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新智元导读】美政府再拟对海康威视「下手」?消息未证,股价先跌。
近年来,美国对增长势头迅猛的中国科技企业向来「虎视眈眈」。
从华为到中兴,美国政府生怕核心技术被中国人搞到,或者美国人民的秘密通过中国制造被「泄露」。
美方对中企一波波的制裁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更是到了「不搞垮,不罢休」的地步。
这不,又有一家中企要遭重了。
而且,这家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已经被不同程度的制裁过两次了。
最严制裁来了?
最近,美方又一次祭出了所谓的「人权问题」,称要对海康威视展开最为严苛的制裁。
据报道,新一轮制裁不光是和美国公司做生意难度加大这么简单了。更关键的是,还会涉及到海康威视在全球的潜在客户群体。
对此海康威视回复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报道,报道提到可能实施的制裁有待核实,但制裁应当建立在可靠证据和正当程序基础上,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此外还在声明中称,海康威视严格依据业务所在国法律合规经营,遵循国际通行的商业道德和经营准则,与全球所有领先的科技公司一样,致力于科技为善。
熟悉海康威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家做视频监控的公司。涉及领域之广,从金融、公安、电讯、交通、司法,到教育、电力、水利、军队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如果要全面介绍这家公司能提供的服务的话,从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到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都有所涉及。
虽说制裁一事还未一锤定音,但就在《金融时报》报道发出后,海康威视的股价已经暴跌了10%。
目前,海康威视市值为3607亿元,相当于整整跌了400亿。
如此大的体量,得益于海康威视客户群体的广度。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海康威视的服务对象。
年报显示,2021年一年内,海康威视海外营收为219.85亿元,同比增长24.23%,占总收入比例的27%。
海康威视的收入也是逐年提升,势头强劲。在过去的十年里,海康威视的收入扩大了11倍至多。
而2021年全年营收为814.2亿元,同比增长28.21%;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5.51%。
按照这个涨幅,2022年全年的营收有望超过千亿。
看来,此次制裁对海康威视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前已遭两轮制裁
2018年,美国众议院投票就曾通过了一项议案。议案中规定,禁止政府机构使用中兴通讯制造的技术,并禁止国防部与与中国公司合作的供应商续签合同。
而我们要关注的是,该议案后附加的一项增补提案,和今天的主角海康威视息息相关。
增补议案中提到,建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某些中国制造的视频监控设备。而其中,就包括海能达通信、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公司和浙江大华科技公司。
2018年,海康威视针对这项增补议案就做出了回应。大意是,认为提案人的指控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和偏见,公司对此表示遗憾。
而在一年后的2019年,美国政府再一次对海康威视购买美国技术进行了限制。
据当时的报导称,此举相当于把海康威视和列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在此之后,美国企业再向海康威视供应零部件可能需要获得政府批准。
当时,在这条消息发出后,海康威视的股价同样遭遇了大幅度的下跌。
然而,针对2019年的制裁,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在当时表示,目前海康威视的芯片非常商业化。大部分供应商来自中国国内,东南亚和美国也各有一些。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不再向海康出售芯片,海康可以利用其他商业手段来补足,不会产生影响。
虽然对业务可能并无影响,但是海康威视高层依然发出了想要得到公平对待的期望。
参考资料:
https://www.ft.com/content/7bc70335-138e-4f56-afe1-ae4383eefb2b
https://mp.weixin.qq.com/s/gF3IDKC7qYF7aY2THSFRUQ
自3月18日上交所质押式回购GC001利率跌破1%之后,其已经连续3个交易日处于1%下方,DR007利率更是创下0.79%的历史新低。嗅觉灵敏的资金正寻找收益率更高的替代品种,收益优势明显的货币ETF进入投资视野。 Wind数据统计,继此前一周净流入资金76.41亿元之后,3月16日至3月20日的短短一周时间内,沪深两市规模*的货币ETF——华宝添益单周再度获得资金净流入41.44亿元,*场内基金规模也增长至837.10亿元。在A股持续回调的最近10个交易日内,华宝添益场内资金净流入高达117.85亿元,日均净流入资金近12亿元。资金对华宝添益的追捧,也使得场内频现高溢价交易。3月20日,华宝添益盘中价格一度冲高至100.043元,创出近30个交易日以来新高。
基金
海康威视:市场的争议,该看多还是看空?
