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600422昆明集团,履之损;双成药业,艮之旅;003039顺控发展,小畜之渐;000068华控赛格,丰之贲;002111威海广泰,解之恒;002613北坡股份,师之升;300165天瑞仪器,恒之升;301089拓新药业,噬嗑之晋。现在时间2022年5月17日(壬寅虎年乙巳月辛卯日)周二早晨五点半钟,对以上个股做‘千股千评’。
002111威海广泰,子孙动临三楼生世,目前可以考虑考虑今日周二(5月17日)盘中是不是应该出现短线探底择机建仓时机了?后面一波短线反弹行情涨势震幅超10%以上应有期待;
002111威海广泰,见后面至周五(5月20日)呈现一波强势的短线上冲行情,注意此日盘中将出现短线探顶择机减仓时机!
002613北坡股份,午火财富持世,今日周二(5月17日)盘中将出现短线探底择机建仓抄底时机应该笃定,期待后面将实施一波涨势震幅超10%以上的短线反弹行情!再后面就是注意周五(5月20日)将出现短线探顶择机减仓时机了!
300165天瑞仪器,午火子孙克世化丑土财富,今日周二(5月17日)盘中企稳回升应该肯定,更可能今天盘中就应该有相当的超短线反弹了。期待后面至周五(5月20日)的短线反弹行情涨势震幅超15%以上!注意周五(5月20日)出现短线探顶择机清仓时机!
301089拓新药业,今日(5月17日)盘中不短线企稳回升反弹,明天(5月18日)必然呈现短线企稳回升反弹之举动,后面应该至下周一(5月23日)呈现一波强势的短线反弹行情!注意下周一(5月23日)有短线冲高回落之嫌疑!#疫情反复,抗疫概念股延续强势# #时隔两天央行再提维护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万 科A(SZ000002)$ #氢燃料电池到底潜力如何?#
龙佰集团(002601.SZ)发布公告,该公司于2022年7月12日召开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投资建设钒钛铁精矿碱性球团湿法工艺年产3万吨V2O5创新示范工程的议案》,为提高公司攀枝花钒钛磁铁矿资源综合利用价值,推进公司铁精矿提钒产业化,公司全资子公司龙佰四川矿冶有限公司拟投资建设钒钛铁精矿碱性球团湿法工艺年产3万吨V2O5创新示范工程。项目总投资为25亿元,均为自有及自筹资金。项目建设周期为31个月,且本项目已在盐边县发展和改革局完成备案。
据悉,公司在攀枝花的钒钛磁铁矿是中国*钒钛磁铁矿,钒资源包含在用于外售的铁精矿和用于生产钛白粉的钛精矿中,目前公司仅从钛白粉生产过程中的废酸提取部分钒氧化物,并未对钒钛磁铁矿中的钒资源进行充分利用。钒主要用于钢铁、钛合金、化工和储能等领域,钒电池长时储能空间广阔。此外,公司储备了成熟的铁精矿湿法提钒技术。
文章财经锐眼
炒A股赚钱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明明是家业绩稀烂的公司,股价却天天涨、天天创新高,让人放弃对价值投资的坚持,诱惑散户上车,一旦上车被套都是小事情,动不动就连续4-5个一字跌停板,想割肉都不给机会!
最近,因为股价暴涨数倍后又连续跌停的“知名”公司仁东控股(002647.SZ),一年暴涨3倍后,连续10个一字跌停板把股价打回原型,让很多散户苦不堪言。而就在仁东控股继续跌停的时候,朗博科技(60*5.SH)又步了仁东控股的后尘,进入12月以来股价已连续6个一字跌停,市值蒸发超32亿。
(朗博科技股价走势截图,前复权)
在连续跌停之前,朗博科技的股价*达到68元,年内*涨幅近3倍。到目前,在经历连续6个一字跌停后股价仅剩33.3元,跌幅超过51%,*总市值仅剩35.3亿,流通市值更只有11.3亿。但是,即使经过这样的暴跌,目前朗博科技的市盈率还是高达166倍多,*的时候甚至高达290多倍,可见资金对这只股票炒作的疯狂程度。
另一方面,像朗博科技这种小市值公司在A股确实容易遭到资金的炒作,从一年三倍的涨幅及持续向上的走势来看,这显然不可能是“快进快出”的游资的“杰作”,而是比较有耐心的长期资金在操盘坐庄。
第三方平台千股千评的数据显示,今年以来,朗博科技的机构控盘度在9月8日达到*,机构控盘度达到32.29%,意思是机构持仓占到公司流通股的32.29%,为中度控盘状态,之后控盘度开始逐渐下降并转为轻度控盘。
(千股千评截图)
从千股千评的数据来看,朗博科技的控盘度没有仁东控股高,因为仁东控股至今的控盘度仍为“完全控盘”状态。
被“收割”的机构?
