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2、稻谷期货
曾经风光无限的果链大玩家现在还在为不确定性苦苦挣扎。
8月24日,立讯精密发布上半年业绩报告。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1.47亿元,同比增长32.08%;归母净利润30.89亿元,同比增长21.73%;扣非归母净利润25.22亿元,同比增长7.87%。
从年初至今,立讯精密股价今年以来已经累计跌去近40%,市值蒸发超过1600亿元。想当初,这位国内苹果供应商老大也曾享受过从2018年底至2020年7月短短一年半股价疯涨600%的极致待遇。对比之下,同为苹果供应商的歌尔股份年内上涨11%,蓝思科技年内下跌16%。
作为苹果产业链上的一份子,立讯精密的股价波已经与苹果业务息息相关。国内外的缺芯困扰、被踢出苹果供应商名单的传闻让市场忧心不已,而遭美国调查的377事件、股东三番两次减持等也无一不再扰动投资者的敏感神经。
01
AirPods出货不及预期
成立于2004年的立讯精密是一家提供电子制造服务与零部件企业。早年间的立讯一直默默无闻,直至2011年,公司收购了主要生产iPad连接线的昆山联滔60%的股权,一跃成为了苹果的供应商。而后,立讯又逐渐拿下了Apple Watch和Airpods的主要订单。2020年,公司分别通过收购铠胜和纬创的子公司进入金属中框业务和iPhone组装业务,成为大陆首家iphone的代工厂商。
搭上苹果业务顺风车的立讯,过去几年业绩一直不错。2016年至2020年,营业收入从137.63亿元上涨至925.01亿元,同比增速也是惊人地高,2016年为36.73%,2019年便涨至74.38%。归母净利润方面,则从11.57亿元涨至72.25亿元,四年涨了5倍多,同比增速也从2016年的7.23%一路飙涨至2019年的73.13%。
正是2016年,立讯拿下了Airpods的订单,开始了营收的起飞,如今已经成为Airpods全球市场份额最大的供应商。可以说,Airpods的订单撑起了立讯的高业绩增长。不过,2020年,立讯的营收增速与归母净利润增速都出现了明显的下滑。究其原因则是AirPod的高增速预期已经见顶。
据Canalys数据,2019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超1.5亿台,增速高达95%。而在2020年,全球TWS耳机出货量的增速则陡然下降至32%。Canalys预计2021年TWS耳机的出货量在3.5亿台,增速降至28%。并且在未来的3年内,这一增速仍然会呈现下降的趋势。
基于对AirPods出货量的悲观预期,叠加今年1月份美国国际贸易协会对特定电连接器和保持架组件及其产品发起的377调查、大股东减持风波,2020年四季度,立讯精密开始遭到公募基金的大幅减持,减持金额超过140亿元。这也就造成了公司股价去年下半年一直在箱体震荡,迈入今年后一路下跌的行情。
AirPods出货量下滑的影响还在持续。今年上半年,立讯精密的营收增速为32.08%,与2019年和2020年70%以上的营收增速相比,明显下滑。同样大幅下滑的还有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增速,2019年和2020年上半年分别高达81.82%和69.01%,今年上半年仅为21.73%。
对此,公司在半年报中称,今年全球芯片供应短缺、部分原材料价格上涨、人力成本持续上升,众多外部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对行业形成了一定冲击,对公司部分业务的落地时间也带来不同程度的递延。
02
苹果依赖症
从收入构成上来看,近两年,立讯精密的收入构成中消费性电子业务占比一直高达80%以上。其中,苹果是最大的客户。依托于苹果的业务,立讯在得到迅猛发展的同时,也在受到由于依赖苹果而带来的一系列制约。
