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是说粮价如何飞涨的,比如一石粟涨到“三十万钱”或“五十万钱”,或者说买一个怎样的官职需要花多少钱,如曹操的父亲曹嵩买了一个太尉,花了“一亿钱”。
1、至于汇率,在三国时期,魏蜀吴三国货币堆积如山,人们也改成以粮和布帛交易。铁制钱币甚至用来加高堤坝。没有了实际存在价值。也没有什么方法可以计算汇率了。
2、楚:1筲 =5升。三晋:1斛 = 10斗, 1斗 = 10升”这样一看,也就一目了然了。
3、在当时,换算的比例主要与粮价,货币的纯净程度有关。例如在平时,秦币可以兑换一个齐币。后来秦国为了应对危机,就在秦币中掺杂了许多杂质,使得三个秦币只能兑换两个齐币。不仅如此,各国之间货币的价值还和粮价息息相关。
1、曹魏五铢直径常20毫米左右,五字靠外廓,两角不全,铢字的金字旁多为半个。 与魏相比,吴、蜀的钱币铸造则非常复杂,且多为大钱。蜀国铸造的钱币有:直百、直百五铢、犍为五铢等。
2、时期并不以银两为货币。当时货币情况十分混乱,金属货币信用程度不高。蜀国通行货币一般是“直百五铢”,所谓“直百五铢”并不是说一枚钱顶一百铢,而是顶五百铢。三国时期更多的是采用实物交换。
3、三国时期的曹魏实行的实物货币政策,魏明帝时恢复铸行五铢钱,形制与东汉时期五铢相似。蜀汉和东吴多实行大钱。属币主要有:直百五铢、直百等。吴币主要有:大泉五百、大泉当千、大泉二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