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7月8日,截至目前,比亚迪、理想汽车跌超1%。摩根士丹利上调理想汽车和比亚迪等中国电动汽车股票目标价,且由于中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强劲,提高销量预测。“我们将2022年新能源汽车基准销量预测上调24%至570万辆,2023年上调17%至660万辆,”分析师Cindy Huang等人在报告中写道。 分析师表示,预计强劲的订单、渠道库存低,积极的刺激措施和车型储备较好,将支持电动汽车在下半年的势头。该行维持对理想汽车,小鹏和蔚来的超配评级;将理想汽车的目标价从159港元上调至209港元,小鹏汽车的目标价从165港元下调至160港元。该行维持对比亚迪的平配评级,目标价从256港元上调至300港元,称该公司“似乎有望实现全年150万辆汽车的销售目标,市场对所有方面的预期似乎都很高。”
在“缺芯”的第三个年头,风向开始变了。
近日,一则台积电遭三大客户“砍单”的消息在半导体圈持续发酵,与此同时,市场上不断出现电源管理IC(集成电路)、MCU(微控制单元)等多个芯片产品降价的声音。业内关于半导体将进入产业下行周期的揣测此起彼伏。
多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经营报》
“缺芯”变“砍单”
2020年下半年开始,半导体芯片产能短缺,以及网络上到处可见的涨价函早已让以汽车为代表的多个行业“叫苦不迭”,甚至有企业只能以停工停产来应对。不过,时至今日,这种“苦日子”即将熬出头。
以手机、电脑为代表的电子消费品在经历了前几年的高增长后已出现下滑态势,2022年全年或为负增长。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预测称,2022年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将同比下滑3%;而Gartner近日公布的*报告认为,今年全球PC和智能手机出货量都将出现萎缩,预测2022年,中国智能手机出货量将比去年减少18%。
实际上,早在今年4月便有消息称,消费电子终端芯片或面临30%的大幅“砍单”,正在积极备货的供应链以及终端厂商将面对巨大的库存压力。如今,“砍单”现象从消费电子终端,开始逐渐往芯片厂商蔓延。
市场机构Digitimes Asia的一份报告称,由于“挖矿”热潮消退以及PC市场需求的下跌,台积电的两大客户AMD与英伟达向台积电表明了订单规划的调整。其中,AMD调减今年第四季度至2023年第一季度共约2万片7或6nm订单,英伟达则要求延迟并缩减2023年第一季度订单。
对此,台积电方面称:“不评论市场臆测与个别客户消息。”
“虽然作为全球芯片产业风向标的台积电遭遇‘砍单’消息尚未有权威消息确认,但市场认为此事发生概率较大,”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长张孝荣对
不仅仅是台积电,海外的半导体企业相较于此前的高歌猛进,也陷入到悲观的情绪中。今年6月,英特尔财务长辛思纳(David Zinsner)曾表示,近期针对下半年市场前景“出现的很多杂音”,将会就现实情况调整支出与投资。
存储芯片厂商美光也是如此,其CEO梅罗特拉(Sanjay Mehrotra)称,“产业需求环境疲软,PC与智能手机销售下滑”,正在削减部分支出计划,以应对*市场动态。
具体到产业链上,继驱动IC、电源管理IC与CIS(接触式图像传感器)传出降价后,MCU近期也出现“砍单”降价压力,英飞凌、意法半导体、德仪等MCU厂商被传出报价严重下滑。
TrendForce集邦咨询表示,晶圆代工厂出现砍单现象,首波订单修正来自大尺寸Driver IC(驱动芯片)及TDDI(触控显示驱动集成),两者主流制程分别为0.1Xμm(微米,1米的一百万分之一)及55nm(纳米,10的负9次方米)。尽管先前在MCU、PMIC(电源管理芯片)等产品仍然紧缺的情况下,晶圆代工厂通过产品组合的调整,产能利用率仍大致维持在满载水平,然而近期PMIC、CIS及部分MCU、SoC砍单现象已浮现,虽仍以消费型应用为主,但晶圆代工厂已陆续不堪客户大幅砍单,产能利用率开始滑落。
