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5月31日晚间,中国香港综合食品供应商华富集团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华富集团)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在此之前,华富集团曾于2021年9月27日向港交所递交招股书,但因公司未能在6个月内通过港交所聆讯,因此华富集团向港交所递交的第一份招股书变为失效状态。
对于华富集团积极寻求上市的行为,一位不愿具名的分析师对
市场格局分散
资料显示,华富集团是香港一家成熟的综合食品供应商,在供应加工冰鲜、冷藏肉类以及海鲜产品等方面拥有逾22年历史。截至目前,华富集团旗下的产品组合有1650个品种。
招股书显示,华富集团于2020财年至2022财年,分别实现营收3.66亿港元、4.75亿港元以及5.11亿港元;净利润分别为2317.4万港元、4526万港元及3448.6万港元。对于2022财年净利润下降,招股书中称,主要是由于上市相关支出所致。
而从行业数据来看,2017年至2021年,香港的私人消费开支由1.78万亿港元增至1.86万亿港元,复合年增长率约为1.1%。私人消费开支的增加,有助于加工冰鲜、冷藏肉类及海鲜消费市场规模的进一步扩大。招股书数据显示,加工冰鲜、冷藏肉类及海鲜消费市场预计于2026年达到约1086亿港元,5年复合年增长率约为3.9%。
虽然市场空间在持续增大,但从竞争格局来看,加工冰鲜、冷藏肉类及海鲜消费市场的竞争激烈。根据招股书数据显示,香港有超过1000名从事加工冰鲜、冷藏肉类及海鲜供应的市场参与者。业内前五大参与者占据市场份额的20.7%,华富集团仅占据市场份额的0.8%,较行业头部企业,尚有不小的差距。
对此,深圳市思其晟公司CEO伍岱麒向《证券日报》
行业易受外部因素影响
伍岱麒表示,因为食品加工的损耗很大,也容易出现质量安全问题。所以做食品加工的企业,核心竞争力应该在于其冷链物流,以及品控能力。
而从招股书的数据来看,近三年间,华富集团的冷库设施容量从463.8立方米下降至327.1立方米。实际库存率也在持续下降,且冷藏设施利用率达到96%。所以,华富集团在招股书中明确表示,会将部分IPO募集资金用于冷藏设施的建设。
另外,值得关注的是,对于加工冰鲜、冷藏肉类及海鲜领域的企业而言,其生产原材料大部分来自海外收获者、加工商及出口商。招股书指出,香港大部分食品供应商在面对海外收获者、加工商及出口商时还扮演着进口商的角色。
由于行业高度依赖供应商提供食品原材料,而冰鲜及冷藏肉类及海鲜价格的稳定性受到海外市场的供应及本地需求的影响。因此,行业的稳定性颇受外部环境因素的干扰。
另外,上述分析师表示,随着中国内地及其他主要对港食品出口国的经济增长,预估未来进口原材料的价格会呈现上涨趋势。这或许会对华富集团的利润空间造成一定的挤压。
(编辑 才山丹)
10月27日,伊利以62.45亿港元的总价获得澳优乳业34.33%的股权,成为澳优单一最大股东,创下中国乳企间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并购。而在3年前,入股澳优并成为单一最大股东的,是中信农业产业基金。
对于当初这笔投资,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总经理乔百君依然记忆深刻。3年里,他见证了澳优如何按照战略目标一步步成长壮大。
11月11日,乔百君接受新京报
“过去合作过程中,澳优获得了很好的成长,也给投资人带来了良好回报。”乔百君希望“澳优和伊利的结合未来能够产生更好的结果,给行业强强联合做出标杆,给社会带来更好的产品,给行业提升和消费者带来更多福祉”。
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总经理 乔百君
谈投资澳优
“优势企业份额会持续增长”
新京报:3年前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投资澳优的契机是什么?
