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五类金控集团
当前,我国共有五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海外投资和信托等多种方式规避相关法律约束,设立各类金融机构,获得多种金融业务经营牌照,实现混业经营,以实现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增加竞争实力,提升综合效益。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东方资管、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
二是央企类金控,央企类金控在自身有非常庞大的非金融主业基础上,设立或投资金融类公司,获得对后者的实际控制权,实现综合经营,如中石油、国家电网、招商局等。央企类金控的突出特征是,其主要职能仍然是做大做强主业,助力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其在所在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地方金控,1993年“十三条”之前,金融机构采取条块经营机制,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干预权,分业经营原则确立之后,金融机构监管权归于央行和银保监会,地方政府通过金控公司可一定程度上获得对所控股金融机构介入空间,掌握较为齐全的金融牌照。地方金控还是支持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企业孵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如北京国管、上海国际、越秀金控等。
四是民营金控,民营公司凭借自身在某一领域的产业资本优势涉足扩张至金融领域,如复星系等。但民营金控由于不如央企金控、地方金控那样受到一定的行政管理并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也不像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专门机构监管,因此风险意识更为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量关联交易或所在主业风险都可能引发社会性金融风险,如近年来的明天系、安邦、海航系、恒大等。
五是互联网巨头金控,如蚂蚁金服、腾讯。互联网巨头公司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发展衍生至金融生态,形成金控公司。互联网公司作为新兴产业,更多地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倾向于突破传统金融规范,创新金融业态,在这一过程中或会促发大规模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需要以更加审慎、与时俱进的态度规范其发展。
金控作为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资本投资*化、资本利润*化,法人分业经营也有利于各子公司自负盈亏,规避风险。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程度低,风控意识差,相关风险程度也提升了。有关人士介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存在四大风险:一是风险隔离机制缺失,金融业风险和实业风险交叉传递;二是部分企业控制关系或受益关系复杂,风险隐蔽性强;三是缺少整体资本约束,部分集团整体缺乏能够抵御风险的真实资本;四是部分企业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损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益。
“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思路
正如前财政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所指出的,表面看来混业经营有助于实现综合效益,保持竞争优势,但不顾风险的混业所带来的危害可能远大于其中的好处。
金控公司的现实表现是各非金融机构向金融行业的渗透以及金融机构向多金融业务领域扩展,一家金控公司拥有跨超过两类金融机构,加强对金融业自身的监管有助于*化发挥金融作用,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提出了“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思路,楼继伟在《1993年拉开序幕的金融和外汇改革,对当前有哪些启示》一文中指出,鉴于国际上普遍通过立法来应对混业经营,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参考了加拿大的做法,即通过界定机构性质实施功能监管,再通过牌照管理对具体业务实施行为监管。
“首先是降杠杆和加强风险隔离,监管机构正在清理’资金池’;银行理财业务首先子公司化,再进一步分离,银行资金不得再做股权投资;保险公司’保险姓保’, 压缩’*险’业务,对控制银行做循环注资行为进行清理;证券公司以经纪和投行业务为主业,对所办的基金公司做风险隔离;证券基金管理不同类型基金,要严格风险和利益隔离,并坚决同’资金池’切断,严控保底债权类资产;PE和VC公司管理的基金开始备案,有助于投资人识别关联风险;等等。”
2020年9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办法”)的出台,形成了3+1的监管格局,即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人民银行对金控集团综合监管。综合监管模式有助于加强对多牌照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华融黑天鹅事件中所采取的方法:在应对三家监察机构时,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哪个机构前来进行监督,就把账面上所有的流水都转移到与之相应的业务线,保障账目不出差错。
“办法”并不是要求金融集团都需要申请牌照,它对应当纳入监管的金控集团条件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含银行表内资产5000亿以上,或者非银表内大于1000亿,或者受托资产管理大于5000亿。符合以上条件者必须要申请金控,不符合条件者公司名称不得使用“金融控股”字样,且部分金融机股权需要转让出去。当前,以腾讯为代表的金控集团正在积极整改以获得牌照。
截至2021年6月11日,获得这一牌照的金控集团有: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
结语
保持理念的先进性,“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文/松间)
投资股票需要眼光,也需要定力!对于一些有内在价值严重低估的股票,需要的是低吸!然后就是“傻等”。看似很简单的高盈利就是因为太简单了而做不到!理由就是股民认为这只股票会赚那么多钱吗?!
炒股就是战胜自己!丰厚利润来自大智慧!
