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蚂蚁不能上市的真正原因

2022-07-23 15:05:03 基金 xialuotejs

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



本文目录一览:



蚂蚁集团

随着数字人民币(试用版)正式在各大平台上线,普通用户也终于可以体验到这款堪称划时代意义的技术革新。随着30多家银行的接入,以及线下场景的加速完善,数字人民币也正在以不可阻挡的态势迅速发展起来。而随着数字人民币的快速发展,如今再回顾当时终止蚂蚁集团的上市,可以说是太过正确的决定。

阿里巴巴和蚂蚁集团

突击上市的蚂蚁集团

2020年7月20日,蚂蚁集团发表在科创板和港交所上市声明;

2020年8月14日,蚂蚁集团进入上市辅导期,进入上市倒计时

2020年8月25日,蚂蚁集团提交招股申请书

2020年10月26日,蚂蚁集团确定申购代码“688688”,A股发行价68.8元/股,预估市值超过2万亿,成为全球实力上*规模IPO

2020年11月2日,蚂蚁集团上市终止

……

回顾蚂蚁集团的上市历程,体现地最为明显的两个字就是“快”和“大”。如此快的上市审批速度在历史上可以说是绝无仅有,而高达2万亿的市值则更是惊掉无数人的下巴,一旦蚂蚁上市成功将成为仅次于腾讯和阿里之后的第三大互联网公司。*的问题是蚂蚁集团值这么多钱吗?

支付宝利润占比超过36%

蚂蚁集团背后隐藏的风险

马云和阿里一直有意淡化蚂蚁背后的金融属性,连使用了6年之久的名称“蚂蚁金服”都更改为“蚂蚁集团”,背后的用意就是为了强调科技属性而抹除金融属性。但仅仅改一个名字就足够了吗?

蚂蚁集团利润各个部分比例


通过查看蚂蚁集团的上市招股申请书可以明显看到,蚂蚁集团高达99.25%的利润来自于“数字支付与商家服务”和“数字金融科技平台”,绝大多数利润来自支付宝以及花呗、借呗等借贷业务,与其说蚂蚁集团是一家科技公司,不如说它更像一个披着科技外衣的金融公司。

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

而金融公司则必然隐藏着风险。蚂蚁集团的注册资本仅为80亿,而放贷规模则达到了1.8万亿。大量的风险被转嫁给银行的金融机构,蚂蚁集团则凭借用户数据赚取了大量的利润。

阿里市值

终止蚂蚁集团上市避免了重大风险

随着数字人民币的普及,对于支付宝必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冲击。同时随着互联网金融监管的进一步规范,消费金融公司杠杆率*被限制为12倍,花呗、借呗在整改之后本金虽然提高到了300亿,但是*放贷规模也变成了3600亿,这也使得蚂蚁集团的想象空间大幅削减。

回顾蚂蚁集团一度高达2万亿的市值,要知道如今连阿里自身的市值也仅仅只有2.2万亿人民币,如果当时蚂蚁集团顺利上市,那么如今它的市值还能剩下多少?又有多少普通人要为其买单?

允许企业上市最根本的目的还是为了企业发展筹集资金,让其更好地在科技等领域发挥作用。像蚂蚁集团这种突击上市套现的行为应该引起警惕了。


本文由头条号区块前沿科技网友分享,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英可瑞股票股吧

和讯网

曾经,以光大证券为代表的“乌龙指”事件,成了A股投资者的笑料,如今,这一幕也出现在上市公司高管身上。去年6月21日,英可瑞(300713,股吧)披露了减持公告,持有公司股份360万9366股的股东、监事何勇志,计划自2019年7月12日至2020年1月11日期间,以集中竞价、大宗交易方式减持公司股份合计不超过600000股。

而近日,英可瑞收到股东何勇志出具的《关于减持股份计划实施情况告知函及因误操作超额减持公司股票的情况说明和致歉声明》。截止2020年1月3日收盘时,何勇志当前持有公司股份数量2,997,216股,占公司总股本的2.09%,何勇志本次合计减持公司股份612150股,实际减持数量比原先承诺减持数量多出12150股。

英可瑞在公告中说明:1、何勇志超额减持12150股,违规减持部分成交金额为197802元。其本人对本次超额减持公司股票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并对本次违规减持公司股票行为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表歉意,对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恳的道歉,今后将进一步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的学习,同时严格管理本人股票账户,审慎操作,杜绝该类情况再次发生。

