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条 豆瓣,信条豆瓣分数

2022-07-25 18:08:12 基金 xialuotejs

信条 豆瓣



本文目录一览:



《信条》里罗伯特帕丁森饰演的尼尔,来自未来,并且由主角亲自招募进了信条组织。

看完电影,你有没有一种感觉,尼尔似乎就是女主角的儿子麦克斯。

凯特和儿子

这一期,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Neil 是不是 Max?

#信条##诺兰##科幻电影##科幻#

片尾旁白线索

电影结束时的最后一段旁白,声音并不是主角的声音,而是尼尔的声音,然后意味深长地把画面给到了凯特和麦克斯母子。

这是否在暗示,尼尔和麦克斯就是同一个人呢?

Neil尼尔在电影中的发色

发色的线索

其实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演员罗伯特帕丁森原本的发色并不是金发,但是拍摄《信条》时特意染了发色,而凯特的儿子麦克斯,就是金色的头发。

罗伯特帕丁森平时的发色

凯特的儿子麦克斯也是金色的头发

“第一次”见面的线索

主角和尼尔在印度第一次见面,看到脸的那种见面。

尼尔给自己点了一杯伏特加,给主角点了一杯健怡可乐。很明显,他给主角点的饮料,正是主角心里所想的。证明尼尔早就对主角非常了解。

但这里我想聊的不是为什么尼尔那么了解主角,而是为什么他要点一杯伏特加+汤力水。

伏特加是哪里的特产,我们都很清楚吧。那你再回忆一下,反派萨托是哪里人呢?都是俄罗斯。

反派萨托

汤力水兑酒最有名的就是金汤力(Gin Tonic)。这是英国军队在印度对抗疟疾时发明的,随后被带回到英国。

那电影里有没有英国人呢?除了麦克凯恩,凯特不也是英国人嘛。

凯特是英国人

尼尔完全可以点其他任何一杯饮料,但他偏偏点了一杯很俄罗斯,又很英国的酒,是巧合吗?还是导演故意安排呢?


同样在这一次见面时,尼尔还问了主角一个有些奇怪的问题,问他会不会挟持女人和孩子,电影里出现过的女性就不多,孩子能看到脸的更是只有麦克斯一个,你猜尼尔说的女人和孩子,是不是指凯特和麦克斯呢?


口音的线索

电影里萨托说爱沙尼亚语,这种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之一。大多数掌握者是爱沙尼亚人和俄罗斯裔。

巧合的是,尼尔也会爱沙尼亚语,主角监听萨托,让尼尔来翻译,他解答的,不是听不懂爱沙尼亚语,而是倒着说话听不懂。

当然,平时尼尔可不会有爱沙尼亚口音,他是哪里的口音呢,电影里,他和麦克凯恩,和凯特,都是英式口音。

凯特

因为帕丁森本身就是英国伦敦人嘛。

所以这是否又是一个巧合呢?


年龄的线索

如果尼尔真的是麦克斯,那他们的年龄对得上号吗?

在英国,孩子4岁上学前班,5岁上小学,12年基础教育毕业,顺利的话18岁可以申请上大

学。英国本科3年,研究生1年,理论上,22岁就可以拿到硕士学位,再加上小几年的特训,然后逆转10年,来到电影里的时间点,差不多三十五六的样子。

而帕丁森86年生人,电影上映时正好30多岁,这又是一个巧合吗?


名字的线索

事实上,除了这些间接证据,有小伙伴还找到了直接证据。

就是尼尔和麦克斯的名字。


麦克斯英文名Max,这是一个简称,相当于老外的小名。比如绿巨人会叫黑寡妇Nat,但黑寡妇的名字叫Natasha Romanoff。

而Max的全称,有网友很厉害,给找出来了,叫做Maximilien,3秒钟时间,我们先自己看一下,能不能找出端倪。

Maximilien

有没有发现,最后四个字母lien,就是尼尔的名字Neil倒着写。

而中间的imi是,正着反着,都一样,英文里,可以理解为和i am(我是)的意思。M还有点像逆转门。


看到这个,半只猫简直震惊了,佩服得五体投地啊。

但是...


