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8月7日,烟台东诚药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002675.SZ,下称“东诚药业”)公布了2020年中报,伴随着营收16.5亿元(同比增长24%),归母净利润2.2亿元(同比增长23%),同日,东诚药业员工持股平台宣布清仓减持。公司股价掉头向下,绵延了近四个月的涨势戛然而止。“业绩不符合预期,核药业务发展几年了,仍然不及预期。”股吧中,有投资者为这次阶段性下滑写下注脚。
东诚药业何以至此?《投资者网》就相关问题联系到公司方面,并得到了相关答复。
积累了大量商誉
公开资料显示,东诚药业以制造肝素原料药起家,自2013年开始,该主营业务景气度下滑。随后几年,公司通过一系列快速并购,迈入了制剂、核医药领域。其中*代表性的是安迪科,将安迪科纳入囊中,使得东诚药业一跃成为我国核药双寡头之一。
在安迪科的助力下,东诚药业毛利率在2019年升至59%高位,相比2014年转型之初几乎翻倍。即便如此,东诚药业依然陷入增收不增利的泥淖中,2019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44.8%至1.55亿元。
原来,在快速并购的过程中,东诚药业积累了大量商誉。截至去年上半年末,公司商誉升至27.32亿元的新高。2019年末,公司对中泰生物、大洋制药计提商誉减值准备1.72亿元,两家公司主要业务是原料药与制剂产品。
“两家公司处于行业底部,中泰生物去年因搬迁没有生产和销售,导致业务下滑。”东诚药业告诉《投资者网》:“去年计提减值的两家公司今年发展良好,未来大概率不会再计提减持;其他公司业绩足够支撑商誉。”
要成为核医药领域阿里?
事实上,商誉风险并未就此结束。
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东诚药业商誉仍达25.78亿元,其中安迪科就贡献了12.35亿元。根据约定,今年安迪科还需完成1.45亿元扣非净利润的任务,同比增幅为19%。
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核药产品营收同比下滑22%至4亿元,其在营收中占比也从往年的40%左右,下滑到仅24%。而该业务毛利率同比减少4个百分点至79.7%。
以此推算,安迪科上半年净利润大概率出现下滑,下半年无疑压力巨大。
在不少业内人士看来,东诚药业核药业务下滑是情理之中。由于涉及放射性核素技术性和安全性,我国核药生产、经营企业均需经国务院国防科技工业主管部门审查同意,5年期满前必须重新提出申请。
同为行业翘楚,与鳌头独占的竞争对手中国同辐相比,东诚药业综合实力仍有不小的差距——中国同辐大股东是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根据东诚药业收购安迪科时披露数据,2015年,中国同辐与安迪科的市场份额分别为70%、30%;2016年为60%、 40%。安迪科之所以能步步紧逼,是因中国同辐的一贯策略是集中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建设核药房,而安迪科则另辟蹊径,在二三线城市布局。
由于核素放射性核素均有半衰期的特点,需要不断建设核药中心,用以经营短半衰期核素药物的生产配送基地,否则核素将会失效。
2018年年初,东诚药业实控人由守谊放出豪言:“东诚药业要成为核医药领域的阿里。公司将在现有的30个核药房基础上,未来3年再建30个核药房。”
然而理想丰满,现实骨感。东诚药业2020年年中报显示,公司已投入运营7个以单光子药物为主的核药中心,14个正电子为主的核药中心,正在建设14个以正电子为主的核药中心。
除审查程序繁杂、没有央企背书等劣势以外,东诚药业账面资金不足或也是致因之一。截至2020年上半年末,公司货币资金为5.08亿元,一年内要到期的借款就超过8亿元。
《投资者网》研究发现,中国同辐近几年不仅增加了二三线城市核药房的数量,且不少在建工程与东诚药业所披露的几乎重叠,双方已长沙、青岛、石家庄等地短兵相接。
随着中国同辐的不断逼近,未来东诚药业拓展市占率的难度有增无减。
股东*减持
中报刚刚发布,高管们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减持,进一步加剧了股价下滑的压力。
东诚药业8月7日公告,第八股东厦门鲁鼎思诚股权投资管理合伙企业,拟清仓减持不超过约1001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不超过1.25%。
根据企查查数据,鲁鼎思诚是东诚药业的员工持股平台,由上市公司实控人由守谊控股(持股46%),其他持股人为高管或离任高管,如财务总监朱春萍(持股5.8%)、离任董秘白星华(持股5%)。
