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经济日报
工信部*数据显示,今年1月份至10月份,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以载重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36.8%、43.6%和43.6%,继续保持国际领先。
70年来,我国船舶工业从小到大,在极其薄弱的基础上艰苦创业,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劈波斩浪、不断前行,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成就,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产业发展道路,我国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国家。
“从产业规模、国际地位、产品品种和造船效率等来看,70年来船舶工业的变化是翻天覆地的。”工信部装备工业司副司长王瑞华说。
从基础薄弱到造船大国
今年10月18日,我国首艘国产大型邮轮在上海外高桥造船有限公司正式开工点火钢板切割,全面进入实质性建造阶段。这是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美国嘉年华集团、意大利芬坎蒂尼集团签订的2+4艘13.5万总吨Vista级大型邮轮合同中的第一艘。
大型邮轮被誉为造船工业“皇冠上的明珠”,是我国目前尚未攻克的高技术船舶产品。而该邮轮的开工建造,标志着我国在大型邮轮设计建造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
王瑞华表示,总结70年来中国船舶业的巨大变化,可以概括为“大、全、快”。
“大”是从产业规模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有5000吨级以上船坞6座、船台1座,年造船完工量仅1万吨左右,全球份额不足千分之一。2018年,我国万吨级以上船坞、船台489座,造船完工量3503万载重吨,占全球的份额达到43.6%,位居世界首位。
“全”是从产品品种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仅能建造千吨级船舶。目前,几乎所有类型的船舶我国均能建造。
“快”是从造船效率来看,新中国成立初期,主要采用整体建造法,我国建造一艘万吨船舶需要4年时间。目前,造船模式已发展为分段建造法,并正向智能制造模式转型,建造一艘6万吨级散货船的周期已缩短至8个月。
“船舶工业是为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提供技术装备的现代综合性产业,是海洋强国和制造强国建设的重要力量。”王瑞华说。
70年来,船舶工业不仅支撑着我国远洋运输事业发展壮大,更为鸟巢、首都机场航站楼、三峡升船机等重大工程建设提供了技术装备支持,同时还为我国海军建设提供了系列现代化装备保障。船舶工业的发展,为我国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
破冰间隙的“雪龙2”号(11月21日拍摄)。据介绍,“雪龙2”号是我国首艘自主建造的极地科学考察破冰船。
从学习仿制到国际领先
回顾中国船舶工业70年的发展历程,大致可以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艰苦创业,奠定发展基础的阶段。1949年至1978年,通过实施“军民结合,以军为主”的战略方针,船舶工业从无到有、从仿制到自主研发,初步建立了以军为主、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通过重点改建、扩建江南厂、大连厂、沪东厂等一批骨干船厂,奠定了船舶工业发展的基础。
那时,建造自己的万吨级货船是几代造船人的梦想。1965年,我国自行设计建造的首艘万吨级远洋船“东风”号建成交付,这是中国人*自行设计、建造,且全部采用国产设备的万吨级远洋船。在该船的建造过程中,全国18个部委、16个省市所属的291家工厂参与了协作配套,提供了2600多项器材和设备。例如,鞍钢生产的船用高强度低碳合金钢材,上海沪东造船厂试制的*台8820匹马力柴油机,上海航海仪器厂试制的*套电罗经等。
“东风”号的研制过程虽然充满了艰辛,但它的身上,凝聚了一代造船人自强不息、自主创新的理想追求。其成功建造,开创了中国自行设计建造万吨级船舶的先河,为我国后续大批量建造万吨级以上大型船舶奠定了基础。
第二阶段是改革开放、走向世界的阶段。1978年至2000年,船舶工业在“中国的船舶要出口,要打进国际市场”的指示指引下,率先开放,开启了我国船舶工业现代化、国际化发展的新征程,实现了从国内市场到国际市场的重大战略转型。1981年,我国第一艘出口远洋船“长城”号完工交付,2000年我国出口船舶占比超过60%。
改革开放后,在***的关心和支持下,大连造船厂与香港联成轮船有限公司于1980年签订了2.7万吨“长城”号散货船建造合同,1982年1月“长城”号完工交付,这是中国造船厂按照国际规范自主研发设计建造的第一艘出口远洋船。