我也不能别人说什么,就信什么啊。

于是就马上看了一下电影最后的演职人员名单,角色名字就叫做Max,然后看国内豆瓣,国外imdb上的信息,都只是Max而已。

电影最后的演职人员表


豆瓣电影信息


IMDB(国外*影讯网站)信息


接着去网上搜索,也没有发现任何Max的全名是Maximilien实锤的官方信息,这个名字更像是一个都市传说。

然后我跟着单词原本的意思去查,Max的意思是*值,Max是一个简称。但是……

*值的意思

全称是maximum


Max全称


接着我继续找以Max为首的名字,终于让我找到一个Maximilian,历史上确实有人就叫这个名字。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只可惜,最后差了一个字母lian不是lien。


所以这个所谓Max的全称Maximilien,很可能是有人故意迎合尼尔就是麦克斯的说法,而编造的美丽谎言。


红绳子的线索

关于尼尔的身份,还有一个关键道具,就是他包上的红绳子,上面挂了一枚铜钱。有小伙伴说,这是一枚越南盾,越南不正是电影最后杀死萨托的关键地点嘛。

尼尔背包上的红绳子

所以这个红绳子的出处,就是凯特带尼尔去越南游玩的时候,买的纪念品。

但是……


后来有人找到了铜钱的清晰版,仔细比对后,发现这不是一枚越南盾,而是一枚印度铜钱,所以出处更可能是与主角在印度见面时购买的。

红绳子绑着的是印度铜钱

越南铜钱长这样

寄期望于通过红绳子来证明尼尔就是麦克斯的想法,也落空了。


最后对话的线索

当然,电影里也并非所有信息都指向尼尔就是麦克斯。

尼尔问主角,会不会去伦敦看凯特,远远偷看也不会吗?主角的答案是否定的,因为主角知道这样做的风险是什么。因为无知是*的武器。

当然,后来为了保护娘俩,主角还是偷偷看了,印度女因此送了性命,尼尔才会知道主角会偷看。

主角远远偷看凯特

不过结合电影最后一段话,未爆炸的炸弹,未发现的威胁,才是改变世界的力量,不难判断,主角最终并没有去与母子见面。

要是直接和凯特好上,还抚养麦克斯长大,并将其招募进信条组织。这无异于让母子两人暴露在巨大的危险之中,而之前所有的努力,也都将前功尽弃。

主角杀死印度女


诺兰口信的线索

而关于尼尔和麦克斯的关系,导演诺兰也有过评论哦

诺兰

他说:

I mean, certainly the possibilities are there.

翻译过来就是,我是说,当然,可能性还是有的。

嗯,他好像说了什么,但好像什么也没说。

所以。至今为止,尼尔是否就是未来的麦克斯,既无法完全被证明,也无法完全被证伪。

那么你觉得尼尔究竟是不是麦克斯呢?

感谢您对半只猫的支持




海外嘉实基金净值

支付宝代销的*高端理财产品陷入“净值风波”。

近日,多位投资者向《财经》新媒体反映,在支付宝购买的*公募固收专户产品——嘉实基金添利专享1号集合资产管理计划(以下简称“嘉实添利专享1号”),一周之内净值下跌了近11%。

作为一只债券类固收产品,如此异常的净值波动引发争议。嘉实添利专享1号详情页显示,业绩计提基准(年化)为5%。

有投资者担心,嘉实添利专享1号可能踩雷了信用债。嘉实基金相关人士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称,“经核实,可以明确,(嘉实添利专享1号)没有踩雷和爆雷。”