逻辑梳理:本篇文章以解决问题为主线,旨在分析海康威视(SZ002415)处在多空焦灼状态的背后原因,从而分析是否值得投资。
在经历过疫情期间的大跌后,海康的2019年年报和2020年一季报虽然好于预期,但是股价却萎靡不振,估值也处于低位。个人认为市场仍处于有效定价状态,因此海康是否值得投资就在于其实际发展与市场预期是否存在偏差,而我们通过分析其业务,是否能够得到更多有效的信息,从而做出与市场不一致的判断。
首先,海康在这两年确实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我认为市场对于海康的担忧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市场增长乏力,安防市场增长空间有限,国家事业单位支出下降;
(2)海外业务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海康的营收海外占比为28%(2019年年报),美国的制裁和新冠在海外的扩散对公司在二季度会有多大影响?
(3)在美国的制裁下,海康的供应链实现转移,转移后的效果如何?对于产品质量和成本会有多大的影响?
(4)华为进入安防市场会对海康有多大的冲击?除了以上问题,我个人认为的市场偏差还存在;
(5)继续以安防市场定义海康的增长是否合适?公司是否存在第二增长逻辑?如果存在,市场空间有多大?公司的竞争力有多强?
(6)在经历过几次调整后,海康旨在搭建技术中台,软件占比提升,硬件公司的估值水平是否还适合海康?
(7)市场定价逻辑更侧重于短期或还是长期,公司能够做到短期有业绩,中期有逻辑,长期有空间?
下文将以解决上述问题为牵引,逐步分析海康是否值得投资。当然,我们身为散户无法实地调研,只能依赖于公开来源的信息,进行加工整理分析,因此也只能求得模糊的正确。
一、安防市场空间如何?公司是否存在长期增长逻辑?
对于问题(1)
对于全球安防市场的认识:对于安防市场的预测,信息来源于国内外的相关咨询机构。根据MARKET and MARKET咨询发布的研究报告,2019年全球安防解决方案市场规模为2579亿美元,五年后(即2024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976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为9%,其中美洲将是安防解决方案的*份额。
安防市场又可以具体分为消防、视频监控、门禁控制、防盗报警四大板块,其中视频监控约占50%左右的份额,考虑到视频监控设备只占其中一部分,我们无法得出准确数据,只能模糊得出视频监控的市场增速在9%左右,而海康作为全球市场的领头羊,仍能享受到增长的空间。
对于国内安防市场的认知:雪亮工程在2020年进入尾声,由此带来的市场增量将减少,对公共服务事业群(PBG)收入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过随着智慧城市带来的智慧安防概念,安防+AI逐渐成为安防行业趋势。根据艾瑞咨询数据,2018年我国AI+安防软硬件市场规模达到135.3亿元,相较于2017年增长接近250%; 2019年行业规模增长至350亿元左右,而2020年预测为453.40亿元。
其中,视频监控是主要细分市场,视频监控份额占近90%,可以达到408.06亿元。(以下图表来源于前瞻产业研究院,如有侵权,请联系本人删除。)
结论:由于安防市场太过碎片化,确实没有能力获得准确的预测数据,不过通过阅读国内外咨询机构的报告,可以大概判断:以视频监控为主的市场还存在一定的增长空间,但是边际效应逐步减弱(即增速没那么快了)。
在产品方面,传统的安防产品贡献将大幅减少,而AI+安防的产品会占据大多数,由此带来的好处是产生的附加价值不断提升,即由硬件营收带动更多的软件服务营收,以此提高公司的毛利率。
对于问题(2)
在投资者交流的文件中,曾有调研机构询问疫情对公司的影响,海康的管理层说无法明确估计。我也很同意管理层的说法,疫情短期的影响存在巨大的不确定性,但是影响公司长期的逻辑么?
我认为是不会的。在国内疫情爆发的第一季度,有多少人会担心上市公司的业绩断崖式下滑,但是业绩披露出来后我们发现大公司的抗风险能力远超想象。况且海康在交流中表示公司有一定的外包比例,如果订单达不到预期,至少不会像航空公司那样大幅地计提折旧。公司在印度和巴西建有工厂,按疫情情况应该是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但想到国内上有红外测温设备进行对冲,国外同样有机会。再退一步想,如果出现经济冲击,小型企业的风险承受能力最差,反而利好了龙头企业的市场集中。
结论:综合上述的信息,我认为疫情对公司的确造成了冲击,短期的业绩会承受一定的压力,但是长期逻辑没变,如果关注时间维度较短,现在的股价确实反映出了风险,但是把时间拉长,反而可能是个不错的买点。
二、美国断供对公司的影响几何?
