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2021年通胀率一览表(美原油连续实时行情)

2022-07-02 23:08:19 基金 xialuotejs

中国2021年通胀率一览表



本文目录一览:



毋庸置疑,通胀是2021到2022全球经济的关键词。

2021年一季度美国长期国债指数创下近50年来的*跌幅,大宗商品飙升开始,原油价格从2020年4月的不足20美元/桶,涨到120美元/桶;芯片需求比2019年高出20%,库存中位数已从两年前的40天下降到如今的不足5天。一些关键行业的库存甚至更少;2021年圣诞,美国孩子拿不到圣诞树和圣诞玩具;美国从新车到二手车都一车难求;进入2022年,5月的世界食品价格指数同比上升22.8%,俄乌冲突之后全球17亿人将面临粮食危机;中国车主已迎来年内第10次油价上涨,油价正式迈入“10元时代”;比特币价格在2021年开启疯狂上涨,一度冲上6万美元的历史高点;中国A股市场蛰伏多年的周期股迎来大爆发,煤炭、有色、化工及钢铁等行业涨幅居前……

沃尔克之问:通胀去哪儿了?

2013年,沃尔克来北京大学做讲座,课后在未名湖畔跟一位年轻学者散步聊天。走着走着,这位身高2.06米的巨人停下来,半是询问半是自问:“通胀去哪儿了?(Where is the inflation?)”

没错,2021年之前的近40年,对欧美主要经济体来说,通胀算过时话题。有一张特别有意思的漫画——美国基准利率随着美联储时任主席的身高一路下降。20世纪80年代初的美联储主席沃尔克身高约2.06米。1987年,身高1.80米的格林斯潘接任美联储主席,并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待到2006年。其后的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身高1.72米。再之后的耶伦身材娇小,身高只有1.52米——4位主席任内的基准利率从10%以上降低到4%左右,再到2%,再到0左右的水平,和身高的下降差不多同频。不仅美国,几乎所有发达经济体的CPI在1996年之后都大幅下降。OECD国家的通胀率再未超过4%。

图1 1979年以来历任美联储主席身高与通胀表现(从左至右:沃尔克、格林斯潘、伯南克、耶伦、鲍威尔)

是啊,通胀去哪了呢?放在2012年,这对于中国学者来说还是个陌生的问题。2011年,中国正面临来势汹汹的通胀,年度CPI增长5.4%,食品价格一年涨了11.8%。再往前的20年,中国一直是易热难冷的体质:政策的龙头稍松,经济立马热到发烫,增长率经常冲上两位数。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我们起码面临过5次严峻的通胀压力。最严重的1994年,通胀率曾高达24%,当年大米、玉米、小麦的价格都上涨了一倍以上。老百姓疯狂地囤商品,我记得我妈连白糖、菜油都抢购了好多。

但历史就是这么捉弄人:从2012年、2013年左右开始,中国宏观经济也进入了“易冷难热”的时代。从经济发展阶段来说,工业化高潮已过,资本密集型行业贷款需求下降,而人力资本和技术密集型行业信贷本身就弱。信贷下降带来全社会购买力下降,总需求不足,导致价格涨幅偏低而不是偏高。2012年之后,中国的CPI增长率一直维持在3%以下,衡量商品出厂价格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的增长率,在大多数年份甚至是负的。即使在美国面临通胀压力的2021年,中国的CPI增长率也始终徘徊在1%左右的水平。今天的中国学者,不得不面对沃尔克的拷问:通胀去哪儿了呢?