2、经自查,上述交易未在公司披露定期报告的敏感期内,亦不存在因获悉内幕信息而交易公司股票的情形。公司在获知上述违规交易行为后,对何勇志进行了批评教育,并要求公司所有持有5%以上股份的股东、董事、监事、*管理人员再次认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深圳证券交易所股票上市规则》、《深圳证券交易所创业板上市公司规范运作指引》、《上市公司股东、董监高减持股份的若干规定》及《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股东及董事、监事、*管理人员减持股份实施细则》等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严格按照相关规定加强本人股票账户管理,审慎操作,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何勇志就本次违规减持事件致歉本人作为公司监事,对本次超额减持公司股票的行为进行了深刻反省,并对本次违规减持公司股票行为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深表歉意,对广大投资者致以诚恳的歉意。同时,公司对监事违规超额减持公司股票的行为给广大投资者造成的负面影响深表歉意,以此为鉴,公司将进一步组织开展对相关人员的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的培训,并督促相关人员自身及其亲属严格遵守有关规定,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作为上市公司股东及监事,为何犯下如此低级错误?难道是输入数字的时候手在发抖?不管怎么说都实在不该,其职业水平着实有待提升。




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知乎



在蚂蚁集团A股加H股同步挂牌的三天前,也就是在11月2日的晚上,新华社刊登了一篇文章,名字叫做“话不可随口,事不可随心,人不可随意。”


咋一看,这是一篇平淡无奇的鸡汤文。


但是,最后的配图“云中马”和金句却颇有深意。

你可以有不同的见解,却没有扔石头的权力。

这指的是谁呢?

11月2日晚上,证监会发布通告,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会、中国证监会、中国外汇管理局四部门对蚂蚁集团实际控制人马云、董事长井贤栋、总裁胡晓明进行监管约谈。

这次约谈的部门,规格那是*。

同一天晚上,央行和银保监会共同发布《网络小额贷款业务管理暂行办法》,严格的限制了网络小贷公司的杠杆率。

11月3日,上交所和港交所接连发布通告,暂缓蚂蚁集团两地上市。

这几颗炸弹,炸响了平静的湖面。


引爆这几个炸弹的导火索,或许正是马云10月24日在国家副主席参加的外滩金融峰会上的演讲。


自称是“金融外行”的马云当着台下一众高官、大佬的面,以行业创新者自居,侃侃而谈。

在谈到经济风险的时候,马云吐槽了巴塞尔协议,说中国金融没有系统性风险,因为没有系统。

谈到创新与监管的关系,马云说监管部门,管的能力很强,但监的能力不够,支持发展的力度不够。


好的创新不怕监管,但是怕昨天的监管,一些处长,监管到后面,自己没有风险,但是整个经济有风险。

接着,马云又炮轰银行,吐槽今天的银行还延续着“当铺思维”,贷款需要抵押和担保,而未来需要的是“用大数据为基础的信用体系”。

马云在这次会上洋洋洒洒讲了21分钟,台下坐着的人面沉如水。

今天,马云被监管约谈,蚂蚁上市推迟,网贷新规出台,政策多管齐下,蚂蚁集团前途堪忧。

造成这一切的,是因为马云演讲说的话不对?还是马云把话讲得太直接?

其实,我们去撕开蚂蚁集团的面纱,真相就在不远的地方。



马云提到的监管存在着问题,这句话本身没有错。

正是因为前期对金融科技发展的监管没有到位,当金融披上科技的外衣,就催生了蚂蚁集团这样从事金融服务的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迅速发展的关键所在。

但是,进入金融服务业的Big Tech公司本质上还是在做金融服务,它并没有改变基于信息处理的金融中介模式。

也就是说目前的金融科技业务与传统银行,其实没有本质的区别。

蚂蚁集团*钱的业务是什么?

是消费信贷业务,本质上就是吃利息的模式。

你可能会觉得,银行贷款需要担保品,需要抵押和资产评估啊,支付宝的花呗、借呗就不需要啊。


实际上,从事金融服务的Big Tech公司在实际放贷中也需要担保品。

在小额度之内,你的担保品就是大数据之下,你的消费记录,你的还款记录所积累的信用。


你要是还不起,那不好意思,你就要被上征信黑名单,从此,你的信用不值一分钱了。

而你要去借超出信用额度外的钱,同样需要抵押和风险评估。

我们把蚂蚁集团业务仔细地细分一下:

1、支付业务:就是大家熟悉的支付宝;


2、存款业务:网商银行、支付宝客户资金沉淀;


3、贷款业务:网商银行、花呗借呗;


4、基金业务:包括旗下的全资的天弘基金的余额宝;


5、代销金融业务:支付宝当中的货币市场基金;


6、保险业务:信美人寿、蚂蚁保险代理、商业保险“相互保”。


蚂蚁集团基本跟银行没有太大区别,形成了自己的综合金融服务平台。

假如,要是像马云所说的,管的力度太强,会有一家私企成为与银行平起平坐的存在?


