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几个封闭式基金管理人的资料
基金久嘉(184722)
陈硕 本基金基金经理2009年05月08日-5年特许金融分析师(CFA),南开大学生物化学学士、美国乔治敦大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硕士、美国马里兰大学应用计算机硕士、宾西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工商管理硕士.具有5年证券从业经历.曾就职于美国巴克莱资本公司,从事全球公司债券及衍生物交易管理,历任经理、副董事.2008年进入长城基金管理有限公司,曾任国际业务部高级研究员,从事宏观策略、行业及上市公司研究工作.自2009年5月至今任"久嘉证券投资基金"基金经理.
基金泰和(500002)
忻怡 本基金基金经理,2009年1月16日-7年曾任职于上海银行、渣打银行上海分行,曾任国泰君安证券香港公司研究员、博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员,2006年9月加盟嘉实基金,曾任嘉实稳健混合基金经理.硕士研究生,CFA,具有基金从业资格,中国国籍
基金开元(184668)
汪澄.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公司投资部副总监.2006年3月16日.-.10年.注册金融分析师(CFA),工商管理硕士,具有基金从业资格.1999年进入南方基金,先后担任研究院、基金经理助理,2002年4月-2006年3月,任隆元基金经理;2005年8月-2006年3月,任金元基金经理;2006年3月至今,任开元基金经理,2008年4月至今,任南方隆元产业主题股票型基金经理.
基金金泰(500001)
唐珂 本基金的基金经理、国泰金鹿保本基金(二期)的基金经理2008-4-3-6硕士研究生,CFA.曾任职于江苏丹化集团、德国远东投资有限公司、中国网络、上海德茂投资.2003年2月加盟国泰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历任高级行业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2008年4月起任基金金泰的基金经理;2008年8月起兼任国泰金鹿保本基金(二期)的基金经理.
国内有有名的基金经理有张坤、刘彦春、朱少醒、陈皓等等。以下为他们的个人经历:
1、张坤
张坤是国内最像巴菲特的人。论地位,张坤是国内最大公募基金公司易方达的头牌,他12年的投资生涯中出道即巅峰。手下的易方达中小盘(110011)从2012年接手以来,基金总回报高达575.71%,复合年化20.7%。虽然名字叫中小盘,但前十大重仓股都是200亿以上的大市值公司。
他投资偏爱持久、稳定的公司,他的基金业绩稳健,换手率极低,持续超越指数。他的基金在wind和晨星等基金评价网站上均是最高的5星。
2、刘彦春
刘彦春是景顺的牌面之一,管理着公司最热门的几只基金。投资以稳为主,择股能力强。他是为数不多,从2015年千股跌停开始接手基金,还能保持5年年化近30%的人。他表示,以不变应万变,坚持独立思考才能做好投资。另外,刘彦春十分喜欢打新股。
3、朱少醒
朱少醒的大名,可谓是如雷贯耳,公募基金届最坚挺、最专一的大神。长期业绩优秀,不抱团,不惧回撤,真正的十年十倍收益。从业14年零229天时间,历经4轮牛熊,期间不乏2008,2015两次股灾。累计收益1544.74%,年化复合收益率高达20.6%,要知道巴菲特大神也只做到了21%。
4、陈皓
陈皓是易方达的知名长跑健将,在均衡投资的基础上,偏向成长股。2007年加入易方达,手下不少基金运作年限都在5年以上。稳定、长期的运作使得手下大都是5星基金,每年跑赢大盘都是基本操作。
基金经历的工作职责:
1、熟悉国内私募基金环境,精通私募股权基金业务的各个环节;
2、熟悉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技巧和策略以及私募股权基金的融资形式、向及关键因素;
3、掌握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组织形式、治理结构、募集程序及风险防范;
4、负责平台私募基产品业务运作流程及渠道的搭建。
陈守红 格隆汇创始人。毕业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金融学博士,首届新财富最佳研究员,国内首批出海投资者之一,拥有20多年境内外跨市场投资经验,曾先后就职于国内三大基金公司与香港最大中资保险公司,分别担任研究总监与投资总监,管理资产规模过千亿,对A股、港股、美股等境内外各投资领域,都有丰富的经验积累,以及独到的眼光与见解。
