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认为易方达张坤的投资水平能够排到基金经理中的前列,张坤本身也是一个投资风格非常稳健的基金经理。
对于张坤这样的基金经理来说,大家对张坤的评价出现了两极分化的情况。有些人非常看好张坤的投资风格,并且认为张坤是为数不多的优秀基金经理。有些人对张坤的投资情况比较抵触,甚至认为张坤是一个正好赶上风口的基金经理。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张坤个人的投资风格具有非常强的个人特色,张坤也是一个定力非常强的基金经理。
一、我认为张坤的投资水平非常好。
之所以会这样说,主要是因为张坤本身非常信奉价值投资,同时也是一个中长线为主的基金经理。虽然每一个基金经理都号称自己更加看重中长线的趋势,但并不是每一个基金经理都能够顶住舆论压力,能够做到像张坤这样定力的人并不多。
二、张坤是一个更加看重价值投资的基金经理。
对于张坤来说,张坤所打理的基金产品主要是以持有价值投资类的个股为主,张坤个人也非常信奉价值投资。有人曾经把张坤比喻成中国的巴菲特,并且认为张坤是一个非常老道的基金经理。对于众多投资人来说,很多人也确实在张坤的帮助之下赚到了不少钱。
三、我个人非常喜欢张坤的投资风格。
在经过了牛市之后,虽然有些人对张坤的风评有好转坏,但这并不影响多数投资人对张坤的看法。我个人非常喜欢张坤的投资风格,同时也认为张坤是一个能够穿越牛熊的基金经理。 A股市场的基金经理的数量实在是太多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人选择,大家对于张坤的看法也各不相同。对于我个人来说,我认为张坤会更加适合能够耐心持有基金产品的散户投资人。
在《华尔街》纪录片的弹幕里发现了几个宝藏,今天就来分享一下《大空头》这部电影的观后感。
《大空头》是以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中保尔森大肆做空而获利的事迹改编成的电影。这部电影我可算是一帧一帧的学习,有不懂的金融专业术语还百度了解了一下。大概讲的就是华尔街几位眼光独到的投资鬼才在2007年美国信贷风暴前就看穿了泡沫假象,通过做空次贷、操纵CDS(信用违约互换)市场,而大幅获益,成为少数在金融灾难中大量获利的投资枭雄。
首先,对于对冲基金的基金经理迈克尔·巴里我是佩服得五体投地,他当时首次发现房地产繁荣下的华而不实,他开始在各个银行开办CDS,以至于他的上司和银行员工对他的质疑感到匪夷所思,因为在当时所有人看来房地产是不可能破产的,房地产专家们也在反复宣称,房屋价格永远不会在全国范围内下跌,即便下跌,美联储也会通过大幅削减利率来挽救市场。在人人看涨的情形下做空,是需要一定的勇气与智慧的,而这名基金经理就拥有这样的信心。他坚信,这个世界上没有只涨不跌的市场。在分析了大量数据后,他确信投资者远远低估了抵押信贷市场上所存在的风险,他赌这个市场会崩溃。当看见他跟他的上司争辩时,很欣赏他的聪明才智和果敢。打动我的还有他的坚定不移。在市场已经开始隐现风险的时候,所有人都不相信他包括他的基金持有人,他也开始对自己的这个想法产生质疑。可他依旧像个赌徒,但依旧顶住所有压力坚信自己的想法。当然最后他也成为了那个少数人,他管理的两只基金在华尔街的冬天异军突起,截至2007年年底,第一只基金升值590%,第二只基金也升值350%。
作为2016年获得第88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改编剧本奖的电影,除了有丰富的金融知识,还是有许多值得学习的道理。
比如创造一个信用违约互换的贷款违约保险市场,简称CDS,来从中获利,一旦房地产市场崩溃,他就会获得巨额回报。美国作为金融大国,对于金融衍生品的研究可谓是无奇不有。智慧的人不是只是等着发现机会,更重要的是给自己创造机会。发现机会是被动的,创造机会是主动的,这位基金经理就完美的展现了发现机会并创造更大的机会,机会会降临在有准备的人身上。当然,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位现实中的基金经理在2011年遭受了空前的打击,他旗下最大的两只基金Paulson Advantage和Advantage Plus净值分别下跌了36%和52%。当所有人都反对一件事的时候,你还认为是对的吗?高手就取决于此,坚定自己的信念。最后,就算他们失败了,这些投资理念和投资经历也值得去学习研究,至少他们曾经成功过。
除了学习别人的长处,还应该反思一下其中的问题!