乔百君:中信农业产业基金是中信集团旗下专注于农业产业链投资布局的股权投资机构,有两大投资方向,一是农业产业链前端的农业科技,二是产业链后端的食品消费,投资遵循“好行业、好企业、好估值”三好标准。
3年前投资澳优时,我们看好乳品行业。婴幼儿配方奶粉产值和营收有1000亿元规模,相比液奶,婴配粉盈利能力、毛利率、净利率更高,投资回报率更好,且三个趋势依然存在机会:一是消费者对高品质产品的需求持续增长;二是羊奶粉、有机奶粉等细分品类成长很快;三是从全球来看,婴配粉行业集中度很高,但3年前中国市场还很分散,我们判断优势企业的市场份额会持续快速提高。
从企业端来讲,2018年左右,我在与澳优大学堂(澳优内部培训机构)交流时,澳优团队的文化氛围以及高管团队做事的决心和信心,令我印象深刻。加之此前对澳优有一定研究和了解,就跟澳优董事长颜卫彬说起股权合作机会。后来我们做了很多调研,走访了全国几百家终端门店,与经销商、行业专家交流,向行业主管部门咨询,甚至跟竞争对手进行了解,总体判断,澳优的理念、文化是向优向上的,具备很好的市场份额成长基础。
从估值角度讲,2018年是很好的投资机会。当时,澳优市值只有五六十亿港元,资本市场对它不太关注,股票流动性差,估值处于比较低的水平。我们当时判断,随着澳优成长,公司会得到越来越多的资本关注,业绩成长会带来市值增长,市值增长会带来流动性的改善、估值的提高。
澳优全球总部大楼。
新京报:3年合作中,中信农业产业基金在澳优扮演什么角色?
乔百君:总体上讲,双方合作非常默契。作为第一大股东,我们要做的是“赋能不添乱,补位不越位”。投资管理及企业管理中,管理边界特别重要,基金主要做好战略与资本方面的事情,运营则放心地交给管理团队去做。澳优有很好的团队及前瞻性布局,基金在战略上给予加持,对行业及竞争环境跟踪分析,与公司一起不断战略复盘,聚焦发展婴配粉及营养品业务,对投资项目共同论证分析,寻求外延并购机会,嫁接关键资源,引入优秀经理人。投资后我们虽然是第一大股东,但仅在董事会层面保有2名董事,对公司年度经营计划及预算、管理层激励、资本运作等重大问题进行决策。
谈股权转让
“伊利是最合适的产业资本”
新京报:既然看好澳优,为何选择把控股权交给他人?
乔百君:我们非常看好澳优,想陪着公司一直走下去,但要考虑基金投资期限的匹配以及基金投资人的需求,投资澳优的这期基金差不多还有3年存续期,考虑到我们作为公司第一大股东,退出一定要有合适的契机,更要充分考虑澳优未来的发展。这次基金与伊利、澳优三方达成一致,澳优其他老股东也支持,时间点刚好,就启动了这次交易。
新京报:为何还要保留5%的股权?
乔百君:核心原因是看好澳优发展。从财务角度来说,现在出售澳优股权还处在相对较低的价格,在未来将近3年的退出期里,保留5%的股权也是希望给我们投资人更好的回报。另一方面,无论澳优还是伊利,对我们基金都比较认可,希望我们留一点股份,可以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我们也会在澳优保留一个董事席位。此外,我们基金未来还要在农业和食品领域投资布局,伊利、澳优都是这一领域很好的公司,希望与他们建立更长久的联系,一起做更多的事情。
伊利与澳优合作签约。
新京报:当时参与竞购澳优控股权的企业有哪些?为何最终选择伊利?