01 中国供给是世界通胀的压舱石


沃尔克这个问题的确是一针见血,因为他明白,答案就在他站立的土地上。他期望有人能同样理解,THE KEY ANSER IS CHINA。

这一阶段,中国供给成了世界通胀的压舱石。20世纪80年代后,中国融入全球化浪潮,开始了快速的、超大规模的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形成了以长三角和珠三角为中心的“世界制造中心”:

截至2021年,我国制造业增加值连续11年位居世界第一。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更是占到全球总产量的90%、90%和70%以上。众多跨国公司纷纷在中国设厂,将生产环节外包,雇佣大量中国廉价劳动力,降低生产成本,消除因工资上涨等因素给本国带来的通胀压力。这期间,中国为世界提供源源不断的廉价商品,从供给端抑制了通胀。

一个有意思的数据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美国经济对进口的依赖度不断增加,进口商品金额从1990年到2020年增长了近4倍,但进口商品的价格指数却基本没有增长,30年累计仅有15%,年化增长率只有0.5%。换句话说,在进口商品上,美国人民30年前1美元的购买力和30年后几乎没怎么变。与之相连的一个数据是,中国2001年加入WTO(世界贸易组织)后,对美贸易额飙升,2008年之后,在美国的进口商品中,中国制造占据了20%的份额。


02 技术进步压低了通胀


同一时期,技术进步的摩尔定律也勒紧了通胀的缰绳。

1995年,中国城镇居民一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4288元。团队的李惠璇博士说,当年她家里买了一台售价5000元的海尔冰箱,妈妈逗她说,“买冰箱把家底花光了,咱们家没钱了。”4岁的小姑娘恐惧得大哭了一中午。到2021年,买一台质量不错的家用电冰箱,价格在2000-3000元。

上世纪90年代,一台移动电话“大哥大”动辄上万元,是*和身份的象征,而2021年,2000元就能买到功能齐全的智能手机。电子电器等消费品是技术进步降低价格最显著的领域,而这正是这几十年中消费品类中增长最快的领域之一。

技术的相对价格不断下降,也降低了各行业的生产成本。随着成本的下降,企业购买更多计算机、软件,引入新技术,进一步加速技术推广和成本下降。

美国经济学家约瑟夫-戴维斯研究发现,自2001年以来,技术进步(计算机、电子产品、信息技术等)对通胀的影响大约拉低了年均通胀率0.5个百分点。如图2所示,美国CPI细项的长期变化也说明了这一点:可贸易品中,服装、玩具的价格大幅下跌;汽车、家用电器的价格基本长期维持不变,但因为质量持续改善,所以经质量调整的价格水平也是下跌的。相反,本地商品,例如食品、住房,以及依赖本地人力资本的教育、医疗服务,价格则都是上涨的。

图2 1993—2021年美国CPI细项 (1993年=100) 注:数据来自Wind数据库,由团队成员整理而成

中国的情况也类似,工业制成品、食品、服务的价格波动规律有很大差异:家用电器等工业制成品领域,供给弹性相当大,厂商们常常大打价格战来争取消费者。所以同等质量的工业制成品,价格是持续下跌的。而农产品易受天气、疫病等外生冲击影响,生产周期较长,供给能力也天然受土地和人力等条件限制,因此,农产品价格经常坐上过山车,价格波动幅度极大,“豆你玩”“蒜你狠”“姜你军”“火箭猪”的现象轮番上演。而优质供给稀缺的教育和医疗服务的价格,则持续上涨。1997—2019年,虽然我国CPI年化增长率仅有1.91%,但“学杂托幼费”CPI年均上涨5.29%、医疗保健服务CPI年均增长率4.83%。


03 货币政策对抑制通胀居功甚伟


除了中国供给和技术进步之外,另一只卡住通胀的手则是货币政策。

1979年,沃尔克就任美联储主席,面对11.3%的通胀率和没精打采的GDP增长率,决策当局陷入左右为难的境地,加息怕经济下滑,不加通胀实在惊人。但人高马大的沃尔克意志坚定,认为只有强有力的货币紧缩措施,才能解决美国当时的通胀问题。他使出雷霆手段:上台不到10天,就直接将基准利率从10%提高到15%。

1980年4月,联邦基金利率达到前所未有的19.96%。沃尔克的这一手段,导致了短期内的严重经济衰退,还不起贷款的农民,开着拖拉机堵在美联储总部大楼前,咒骂沃尔克的货币紧缩政策。

