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正证券员工待遇如何(家联科技股吧)

2022-07-05 13:08:22 股票 xialuotejs

方正证券员工待遇如何



本文目录一览:



看看别人家的工资单!

随着半年报披露结束,又到盘点上市券商人均薪酬的时候。

2020年上半年,不少企业都在通过降薪裁员压降成本,不过经营业绩大幅提升的证券行业上半年人均薪酬还是有所提高。其中,华泰证券、中信证券、浙商证券3家上半年人均月薪均超7万元。

不过,虽然市场行情火热,券商薪资整体见涨,但2020年上半年券商扩招却整体趋于谨慎。

半数券商上半年人均薪酬增加

从总额上看,Wind数据显示,2020年上半年,39家上市券商共计发放639.51亿元工资,较去年同期的551.19亿元上升16%。

作为头部券商,华泰证券、中信证券的员工薪酬颇具吸引力,上半年人均工资均超过了40万元,分别为43.98万元、43.15万元。此外,浙商证券的半年度人均工资也超过40万元。

如果用月薪来衡量,上述几家券商上半年人均月薪均超过7万元。此外,上半年平均月薪超过4万元的共有20家券商,占比超过一半。

同比来看,有31家券商上半年人均薪酬同比增加。涨幅*的为浙商证券,2020年上半年薪酬同比上升超过70%,此外,国金证券涨幅也超过50%。同时,有8家券商上半年人均薪酬有所下降,不过这些券商上半年薪酬下降幅度均在30%以内。

注:员工人均薪酬=(期末应付职工薪酬-期初应付职工薪酬+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员工总数量

在这里需要提醒的是,由于券商不同业务条线工资水平相差较大,再加上存在递延支付的可能性,根据上述公式和简单的平均值计算出的数据只能粗略代表券商员工的薪酬。

中信证券半年新增1860名员工

2020年上半年券商扩招整体趋于谨慎。

据Wind数据,截至6月30日,39家上市券商员工总数为220038人,相比于2019年年底时的222925人,减少2887人。

截至6月30日,员工总数超10000人的上市券商有7家,中信证券以17768人的员工总数排在首位,国泰君安、申万宏源、广发证券、海通证券、国信证券、华泰证券均上榜。

仅有6家上市券商员工总数较去年底增加。

中信证券半年新增员工1860人,数据亮眼,此次大幅新增员工或与并表广州证券有关。东方证券半年新增员工102人,长江证券、广发证券、山西证券、国海证券上半年新增员工人数均不足100人。

有15家上市券商员工总数较去年底有所减少。其中,方正证券和中国银河证券上半年员工减少数量均超千人,分别为1450人、1188人。

从2019年6月30日至2020年6月30日,上市券商员工总数变化呈分化趋势。据统计,有21家员工总数实现增长,18家出现减少。中信证券和兴业证券员工总数分别增加1922人、1669人,中国银河证券、申万宏源、华林证券均减少逾500人。




家联科技股吧

6月6日丨家联科技(301193.SZ)公布关于*公开发行网下配售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提示性公告,此次*公开发行网下配售限售股股东共计7291户,解除限售股份的数量为150.619万股,占发行后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1.26%;此次解除限售股份上市流通日为 2022年6月9日(星期四)。




方正证券公司员工的工资待遇

券商研究所在券商的所有业务里面,虽然算不上是最核心的大业务,但却是暴露在公众视野之下,最容易帮助券商建立影响力的业务。同时,作为资本市场最聪明的人群之一的分析师们,其从业迁徙路径,亦能从侧面显示出一家券商当前的状况。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统计,2021年,分析师离职最多的前三家券商分别是方正证券、安信证券、天风证券;分析师入职最多的前三家券商分别是中金公司、中信建投、国海证券。此外,外资券商如摩根大通、瑞银证券、野村东方国际证券、星展证券等,也开始了其分析师招募之路。

2021年分析师离职人数、入职人数排名前五的券商

数据证券业协会,仅计算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一列数据

根据21世纪资本研究院数据,2021年,分析师离职最多的3家券商研究所分别是方正证券(34人)、安信证券(31人)、天风证券(26人)。

总的来说,这3家券商——方正、安信、天风——异常的原因在于,均有所长/副所长跟大量行业首席分析师“跑路”,也即意味着相关研究所的中坚力量的大量流失。而2021年离职人数排名紧随其后的国海证券,则不存在这样的“中坚力量”大幅流失的情况。离职人数排名第五的民生证券,年内亦有10位首席离职,但这与原方正证券所长杨仁文携带“大部队”加入有关——新领导携大团队入职,必然会有一部分“老人”选择跳槽。