中国重工(股票代码601989)控股股东: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34.53%) , 实际控制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控股比例(上市公司):45.81%)
公司亮点: 研发生产体系最完整、产品门类最齐全的船舶配套设备制造企业,所属行业船舶制造。
主营业务:主要从事船舶制造及舰船配套、船舶配套、海洋工程等业务。
涉及概念:海工装备,国产航母,MSCI概念,标普道琼斯A股,高端装备,沪股通,军工,军民融合,融资融券,央企国资改革,一带一路,中船系,中字头股票。
大家注意一下公司披露的如下信息:
一、关于增持股份方面:
根据2020年11月4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之一致行动人增持公司股份及后续增持计划的公告,公司原计划计自本公告披露之日起6个月内,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 增持公司股份,累计增持总金额不少于人民币2亿元。根据2021年5月6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控股股东之一致行动人增持公司股份计划完成的公告:增持计划已实施完毕。自2020年11月4日至2021年5月4日期间,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通过上海证券交易所集中竞价交易系统合计增持公司股份139,381,113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611%,增持均价为4.244元/股,对应增持金额为人民币591,539,458.35元(不含交易费用)。 二、自愿延长限售股份限售期
根据公司2021年5月12日中国船舶重工股份有限公司关于 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自愿延长限售股份限售期的公告:基于对公司未来发展前景的信心,本着对社会公众股东负责的态度,控股股 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再次承诺,将其持有的、原定于2021年5月25日上市流通的 718,232,042股非公开发行限售股的限售期继续延长12个月,至2022年5月25日。 在限售期内,控股股东及其一致行动人将严格遵守有关法律法规等的要求。
关于公司部分财务数据
一、净利润
2018年净利润6.5839亿元,
2019年净利润5.0116亿元,
2020年净利润-4.8119亿元,
2021年一季度净利润2.0345亿元。 2020年业绩预亏主要是受新造船市场成交低迷、原材料及人工供应链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导致的公司部分产品毛利率水平下滑,以及按照会计准则对部分手持合同计提了资产减值准备10多亿元造成的。
2021年公司通过克服市场不利因素影响,加大业务拓展,成本控制,资本运作,根据一季度业绩来看净利润增长幅度较大。
二、每股净资产
2021年一季度末每股净资产3.7433元。
2021年8月4日公司股价收盘价为3.90元。
不利因素可能对股价影响:
2021年9月1日解禁市值约163亿元,解禁/流通:21%
根据以上分析:
受国家政策影响,随着市场的回暖,通过公司资本运作,公司基本面及业绩将有较大变化。
公司股价严重低估,极具投资价值,值得逢低介入,长期持有!
2021年8月4日中国重工月K线图
中国基金报
时至6月中旬,证券行业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券商业绩指标大排名!
6月17日晚间,中证协发布2021年证券公司经营业绩排名情况,对证券公司资产规模、各项业务收入等38项指标进行了统计排名。
中证协指出,2021年证券行业坚持稳中求进,充分发挥资本市场核心中介功能,服务实体经济和居民财富管理能力持续增强,行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虽然证券行业整体马太效应明显,但从部分指标的排名中仍可看出,中小券商凭借独特的战略打法,在不同业务领域中寻找自身定位,行业格局仍有打开空间。其中,投行业务、财富管理、信息技术投入等重要指标颇具看点。
行业总资产10.53万亿中信证券逼近1万亿
整个证券行业的体量有多大?答案是超过十万亿。
中证协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证券行业总资产达到10.53万亿元,净资产2.51万亿元,分别较上年末增长20.0%、12.5%。
作为证券行业当之无愧的“一哥”,继上年突破8000亿元后,中信证券2021年总资产高达9758.99亿元,逼近1万亿大关,高居总资产排名榜首。
华泰证券和国泰君安总资产规模接近,双双在2021年突破6000亿大关。排名TOP10券商总资产规模全部超过4000亿元,而去年达到这一规模的只有7家。
