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本文时代财经
(视觉中国)
宁德时代产业链中,又有公司业绩大增。
4月19日晚间,联创股份(300343.SZ)公布了2022年一季度报告,录得营收6.11亿元,同比增长83.9%;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2208.11%。不过和这份可喜的业绩一并出现的,还有一份来自大华会计事务所对其财报出具的保留意见。
4月20日,联创股份以12.92元/股高开,一度涨逾6%,随后震荡下行,涨幅缩小至3%左右,最终收涨0.16%,报12.3元/股,总市值141.3亿元。
在联创股份股吧,有投资者用“业绩暴增,股价暴跌”来形容今日的走势。
时代财经注意到,该股股价从去年7月起两个月内飙涨7倍有余,不过目前已距*点腰斩。和去年股价一并飙升的,还有实控人的身价。《2021胡润百富榜》显示,联创股份实控人李洪国以38亿元财富位列第1803位,成为新晋山东富豪。
净利增速创下五年新高
联创股份今年一季度的净利润增速表现创下了2017年以来的*纪录。
根据公告,该公司一季度录得营收6.11亿元,同比增长83.9%;净利润3.08亿元,同比增长2208.11%。公司在公告中指出,受新能源行业市场行情影响,公司PVDF(聚偏氟乙烯)产能有效释放,为报告期内新的利润增长点。
以联创股份2021年财报作为参考,其含氟新材料板块营收为10亿元,占总营收比例55%左右,毛利率达到67.13%。
(联创股份2021年财报)
随着新能源产业的蓬勃发展,各类上游原材料供不应求。PVDF是一种含氟化学品,在锂电池中主要作为粘结剂使用,在电池成本中占比约2%-3%。
4月20日下午,联创股份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公司一季度的利润大部分是PVDF带来的,不过没有具体统计占到多少比例。现在达产是3000吨/年的产能,5000吨/年的项目预计今年六七月份投产。”
除此之外,联创股份在今年1月发布公告称,公司与江西黑猫炭黑共同出资在内蒙古乌海市设立合资公司,公司与黑猫股份分别持股80%、20%,该合资公司新建项目规划拟定为5万吨/年PVDF及配套产业链项目。
今年3月,联创股份子公司华安新材正式进入宁德时代(300750.SZ)供应链体系,主要为其及其关联公司提供锂电池级PVDF产品;此前2021年12月,联创股份与宁德时代签订合作框架协议,后者拟向公司采购PVDF相关产品。
不过联创股份目前的PVDF产能处在爬坡阶段,部分技术参数仍不稳定,合格品产品可能不及预期,公司在公告中提示了这一风险。
4月20日,万联证券基础化工分析师黄侃在接受时代财经采访时分析称,“目前锂电级PVDF的价格还是很高的,均价大概在49万/吨。所以至少在今年既有高价、又有新产能投产的情况下,联创股份的利润增长很可观。”
黄侃还指出,工业级PVDF扩产难度不大,但是锂电级PVDF从工艺设计、过程管理、生产控制到后期处理要求都很高,整体技术壁垒很高,研发难度很大。
相关数据显示,自去年4月起,PVDF价格已从10万元/吨涨到目前50万元/吨上下,年涨幅超过300%。
不过黄侃预计,“2022年下半年开始将会有新的锂电级PVDF配套原材料的一体化产能陆续投放到市场,届时锂电级PVDF的供需结构将有所改善,价格会开始回落。”
股价翻7倍,实控人登上富豪榜
不过,除了业绩大涨,联创股份还存在“遗留问题”。
4月18日,大华会计事务所对该公司出具了一份针对其2021年财报的保留意见。大华指出,截至2021年末,联创股份多家原子公司存在未获取充分审计证据的应收帐款、应付账款及营业收入等。时代财经粗略测算,金额约在3亿元-5亿元之间。
而前述事项对于本期的影响是,“前任会计师无法对公司代售资产中的3374万元预付款性质和可回收性获取充分审计证据,截至2021年末,上述预付账款仍未收回。”
时代财经注意到,3374万元预付款与联创股份一起股权转让有关。2021年,联创股份将旗下的上海趣阅***股权以总价款1.28亿元转让给山东泰任,截至2021年12月30日,该笔交易已经完成。
前述联创股份相关人士告诉时代财经,这份审计报告是针对2021年财报,跟公司现在的经营状况无关,也不会产生影响。
“未收回的预付款是针对上海趣阅,这笔款项在公司打包出售的时候就已经存在,交易对方也是知情的,所以交易完成后(上海趣阅)经营状况就不再并表到上市公司。”该人士表示。
同日,时代财经多次致电大华会计事务所,截至发稿未得到相关回复。
二级市场方面,联创股份的高光时刻停留在去年7月-9月期间。
2021年7月2日,联创股份股价报收3.33元/股,不过此后的两个月内走出了“火箭式上升”行情,9月23日盘中*点达到29.9元/股,区间涨幅707.81%。
(Wind截图)
这段时间发生了什么?