但是,长痛不如短痛,1983年,美国通胀率下降至3.2%,为之后的刺激政策留下了足够的空间。从1982年开始,美联储渐渐放松了货币政策,经济开始恢复增长,失业率也降了下来,美国经济又进入了良性发展的阶段。更重要的是,从此企业主和家庭也更加信任美联储的货币政策,建立了低通胀预期,奠定了大缓和时代的基础。也正因此,直到几十年后,美联储的*官员还撰文盛赞沃尔克“为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的长期经济扩张奠定了基础”。

经此一役,美联储更是将物价稳定放在首位,及时调整货币政策,显著稳定了通货膨胀预期,缓解了通货膨胀的波动。全球各国央行也纷纷效仿,将“控制通胀”作为央行的重要政策目标之一。

中国供给,技术进步,和货币政策——这三大法器在手,通胀似乎成了一个古老的名词。只要中国供应链稳定,全球化不停,货币政策不走极端……更准确地说,只要需求和供给两侧不发生结构性的重大改变,大概率我们就还会处在低通胀年代。

但数据不会说谎:

2020年下半年,大宗商品价格率先抬头,到2022年初,天然气、煤、铝及小麦的价格涨幅分别达到了114.73%、89.26%、73.70%和56.63%。在能源、房租及汽车、家电等耐用消费品的拉动下,2021年12月美国CPI同比增长率达到了7%的高点。通胀也蔓延至欧洲、拉美各国, 欧元区、英国、巴西CPI同比也都分别上升至5.00%、5.40%、10.06%。

2022年2月俄乌战争之后,在大宗商品(能源,粮食)价格的推动下,全球通胀进一步走高:

3月份美国CPI加速上行,环比增幅创下2005年9月以来的*水平,同比增幅也创下1981年12月以来的*水平。加息之后都无济于事,虽然4月份略有降温,但到了5月,美国CPI同比上涨8.6%,涨幅再创1981年12月以来*,能源、食品、核心商品和服务更是全面上涨。

同时,欧元区5月HICP(调和消费者物价指数)通胀同比终值8.1%,再次刷新欧元区成立以来的纪录;英国4月高达9%的CPI同比也创下了1982年来的*;截止今年3月份,一年内全球通货膨胀率涨了有两倍多,从3.7%涨到了9.2%。

拜登政府面临着上台以来的*一次挑战,直接逼近两位数的通胀已经开始对普通家庭和企业造成压力,不治理不行,但年底的中期选举又迫在眉睫,如何避免过度信用收缩导致经济衰退影响到选举,是各种政治考量和博弈的关键。

为什么多年之后,美国的通胀之虎兕会出于柙?

世界会重回那令人恐惧的“滞胀”年代吗?


敬请期待

明日《四十年全球通胀简史(下):通胀回来了?》




美原油连续实时行情

由于投资者担心央行大幅加息和新冠肺炎可能导致经济陷入衰退,从而抑制对燃料的需求,以及OPEC+ 将在8月继续增产,加之美国原油库存和活跃钻井平台数增加,令国际油价上周收跌。不过,乌俄军事冲突以及由此引发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且利比亚政治动荡,导致供应紧缺忧虑挥之不出,这支撑油价触底反弹。截至收盘,美国WTI 8月原油期货整周累计下跌2.29%,收报106.45美元/桶,当周*触及111.13美元/桶,*跌至101.52美元/桶。布伦特8月原油期货整周累计下跌0.19%,收报113.06美元/桶,当周*触及116.22美元/桶,*跌至107.00美元/桶。