截至今天,12月8日,朗博科技已经连续6个一字跌停,市面上关于朗博科技股价暴跌的报道也已经不少了,大家都把目光聚焦到了一家叫“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机构,并称其“踩雷”、“资产缩水3000万”云云。
但是,锐眼哥深扒了一下,发现这个叫“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机构不简单,因为仅年内就有数起上市公司股价突然暴跌案与它有关!
据朗博科技的股东资料显示,截至2020年9月30日,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是十大股东中*持有朗博科技的机构,旗下有两只基金持有朗博科技,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益家聚美1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朗博科技61.89万股,占总股本的0.58%,为朗博科技第八大股东;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益家聚美3号私募证券投资基金持有朗博科技44.66万股,为朗博科技第十大流通股股东。
两只基金合计持有朗博科技106.66万股,占总股本的1%,占流通股本的3.13%,均在今年三季度新进入朗博科技股东名单。
(朗博科技十大股东截图)
查询资料发现,这家叫益家资本管理有限公司的私募机构是由一群从2008年就专门从事量化交易的团队在2015年成立的公司,成立以来收益不菲!
再通过仓位在线工具查询益家资本的持仓,从2019年四季度以来,该机构分别操作过长盛轴承、红相股份、金力泰、朗博科技四家公司。
(仓位在线截图)
按照这个持仓线索去查对应上市公司的股东名单,益家资本的操作风格就是以2-3个季度的中线波段操作风格。2019年四季度进入长盛轴承,今年一季度就退出,持仓两个季度;2019年4季度进入红相股份,今年二季度退出,持仓三个季度;今年三季度进入的金力泰、朗博科技两家,因为四季度的股东数据还没出来,不知道目前还有没有持股。
但是,在益家资本操作过的这四家公司中,出现了一个共同点,股价先是短期或中期上涨,然后就出现突然的暴跌。比如,金力泰年内*涨幅超过4倍,但最近走势也跟仁东控股、朗博科技差不多,11月27日因为金力泰的突然跌停,媒体也报道过有益家资本的身影!
(金力泰股价走势截图)
无独有偶,金力泰也是一家总市值低于100亿,业绩稀烂的公司,这从年内*市盈率超过288倍就能看出来。
那么,作为朗博科技的*机构股东,益家资本到底是被其他自然人股东给“收割”了呢,还是它“收割”了其他中小散户股东?这就只能等朗博科技的年报出来后看股东变化才能知道,如果益家资本还持有朗博科技,那就是被其他股东给“收割”了,如果益家资本退出了,那就是它“收割”了其他中小散户股东!
巨额解禁压顶,“庄家”不怕吗?
实际上,朗博科技是在2017年12月底才在A股挂牌上市,发行2650万股,发行后总股本1.06亿股,发行比例刚好满足25%的上市条件,这也意味着还有75%的股本为限售股,上市后存在解禁风险。
(朗博科技解禁情况截图,)
上市后,朗博科技仅在2019年1月2日解禁了750万股,解禁市值只有1.17亿。不过,刚解禁后不久,董监高等高管就在2019年1月18日抛出一份减持计划,合计减持不超过11.25万股。
(朗博科技减持公告截图)
有这样的先例,市场其实很明白,只要公司股份一解禁,董监高们肯定又要出来减持。而在本月,2020年底,朗博科技又有7200万股要解禁,解禁市值达到26.64亿,这么大的解禁压力,作为朗博科技的操盘机构不可能不清楚,一旦解禁后碰上高管减持,自己就有可能前功尽弃。
大家可以换位思考想一下,如果是你的话面对这样的不确定性该怎么办?显然是要跑快点了,在解禁之前就全力卖出!