对于问题(3)
安防智能化时代,芯片是构建产业链的第一步,在智能分析应用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而我国的芯片大多数需要从国外进口,美国对我国企业的制裁核心就是芯片。安防视频设备中所需要的处理器芯片主要包括网络摄像机中的SoC芯片、后端DVR/NVR中的SoC芯片以及深度学习算法、加速器芯片以及前端模拟摄像机中的ISP芯片四种类型。
海康的供应链如下所示,主要芯片供应商有英特尔、索尼、英伟达、赛灵思、TI(德州仪器)、安森美、北京君正、华为海思、联芸科技、富瀚微等。其中海康威视目前采购的高端芯片多是来源于美国的英伟达,英特尔,赛灵思,中高端则是采用的海思芯片,中低端芯片也是采购自国内企业,像北京君正、富瀚微等,存储来自于希捷等。总的来说,目前海康威视的芯片供应链的国产化程度已经很高。
(下图来自半导体风向标 陈杭,如有侵权联系本人删除)
美国对海康断供后,用于后端的服务器芯片影响较大,但考虑到安防前端芯片更加重要,决定着整个安防体系的功能、技术指标和成本等,海康基本上全部用的是国产芯片,芯片量*的是华为芯片。此外,华为海思、寒武纪、深鉴、紫光、国科微、中科曙光、中星微、景嘉微、北京君正、富瀚微等很多中国芯片厂家都有深度布局,可以进行供应链的转移。
结论:美国对海康断供,影响较大的是用于后端的高端芯片,这些芯片会影响到AI处理能力,但是对于整体解决方案来说并不属于卡脖子产品,况且视频监控使用的芯片在复杂程度上远低于华为、中兴所用的芯片,影响相对有限。结合公司管理层在投资者交流中表示整体影响可控,况且在可能受到不公平制裁消息的开始,海康就开始进行供应链的转移,通过2019年年报披露的业绩也可以看出,利润增速虽然有所下滑,但是所受的影响并非像预期的那么大。
三、华为进入安防市场对公司影响几何?
为什么大家十分关注华为进入安防领域呢?我认为一方面是华为的名号越发响亮,另一方面是因为海康中有很大一部分的芯片是华为海思提供的,如果面临同业竞争的话,这部分芯片会不会成为华为遏制海康的杀手锏。
实际上,华为进入安防领域已经8年左右,只不过在最近一两年开始成立单独的业务部和产品线,大举进军安防领域。华为提出的概念叫“5G+AI+安防”,主打智能视频产品线、大数据分析及定制应用,其实我认为华为的关键词不在于安防,而是要进军智慧城市,安防只不过是人工智能在智慧城市中的第一步。智慧城市市场又有华为这样的大企业进来分一杯羹,更可以看出市场空间的广阔。
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经历先做减法再做加法的过程,从而形成一个主业联动多个副业共同发展。华为进入智慧安防市场是属于寻找新型创新点,而对于华为安防部门来说,安防市场是一个碎片化的市场,要在客户上做减法,将绝大多数经历放在大客户大规模上,为此瞄准的是公共安全服务和大型公司的领域。如果是这样的布局,的确是与海康、大华有所重叠,但俗话说,行业内的头部公司打架,受伤的往往是小企业。
另外,简单比较华为和海康的优劣势:华为的优势在于基础通信设施(5G建设)、芯片研发能力、AI算法布局,在市场竞争中具有协同效应;海康的优势在于布局安防十余年,具有*的龙头地位、在碎片化的市场已经形成广阔的销售体系、对客户有一定的粘性、具有统一软件技术架构。
至于华为是否会通过芯片遏制海康的发展,一方面我觉得没有必要,华为提供芯片给海康,相当于海康开拓了市场还给你赚得了利润,何乐而不为?另一方面,海康对于芯片同样有自己的布局,虽然海康认为公司自身投入研发芯片并不划算,但同样通过关联关系与富翰微结成同盟。除了富瀚微之外,2017年,海康投资9800万元收购了联芸科技41.63%股权来大力发展生产SSD芯片。2019年年底前联芸科技已经累计实现了SSD主控芯片超过500万颗出货,成为继MARVELL、SMI之后全球*的SSD主控芯片供应商,也是中国*一家能够实现大规模量产的SSD主控芯片提供商。
结论:华为的入局的确会影响到海康在安防领域的市场份额,但是影响有限,况且在智慧城市这个大蛋糕中还有很多的增长空间,二者的关系应该是各有侧重又有关联。
今天先写到这里,一方面是码字太累了,感觉精力在下降;另一方面,对于后边的问题,我打算先好好阅读资料,沉淀沉淀再写出来。
另外,本篇文章只是记录个人思考和逻辑梳理,得出的也是个人模糊的结论,不构成投资建议。当然,我更希望球友们可以把自己的观点逻辑留言下来,互相学习,共同进步。感谢大家的阅读。
【新智元导读】美政府再拟对海康威视「下手」?消息未证,股价先跌。
近年来,美国对增长势头迅猛的中国科技企业向来「虎视眈眈」。
从华为到中兴,美国政府生怕核心技术被中国人搞到,或者美国人民的秘密通过中国制造被「泄露」。
美方对中企一波波的制裁从来没有停止过,如今更是到了「不搞垮,不罢休」的地步。
这不,又有一家中企要遭重了。
而且,这家企业在过去的几年已经被不同程度的制裁过两次了。
最严制裁来了?