方正证券:1名所长+16位首席年内离职,平安入手、国海“掏空”

方正证券可能是2021年最悲伤的研究所。

这一年,方正证券离职了34名分析师,至2022年1月15日,证券业协会上登记的方正证券分析师仅剩35名。

2021年,研究所所长杨仁文宣布离职,并加入国海证券任公司总裁助理兼研究所所长。而伴随其离职的,是方正证券16位首席分析师。

上述首席包括:固收首席齐晟、军工首席孟祥杰、食饮首席薛玉虎、医药首席周小刚、传媒首席姚蕾、建材首席盛昌盛、商社首席芦冠宇、策略首席胡国鹏、化工首席李永磊、农业首席程一胜、环保首席王宁、交运首席许可、家电首席周衍峰、宏观首席周君芝、汽车首席于特、地产首席夏亦丰。

这是一个什么概念呢?在申万最近一次调整一级行业分类前,一共才只有28个一级行业。

方正证券在2021年出现较大的人事变动,在行业里并不算一个秘密。只是,2021年内离职了16位首席,这一数据着实惊人,大有“掏空”研究所的意味。

而随着杨仁文加入国海证券,前述行业首席分析师中,有10位亦直接加入了国海证券。此外,2018年离开方正证券的更早的地产首席夏磊,或许是在2021年受到老领导的感召,重回券商行业,并同样加入了国海证券。

杨仁文一个人,就为国海证券带去了11位行业首席分析师。

而即使在2021年末,原国海证券副所长燕翔宣布加入方正证券,挑起研究所所长的大任,但方正证券研究所的发展却显得捉襟见肘。

以至于在2022年1月发布月度金股时,方正证券只能推出科技、电子、计算机、通信、新兴产业、医药、军工等几个板块的金股。

其中,军工首席鲍学博是2021年4月离任中信建投的分析师,医药首席唐爱金是2021年1月离开广州广证恒生证券研究所有限公司的分析师。

而其它待补行业的首席,据业内人士称,有些是*研究员顶上来,有些则是内部其它业务人员转岗而来。

而研究所只是方正证券大动荡的一个部门,Choice金融终端数据显示,截至去年12月21日,方正证券年内共减员382人。

方正证券为何如此大动荡?则与平安收购方正有关。

众所周知,平安集团下面早就有一个平安证券,在这场对方正集团的收购中,两大集团下属的两家券商如何相处,早就成了一个关注点。

据券商投研人士称,目前传的版本是,方正被平安收购,方正证券研究所会作为对外的研究所,而原来平安的研究所对内服务,因为平安证券研究所本来在市场上对外的存在感就不是很强。这也意味着,原来方正证券研究所的人可能都要接受平安集团的制度体系,包括薪酬体系。这一套体系可能和大家原来的职业规划有出入,且其他券商有做大的意愿,于是出现了人员大变动的情况。

而这次收购对方正证券来说,是机遇,还是衰落的开始,目前很难预判。毕竟,曾经的国泰君安并购了上海证券后,市场尽知,后者一直处于“趴”着的状态。而游走在资本市场第一线的首席分析师们,亦选择大面积离开方正证券,这也传达着悲观的判断。

方正证券分析师2021年离职情况(仅计算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

数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整理

注:夏磊与江娜先后于2018年、2020年离开方正证券,并于2021年入职新券商

安信证券:2名所长+9位首席离职,业务转型之下、中坚力量各谋高就

安信证券研究所2021年内离职的分析师数量仅次于方正证券,全年离职分析师31名,截至2022年1月15日,证券业协会上登记的方正证券分析师为54名。

安信证券同样也是研究所所长离职,带走了不少首席。

2021年,安信研究所所长兼计算机行业首席分析师胡又文于8月离职,并于随后加入了民生证券,担任研究所所长。研究所副所长冯福章兼军工首席冯福章,则早在6月就离职,并在8月宣布成为招商基金研究部总监。

伴随着两位所长离职的,是29位分析师离职,其中包含9名行业首席分析师,分别是:高端制造首席李哲、通信及海外科技首席马天诣、社会服务首席刘文正、新能源与电力设备首席邓永康、计算及首席吕伟、食品饮料首席苏铖、有色金属首席齐丁、通信首席彭虎、策略首席陈果。

