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近期市场扰动的尾巴扫到7月,小伙伴们又遇到了新的问题——眼看着年初浮亏的基金就要回本甚至是盈利了,但又遇到震荡。为什么基金回本的过程这么曲折呢?咱们今天就一起来解读这个问题。节目的最后还有惊喜福利等着大家~
01
快回本的基金更容易跌?
基金回本怎么就这么难呢?是不是快要回本的基金更容易跌?这个问题要从投资者心理和市场两方面来解答。
先看投资者心理。人的心理总是倾向于“趋利避害”的,基金投资也是一样的道理,市场持续下跌的时候大家可能“眼不见心不烦”,没有太注意账户盈亏情况。但随着市场上涨,很多人查看账户的频率也会变高。关注频率高了,看到净值下跌的次数自然也会变多,投资者心里对“下跌”的感知频率增加,也就有了“快要回本的基金更容易跌”的投资心理错觉。
再说市场本身。基金什么时候会出现即将回本的情况呢?一般是在经历了一段从持续下跌到大幅反弹的阶段后,就拿今年为例,先经历了年初到4月底的持续下跌,此后迎来了4月27日到7月初的反弹。然而反弹不是一蹴而就的,比如2019年的牛市中途就在4月份因为中美贸易摩擦经历了大幅下跌,2020年的牛市则是因为疫情原因在1月、3月经历了两波快速回调。上涨途中的休整和反复本身就是市场常态,有时候是为了释放风险,有时候则是为了积蓄能量。
(上证指数,数据wind,上证指数,2019.1~2020.8)
如果我们选择的是行业或主题基金,净值涨跌更多取决于行业景气情况,而行业和赛道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上涨后,主力资金积累了大量“获利盘”,这时一旦出现了负面传闻,就很容易引起资金出逃,从而导致行业下跌。比如这次反弹中新能源指数(万得)从4月底的3765点反弹到7月初的6056点,此后进入震荡反复阶段,要说新能源行业出现大的利空了吗?长期趋势变了吗?答案都是否定的,但就像普通投资者会因为获得收益而考虑要不要卖出一样,大资金在获得一定盈利后也会出现“落袋为安”的需求。(数据wind,866020,2022.04.27~2022.07.08)
02
面对挑战该继续持有吗?
其实“快要回本的基金更容易跌”更多是因为市场的整固需求,以及投资者在面对后市的不确定性所产生的避险心理。所谓的整固,指的是市场的横向整理、巩固,可能存在上下震荡,但整体水准大致持平。而我们赎回基金的判断依据,并不是基金有没有回本,而是看后市会如何发展。
回到当下,我们是否该继续持有呢?不妨先来看看当前市场面临的风险和机会。
先说风险,主要来自几重不确定性。一是外围市场的不确定,也就是小夏先前说过的欧美通胀高企问题,要抑制高通胀就要高强度加息,但快速加息又会导致经济下滑,这是目前全球经济面临的*风险;二是国内经济复苏的不确定,目前疫情多点零星开花,可能影响生产和消费的复苏情况,从而影响经济复苏的进度;三是货币政策的不确定,小夏周一跟大家说过货币政策已从“格外宽松”转向“适度宽松”,由此引发的流动性变化也会影响资本市场。
这些风险因素是导致近期市场回调震荡的主要因素,但与此同时,依然有很多正面因素支撑市场长期向上。其一,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复苏周期,虽然疫情反复影响经济短期进程,但二季度是本轮经济底部基本成为市场共识,5、6月的经济数据都预示着经济基本面复苏的大趋势并没有发生改变;其二,居民“存款搬家”的大趋势没有变,在“房住不炒”“理财产品净值化”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投资者通过股票、基金等渠道进入证券市场,为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增量资金。
正是出于对上述风险和机会的综合考量,小夏认为下半年A股市场面临的环境会更加友好,短期市场即便震荡整固也是为了中长期更好地上涨,主要宽基指数的年内高点预计会在下半年出现。大家不妨通过合理的资产配置以及坚持定投的方式来分散短期风险哦~
总之,反弹途中的调整对于投资者来说是个考验,与其“自设门槛”,不如直面市场、做好配置、迎接未来。希望我们都能坚定信心,一起迈上新的“台阶”!