所以,从这个角度出发,锐眼哥更倾向于认为,作为公司*的机构流通股大股东,且朗博科技三季度以来股价已翻倍的情况下,益家资本实际已经退出或者正在退出。
那如何解释目前股价连续跌停的情况呢?这正是机构、散户一起抛售产生的一种合力,机构是因为目标达到或者别的原因卖出,而散户是因为连续跌停造成的恐慌卖出,虽然是天天一字跌停,但每天在跌停板上还是有成交的,第一个跌板上成交的最多,成交了3.1万股,之后逐渐减少,今天又成交了2.2万股……
最后需要说明一下,以上仅是锐眼哥根据查询到的相关数据以及之间的联系,认为朗博科技大概率是被益家资本操盘,但并不能确定就是这家机构,请大家理性看待锐眼哥的分析结果!
本报告在《宏观经济政策评价报告》基础上,进一步构造了潜在增速、产出缺口、潜在增速缺口、货币政策力度指数、财政政策力度指数和政策效率指数等宏观政策指数。宏观政策指数有助于政策界和学术界更理论性地、更系统地了解与研究中国宏观经济。
一、潜在增速与宏观经济运行情况
1.潜在增速与产出缺口
潜在增速以及产出缺口是分析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核心指标。本报告基于生产函数法测算潜在增速,进而测算产出缺口。2021年中国潜在增速为5.3%(两年平均值,消除疫情带来的基期效应,下同),比2020年回升了0.7个百分点,但与疫情之前的2019年相比下降了0.8个百分点。
2021年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为-0.2%,相比2020年疫情冲击下-2.4%的产出缺口显著收窄,体现了中国经济持续恢复的增长态势。负向的产出缺口主要由全球疫情持续蔓延、国际经济形势不确定性加剧与国际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等多重因素所致,反映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强调的“我国经济发展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需要宏观政策有所重视。
2021年四季度的产出缺口为-0.1%,比三季度的-0.4%有所收窄,与国家统计局所判断的“我国经济企稳态势逐步显现”相一致。多个重要宏观经济指标可以佐证这一点。其一,GDP环比增速方面,四季度GDP环比增速达到1.6%,比三季度上升了0.9个百分点。(虽然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比三季度下降了0.9个百分点,但这主要由2020年四季度增速较高带来的基数效应所致,使用两年平均增速消除基期效应后,2021年四季度GDP同比增速比三季度高出0.3个百分点。)其二,景气指标方面,制造业PMI指数自10月份触及年内*点(49.2%)之后开始回升,11月和12月均处于50%的荣枯线之上,分别为50.1%和50.3%。
2.潜在增速缺口
从宏观政策“三策合一”新理论的视角来看,不仅实际增速会偏离潜在增速进而形成产出缺口,而且潜在增速也会偏离其本身的合理水平进而形成潜在增速缺口。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是指当经济结构处于*状态时的潜在增速。然而,在现实中由于存在结构黏性以及多种结构失衡之间的嵌套循环,潜在增速的实际水平有可能偏离其合理水平,从而形成潜在增速缺口。如果潜在增速缺口为负,表明结构性问题对潜在增速产生了抑制作用。本报告采用基于经济波动频域识别的BP滤波法测算潜在增速缺口。
本报告基于2021年四季度中国经济的*数据,对2021年潜在增速缺口的测算值进行了修订。2021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缺口为-0.12%,与本报告三季度的测算值(-0.16%)相比略有收窄,这主要得益于生产结构的改善。2021年的潜在增速缺口与2020年(-0.36%)相比有所收窄,但是与疫情之前的2016—2019年相比有待进一步改善。这表明,结构性因素仍对经济运行存在一定制约,使得潜在产出增长略低于合理水平。下一步,宏观政策需要加强对结构政策的运用,不断优化总需求结构、收入分配结构、产业结构等各种经济结构。2021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明确将结构政策纳入宏观政策框架之中,对结构政策的重视有助于更好地将潜在增速提升至合理水平。
二、宏观政策力度指数
1.货币政策力度指数
货币政策力度指数用来综合反映货币政策力度的大小。本报告计算货币政策力度指数的指标体系主要包括政策工具性指标和逆周期指标。政策工具性指标直观反映各类政策工具的力度,包括M2同比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等数量型指标,以及DR007和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实际利率等价格型指标,共计4个指标。逆周期指标旨在体现货币政策逆周期调节的本质,包括M2和社会融资规模等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以及DR007等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共计4个指标。将上述8个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可得到货币政策力度指数。
2021年全年货币政策力度指数为45.0,与前三季度的44.2相比有所上升。货币政策力度指数的上升,得益于四季度以来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力度的加大。就数量型货币政策而言,2021年12月15日央行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从而带动M2增速和社会融资规模余额增速分别从三季度末的8.3%和10%提高到四季度末的9%和10.3%。就价格型货币政策而言,货币市场利率DR007在三季度的均值为2.165%,而四季度则降至2.160%。货币市场利率的下降带动信贷市场利率下行,再加上四季度通胀率相对三季度有所回升,信贷市场实际利率降幅更加明显。根据本报告的测算,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实际利率由三季度的4.47%降至四季度的3.53%。