与前面方正证券离职潮相同的是,上演了另外一场所长+行业首席分析师大面积的离职潮。

但与前面方正证券不同的是,杨仁文几乎是带领着原来方正证券研究所的大部队一起跳槽到了国信证券,而安信证券原所长胡又文,仅带了9位原来的下属去了民生证券,其中包括5名行业首席。

此外,安信证券分析师离职显得不那么“仓促”——石晓彬加入中金公司后升任为科技行业首席,杜一帆加入中信证券后升任美妆及商业联席首席,另有不少人去了业内知名高薪的中金公司、中信证券、中信建投——这意味着安信证券的分析师们可能有更充足的时间为自己跳槽后谈一个好的“身价”。

而安信证券业务转型之下的薪酬问题,可能是导致安信证券出现大面积离职潮的主要原因。

据《上海证券报》此前报道,安信证券研究所将加强对内服务,从单一的研究换佣金模式转向对内、对外并重,更加重视研究业务与各个线条业务的协同——这意味着,分析师的职责会变化,对分析师的考核标准及劳工定价都会发生变化。

而与此同时,是中金公司、民生证券等券商要招兵买马、积极发展业务,这便不难理解安信证券的分析师们要另谋高就。

安信证券所长/首席2021年离职情况(仅计算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

数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整理

天风证券:2名副所长+8位首席离职,创业期老人大量出走

天风证券是另一家出现离职潮的研究所。

2021年,研究所共有26人离职,其中包括2名副所长、8位行业首席分析师。

2名所长分别是副所长兼汽车首席邓学、副所长兼高端制造首席邹润芳;8位首席分别是:医药联席首席、产业部副总监杨烨辉、医药首席郑薇、家电首席蔡雯娟、交运首席姜明、建材首席李华丰、银行业首席廖志明、建筑首席唐笑、化工首席李辉。

对比前两家券商,天风证券的“离职潮”亦有其独特的特点——副所长和首席们的入职时间几乎都是在2016-2018年间,除了建材首席李华丰是2020年加入的天风。

而2016年,是天风证券宣布成立研究所并开始从市场上大量挖角新财富明星分析师,发力扩张的开始。

当时,被这家新的研究所吸引走的,包括原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刘煜辉,原安信证券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原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徐彪,原招商证券研发中心固定收益研究主管孙彬彬等人。

据当时的媒体报道,天风证券从安信、广发、华泰、招商、国金等券商网罗了10多位新财富*分析师,“高薪挖角儿”的舆论甚嚣尘上。

而当时天风证券的董事长余磊对媒体称,这些*分析师过去多数都降薪了,符合市场化标准的薪酬、灵活的激励机制、内部良好的创业氛围,是吸引明星分析师们前往的关键。

这样靠“挖角冲业绩”的方式,是有效的。

2016年-2020年,天风证券研究所的分仓佣金收入分别是6591万元、3.08亿元、2.66亿元、2.07亿元、3.62亿元。

但事情到了2020年发生了变化。

这一年,市场上流传着天风证券研究所高薪招聘分析师,虽然分仓业绩不错,但实际上不盈利的质疑。当年,研究所所长赵晓光公开回应,研究所从2016年至今,每年都是盈利的。

结果到了2021年,便出现了早期加入的中坚力量大量离职的现象,这包括2016年就加入天风的医药联席首席杨烨辉、家电首席蔡雯娟、交运首席姜明。

对于研究所中坚力量及分析师大量离职的原因,业内流传的版本是,薪酬未兑现、让不少人失望。

而2021年,发生的天风证券前银行业首席分析师廖志明向公司“讨薪”的事件,则像是送给上述传言的“实锤”。

上述变化的背后,引起行业思考的是,天风证券研究所“高举高打”的方式到底能否让中小券商研究所业务实现逆袭、并长远稳健的发展?

至少从2021年不少首席分析师离职的情况来看,似乎并不是那么成功。

而天风的模式也引起过不少中小券商的学习,包括国盛、长江、开源等等。如果天风最终铩羽而归,这或意味着往后的券商高管们,将避开高薪挖人、突击业务的决策。这也意味着,明星分析师们的身价*点,或已成为历史,券商高管们将不再愿意给出如此高的薪酬。

天风证券所长/首席2021年离职情况(仅计算证券投资咨询(分析师))

数据证券业协会,统计整理




方正证券的待遇如何

8月31日,上市券商中期业绩全部出炉。

作为每年两次详细的成绩报告单之一,半年报一直备受券商行业及投资者重视。今年成绩单显示,从盈利*金额来看,中信证券、国泰君安等第一梯队券商强者恒强;部分中小区域券商或呈现业绩高弹性,或寻找赛道另辟蹊径。证券行业正逐渐告别过去同质化竞争局面,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初具规模。

但今年中期业绩报告季中,霸屏的不是券商业绩,而是薪酬。8月20日,“中信证券上半年月薪人均9万”上了热搜,前两天又有招商银行人均月薪5.8万元的新闻出现。

新闻从业者一直关注着金融行业薪酬,这本身就是一个新闻。不过,事实真相真的如此吗?