乔百君:我们(当时)是澳优第一大股东,出于负责任的态度,股权转让不能到二级市场,要找到合适的投资人承接。原本有两种考虑,一是金融资本,二是产业资本。考虑到金融资本持有几年依然要退出,对澳优发展可能不利,于是我们希望选择与澳优有较强协同效应、认可澳优的产业资本,接触下来伊利是最合适的。
2018年基金投资后,陆续来找我们的企业不少,有国际大公司,也有国内企业。我们和澳优有一种情怀,一定要做优做强中国品牌。国内竞购者中为什么选择伊利?首先,伊利是最合适的企业,无论体量规模和竞争力,伊利都是行业内最有实力的企业。伊利进入后,会给澳优成长带来更好的确定性和前景,双方有很大的协同空间。其次,这次要约收购是一笔很大的交易,需要收购方有很强的资金实力,作为主要的股权出让方,我们把交易完成的确定性放到很重要的位置,不希望中间因为资金问题而影响交易达成。
最重要的一点,潜在的合作方和收购方一定是澳优认可的,也要认可澳优的发展与团队能力,给团队未来独立经营发展创造更好的空间和机会。澳优有自己的战略节奏,希望在一段时间内,新股东进来后能够支持公司按照既定战略发展。
谈澳优未来
“发挥1+1>2的效果”
新京报:在你眼中,澳优是一家什么样的企业?
乔百君:澳优的战略前瞻性和战略定力非常好。从战略前瞻性来看,澳优是较早在海外做股权投资和资产布局的奶粉企业,也是较早做羊奶粉、有机奶粉细分品类的企业。从战略定力来看,自2015年提出“黄金十年”战略至今,澳优大的战略方向和目标从没有改变。同时,澳优的执行力很强,这得益于团队的凝聚力、执行文化及管理系统。此外,澳优是一家很有温度及责任感的企业,有很完整的员工培训体系,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公司的向优向上文化突出。最后,澳优是一家充满活力及创新氛围的企业,从董事长颜卫彬到管理团队、基层员工,充满创新意识。我们认为,在消费品领域,只有具备战略前瞻性及坚定性,执行力强,同时不默守陈规,不断创新迭代的企业和品牌才有机会胜出,澳优具备这些特点。
新京报:如今澳优和3年前有哪些不同?
乔百君:过去3年,澳优持续快速成长,营收从2018年的40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80亿元,净利润从3亿元增长到10亿元,市场份额从3%提升到6.5%。这3年,澳优体量规模增长不少,行业影响力明显提升,使其具备更好的资源和团队基础来做更大的事情。
此外,3年前澳优以婴配粉为核心,如今在益生菌、营养品、特殊食品等领域的战略布局已卓有成效。随着伊利战略入股,这些业务的发展更值得期待。
新京报:伊利入主澳优会带来哪些增量?
乔百君:伊利入主澳优,双方将产生很好的协同机会,能够发挥1+1>2的效果。伊利液奶强,奶粉业务的行业地位不及液奶。未来要跟伊利全球乳业领导者地位相匹配,就要做大做强奶粉。在奶粉品类上,伊利与澳优可实现牛、羊互补,高中低价格带互补,营销和渠道互补,国内外资源布局互补。澳优的羊奶业务全球领先,产能布局主要在海外,优势市场在南方,母婴渠道占比高。而伊利的牛奶业务强,成人奶粉行业领先,国内产业布局优势突出,全国、全渠道销售,北方市场优势更突出。
此外,澳优在营养品领域提早进行布局,成果逐渐释放,也契合伊利的战略需求。伊利液奶、酸奶等乳制品对益生菌、关键原料的需求,可以带动澳优相关业务更好发展。
总体上,对澳优而言,引入伊利这样的战略大股东,也引入了更多产业资源及标杆学习机会,双方广泛的协同空间将带来更好的业务增长机遇。伊利的市场布局、管理体系与资源可为澳优极大赋能,加速“黄金十年”战略目标实现,而澳优的国际化布局与全球团队可以让伊利“如虎添翼”。
新京报:伊利与澳优联合,会给乳制品行业带来哪些影响?
