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中国激光公司排名)碳纤维国内上市公司龙头有哪些

2022-07-01 2:00:34 股票 xialuotejs

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



本文目录一览:



2021年的市场属于碳中和。从光伏到第三代半导体,凡是沾边的行业估值都已起飞。

但事实上,碳中和领域还有一个细分行业被大部分人所遗忘,那就是碳纤维。碳纤维作为高强度轻型材料,在碳中和多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具有极大增长空间。

风光氢拉动,航空需求在底部

碳纤维的应用体现在细微处。根据赛奥碳纤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为26.15亿美元,在下游应用中,航空航天占比最高,达到37.7%。在风电、光伏和氢能源这三大碳中和主战场,碳纤维的应用分别对应风电叶片、碳碳复材和压力容器。

风电叶片是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构,复合材料叶片最初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和不饱和树脂体系,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叶片仍在采用的材料。随着人们对风电发电效率的追求,风电叶片尺寸越做越大,对材料强度的要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碳纤维开始崭露头角。碳纤维主要用于叶片主梁或分段叶片链接区域,承担主要载荷。

《风电北京宣言》为风电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十四五规划”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根据长江证券测算,目前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碳纤维渗透率分别为10%和30%,风电碳纤维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0亿元增至2030年的129亿元。

在光伏领域,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项的碳基复合材料,是目前少数可以在2000℃以上保持高力学性能的材料。光伏行业的单晶拉制炉和多晶铸锭炉热成系统部件材料原先使用等静压石墨,但随着炉体尺寸快速扩大,石墨已经不能适应大热场的使用要求。最近10年,碳基复合材料渗透率快速提升。

伴随着光伏行业增长,中国碳纤维在光伏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6亿元预计增长至2030年的23亿元。

储氢领域也有碳纤维的身影。高压储氢瓶是车用储氢的主流方式,车用高压氢气瓶以铝合金或塑料作为内胆,外层则用碳纤维进行包覆,以提升氢气瓶的结构强度并尽可能减轻整体重量。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我国至2025年燃料电池车销量将达到5万辆/年,到2050年将达到520万辆/年。

中国车用氢气瓶碳纤维在2020年市场规模仅有1亿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越风电,增长至189亿元。也就是说,未来10年,车用氢气瓶将成为碳纤维市场增长的最大来源。

与此同时,碳纤维目前最大的应用市场航空航天业仍处于低谷之中。受新冠疫情影响,飞机订单大量减少,直接导致对航空复材需求大幅度降低。为波音公司提供碳纤维的赫氏公司(HXL.N)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下滑了36.22%和20.07%。未来一旦全球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民用航空业复苏将给全球碳纤维市场释放一定的弹性。

根据长江证券测算,中国碳纤维市场将从2020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64亿元,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33亿元。

大丝束崛起

2020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为48851吨,同比增长了29%。其中,进口量占总需求的62%,与芯片行业类似,碳纤维国产化也具有较大空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为18500吨,同比增长54.2%,连续3年有超过30%的高速增长。按此趋势发展,到2023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有望超过进口。

碳纤维按纤维数量不同可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一般将丝束数量小于24K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1K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1000根丝),24K以上的为大丝束。

大丝束的崛起毫无疑问将成为碳纤维市场最大变数。现阶段,大丝束性能虽然在高端航空航天领域尚不能和小丝束媲美,但由于其较高的生产效率,在中低端市场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比如德国西格里生产的拉伸强度4000MPa、拉伸模量为240MPa的50K大丝束碳纤维,其单价不到日本东丽生产的类似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大丝束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从2019年的42.2%提升到2020年的45.2%。未来,随着大丝束工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原先使用小丝束的场景可能会被大丝束所替代,甚至开拓出汽车结构件等增量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丝束和小丝束之间技术差异性极大,无论从小丝束切入大丝束还是大丝束切入小丝束都有很大难度,从海外经验看,全球小丝束碳纤维龙头日本东丽也是通过并购美国卓尔泰克才进入大丝束碳纤维的市场。