市场担心主要央行更激进的紧缩政策将对全球经济构成挑战。同时俄罗斯-乌克兰战争导致的供应链中断和中国最近爆发的新冠肺炎疫情加剧了对潜在经济衰退的担忧。这将导致需求放缓,给油价带来沉重的下行压力。值得注意的是,新冠肺炎和地缘政治担忧已经为经济放缓敲响了警钟。美联储主席鲍威尔表示,随着提高利率以应对通胀,美国可能出现经济衰退。美联储认为未来四个季度经济衰退的风险升高。《华尔街日报》援引美联储*经济学家分析的各种模型的一份新研究报告报道说,美联储认为未来四个季度出现衰退的可能性略高于50%。商品和服务市场以及劳动力市场不断加剧的失衡被认为是经济前景恶化的主要原因。

OPEC+可能在8月增产,将缓解供应紧缺局面。国际能源论坛(IEF)秘书长Mc Monigle称,只有沙特和阿联酋这样的产油国能够增产石油,它们之间大约有200万桶的闲置产能,而美国的产量增长低于预期。今年以来,布油价格已上涨约50%,而随着市场趋紧,成品油价格也触及多年高位。2022年下半年,原油市场价格将走高,波动性也将增加。随着亚洲国家恢复疫情封锁,同时航空燃料需求复苏,供应可能会紧张。当目前的增产计划在8月份到期时,OPEC+可能会恢复两年前新冠疫情爆发后削减的产量。

与此同时,美国总统拜登将在本周末宣布减免燃油税的消息令油价承压,因为能源生产商已经在努力应对供应增加的问题。美国总统拜登周三宣布支持暂停征收联邦和州的汽油税,旨在应对能源价格飙升的问题。

美国原油库存意外增加,也是油价走软的另一个因素。美国石油协会(API)的*数据显示,截至6月17日当周,API原油库存增加560.7万桶至4.11亿桶,为2022年4月8日当周以来*增幅,前值增加73.6万桶,预期减少143.3万桶;汽油库存增加121.6万桶,前值减少215.9万桶,预期减少60万桶;精炼油库存减少165.6万桶,前值增加23.4万桶,预期增加58.3万桶;库欣原油库存减少39万桶,前值减少106.7万桶。而美国能源信息署(EIA)每周石油库存报告因\"电力问题\"未能在上周按时公布。

此外,美国钻井公司连续第三周增加石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数,给油价带来下行压力。随着油价回升,活跃钻机数一直保持增长态势。活跃钻机数是衡量未来供应的一个指标。美国油服公司贝克休斯(Baker Hughes)*数据显示,截至6月24日当周,原油钻井总数增加10座至594座,为27个月以来新高,也是今年*的单周涨幅,可能表明美国石油产量最终将开始以更快的速度增长,预期为586座;天然气钻井总数增加3座至157座,预期为156座;原油和天然气钻井平台总数增加13座至751座,预期为742座。

然而,乌俄冲突未有缓和的迹象,意味着西方对俄罗斯的原油出口限制可能进一步加强,令本已紧张的原油市场进一步趋紧,继续为油价提供支撑。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表示,在欧洲*访问基辅后,乌克兰方面没有准备与俄罗斯恢复谈判。而乌克兰国防部长列兹尼科夫周一在社交媒体上发布消息称,德国提供的PzH 2000自行榴弹炮已经抵达乌克兰。报道称,该榴弹炮的特点是发射速度快,准确度高,可对远距离目标进行密集攻击。美国总统拜登计划在即将到来的七国集团峰会和北约峰会上,重点关注俄乌冲突对全球的持续性影响,并在七国集团峰会期间宣布一些措施,进一步向俄罗斯施压。

国际能源署(IEA)总干事比罗尔周三表示,俄罗斯可能寻求完全切断天然气供应,并建议欧盟制定应急计划。俄罗斯正在寻求在冬季对欧洲国家施加影响。俄罗斯减少天然气流量的目的是让欧洲更难填满其储存。

利比亚政治动荡可能全年影响石油出口,这将为油价提供支撑。能源网站Oilprice分析师Tsvetana Paraskova称,利比亚不太可能再次陷入全面内战,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利比亚的石油出口在中短期内仍将不稳定。目前该国原油日产量已经恢复到70万桶左右,而该国日产量*为110万桶,上周周中前,其产量仅为10万至15万桶/日。