“高管们通过鲁鼎思诚入股时,不少人通过银行或其他机构贷款,利率偏高、有的甚至高达10%,如今减持是为还债。1000万股在总股本中占比较小,何况不减持承诺期已过。”东诚药业董秘办告诉《投资者网》。
但高管们似乎并未到资金捉襟见肘之时。企查查数据显示,由守谊年薪为80万元,朱春萍年薪50万元;上市公司目前质押比远低于警戒线,由守谊的质押率仅31%,*一次的质押停留在2019年9月,其他高管未质押公司股份。
早在2019年8月,鲁鼎思诚就退出意愿明显,伴随着减持,公司还在导演一起“回购”大戏。
彼时,公司宣布鲁鼎思诚拟在半年内减持不超过1400万股,不超过总股本的1.75%。而与此同时,东诚药业不断发布回购进程公告,内容均为“公司已完成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开立等事项,公司暂未回购股份”。
原来,在2019年年初时,东诚药业在股价已持续了近一年阴跌的背景下,宣布拟回购护盘,即在一年内以不超过10.5元/股回购股份,耗资在1亿元至2亿元之间。
但东诚药业随后就松了一口气,公司股价不久高歌猛进,2019年全年累计涨幅达到105%。于是直到今年2月,东诚药业一股都未买入,理由是:“期间仅有5个交易日的盘中股价低于回购上限10.50元/股;公司回购股份的时间窗口极小。”
而此次鲁鼎思诚已完成减持。
业绩或难支撑股价
股东减持无可厚非。随着二级市场不断升温,东诚药业估值已升至两年来*,业绩或难以支撑股价。
截至8月7日收盘,东诚药业今年累计涨幅已超70%。动态市盈率和滚动市盈率达到50倍、112倍,在Wind西药板块中位于前20%。
东诚药业董秘办也坦陈:“今年上半年业绩上涨的主因是原材料价格提升。”与核药业务的颓势形成鲜明对比,其肝素钠原料药业务上半年营收为9.43亿元,同比增长78%。
华金证券分析,肝素钠原料药增长较快,很大程度上受益于猪瘟导致的肝素价格上涨。2019年6月至今年6月,肝素价格从6000美元/千克左右涨至10000美元/千克。
肝素钠原料药的原材料为肝素粗品,提取自生猪的小肠。这也意味着,一旦生猪市场恢复正常,东诚药业的肝素钠原料药业务大概率将从高位滑落。
其他财务数据亦透露着风险。
如研发投入偏低。2017年至2019年,公司研发支出分别为6886万元、8542万元、8871万元。2020年上半年,公司研发支出为5847万元,其在营收中占比仅3%。
《投资者网》从东诚药业方面得到的解答是:“从下半年开始,研发将大笔支出,在这之前公司先要保证现金流。”
但,事实上,公司现金流并未能得到保证。今年上半年,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同比减98%至532万元,财报称主要是销售增加但回款未到账期。同期公司应收账款已经达到11.34亿元,创历年中报*值,去年年末为9.86亿元。
与赊销一并而来的是高销售投入。公司今年上半年销售费用达到3.21亿元,超过净利润1亿元。
“东诚药业并购的公司均有大量的销售费用,使销售费用率直线上涨,可以预测,未来公司为销售制剂类和核药产品仍需要花费较高的销售费用。”贝壳投研分析师表示,“若销售费用的增长速度高于企业的销售收入的增长速度,说明公司的产品面临着较大的市场竞争。”
网络舆论风波给南京银行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除了对南京银行涉及房地产业风险与股东问题带来质疑外,南京银行的企业治理与运营水平也受到了质疑。
中房报
负面传言仍在影响着南京银行。
7月7日收盘,南京银行股价再跌0.3%,收于9.98元/股。相较于6月29日收盘价,被舆论热议的南京银行已在6个交易日累跌10%,市值蒸发119亿元。
事情要追溯到6月29日。当天,南京银行发布人事变动公告后,金融圈开始流传负面传言。在某微信聊天群中,一位昵称为“傅鸣非@西部通信首席(求支持)”的成员发布的“南京银行对公部门40%左右贷款是地产信贷;50%以上贷款是产业基金政府项目的信贷”等言论引发传播、关注。次日,南京银行股价一度跌停,后跌幅收窄。
7月1日,南京银行发布澄清公告,并向公安机关报警。随后,南京警方也发布通告称相关信息为虚假信息,并已对傅某某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7月3日,南京银行披露了半年度业绩快报以安抚市场。
业绩快报显示,2022年上半年南京银行实现营业收入235.32亿元,同比增长16.28%;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 101.5亿元,同比增幅达20.06%。
从业绩快报发布后股票走势来看,超20%净利增长未能完全扭转投资者预期,资本市场仍在下探。
“网络舆论风波给南京银行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除了对南京银行涉及房地产业风险与股东问题带来质疑外,南京银行的企业治理与运营水平也受到了质疑。”IPG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在接受中国房地产报