前述联创股份人士回应时代财经称,“当时(7月份)我们的PVDF项目尚未投产,第一个3000吨/年项目是去年8月底投产的。”
股价上涨之余,高管开始减持。7月19日,联创股份公告称,联席总裁王宪东拟减持其所持的公司股份26万股,不超过公司总股本比例0.02%,占其所持股份比例25%。王宪东本次减持分3次完成,累计减持市值达到502万元。
与此同时,实控人的身价也在飙升。2021年10月27日,李洪国以38亿元人民币财富名列《2021年胡润百富榜》第1803位,成为新上榜富豪。
时代财经注意到,因换届选举需要,李洪国于今年1月4日不再担任联创股份董事长一职,其在2021年将所持的3300万股股份进行了协议转让。
按照2021年联创股份均价13.58元计算,李洪国约套现4.5亿元。截至2022年一季度,李洪国持有联创股份1.35亿股,持股比例11.8%,仍为公司第一大股东兼实控人。
从联创股份的股价走势来看,公司股价自去年*位已下跌近60%;而以持股市值来看,李洪国的持股市值已较年初蒸发6.86亿元。
此前2020年6月,李洪国因违规交易收到证监会下发的行政处罚书。2016年-2018年,李洪国通过大宗交易方式累计卖出联创股份3051万股,占该股已发行股份的5.07%。2019年间又前后两次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卖出联创股份合计624万股,成交金额为5457万元。
对于李洪国的违规行为,除责令改正外,证监会还对其持股变动信息披露违法行为处以30万元罚款,对其限制转让期限内的减持行为处以180万元罚款。
新冠检测板块持续被引爆!
自1月6日以来,安旭生物(688075.SH)拔地而起,连续4天20%涨停,1月12日,公司股价继续震荡上涨4.98%,继续高举高打,5天整体涨幅达117%。
作为科创板的次新股,自去年11月份上市以来,不到2个月的时间内,股价涨幅已经超过200%,俨然已成为科创板最靓的仔,新冠检测板块的领头羊。
新冠检测板块业绩大增,资金蜂拥而入
消息面,最近全球多地疫情高发,近期海外对新冠病毒检测试剂盒的需求出现了“一盒难求”现象。
安信证券马帅表示,回顾欧洲、美国过去两年每月新增检测数量,新型变异毒株的出现、家庭自测产品的推广、隔离政策的放开对新冠检测市场规模已经起到了较大的推动作用。随着Omicron的传播、美国进一步推广家庭自检产品以及1月份即将到来的春季学期,都将持续刺激新冠检测需求。基于对未来行业趋势的判断,预计2022年欧洲与美国合计新冠检测市场规模有望达到33.9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约220亿元。
包括国内临近春节,疫情也有反复,扰动了正常的生活节奏,同时,也客观上增加了对新冠检测业务的需求,相关医疗公司应声而涨。
除了安旭生物的4连板,11月初至今,九安医疗暴涨接近900%,距离十倍股仅一步之遥,另外东方生物大涨141%,博拓生物涨83%,明德生物涨29%等,板块情绪明显高涨。
值得一提的是,在新冠检测公司股价大涨的同时,不断有业绩预告出炉,比如热景生物2021年预计实现归母净利润20亿元至23.5亿元,同比增加1684.65%至1996.97%;明德生物净利润预计同比增长177.23%-219.88%,盈利13亿元至15亿元;凯普生物净利润预计比上年同期增长120.59%-137.14%,盈利8亿元至8.6亿元。
业绩的预喜,进一步印证了该行业的高景气度,从而助推市场的炒作情绪,医疗器械、新冠检测板块俨然已成为近期市场的主线。
医疗器械白马股,公司自建POCT原料平台
安旭生物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浙江杭州,专注于POCT(即时检验)试剂及仪器的研发、形成了覆盖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慢性病检测、妊娠检测、肿瘤检测、心肌检测、生化检测、过敏原检测等八大领域的POCT试剂。
POCT是IVD(体外诊断)的一个分支,指通过便携试剂和仪器在病人身旁进行的临床检测及床边检测,在采样现场即进行样本分析的诊断方法。其优点在于诊断时间更短,占用病人以及医护人员更少的检验时间,相较于传统的检验流程更为快速便捷,有助于降低医院医疗资源的占用率。