剧情中有个很有意思的点,马克·鲍姆一行人去美国郊区调查房地产现状的时候发现有一处租户的房东居然是一条狗,当然房东不可能是狗,但房产是狗主人用狗的名字贷款购买的。在那个宣扬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的时代,所有人都可以贷款买车买房无需任何信用凭证,这也就促进了无序增长产生抵押贷款欺诈。当人们平均薪资不变,但房价飙涨,这些房子就成了负债而非资产。简单理解就是工资越来越买不起房,这就会产生一种供需关系的变化,最后产生泡沫。而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银行无序的放贷,还衍生出房贷担保证券、次贷(高风险信贷)、债券层级等金融产品,导致泡沫越来越大,最后导致2008年的金融危机。
近代每一次的经济危机大多都是资产泡沫和人性狂欢的结果,每一次金融危机前往往都伴随着金融体系的迅速膨胀、金融机构无序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乱象频发。马克思曾说过:没有资本市场,世界上可能至今还没有铁路。虽然每一次的金融危机给全球带来的损失是巨大的,但它可以让人们认识到金融市场发展的漏洞,也有利于促进金融市场的有序发展,为人类发展贡献出特有的力量。
八九年前,美国次贷危机爆发的消息刚一传出,我一时不明所以,次级贷款?好像是远在天际的一个概念。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次贷危机不断发酵,影响到越来越多的领域。一家又一家的金融机构宣布破产,华尔街上五大投行集体消失,美国、日本、欧洲的金融业受到重创。
逐渐的,危害从金融领域渐渐向实体经济蔓延,美国政府出手救市。
次贷危机造成的损失,仅美国就有5万亿美元蒸发,800多万人失业,600多万人无家可归。
次贷危机被称为1933年后最大的经济危机,电影《大而不倒》、《利益风暴》、《监守自盗》都从不同侧面来反映这场金融风暴里的众生相。
但当电影《大空头》出来后,我仍反复看了三遍。更喜欢这个选取的角度,危机前后的人们都在干些什么,在如此之大的金融风暴面前,难道没有一个人提前察觉到吗?
事实证明的确有人先知先觉,看看几个金融机构中的人物在这场风暴中的表现。
建仓、上船
迈克尔.巴里(电影和原型同名)是Scion Captical LLC(赛恩基金公司)的创办人,著名的对冲基金经理和股票投资人。
他在2005年第一个发现了美国房地产市场里的存在的风险,预测2007年房地产市场会崩溃,并抓住机会对此进行投资。
说服银行给他创造一份保险(信用违约掉期产品),当房地产证券下跌时,他会获得巨额回报,但如果不下跌,他的巨额保费就是白交。
他扫荡十多家银行去购买这份保险,客户经理们听了他的要求后,压抑着内心的狂喜,立即成交。
没有人认为房产贷款会违约,房产证券会下跌,白白的收取保费何乐而不为。
他的做法成了一个笑话流传。高盛为此还送给他一张贺卡,祝贺他成为购买此类保险的第一人。
聪明人韦内特(德意志银行的交易员,当时并不得志)无意中听到这个消息,认为的确是个机会,决定从中获利。
于是四处打电话推销这个理念。当违约的房贷达到8%时,整个系统就会崩溃。
拒绝他的人太多了,当假装的错误电话打到马克.鲍姆的基金公司时被马克抓住了重点。
“有人在做空房地产市场”。
于是他约见了韦内特,听取了他的意见,却没有盲从,立即买买买,而是去南方的小镇调研。
泡沫,到处是泡沫。
贷款经纪人想法设法将房贷发给信用评分不合格的人,因为佣金高,能让他开上宝马7系;每月按时收房租的房主却让房贷超过90天逾期不还。
考察结束的路上,马克的基金也立即上船。