另外,2021年末总资产突破千亿的共有23家券商,较上年新增4家,分别为国元证券、财通证券、东吴证券和。总资产在500亿元-1000亿元的中型券商数量达到22家。也即,全行业总资产超过500亿元的券商共达到45家,较上年增加8家。
值得关注的是,互联网券商证券的资产规模在近年来得到猛增。2019年为第38名(总资产427.52亿元),2020年为第22名(总资产802.17亿元),在今年为第20名,总资产达到1497.02亿元,跻身“千亿俱乐部”。
在净资产方面,中信证券以1800.75亿元的规模排在行业首位,海通证券、华泰证券、国泰君安三家紧随其后,净资产规模分别为1473.62亿元、1372.60亿元、1363.10亿元。
2021年净资产超过千亿的还有招商证券和申万宏源,分别为1072.39亿元和1011.95亿元。其中,申万宏源2021年净资产大幅增长,上年同期为789.01亿元,*进入净资产“千亿俱乐部”。
在当前以净资本为核心的风险监控与预警制度下,券商的净资本规模成为反映其风控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2021年,证券行业净资本达到1.99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0.7%
在多方补血之下,中信证券在净资本指标上争得行业首位,2021年净资本达到1212亿元。去年排在首位的国泰君安净资本微降,为1046.25亿元;华泰证券净资本达到1009.34亿元,跻身行业前三。另外,申万宏源、银河证券、招商证券、国信证券等头部上市券商,2021年净资本均有大幅增长。
全行业营收4967.95亿元TOP30券商占近八成
在直接反映业绩水平的营收、净利润指标上,2021年度证券行业业绩持续改善,实现营业收入4967.95亿元,实现净利润2218.77亿元。2021证券行业净资产收益率为9.23%,较上年提高了1.4个百分点。
行业马太效应之下,TOP30券商合计实现营业收入3904.35亿元,占全行业近八成。其中,中信证券实现营业收入417.47亿元,排在行业首位;国泰君安、华泰证券、招商证券、海通证券、中信建投、广发证券6家营收均超过200亿元。
其中,招商证券排名较去年提升1位,中信建投则从第4位掉到第6位。中金公司排名继续上升,从去年的第10位升上第8位,与申万宏源“换位”。
净利润指标上,2021年共有10家券商净利润跻身“百亿俱乐部”,其中中信证券净利润一举达到231亿元,远超其他券商。中金公司由去年的第10位上升到第7位,申万宏源则被挤出前十名。
值得一提的是,根据中证协数据,在2021年的“券业大年”中,共有12家券商出现亏损,其中大同证券亏损7.32亿元,排在“亏损王”首位。网信证券、德邦证券分别亏损5.08亿元、4.58亿元,排名紧随其后。在亏损券商中,外资控股券商占比过半,部分与刚开始展业有关。
发力财富管理转型代销金融产品收入190.75亿元
财富管理转型近年来成为证券行业经纪业务的主要发展趋势,在2021年的火热行情中,“看天吃饭”的经纪业务仍是券业收入的主要贡献力量。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行业持续发力财富管理业务转型,实现经纪业务收入1,529.62亿元,同比增长19.6%。同时,实现代理销售金融产品收入190.75亿元,同比增长51.7%;实现投资咨询业务收入53.75亿元,同比增长14.9%。
在2021年经纪业务排名中,中信证券首年突破百亿,达到109.57亿元,同比增长24.85%。国泰君安仍排在第二位,经纪业务收入达到83.51亿元;广发证券实现72.91亿元,从去年的第5位升至第3位。华泰证券实现69.97亿元,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5位。整体来看,经纪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的公司共有32家,较去年增加5家。
在代销产品端,随着公募基金行业的持续火热,2021年“卖基金”也成了不少券商发力财富管理转型的目标。此前,中基协曾多次公布基金代销规模排行数据,证券公司在其中占据主要地位。
就2021年的代销金融产品收入排名来看,中信证券以26.76亿元排在首位,广发证券则从20年的第5位一跃升至第2位,实现11.73亿元;中金公司仍排在第三位,实现10.7亿元。这也是2021年“唯三”代销收入超过10亿元的券商。
在头部券商中,中信建投排名有所上升,从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4位,达9.69亿元;银河证券自第10位升至第7位,实现9.16亿元。
在中小券商当中,华创证券、国金证券、华西证券、恒泰证券、瑞银证券等凭借独特代销优势,均跻身TOP30榜单当中。
在机构业务方面,2021年证券行业代理机构客户买卖证券交易金额达606.77万亿元,同比增长30.7%。
其中,第一名则仍然由中信证券占据,实现66.68亿元,远超其他券商。中金公司2021年机构业务收入达到39.82亿元,同比增长超60%,从去年的第4名升至第二名。中信建投也由去年的第7位升至第4位,实现35.93亿元。