根据Kalorama Information研究预测,到2023年,全球自检和专业POCT市场规模将达到120.7亿美元和94亿美元。国内POCT市场规模预计到2024年有望达到290亿元,2019-2024年复合增长率大约达到20.9%,疫情明显加速了这一过程。
报告期内,安旭生物收入主要来源于自主研发生产的POCT试剂,公司2018年、2019年、2020年、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为1.64亿元、2.1亿元、11.99亿元、6.82亿元,对应同期净利润分别为3340.93万元、5444.76万元、6.49亿元、2.84亿元。
公司在2020年由于疫情因素,营收、利润明显爆发,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公司传统检测业务也没有放弃,新冠板块毛利占比下降,公司的长期发展不会依赖于短期的疫情因素。
要谈到安旭生物的竞争优势,公司在成立之初就开始布局核心原料的自供计划,建设生物原料平台,为公司POCT试剂提供了原料保障,形成了从上游核心原料到诊断试剂的产业链一体化发展。
抗原和抗体是POCT试剂的核心原料,其性能影响着POCT试剂的关键性能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POCT试剂性能的上限。在成本结构上,核心原料占据体外诊断原料75%以上的份额。
在产业链中,上游原材料环节属于技术壁垒较高环节,有业内人士曾表示,体外诊断试剂原料研发技术要求高、研发周期长,生产工艺流程复杂,核心原料几乎被跨国企业垄断,下游企业对进口原料依赖程度极高。
安旭生物的生物原料平台,目前已掌握基因工程重组抗原技术、合成抗原技术、多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和单克隆抗体制备技术,形成了包括合成抗原、重组抗原、单克隆抗体、多克隆抗体及其他生物材料(彩色乳胶微球、荧光微球等)共五大类产品,涵盖毒品检测、传染病检测、妊娠检测、肿瘤检测、心肌检测、肿瘤检测及慢性病检测等产品系列,实现近百种试剂产品所需抗原抗体原料的自供给,占公司生物原料需求的半数以上。
结语——
安旭生物是医疗器械方面的优质公司,由于布局上游原材料的一体化优势,业绩成长相对比较稳健。
数据显示,安旭生物海外收入占比超90%,产品远销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俄罗斯、墨西哥、泰国、印尼及波兰等多个国家,已成为国内少数几家在POCT国际市场能够与跨国巨头竞争的体外诊断产品供应商之一。这也是为什么这波海外疫情爆发,公司股价表现强势的原因之一。
不过目前公司的估值水平已经大幅抬升,股价是上市时的3倍之多,后续能否持续表现,且静观其变。
在巨额商誉减值导致2019年预亏超10亿元的背景下,联创股份开始出售资产甩包袱,只是此宗出售资产的关联交易出售对象是公司董事兼总裁,价格也只相当于购买价的0.2折,诸多蹊跷之处引发监管关注
《投资时报》研究员 李浥尘
山东联创产业发展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联创股份,300343.SZ)因2015年以来连续高溢价并购形成的超过30亿元商誉,自2018年始,连续两年爆雷,并致其开始“清仓甩卖”。
2月13日晚间,联创股份披露称,拟将子公司持有的北京联创达美广告有限公司(下称联创达美)***股权,以150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时任公司董事兼总裁齐海莹。但齐海莹在此宗关联交易披露的第二天,即闪电离职。
2月17日,深交所下发关注函,要求联创股份就公司与齐海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利益冲突、交易是否涉及债权债务转移、交易作价是否公允合理、联创达美2019年度亏损以及净资产大幅下降等情况进行补充说明。此时,联创股份刚刚回复完深交所上一份关于2019年业绩预计巨亏的关注函。