在1月19日提供给投资者的官方声明中,嘉实基金将该产品的净值波动原因归结为“市场大类资产配置风格转变”和“可能出现的大额赎回”。

一家百亿级债券私募投研人士在接受《财经》新媒体采访时表示,“因大额赎回导致持仓被动集中是有可能的,但11%算是大的跌幅了,具体情况不便评价”。

单周净值下跌近11%

事件的起因,要从1月15日说起。一向表现平稳、每周五更新净值数据的嘉实添利专享1号,当天净值显示为0.958元,较前一周下跌了10.88%。

维权群里的一位投资者表示,看到这个净值变化的时候,“两眼一抹黑”。和群里大部分人的感受一样,他无法接受固收产品一周跌这么多。

嘉实添利专享1号由嘉实基金发行,成立于2019年8月9日,封闭期6个月;认购门槛30万元起,业绩计提基准为年化5%;投资人数不少于2人,不超过200人。

有投资者回忆,大约是2019年7月底,支付宝客户端主动向高净值客户推荐了这个高端理财频道,上线的第一个产品,就是嘉实添利专享1号。

从维权群里的反馈来看,投资者选择购买该产品的原因不外乎三种:一是中低风险产品配置需求;二是出于对支付宝的信任;三是出于对嘉实基金这家老牌头部基金公司实力的信任。

按照合同约定,该产品每6个月开放一次申赎,开放期为10个工作日。其中,前2个工作日开放参与和退出,后8个工作日仅开放参与,不开放退出。

据此推算,即将到来的2月9日,是嘉实添利专享1号的第三个开放期。

产品合同显示,嘉实添利专享1号主要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国债期货等利率衍生工具,投资于固定收益资产的比例不低于资产管理计划总资产的80%。

合同中还提到,“本计划为固定收益类资产管理计划,其预期风险与收益低于混合类资产管理计划、权益类资产管理计划、商品及金融衍生品类资产管理计划”。

究竟为何大幅下跌?

为何稳健的固收专户产品,会一周之内净值下跌近11%?

有投资者担心,嘉实添利专享1号可能踩雷了信用债。但嘉实基金的客服回复称,该产品没有踩雷,只是预计在即将到来的开放期,投资者可能会大幅赎回,造成流动性枯竭,所以进行了相关的资产处置,净值出现大幅下滑。

维权群里的投资者表示,从未收到过支付宝或是嘉实基金对于赎回意愿的询问,不知道他们是基于什么数据做出这一判断的。

1月19日,嘉实基金向投资者出具的一份官方声明称,添利专享1号产品1月15日净值出现大幅波动,是因为:

“进入2020年下半年以来,由于市场大类资产配置风格转变,导致多支产品在业绩平稳的情况下出现大面积赎回,组合花费越来越多的精力在流动性管理上。而紧急的流动性管理会对净值产生影响,从而进一步引起赎回,造成恶性循环。组合必须提前数月进行资产卖出操作,以防止开放期大额赎回带来的流动性枯竭。尤其是去年11月份以来,信用债类属价格下跌,流动性变差,甚至市场部分信用主体涉及违约发生,对市场整体持续造成扰动。综上原因,在此背景下添利1号组合净值出现大幅下滑。”

该声明还提到,添利专享系列以信用债投资和交易为主要投资方向。《财经》新媒体从投资者处获悉,该系列一共发了8期产品,成立时间间隔数月,产品名称从嘉实添利专享1号到嘉实添利专享8号。

和嘉实添利专享1号净值出现大幅波动不同,其他7期产品上周的净值波动都在2个百分点以内。

支付宝产品详情页显示,管理该系列产品的基金经理是孔祥雨,具有8年固收投资经验,管理资产超1000亿元,“风格稳健、业绩*”也是他的宣传标签之一。

上周五嘉实添利专享1号净值大跌后,投资者纷纷向支付宝和嘉实基金讨要“说法”。

该产品运作近一年半,此前支付宝客户端从未向投资者披露季报和年报。1月19日,支付宝突然上线了该产品2020年三季报,然而上线时间显示为10月29日。

该季报显示,嘉实添利专享1号的募集规模为6101万元。截至三季度末,92.91%的资产投向了企业债,市值合计59,963,750元。《财经》新媒体注意到,报告期内该产品的第一大持仓债券为18华夏07,持仓比例占资产净值的18.1%。

同时三季报还提到,目前该系列大部分组合在2020年10月初已实现全年业绩目标并获取部分超额收益,少数组合的净值波动并非来自于市场,而是来自于客户端较大比例的申赎行为,同时希望投资人提供稳定的资金。“若组合一次性出现较大比例的赎回,会对组合净值产生严重的伤害”季报中如是说。