一方面是业务上的单一造成的卡脖子影响。立讯精密业绩增长,苹果Airpods订单居功至伟,可一旦AirPods出货量增速下降,立讯的业绩也将不可避免受到影响。上半年,全球掀起的缺芯潮对Airpods的出货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与此同时,小米、三星、华为等手机厂商生产的TWS耳机也在蚕食苹果Airpods的市场份额。据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2019年,苹果的AirPods销售量占无线耳机市场销售量的近一半,而到2020年AirPods的市场份额跌至35%,小米的市场份额占比10%位列第二。
另一方面,因为苹果拥有更高的议价权,供应商在苹果面前一直较为弱势。上半年立讯来自第一大客户苹果的应收账款期末余额高达98.76亿元,占总应收账款期末余额的比例也高达52.7%。这对公司的现金流来说也会造成一定压力。上半年公司账上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为21.88亿元,同比增速则从去年的-24.03%下降至31.24%。
此外,因为苹果对供应商的要求较高,现有供应商被苹果踢出产业链也是一大风险因素。今年3月,原苹果光学产品供应商欧菲光就发布公告称,与某境外特定客户终止采购关系,而该境外客户就是苹果。同为苹果在中国大陆供应商的立讯精密也不得不直面这样的风险。2021年,立讯原有部分代工AirPods的市场份额就被有着“小立讯”之称的歌尔股份抢走了。
与苹果深度绑定的立讯并非不知道这种依赖的副作用,奈何与其它手机厂商相比,苹果的利润实在太高,手机零部件供应商很难拒绝这种诱惑。定位高端机的苹果,在盈利空间上比小米、华为等国产手机具有更大的优势,也因此能够给上游供应商们带来更多的营收与更高的毛利率。
因此,立讯还是选择傍着苹果这棵大树,并且绑定得更加深入。2020年,收购纬创拿下iPhone12 mini的订单,今年又被传出拿下iPhone13的订单,立讯希望借此摆脱AirPods增速下滑带来的影响,并切入苹果手机这个更大的市场蛋糕。
03
尾声
依托苹果这棵参天大树,产业链上的供应商们赚得盆满钵满。因代工AirPods实现业绩腾飞,又因AirPods出货量增速放缓业绩下滑,高利润的苹果业务对于立讯精密来说重要又上瘾。
随着下半年手机销售旺季的到来,开始切入苹果手机业务的立讯或许可以有新的期待。但苹果手机代工业务依然是富士康的天下,立讯能分得几杯羹仍未可知。海外疫情肆虐,工厂被迫转移回国内导致人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原材料价格大涨等外部因素也在考验着这家大陆苹果代工老大,留给立讯精密的机会与困难都很多。
粮食就是武器。谁控制了粮食谁就控制了世界,美国对中国粮食领域的渗透从来就没有停歇过。从制造危机到拉高价格,再到生物质燃料陷阱,现在更是打着环保的旗号指责中国种水稻,砸中国人的饭碗。粮食安全无小事,端好自己的饭碗,才是真的踏实。
每日资本论摄
文/每日资本论
美国死盯着中国人的饭碗。
近日,一篇有关“美国拿中国水稻做文章,背后隐藏着把水稻金融化的企图,妄图通过施压减少我国水稻种植面积,从根本上动摇中国粮食安全根基”的文章,在网络上引起了高度关注。
道理很简单,中国人传统食物就是稻米,谁动了稻米就等于能够左右中国人的饭碗,把控中国人的命运。
无论从什么角度,这显然是不能允许发生了。早在2014年的全球粮食大涨时,国内权威媒体就发表了《经济透视:当粮食交易变成金融把戏》的文章,明确表示,金融力量干预全球粮食安全势头比较明显,粮食已经离基本的食用属性越来越远,粮价自然也就与基本供求关系愈发背离。
或许稻谷期货交易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比较遥远,再加上国内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多维度做出了应对,因此很多人对水稻的金融化问题并未引起重视,或者说都没有感觉到。
那么水稻金融化究竟是什么呢?