联创股份1月23日披露业绩预告预计,2019年净利润为亏损10.62亿元至10.58亿元,主要原因为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为商誉减值)不超过12亿元。这意味着,继2018年因商誉减值计提20.71亿元,导致当年联创股份净利润巨亏19.54亿元之后,2019年再度巨亏,联创股份将因连续两年净利润亏损,步入“*ST”行列。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经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的巨额商誉减值计提,联创股份收购四家互联网营销公司所形成的商誉基本消耗殆尽,仅从这一角度看,花费近44亿元代价向互联网营销的转型,已告惨败。
此外,更引人关注的是,伴随商誉减值连续爆雷、业绩连续大幅亏损的是,联创股份多位董监高轮番接力频繁减持,仅2019年就有8位董监高减持多达33次,有些甚至不惜触碰红线违规减持,遭监管调查、收监管函更成为联创股份董监高的常态。
0.2折出售给高管
2月13日晚间,联创股份公告披露,拟将通过子公司间接持有的联创达美***股权,转让给自然人齐海莹。公告披露时,齐海莹是联创股份的董事、总裁。
有意思的是,公告披露第二天,2月14日晚间,联创股份再发公告称,董事会收到齐海莹书面辞职报告,齐因个人原因申请辞去董事和高管职务。辞职后,不再担任公司任何职务,但齐海莹仍是联创互联股东,持有联创股份2427.90万股。
企查查显示,联创达美2007年10月成立,齐海莹任该公司经理、执行董事。股权关系图进一步显示,联创股份旗下全资子公司上海趣阅数字科技有限公司持有上海新合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新合)***股权,上海新合则持有联创达美***股权。
对此宗关联交易,2月17日,深交所向联创股份下发关注函,要求就其与齐海莹是否存在同业竞争和利益冲突、交易是否涉及债权债务转移、联创达美2019年度亏损以及净资产大幅下降等情况补充说明。
公开资料显示,联创股份于2015年以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支付现金的方式购买齐海莹等持有的上海新合***股权,整体交易作价为13.22亿元,形成商誉11.53亿元。但上海新合在业绩承诺期满后业绩即大幅下滑,联创股份遂于2018年对收购上海新合形成的商誉计提减值准备11.16亿元,计提比例为96.79%。
数据显示,联创达美2018年度营业收入占上海新合2018年度营业收入的63.52%,占比超过6成。若以此比例,参照2015年上海新合13.22亿元的收购价格,联创股份收购联创达美相当于花费了8.40亿元的代价,而此次出售联创达美***股权给齐海莹的交易价格仅为1500万元,只占收购代价的1.79%,相距甚远,相当于0.2折出售。
值得注意的是,交易公告中对联创达美债权债务特别约定的条款为,鉴于上海新合应收联创达美分红款5600万元,为保障联创达美从上市公司剥离后的可持续经营能力,同时,为保证上海新合及联创股份利益不受损害,对于分红款的偿还,双方友好协商,上述分红款18个月内分月偿还,前17个月每月偿还300万,最后一个月偿还500万。
这意味着,出售价仅为1500万元的联创达美,却能在一年半时间里拿出5600万元的分红款。
此次出售联创达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交易为何没有包括上海新合全部资产?此次交易作价是否公允?是否合理?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联创股份称,本次出售联创达美的目的在于优化公司产业结构,通过剥离亏损资产,一方面可以降低亏损业务对业绩的拖累,另一方面可以集中人力及资金,加快主营业务拓展。
业绩数据显示,联创达美2018年、2019年实现营收7.53亿元、10.09亿元,净利润分别为543.58万元、-2881.76万元,2018年末、2019年末净资产分别8141.39万元、-1476.43万元。营收有所增长,但净利润陡降,更为蹊跷的是,净资产在2019年一年大幅减少了9617.82万元,是同期净利润亏损额的3.34倍。与净利润亏损额严重不匹配的净资产下降金额是怎么消耗掉的?是否合理?