一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也向
风波始末
风波始于一条人事变动公告。
6月29日晚,南京银行发布人事变动公告称,该行董事、行长林静然因工作需要另有任用,于2022年6月29日提交了辞职报告,辞去南京银行董事、董事会风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发展战略委员会委员、行长、财务负责人以及公司授权代表职务。南京银行行长职责暂由董事长胡升荣代为履行。
值得注意的是,林静然任职南京银行行长刚满两年。
在南京银行发布人士变动的同一天,“南京人大”
根据邓智毅履历,他于1988年参加工作,曾在央行资金管理司、计划资金司、货币政策司等部门任职,后来又在原银监会银行监管部门担任过诸多重要职务。
同一天内,南京银行行长辞职、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总裁挂职南京副市长,工作职责又包含“南京银行”,不免引发市场联想。
受此类信息影响,6月30日开盘后,南京银行股价曾一度触及跌停。
同日,某微信聊天群中一位昵称为“傅鸣非@西部通信首席(求支持)”的成员发布的“南京银行对公部门40%左右的贷款是地产信贷;50%以上的贷款是产业基金政府项目的信贷”的言论引发网络传播。
7月1日,南京银行官网发布了一则关于启用“南京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新章的公告再次引起关注。当天,“#南京银行#”“#南京银行行长林静然辞任#”“#南京银行启用新章#”等词条陆续登上微博热搜,一时间关于南京银行的众多猜测甚嚣尘上。
直到这当天晚间,南京银行才发布了一则澄清公告表示,近日网传南京银行有关不实信息,我行严正声明:相关信息为恶意造谣,我行已经向公安机关报案并将依法追究相关主体的法律责任。
随后,傅鸣非在其朋友圈发表致歉声明,称涉及南京银行的相关群聊记录均未征得其本人同意外发传播,内容并非其专业研究范围,也未经证实,与事实相差很大,并向南京银行致歉。此后,西部证券宣布辞退该分析师。7月3日,南京警方发布了对其的官方通报,称其涉及的相关信息为虚假信息。
在风波看似尘埃落定之际,南京银行火速发布了上半年业绩快报,以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增幅达20.06%优异成绩安抚市场信心。
随后,多家机构针对事件发布研报,力挺南京银行。
从业绩快报发布后几天的股票走势来看,超20%净利增长未能完全扭转投资者预期。截至7月7日收盘,南京银行股价再跌0.3%,收于9.98元/股。相较于6月29日收盘价,被舆论热议的南京银行已在6个交易日累跌10%,市值蒸发119亿元。
舆论风波为南京银行带来了较大负面影响。
地产疑云
上述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表示,江苏的苏宁控股、三胞集团、雨润集团、丰盛集团等规模不小的企业均出现了问题,南京银行到底有多大风险敞口,谁都不知道。“不良资产处置公司总裁来南京挂职副市长也令市场产生悲观联想,这种悲观与本地经济基本面有关。”
据相关媒体报道,南京银行多次“踩雷”当地巨头企业,并在其出现债务危机时充当“救火队员”角色。时至今日,雨润集团、丰盛集团、三胞集团仍没有起色,屡屡伸出援手的南京银行则也受到了不小影响
行业内,流传的另一张出处不明的“聊天记录”截图则显示,“南京银行与城市投行都被套在丰盛系中。”
公开资料显示,截图中的“丰盛系”指季昌群、季昌荣两人所掌控的包括南京建工实业集团(又称“丰盛集团”)、香港上市企业丰盛控股等十几个持股公司。
2017年5月2日,南京银行与季昌群持有74.99%股份的中国高速传动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
2018年末,南京地区多家大型民营企业相继爆发债务违约潮,其中丰盛集团亦走上了“违约路”,12.8亿元债务违约迅速引发市场关注。
2019年12月25日,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丰盛集团”)发布公告称,丰盛集团有12.78亿元到期债务未及时清偿,并可能触发5只债券总计45亿元提前还款条款。
事情发酵后,丰盛控股方面表示,丰盛控股与南京丰盛产业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没有股权关系,是完全独立的、不同的经营主体。丰盛控股公司经营一切正常。
不过,丰盛控股澄清后,投资者并不买账。据悉,丰盛控股和丰盛集团于2017年10月之前一直由季昌群控制。但在2017年10月及2018年4月间两个时间段,季昌群将丰盛控股公司的控制权悉数交给了他的哥哥季昌荣。