个人履历:
2003-2005 兴业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研究总监
2005-2008 摩根斯坦利华鑫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投资总监
2008-2011 工银瑞信基金管理有限公司 基金经理
2011-2013 大成基金(香港)资产管理有限公司 投资总监
2013-2015 中国太平保险集团有限公司 首席投资官
2015-至今 深圳格隆汇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董事长兼CEO
个人荣誉:
2003年第一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 电力、煤气及水等公用事业组第一名
2017年11月24日,第十五届”新财富最佳分析师颁奖典礼“上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15周年行业典范”荣誉奖项
出版《关于投资 关于家国》《可转换债券投融资——理论与实务》《H股投资指南》等金融投资类专著4部。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等核心投资类报刊上发表宏观、投资类研究文章过百篇,先后受聘为香港《经济日报》、《大公报》、《文汇报》等报刊的专栏作家;二十多年的一线证券投资经验,对金融投资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有较成体系的认识;中国独立第三方投资研究平台"格隆汇"创始人。
汇添富基金的刘江,自称是经历比较“坎坷”的基金经理。
2015年6月18日,刘江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成立,不巧遭遇A股市场大跌,上证综指从5000点一路向下,进入了漫长的调整期。面对260多亿的首募规模,首次担任基金经理的刘江感受了到巨大压力。
最懂你的交友平台,一秒匹配和你最契合的人
广告
最懂你的交友平台,一秒匹配和你最契合的人
五年过去,上证综指在3000点徘徊,刘江管理的那只基金却接近翻倍,截至2020年三季度末实现了95.40%的涨幅(同期基准9.98%,2015/6/18-2020/9/30),从成立初期低迷的市场环境中“逆风翻盘”,为投资者实现了较为可观的长期回报。
“宝剑锋从磨砺出”。这样穿越周期的经历,让刘江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如何从“客户利益第一”的角度来管理基金。近日的一次采访中,刘江坦陈自己多年来关于投资研究的思考。以下先摘录部分“金句”:
每个基金经理都要找到驱动自己的因素,有的人追求排名,有的人追求财富积累,对我来说是不断发现新东西并理解背后的规律,从而完善认知体系。
选股不是一锤子买卖,不是看研报就行,而是长期“路遥知马力”的过程,需要观察核心人物,看他面对风险时的决策,这些都需要时间。
大家看到的基金净值只是树的枝叶,影响它的其实是地下的根。我们做的研究是作用在根上的,研究得越深,根扎得也就越深,枝叶的长势也就越好。
“研究溢出”就是做研究不只研究股票本身,而要研究公司及其背后的行业,研究这个行业背后的时代脉搏。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多年种下的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
与产业界要保持良性互动,在不同公司、不同领域建立起广泛的触点;一旦这样的触点形成产业信息网络,将成为非常强大的行业研究和投资的基石。
所有人都在往一个方向奔跑的时候,逆行的你能否坚持己见?唯有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坚持知行合一,才能在不理性的环境中保持研究的独立性。
我喜欢步步为营,做长期的事情;我希望我投资赚的每笔钱我都清楚知道来源,而不是靠运气。投资的时间不够,本质上都是投机。
做研究要有行业的中观视角,看了一片森林,就知道哪个树将来长得最高。
多年来我始终坚持写投资研究笔记。我每一年看上一年的笔记,都会觉得自己很幼稚,不过这也说明我每年都在进步。
人性本身是喜欢短期刺激的,比如玩游戏;但投资是长期的事情,要学会延迟满足,才能收获长期的快乐。
“百炼成钢”的领悟|一切从长期出发
“经历过震荡周期的基金经理,会比没有这段经历的基金经理更加懂得长期的意义,更加懂得真正的长期布局。”刘江回忆起自己的经历时这样感慨。