定投特有风险提示:定投过往业绩不代表未来表现,投资人应当充分了解基金定期定额投资和零存整取等储蓄方式的区别。定期定额投资是引导投资人进行长期投资、平均投资成本的一种简单易行的投资方式,定期定额投资不能保证投资人获得收益。本资料不作为任何法律文件,资料中的所有信息或所表达意见不构成投资、法律、会计或税务的最终操作建议,我公司不就资料中的内容对最终操作建议做出任何担保。在任何情况下,本公司不对任何人因使用本资料中的任何内容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市场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数字对人类意义重大。它们不仅能记录各种特殊的日期,而且能代表各种意义。例如,熟悉的“520”代表“我爱你”,1314代表一生一世。420代表什么?现在我喜欢用这句话来表达00后的自己。
420的意思是挚爱你,也是只爱你这意味着即使你一生中能遇到很多人,但只有爱你,就像三千股柔弱的水,只需拿一瓢酒,这个承诺不是随便说的,我们必须认得对方,想相伴一生,只对*的人。
爱相随还有234种含义。如果你还说我现在喜欢你,我爱你有点过时了。所以试着用这些数字来表达时尚和有趣。让对方猜猜你的意思。如果表达不成功,那么小编就是你的对象!
在基金投资中,很多人都是先看收益,喜欢追涨短期高收益的基金,对风险没有足够重视,导致长期下来基民收益落后于沪深300指数,远远跑输偏股基金指数,今天就聊聊基金的风险。
一、基金的风险有多大?
过去3年
沪深300指数*回撤达34.8%,
主动股基指数回撤达33%;
约73%的偏股基金回撤超过30%;
约1/3的基金回撤超过40%;
像这样的回撤幅度,大约每3年就要遇到一次(2008,2012,2015,2018,2022年)
过去10年
沪深300指数*回撤达47%;
主动股基指数和偏股基金平均回撤超过50%;
约97%的偏股基金回撤超过30%;
约88%的偏股基金回撤超过40%;
约57%的偏股基金回撤超过50%;
还有数百只基金回撤超过60%;
芒格曾说过,在投资生涯中经历两到三次50%的跌幅都是正常的,不过我们在过去15年就遇到过两次了(2008,2015年),看来以后还要破纪录。
二、高风险≠高收益
我们都知道,想要取得高收益就要承担高风险,尤其是中短期。
但有时承担了高风险,却带来了更大的损失,所以,高风险≠高收益,下面举些例子:
1)差基金的主要特点,回撤控制较差
在上一篇文章《好基金的特点有哪些》中,过去十年还有2只基金在亏损,其它基金收益也很低,严重跑输了指数和平均,而他们都承担了更大的风险,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2)即使有风口加持,回撤依然很重要
这是某医疗行业基金,最近几年也算是占过风口的,期间有三年表现都非常*,表现靠前,但是两次大回撤让它元气大伤,7年了还跑输于同类平均。
第一次是在成立不久之后遇到了50%的回撤,此后4年才回本,并且持续落后于同类平均(有几人能忍?)。
第二次是凭着市场风口,领先于同类平均,但是随后遭遇了50%的回撤,再一次落后于同类,这次回撤让收益从247%直接跌至80%(这么大幅度让人怀疑);
是的,你没看错,51%回撤直接让收益减少了167%,大部分利润已回吐,如下图:
数据Choice
三、大回撤带来的伤害:
上面这只基金,连续多年收益一直领先,但这一次50%的大回撤,不仅落后于同类平均,还让收益从159%跌至39%,6年的收益都快跌没了,这次大回撤无论对基金净值还是持有体验都非常不利。
(图5天天基金)
这只也算比较好的基金了,成立近17年*收益达1566%,之前也火了好几年,不过最近10年有点跟不上同类,主要原因就是经历两次大回撤。
其中2015年那次回撤50%,收益从1182%直接跌至558%,收益少了624%,用了5年才慢慢涨回来(不知道有多少人能等得了5年)。
可惜的是刚恢复到前期高点不到一年,又遇到一次46%的回撤,收益从1566%跌至927%,再次损失639%的收益。
类似这种过山车式的收益曲线还有很多,就不一一例举了。
四、回撤的背后:
大家应该看到过这样的数据:
亏30%涨42.8%回本;
亏40%涨66.6%回本;
亏50%涨***回本;
亏60%涨150%回本;
由此可见,回撤越大,回本的时间越久,带来的损失和心理影响也越大,等收回损失后,这一波行情也到了中后期,又进入到高风险阶段,然后再循环(如图5)。
如果一买入就遭遇大回撤,也会非常难过,这个在2015年,2021年入市的朋友应该深有体会。
比如,今年3、4月份就有很多朋友比较绝望,如果不能深刻认识和预防,以后还有比这更痛苦的。
另外,随着我们投资年限的增加,资产收益率也越来越高,历一次40%以上的大回撤,对资产收益都有很大伤害,这个伤害可能是回撤幅度本身*10倍甚至更多,我从2021年以来就深有体会。
五、总结:
“投资有风险,入市需谨慎 ”,*不是一句口号,虽然大家入市时都看到过,但真正了解风险的并不多,也没有足够重视。
希望这篇文章结合上一篇:《好基金的特点有哪些》,能够引起大家重视风险,减少回撤。
所谓:缺乏风险意识就是*的风险,如果重视风险,并根据自己的风格主动做些防控,自然可以提前预防并降低风险。
在下篇文章将会说明,基金风险主要来自哪几个方面,如何预防和化解。欢迎关注!