《》

中信证券归母净利润122亿元一骑绝尘

要理解薪酬,我们还是先来看看证券行业的盈利水平,这是给员工发工资的基础。

以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金额计算,中信证券仍是当之无愧的霸主。2021年上半年,中信证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人民币121.98亿元,同比增长36.66%,是*一家净利润超过百亿元的券商。

海通证券与国泰君安排名伯仲之间。海通证券以上半年净利润81.70亿元位居行业第二,仅比第三名国泰君安多1.67亿元。不过,考虑到今年上半年海通证券因永煤债事件影响,有三项业务被证监会暂停,因此公司虽然净利润尚可,但目前来看,压制公司基本面的因素尚未完全消除。

华泰证券以77.70亿元净利润排行第四。广发、招商、中金三家券商分列第五至第七名,净利润均在50亿元~60亿元之间。国信证券、中信建投、申万宏源、中国银河排行40亿+梯队,每家券商之间差距均不大。由此可见,除了*中信证券一骑绝尘外,其余排名相近的券商厮杀均异常“惨烈”。

值得一提的是,上半年大火的实现净利润37.27亿元,同比大增106.08%;其净利润水平在上市券商与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排名高达第13位,甚至超过了近期因财富管理热潮而大火的东方证券,后者以实现27亿元净利润排名第14位。

中原证券归母净利润增长超过600%位居业绩增幅之首

而从业绩增长率的角度来看,则中小券商明显占优。

根据中国证券业协会的统计,2021年上半年,我国证券业实现营业收入2329.8亿元、净利润903.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9.2%和8.7%。上述数据包括了尚未上市的券商,也剔除了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非证券行业的收入与利润。因此当券商的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同比增幅高于9.2%和8.7%时,可以视作业绩好于行业平均,反之则是暂时落后。

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共有6家券商与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净利润增长率大于***,它们分别是中原证券、太平洋、国盛金控、财达证券、、方正证券。

其中,中原证券、太平洋、国盛金控、财达证券净利润大增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去年的超低基数。如中原证券2021年上半年营业收入约23.36亿元,同比增加86.8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盈利约2.29亿元,同比增加642.16%。国盛金控则在去年中期出现亏损;太平洋、财达证券去年中期净利润分别下滑85.21%和46.01%。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共有12家券商与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业绩出现下滑。下滑幅度较高的,也多是去年中期净利润基数较高的券商。

锦龙股份、华鑫股份、国海证券、天风证券、第一创业的净利润增速垫底,中期净利润分别下滑99.15%、68.25%、23.97%、18.57%和16.68%。其中除了国海证券外,其余四家去年中期净利润增速均超过***。

差距巨大:老“一哥”中信证券人均月薪11万 新“一哥”2.57万

总体来看,今年上半年证券行业业绩不错。说完了业绩,再说薪酬,就更容易让人理解。

中信证券发布中报相对较早,8月19日晚间就已经发布,而次日,有关“中信证券月薪9万元”的新闻就上了热搜。

在此之后,证券行业甚至是整个金融行业的薪酬都受到了市场关注。如银行业中的招商银行,前两天就有“上半年人均月薪5.8万元”的新闻爆出。很多网友不禁表示“酸了”。

但实际情况如何呢?《》

但实际上,不但每家券商之间的薪酬差异巨大,而且在50家上市券商与参股券商的上市公司中,实际上只有15家公司人均月薪超过5万元。

如下图所示,以上述公式计算,中信证券上半年员工人均薪酬为68.08万元,折合月薪高达11.35万元。中金公司上半年员工人均薪酬为59.06万元,折合人均薪酬9.84万元。人均月薪高于5万元的还有东方证券、广发证券、浙商证券、海通证券、国泰君安等券商。

而与此同时,还有部分券商人均月薪不足3万元。如下图所示:

其中*的是哈投股份。哈投股份参股江海证券,是其净利润的主要来源,但其实哈投股份还包括热力等主营业务,因此其人均月薪1.98万元应只能作为一个参考。

人均月薪低于3万元的还有。虽然今年以来市值增长迅猛,但人均月薪仅有2.57万元。

当然,即使是月薪排名靠后的券商,其薪酬水平也不错——国家统计局5月19日公布2020年平均工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为97379元,也就是说全国城镇非私营单位人均月薪为8114元。因此中信证券月均薪酬上热搜,也是有舆论基础的。

券商HR:媒体报道数据有参考价值但不完全准确

但从证券从业人员的实际感受来说,却有不少人感到是“被平均”了。

某位供职于上述15家券商的员工对《》

另一位券商人士也感叹:“又是被平均了。”他在咨询人力后,对

首先,估算平均薪酬的公式,用“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应付职工薪酬期末余额-应付职工薪酬期初余额”除以平均员工人数是比较科学的。也可以用应付职工薪酬的本期计提数计算,不过有些公司没有公布这一数据,因此往往用上述公式替代计算。

但“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中,不但包括了税前薪酬,还有如单位应缴公积金、为职工支付的体检、购买的职业保险等福利也在该科目进行核算。因此员工到手的实际薪酬大概率要低于媒体算出来的数据。

其次,平均员工人数是个极粗略的数据。有员工可能只入职一个月,有的可能拿到年终奖就辞职。所以平均员工人数从公开信息也很难拿到准确数据。

另外,现在除了董监高外,很多业务条线也开始实行递延薪酬。例如投行保荐人的绩效就会在完成IPO后数年进行递延,“支付给职工的现金”是按照收付实现制核算,可能包含了往年累计报酬递延至当期数据,因此不完全匹配当期应得报酬。

不过,这位券商人士表示,其人力同事指出,即使数据无法完全估算准确,但对业内HR而言,更多地是看各家券商之间的薪资水平差异,因此媒体报道的数据除了为热搜贡献热料外,还是有参考价值。

15家薪酬头部券商大幅拉高行业人均薪酬

此外,

这是因为,月薪高于5万元的券商公司家数只有15家,占全部公司家数的30%;但他们不但发放薪酬多,人数也多。Wind资讯统计数据显示,50家上市券商员工总数为274760人,而上述15家券商人数总和为127756人,占所有上市券商人数的46%。因此这15家券商大幅拉高了行业平均。

这说明即使是外界人眼中高薪的证券从业者,入了不同公司,获得的报酬也差异巨大,用专业术语讲:这叫做“市场化薪酬”。

券商市场化薪酬制度改革一直是行业关注的焦点,但每年媒体热热闹闹算过数据之后,又等到下个定期报告日再计算一次、再上一次热搜,证券行业对这个话题的态度却一直像是冷眼旁观。说是“敏感”也好、“低调”也罢,行业百余家公司都不约而同选择了这个态度,本身就耐人寻味。

在A股招股书中,中金公司表示,公司员工薪酬水平在2017年~2019年中较北京当地“金融业-资本市场服务”行业平均薪酬高出一倍。这是为了“保持员工的稳定性和持续吸纳*人才提供具有较强竞争力的薪酬标准。此外公司国际化业务布局较广,国际化程度较高,境外员工占比较高,导致公司整体薪酬水平与北京市平均工资有一定不可比性。”

有券商人士对

该券商人士反问道:“我公司后台员工的基本工资只有几千元。这种情况下,又如何能在人才争夺上与中金、中信竞争呢?”

此外,即使是同一家券商,前中后台薪酬差异也是巨大,甚至在同一个部门也是如此。如一家券商研究所内,能获得公募基金高派点的分析师,收入肯定远远高于无派点的分析师。

但证券从业者的辛苦也值得一说。中信建投的中报中披露的有关研究所数据,给《》

在中报中,中信建投指出,截至2021年中期,中信建投研究及销售团队共177人,研究业务分为9个研究大组,涵盖34个研究领域,报告期内共完成证券研究报告2378篇,为机构客户提供线上线下路演15000次,调研1044次。

也就是说,就算以120个工作日粗略估算,中信建投分析师平均一天路演125场,就算是加上销售团队一起的177人,平均每人一天路演0.7场,也就是说很可能每隔一天半就有一次路演,这还不包括撰写报告、调研时间。

证券从业者的薪酬或许一直将是个敏感话题,但它自带热度。今年中报后,也许到了明年年报时这个话题又会重启一波。不过,从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方正证券员工待遇如何》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方正证券员工待遇如何、家联科技股吧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