当时,为了成功打开国际市场,邓小平同志先后20多次接见当时的“世界船王”包玉刚,推动合作事宜,使我国船舶工业成为最早进入国际市场的产业。此后,我国船舶工业大量承接国外订单,成为出口创汇的主要力量。
第三阶段是抢抓机遇、高速发展的阶段。2000年至2012年,在***、国务院作出建设世界造船大国和造船强国重要指示指引下,船舶工业抓住国际市场高度兴旺的有利机遇,产业规模迅速壮大,国际市场地位显著提升。2010年我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三大造船指标全面跃升至世界首位,成为世界最主要的造船大国。
第四阶段是砥砺创新、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提高海洋资源开发能力,发展海洋经济,保护海洋生态环境,坚决维护国家海洋权益,建设海洋强国”。
“这为我国船舶工业应对全球船舶市场深度调整的严峻挑战,向海图强,加快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王瑞华说。
在2019中国海洋经济博览会上,与会者参观蛟龙号载人潜水器模型。
走上高质量发展之路
70年来,我国船舶业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面掌握了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流船型自主研发设计技术,以节能、安全、环保为重点,形成了一批标准化、系列化品牌船型,交付了全球首艘智能型散货船;大型液化天然气船、超大型汽车运输船等高技术船舶实现批量承接建造;全面具备了500米以内浅海油气开发装备的自主设计建造能力,成功研制交付了世界首座圆筒型深水钻井储油平台、“海洋石油981”、深水铺管船等深海装备,全球*进超深水双钻塔半潜式平台“蓝鲸1号”在中国南海试采可燃冰成功,载人潜水器蛟龙号*在西太平洋雅浦海沟成功下潜;极地船舶等前瞻性船型开发取得重要进展,雪龙2号破冰科考船成功交付。
70年来,我国船舶业产业结构持续优化。环渤海湾、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三大造船基地初步形成,涌现了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优强企业。新世纪以来,地方民营造船企业异军突起,成为我国船舶工业的重要力量,地方民营企业造船完工量占全国40%。产业集中度不断提高。
2018年,前10家造船企业完工量占比从2011年的47%提高到69.8%。订单向优势企业集中的趋势更加明显,前10家新接订单量占全国总量的76.8%,比2011年提高了28个百分点。
70年来,我国船舶业配套“短板”明显改善,掌握了船用低速机设计关键技术,自主品牌小缸径低速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大功率高速机等实现接单。自主品牌甲板机械实现批量装船,船用压载水处理系统等新型装备研发与世界同步,动力定位系统、单点系泊系统、升降系统等重点海洋工程装备配套系统取得突破。
目前,我国已具备满足三大主流船型80%以上配套设备装船需求的能力。
70年来,我国船舶业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通过全面开展国内外船舶标准对标,研究提出国际标准和国际海事提案,近5年来共向国际海事组织提出造船相关提案66份。截至今年6月,我国共主导修订船舶行业国际标准89项,其中57项已批准发布,占国际同类标准15%。
9月5日,中船重工大船集团山海关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为西班牙船东建造的化学品船CT370-01轮命名、交付,这是河北省制造的第一艘出口海外的化学品船。
大踏步迈向造船强国
“我国虽然已成为世界主要的造船大国,但还不是造船强国。”王瑞华介绍说,我国船舶工业创新发展质量还不高,创新引领和创新驱动不足,创新模式仍以追随型为主。尤其是高技术船舶概念设计对外依存度较高,海洋工程装备前端工程设计能力薄弱,核心系统和设备仍受制于人。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制造业深度融合为重要特征的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已成为未来全球制造业发展的重要方向,这为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创造了难得机遇。