当你了解了蚂蚁金服的业务背后的本质,我们再来看看蚂蚁金服利润构成和风险问题。

蚂蚁金服的利润大头主要来自于这几个方面:

第一、贷款业务,也就是借呗、花呗。

如果你仔细算过借呗、花呗的利息,你就会发现它的年化利率曾一度接近24%。


在法规出台后,有所下降,但还是在15%,远远比银行贷款利率的5%-6%要高。

并且,如果你注意了,银行是可以到期,加上利率一次还清,花呗、借呗却是分期,每个月都要加上15%的点去还。

所以,支付宝极其的主张用户使用花呗、借呗,以优惠和补贴吸引普通用户借款,甚至去进行超前消费。

第二、吃存款利息。

天猫淘宝所有的担保品交易当中,在买家最终确认收货,按下确认收货按钮之前,资金都会被沉淀下来,这部分,支付宝是不会支付你利息的。

但是,支付宝把大量的资金放在银行,有多少利息进了蚂蚁集团的口袋呢?

第三、支付业务手续费。

蚂蚁在开通支付业务和花呗业务的商家,都要收取一定比例的手续费。

第四、基金、保险这些其他业务。

在这些业务中,贷款业务是利润的主要来源,甚至有暴利的嫌疑。

为什么呢?

因为蚂蚁集团不仅不用出本钱,还加起了杠杆。

我们都知道,你要放贷,必须得有本钱。

但是蚂蚁的信贷基金中,只有2%是来自自有资金,剩下98%来自于金融机构和ABS(资产债券化)。

什么意思呢?

讲得明白点,举个例子,假设你问支付宝借了10000元,利率是15%,你是不是觉得支付宝最多就赚了你15%的利息?

实际上,金融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我们先看第一轮:你成功借走了支付宝10000元,利率15%,支付宝就拥有了你10000元的债权。

它找给银行说,经过我大数据,人工智能的评估,这个客户是优质客户,一定会还款,要求银行出98%的款,我出2%的款,利率10%,对半分。

银行一算,本金9800,利息500元,5.1%的收益率,还不错,我干了。

支付宝呢?本金200,实际利率扣除给银行的是10%,利息1000元,500%的收益率,当更愿意啊。

然后到第二轮,支付宝把这个1万元的债权做成理财产品向公众出售,保证5%的回报率。


买的人拿到了5%的利息,也买走了风险,而支付宝空手套出了1万元的资金,又可以反复进行循环贷款下去,无穷无尽。

而每一次循环,支付宝就撬动了1万元的社会资金,循环100次,那就是100万。

大家是不是觉得这个模式怎么看起来这么眼熟?

没错,这正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根源。

金融机构贷款给穷人买房,然后找到众多保险公司联合担保,把这些房屋合同债券化再加上杠杆和高利率,放到市场上引起众多人去抢购。

看起来所有人都在赚钱,但房价和还款利率也在上涨。


一旦房价涨到一定程度,房子卖不出去,没有人接盘,违约就会发生,银行当然会收回房子,房价就会一路暴跌。


那么银行即使卖出了房子,也弥补不了所加杠杆要赔的钱。

这个时候,这条线上所有的金融机构和保险公司都没有钱去赔付,全部濒临破产。

怎么办?

最终是美国财政部吃掉了所有亏空,也就是所有美国纳税人共同平分了损失。

为什么?

因为这些企业不能倒闭,他们的用户,整个群体连着整个美国社会大众。

Too Big To Fail,大而不倒。

而目前为止,蚂蚁集团个人用户超过10亿,机构用户超过8000万家,数字支付规模达到了118万亿元。

这才是蚂蚁集团身上*的风险,一旦它加杠杆的过程中有任何一个环节出了问题,没有人能去想象后果,因为所有人都要承担后果。

我想,这些风险,马云老师一定很清楚。


明白了蚂蚁集团的业务和利润来源,也明白了蚂蚁集团背负的风险,你就能明白,为什么在马云演讲完之后,银行也好,监管部门也好会重拳出击,叫停史上金额*的IPO蚂蚁集团上市。


因为马云在演讲中透露出了很危险的想法,监管要给企业让步,银行要给蚂蚁支持,蚂蚁要进行进一步的扩张,逐渐成为市场的主导地位。

台下坐着的人一听,坏了,算来算去,原来你才是没被我们监管的那一个。

其实,说到底,国家是非常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发展和创新的,数字人民币也是*个试点实行的。

但是,创新要落在实处,科技要应用在产品上。

创新不是披着科技的外壳上市,不是做个APP去拉人头,不是绕开监管,鼓励超前消费,更不是大而不倒!