虽然四季度货币政策力度有所加大,但是仍稍显不足,进一步提升货币政策力度才能更好地平抑负向产出缺口。疫情之前的2019年,中国经济产出缺口为-0.1%,货币政策力度指数为45.2。2021年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扩大至-0.2%,但是货币政策力度指数却小于2019年,可见货币政策力度有待进一步提升。
2.财政政策力度指数
财政政策力度指数用来综合反映财政政策力度的大小。计算财政政策力度指数的指标体系同样包括政策工具性指标和逆周期指标。就政策工具性指标而言,主要包括财政支出增速和财政支出进度等支出端指标,财政收入增速和宏观税负等收入端指标,以及不同口径的赤字率指标,共计10个指标。就逆周期指标而言,主要包括两个口径的财政支出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以及两个口径的财政收入对经济运行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共计4个指标。将上述14个指标进行指数化处理,即可得到财政政策力度指数。
2021年全年财政政策力度指数为50.6,与前三季度的47.8相比有所升高。纵然如此,不管是与疫情之下的2020年相比,还是与疫情之前的2016—2019年相比,2021年以来财政政策力度都相对偏小,不足以平抑负向产出缺口。2017年和2018年中国经济的产出缺口均为0.2%,财政政策力度指数分别为52.6和55.1。2019年产出缺口由正转为-0.1%,财政政策力度指数相应提高到了55.9。2021年产出缺口扩大至-0.2%,但是财政政策力度指数却显著小于2017—2019年的水平,可见2021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偏小。
之所以2021年财政政策力度有所偏小,主要是因为财政支出相对不足。根据财政部《关于2020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1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所制定的目标,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要比2020年增长4.9%。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2021年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与政府性基金支出之和相比2020年下降了1%。财政支出相对不足导致赤字率处于低位。2021年的窄口径赤字率(一般公共预算口径)为3.8%,而2018—2020年的*值都达到了4.1%;宽口径赤字率(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口径)为5.2%,低于2019年的5.6%和2020年的8.6%。
客观而言,2021年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的力度均有所不足,与“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和“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等目标有一定关系。一是,在疫情影响之下2020年中国宏观杠杆率明显攀升,“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成为2021年宏观政策的主要目标之一。国家资产负债表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21年以来非金融部门杠杆率持续下降,前三季度已经下降了5.3个百分点。这说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较好地实现了“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目标。二是,2021年以来PPI涨幅显著上升,货币政策为了“保持物价水平总体稳定”而有所束缚。不过,本报告认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不应该因此而收紧力度。“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的目标在短期中主要借助宏观审慎政策和金融监管政策加以实现,在长期中则需要依靠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等结构性改革加以实现。至于物价水平,货币政策应该主要盯住核心CPI而非PPI。虽然2021年PPI涨幅达到了8.1%,但是核心CPI涨幅只有0.8%,在此情形下货币政策可以适当加大力度以平抑负向产出缺口。至于PPI,则可以依靠产业政策与行政措施进行调控。
值得注意的是,进入2022年以来,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已经开始加码。一方面,央行加大了货币政策力度,在1月17日将7天逆回购利率和1年期MLF中标利率分别降低10个基点,这是2020年4月之后时隔近两年时间央行再度启动降息操作。降息之后,1年期和5年期以上LPR随之下降,分别在1月份下降了10个和5个基点。另一方面,2021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求,2022年要“保证财政支出强度,加快支出进度”。这些举措有助于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更好地进行逆周期调节与跨周期调节,从而帮助中国宏观经济更好地应对“三重压力”。