连续两年巨额商誉减值爆雷
按照公告,剥离亏损资产是此次联创股份出售资产的考量,但相比于联创达美只有千万级别的亏损数字,巨额的商誉减值,才是联创股份2019年预亏超10亿元的关键所在。
1月22日晚间,联创股份披露《2019年年度业绩预告》,预计2019年净利润为亏损10.62亿元至10.58亿元。对巨亏主因,联创股份称,2019年,受汽车行业大幅度下滑影响,互联网板块各子公司的经营业绩不及预期,其中子公司上海鏊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鏊投)在对du期,未完成业绩承诺。公司初步进行了商誉减值测试,预计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主要为商誉减值)不超过12亿元。
事实上,2019年因巨额商誉减值爆雷导致业绩巨亏,已非联创股份首个年度遇到。联创股份业绩持续暴雷,主要受累于其近年来大量并购转型所带来的商誉减值风险。
梳理相关信息可见,联创股份2012年8月上市,主营业务是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的生产销售。上市之后,联创股份即开始了并购。
在2013年、2014年,并购主要在原有主业方向,先后筹划收购沾化星之联75%股权、态生洁能49%股权、卓星化工51%股权、沾化绿威34%股权、态生公司10.71%股权,只是,这些收购并未带来业绩好转。
2015年,联创股份开始借助频繁并购谋求向互联网营销行业转型。2015年,以溢价率1507%的对价完成收购上海新合,同时启动对上海激创广告有限公司(下称上海激创)和上海麟动市场营销策划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麟动)的收购,谋求转型互联网广告和营销。
通过并购,联创股份业绩一度有所好转,2015年营收96457.92万元,同比增长15.85 %,净利润 3081.46万元,同比增长382.97%。
2016年,联创股份分别以10.15亿元、7.16亿元对价完成收购上海激创、上海麟动,溢价率分别为1355%和3493%。
2017年、2018年,联创股份先后出资6.48亿元、6.83亿元,以分两步收购的方式,将上海鏊投网络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上海鏊投)变为全资子公司。
通过这四家公司的并购,联创股份业务转型为联创数字及化工新材料。业绩在2015年、2016年、2017年实现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至2017年,联创互联分别实现营收9.65亿元、23.31亿元、27.68亿元,同比增长15.85%、141.65%、18.73%;净利润分别为3081.46万元、2.01亿元、3.72亿元,同比增长382.97%、553.59%、84.47%。
但连续的高溢价收购——仅并购上述四家互联网营销公司的交易金额就达到43.86亿元,形成了高达32.70亿元商誉总额,联创股份面临巨大的商誉减值风险。
严峻的商誉减值危机于2018年*爆发,商誉减值计提达到20.71亿元,当年,联创股份净利润巨亏19.54亿元,同比下滑625.89%,为上市以来*亏损,近20亿元的亏损已超过公司上市以来净利总和的1.7倍。值得一提的是,在不考虑商誉减值的情况下,2018年其营业利润为1.97亿元。
《投资时报》研究员注意到,在联创股份2019年预计巨亏的业绩预告之后次日,深交所1月23日就下发关注函,要求联创股份对计提商誉减值的合理性及是否存在利用计提商誉减值准备调节利润的情形作出解释。
联创股份2月12日回应称,除去2018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20.71亿元,收购上述四家公司产生的商誉的剩余余额为11.98亿元,预计2019年计提商誉减值准备不超过12亿元。
回复公告中的数据显示,上海鏊投2019年度经初步测算实现扣非后净利润约200万元,2019年度承诺扣非净利润1.55亿元,完成率仅为1.29%。
经过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的巨额商誉减值计提,联创股份收购四家互联网营销公司所形成的商誉基本消耗殆尽,仅从这一角度看,该公司2015年向互联网营销的转型,已告惨败。
联创股份过去一年的股价走势
不惜触碰红线违规减持