要解答这个问题,先了解什么是粮食金融化。作为21世纪出现的新概念,粮食市场与货币、外汇、期货和衍生品市场联动的复合金融体系。粮食无金融属性,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但粮食容易受到气候、战争等客观因素影响,从而成为全球资本大鳄眼中的题材,进行热钱的投机交易。
把农作物金融化的弊在于,通过国际市场的期货价格涨跌,可以左右某个区域和国家的某个农作物的定价权,进而进入产业链上下游,制造人为的“危机”,达到控制这个国家相关农作物的整条产业链。
众所周知,美国是农业强国。其小麦出口曾占全球22%,大豆出口占全球的37%,玉米出口巅峰时占全球的47%。美国在执行休耕的情况下,累计粮食出口量达到了全球的22%。若不休耕,允许农场主耕种自己所有的耕地,那么美国粮食出口量可占全球出口量的40%-50%。
这也让美国十分清楚地明白一个道理——谁控制了粮食,就控制了全世界,谁控制了种子,就控制了粮食。因此,美国农场主的收益有三分之二来自财政补助,而且范围就是大豆、玉米、小麦等粮食作物。这样就形成了美国的其他农产品由别国进口,而由于美元作为强势货币,其他国家为了换取美元也愿意种植蔬菜和其他非粮食作物。
简单说,美国达到了将粮食作为战略物质进行调控的目的,看谁不顺眼,就断供粮食。因为美国的四大粮食公司控制了全球80%的粮食贸易,手握定价权。再说的直白点,若发生战争,在粮食面前所有奢侈品、工业品、钞票都是扯淡。粮食就是武器。
荷兰瓦赫宁根大学粮食安全专家涅克·孔宁表示,现在还没有证据表明天气的干扰比往年更为严重,是金融投机活动放大了影响。粮食危机很大程度上基于炒作。
由此粮食金融化就基本实现。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会说不要扣上“阴谋论”的帽子,正常的金融交易、市场导向你们不懂!
的确不太懂,但我们在大豆惨痛的现实教训又是怎么回事呢?
大豆教训
中国有着5000多年种植大豆的历史,世界也公认大豆起源于中国,也是早期公认的大豆出口国。1957年,美国人从中国东北获得一种野生大豆,比普通大豆种子的含油量高出16%,且自身抗体基因十分强大,不需要杀虫、不需要除草。2002年,美国在大豆转基因领域复制出了一条可以转化的,高产量,低成本的大豆种子,获得国际专利64项,并且在101个国家申请的国际基因专利,
一场针对中国的大豆“阳谋”就此展开。
鲜为人知的是,早在1898年,美国就已经开始在中国着手寻找优质大豆资源。此后半个世纪,美国农业部先后数次派人到中国,每到一处,便采集当地大豆品种。到1990年代,美国拥有了2万多份大豆材料。
请记住这个公司的名字——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成立于1901年,创始人名叫约翰·奎恩伊。该公司在全球市场臭名昭著——其研制的致癌除草剂,导致50万越南儿童畸形。它盯上了中国大豆市场。
1995年,中国开放大豆进口。美国孟山都打着免费的旗号向中国主要大豆产区的农民提供转基因大豆种子。对于价格敏感程度较高的种植户来说,免费又高产当然是件好事。这也使得中国原产大豆迅速被转基因大豆给替代。
同时由于国内经济发展势头良好,消费市场也得到了大力发展,对于食用油的需求大增,而国内食用油生产能力存在较大缺口。就在这个时候,美国正式出手了。他们的四大粮商首先炒作国际粮食期货价格,迅速拉高大豆价格,创下了30年的新高。
不仅如此。彼时,美国宣称因极端天气影响,大豆库存量将降低8.12%,这使大豆价格进一步上升,在这种背景下,大量金融资本涌入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疯狂囤积大豆,致使大豆价格再次暴涨。
为了保证食用油产量,国内企业无奈之下只能大量进口美国转基因大豆。
看到这里很多看官可能要说,这就像当年美国做空日本一样,炒高价格之后就是快速杀跌。没错,眼看着中国企业大量吃进大豆后,大豆期货市场风云突变,价格开始断崖式下跌——7个月的时间里,大豆价格就从5600元/吨跌至2000元/吨。
结果,国内大豆种植户血亏,很多食用油企业即将倒闭。
就在愁云密布之际,美国又粉墨登场了。孟山都、ADM、邦吉、嘉吉为首的美国企业趁此机会开始快速介入中国市场。而国内部分地方为了招商引资也为了救活企业,也欢迎国际资本的介入。于是,到2006年,国内民营榨油业已完全被国际资本掌控。
这个恶果至今都未彻底铲除。2021年,中国进口大豆9653.7万吨,国内产量仅1640万吨,自给率只有15%左右,85%的大豆依赖进口。
必须要提的是,美国人在掠夺全球优质资源是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的,这点需要引起重视。很多事情,需要一代或几代人努力才能见到成效。从美国人的角度来说,他们是成功的。