泰石投资董事总经理韩玮向《财经》新媒体表示,债券基金净值短期出现大幅下跌通常有三种原因:第一,债券基金重仓持有的个别债券“爆雷”;第二,债券基金持有的债券类别整体出现大幅下挫;第三,基金出现大额赎回时,持有的债券整体流动差,减仓时产生巨大冲击成本。

“投资者对债券和债券基金的波动风险常常认识不足,在特定情况下债券的市场价格的波动会非常巨大。”他补充道。




信条豆瓣评分

9月4日,诺兰*科幻力作《信条》上映,这部影片一度被看作是救世之作,但上映后的表现却颇值得玩味。

内地首日票房6231万,豆瓣开画仅8.4分,截至目前评分已经跌到了8.1分,淘票票评分同样也仅有8.8分,相比之下另一部热映电影《八佰》则是9.2分。

影片的评价也是别有一番味道,借用一条网络高亮评论:“别说了,《信条》看得我不知道在电影院干嘛”。

作为一名“诺兰迷”,皮哥也第一时间去影院看了这部电影,影片的视听体验仍是诺兰以往水准,但两个半小时观影后,皮哥内心却百感交集,经过一场激烈的思想斗争后,我用10分钟写下这篇文章,与大家聊聊《信条》,聊聊诺兰。

01、

《信条》的观影感受

一句话评价本片就是:《信条》依然是一部典型的诺兰电影,但观影门槛大幅提高,对路人影迷极度不友好。

超快节奏的叙事,恢宏的音乐,熟悉的结构伏笔运用,这种“逆转时空”的科幻大片能拍出来真是不可思议,说句“神作”毫不过分。

但这样的“艺术品”对于普通大众来说,却有些遥不可及。

当然,豆瓣8.2、淘票票8.8的分数放在大多数导演身上已经足够*,可对于诺兰来说,就是不及格。

诺兰何许人也?电影结构大师,好莱坞商业片之神,许多人心中的现役*导演。

翻看他的履历,可以用牛X闪闪来形容,放眼他的职业生涯,还没有出过烂片。

他的《蝙蝠侠:黑暗骑士》豆瓣9.2分,在IMDb上排名第三,仅次于《肖申克的救赎》和《教父》。

他的《盗梦空间》豆瓣9.3分,《星际穿越》9.3分。这两部电影刚刚重映,票房表现依然不俗。

相比这些神作,诺兰第11部长片《信条》就有些相形见绌,至少从评分上来看,应该是诺兰“生涯最差作品”。

《信条》是诺兰最烧脑的一部作品。观影前,皮哥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重温了他的《盗梦空间》、《星际穿越》和《敦刻尔克》,阅读了《盗梦空间》中文版的剧本,还提前了解了《信条》里涉及的知识点:“熵”、时间钳形运动、祖父悖论…

最后,我带着自信的微笑走进了影片。

前半个小时,一切尽在掌控之中,从节奏铿锵的背景音乐中,我看到了《盗梦空间》的影子,而时间倒流的奇特设定,也在我的备课范围之内。

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的笑容逐渐扭曲。

诺兰电影的特点是:镜头多,节奏快,人物杂,信息量大。一个小时之后,我有点跟不上电影的节奏了。

又挣扎了半个小时,我已经云里雾里了,看了看周围的观众,许多人开始焦虑地翻看手机。

接下来的时间,我倒是过得很安逸,因为我已经死心只专注于电影视听享受了。

最终,两个半小时的电影结束,影院里发出了如释重负的叹息,大家都是看得一脸懵逼。

02、

诺兰把自己与“上帝”的距离拉近了

我们不去分析《信条》的剧情,我们就来探讨一下,诺兰为什么越来越让人“看不懂”了?