按照对于技术掌握的程度,碳纤维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掌握了小丝束技术的企业,高端航天航空市场保证了其较厚利润,但其中低端市场正面临大丝束的不断侵蚀;第二类是只掌握了大丝束技术的企业,由于下游用户对价格较为敏感,在规模效应不足时,利润相对较薄;第三类是同时掌握了大丝束和小丝束技术的企业,既有高毛利率的小丝束产品保证利润,也有大丝束产品应对低价竞争。

从国内情况看,第一类企业包括中简科技(300777.SZ)、中复神鹰和恒神股份。其中,中复神鹰已经申请科创板上市,恒神股份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第二类企业包括上海石化(600688.SH)、中国化工旗下的蓝星集团;第三类企业包括光威复材(300699.SZ)和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化纤集团旗下包括北交所挂牌公司吉林碳谷和吉林化纤(000420.SZ)(以下简称“吉林化纤”),其中吉林碳谷只具备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能力,而原丝还需经过碳化才能形成碳纤维成品,碳化环节则掌握在吉林化纤手中。

产能爆发前夜

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正处于产能爆发前夜。

中简科技现有小丝束产能400吨/年,公司拟定增新建产能1500吨/年,该项目还需通过证监会批复。

光威复材现有小丝束产能1855吨/年, 在建产能有小丝束产能2000吨/年,预计2021年投产,内蒙古大丝束规划产能10000吨/年,一期在建产能4000吨/年,预计2022年投产。

上海石化现有大丝束产能为1500吨/年,在建产能有1.2万吨/年的48K大丝束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预计到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

吉林碳谷现有碳纤维大小丝束原丝产能合计5万吨,2021年底前吉林碳谷将再投产两条生产线,使原丝产能达到6万吨。2021年4月,吉林碳谷启动了15万吨大丝束原丝项目,该项目将新建12条大丝束原丝生产线,分三期建设,一期4条生产线预计2022年投产,2025年可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吉林碳谷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

吉林化纤目前持有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49%的股权,吉林宝旌主要从事25K~50K大丝束、低成本碳纤维的研发、生产、销售,当前具备年产8000吨碳纤维能力,计划在2025年底前形成年产12000吨碳纤维产能。同时,吉林化纤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化工有限公司还有600吨碳纤维在建产能。

各家上市公司未来产能和当前产能相比,上海石化碳纤维扩产力度最大,新增产能将是现有产能的8倍。结合投产日期看,短期爆发力度最强的是光威复材,考虑到大丝束价格仅有小丝束的三分之一,将大丝束产能按3比1折算成小丝束产能,新产能投产后将是当前产能的2.5倍左右。同时,光威复材也是现有上市公司中在风电碳纤维领域积累最为深厚的企业,公司2020年第二大和第三大客户分别是迪皮埃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和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将受益于未来几年风电市场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石化和吉林化纤并不是纯粹的碳纤维企业。上海石化目前碳纤维收入不足整体收入的1%,碳纤维对于市值的增益短期还不能显现,长期看,上海石化作为中国石化在纤维领域的上市平台,产能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1.2万吨应该只是起点。吉林化纤子公司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和5678.6万元,收入相当于吉林化纤的20%,如果未来扩产超出规划速度,将会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弹性。