伴随商誉减值连续爆雷、业绩连续大幅亏损的是,联创股份多位董监高轮番接力频繁减持。统计显示,2019年联创股份有8位董监高减持次数达到33次,有时甚至不惜触碰红线违规减持,于是,遭监管调查和收到监管函也成为联创股份董监高的共性。
第一大股东、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李洪国,预披露的减持计划在2019年9月底期限届满,但11月15日还减持712.8万股,套现市值近2000万元。11月29日,李洪国因为涉嫌违规减持及未按规定披露,遭到证监会的立案调查。
副董事长邵秀英2019年9月5日预披露减持计划,9月9日即开始减持,距离减持计划公告仅两个交易日。在此前的2019年4月,邵秀英曾因股权质押强制平仓以及无意识短线交易行为被出具警示函。
2019年4月,时任联创股份董事、总裁齐海莹因减持时间距预披露减持计划公告时间不满15个交易日,以及减持股数超过预披露计划减持股数收到山东证监局警示函,被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2019年12月7日、17日、19日,2020年1月3日,联创股份接连发布四份预披露公告称,公司董事、高管邵秀英、王蔚以及董事会秘书胡安智均计划通过集中竞价的形式进行减持。
1月9日,公告显示,在1月3日至7日期间,王蔚、胡安智、齐海莹的减持计划已经实施完毕。
值得注意的是,齐海莹的减持计划预披露时间是1月3日,1月6日、7日即开始并完成减持,仅相隔2个和3个交易日,再次出现减持时间距预披露减持计划公告时间不满15个交易日的涉嫌违规情形。
涉嫌违规的情况还出现在王蔚的减持中。2019年3月4日,联创股份披露《关于公司全体非独立董事及持股 5%以上股东承诺的公告》显示,董事、高管王蔚承诺:自2019年3月4日至2019年12月31日,不再提出通过集中竞价方式减持股份的减持计划。而王蔚此次提出减持计划的时间是2019年12月17日,仍然在承诺期限内。
除了因减持方面违规屡次被监管处罚之外,在2019年11月19日,联创股份、时任公司董事长李洪国、总裁齐海莹、联席总裁王宪东、董事会秘书胡安智因为关联方借款事项披露不准确不完整、财务处理不规范,导致定期报告不准确、商誉减值测试不规范,影响定期报告准确性等问题,被山东证监局采取出具警示函的监管措施。
投资时报
2月10日,联创股份(300343.SZ)发布公告称,公司、黑猫股份、西南电力、天津电力与乌海市人民政府签署投资框架协议,拟在乌海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低碳产业园投资建设5万吨/年PVDF产业链及0.6GW配套绿电项目,投资总额约72亿元。
其中5万吨/年PVDF产业链项目,由公司与黑猫股份成立的“内蒙古联和氟碳新材料有限公司”作为实施主体。
受此消息影响,2月11日,联创股份盘中*涨幅达7.03%,截至收盘,股价为13.58元,涨幅2.72%,*总市值156.03亿元。
01赛道火热,企业加速布局
PVDF(聚偏氟乙烯)是一种高度非反应性热塑性含氟聚合物,是锂电池及太阳能电池的重要化工原料。
在锂电池中主要用于正极粘结剂与隔膜涂层。其中,正极粘结剂用PVDF产量占比达50%-75%,是PVDF目前在锂电池行业的主要用途。此外,光伏背板膜也是PVDF重要应用领域之一。
受益于锂电、光伏等火热赛道的驱动,PVDF(聚偏氟乙烯)市场需求近年开始加速增长。
据预计2021-2023年间每年电池级PVDF需求增量在一万吨左右。而在光伏领域,据测算,全球到2025年,全球光伏新增装机将达371.55GW,目前单GW的组件背板消耗量为0.047平米,对应PVDF需求量在1.2万吨,2020-2025年年均复合增速达25%。
PVDF需求旺盛,然而供给端新增产能却受限。主要有两大原因,一是与普通PVDF相比,电池级PVDF技术壁垒较高,符合锂电池粘结剂要求的产能有限,转产难度大且扩产周期长,供应端存在明显缺口。
二是PVDF(聚偏氟乙烯)受着上游原材料R142b(二氟一氯乙烷)的产能限制。由于对臭氧层的破坏作用,国家对R142b等氢氟碳化物产能把控较严,需配额生产。
供给端、原料端同时吃紧,导致2021年PVDF需求缺口短期内难以改善,PVDF及R142b市场价格不断走高。
目前,锂电级PVDF报价已达44.5万元/吨,较2021年初11万/吨暴增304.5%。而R142b*价格已突破18万元/吨,2021年累计价格涨幅达12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多家PVDF生产企业纷纷加速产能扩张,联创股份就是其中的代表企业之一。