展望本周,原油交易者除继续关注API、EIA原油库存和贝克休斯石油活跃钻井数据外,还需留意将于6月29日召开的OPEC+部长级会议。消息人士称,OPEC+很可能会在8月坚持加速增产计划,以期在美国总统拜登计划访问沙特阿拉伯之际缓解原油价格涨势和通胀压力。美国将要公布的经济数据包括5月耐用品订单、5月成屋签约销售指数、6月达拉斯联储制造业活动指数、5月商品贸易帐、5月批发库存、4月FHFA房价指数、6月谘商会消费者信心指数、第一季度GDP、第一季度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每周申请失业金人数、5月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5月个人收入和支出、6月芝加哥PMI、6月Markit制造业PMI终值和6月ISM制造业PMI。由于耐用品订单在GDP中占比较高,对市场的影响较大,因此,5月耐用品订单数据将吸引市场参与者眼球。美国4月耐用品订单环比增长0.4%,低于预期的增长0.6%,也低于3月份的由0.8%向下修正为0.6%。更受关注的核心耐用品订单环比增长0.3%,低于预期增长的0.6%,也低于3月份的由1.2%下调至1.1%。这些数据表明,企业正在坚持资本支出计划,因其寻求提高生产率,以减轻高通胀和劳动力市场紧张的负担,也显示美国经济稳步增长,缓解了人们对美国即将陷入衰退的担忧。不过,在利率上升和经济活动预期降温的情况下,企业今年晚些时候是否会重新考虑当下的投资步伐,目前还不太清楚。FYCM兴业投资(英国)分析师预计,美国5月耐用品订单将增长0.1%;不包括运输在内的核心耐用品订单将增长0.4%;不包括国防在内的核心耐用品订单将持平;不包括飞机的非国防耐用品订单将增长0.1%。若数据符合或好于预期将支撑美元。2022年第一季度实际GDP第二次估计年化增长率为下降1.5%,低于初值下降1.4%和市场预期的下降1.3%。尽管如此,*的GDP估计仍然显示,第一季度消费者支出(按年率计算)增长了3.1%,而此前的估计为2.7%,同时企业投资增长强劲,为9.2%(与*估计持平)。数据还显示,GDP下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贸易动态造成的,美国第一季度出口按年率计算下降了5.4%(此前估计为5.9%),而进口增长了18.3%(此前估计为17.7%)。这些数字表明,贸易平衡的恶化表明,为满足国内消费而进行的经济活动正在转移到国外。我们预计第一季度GDP年化季率终值将下降1.5%。每周初请失业金人数仍然是市场关注的焦点,因为该数据能够比较快速的反应美国就业市场的变化,对美国经济前景的预期有比较重要的参考价值,尤其是美联储调整政策框架后,且美国的通胀水平远超美联储的目标。美国劳工部*数据显示,截至6月18日当周,*申请失业救济人数为22.9万,略高于市场预期的22.7万,此前一周数据由22.9万上修为23.1万。而截至6月11日当周续请失业金人数为131.5万,较前一周修正后的水平增加5000。由于劳动力市场状况仍然紧张,上周新申请失业救济金的美国人数量有所下降。然而,整个劳动力市场仍然紧张。美联储加息抑制了劳动力市场增长和整体经济需求,正在增加人们对明年经济衰退的担忧。美联储*的通胀衡量指标——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仍保持在数十年来高位。美国4月份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4.9%,符合经济学家预测的4.9%,3月份同比上涨5.2%,环比上涨0.3%,符合经济学家预期的0.3%。而总体PCE价格指数同比上涨6.3%,低于3月的6.6%,环比上涨0.2%,低于3月的0.9%。另外,4月份个人收入环比增长0.4%,略低于预期和前值0.5%。与此同时,个人支出环比增长0.9%,市场预期为从3月的1.4%降至0.7%。经通胀调整后的美国支出数据走高凸显出消费强劲,消费者支出增幅为三个月来*,显示美国家庭顶住了持续但正在缓和的物价压力。未来几个季度,消费者支出预计将放缓,尤其是在加息开始推高信贷成本的情况下。尽管预计消费者支出在整个预测期内都将低于趋势水平,但并不认为支出会持续下降。我们预计5月整体和核心个人消费支出(PCE)物价指数将继续保持在高位,同比分别达到6.2%和4.7%,而5月个人收入和支出分别为0.5%和0.5%。央行动态方面:旧金山联储主席戴利、克利夫兰联储主席梅斯特、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和圣路易斯联储主席布拉德将分别在不同场合发表讲话。投资者可从中寻找美联储加快缩减购债规模和加息幅度的更多线索。除此之外,投资者还要密切关注伊朗核协议会谈、乌俄军事冲突和全球疫情的*进展,这些都会给原油市场带来重大影响。