值得一提的是,丰盛控股集团2021年业绩报告中,江苏银行和南京银行是其业务的重要银行。
另据财新网当时报道,南京地方城投平台南京新港对丰盛系还有高达45亿元暗保。南京新港为南京高科的大股东,南京高科则是南京银行的第三大股东,持股比例9.75%。
今年5月7日,紫金信托被确定为丰盛实质合并重整案信托计划受托人。根据企查查APP股权穿透,紫金信托大股东为南京紫金投资集团,南京紫金投资集团则是南京银行的第二大股东,持股比例12.29%。
与此同时,丰盛系与恒大在江苏有多个地产合作项目,还曾共同成立公司。丰盛与苏宁曾共同出资2亿美元投资拜腾汽车。
贷款流向
南京银行2021年年度报告。
在南京银行舆情风波中,傅鸣非发表的“南京银行对公部门40%左右的贷款是地产信贷;50%以上的贷款是产业基金政府项目的信贷”等言论受到不小关注。
对此,中国房地产报
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贷款金额2121亿元,占比26.84%,不良贷款率0.19%;房地产贷款金额为374.15亿元,占比为4.73%,不良贷款率仅0.08%;建筑业贷款金额为159.19亿元,占比2.01%,不良贷款率为4.6%。
这份年报还显示,2021年南京银行总不良贷款率0.91% ,较年初持平;拨备覆盖率397.34% ,较年初上升5.58个百分点,保持上市银行先进水平。
在南京银行*发布的2022年半年度业绩快报公告中,母公司房地产贷款余额 1293 亿元,占比 14.5%;其中,公司类房地产贷款 461 亿元,个人按揭贷款 832 亿元。
资产质量方面,2022年上半年南京银行不良贷款率进一步下降至0.9%;逾期贷款占比1.18%,较年初下降0.08个百分点。同时,拨备覆盖率395.17%,较上年末微降2.17个百分点。
上述报告数据与传言内容均不匹配。
7月1日晚间,传言信息源傅鸣非发表致歉声明表示,相关群聊记录未征得其本人同意外发传播,内容并非其专业研究范围,也未经证实,与事实相差很大。同时对受此影响的南京银行表示遗憾和歉意。
事情看似告一段落,不过,亦有银行从业人士对南京银行优异的成绩提出质疑,“现在处于经济下行周期,银行要实现资产规模和利润大幅增长,且不良贷款率牢牢控制在1%以下不上升,这实际上很难实现。”
另一方面,据媒体统计,近年来,南京银行屡收罚单,其中贷款等资金用途监管不严成为主要原因。
根据银保监官网信息,2017年至今南京银行及分行共受到41次行政处罚,其中贷款及同业资金管控问题占5成,明确写明资金违规流向房产、地产、证券等限制性领域的处罚次数达12次。
2020年12月31日,南京银行曾因违反反洗钱相关规定等多项案由被警告,并罚款736万元,没收违法所得人民币20.88万元。
具体为:未按规定履行客户身份识别义务;未按照规定保存客户身份资料和交易记录;未按照规定报送大额交易报告或者可疑交易报告;未按规定报送账户开户资料;未按规定开立账户使用;未按规定加强特约商户与受理终端管理;违规占压财政资金。
在柏文喜看来,南京银行应坦诚面对问题与质疑,及时有效披露信息和回应投资者关切,加强与投资者的互动与沟通,让投资者质疑得以有效化解并尽快恢复投资者信心,只有如此才能化解该风波的影响。
今日走势:东诚药业(002675)今日强势封涨停板,该股近一年涨停1次。
涨停原因揭秘:东诚药业8日发布关于公司支付现金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并募集配套资金事项获得中国证监会并购重组委员会审核通过暨公司股票复牌的公告。目前,东诚药业已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在核医药产业链的关键环节均具有较为完备资质和布局的制药企业。公司是中国*的生化原料药生产商之一。主营业务为肝素钠原料药、硫酸软骨素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产品覆盖肝素钠原料药、肝素钙原料药、硫酸软骨素以及绒促性素等注射剂。
后市分析:该股今日强势涨停,后市有继续冲高动能。
消息●
毛利率骤降近四成、并购转型核药业绩不理想商誉减值压力加大,今年以来东诚药业(002675.SZ)逐步被机构减持,股价低迷。
8月6日,东诚药业股东嘉兴聚力开始*减持,持股比例降至5%以下。而嘉兴聚力为2019年由守谊通过转让引入的战投,两年多便公布将减持1%。
事实上今年以来东诚药业机构投资者减持较大。截止今年6月末,公司机构投资者家数仅剩16家,累计持有数量1.55亿股,而去年底时98家机构投资者持股2.23亿股,也即是超过八成机构退出。
机构不看好的直接原因或是业绩的下滑。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占比*的原料药毛利同比下降38.86%,主要是受到生猪出栏减少,原料药肝素钠成本上升。公司整体净利同比下降29.32%。
而