三、宏观政策效率指数
宏观政策效率指数用来综合反映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整体调控效率,这是因为现实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传导相互影响,难以准确剥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调控效率。宏观政策效率指数由GDP/M2增量、GDP/信贷增量、GDP/政府债务增量与GDP/财政支出增量四个子指标构成。考虑到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时滞效应,当期GDP受到当前与过去一段时间内宏观政策的共同作用,M2、信贷、政府债务与财政支出不能采取当期增量。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后,本报告采取季节调整后的当期及滞后5期累计增量进行测算。子指标的数值越大,表明一单位的货币数量扩张或财政支出规模扩大能够带动的总产出越多,宏观政策的调控效率也就越高。由此,本报告测算的某个季度宏观政策效率指数反映的并非当季度宏观政策所采取调控举措的效率,而是站在当季度的时点上评估一段时期以来的宏观政策效率总体情况。
2021年四季度宏观政策效率指数为49.7,比三季度上升1.1。自2020年一季度宏观政策效率在疫情冲击下触及42.4的低点以来,宏观政策效率指数呈现持续回升态势。与货币政策效率相关的子指标GDP/M2增量和GDP/信贷增量分别从2020年一季度的0.87和0.87上升至2021年四季度的1.04和0.98,表明货币政策的调控效率不断提升。与财政政策效率相关的子指标GDP/财政支出增量从2020年一季度的0.65上升至2021年四季度的0.78,表明财政政策调控效率也在持续改善。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效率的持续恢复有助于提升宏观政策效果,更好地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
不过,相比疫情之前的2018年与2019年,当前宏观政策效率仍存在一定差距,这主要是由经济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以及企业和居民的“预期转弱”所致。一方面,疫情冲击下供给结构失衡与收入分配不均衡等结构性问题使得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面临一定阻碍,导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难以有效带动企业投资与居民消费。另一方面,企业和居民“预期转弱”进一步削弱了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的动机,进而影响了宏观政策效率。要想进一步提高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效率,需要优化经济结构并增强经济增长动力。为此,要加强稳定政策、增长政策与结构政策三者之间的协调配合,促进宏观政策“三策合一”。
附注:
1.主要指标测算方法与步骤
(1)潜在增速:本报告采取生产函数法测算得到潜在增速。具体而言,首先测算资本存量、实际有效劳动力规模、人力资本存量等各生产要素的年度数据,并利用状态空间模型对资本产出弹性和劳动产出弹性等时变参数进行估计。结合估计得到的生产函数,计算各年度的全要素生产率水平。再对资本存量、实际劳动力规模、人力资本存量与全要素生产率水平等各生产要素和估计出的要素弹性数据进行滤波并代入生产函数中,即可得到各年度的潜在产出,进而计算得到各年度的潜在增速。
(2)产出缺口:产出缺口等于经济体的实际增速与潜在增速的差值。在计算季度产出缺口时,需要用到季度潜在增速。由于一个经济体的潜在增速在短期内较为稳定,因此本报告假设每一年内四个季度的潜在增速是相等的,并且都等于年度的潜在增速。
(3)潜在增速缺口:潜在增速缺口等于潜在增速与潜在产出合理增速的差值。本报告采用基于经济波动频域识别的BP滤波法测算得到潜在增速缺口。通过基于经济波动频域识别的BP滤波法对实际产出增长中的超长期、长期、中期与短期部分进行有效估计,由此可以得到潜在产出的长期合理趋势。基于潜在产出水平的长期合理趋势可以计算得到各年度潜在增速的合理水平,将其与实际的潜在增速作差,即可得到各年度的潜在增速缺口。关于潜在增速缺口测算的方法和技术细节,可参见:陈彦斌、陈伟泽,《潜在增速缺口与宏观政策目标重构——兼以中国实践评西方主流宏观理论的缺陷》,《经济研究》2021年第3期。
(4)货币政策力度指数:将M2同比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DR007、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实际利率等4个政策工具性指标,以及M2对经济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社会融资规模对经济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指标、DR007对经济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指标、DR007对通货膨胀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等4个逆周期指标,分别采用Z-Score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予不同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即可得到货币政策力度指数。