张孝荣对此分析认为,从供应来看,前两年建设的生产线开始投入运营,部分产能得到了释放,缓解了供应压力。从需求来看,全球消费电子销售低迷,乌克兰局势等影响欧美市场销售,新冠肺炎疫情反复影响全球市场恢复,市场对芯片的需求被较大幅度压缩了。供需关系的变化,导致了“缺芯”向“砍单”演变。
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下半年在需求端仍不断下修的状况下,消费型PMIC及CIS亦开始出现库存调节动作,尽管有来自服务器、车用、工控等方面的PMIC、Power Discrete(功率分离式元件)需求支撑,仍难以完全弥补Driver IC及消费型PMIC、CIS的“砍单”缺口,导致部分8英寸厂产能利用率开始下滑。而且,下半年全球8英寸厂产能利用率整体上将大致落在90%~95%,其中部分以制造消费型应用占比较高的晶圆厂,可能须面临90%的产能保卫战。
国内企业影响甚微
近日,
主营安全芯片,通用MCU的国民技术(300077.SZ)工作人员对
当被问及近期半导体局部领域出现砍单情况,瑞芯微(603893.SH)方面表示,公司正在关注相关变化,在有机会的情况下,公司会积极协调争取产能。
和而泰(002402.SZ)方面则表示,目前来看公司使用的通用类芯片供应有所缓解,进口MCU供应形势仍然严峻,公司会积极关注供应市场行情,实时制定应对策略,保证生产交付的连续性及稳定性。
国内晶圆代工龙头企业中芯国际(688981.SH)也对“砍单”现象作出回应,其表示,集成电路行业有周期性,而国内集成电路行业也有其自身发展的特性。过去几个季度以来,行业从全面紧缺转向结构性紧缺,而对供应链区域化分割的担忧推动了产业转移,为国内集成电路行业带来了本地化生产的需求。公司从去年底开始已经及时将产能分配做了调整,将产能转换去做需求旺盛的领域,去做增量市场。目前公司生产运营正常,业务有序开展,同时也会持续紧密跟踪市场动态。
实际上,中芯国际也曾在今年一季度业绩说明会里分析了2022年下半年的市场情况:“经过半年的市场加速消费和库存的积累,特别是中国进入疫情防控阶段后,行业供需趋势已经从全面紧缺向结构性紧缺转移,消费电子、手机等存量市场进入了去库存阶段,开始软着陆,而高端物联网、电动车、显示、绿色能源、工业等增量市场尚未建立足够的库存,对产能提出了更高、更紧迫的要求。整体来看,客户的需求依然旺盛,预计今年全年公司产能依然供不应求。”
至于“砍单”现象对国内企业影响较小的原因,张孝荣认为,3C产品销售低迷,国内消费电子龙头企业也有类似降低生产规模和销售预期的缩减动作。由于国内新能源车销售上涨迅猛,国内半导体供应情况要好于国外,在某种程度上“砍单”现象的影响没有国外那么明显。
展望2023年,TrendForce集邦咨询认为,在长达近两年半的芯片缺货后,消费性产品的降温虽然在短期内使晶圆代工厂的产能利用率出现松动,但过去苦于晶圆一片难求的市场得以在此时获得资源的重新分配,相关应用如5G智能手机及电动车渗透率逐年增加,5G基站、各国安检措施自动化等基础建设、云端服务的服务器需求等的备货动能,将持续支撑晶圆代工厂产能利用率大致维持在90%以上,而部分以生产消费性产品为主的业者恐怕面临产能利用率滑落至90%以下的情况,此时则需仰赖晶圆代工厂本身对产品应用的多元布局及资源分配,以度过全球性高通胀带来的零部件库存调节危机。
2015年是“80后”李想第三次创业,创立理想汽车的年份,同时也是理想汽车在港交所上市的股票代码。
8月12日,理想汽车(02015.HK)正式在港交所开始上市交易,80后创始人李想再一次敲钟,成为了国内继小鹏之后第二家登陆港交所的智能电动汽车企业。
理想汽车回归港股的速度不可谓不快,5月底向港交所提交了上市申请。
据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总裁沈亚楠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理想汽车去年在美股上市后就启动了港股上市。而除了在港股上市外,沈亚楠还表示,公司内部在研讨回归A股的可能性。
理想汽车为何如此着急上市?上市之后,其股价表现却又不甚理想。
在港股上市首日开盘后,理想汽车股价出现下跌,全天均在水下,截至当天收盘,理想汽车股价为117港元/股。
是“蔚小理”还是“理小蔚”?
