行的人民币1.3亿元面值的“16正源02”债券存在违约风险,公司向北京三中院起诉,要求发行人支付本金、利息、违约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并要求担保人湖南正源尚峰尚水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湖南正源”)、大连海汇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海汇”)、富彦斌承担保证责任。2020年4月2日,法院正式受理本案。因大连海汇、富彦斌在提交答辩状期间向北京三中院提出管辖权异议,北京三中院于2020年10月19日裁定本案移送大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大连中院”)处理。大连中院于2021年1月7日正式受理本案,并于2021年3月17日开庭审理。2021年4月12日,大连中院作出一审判决支持了公司的诉讼请求。正源房地产不服一审判决,上诉至辽宁省*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辽宁高院”)(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辽宁高院于2021年11月16日作出二审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公司已向大连中院申请强制执行,目前正在执行程序中。
5、公司与孙洁晓、袁静、孙炎午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纠纷案
因孙洁晓、袁静与公司开展股票质押式回购交易时发生违约,公司向公证处申请出具了执行证书,并向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苏州中院”)申请强制执行,要求孙洁晓、袁静及保证人孙炎午支付欠付的本金人民币14,757.13万元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苏州中院于2021年3月10日正式立案(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第一季度报告),在执行过程中,公司与孙洁晓、袁静及孙炎午达成执行和解,2021年11月执行和解协议已履行完毕,本案结案。
6、公司、金石泽信与信业公司委托合同纠纷案
2020年9月22日,公司收到北京三中院寄来的信业股权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信业公司”)诉公司及间接子公司金石泽信委托合同纠纷一案的诉讼材料。信业公司要求公司和金石泽信支付项目管理费及违约金等共计人民币13,958万元。北京三中院已正式受理本案,并于2021年1月15日、4月15日开庭审理。北京三中院于2021年5月17日作出一审判决,判决公司和金石泽信共计向信业公司支付项目管理费约人民币601万元(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半年度报告)。北京高院于2021年11月8日开庭审理本案,目前尚未作出判决。
7、金石投资与云南天宇、云南思高、北京华宇股权合同纠纷案
因云南神州天宇置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天宇”)、云南思高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思高”)、北京华宇智信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华宇”)增资合同、股权转让合同等违约,金石投资向北京仲裁委员会(以下简称“北仲委”)提起仲裁,要求云南天宇支付股权转让款、违约金和实现债权的费用共计人民币376,220,063.45元,并要求云南思高承担连带责任,金石投资对云南天宇质押的股权、北京华宇在相关信托合同项下的信托财产权利享有优先受偿权。
北仲委于2020年9月28日受理本案,并于2021年2月5日开庭审理。2021年8月18日,北仲委作出仲裁裁决,金石投资胜诉。金石投资向昆明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法院于2021年9月16日立案受理,目前本案正在强制执行过程中。此外,金石投资在昆明市盘龙区法院提起实现担保物权特别程序诉讼,要求出质人云南天宇、云南思高承担股权质押担保责任,法院已于2021年9月16日立案受理(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第三季度报告);金石投资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提起担保物权确认纠纷诉讼,要求北京华宇承担股权质押担保责任,法院于2021年12月9日开庭审理,目前尚未作出判决。
8、中信证券华南与安徽盛运环保、西部证券债券交易纠纷案
因安徽盛运环保(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安徽盛运环保”)债券交易违约,该债券的主承销商、受托管理人西部证券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西部证券”)受托管理工作未能勤勉尽责,募集说明书存在虚假记载及重大遗漏,应对广州证券的损失承担连带赔偿责任。2019年9月27日,原广州证券向安庆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安庆中院”)递交材料,起诉安徽盛运环保与西部证券,诉讼标的为本金人民币1亿元及相应的利息、违约金、债权实现费用等,2019年10月案件得到受理。2019年11月12日,西部证券提出管辖权异议。2019年12月16日,安庆中院裁定案件移送安徽省合肥市中级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合肥中院”)管辖。2020年10月26日,本案开庭审理,2021年6月10日,中信证券华南收到合肥中院作出的驳回起诉裁定,2021年6月17日向安徽省*人民法院提起上诉(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1年半年度报告),2021年8月27日,收到安徽省*人民法院裁定,维持合肥中院作出的驳回起诉裁定。2021年12月15日,中信证券华南就此向*人民法院提交再审申请。
9、华夏基金与蓝博旺违约纠纷案
因私募债“12蓝博01”、“12蓝博02”的发行人(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下属三家企业)未履行还本付息义务,华夏基金于2015年4月28日针对发行人、担保人(中海信达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实际控制人吕青堂、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工程车辆有限公司)和承销商(首创证券有限责任公司)向华南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提起仲裁,要求各责任方履行偿付义务并承担赔偿责任,提请赔偿金额约为人民币5,804.81万元。华夏基金于2016年8月30日向安徽省淮南市中级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2017年3月1日,法院以无可供执行财产为由终结本次执行程序。安徽省霍邱县人民法院分别于2020年3月30日、2020年5月13日出具民事裁定书,裁定受理关于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液压流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精密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合诚机械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相关案件信息请参见公司2020年半年度报告)。2021年12月23日,安徽省霍邱县人民法院裁定终结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液压流体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安徽蓝博旺机械集团精密液压件有限责任公司破产程序。
报告期内,公司被监管部门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及处罚情况
2021年2月4日,深圳证监局对公司出具《关于对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采取责令改正措施的决定》。深圳监管局在监管检查和日常监管中发现公司存在私募基金托管业务内部控制不够完善等情形,违反了《证券投资基金托管业务管理办法》《私募投资基金监督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发行上市保荐业务管理办法》等规定。公司收到监管函件后立即组织对私募基金托管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和资产管理业务进行深入整改,目前已整改完毕,已向深圳证监局报送了整改报告。
2021年11月22日,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对公司出具《行政处罚决定书》。该事项系2020年10月至11月,国家外汇管理局检查组对公司开展了外汇业务合规性专项检查,发现公司存在QDII超额度汇出等违反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国家外汇管理局深圳市分局决定对公司责令改正、给予警告,处罚款人民币1,010,000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810,045.8元,并对责任人给予警告,处罚款人民币80,000元。在收到上述处罚函件后,公司已及时缴纳罚没款并完成相关整改。
报告期内,分公司及下属企业被监管部门采取行政监管措施及处罚情况
2021年12月20日,黑龙江证监局对公司黑龙江分公司出具《关于对中信证券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分公司采取出具警示函措施的决定》。黑龙江证监局对黑龙江分公司进行走访调查,发现黑龙江分公司存在自行制作宣传材料且宣传材料存在不当表述、未提示风险等问题。公司发现该事件后及时组织黑龙江分公司进行整改,严格遵照公司制度的规定规范展业,对员工开展合规培训。黑龙江分公司现已完成整改并向黑龙江证监局提交了整改报告。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香港证券公司排行榜》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香港证券公司排行榜、博时基金050001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