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食期货(美国股票行情)

2022-07-29 16:44:48 证券 xialuotejs

粮食期货



本文目录一览:



智通财经APP获悉,据道琼斯称,由于担心经济下滑,基金交易员撤出了大量谷物多头仓位,美国玉米、小麦和大豆期货周四均出现大幅下跌。

数据显示,芝加哥期货交易所(CBOT)12月玉米期货收于每蒲式耳6.55-1/2 美元,跌幅为5.5%,较上周五高点低近0.94美元,本周迄今已下跌逾10%,9月小麦期货收跌4%,至每蒲式耳9.49-1/4美元,盘中一度跌至5月1日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也使这两个交易最活跃的期货合约创2月底以来的最低收盘水平。

此外,7月大豆期货收跌3.6%,至每蒲式耳15.93-1/4美元,较6月16日的收盘价17.095美元下跌7%。

市场咨询机构胡珀报告公司(Hueber Report)对此表示,近期的疲软是由于“缺乏任何重大天气问题,对经济放缓的担忧导致大宗商品普遍出清,以及我们正在接近一个月和一个季度的尾声”。

摩根大通分析师表示,尽管全球供应持续紧张,但由于“有关乌克兰食品出口人道主义走廊的讨论、全球经济增长下行风险和消费者的日常消费抑制了投资者的风险偏好”,粮食价格仍受到抑制。

另根据美国农业部发布的周度谷物运输报告显示,通过铁路、驳船和远洋船只运输的粮食数量均较去年同期有所下降。




美国股票行情

* 奈飞上季流失用户数少于预期,盘后急升8%

* 美元强势拖累强生、IBM二季报

* 投资者股票持仓跌至金融危机以来最低

企业财报利好,投资者看好美股已筑底,三大股指全线走高,标普500自4月以来首次升至50天移动平均线上方。

截至收盘,道指上涨754.4点,涨幅2.4%,报31827.1点;标普500指数上涨105.8点或2.8%,报3936.7点;纳指收在11713.2点,上涨353.1点,涨幅3.1%。

几大巨头集体收涨,苹果涨2.67%、微软涨2.07%、谷歌大涨4.29%、亚马逊大涨3.91%、Meta大涨5.11%、特斯拉也上涨2.07%。

投资者重点关注企业如何应对经济衰退压力,通胀高烧不退,以及美元持续暴涨。资产管理公司瑞士百达首席策略师保利尼(Luca Paolini)表示,“如果企业部门开始削减资本开支,那对我来说,将是致命一击。”

强生逆势收跌1.5%。当地时间19日,该公司公布二季度财报,受惠于其最大业务部门——制药部门的强劲增长,公司营收和每股盈利均好于预期,期内营收录得240.2亿美元,同比增长3%。值得一提的是,接近一半营收来自海外,公司首席财务官沃尔克(Joseph Wolk)日内对外媒表示,因外汇波动,尤其是欧元兑美元贴近平价,该公司下调全年盈利指引,全年每股盈利区间由此前的10.15~10.35美元,下调至10.00~10.10美元。

IBM大跌5.3%。该公司上季营收增长9%至155.4亿美元,IBM表示,关闭俄罗斯业务以及美元强势对其二季度业绩造成拖累,故将全年自由现金流预期缩减至100亿美元。公司首席财务官卡瓦诺(Jim Kavanaugh)表示,其俄罗斯业务利润颇高,退出该地区将导致公司损失数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和利润。”另外,外汇损失尤其是美元强势令公司营收减少9亿美元,拖累营收增速6个百分点。

奈飞收高5.6%,该股于盘后放榜,当季流失付费用户97万,少于该公司此前预期的200万,目前奈飞全球订阅用户数达2.2亿,预计三季度将净增100万用户,该股盘后急升逾8%。截至6月30日止的季度,营收录得79.7亿美元,略低于预期值80.4亿美元,每股收益3.20美元,预期值为2.94美元。奈飞年初至今累计暴跌66.5%。

美元回落有助提振大盘,尤其是海外业务敞口较大的科技企业,微软上涨2.1%;谷歌母公司Alphabet此前一日实施1拆20的拆股计划后,股价于百元区间交易,收盘上涨4.4%,报113.81美元;银行股走强,高盛和富国银行分别收涨5.6%和4.2%。

据金融数据公司FactSet的统计,截至19日收盘前,大约9%的标普500指数成分股已经公布财报,其中约三分之二企业的盈利超出分析师预期。

部分投资者相信,在今年美股大幅下挫之后,股票价格基本已经计入了经济下行风险。然而,另一些投资者警告,应持有一些现金为未来更大的下跌空间做好准备。券商Wedbush分析师梅里特(Kevin Merritt)在周二的报告中写道,“市场情绪低迷,我们可能会看到技术性强反弹,不过总的来说,我目前更关心的是如何避免下跌风险而不是错失上涨行情。”