今年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权益类持有期基金的募集规模现在已超过469亿元,近期有多只持有期基金正在发行,未来规模会进一步攀升。
A股市场震荡加剧,公募权益类基金整体表现不佳,更多基金公司在发行新产品时会选择设置“持有期”,目的是希望投资者能够中长期投资基金,避免短期频繁赎回。
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截至7月4日,今年以来新成立的基金中超过100只设置了持有期,持有期限最短的是7天,最长的是5年,此外,其他持有期还设置了六个月、一年、两年、三年等。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成立规模*的新基金也是持有期基金。
上半年发行市场主力军
今年的基金发行市场相比过去两年略显冷淡,极少出现爆款或者百亿级别的权益类基金。从目前已成立的新基金来看,多只设置了7天持有期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成立规模超过或者接近百亿元。同时,也有多只设置了持有期的基金成立规模超过10亿元。
如果仅从目前的规模占比来看,持有期的新基金规模占比较高。事实上,从2019年下旬起,持有期的权益类基金就受到众多资金追捧,新发基金规模跨越式增长,发行总规模已经多达5622亿元。今年在市场环境不佳的情况下,权益类持有期基金的募集规模现在已经超过469亿元,近期有多只持有期基金正在发行,未来规模会进一步攀升。
从目前已经发行的持有期基金来看,最受资金欢迎的便是前不久陆续成立的同业存单指数基金。其他持有期基金中,有多只设置了3年和1年持有期的基金成立规模超过10亿元。
2022年4月26日,证监会发布《关于加快推进公募基金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行业机构开发各类具有锁定期、服务投资者生命周期的基金产品。
事实上,一些投资者对持有期限的设置不太了解。建泓时代投资总监赵媛媛向《国际金融报》
“基金投资者选择基金应该基于该基金的投资方法论和团队实力,不应该把主动管理型基金作为短期择时工具。如果投资者对基金经理择时能力信任度不够,可以选择被动型基金或行业基金作为指数或行业择时工具。”赵媛媛表示。
持有期基金该如何选择
受全球市场波动影响,今年A股市场震荡加剧,但持有期产品成权益市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上海证券基金评价研究中心分析师刘亦千认为,在弱市中发行持有期基金,体现出管理人更希望从产品设计的角度来引导持有人长期投资,锁定客户投资时间,规避短期市场波动带来的情绪干扰和不适当赎回。
如何在合适的时机发行持有期基金,对后续的管理运作也是一项挑战。
私募排排网财富管理合伙人夏盛尹告诉
易方达基金副总裁陈皓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早在2020年下半年,就考虑过三年期的产品。但我认为,那个时点发行三年期产品预期收益率会非常有限。现在的点位可能会比2020年底的时候要宽松很多,如果要获取同样的收益,承担的风险和经历的波动会小很多。”
玄甲金融CEO林佳义认为,对于价值投资型产品,由于价值回归有可能需要数年,故而历史经验指示也是需要3-5年封闭期。
“封闭期超过能验证基金经理投资能力的周期则无必要,太长时间势必影响客户资金的流动性需求。此外,如果基金经理是追涨杀跌du赛道风格,一旦产品发行时在高位买入,那么,封闭期可能是一轮长期的下行周期,这对投资人赎回需求是相当不利的。反之,如果在底部,则封闭期更长更利于投资人持有。”林佳义表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为什么基金最近怎么跌的这么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为什么基金最近怎么跌的这么大、420什么意思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