头部格局变化不大,但中小券商也在迎头赶上。在TOP30名单中,国盛证券、华创证券、东吴证券、方正证券、第一创业、华西证券等“第二梯队”位列其中,或因研究服务特色明显,或因举办私募大赛招揽机构客户,各有秘诀所在。
注册制稳步推进投行收入增长4.3%
2021年,“注册制改革”仍在持续稳步推进。北交所的设立,代表着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迈入新的发展阶段。这给各家券商投行带来了新的业务机遇。
2021年度,证券行业投行业务收入达到699.52亿元,同比增长4.3%,占营业收入比例达14.1%,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直接融资能力进一步提升。
在投行收入的领域,“三中一华”的神话仍在继续。中信证券以69.33亿元的投行业务收入排在首位,中信建投、中金公司、华泰证券紧随其后,分别为55.26亿元、46.34亿元和39.07亿元。沪上两家头部券商投行收入也超过30亿元,国泰君安为36.12亿元,海通证券为33.2亿元。
在第二梯队中,民生证券投行业务在2021年继续发力,实现20.3亿元,排在第8位。但近期其董事长冯鹤年接受调查一事,为其业务发展带来隐忧。另外,国元证券从去年的30名一举提升至21名,实现9.45亿元投行收入,进步明显。
大集合改造初见成效资管收入企稳回升
2021年是资管新规过渡期的最后一年,各家券商铆足了劲力争完成大集合产品改造,符合资管新规的各项要求。
中证协数据显示,2021年证券公司主动管理能力进一步增强,资产管理业务收入企稳回升。2021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283.93亿元,同比增长9.0%。
在资管业务方面,东方证券以“东方红”品牌在业内享有美誉,2021年实现资产管理业务收入34.92亿元,排在行业首位。2021年年报信息显示,截至报告期末,东证资管受托资产管理总规模*9.29亿元,相比期初增长23%,其中公募基金管理规模2,696.22亿元,相比期初增长35%。
资管收入榜单中,中信证券排在第二位,2021年实现29.32亿元;华泰证券以18.53亿元排在第三位,差距相对较大。2021年共有9家券商资管业务收入超过10亿元,较去年减少1家,为申万宏源。
另外,榜单中多家券商资管收入较去年出现下滑,行业马太效应持续提升。
5年来IT投入超1200亿数字化治理能力增强
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指标是监管自2017年以来新增的指标。近年来,证券行业对信息科技重视程度不断增强,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逐年增长。
数据显示,2021年全行业信息技术投入金额338.20亿元,同比增长28.7%,占2020年度营业收入的7.7%。2017年至今,证券行业在信息技术领域累计投入近1200亿元,为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哪家券商最舍得在IT领域“砸钱”?答案是华泰证券。2021年,华泰证券信息技术投入高达23.38亿元,这个“花钱”水平相当于行业排位20名左右券商的全年净利润。在华泰证券之外,中金公司、中信证券等9家券商2021年信息技术投入也在10亿元以上。
*值排名之余,在信息技术占比营收方面,华林证券以25.17%排在行业首位。华鑫证券紧随其后,占比达到24.33%。、中金公司、平安证券、华泰证券、中泰证券5家也超过10%。
不难发现,上述券商在金融科技、APP建设等方面各有建树。例如,华林证券即表示,其战略目标为:打造以客户为中心,以科技为驱动,以交易为基础,以敏捷为特色的国内领先的科技金融公司,并启动全方位的线上数据化改造。
2021年,华林证券信息技术投入高达3.47亿元,其一方面加大电子设备、系统运维、软件采购等投入;另一方面积极引进科技人才,打造专业化的金融科技团队。
根据此前的分类评价加分要求,证券公司信息技术投入金额位于行业平均数以上,且投入金额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位于行业前5名、前10名、前20名的,分别加2分、1分、0.5分。凭借此项,华信证券、华鑫证券、、中金公司和平安证券5家,均可获得宝贵的2分加分。
五类金控集团
当前,我国共有五种类型的金融控股公司,一是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通过海外投资和信托等多种方式规避相关法律约束,设立各类金融机构,获得多种金融业务经营牌照,实现混业经营,以实现一站式、全方位的金融服务,增加竞争实力,提升综合效益。如工商银行、建设银行、东方资管、中国人保、中国人寿等。