中国激光公司排名

/导读:文字的内容包括了作者的思考、笔记以及摘录了部分优秀同行的观点。所有文章都是为了作者隔段时间之后有记录可查,不作为推荐或者建议。投资有风险,入市须谨慎。/

公司主营激光及自动化配套设备、PCB、其它,收入占比为76:18:6。其中,激光设备板块包含小功率、大功率、显示面板与半导体相关业务、新能源业务等,小功率以消费电子类的如手机、口罩机等精密切割/焊接、打标为主;大功率主要以80-90%切割设备为主,焊接设备比较少,主要客户是中联重科、三一重工、长城汽车等大件类企业;显示面板领域主要应用于硬脆性材料加工,半导体主要是封测,光伏领域是激光掺杂机、叠瓦机一体机等,已进入通威、隆基等企业供应体系;新能源主要产品为激光焊接设备。PCB这块,公司主力产品是机械钻,占PCB业务营收70%,其余三成主要是激光钻、测试以及LDI成像设备等,客户涵盖深南电路、景旺电子等PCB公司。

2020年激光及自动化配套设备分业务来看,小功率、大功率、新能源、显示面板和半导体相关业务,营收分别为57.12、20.18、2.7、10.27亿元。小功率业务是公司最主要的收入来源,即消费电子类方面,占公司总营收的48%,接近一半的水平了。值得注意的是,小功率业务有超过一半的收入来自苹果,所以苹果销量、创新度对公司的创收有比较大的影响。譬如2017 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8/X,无线充电、不锈钢中框、全面屏等十余项创新带来了巨大的激光设备需求,公司当年度消费电子业务营收高达61.88 亿元,创造了公司成立以来的新高。2021 年9 月份将发布iPhone 13 ,若其在外观、解锁方式、硬件性能、屏幕效果等诸多方面全新升级,对公司来说是一个重大实质利好,但具体怎样,需要后续紧密跟进才知道。

根据LaserFocusworld 统计,2019 年全球激光装备市场规模约为931.6 亿元,其中中国激光装备市场规模占比超过一半,约为658 亿元。2011~2019 年,中国激光设备销售规模从117 亿元增长到658 亿元,复合增长率达到24.1%。2020 年,受疫情影响,我国激光设备市场销售总额为692 亿元,YOY+5.2%,低于历史增速。

2019年中国激光加工设备市场CR8中,大族激光占比12.6%排名第一,包括第二名华工科技(占比2.8%)及第三名邦德激光(占比2.0%)在内的其余厂商均与第一名大族激光差距甚远。CR8合计占比24.3%,其中中国厂商占比22.7%;一方面说明激光加工设备行业集中度偏低,另一方面说明国内在这一领域要优于国外的,国产化程度高,具备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如果放眼全球,按照之前的数据显示,大族激光排名前三,其余两个是美国的IPG(阿帕奇)、德国的Trumpf(通快)。

商业模式:公司是卖激光加工设备的,下游都属于制造业类型,或是企业或是政府单位,属于to B业务。和海天味业这种高频、低价、to C模式相比,公司属于低频、高价,和宏观经济相关性更高,很容易受到下游行业资本开支放缓的影响,天然具有高波动性。我们再看大族的财务报表就能发现,其营收、净利润同比、环比增速变化挺大,也证明其波动性。但是,从2008-2020年,这12年以来营收绝对值是在增长的,而净利润这几年飘忽有点大。其次,下游行业有技术革新或者突破,对大族来讲就是重大利好,公司可以着手制造并卖设备,属于典型的技术驱动型企业。因此最大的问题就是技术什么时候突破,什么时候应用到产品上。

大族是在2008年切入苹果产业链,而iPhone 4是在2010年6月8日发布,创新点前置facetime,苹果自家A系列芯片,推出micro SIM卡,不再支持普通SIM卡; 2011年10月4日发布iPhone 4s,创新是siri。可以说,这两款当时很轰动,技术的革新带给大族是这两年业绩突飞猛进。2012年iPhone5 使用上了4G-LTE,2013年iPhone5S增加了Touch ID,指纹识别功能;可以说这两款基本没有创新,国产机已经跑在前面。2014年9月,iPhone6/6 Plus发布,创新是apple Pay,还有变得更大的plus,这款当年卖得不错,所以大族也相对受益。2017 年,苹果公司发布了iphone 8/X,无线充电、不锈钢中框、全面屏等十余项创新,又让大族深受益。可以讲,这么多年,大族跟苹果绑得比较紧密,毕竟是其第一大客户。苹果能不能在技术上再创新,抑或是说消费电子行业能否迎来技术革新的跨越,譬如VR应用、曲面伸缩屏等,只能紧密跟踪。