2018年,工信部出台了《推进船舶总装建造智能化转型行动计划(2019-2021年)》和《智能船舶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1年)》,加快推进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目前,全球首艘智能船舶“大智”号、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矿砂船“明远”号、全球首艘超大型智能油船“凱征”号均已交付,船体、装焊和管舾等智能化车间正在建设扩展,为船舶工业智能化转型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要推动我国船舶工业高质量发展,王瑞华表示,要强化创新驱动,提高科技创新引领力。围绕绿色环保主流船舶、高技术船舶、海洋工程装备等重点领域,加强基础共性技术、核心关键技术、先导性技术研发,加大对智能船舶、深远海装备等领域前瞻性研究。
要主攻智能制造,发展先进高效制造模式。重点实施船舶中间产品智能制造,加快建设船体分段、涂装、管子加工等智能制造示范车间,大力推广船舶配套设备智能制造新模式。
要推动质量变革,打造中国船舶制造知名品牌。加快攻克一批制约产品质量提升的关键共性技术,推进中国船舶制造“品质升级”,打造一批技术先进、建造高效、质量优良、有较高信誉度的国际知名品牌。
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引导社会资源向优质企业倾斜,着力优化产能结构。加快发展绿色制造,积极推动产品设计生态化、生产过程清洁化、能源利用高效化。
要深化对外开放合作,提高船舶工业国际化水平。积极参与国际造船新公约规范标准事务工作,加快构建政府、行业组织、企业之间多层次的国际交流渠道,大力推进船舶工业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鼓励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与国外相关机构,开展联合设计、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经济日报·
刚刚,香港证监会宣布推出A股指数期货合约。
香港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8月20日表示,香港证监会宣布将在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中国证监会对香港推出A股指数期货表示支持,中国证监会认为此举有利于丰富境外投资者投资A股的风险管理工具,进一步吸引境外长期资金配置A股,巩固和维护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
证监会
中国证监会新闻发言人指出,为保障相关指数期货产品的平稳推出,中国证监会与香港证监会细化和完善了衍生品监管合作和跨境风险防范安排相关合作机制。两地将加强市场信息交换和监管执法协作,打击各类跨境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共同维护两地市场安全平稳运行。同时,中国证监会将稳步推进境内股指期货市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促进A股指数期货在岸与离岸产品、市场协同发展。
香港证监会表示,自2014年内地和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互联互通)推出以来,国际投资者经由沪股通和深股通对内地A股市场的投资不断增加。
香港证监会行政总裁欧达礼(Mr Ashley Alder)说:“A股期货合约为愈来愈多参与中国A股市场的全球投资者(包括在香港通过内地与香港股票市场交易互联互通机制进行交易的投资者),提供一项重要且崭新的风险管理工具。投资者如能在香港进行A股期货交易及有效地对冲定价风险,预期将可促进长线资金流入内地市场的进一步增长。”
欧达礼进一步表示:“推出这一期货合约是香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大里程碑,巩固了香港在国际市场上作为金融风险管理和接通中国市场中心的重要地位。”
香港交易所即将向市场公布有关合约的详情及推出日期。
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和香港证监会根据2017 年签订的《有关期货事宜的监管及执法合作备忘录》,已就跨境衍生品建立了紧密的监管合作安排,包括监察信息交换和法规执行协助。
这些安排将有助于维护市场廉洁,并让两地监管机构能够更好地评估和促进A股指数期货合约的长期发展。
川财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研究所所长陈雳认为,A股股指期货推出上市,将股票市场与期货市场连接,为香港股票市场提供了新的对冲工具,对港股是很好的补充,一定程度上能缓解现货市场的压力。其次,股指期货会增加股票交易的需求,从而增强股票市场的流动性。再次,股指期货的推出丰富了香港期货市场的交易品种,为投资者提供了新的股票投资渠道。除此之外,在国际上,股指期货的走势顺应市场趋势,与市场保持较高的一致性。
近几年来,海内外长期资金和机构资金的持续流入,对股市起到了较好的支撑作用,从长期来看,传统白马股的估值定价或有机会恢复正常水平。值得注意的是,股指期货推出前市场可能会抢购大盘股,而银行股多数是大盘股,短期内或将利好。
招工!找工作!
没有那么难!