纵观诺兰数十年的导演生涯,他的定位其实有些尴尬。

他商业片号召力几乎*,但他又还从未拍出过像《泰坦尼克号》、《侏罗纪公园》这样老少咸宜、全球通吃的商业巨制,和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尚有一定差距。

如果把他当成艺术片导演,诺兰又从未赢得过有分量的奖项,他的电影确实好看,但他的拍摄手法没有*的创新,说开宗立派也有些勉强。

但诺兰为何能在全球收获一大票铁杆粉丝,这些粉丝对他有着近乎痴迷般的热爱?

想来想去,原因只有一个:诺兰身上有一种*感,这种“自我”特质很容易吸粉,再加上几乎每一部作品都称得上匠心独具。

商业片、艺术片,单拎出来任何一个诺兰都不是翘楚,但他却很好地将两者结合到了一起。

比如同样是烧脑电影,诺兰电影和一般烧脑电影有很大不同。

一般烧脑电影就像一道奥数题目,门槛太高,你压根儿无从下手。比如《穆赫兰道》、《黑客帝国》。

而诺兰的电影就像高考最后一道压轴题,难度虽高,但设置了三问,10分的题目,学渣可以做出第一问拿到3分,学霸可以做出第二问拿到6分,而学神可以做到第三问,拿到满分10分,每个水平段的人都有收获。

比如《盗梦空间》,一般影迷能看出两层梦境,牛一点的观众能看出三层,甚至四层梦境,而最牛一档的观众能从最后旋转的陀螺分析出五层梦境,诺兰很好地设置了难度的梯度等级,讨好到了所有的受众群。

有颜有料有内涵,诺兰电影像一杯网红奶茶一样,很容易赢得年轻人的喜欢,培养出了一批狂热的诺兰粉。

但诺兰的可爱之处,也是他的可悲之处。

过分追求故事题材上的脑洞、创新,很容易迷失在自我表达的困境中,就好比姜文拍了部《一步之遥》,自己拍完相当得意,但观众却应者寥寥。

一句话总结:50岁的诺兰,他的作品,离上帝的距离近了,却离观众的距离远了。


03、

处于这种困境的,不只是诺兰一人

诺兰并不孤独,许多人也面临过和他同样的困境。

比如周杰伦,从第三张专辑《八度空间》开始,他就被吐槽“周郎才尽”。2014年,他铆足了劲儿,写出了一首歌《床边故事》,这首歌从技术革新角度讲堪称完美,周杰伦将它作为主打歌发行了新专辑《周杰伦的床边故事》,结果这首《床边故事》不温不火,专辑里他随手写的口水歌《告白气球》却火遍了大街小巷。

周杰伦想要观众品尝熊掌,观众却依然选择吃鱼,难怪他在歌曲《等你下课》中写道:“我唱告白气球,终于你回了头。”

再比如周星驰,90年代周星驰大放异彩,92年甚至被称为“周星驰年”,当时的星爷就像现在的诺兰一样,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但作为有追求的演员,人气越火,他却越发纠结拧巴,他讨厌自己饰演的一成不变角色,甚至2007年后拒绝再出演无厘头喜剧。

许多年后看,周星驰最重要的作品有两部,一部是《大话西游》,一部是《功夫》,两部作品在当时都不被接受,被骂得狗血喷头,但幸好这两部作品根扎得足够深,最后才长成了参天大树,成就了现在的喜剧*。当年风头无二时的那种“羞耻感”拯救了周星驰。

再比如陈凯歌,许多人眼里他最成功的作品是《霸王别姬》,但从专业的角度看,他的《黄土地》、《孩子王》才更见艺术水准。

当年他拍完《孩子王》有人找他拍《霸王别姬》,他一开始还看不上,觉得这种剧情片太俗,即使最后《霸王别姬》大获成功,贾樟柯给本片的评价也不过是“一个通俗情节的商业电影”。

受众的广度和作品的深度,对每个创作者来说,都是两个无法调和的矛盾。

04、

诺兰的勇气需要时间来评判

观众一致叫好的不一定就是伟大的作品,很可能只是短暂的虚荣,这阵风过了,你可能被人遗忘了,要想在影史留名,根就得扎得最够深。

诺兰深知这个道理,也感受到了危机,他完全可以拍摄《盗梦空间2》、《星际穿越2》这样雅俗共赏的电影,让可爱继续,但他使出了壮士断腕的勇气,提高了自己作品的观影门槛,和过去那个八面玲珑的网红导演说了声再见。