早在2021年8月30日,联创股份就曾宣布过扩产计划。公告称,子公司山东华安新材料年产8000吨PVDF项目,其中一期生产线3000吨PVDF已进入试生产运营阶段,二期5000吨/年产能计划2022年6月份试投产。
关于公司的产能,除了上述的8000吨,再后期还有6000吨/年PVDF及配套1.1万吨/年R142b,计划2022年年底或者2023年年初投产。若再加上本次的5万吨产能规划,联创股份PVDF远期产能规划约6.4万吨产能。
此外,东岳集团(1万吨)、巨化股份(0.7万吨)、昊华科技(0.25万吨)、孚诺林(1.25万吨)等企业也宣布将在2022年年底左右或之后逐步释放。
根据第三方数据,国内PVDF现有产能8.25万吨/年,预计未来2年计划新增产能约12万吨/年。而其原材料R142b,当前国内R142b总产能约15万吨,2022年底之前无新增产能扩张。
中信证券预测,未来2年内PVDF供应紧缺状态都很难得到缓解,高景气仍将持续。
值得一提的是,联创股份是国内少数拥有R142b产能落地的企业,现有R142b设计产能2万吨/年、生产配额*0吨/年,位居全国首位。再加上6000吨/年PVDF配套的1.1万吨/年R142b,预计2023年将会有3万多吨R142b产能。
目前,公司PVDF产品的原材料R142b完全可以自给自足,避免了原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在利润环节更具优势。
02联创股份2022年业绩稳了?
业绩方面,靠着PVDF和R142b走俏行情,2021年,联创股份业绩开始爆发式增长,实现大幅扭亏为盈。
2022年1月21日,联创股份发布2021年业绩预告,公司预计2021年归母净利润2.90亿至3.40亿,同比变动431.87%至489.09%。
回顾联创股份的发展历程,2003年联创股份成立,起家于聚氨酯硬泡组合聚醚产品,于2012年在深交所上市。
2015年联创股份谋求转型,处置了部分盈利能力较弱的化工资产,相继并购四家互联网营销公司,进入互联网营销行业。
基于此次转型,2016、2017年联创股份实现业绩大幅增长,但好日子仅过了两年,2018年-2020年,联创股份连年亏损。
2019年,联创股份决定剥离数字营销业务,且通过收购山东华安新材料,实现向氟化工转型,开始布局PVDF,重回化工主业。
当前,联创股份的主营业务为含氟新材料、聚氨酯新材料,及互联网营销业务,如上图。2021年前三季度三者营收比重分别为46.7%、45.08%、7.93%。
其中,含氟新材料板块是盈利的主要贡献者。财报显示,2021年前三季度归母净利润1.63亿元,同比增长658.29%;其中,含氟新材料板块实现净利润2.22亿元,同比增长1096.02 %;聚氨酯新材料实现净利润413.08万元,同比下降70.36%;互联网板块亏损1722万元,同比下降145.49%。
由此可推算,联创股份第四季度净利润在1.27亿元至1.77亿元之间,创单季度新高。
客户方面,2021年12月12日,联创股份宣布拿下宁德时代的3年巨额长单。据双方签署的协议规定,PVDF的采购量依据联创股份届时的生产量确定;R142b的采购数量为2021年12月底前合计不低于1700吨,2022年度不低于7200吨。
也就是说,近3年,联创股PVDF产能几乎全被宁德时代锁定。
中信证券指出,联创股份PVDF业务顺利进入宁德时代供应链,将有望受益锂电PVDF行业超级红利。
有了业绩的支撑,在二级市场,2021年,联创股份股价也开始了一轮暴涨。截至2021年12月31日收盘,联创股份较2020年末的2.89元上涨488.9%,2021年年内*涨幅超10倍,妥妥的超级大牛股。
值得注意的是,自2021年11月份以来,联创股份股价有所回落,截至2022年2月11日,收盘价为13.58元,累跌51.45%。
结语
在锂电、光伏等高景气行业的加持下,公司加速扩张产能,其盈利能力或有望随之逐步改善。可以猜测,2022年联创股份的PVDF和R142b的产能能否按计划释放,不仅会影响到公司业绩,或许也会影响其市值表现。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联创股份股票股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联创股份股票股吧、安旭生物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