威海博航船舶技术有限公司
威海博航船舶技术有限公司目前拥有员工70余人,是一支具有技术过硬、理念先进、管理高效的团队,汇集了来自国内外设计公司与国内知名造船企业的*人员组成的精湛的技术队伍,设计人员在船舶的生产设计和制造关键技术等方面有着非常丰富的经验。公司员工均毕业于国内知名船舶院校,大部分设计人员有去日韩等国先进造船企业学习培训经历,公司在2019年期间申请并获得了27个软件著作权,2020年初又获得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证书》以及获批“山东省科技型中小企业”称号,在2020年第一季度公司申请并成功入选了威海市《千帆计划》入库企业名单。
所需岗位信息:
一 船舶管系设计专业
岗位职责:
1、熟悉规范要求及原理图纸,熟练操作建模出图;
2、配合相关专业和部门,做好技术协调工作;
岗位要求:
1、大专及以上学历,船舶轮机生产设计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本专业流程及规范;
2、熟知CAD、TRIBON、AM等软件操作;
3、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二 船舶电气设计专业
岗位职责:
1、熟悉规范要求及原理图纸,熟练操作建模出图;
2、配合相关专业和部门,做好技术协调工作;
任职资格:
1、大专及以上学历,船舶电气生产设计5年以上相关工作经验,熟悉本专业流程及规范;
2、熟知CAD、TRIBON、AM等软件操作;
3、有责任心和团队精神;
联系方式
工作时间及待遇:面议
工作地址:江苏、天津、山东
联系方式:0631-5910081
AUT
招工 找工作 没有那么难!
威海市就业服务平台
*招聘信息在家就能浏览!
船舶水下检验等各种复杂的海事服务通过手机App即可订购,服务明码标价或可在线询价,平台智能匹配服务商,用户还能免费享受账期。电商平台海运在线(Marine Online)推出的互联网海事服务,给船东与船舶管理公司带来了全新的体验。
就在不久前,新加坡一家船东通过海运在线App下单水下检验和船壳清理等多项服务。船东很快收到海运在线报价,得到了授权服务商的高质量服务,30天付款。整个流程下来,船东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便捷与高效。
线上申请快速报价 平台智能匹配服务商
据海运业内人士介绍,船东找海事服务供应商一般是先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多家,然后挨个发邮件或打电话方式谈价格。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而且有时候还无法保障服务质量。
(海运在线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船舶与服务商进行智能匹配)
上述问题中小船东感觉尤为明显。中小船东航线大多不固定,需要海事服务的地点也不固定,在不熟悉的港口或水域快速找到值得信赖的服务商,成为广大中小船东切实需求。
作为一站式垂直海运产业B2B电子商务平台,海运在线推动海事服务申请流程线上化。船东通过海运在线网站或App预订服务后,平台依托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将船舶与最近的服务商进行智能匹配,船东很快就会收到平台回复与报价。与传统人工询价方式相比,海运在线这种互联网模式的效率有了显著提升。
在服务环节,海运在线推荐的服务商均经过平台严格筛选,确保船东用低价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经过几年的深耕,海运在线“授权服务商”已遍布全球700多个港口,使得船东在全球主要港口和水域都能得到高效且有保障的服务。
海事服务标准化 想订购加入购物车即可
传统海事服务还有另一大问题,便是服务没有实现“标准化”,这便导致了效率偏低。基于互联网思路,海运在线将部分海事服务标准化,预订服务就像网上购物一样简单,这不仅改善用户体验,还有效提升了效率。
(海运在线推动海事服务标准化,订购服务像网购商品一样简单)
在海运在线网站可以看到,GMDSS 无线电设备年度检验、消防设备年度检验、救生艇及艇架年度检验、救生筏年度检验、水下检验和船壳清理、VDR年度操作试验等多项海事服务,均已实现标准化,用户只需选择服务类型,加入购物车即可订购。在新加坡地区,这些服务还明码标价。在其他地区,客户只需在线询价,即可快速得到报价。
而对于溢油处置、拖轮、直升机服务等紧急海事救援服务,客户只需一个电话,便可快速获得救援支持。至于燃油移除和洗舱等多种其他海事服务,船东只需简单填写若干信息,便可在线提交需求。
使用授信支付享账期 先消费后买单
除了服务效率与质量,对于很多中小船东极为关心的账期问题,海运在线也考虑到了。
据悉,为帮助全球船东和供应商解决账期难题,实现先消费后买单,海运在线与银行、保理及保险机构合作,创新推出供应链融资服务。船东申请一次授信,即可用其在全球采购产品和服务,覆盖全球700多家港口、7000多家授权服务商。
海事服务只是海运在线八大主要服务之一。经过海运在线几年的反复打磨,租船找货、船舶代理、船舶供油、备件物料、船员服务、船舶买卖、海运保险等其他服务也已实现线上化。分析人士指出,疫情使更多海运从业者意识到互联网与数字化的重要性,海运在线这样的一站式互联网海运平台有望加速发展,进而推动行业进一步转型升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船舶网》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船舶网、a指数期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