2015年大族切入到新能源领域,而新能源去年开始受到全球各国的关注与推进,大族有望迎来新的增长点,目前这块的收入还很小;另一块PCB,若国产替代推进,这块也存在某些机遇。

公司采用客户定制订单和内部计划订单相结合的生产模式,销售模式主要是直销模式,直接和客户对接,提供设备产品及设备施工安装、维护等服务。绝大多数时候,公司都得派驻员工到客户那里指导、维护,直到客户上手并确认交付。所以,公司属于技术型驱动公司,也附带服务。在产业链上的地位,应付票据及应付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从2008年的19%到去年的40%,压的是上游材料公司的款,而应收票据及应收账款占营收的比例一直维持在30-40%之间。总体而言,公司话语权是有在提高的。

综上撰述,大族激光所处的领域堪称工业之魂,投资逻辑在于下游应用场景种类的增长、规模的扩张,以及国产化设备替代。跟技术驱动息息相关,与宏观经济环境关系密切。具有典型的周期波动性。但是,从长期主义角度出发,技术一定会不断颠覆革新,只是时间问题。

估值方面,同国内份额第二的华工科技相比,公司营收是其1.95倍,净利润是其1.7倍,总市值是其1.7倍,算是平平,没有龙头溢价拉开差距;跟美国的IPG光电相比,营收是其1.5倍,净利润两者相当,市值是其57%,而PE(TTM)大族是34倍,IPG是58倍。

公司近五年营收CAGR 16%,净利润CAGR 5%,相比2008-2013年,公司营收CAGR 20%,净利润CAGR 31%,有点增收不增利。最主要的原因是最近几年第一大客户没有啥创新,更深层次是消费电子行业尤其是手机创新有点到瓶颈的感觉,急需技术创新突破或者应用场景增长突围。

假设未来10年,下游行业又迎来技术突破,或者应用场景种类增长、规模扩张,公司也因此受益,给予营收最乐观CAGR 50%,即对应PE为170倍,理论市值为1666亿元;若技术革新也跟近十年一样,中性,那营收CAGR就是大概15%,即对应PE为24倍,理论市值为235亿元。

综上,投资该公司想要获得超额收益,要么技术变革前沿和公司跟得紧,要么看图,资本市场总是能先人一步反映最准确的信息。公司具有典型的周期属性,不易把握。




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光威复材

一度因疫情导致四大业务板块停产,“碳纤维龙头”光威复材(300699.SZ)发布了2021年年报及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

4月12日,光威复材披露的2021年年报显示,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6.07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25%;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7.58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18%。

与此同时,光威复材发布的2022年一季度业绩预告则显示,预计实现营业收入5.91亿元,同比下降约5%,净利润2.07亿元,同比下降5.37%。

对于业绩变动的原因,光威复材强调,除定型碳纤维产品价格同比下降外,疫情导致部分业务板块停工停产,物流中断,影响了生产和产品交付。

毛利率下降

公开资料显示,光威复材成立于1992年,总部位于山东威海,是国内碳纤维行业第一家A股上市公司,也是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生产品种最全、生产技术最先进、产业链最完整的龙头企业之一。

从具体业务来看,光威复材主要包括碳纤维、通用新材料、能源新材料、复合材料、精密机械五大板块。其中,以碳纤维为主要产品的拓展纤维受量产定型碳纤维降价、民品价格上涨以及碳纤维产品品种增加等多重因素影响,实现收入12.75亿元,同比增长18.32%。