从2016年开始新能源车造车新势力开始涌现,在经过厮杀之后,目前已经初步形成稳定的格局,蔚来、小鹏、理想这三家新势力造车头部企业经常被按照销量排名称为“蔚小理”。
不过刚刚过去的7月,此前的“蔚小理”变成了“理小蔚”。
数据显示,理想汽车7月仅凭*车型,交付量就首破八千,达8589辆,环比上涨超10%,超越蔚来问鼎*;小鹏汽车交付量为8040辆,环比大涨22.5%;而蔚来汽车7月交付仅7931辆,环比下降1.9%,排名滑落至新势力第三。
蔚来在7月份销量略有下滑主要是因为受到了供应链产能的影响,其中为其提供空气悬架的德国供应商受到了水灾影响,产能严重受限。随着产能恢复,蔚来很可能在下半年彻底扭转7月稍显低迷的势头。
小鹏汽车在7月份销量同比、环比均大涨,主要是得益于小鹏P7的强劲表现,而随着另*非常有竞争力的车型――小鹏P5即将上市,小鹏汽车的销量还有望进一步上涨。
自从理想one上市以来,销量持续走高,20年全年几乎是一路攀升,从1月份的1180台,一直卖到了12月份的6126台,而进入21年以来发展势头更加迅猛,今年七月份更是创下了8589台的*记录。这也是国产造车新势力的*记录,甚至已经和7月份特斯拉在国内的销量持平。
与众不同的产品路线 理想性价比之选?
此前理想有两个悖于主流的判断:较长时期内,充电都不会方便,高等级自动驾驶也难以实现。
基于这两个判断,在满街都是纯电车时,理想是最孤独的增程式技术路线者;在车企都在发力自动驾驶时,理想却在自动驾驶上不温不火,被小鹏和蔚来抢了先机。
所谓的增程式,整个车辆依然是通过电动机驱动,这和纯电动汽车一样,但增程式车上还安装了一台内燃机,这台内燃机主要是起到给驱动电机供电或者动力电池补能的作用,从而来提高车辆的续航里程的作用。
理想非常懂用户,尽管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好感度”提升,但仍有许多消费者认为充电和续航问题会让其感到焦虑,充电设施不足和续航能力是阻碍其购买电动汽车的首要原因。
此外,其内部配置十分齐全,前排三联屏,全车纳帕皮座椅,前排和中间电动座椅,带加热、座椅通风和按摩,中间座椅还有扶手等,基本拉满了豪华百万级的内饰体验。
可以说理想one这个产品是非常*的切到了消费者痛点的,既想体验新能源汽车,又害怕里程焦虑,既想科技豪华舒适多方位体验,又要控制预算。
虽然理想取得不错的销量,但时间一长,车型单一造成的最直接后果就是销量增长的乏力。
销量乏力 下一步还是纯电动
在累计销量方面,2021年前7个月,理想汽车总交付量达38743辆,未超过小鹏汽车与蔚来汽车,小鹏汽车与蔚来汽车的销量分别为38778辆与49887辆。自面市以来,理想ONE目前累计交付量已达72340辆。
理想汽车也意识到车型单一带来的种种风险,5月25日,理想汽车正式发布理想ONE改款车型,官方表示,新车将在今年6月1日正式开启交付。
理想汽车也曾透露,公司计划在2022年推出全尺寸豪华增程式电动SUV,这也意味着理想ONE未来三年内仍是理想汽车销量的支撑。
从港股上市发行遇冷可以看出,资本市场对理想目前的状态是不太看好的,除了单一车型,有分析人士认为,理想的估值低于蔚来和小鹏,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理想ONE走的是增程式技术路线,至今还没有迈入纯电动市场。
而这也是理想登陆港交所募资的重要原因之一。
理想在招股书中写道,所得款项净额的20%将为研发高压纯电动汽车技术、平台及未来车型提供资金。相比之下,募资的15%将用于自动驾驶研发、10%将用于增程式平台开发。
从投入资金占比看来,此次理想做纯电动汽车是要动真格了。
而从产业链的角度来说,动力电池成本降低,会拉近纯电动汽车和燃油车之间的成本差异。使得在同价位的竞争中,纯电会更具产品力优势。
理想汽车在招股书中表示:“随着下一代电动车技术不断进步,我们相信这是引入高压纯电动平台及未来高压纯电动车型的好时机。”
理想汽车的创始人、CEO李想曾对外界表示,理想不介意任何一种方式的融资,包括二级市场、银行贷款和发债等,“钱当然是多多益善”。
造车,花钱的地方太多了!