乔百君:第一,会提升婴配粉行业整体经营水平。过去几年,乳业并购整合多集中在上游奶源环节,在品牌端像伊利与澳优这种规模体量的并购联合案例很少。伊利与澳优的结合是标志性事件,对未来国内大中型企业间合作发展、共同把企业和产业做大,起到标杆作用。
第二,双方通过股权合作,树品牌,增份额,会带来行业集中度的快速提升,符合国家对乳品行业的产业政策方向和行业发展趋势。大企业在产品质量和产业布局上有资源优势,在关键领域会发挥更大的价值和作用,对行业标准水平提升更有利。
新京报
编辑 李严 校对 柳宝庆
12月31日讯 华富科技动能混合型证券投资基金(简称:华富科技动能混合,代码007713)12月30日净值上涨1.88%,引起投资者关注。当前基金单位净值为1.4721元,累计净值为1.5221元。
华富科技动能混合基金成立以来收益53.19%,今年以来收益15.66%,近一月收益-4.42%,近一年收益18.14%。
华富科技动能混合基金成立以来分红1次,累计分红金额0.39亿元。目前该基金开放申购。
基金经理为龚炜,自2019年11月06日管理该基金,任职期内收益53.19%。
最新基金定期报告显示,该基金重仓持有国联股份(持仓比例9.15%)、鲁西化工(持仓比例7.54%)、固德威(持仓比例7.46%)、西部超导(持仓比例6.72%)、龙蟠科技(持仓比例6.72%)、国电南瑞(持仓比例6.24%)、许继电气(持仓比例5.73%)、抚顺特钢(持仓比例4.65%)、平高电气(持仓比例4.01%)、潞安环能(持仓比例4.01%)。
报告期内基金投资策略和运作分析
2021年三季度,在工业品通胀、能耗双控、局部疫情反复等因素影响下国内经济明显走弱。9月PMI总体下降,制造业PMI仍在荣枯线以下,显示出原材料价格高企对于下游企业景气度的压制,但9月BCI与PMI出现了背离,BCI企业销售前瞻和利润前瞻指数分别较上月↑5和7.7个百分点至74.7和55.7,显示新兴成长行业相对景气度仍在。通胀持续分化,工业品通胀高企而生活资料价格低迷,8月PPI同比达9.5%,略超预期,煤炭、黑色金属、有色、化工、化纤涨幅显著,8月CPI同比重新回到1%以内;环比涨幅也只有0.1%,低于7月,非食品和核心CPI同样疲弱。融资环境方面,地产需求走弱和地方调控政策升温对居民部门贷款形成抑制,原材料价格高企且基建支撑暂不明显导致企业企业融资需求亦疲软,8月社融数据新增社融2.96万亿元,环比未有明显超季节性,存量社融增速下降0.4个点至10.3%。
海外宏观主线主要在美联储政策、疫苗和中美关系三个方面。中美关系方面,两国元首在9.10的电话会晤、孟晚舟回国、美国USTR贸易代表发表“中美贸易关系的新方法”等事件,表明中美关系长期竞争环境下短期阶段性好转。疫情方面,三季度海外疫情因delta变异毒株而一度升级,近期逐渐好转,随着默沙东与Ridgeback宣布新冠口服药物Molnupiravir的临床数据取得突破,未来疫情控制在像好的方向发展。美联储政策方面,9月FOMC会议偏鹰、疫情逐步好转、财政部TGA账户低位等原因下,美债利率与美元震荡上行,Taper在年底落地逐渐成为市场共识,但对于资产的影响已经在逐渐消化。
国内市场三季度各大指数走势呈现分化态势,其中上证先抑后扬,最终收跌0.64%;沪深300、创业板呈震荡下行走势,最终分别录得了-6.85%、-6.69%的表现。行业方面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状况,中信一级行业指数涨幅居前5位的依次为煤炭、有色金属、钢铁、电力及公用事业和基础化工,涨幅分别为40.87%、26.63%、22.46%、20.25%和17.83%;领涨结构较上一个季度明显不同。下跌方面,消费者服务、医药、食品饮料、家电和纺织服装跌幅居前,分别下跌17.89%、14.67%、12.91%、10.24%、9.91%。三季度在各种涨价、限电等因素主导下,顺周期品种表现突出。
本季度本基金盈利继续上扬,主要是本季度持有的新能源车、顺周期等相关标的有所表现。本基金着重于跟随上市公司盈利提升而获得收益,通过严格考察行业、公司竞争格局,精选基本面良好、具有一定价值属性且真正具备内生成长能力的行业及优质公司,选择更多倾向于高增长个股,以期获得更高回报。
展望四季度,疫情的影响在边际下降。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实实在在的在继续推进,GDP增速依然处于逐级下台阶的大趋势中,但经济增长质量在稳步提高。未来国内外均长期面临优质资产荒的格局,固定收益类资产回报率吸引力有限,而A股作为中国经济最具代表性的资产具备配置价值,对全球投资人而言都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我们看好未来权益市场的结构性机会。行业景气度持续提升、政府政策重点支持的产业是我们追求超额收益的重要来源,例如新能源产业、半导体、云计算以及受益于“双碳”背景的产业等。