以风电碳梁为主要产品的能源新材料板块在主要原材料碳纤维和树脂价格大幅上涨、供应紧张的形势下,全年实现收入8.08亿元,同比增长12.56%;以预浸料为主要产品的通用新材料板块实现收入3.59亿元,同比增长51.94%;复合材料板块全年实现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141%;光威精机板块全年实现收入0.48亿元,同比增长60.46%。

界面新闻注意到,报告期内,光威复材的综合毛利率同比下降4.81个百分点,其中碳纤维及织物的毛利率同比下降5.11%,碳梁毛利率下降5.49%。

光威复材对此解释称,毛利率下降主要是受量产定型碳纤维价格下降以及民品业务贡献比例提高双重影响,但公司净利润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扣非净利润增长速度高于净利润增长速度7.77个百分点。

不过,随着2022年降价政策对产业链影响的递进,光威复材坦言,作为公司核心产品和收入、利润的主要来源,量产定型碳纤维产品价格在2021年降幅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对公司经营构成较大压力。

疫情致四大板块停产

值得一提的是,3月15日,光威复材发布公告称,因威海近期突发新冠疫情,公司及所属在威企业自3月9日零时起暂停生产经营活动,员工居家防疫,物流停运。仅有全资子公司威海拓展纤维有限公司在独立厂区内闭环运行、维持部分产线连续生产。

受停产影响的业务涉及通用新材料、复合材料、能源新材料、精密机械四大板块。根据2021年度业绩快报数据(未经审计),此次停产的四大板块2021年度合计实现营业收入占公司总营业收入的51.09%,占据半壁江山。

光威复材彼时坦言,停产将对公司2022年一季度经营业绩产生不利影响,具体影响程度视后期疫情发展和防控情况,目前尚无法预计。不过,若按照停产板块营收占总营收的50%,停产时长半个月粗略计算,停产对于营收的影响与一季度业绩预告同比下降约5%大致吻合。

4月12日,光威复材新增3家机构对其2022年度业绩做出预测,6个月内累计共19家机构,预测2022年净利润均值为10.23亿元,较去年同比增长34.96%。每股目标价格最高预测97.50元,最低预测64.44元,平均为85.13元。

不过从二级市场来看,进入2022年以来,光威复材的股价跌跌不休,4月12日盘中股价更是创下近两年来的新低49.70元。

谈及今年的重点任务,光威复材表示,公司在航空、航天等领域高端装备用碳纤维业务仍将是公司收入和利润的主要贡献来源。根据目前已知订单计划,生产任务艰巨,下阶段将开展相应提产工作,全力保证订单按时交付,满足顾客需求。

界面新闻注意到,为进一步对冲疫情影响,纾解企业复工复产压力,威海市近日发布《应对疫情影响助力市场主体恢复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第二批)》,明确从缓解企业用工压力、畅通交通运输物流、缓解企业资金占压问题、降低进口非冷链货物防疫成本、强化生产生活保障等五个方面入手,制定了16条具体措施。

措施中包括,对于生产经营正常、受疫情影响遇到临时性资金周转困难的企业,零费用、零门槛办理无还本续贷; 全面畅通市域内交通物流,不得“层层加码”、升级防控措施等。




碳纤维国内上市公司龙头有哪些

2021年的市场属于碳中和。从光伏到第三代半导体,凡是沾边的行业估值都已起飞。

但事实上,碳中和领域还有一个细分行业被大部分人所遗忘,那就是碳纤维。碳纤维作为高强度轻型材料,在碳中和多个领域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具有极大增长空间。

风光氢拉动,航空需求在底部

碳纤维的应用体现在细微处。根据赛奥碳纤维发布的研究报告,2020年全球碳纤维市场规模为26.15亿美元,在下游应用中,航空航天占比最高,达到37.7%。在风电、光伏和氢能源这三大碳中和主战场,碳纤维的应用分别对应风电叶片、碳碳复材和压力容器。