二是央企类金控,央企类金控在自身有非常庞大的非金融主业基础上,设立或投资金融类公司,获得对后者的实际控制权,实现综合经营,如中石油、国家电网、招商局等。央企类金控的突出特征是,其主要职能仍然是做大做强主业,助力实现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发挥其在所在领域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三是地方金控,1993年“十三条”之前,金融机构采取条块经营机制,地方政府对金融机构有一定的干预权,分业经营原则确立之后,金融机构监管权归于央行和银保监会,地方政府通过金控公司可一定程度上获得对所控股金融机构介入空间,掌握较为齐全的金融牌照。地方金控还是支持地方企业转型升级、推动新兴企业孵化发展的重要支撑,是提高地方收入的重要来源。如北京国管、上海国际、越秀金控等。
四是民营金控,民营公司凭借自身在某一领域的产业资本优势涉足扩张至金融领域,如复星系等。但民营金控由于不如央企金控、地方金控那样受到一定的行政管理并有较强的综合实力,也不像银行及非银行金融机构由专门机构监管,因此风险意识更为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大量关联交易或所在主业风险都可能引发社会性金融风险,如近年来的明天系、安邦、海航系、恒大等。
五是互联网巨头金控,如蚂蚁金服、腾讯。互联网巨头公司利用自身的平台优势,发展衍生至金融生态,形成金控公司。互联网公司作为新兴产业,更多地利用金融科技优势,倾向于突破传统金融规范,创新金融业态,在这一过程中或会促发大规模金融风险,因此监管部门需要以更加审慎、与时俱进的态度规范其发展。
金控作为金融业实现综合经营的一种组织形式,有助于实现资本投资*化、资本利润*化,法人分业经营也有利于各子公司自负盈亏,规避风险。但是由于公司治理程度低,风控意识差,相关风险程度也提升了。有关人士介绍,我国金融控股公司主要存在四大风险:一是风险隔离机制缺失,金融业风险和实业风险交叉传递;二是部分企业控制关系或受益关系复杂,风险隐蔽性强;三是缺少整体资本约束,部分集团整体缺乏能够抵御风险的真实资本;四是部分企业不当干预金融机构经营,利用关联交易隐蔽输送利益,损害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权益。
“功能监管+行为监管”思路
正如前财政部原部长、全国政协外事委员会主任楼继伟所指出的,表面看来混业经营有助于实现综合效益,保持竞争优势,但不顾风险的混业所带来的危害可能远大于其中的好处。
金控公司的现实表现是各非金融机构向金融行业的渗透以及金融机构向多金融业务领域扩展,一家金控公司拥有跨超过两类金融机构,加强对金融业自身的监管有助于*化发挥金融作用,同时防范金融风险。
当前,我国提出了“功能监管+行为监管”的思路,楼继伟在《1993年拉开序幕的金融和外汇改革,对当前有哪些启示》一文中指出,鉴于国际上普遍通过立法来应对混业经营,我国在金融监管方面参考了加拿大的做法,即通过界定机构性质实施功能监管,再通过牌照管理对具体业务实施行为监管。
“首先是降杠杆和加强风险隔离,监管机构正在清理’资金池’;银行理财业务首先子公司化,再进一步分离,银行资金不得再做股权投资;保险公司’保险姓保’, 压缩’*险’业务,对控制银行做循环注资行为进行清理;证券公司以经纪和投行业务为主业,对所办的基金公司做风险隔离;证券基金管理不同类型基金,要严格风险和利益隔离,并坚决同’资金池’切断,严控保底债权类资产;PE和VC公司管理的基金开始备案,有助于投资人识别关联风险;等等。”
2020年9月《金融控股公司监督管理试行办法》(简称“办法”)的出台,形成了3+1的监管格局,即证监会、银监会、保监会分业监管,人民银行对金控集团综合监管。综合监管模式有助于加强对多牌照金融机构的监管,避免华融黑天鹅事件中所采取的方法:在应对三家监察机构时,采用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哪个机构前来进行监督,就把账面上所有的流水都转移到与之相应的业务线,保障账目不出差错。
“办法”并不是要求金融集团都需要申请牌照,它对应当纳入监管的金控集团条件做了较为严格的规定:含银行表内资产5000亿以上,或者非银表内大于1000亿,或者受托资产管理大于5000亿。符合以上条件者必须要申请金控,不符合条件者公司名称不得使用“金融控股”字样,且部分金融机股权需要转让出去。当前,以腾讯为代表的金控集团正在积极整改以获得牌照。
截至2021年6月11日,获得这一牌照的金控集团有:中国光大集团股份公司、中国中信有限公司、北京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深圳市招融投资控股有限公司、中国万向控股有限公司。
结语
保持理念的先进性,“金融是实体经济的血脉,为实体经济服务是金融的天职,是金融的宗旨,也是防范金融风险的根本举措”。
(文/松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十大资产管理公司排名》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十大资产管理公司排名、中国重工股票可以长期持有吗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