更应该引起重视的是,对于资源,国人务必要引起重视。近些年部分企业和机构为了一己之私,将国人的基因卖给国外研究机构,这已经不是利益的问题,而是背叛国家和民族。还诡辩称,做生物武器的可能性低。看看乌克兰的美国生物实验室,你就知道,可能性低就是有可能。按照影视剧里的台词,在战场上是需要拉出去毙上三回。
玉米反狙击
尝到了在大豆上的甜头,美资本将下一个目标锁定了中国玉米。
2006年,美主要粮商采取老套路——现在资本市场散布各种原因造成的小麦和玉米减产的消息,以此来哄抬价格。这种套路很多股民都明白。
很快,彼时的国际小麦价格涨了3.4倍,玉米价格涨了3.2倍。连锁反应是,国内的大小麦和玉米价格也闻风而涨——小麦从1400元涨到了2000元,玉米从1200元涨到了1800元。虽然与国际粮价相比,涨幅并不是很大,但也足以在市场上造成恐慌。尤其是,如果听之任之,下一步你懂,那就是断崖式下跌。
“每日资本论”查询获悉,国内中国储备粮管理集团有限公司(下称 中储粮)出手了。刚开始10天抛售一次,后来一周一次。到多空双方博弈的关键时期,变成2天一次——只要你敢买,我就敢放。
与此同时,为了让美国资本明白一个道理,中储粮放出一个让他们震惊的消息——“中国的储备粮是一亿吨,足够全中国人吃一年,谁再敢来炒作粮食,就先考虑自己能不能吃下一亿吨。
啥意思?想想当年索罗斯做空香港却发现背后一个强大的中国一样,结果也注定了。2008年底,因为与中储粮对抗失败,世界粮价跌入谷底,中储粮趁机大量买进大豆等粮食作为储备。
“每日资本论”查询获悉,2006年8月,美玉米期货价格在240美元左右波动,到2008年7月,美玉米期货达到了770美元左右,涨了近220%。之后,美大豆期货价格又在5个月之内跌到了800美元左右。跌幅之快,跌幅之大,令人咋舌不已。
但国外资本也未死心。近几年以来,玉米价格波动幅度仍然巨大。尤其是从2020年7月开始,美玉米价格在370美元徘徊。但到今年5月,美玉米价格已经达到824美元。
2021年11月,相关公开资料显示,当年前11个月进口增速最为明显的是玉米,累计进口超过2700万吨,同比增长近两倍。
2022年2月,中国工程院院士荣廷昭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目前中国玉米种植自主选育品种面积占比超过90%,玉米单产从2001年的313公斤/亩,提高到2020年的421公斤/亩,玉米育种对单产水平的贡献占到45%以上。我国玉米单产水平目前只有世界先进水平的60%左右,面临利用优良品种选育与应用提高玉米单产的强烈现实需求。
水稻博弈战
再来说说水稻。事实上,早在2005年,外资就开始在东北布局水稻全产业链,从种子、种植、仓储,直到加工,无一遗漏。
但中国与西方大多数国家不一样,我们以水稻为主要食物。中国是世界最大的水稻生产国和消费国,水稻育种水平全球领先,稻谷常年产大于需,自给率超过100%,库存充裕。
这是我们真正的基本盘。美国一直想在稻谷方面伸手到中国市场,甚至把控中国市场的水稻。但这关乎国家安全,没有谁会让步。
部分业内人士曾做出预测,若1000万人的粮食缺口,就会导致国际粮价涨了4倍多。若如此,对于中国将会是灾难性后果。
幸好,与大豆玉米不同,中国在水稻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功,美国靠低价输入的办法和供给种子的办法显然行不通。于是,美国打出了一套组合拳来对水稻下手。先放闸印刷大量货币,轻而易举地在期货市场上推高粮价,制造粮食危机。
“每日资本论”查询获悉,2020年7月下旬,美稻谷期货价格在11.22美元,而到今年5月,美稻谷期货价格已经飙升至18.16美元。两年时间,价格上涨了60%左右。
世行预测,由于俄乌冲突将改变世界交易、生产和消费的方式,2022年全球食品和粮食在去年基础上再涨22.9%。
但鲜为人知的是,中国在杂交水稻方面是向美国收取专利费的。如此,美国感觉无从下手。一招不行来二招——美国鼓吹生物质燃料的美好前景,通过给地方招商引资、能源补充、环保等多维度画了一个超级大饼,搞得国内部分地方到现在还是乙醇汽油。
美国是全球第一大乙醇生产国,美国2021年乙醇产量同比增长8%,约4500万吨。按照1吨生物燃料乙醇大约需要3吨粮食原料推算,美国一年就要消耗约1.35亿吨粮食,约为澳大利亚一年粮食总产量的2.5倍。
敲黑板了!!!这里要提醒一下用生物质生产乙醇的地区,你们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若不改变,害人害己。万幸,相关部门叫停了部分“脑热”地方不能使用粮食来制造生物质燃料。强调一下,这里的乙醇是指生物质生产的,而非通过煤化工工艺实现的乙醇。
总之,大量的粮食消耗在换取能源的路径上,粮价能不上涨吗?