风电叶片是复合材料制成的薄壳结构,复合材料叶片最初采用的是玻璃纤维和不饱和树脂体系,这也是目前大部分叶片仍在采用的材料。随着人们对风电发电效率的追求,风电叶片尺寸越做越大,对材料强度的要求与日俱增。在此背景下,碳纤维开始崭露头角。碳纤维主要用于叶片主梁或分段叶片链接区域,承担主要载荷。

《风电北京宣言》为风电发展提出明确目标,“十四五规划”保证年均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以上,2025年后,年均新增装机容量应不低于6000万千瓦。根据长江证券测算,目前陆上风电和海上风电碳纤维渗透率分别为10%和30%,风电碳纤维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20亿元增至2030年的129亿元。

在光伏领域,碳复合材料是以碳纤维为增强项的碳基复合材料,是目前少数可以在2000℃以上保持高力学性能的材料。光伏行业的单晶拉制炉和多晶铸锭炉热成系统部件材料原先使用等静压石墨,但随着炉体尺寸快速扩大,石墨已经不能适应大热场的使用要求。最近10年,碳基复合材料渗透率快速提升。

伴随着光伏行业增长,中国碳纤维在光伏的市场规模将从2020年的6亿元预计增长至2030年的23亿元。

储氢领域也有碳纤维的身影。高压储氢瓶是车用储氢的主流方式,车用高压氢气瓶以铝合金或塑料作为内胆,外层则用碳纤维进行包覆,以提升氢气瓶的结构强度并尽可能减轻整体重量。根据中国氢能联盟预测,我国至2025年燃料电池车销量将达到5万辆/年,到2050年将达到520万辆/年。

中国车用氢气瓶碳纤维在2020年市场规模仅有1亿元,到2030年市场规模将超越风电,增长至189亿元。也就是说,未来10年,车用氢气瓶将成为碳纤维市场增长的最大来源。

与此同时,碳纤维目前最大的应用市场航空航天业仍处于低谷之中。受新冠疫情影响,飞机订单大量减少,直接导致对航空复材需求大幅度降低。为波音公司提供碳纤维的赫氏公司(HXL.N)2020年和2021年前三季度营收分别下滑了36.22%和20.07%。未来一旦全球新冠疫情得到控制,民用航空业复苏将给全球碳纤维市场释放一定的弹性。

根据长江证券测算,中国碳纤维市场将从2020年的63亿元增长至2025年的164亿元,到2030年将进一步增长至433亿元。

大丝束崛起

2020年中国碳纤维总需求为48851吨,同比增长了29%。其中,进口量占总需求的62%,与芯片行业类似,碳纤维国产化也具有较大空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为18500吨,同比增长54.2%,连续3年有超过30%的高速增长。按此趋势发展,到2023年国产碳纤维供应量有望超过进口。

碳纤维按纤维数量不同可分为小丝束和大丝束:一般将丝束数量小于24K的碳纤维称为小丝束(1K代表一束碳纤维中有1000根丝),24K以上的为大丝束。

大丝束的崛起毫无疑问将成为碳纤维市场最大变数。现阶段,大丝束性能虽然在高端航空航天领域尚不能和小丝束媲美,但由于其较高的生产效率,在中低端市场具有显著成本优势。比如德国西格里生产的拉伸强度4000MPa、拉伸模量为240MPa的50K大丝束碳纤维,其单价不到日本东丽生产的类似性能小丝束碳纤维的三分之一。

在中国,大丝束产品的市场份额也在持续提升,从2019年的42.2%提升到2020年的45.2%。未来,随着大丝束工艺日趋成熟,越来越多原先使用小丝束的场景可能会被大丝束所替代,甚至开拓出汽车结构件等增量市场。

值得注意的是,大丝束和小丝束之间技术差异性极大,无论从小丝束切入大丝束还是大丝束切入小丝束都有很大难度,从海外经验看,全球小丝束碳纤维龙头日本东丽也是通过并购美国卓尔泰克才进入大丝束碳纤维的市场。