技术面上看,美油周图保利加通道收敛,油价下测中轨企稳,14和20周均线看涨,慢步随机指标走低。K线图收长上下影阴线,表明上方抛压沉重,而下方逢低买盘强劲,基于技术指标好坏参半,油价本周可能进一步宽幅震荡。支撑分别位于106.80、105.50、104.00,阻力依次是109.20、110.60、112.20。

布油周图保利加通道收敛,油价下测中轨企稳,14和20周均线看涨,慢步随机指标走低。K线图收长上下影阴线,表明上方抛压沉重,而下方逢低买盘强劲,基于技术指标好坏参半,油价本周可能进一步宽幅震荡。支撑分别位于112.00、110.50、109.20,阻力依次是114.40、115.60、117.00。

兴业投资(英国)祝您生活愉快!




中国2021年的通胀率

极目新闻

在世界各地通胀飙升的情况下,中国的通胀却维持在较低水平。多名经济专家在18日接受极目新闻

多国通货膨胀率创新高

近日,全球多国5月CPI数据显示,国内物价出现了超预期上涨,通货膨胀率创数十年新高。

中国、美国和欧盟CPI同比变化(图源:华尔街日报)6月10日,美国劳工统计局(BLS)数据显示,未经季调的美国5月CPI同比上涨8.6%,这一涨幅为40年以来新高,而这也已是美国CPI连续第六个月突破7%。剔除掉波动较大的食品和能源后,核心CPI同比增幅仍有6%。

这一数据,已远超美联储关于平均核心通胀率保持在2%左右的货币政策目标。

5月31日,欧盟统计局也公布了初步估计的欧元区5月通胀数据。欧元区本月消费者价格指数同比上涨8.1%,继4月该指数同比上涨7.4%之后再次刷新欧元区成立以来的历史纪录,也超出了此前外界预测的7.7%。

除美国和欧盟外,恶性通货膨胀早已在新兴市场国家发生。作为新兴市场国家之一,俄罗斯的通货膨胀率也已超出预期。

一般业内将高于50%的通货膨胀率定义为恶性通货膨胀。在6月初,土耳其公布其5月CPI同比增长已达73.5%,这一通货膨胀率创23年来新高。而阿根廷5月的通货膨胀率已达55%。

就俄罗斯而言,其4月通货膨胀率为17.8%,已是2002年1月以来的*水平。6月上旬,俄罗斯联邦统计局发布数据显示,5月份的消费者价格同比增长17.1%,比4月已经有所下降。不过6月17日晚,俄罗斯总统普京重申俄罗斯通胀率要达到4%的目标没有改变。

美联储加息稳通胀

为应对40年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已做出大幅加息的决定。

北京时间6月16日凌晨2点,美联储公布了*货币政策会议决定,将联邦基金利率目标区间上调至1.5%—1.75%,并将在之后的会议上继续加息。另外,美联储还将按照5月会议给出的计划,继续缩减资产负债表。