美国银行7月基金经理调查显示,投资者对股票的配置跌至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的最低水平,而现金敞口则飙升至2001年“9·11”事件以来的最高水平,对全球经济和企业盈利增长的预期跌至有记录以来的新低。报告显示,一些资产类别交易拥挤,例如被视为“避风港”的美元,大约60%的受访者认为美元被高估,该比例为有记录以来的新高。




粮食期货交易平台

俄乌冲突已持续连三月有余,当事双方之一的俄罗斯是能源大国,其原油产量和天然气出口在世界能源格局中占据着及其重大的份额。另一当事国,有着“欧洲粮仓”之称的乌克兰则是世界第三大粮食出口国,玉米、小麦和大麦是其主要的出口农作物。

战争导致乌克兰的粮食出口中断。“祸不单行”的是,5月13日,印度宣布禁止所有小麦出口;5月19日,阿富汗同样宣布禁止小麦出口。

在粮食供应趋紧的背景下,我们来看看国内期货市场上有关粮食作物的价格变化。

目前国内期货市场的粮食期货主要有强麦期货(强筋小麦)、普麦期货(普通小麦)、早籼稻期货、晚籼稻期货、粳稻期货和粳米期货。在这么多的品种中,真正有交易量的其实只有粳米期货这一个品种,其他几个品种如强麦期货和小麦期货等的成交量则是寥寥无几。

粳米期货是2019年8月16日才上市交易的品种,其交易所需保证金很低,一手粳米期货保证金=3419*10*9%=3077.1元,可以说是与pta期货并称目前最便宜的两个期货品种了。

粳米期货的问题在于它的成交量很低。其中一个原因在于其标的物粳米是农作物,因此行情具有一定的季节性,从而导致价格的波动不是很明显。其次粳米是粮食,其价格的稳定关乎国计民生。

粳米期货

虽然粳米期货的价格行情波动不明显,不过农产品中的其他类别,如谷物中的玉米、大豆,油脂类的棕榈油、豆油、菜油等,这段时间的价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玉米期货

大豆期货

菜油期货

其实除了粮食之外,乌克兰葵花籽和葵油供应在国际市场上也有重要的地位。俄乌冲突的持续造成了葵油出口的中断,而菜油作为葵油的替代品,价格自然会受到提振。

今日小满,正是麦子生长的时节。




粮食期货最新价格走势图

尽管国际农产品期货价格有所回落,当前全球粮食安全问题依然紧迫。

当地时间7月18日,联合国在纽约总部举行以“立刻采取共同行动:协调全球粮食应对危机”为主题的高级特别会议。第76届联合国大会主席沙希德提出,据世界银行预估,俄乌冲突将增加9500万极端贫困人口,5000万人遭受严重饥饿。至今年6月30日,全球农产品价格指数较2021年1月高出34%,其中玉米上涨47%,小麦上涨42%,处历史高位。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国际社会年内仍面临多场饥荒的威胁,并可能在明年进一步恶化。

新冠病毒大流行下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混乱仍待解决,经济尚未完全重振,新的问题已然接踵而至。地缘政治方面,俄乌冲突紧张态势未见缓和;通货膨胀高企,多国央行纷纷加大提息力度迈入紧缩周期,令全球股市承压。种种扰动因素合力作用下,全球粮食供应的不确定性倍数放大,强化了本已严峻的全球粮食安全问题。

粮价为百价之基,而飙升的粮食与能源价格一起,成为推高全球通货膨胀的两大引擎。粮食危机的触因往往是多方面、多层次的。是什么导致全球粮食价格冲高?

俄乌冲突冲击全球粮食市场

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IFPRI)高级研究员、国际农业经济学家协会主席Will Martin向

俄罗斯与乌克兰是世界极为重要的两大农业生产国与粮食净出口国,对全球谷物、油菜籽产量贡献尤为显著,乌克兰更是有“欧洲粮仓”之名。联合国粮农组织6月发布的《粮食展望报告》显示,2016/17年度至2020/21年度间,两国合计占全球大麦、小麦与玉米总产量的19%、14%与4%。俄罗斯与乌克兰对全球大麦、小麦的贸易格局有重要影响。俄罗斯是世界最大的小麦出口国。2021年,俄罗斯小麦出口量占占全球总量的22%,乌克兰则占10.5%。全球约有33%的小麦由俄乌两国供应。葵花籽油方面,这个数字高达72%。