截止今年上半年末,东诚药业账面商誉达25.93亿元,占到了公司净资产的57.5%,减值压力加大。
原料药毛利降38%
东诚药业原料药肝素钠及硫酸软骨素产品远销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
公司主要产品肝素钠原料药的主要原材料为肝素粗品,而肝素粗品主要提取自健康生猪的小肠粘膜,生猪出栏量等直接决定了肝素的原材料供给量,间接决定了肝素粗品价格。
近年来,非洲猪瘟导致了生猪存栏量大幅下降,导致肝素粗品价格大幅上升,东诚药业原料药毛利率近年来一直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去年和今年上半年毛利率仅为21.48%、14.07%,分别下降17.26%、11.63%。
东诚药业今年上半年原料药营收10.53亿元,同比增11.64%,而毛利1.48亿元,同比下降38.86%。主营注射用那屈肝素钙等制剂产品业务营收2.03亿元,同比下降25.69%,毛利率76.81%,下降7.25%。
原料药、制剂产品两大板块占到了公司营收的七成,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大。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营收18.26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0.93%,净利1.55亿元,同比下降29.32%。
公司称净利下降的主要原因为报告期内肝素钠主营业务成本同比上升,同时叠加人民币兑美元升值,导致毛利率下降。
而另一块转型而来的核药产品虽然较去年同期有较大增长,但仍未恢复2019年水平。
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子公司云克药业、欣科医药、安迪科营收分别为1.86亿元、1亿元、1.42亿元,净利润为0.84亿元、0.23亿元、0.62亿元;而2019年上半年这三家公司营收分别为2.24亿元、1.26亿元、1.67亿元,净利润为1.03亿元、0.25亿元、0.60亿元。三家公司业绩相较2019年同期时下降幅度将近20%。
整体来看,东诚药业今年上半年毛利率40.49%,创出近五年来的新低,净利率11.24%,也在较低水平。
超30亿并购商誉减值风险增加
2014年东诚药业战略转型,迈入核医药产业,并购扩张迅速。
同花顺显示,东诚药业仅2015年7.5亿元收购云克药业52.11%的股权、2016年6975美元(约合5.5亿元人民币)收购?GMS***股权间接控制欣科医药等、2018年16亿元收购安迪科***股权等,形成包括治疗用核素制剂、诊断类核素制药、体内放射性药品在内的核医药板块。
在核医药产业并购布局过程中,东诚药业耗资早已超过30亿元,而值得注意的是,东诚药业仅收购云克药业、安迪科增值率6倍、4.45倍,并且均是关联交易向实控人收购的资产。
截止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账面商誉25.93亿元,占到了公司净资产的57.5%。
东诚药业判断,癌症作为全球第2大死亡原因,其死亡例数和发病例数逐年上升。核医药作为*诊疗的重要一环,未来随着PET-CT等大型医疗设备配置数量的增加和新的治疗类核药的研发获批,市场需求将会进一步增大。
近年来东诚药业持续加大对核医药的研发,公司正在推进F-NaF注射液临床试验、铼[188Re]依替膦酸盐注射液Ⅱb期临床试验等,其他创新研发项目进展正在按照预期计划进行。目前公司短半衰期药物已经投入运营14个,长半衰期锝药核药房已经投入运营7个,现有5-6个核药房已进入资质审评阶段。
去年东诚药业研发投入达到1.26亿元,同时在2014年转型核医药开始公司加大对研发的资本化比例,曾一度达40%,截止今年上半年无形资产达1.84亿元,开发支出0.95亿元。
上述项目均是使用募集并购资产配套资产及自有资金。而研发前期的资金、技术投入较大,周期较长,药品研发存在不达预期以及药品注册周期可能延长的风险。
仅从近年来业绩来看,2019年承诺过后,并购公司业绩增长明显放缓。2019年核素药物营收10.62亿元,同比增22.02%,去年营收9.3亿元,同比下降12.44%,其中云克药业实现营业收入3.44亿,同比下降24.01%。
而今年上半年,东诚药业并购子公司业绩有所回升,但均大幅低于2019年,公司的商誉减值风险较大。目前因收购安迪科、云克药业形成的商誉达12.35亿元、5.84亿元。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东诚药业股票股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东诚药业股票股吧、南京银行股票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