(5)财政政策力度指数:本报告主要从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和赤字率的变化来考察财政政策力度的变化,进而构建财政政策力度指数。根据《新预算法》,完整的预算体系包括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四本账”,不过社会保险基金专项用于社会保险,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规模非常小,因此本报告重点分析一般公共预算和政府性基金预算“两本账”的财政政策力度。将一般公共预算(窄口径)和一般公共预算与政府性基金预算(宽口径)两个口径下的财政支出累计同比增速、财政支出执行进度、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宏观税负、赤字率等10个政策工具性指标,以及两个口径下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指标和财政收入对经济增长的逆周期调节指标等4个逆周期指标,分别采用Z-Score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予不同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即可得到财政政策力度指数。
(6)宏观政策效率指数:由于现实中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传导相互影响,难以准确剥离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各自的调控效率,本报告采用GDP/M2增量、GDP/信贷增量、GDP/政府债务增量与GDP/财政支出增量等4个子指标计算得到宏观政策效率指数,用来反映宏观政策的整体效率。考虑到宏观政策的时滞效应,M2、信贷、政府债务与财政支出的增量采取季节调整后的当期及滞后5期累计增量进行测算。对4个子指标分别采用Z-Score方法进行标准化处理并赋予不同权重,然后加权平均即可得到宏观政策效率指数。由于宏观政策从出台到发挥效果存在一定的时滞效应,本报告测算的某个季度宏观政策效率指数反映的并非当季度宏观政策的效率,而是站在当季度的时点上评估宏观政策效率的总体情况。
(7)政策工具性指标的规则建议值:本报告基于GMM方法,分别使用泰勒规则、麦卡勒姆规则和财政政策规则,计算得到了几个重要政策工具性指标的规则建议值,包括DR007、M2同比增速、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累计同比增速和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累计同比增速等指标。在计算过程中,本报告将相应政策指标的滞后一期变量纳入规则方程,使得政策规则更加符合央行和财政部政策操作的实际情况,从而使得政策规则所测算的指标值更好地与现实数据进行拟合。将政策规则建议指标数值与实际指标数值进行对比,有助于更好地把握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力度变化。
2.相关数据来源说明
计算潜在增速使用的GDP增速、劳动力、人力资本等指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或者根据相关指标计算得到。计算货币政策力度指数使用的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DR007等指标来源于中国人民银行或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计算财政政策力度指数使用的财政支出、财政收入、宏观税负、赤字率等指标来源于财政部或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计算宏观政策效率指数使用的政府债务等指标来源于BIS数据库或者根据相关数据计算得到。
在对指标进行标准化处理的过程中,综合考虑指标数据可得性,将2000—2020年作为基期计算均值和标准差,并且剔除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较大的2009年和受疫情影响较大的2020年数据。此外,为了避免疫情冲击所产生的基数效应,借鉴国家统计局和财政部等部门的做法,将2021年的潜在增速、GDP增速、M2同比增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同比增速、财政收入累计同比增速等指标采取2020年与2021年两年平均值加以替代。
金融机构一般贷款加权利率、政府债务率等个别指标的发布存在一定时滞,本报告首先对相关指标进行预测,然后计算得到各个指数。待相关指标正式发布之后,将对相关指数的最终数值予以修正。
附表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副教授刘哲希;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编审陈小亮;中国人民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国家经济学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执行主任陈彦斌)
光明网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千股千评新浪财经》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千股千评新浪财经、龙佰集团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