两个将基金公司开在车库里的年轻人,无意中得到有人在做空房地产市场的消息。通过分析,他们确定是个机会,于是力邀邻居本.霍克特(退休的银行家)加盟,也加入了这场游戏。
他们的亮点是做了一个非常聪明的决定,对赌等级高的房产证券,保费低,买得起。既然底层的崩溃必定会导致上层的崩溃,买谁都会赢。这一点上,巴里和马克都没有他们出手狠辣。
都上船了,剩下的就是等待,漫长而痛苦的等待。在期望中等,在失望中等,在怀疑中等。等了整整两年。
房产违约率增高了很多,可是证券价格岿然不动。怀疑一直相伴,那是怎样的一种煎熬,一方面希望自己赢,另一方面,他们对赌的是美国的经济崩溃,赌赢了,又是多少人要遭受损失。
等待、出手了结
本和两个年轻的邻居使用的是自己的资本,承担的压力较小,他们没有怀疑自己的判断,只是在焦躁中等待,在船刚要漏水时出手了结,获利。(这个酷酷的、有款有型的首席交易员---本可是由布拉德.皮特饰演的。)
马克的基金不断地承担着来自母公司摩根士坦利的压力,要求他们出售,内部也有分歧,争执。还好,马克是个扛得住的人,坚持己见,是最后一笔出手的大单。
他的悲哀来自于他认清了事情的本质却无能为力,这些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没被的上层发现吗?未必,只是他们不关心而已。因为,最后的最后,会由普通的纳税人为此买单。
从2005年开始到2007年,迈克尔.巴里的基金盈利从买保险时的+18.9%,一路走低,低至-19.8%,07年清仓时出手盈利+489%。
他的历程太痛苦了,投资人的怀疑、嘲笑、威胁、起诉接踵而来,为了保住核心保险部分,不得不动用特权,不允许投资人撤资。
在次贷危机后,巴里关闭了基金。为了能取胜的交易,他觉得失去太多生命当中原本美好的东西。
他敬仰的导师也是他的投资人只通过律师同他讲话。他应该也对人性深深地失望吧,为什么就不能多信任他一些,在曲折的历程中多一些承担。
事实证明,他的判断完全正确。
不要说我慧眼如炬
我不过像那移山的愚公
将每一条数据阅读
不要说什么郎心似铁
华丽数据下包裹的事实
在你我面前同样矗立
利益的驱使
让多少人偏爱华丽
而我看见真实
不要只看到硝烟迭起后的胜利
从出手到清仓时的等待
四面压力带着海啸般的力量
几乎将我碾碎
质问 怀疑 嘲讽 威胁
我只有执起坚定的利剑抵挡
我只是从数据中寻找机会
无意揭开体系的黑暗
与现实相悖的预见
带不来支持理解和交口称赞
在崩溃的金融瓦砾下
提着满桶金的我
行走在崩溃的边缘 身心俱疲
这不是我要看到的世界
上层人物的贪婪
却由升斗小民买单
我第一个做空次贷债券
却一不小心载入史册
------仅以此篇致敬迈克尔.巴里博士,那个在次贷危机来临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基金经理
没有直升不降的市场,股票如此,房地产亦如此。
风险之所以能转为危险,因为她披着华丽的外衣,带着妩媚的笑容,在我们身边陪伴着,陪你一起欢笑,享受着轻易获得的高额利润,享受着仿佛源源不断的饕鬄盛宴,在你心神最放松时,给你致命一击。
经济领域的风险如此,大自然的风险亦如此。
美国五大投行的最后结局:
雷曼兄弟(美国第四大投行)破产倒闭,
贝尔斯登(美国第五大投行)濒临破产时,由美联储斡旋被摩根大通收购
美林(美国第三大投行)被美洲银行收购
前两大投行高盛和摩根斯坦利转为银行控股公司。
美国最大的保险公司AIG出现严重亏损,最后被美联储注资并实行国有化。
危险就在眼前,而人们常常选择视而不见