2011年,刘江硕士毕业后即加入汇添富,拥有清华大学工学学士与硕士学位、德国亚琛工业大学硕士学位,先后从事汽车、电子、医药行业的研究,打下了扎实的研究功底。
2015年,刘江凭借在研究工作中的突出表现,被提拔为基金经理,迎来了自己管理的第一只基金——汇添富医疗服务混合。当时正处于牛市行情的高点,基金发行当日便受到市场热捧;汇添富出于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考虑,仅发售一天就提前结束募集。
甫任基金经理的刘江还没来得及兴奋,就遭遇了市场的“暴击”。上证综指从5000点之上一路向下,再加上2016年年初的几次“熔断”,上证综指最低下探到2638点。
如此严峻的考验,让刘江经常彻夜难眠。面对低迷的市场和持有人的质疑,应该如何决断?痛定思痛之后,刘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一切从长期出发,基金的所有持仓都必须出于“2-3年之后让基民获得可观回报”这个目的。
做了这个长期持股的决定,便不必再纠结市场短期的涨跌,刘江有了更多的精力去做深入的研究,挖掘真正的好股票。基金季报显示,在2015年底低迷的市场中,刘江重仓持有了几只后续成长为“大牛股”的优质股票,并多年持有。
近年来,A股市场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外资、机构等长期资金占比持续提升,估值体系重塑的背景下,立足基本面来选取高质量股票成为共识。刘江在2015年做出的从长期出发、精选高质量股票的决定得到了验证。包括汇添富医疗服务混合在内,刘江管理的多只基金均取得了亮眼表现。
“三足鼎立”|打造可复制的投资框架
在同事眼中,刘江是一位理性、严谨、具有哲学观和前瞻性的基金经理,凡事都希望找到背后的逻辑并高度提炼,持续完善自己的思维框架。
刘江坦言,在投资中也是如此,“我希望自己建立起一套可复制、可进化、高效率的投资体系,经过多年的磨炼,目前看来已经基本健全。”
具体的投研实践中,刘江始终坚持从三个角度入手,不断强化自己的能力圈与“护城河”。
一是长期坚持“研究溢出”。刘江强调,“虽然我们做的是股票投资,但在做研究时不能只研究股票本身,还要研究公司及其背后的行业,研究这个行业背后的时代脉搏”。所以做研究不但要有行业的中观视角、有全行业视角,还要有全球视角,甚至要有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角。
二是保持与产业界的良性互动。刘江认为,“做研究需要在不同行业、不同公司、不同产业链上建立不同的触点”,通过长时间的深入强化后可以形成自身的“产业信息网络”,“产业信息网络一旦形成,将成为非常强大的行业投资研究基石”。
三是建立容错机制。刘江管理的基金经历了牛熊转换,仍然给投资者带来了较为可观的长期回报,主要原因在于“容错机制”。如果发现选股选错要及时反省止损,即使好公司出现“堕落”的迹象也应及时调整,这些都建立在长期深入研究和持续跟踪的基础上。
“团队制”模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近十年的锤炼、经历多轮市场周期转换,无论医疗、科技等重点行业,还是A股、美股、港股等市场,刘江均已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形成了广阔的投资视野。
刘江认为,多年来的快速成长既得益于自己不断进化的投资框架,更离不开汇添富投研团队的强大支持。
据了解,汇添富基金自成立起就非常强调团队的力量,构建起业内独具特色的“垂直一体化”投研组织架构。这种体系以产品为依托,针对医药、消费、TMT等重点行业均设立了“垂直”管理的团队,加强基金经理和研究员的“投研互促”,并依托QDII产品覆盖海外市场,每年组织海外调研,持续拓展全球视野。
刘江介绍,这种“团队制”的组织模式和投研体系,成为基金经理个人能力的“放大器”和“加速器”,使得基金经理的投研框架能够做到“可复制”并且持续进化。“因此,大家看到我的产品表现不错,这背后其实是一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刘江坦言。
基金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基金管理人管理的其他基金的业绩和其投资人员取得的过往业绩并不预示其未来表现,也不构成本基金业绩表现的保证。基金管理人承诺以诚实信用、勤勉尽职的原则管理和运用基金资产,但不保证基金一定盈利,也不保证最低收益。我国基金运作时间较短,不能反映股市发展的所有阶段。投资人应当仔细阅读《基金合同》、《招募说明书》等法律文件以详细了解产品信息。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