报告期内基金的业绩表现
12月20日,华富基金总经理助理、权益投资部总监陈启明的新基金正式开售。为了保障陈启明新产品的发行,华富基金酝酿已久。今年下半年以来,华富基金以及陈启明的曝光陡增,但是曝光量与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并不一定成正比。
陈启明曾任职产品业绩不佳
华富基金对陈启明过往产品业绩进行了着重宣传,华富基金称,“陈启明过往产品业绩表现出色,代表作华富价值、华富成长(410003)企业精选今年以来回报均超24%。其中,华富价值增长近2年回报为116.87%,近3年回报为220.64%。”
在文章的图表部分中,华富基金还对陈启明担任华富价值增长、华富成长企业精选期间的任职回报进行展示,其中,华富价值增长的任职回报为359.05%。经复核,上述数据截至日期应当为2021年10月29日。
仅从陈启明目前任职的产品看,其业绩的确不错。如果将已经卸任的产品考虑在内,其的业绩难言优秀。资料显示,陈启明于2015年5月份和2015年8月份分别担任华富竞争力优选(410001)混合、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经理,并于2019年7月卸任两只产品的基金经理,期间分别担任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的基金经理时间为4年71天、3年351天。
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的任职回报为-18.16%,同类排名为275/463,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的任职回报为3.20%,同类排名为1225/1809,两只基金业绩都处于同期同类基金的中下游水平。
陈启明担任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基金经理共有三个完整年度。2016年、2017年,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华富健康文娱灵活配置混合的业绩表现均较沪深300指数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水平有差距。
近三年业绩拉高任职回报
检索多篇有关陈启明的宣传稿件可以发现,多篇文章都有其担任华富价值增长混合基金经理7年,年化任职回报20%+的表述。
不过,复盘陈启明的任职历程,2019年以前,华富价值增长混合业绩波澜不惊,其中,2016年和2018年全年业绩表现为-4.68%、-23.90%,同类排名分别为446/711、1203/1494,明显不如同类基金表现。
自陈启明担任华富价值增长混合至2018年底,该基金四年多业绩回报不足40%,跑输同期灵活配置型基金、上证50指数。
2019年之后,华富价值增长混合“转运”了,该基金绝大多数净值增长也都是在最近三年实现的。截至12月17日,华富价值增长混合近三年业绩回报为223.19%,也就是说,近三年的业绩拉高了陈启明的任职回报。
华富价值增长净值曾遭遇“腰斩”
事实上,陈启明“运气”一直就不差,刚刚管理产品就碰上了2014年-2015年的大牛市。2014年9月份A股整体还处于相对低位,陈启明借着牛市“东风”,担任华富价值增长混合基金经理不到一年,该基金就实现了业绩翻倍.
数据显示,2014年9月26日至2015年 6月12日期间,沪深300指数、上证50指数都实现了翻倍,华富价值增长混合仅小幅跑赢两大指数,但随着牛市“终结”此后三个月,该基金最大回撤幅度竟然达到51.30%, 2020年1月份,华富价值增长混合才重回2015年高点。
值得注意的是,陈启明管理的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直到其离职任职回报依然为负值。如果有投资者在陈启明任职之初买入华富竞争力优选混合,那么2019年7月19日陈启明离任之时,该投资者持有4年多账户仍有超过18%的亏损。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华富竞争力》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华富竞争力、中信农业产业基金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