周六、周日两日连续反复看了三遍半《大空头》,这是以2008金融风暴,金融危机为背景的写实电影,第一遍没看懂;又看第二遍,略懂;再看第三遍,有一点懂;接着看第四遍,跳着看。从头到尾不看影评,不找资料,按着电影呈现多少,自己找里面的内容,自己理解,自己阅读。文末有 戴老板——饭统戴老板的文章 《大空头》:史上最伟大的交易。戴老板的文章更加详细和数据更多,对应上周的作业,再一次说明业余与专业的区别。我们学习中的对标非常重要,明白自己的位置,摆正自己的位置也非常重要。
不管别人的文章怎么好,那是别人的作品,别人的思考和书写的成果。我们自己的再怎么菜鸟,这依然是我们自己的思考。
ONE、摘录一下《大空头》经典台词:
一、现实中存在着一个奇怪但却千真万确的现象:你越接近市场,你越难发现他的愚蠢。
二、赌博和投资之间的那条线是人为的,而且非常细。最稳健的投资也有着一定的赌博性质,而最胆大妄为的投机也具有明显的投资特点。或许“投资”的最好定义是“赔率对你有利的赌博”。
三、整个世界都在虚假狂欢,少数的局外人和怪才却独具慧眼。
四、金融危机的原因非常简单——双方都贪婪,投资人的贪婪和银行家的贪婪。在华尔街贪婪是应该的——几乎可以算是一种义务。
五、人们总希望有权威来告诉他们如何来选择价值,但他们这样选只是因为这些人看起来很权威,说的是他们想听的话而已。
TWO、所有的金融危机,都包括这样一些必要的要素:第一,是有一群有钱同时智力又不够的人要不劳而获;第二,有几个绝顶的聪明人,可以设计出只有他们自己能够理解和控制的金融工具和交易方式;第三,是有一些胆子大的人,甚至是疯子在利用这些聪明人操控市场;第四,高高在上的监管者不了解市场里面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些要素从最开始的南海泡沫,到1929年的大危机,再到2007年的金融危机,其实,本质上都是一样,没有变化。
THREE、剧中众生相。空头一号:蝙蝠侠 MICHAEL BURRY基金经理,发现机会,狂喜,不休不眠地研究大数据、档案资料,用最笨拙的办法去下苦功夫,深度思考,独挡权纲,被投资人质疑和同僚的不理解,展现的是怪才的世界,最后获取成功。大汗淋漓的击鼓发泄,抵御内心的各种情绪。想起来一句话:当没人相信你的时候,请相信你自己。空头二号:德意志银行交易员,帅哥 JARED VANNETT,团队一起创造了350亿CDS(CREDIT DEAULT SWAP 信用违约互换);CDS 按当时的做法,这四拨人已经参与的获利和风险是,CDS 错了赔8%,对了赚1200%。但是这是1 VS ALL 的局面,你的对手是银行、金融机构、政府以及民众。再三看完这片子,别说国人怎么疯狂之类的话,人性如此。最后JARED 赢取的$4700万的佣金,也有些独白,忘了。空头三号,小型私募掌门人 MARK BAUM,有精神洁癖的中年男人,回忆和愤怒是他的整场戏的占了极大的比重,他听完了JARED的销售有谁之后,带队去做楼市的实地调研,发现了“狗”房东和脱衣舞娘拥有五套房产,远超出她的收入覆盖的贷款额。后世某些银行的空气贷之类,以及学贷等,也在调研中讲述,感觉这部片子还是教科书,咱们的臭名昭著的校园裸贷莫非受此启发? MARK BAUM 调研完毕后带队去各大银行、各大金融机构倾囊扫货。明明看到违约不断上升依然泡沫不破,去标普对峙墨镜姐的时候,这一段真精彩,可以文笔有限,无法描述双方的小表情真心可惜。但是这片子就这样堂而皇之上影,确实这点是美国的不凡之处。当他们获利时候,在大厦倾倒之前的所谓悲天悯人,个人颇为不齿,应了那一句话:又。。。。。。 又。。。。。。 当倾囊买入时候,注定是要卖出的。所谓的挣扎,旁观者言:喜感。空头四号:JAMIE MAI CHARLIE LEDLEY 和 BEN HOCKETT(BRAD PITT主演)这一组是解读是年轻真好~