理想一直很省钱,在毛利率方面,尽管2020年整体尚未盈利,但2020第四季度毛利率为17.5%,全年毛利率为16.4%,对比2020年蔚来11.5%、小鹏4.6%的毛利率,理想明显是领先的。
但造车太烧钱了,哪怕是资金使用效率更高、被戏称为“抠厂”的理想,也会捉襟见肘。
理想从2015年获得明势资本1000万美元天使轮投资,到2019年4月量产理想ONE上市开启预定(交付时间则为第四季度),融资额折合人民币不到50亿元。
相比于上述三家新势力量产车上市前100多亿元的融资额,可以说理想汽车的资金利用效率高了不止两倍。
理想汽车接下来计划涉足纯电动汽车领域,其在招股书中透露将进行两款高压纯电动车开发平台――Whale平台和Shark平台的研发。
在2020年Q4及全年财报电话会上,理想汽车联合创始人兼CFO李铁就表示,2020年11亿元的研发费用主要是作为2022年新车型的早期研发投入,2021年理想汽车研发费用将进一步增加到至少30亿元,未来3年,研发费用将达到每年60亿元,其中预计超过一半的费用都将用于自动驾驶的相关研发。
按照理想新车型提前两年预研的节奏,2021年30亿元研发投入除了一半用于自动驾驶,还得留出一半用于2023年新车型的研发投入,那就只有15亿元左右。根据招股书,未来两年理想将构建三个整车平台推出五款全新产品,这可能又要吞掉过百亿研发费用。
理想汽车曾定下目标,到2025年拿下中国智能电动车20%以上的市场份额,按照去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测算,20%的市场份额对应着约27万辆的年销售量,但2020年理想汽车销量仅为3.2万辆。
能否实现这个理想,我们拭目以待。
【TechWeb】8月28日消息,据国外媒体报道,截至当地时间周四美股收盘,电动汽车制造商理想汽车的股价大跌17.11%,报收于19.38美元,公司市值也大幅缩水至162.08亿美元。
理想汽车
相比之下,此前一天,即当地时间周三,理想汽车股价收盘大涨28.25%,报收于23.38美元,公司市值达到近200亿美元,均创上市以来新高。
今年7月30日,理想汽车在纳斯达克成功挂牌上市,股票代码为“LI”。此次成功上市,使得理想汽车成为继蔚来汽车之后第二家登陆美股的中国造车新势力企业。
招股书显示,2018年、2019年、2020年Q1,该公司的总收入分别为0、2.84亿元、8.52亿元;净亏损分别为15.32亿元、24.38亿元、7700万元。
该公司在招股说明书中表示,它的*车型“理想ONE”是*大型六座位高端电动SUV。这款车于2018年10月发布,2019年11月20日开始量产,2019年12月开始向用户交付。到今年6月底,这款车已交付超过1.04万辆。
此外,招股书披露,该公司今年第二季度的收入为19亿元,与今年第一季度的8.52亿元相比,环比增长128.6%;净亏损7520万元(约合1060万美元),而上一季度净亏损7700万元。(小狐狸)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理想股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理想股票、半导体行情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