从《敦刻尔克》开始,诺兰就不再那么“讨人喜欢”了,他的这部作品从票房到豆瓣评分都明显下降,但这部“失败的作品”也被认为是诺兰迄今为止“艺术水准*的作品”。

而在《信条》里,诺兰更是勇敢迈进了一步,他彻底和路人粉划清了界限,将自己的烧脑电影打造成了“必须三刷起步才能看懂的电影”。

皮哥给《信条》这部电影打7.8分,但我要给拍摄《信条》的诺兰打10分,多少人被捧上神坛,然后为了市场一味地讨好观众,诺兰依然坚持“一条道走到黑”,虽这样会拉远与“地面观众”距离,但这份勇气弥足珍贵。

至于这种做法好不好,皮哥不敢妄言,也许只有时间才会慢慢给出答案。


文/皮皮电影编辑部:一粒鸡

©分享丨文章著作权:皮皮电影(ppdianying)

未经授权请勿进行任何形式的转载




信条豆瓣分数

《信条》的豆瓣评分,如今已经跌到7.8分!

这个分数,

其实已经是属于中上水平电影的分数,对于一般导演来说,可以代表表现良好,

但对于《信条》的导演诺兰来说,已经是发挥失常!

因为不算《信条》,

诺兰之前拍过10部电影,仅有一部《失眠症》是7.5分,

其余作品都是8分以上,其中还有3部在9分以上。

在豆瓣Top250 (排名前250)的电影榜单中,

诺兰10部电影中,就有7部入选!

不少诺兰的粉丝都说:只要诺兰活得足够长,豆瓣Top250榜单,都是他承包的!

这次《信条》评分仅是7.8分,可以说让诺兰粉失望了一次!

但这次《信条》的表现失利,是诺兰导演不行了吗?

01

探讨这个问题之前,弱弱地问句:

究竟有多少网友,是真正大概看懂了《信条》的?

先来做个简单测验,

如果你能很明确地解答以下问题,就证明你真的很了解《信条》!

1.主角进入“逆向时间”,为什么要戴呼吸机?

2. 回到“过去”的时候,为什么主角有时候又不用戴呼吸机?

3.回到“过去”的时候,为什么有时候万物是正向运动,有时候是逆向的?

4. 电影中,“新蝙蝠侠” (白人主角)第一次救黑人主角,是从电影哪一部分开始?

5.“炸飞机”的情节,主角究竟想干嘛?

6.“新蝙蝠侠”的身份,究竟是什么?

7.最后的钳形时间战术,具体原理是什么?利用这个战术,主角他们又成功达成了什么目标?

8.“新蝙蝠侠”说电影里的时间设定,不是“祖父悖论”,也不是平行空间理论!那这种时间设定与它们有何区别?

以上问题,

如果你连3道题都答不出,那就可以判定你对电影,是全程懵的!

如果你能答出6题以上,证明你对电影有大概的了解!

如果心中有以上全部问题的答案(不求严谨,至少有一定合理性的答案),

那就证明你非常了解这部电影。

也许70%,甚至80%以上的观众,对于《信条》这部电影是全程懵的!

大部分的影评人,都不敢说自己真的非常明确地搞懂了这部电影!

网上不少关于《信条》的“详细解释”,“全面解释”,

都是各有各的答案,很少有统一的答案,因为电影的设定真很的很复杂。

那些说“电影的设定其实很简单”,“电影仅仅是故弄玄虚”的网友,

也许他们仅仅是把电影里的时间设定,简单粗暴地理解成机器猫的时光机而已,

实际上他们对电影也是全程懵。

为什么《信条》那么难搞懂呢?