最近,美方又一次祭出了所谓的「人权问题」,称要对海康威视展开最为严苛的制裁。
据报道,新一轮制裁不光是和美国公司做生意难度加大这么简单了。更关键的是,还会涉及到海康威视在全球的潜在客户群体。
对此海康威视回复表示,已关注到相关报道,报道提到可能实施的制裁有待核实,但制裁应当建立在可靠证据和正当程序基础上,希望获得公平公正的对待。 此外还在声明中称,海康威视严格依据业务所在国法律合规经营,遵循国际通行的商业道德和经营准则,与全球所有领先的科技公司一样,致力于科技为善。
熟悉海康威视的朋友都知道,这是一家做视频监控的公司。涉及领域之广,从金融、公安、电讯、交通、司法,到教育、电力、水利、军队等等,可以说是无所不包。
如果要全面介绍这家公司能提供的服务的话,从摄像机/智能球机、光端机、DVR/DVS/板卡、网络存储,到视频综合平台、中心管理软件等安防产品,都有所涉及。
虽说制裁一事还未一锤定音,但就在《金融时报》报道发出后,海康威视的股价已经暴跌了10%。
目前,海康威视市值为3607亿元,相当于整整跌了400亿。
如此大的体量,得益于海康威视客户群体的广度。全球包括美国在内的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是海康威视的服务对象。
年报显示,2021年一年内,海康威视海外营收为219.85亿元,同比增长24.23%,占总收入比例的27%。
海康威视的收入也是逐年提升,势头强劲。在过去的十年里,海康威视的收入扩大了11倍至多。
而2021年全年营收为814.2亿元,同比增长28.21%;净利润为168亿元,同比增长25.51%。
按照这个涨幅,2022年全年的营收有望超过千亿。
看来,此次制裁对海康威视是个不小的打击。
此前已遭两轮制裁
2018年,美国众议院投票就曾通过了一项议案。议案中规定,禁止政府机构使用中兴通讯制造的技术,并禁止国防部与与中国公司合作的供应商续签合同。
而我们要关注的是,该议案后附加的一项增补提案,和今天的主角海康威视息息相关。
增补议案中提到,建议以国家安全为由禁止美国联邦政府采购某些中国制造的视频监控设备。而其中,就包括海能达通信、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公司和浙江大华科技公司。
2018年,海康威视针对这项增补议案就做出了回应。大意是,认为提案人的指控带有明显的主观臆测和偏见,公司对此表示遗憾。
而在一年后的2019年,美国政府再一次对海康威视购买美国技术进行了限制。
据当时的报导称,此举相当于把海康威视和列入了美国商务部的「实体清单」。在此之后,美国企业再向海康威视供应零部件可能需要获得政府批准。
当时,在这条消息发出后,海康威视的股价同样遭遇了大幅度的下跌。
然而,针对2019年的制裁,海康威视相关负责人在当时表示,目前海康威视的芯片非常商业化。大部分供应商来自中国国内,东南亚和美国也各有一些。
也就是说,即使美国不再向海康出售芯片,海康可以利用其他商业手段来补足,不会产生影响。
虽然对业务可能并无影响,但是海康威视高层依然发出了想要得到公平对待的期望。
参考资料:
https://www.ft.com/content/7bc70335-138e-4f56-afe1-ae4383eefb2b
https://mp.weixin.qq.com/s/gF3IDKC7qYF7aY2THSFRUQ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海康威视股票吧》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海康威视股票吧、华宝添益etf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