眼看着两招都不好使,美国开始了更为不要脸的勾当。自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开始,他们就开始不断地炒作水稻种植大量排放温室气体甲烷的话题。
2021年11月,中美两国在气候方面达成协议,美国认为中国以及东南亚地区种植水稻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排放,不利于环保。这已经放下了遮遮掩掩,相当于,指着中国人说,你们不能种水稻,因为有甲烷。
国内还有专家去解释种水稻排放的甲烷气体很少。真的很好笑,难道就不能反问一句美国,种植小麦、玉米会不会产生大量的甲烷气体?美国大量的畜牧业会不会也产生甲烷气体?若如此,美国是不是做个表率,把小麦和玉米都给割了不种,把牛羊都给杀了,因为有甲烷?
说到底,美国就是想控制中国的水稻,从而不战而屈人之兵。
必须警示的是,今年上半年,国内部分地方莫名其妙地出现了将“未成熟小麦做青储饲料”的情况,后被相关部门紧急叫停。据报道,这件事的起因是部分视频号通过剪辑合成,播放“有农户在收割未成熟小麦”的视频,给大众产生了一种大家都这样做的错觉。
细思则恐,粮食安全无小事。
【文章只供交流,并非投资建议,请注意投资风险。码字不易,若您手机还有电,请帮忙点赞、转发。非常感谢】
10月17日,立讯精密盘中最高价29.67元,股价创历史新高。截至收盘,立讯精密最新价为29.4元,上涨5.57%,全日成交金额达到23.23亿元,换手率1.49%。根据最新收盘价进行计算,立讯精密总市值为1572.61亿元。
Choice数据显示,立讯精密自上市以来的前次股价高点出现在2019年10月14日,当日最高价为28.78元(前复权),短期内未能突破前次高点,股价最低于2019年10月16日下探27.83元(前复权)。10月16日至10月17日,立讯精密累计涨跌幅为5.57%。
横向与市场指数和所属行业进行比较,2019年10月16日至2019年10月17日区间内,中小板指同期上涨0.58%,申万二级行业电子制造同期上涨1.59%。个股表现跑赢中小板指,强于所属申万行业指数。
市场汇总
从全市场来看,10月17日沪深两市共有恒瑞医药、大博医疗、爱尔眼科等18只股票价格创历史新高。其中恒瑞医药股价已连续五日盘中创下历史最高价。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9月17日,立讯精密盘中最高价26.73元,股价创历史新高。截至收盘,立讯精密最新价为26.07元,上涨0.27%,全日成交金额达到21.68亿元,换手率1.55%。根据最新收盘价进行计算,立讯精密总市值为1394.48亿元。
Choice数据显示,立讯精密自上市以来的前次股价高点出现在2019年9月6日,当日最高价为26.54元(前复权),短期内未能突破前次高点,股价最低于2019年9月12日下探24.31元(前复权)。9月12日至9月17日,立讯精密累计涨跌幅为4.78%。
横向与市场指数和所属行业进行比较,2019年9月12日至2019年9月17日区间内,中小板指同期下跌1.72%,申万二级行业电子制造同期上涨0.44%。个股表现跑赢中小板指,强于所属申万行业指数。
市场汇总
从全市场来看,9月17日沪深两市共有金域医学、科力尔、万孚生物等5只股票价格创历史新高。其中金域医学股价已连续两日盘中创下历史最高价。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大数据生产,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立讯精密股票历史行情》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立讯精密股票历史行情、稻谷期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