美联储主席鲍威尔在当天的讲话中表态要坚决抗击通胀,同时提及将通货膨胀恢复到2%的目标。鲍威尔还在发布会上表示,各种通胀预期的指标显示,短期的通胀非常高,但是在未来两年会大幅下降。他以美联储的名义给出了经济预测,2022年个人消费支出同比增幅预计为5.2%,但是到了2023年将降到2.6%,到2024年将降到2.2%。

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极目新闻

“针对这一情况,美联储已经采取了大幅连续加息缩表的收敛性动作,未来其他国家央行也势必会跟进,从而逐步降低通胀压力,未来全球通胀的情况将会有所缓解。”柏文喜预计。

不过,恒生银行(中国)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王丹认为,美联储加息对通胀的缓解作用并不能立即显现,只能逐步控制。在美国加息的同时,新兴市场国家则面临新的风险。

“全球通胀无法短期内解决,因为主要受限于能源和食品的供给短缺。”王丹说,“美联储加息可以通过打击需求拖慢经济,从而逐步控制通胀,但不能解决供给不足的问题。美国滞胀的情况恐怕会持续相当长的时间。美国加息压力并未完全释放,七月和九月可能会再加两次,美股下行风险较高。”王丹表示,“美国加息的溢出效应极大,会提高所有国家在国际市场融资的债务成本,导致资本外流。大多数其他央行也会被迫调整货币政策,被动加息或者难以利用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经济。”

中国面临输入性通胀压力

在多国通货膨胀率对经济运行造成压力的同时,中国物价保持平稳,6月15日,国家统计局公布5月份数据显示,5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仅同比上涨2.1%,涨幅与上月持平,环比下降0.2%。

中国CFO百人论坛理事、*经济师邓之东认为,这一数据得益于中国实行积极的保供稳价政策,也说明宏观经济调控及时有效。重要民生物品供应充足,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总体稳定,说明中国物价水平总体处于可控范围。

早在5月10日,华尔街日报就曾发布报道《全球通胀飙升之际,中国独善其身》。文内指出中国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仅上升1.5%。中国2021年CPI比上年上升0.9%。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3月份CPI同比上升8.5%,2021上升7.5%,为1982年以来*升幅。欧元区4月份的CPI同比升幅创出7.5%的历史新高。这主要是因为中国政府采取了较大力度的措施,以防止输入性通胀传导给消费者。

柏文喜也提醒,中国目前面临的通胀压力同样较大。未来多国通胀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以输入性效应影响中国货币运行与物价走势的稳定性,加剧国内通胀压力。

王丹则认为,目前中国仍有货币宽松的空间。王丹进一步解释称:“中美名义利率接近,但由于美国的通胀远高于中国,中国的实际利率仍然比美国高得多。这意味着中国仍然有货币宽松的空间,预期下半年经济反弹强劲,将会拉高人民币币值。中国资本账户管控严格,国内经济周期并不受制于美国货币政策,保证币值稳定一向是中国央行的首要目标,这其中包含了汇率稳定和通胀率稳定两个含义。中国的货币政策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会考虑美联储加息的影响,但不会因此作出根本性的转向。”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中国2021年通胀率预期


新华财经北京6月22日电(

全球遭遇高通货膨胀 近40年罕见

“当前全球正面临40年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与价格研究所所长杨宜勇说。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通胀率达到7.8%。5月份,美国居民消费价格(CPI)同比上涨8.6%,创1982年以来新高,涨幅已经连续6个月超过7%;欧元区CPI同比上涨8.1%,创1997年有纪录以来新高;土耳其、阿根廷等国涨幅超过50%。

按照经济学标准,通货膨胀水平超过50%的情况被定义为恶性通货膨胀。国家信息中心根据*数据统计,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中,出现恶性通货膨胀的国家达到8个,CPI同比涨幅在10%至20%国家的达45个,20%至50%的国家有10个。金砖国家中,除中国外,巴西、俄罗斯、印度和南非的CPI同比涨幅分别达到11.7%、17.1%、7.0%和5.9%。