按照对于技术掌握的程度,碳纤维企业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只掌握了小丝束技术的企业,高端航天航空市场保证了其较厚利润,但其中低端市场正面临大丝束的不断侵蚀;第二类是只掌握了大丝束技术的企业,由于下游用户对价格较为敏感,在规模效应不足时,利润相对较薄;第三类是同时掌握了大丝束和小丝束技术的企业,既有高毛利率的小丝束产品保证利润,也有大丝束产品应对低价竞争。

从国内情况看,第一类企业包括中简科技(300777.SZ)、中复神鹰和恒神股份。其中,中复神鹰已经申请科创板上市,恒神股份是新三板挂牌企业;第二类企业包括上海石化(600688.SH)、中国化工旗下的蓝星集团;第三类企业包括光威复材(300699.SZ)和吉林化纤集团,吉林化纤集团旗下包括北交所挂牌公司吉林碳谷和吉林化纤(000420.SZ)(以下简称“吉林化纤”),其中吉林碳谷只具备碳纤维原丝的生产能力,而原丝还需经过碳化才能形成碳纤维成品,碳化环节则掌握在吉林化纤手中。

产能爆发前夜

目前,国内碳纤维行业正处于产能爆发前夜。

中简科技现有小丝束产能400吨/年,公司拟定增新建产能1500吨/年,该项目还需通过证监会批复。

光威复材现有小丝束产能1855吨/年, 在建产能有小丝束产能2000吨/年,预计2021年投产,内蒙古大丝束规划产能10000吨/年,一期在建产能4000吨/年,预计2022年投产。

上海石化现有大丝束产能为1500吨/年,在建产能有1.2万吨/年的48K大丝束项目,该项目总投资达35亿元,预计到2024年全部建成投产。

吉林碳谷现有碳纤维大小丝束原丝产能合计5万吨,2021年底前吉林碳谷将再投产两条生产线,使原丝产能达到6万吨。2021年4月,吉林碳谷启动了15万吨大丝束原丝项目,该项目将新建12条大丝束原丝生产线,分三期建设,一期4条生产线预计2022年投产,2025年可全部建成投产,建成后吉林碳谷将成为全球最大的大丝束碳纤维生产企业。

吉林化纤目前持有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49%的股权,吉林宝旌主要从事25K~50K大丝束、低成本碳纤维的研发、生产、销售,当前具备年产8000吨碳纤维能力,计划在2025年底前形成年产12000吨碳纤维产能。同时,吉林化纤全资子公司吉林凯美克化工有限公司还有600吨碳纤维在建产能。

各家上市公司未来产能和当前产能相比,上海石化碳纤维扩产力度最大,新增产能将是现有产能的8倍。结合投产日期看,短期爆发力度最强的是光威复材,考虑到大丝束价格仅有小丝束的三分之一,将大丝束产能按3比1折算成小丝束产能,新产能投产后将是当前产能的2.5倍左右。同时,光威复材也是现有上市公司中在风电碳纤维领域积累最为深厚的企业,公司2020年第二大和第三大客户分别是迪皮埃风电叶片有限公司和维斯塔斯风力技术公司,将受益于未来几年风电市场的爆发。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石化和吉林化纤并不是纯粹的碳纤维企业。上海石化目前碳纤维收入不足整体收入的1%,碳纤维对于市值的增益短期还不能显现,长期看,上海石化作为中国石化在纤维领域的上市平台,产能仍有较大的想象空间,1.2万吨应该只是起点。吉林化纤子公司吉林宝旌炭材料有限公司2020年营收和净利润分别为5.3亿元和5678.6万元,收入相当于吉林化纤的20%,如果未来扩产超出规划速度,将会给公司业绩带来一定弹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国内三大碳纤维龙头上市公司、中国激光公司排名相关的财经新闻请继续关注本站,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