蚂蚁的崛起是因为银行的配合,监管的支持,更是因为便利了众多消费者,提高了金融效率和信用管理,促进了整个金融行业的流动。


这当然应该支持,所以证监会同意让蚂蚁集团上市,并且是以科技企业的名义上市。

但这些支持并不是蚂蚁集团避开监管,甚至要让监管让路的理由。

正是因为监管所在,企业才有了做事的底线,才有了与消费者站在一起的立场。

如果做不好现在,又有什么资本去du未来呢?





蚂蚁不能上市的真正原因

说到阿里巴巴这家企业,相信大部分朋友都很熟悉。阿里不仅是我国电商行业的“老大哥”,同时也是规模*的几家民企之一。在*期的时候,阿里巴巴的总市值高达8500亿美元以上,国内能与其媲美的少之又少。但是今时不同往日,阿里巴巴不管是市值还是营收增速,都已不如以往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月23日盘前,阿里巴巴的*市值为3061.43亿美元。相比于*时期,阿里巴巴的市值可以说是“腰斩”来形容。而造成这一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阿里巴巴近年来遭遇了不少麻烦,自身的营收和业务发展都受到了阻碍,导致资本市场对阿里的信心也是下降。

自从2020年10月蚂蚁集团上市受阻后,阿里巴巴的发展就遭遇到瓶颈。此后蚂蚁集团陷入了审查整改的进程中,阿里巴巴更是遭遇了182亿元的巨额罚款。且此后的一系列负面新闻,也对阿里巴巴的企业形象造成了不小的打击。

就连身为核心人物的马云,如今也是彻底退居幕后久不露面了。值得一提的是,蚂蚁集团曾被视为阿里旗下*的*之一,也是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中的佼佼者。当时还在准备上市的时候,蚂蚁集团的估值就达到了惊人的2.1万亿元。

然而在胡润发布的《2021年全球独角兽企业排行榜》中,蚂蚁集团的估值已经降至了1万亿元。虽然这样的估值仍然很高,但相比当初显然是缩水了太多。而且在上市受阻后,蚂蚁集团就迟迟没有动静,显然是整改还未结束。

事实上,企业被叫停上市后,在一年内是可以继续上市的。如果在这个期间内没有完成上市,此后想要上市就需要重新申请了。蚂蚁集团的周期已经于去年10月份的时候到期了,但至今都未传出重新上市相关的消息。

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蚂蚁集团的整改行动确实是一直在进行的。蚂蚁对旗下的花呗以及借呗进行了品牌隔离、下调了很多用户的额度,还关停了相互宝等一系列互联网金融产品。为了能够成功上市,还专门成立了蚂蚁消金公司。

去年12月份的时候,曾传出中国信达等央企将入驻蚂蚁消金公司的消息,并且中国信达还将成为其第二大股东。当时不少人都觉得蚂蚁集团重新上市有望了,但可惜后来中国信达突然宣布放弃投资计划,蚂蚁消金公司的增资扩股一事也是“不了了之”,直到现在也未能完成将注册资本提高到300亿元的目标。

近日,又有一个不好的消息传来。根据相关报道显示,我国的相关国企、银行等已经接到了通知,将对蚂蚁集团的相关业务进行新一轮的全面排查,目的是查明这些国企对蚂蚁集团的投资及其他关联。

蚂蚁集团此前能够迅速在我国互联网金融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背后无疑是有大量的资本、国企、银行等支持的。其中的利益关系更是错综复杂,如今新一轮的排查来临,蚂蚁集团的上市计划恐怕更是遥遥无期了。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像蚂蚁集团这样的企业,一般都维持着“高杠杆”的运行模式。蚂蚁集团的注册资本不过30亿,但却撬动了3000亿元以上的贷款。利润其实自己赚走了,但风险却转移到了银行、国企等合作伙伴身上。基于此点,其遭遇审查和整改也是难免的事。

对于阿里巴巴的总体发展而言,此次蚂蚁集团再遭审查也是一大不利因素了。蚂蚁集团这张*迟迟无法发力,阿里巴巴想重回*期也是难上加难。

不知道大家对此持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家为什么阻止蚂蚁上市、英可瑞股票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