高通货膨胀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压力。世界银行6月7日发布的《全球经济展望》报告中,2022年全球GDP增速从年初预测的4.1%被下调至2.9%。

关于全球出现高通货膨胀的原因,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对外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哲人认为,货币超发是通货膨胀产生的重要原因。

“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为稳定经济形势,实施大规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大量增发基础货币以购买美国国债等资产。截至2022年1月末,美国国债规模*突破30万亿美元大关,是2021年美国名义国内生产总值(GDP)的1.3倍,较疫情前猛增7万亿美元。”张哲人说,此外,近年来,大宗商品的金融属性日益增强,过剩流动性叠加地缘政治等因素推升了大宗商品价格,给能源资源进口国带来很大的输入型通胀压力。

杨宜勇认为,逆全球化思想不断加深,也在持续影响全球物价形势。“贸易保护主义从不同层面提高供应成本,最终推升物价水平。例如,加征关税会直接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一定程度推升了物价水平。”

中国“一枝独秀” 成为全球物价“稳定器”

与全球高通胀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国物价水平总体运行在合理区间。2021年,中国CPI比上年上涨0.9%,2022年5月CPI同比涨幅为2.1%。PPI连续七个月回落,5月PPI同比涨幅为6.4%,显著低于其他主要经济体。

“中国目前物价平稳,上涨幅度不大,不仅没有对全球通胀推波助澜,而且通过大量廉价消费品的出口,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全球通胀的上涨速度和幅度,事实上已经起到了全球物价‘减速器’的作用。与此同时,中国不仅拥有国内超大规模的市场,而且国内企业生产服务能力强劲,毫无疑问会成为全球物价重要的‘稳定器’。”杨宜勇说。

中国具有全球最完整、规模*的工业体系,是全世界*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41个工业大类、207个工业中类、666个工业小类的国家。中国的220多种工业产品产量居世界第一,是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重要节点。中国是120多个经济体的主要贸易伙伴、60多个国家的第一大出口国,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占据重要地位。

有关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出口商品价格仅平均上涨3.3%,低于美国、欧盟、日本的14%、5.7%、7.2%。

张哲人认为,随着广大发展中国家,特别是中国加入全球生产网络,世界范围内的有效供给能力持续提高,电视、冰箱、手机、电脑等耐用消费品,以及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供应整体上是宽裕的,这在相当程度上抑制了各国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

“中国作为国际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一环,新冠疫情发生以来,中国千方百计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运行,率先复工复产复市复销,没有限制或中断重要基础产品进出口,帮助其他国家和地区缓解了物价上涨压力。”杨宜勇说,“另一方面,中国积极应对输入型通胀压力,充分发挥保供稳价机制的作用,努力实现国际输入型价格上涨的自我内部消化,使原料成本上涨向终端出口商品价格的传导十分有限,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全球通胀压力。”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应对疫情期间,中国没有像发达国家一样搞大水漫灌,而是强调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中国宏观杠杆率至2021年末为272.5%,比上年末降低7.7个百分点。不仅低于发达国家同期水平,也低于2009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综合来看,此次全球各国的通胀压力加大,背后的原因还是发达国家实施了量化宽松货币政策,不但推高了国内需求,而且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再叠加疫情和地缘政治冲突等非经济因素,使得供求关系持续偏紧,最终推高了物价水平。近期,为应对高通胀,发达国家央行纷纷开启加息进程,又给世界经济、金融稳定带来新的风险。中国始终实施负责任的货币政策,不但促进了国内经济恢复和物价稳定,也为全球物价稳定做出了特殊贡献。”张哲人说。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中国2021年通胀率一览表》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中国2021年通胀率一览表、美原油连续实时行情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的鼓励。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
网站分类
标签列表
*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