粮食生产的品类高度集中、一些国家进口依存度较高意味着,贸易往来一旦受限,就会导致粮食供应链断裂,直接抬升粮价。以2020年1月价格为基数100,世界银行农产品价格趋势图表明,俄乌冲突后,小麦与葵花籽油价格急剧上涨:小麦指数从今年2月的130飙至5月份的250,涨幅92.3%,葵花籽油指数也从190上涨至270。尽管不同农产品的价格变化并不统一,例如,稻米价格维持相对平稳,但整体来看,全球粮食市场波动巨大。

复旦大学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万广华告诉

全球农产品出口贸易政策的收紧清晰地反映了地缘冲突下制裁与反制裁的角力,及由此产生的粮食安全担忧。国际粮食政策研究所研究显示,俄乌危机爆发后,按食物热量计算,受出口限制的食物占全球贸易总额的17%左右,与2007-2008年全球粮食和能源危机期间的水平相当。

含俄罗斯在内,目前已有20余国实施了粮食出口限令,小麦、玉米、豆类、食油等均在限制名列。3月底,俄罗斯政府决定对多种粮食实施出口配额限制,小麦、黑麦、大麦和玉米配额总量为700万吨。2021年,俄罗斯农产品出口总量达7710万吨,仅小麦便有4249万吨。在小麦价格飙涨刺激下,印度在4月份创下小麦出口140万吨的历史记录。随后,印度政府于5月先后宣布小麦临时出口禁令与食糖出口限制。

“由于全球粮食生产与消费空间的不均衡分布,必然存在地区间粮食供应相对富裕、短缺的情况,这是正常现象,而国际贸易通常能够弥补供需缺口。当前贸易萎缩,价格的不确定性也导致很多国家限制粮食出口,这进一步压缩了国际农产品的贸易量。同时,在出口限制之上,还叠加了通货膨胀、此前货币超发的宽松政策、一些市场主体的投机炒作,这加剧了粮价上涨。” 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发展研究所博导钟钰告诉

能源与化肥价格飙升

2020年起,全球能源价格出现了1973年石油危机以来的最大涨幅。从产业链角度,粮价飙升也是上游能源与化肥涨价传导效应的显现。

中国农业大学国际发展与全球农业学院副教授张传红向

现代农业以机械化、高量产为主要特征。据中国农业农村部数据显示,2019年底,中国农业耕种收机械化率超70%。欧美日等在二战后开启广泛农业机械化进程,一些农业发达国如美国、荷兰、德国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完成全面机械化。能源投入贯彻现代农业规模化产粮的所有环节,包括灌溉系统、播种收割的农机电力成本,粮食加工与后期运储的耗能。

俄罗斯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出口国之一,2020年,其原油与天然气供应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10%与16.6%。地缘冲突下制裁与反制裁,共同造成俄罗斯能源出口出现中断,全球各地油电气不同程度上涨。

国际原油连月于高位剧烈震荡,布伦特原油价格6月一度冲破120美元/桶。天然气期货价格在一轮轮攀升中走向历史高位,其中,由于此前重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进口,欧洲受冲击最甚。6月,欧洲天然气价格涨幅超50%,为2020年9月以来最高单月涨幅。

粮食高量产离不开化肥。保守计算,农作物增产产量中约有30%~50%归因于有机或合成肥料。化肥投入也是农业种植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美农场主平均化肥投入约占总预算的15%。能源涨价与贸易限制极大地影响了化肥价格,继去年大涨80%后,2022年至今,化肥价格已经上涨近30%。

“化肥市场的主要冲击来自天然气”,Martin告诉

危机下的不平等:欠发达地区受粮食危机冲击更甚

事实上,全球粮食产量基本面良好,近年来保持连续增长。据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2021/22年度全球谷物产量预计28亿吨,人均可支配粮食约710斤,较20/21年度略增0.7%。粮食产量高、需求也大,价格仍然高居不下。针对这种供求错配,钟钰指出:“国际社会之所以将此轮冲击称为粮食危机或粮食价格危机,不用‘全球粮食短缺’,是因为粮食总量是充足的。近年来,粮价走势越来越脱离正常供求关系。”

粮为民本,粮食问题会在短期内产生巨大冲击,并持续一段时间。以2007-2008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为例,世界银行年度农产品价格数据显示,2008年粮价飙涨后,尽管2009年出现过短暂下跌,直至2011年,国际大宗农产品价格仍在上涨并远超2008年水平的18.3%,创下历史纪录。世行今年4月的《大宗商品市场展望》也指出,俄乌冲突所引发的食品和能源价格冲击将持续数年。