其实有两个重要原因,

一,要理解它,需要一定的物理知识的;

二,它的信息量,非常庞大。

电影中探讨的是涉及“熵”(热力学知识),相对论,甚至量子力学等物理知识的时间观,世界观,

最后甚至还延伸到哲学的范畴,探索宿命和自由意志等。

观众没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是难以搞清楚电影的设定的,甚至会错误解读了剧情。

比如观众要知道它的时间设定是否有漏洞,

就必须对时间的相关理论有充分了解,

但大部分观众,以及大部分影评人,对时间的认识,仍然停留在“*时间”的观念!

当电影里提出“熵”这个概念的时候,相信大家都已经懵了!

而影评人方面,实际上很多都是偏文科的,

所以连影评人都很理解《信条》!

另外,《信条》的信息量太庞大了,仅仅在电影院根本无法深究它的重要细节!

并且它实际上是“双线”,“双向”的故事线,

更加加深了观众理解电影情节的难度,

所以在观众即使拥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

也许也要等到这部电影能在网上看,

能不断地暂停,回放情节,才能完全搞懂《信条》讲了什么!

看了2遍都不懂,看了剧透以及详细解释都不懂,

这种情况下,《信条》当然难以在口碑和票房获得好成绩。

02

《信条》是失利了,但这不代表诺兰表现差,因为这也许是他的一次挑战失败了而已!

《信条》的设定其实是相当的复杂,信息量非常庞大,

单单前60分钟,就切换了不少的场景:

歌剧院,火车轨道,轮船,印度富豪家,餐厅,学校,另外一间餐厅, 海边,反派家........

而且剧情是双线,并且是双向的,当中还涉及“熵”等物理概念,

可以说,诺兰能有序地把它拍出来,已经很厉害,并没有表现差。

如果他把剧本交给其他导演拍,也许其他导演都会直接放弃。

这次失利,只能说是诺兰的一次挑战失败!

他尝试将更加深奥的概念大众化,却没有成功!

诺兰并不是艺术型导演,而是一个商业片导演,他拍的都是商业片,是大众娱乐!

尽管他的电影经常被人打上“烧脑”,“高端”的标签,

仿佛智商低的观众就无法看懂他的电影那样!

但除了《记忆碎片》,

他其他的电影,实际上都是不太难理解的!

观众不需要拥有电影知识,只需要留意细节,多看一,两遍,就能把他的电影了解个大概;

比如他的《盗梦空间》,经常被号称“难懂”,

实际上观众知道什么是“梦中梦”,然后看电影的时候少玩一下手机,就能轻松搞懂剧情了,并非传闻中那么烧脑的。

他的电影也很重视商业性,完全是为电影院定制的,

题材新鲜,画面自带蓝光,场景震撼,音效*!

他一直都是走大众路线,并非小众电影,只不过他电影需要稍微多动一点脑而已!

而他电影的特色,就是经常喜欢将那些”高高大上“,本来只有学霸才接触到的深奥理念,题材大众化!

比如他的《星际穿越》,就将虫洞,黑洞,相对论,超弦理论等物理知识,用最通俗易懂的方式呈现出来,

就算观众不能完全理解这些知识,也能欣赏到它们的神奇。

这部《信条》,可以看出诺兰的野心很大,他想挑战自己,想将更复杂的题材大众化,结果挑战失败了!

他无法将涉及“熵减“等概念的世界观弄得雅俗共赏,

连大部分影评人都无法深入地搞懂《信条》所涉及的世界观。

《星际穿越》也是有物理知识壁垒,也让许多影评人都无法深入搞懂,

但它至少让观众看懂了一段感人的父女情,知道这段父女情是基于相对论的概念的。

而《信条》仅仅能给大部分观众看到一段家暴,一段友情,

但因为信息量太大,观众甚至对这段家暴,友情都很模糊,

最后“新蝙蝠侠”的情节让人觉得感动,但感动在哪里?也许部分观众还没有搞懂!

不过,在目前不断“吃老本”(玩旧IP), 搞情怀,搞纯娱乐的好莱坞中,

诺兰还是值得敬佩的,因为他仍然坚持自我突破,不固步自封,不断追求为观众带来新鲜感,仍然是电影届的良心!

洞察影视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信条 豆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信条 豆瓣、海外嘉实基金净值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