农业制作原料飙涨叠加全球通货膨胀,粮食危机具有阶梯性影响。食品价格的上涨将传导至粮食为原料的生产与轻工业制造,并在结果上挤压农业从业者利润空间,抬高普通消费者生活成本。作为整体物价基准的农产品价格与能源价格互相推动,将带来上涨预期,加剧通膨趋势。

一个关键问题是,不同国家与地区间粮食生产力和风险对抗力是不均衡、不成比例的。当同样的危机迎面而来,国家之间、一国内部所受的冲击相当不平衡,欠发达经济体、粮食依赖进口的国家及地区、各国的脆弱群体往往受影响最深。

“在讨论全球性粮食危机的后果时,我们必须将‘粮食获取问题(access)’与‘粮食自给自足问题(self-efficiency)’严格区分开,低收入群体与中产群体对危机的感受是不同的。危机不在于粮食生产的供应端,而在于脆弱人群无法获得食物。” Martin说。

低恩格尔系数人群普遍拥有消化上涨部分价格的能力,而高系数人群才是对食品价格波动最为敏感的消费单位,尤其是对粮食净买入者(net buyers of food)而言,飙涨的粮价是对生计的直接威胁。《2022年全球粮食危机报告》的世界粮食危机地图显示,包含刚果、阿富汗、埃塞俄比亚等国在内,非洲、中东、拉丁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食物短缺和饥荒问题最为严重。在这样的背景下,Martin认为,现阶段快速、精准识别粮食净买入者,为脆弱性群体提供“社会安全网”式兜底,如及时发放食品券等公共服务支持至关重要。

另一方面,粮食安全的一端紧系着社会治安。张传红表示,在极端情况下,“粮食供应不足很可能造成恐慌情绪,乃至社会不稳定。粮食危机一般伴随着战争危机,而战争危机又会加剧粮食危机,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贸易通畅仍是缓解危机的主要思路

从粮食危机解决思路的角度,万广华指出,无论以何种形式,俄乌冲突终将结束,对粮食市场的冲击会随之停止,秋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供需紧张,“但短期来看略显无力,因为粮食收获需要时间,要满足光照、温度等条件,经历完整的资源生产过程。接下来一年多的时间里,部分国家会面临较为严峻的问题。”

在全球粮食供需错配的背景下,保证基本口粮供给、加快补充粮/替代粮供应、尽快抑制粮价成为各国政府的共同目标。而除非阻滞的供应链得以疏通,粮价涨势只会随能源等大宗商品愈演愈烈。基于此,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在自5月起连月呼吁各国结束粮食贸易限制,世贸组织总干事奥孔乔-伊维拉也在6月中旬召开的WTO部长级会议上表达了同样的观点,并提出限令等手段“可能会使(粮食)问题进一步恶化”。

另一个不可忽视的要素是全球性通货膨胀。今年以来,为遏制通胀高企,美联储高频次、大幅度加息,带动全球各国央行提升利率。作为衡量通胀的指标,总体消费者价格指数由粮食、能源、服务等一篮子选定商品组成,那么,此轮紧缩性货币政策是否能起到抑制粮价涨势的效果?

万广华认为,紧缩性货币政策以遏制通胀为核心目标,能够通过减少投资、降低需求,对能源等价格形成一定控制。相对而言,粮食总体需求较恒定,受货币紧缩的影响更小。从供应角度,张传红提出,缓解粮食危机急需多元化的农业配套制度设计:“单纯的货币政策不一定能够起到很好的作用,需要更为针对性的农业政策并行,如,提高农业生产能力、提高对农业科学技术的支持、保证农产品现金转移支付渠道通畅等。在政府层面,构建多元化供应的粮食系统,倡导发展多种模式的农业,如小农耕作,以发挥韧性。”

以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正式运行为节点,全球化的浪潮已持续近30年,世界大宗商品市场、金融市场的集成度不断提高,牵一发而动全身——全球粮食系统也建立在依赖度、互联度极高的基础架构之上,在基本面稳定的前提下互通有无、有序运转。而当21世纪迈入第三个十年,新冠病毒大流行席卷世界,地缘冲突频发,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与逆全球化抬头,不断挑战着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国际粮食供应链、产业链同在其间。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知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Amartya Sen)曾在专著《贫困与饥荒》中论述:归根结底,饥荒并非粮食生产问题,而是粮食系统和政策设计的问题。相关数据已经证明——在全球粮食系统平稳运作的背景下,理论上,每个人都能拥有足够的食物。数据模型与现实的差距,以及逼近史高的粮食与能源价格表明,更深层次的区域协作、全球协作刻不容缓,需要国际市场的各个主体,包括各国政府、国际机构组织、国际粮商等各方的协同努力。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粮食期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粮食期货、美国股票行情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