《大空头》由同名小说改编拍摄,里面有原型,里面阐述了概率和赔率,即“确定性”跟“收益比”,而操作模式是:假设→论证→筹资→下注→等待→收割。 《大空头》是2014上映,今天看依然不觉落后。整部片子是叙事方式展开,画面呈现99%是混乱的,闹哄哄的。从如实的角度看待,确实有还原的感觉,尤其十年后的今天看。我们能吸取什么呢?视乎没有什么,人性没有改变。千年如此。所有的反省,不妨读一读剧中的台词。
大空头里面的这几家基金公司运作的方法如下:
1、投资决策委员会,是制定整体投资战略。
2、研究的部门,会根据研究机构的报告和成果进行备选股票库,针对要投资的股票进行跟踪研究调研工作,并给基金经理提供决策上的支持。这两个大脑部门基本左右了基金经理投资的方向、框架、战略,而且互相支撑、协作进行了投资的重大决策。
星期五言: 本人也曾是狂热经济学粉儿。从供给需求曲线到恩格尔系数,从亚当斯密到凯恩斯,从摩根史坦利到格林斯潘...无所不究。说实话,那时哪知道这些东西跟生存的关系。事到如今,即便干的事情离经济学甚远,那些理性、量化、宏观的思维模式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自己的行为方式。可问题是,当下谁还去钻那些数据的意义!我们无需深究什么私募基金、期货、P2P,保险、股票、房地产……没错,所有这些理财产品都被“专家”们用天花乱坠的经济学术语包装成礼盒卖给大众,用电影《大空头》的说就是:没人在乎纸盒里包的是什么东西了,即便是“屎”!
而《大空头》让人意外的是:它把一堆让大众头疼的专业术语如次级贷、信用违约互换(CDS)、信用评级体系等用最简单而粗暴的方式向观众普及开来。简单粗暴到何种程度,听听摇滚乐,然后数数电影中“Fuck”、“Shit”的次数就知道了!
文:太虚宫
编辑:Mr.Friday
图片:网络
一、意识流的剪辑,用音乐做视觉重音
想必大家都听过那首《波西米亚狂想曲》了吧(同名电影正在中国热映),歌词中时而忏悔自己杀了人,时而蹦出一句意大利语Mama Mia(我的妈呀),时而又高喊Bismillah(真主)。歌曲伴奏风格更是从交响到流行又到重金属……这在音乐上算是歌剧思维,在文学上大概就是意识流了。
可以说,《大空头》的剪辑风格将这种意识流演绎到了极致。来看看那些情节段落处理:
1、当那位基金经理跑到银行要做空房地产,心甘情愿送保费,工作人员笑的合不拢嘴的时候,导演直接串上了流行说唱音乐。不光上音乐,连音乐MV也干脆加了进来,一边笑的合不拢嘴,一边明星扭着屁股,再加上几帧钞票镜头的混搭,角色的思维、情绪、欲望、无知、庸俗一并“流”了出来。
▲ 此段剪辑将MV的元素与蒙太奇结合,精彩至极
2、当电影中的人物在就房贷证券、次级贷、份额这些东西争论不休时,导演考虑到了非专业观众的一脸懵,直接跳到了一位女明星躺在浴缸里洗泡泡浴,一边洗一边给你普及金融知识。当然,跳接之前导演还不忘给你来一秒钟呱呱叫的鸭子。
3、两个创业大学生跑到摩根大通(金融公司)谈合作受挫后,发现了被扔在了地上的招股书从而发现商机时,导演为了表现两人此时的心情以及那种歪打成招的荒诞性,导演直接让一帮年轻人穿上睡衣,抱着吉他唱NIRVANA的“Lithium”。好家伙,一些不相干的镜头和人物剪辑成像MV一样的段落,把金融市场那种又爽、又滑稽、又歇斯底里的效果呈现开来。
这便是意识流式的剪辑,这种剪辑在此片中比比皆是,在该片导演拿下今年奥斯卡大奖提名的《副总统》里也比比也是,当然,这在大卫·芬奇、拉斯·冯·提尔的电影中更是家常便饭般的处理方式。
这种方式不仅在流畅性上提高电影的节奏感,也在情节、情绪以及思想表达上起到了一种视觉重音的作用,只不过这种重音是纯视觉听觉化的,而不是生搬硬套的台词叙述罢了。
二、摇滚痞与流行假的对比反差
《大空头》里的主角有四个(准确说是四组),他们分别是两个基金公司经理,一个银行职员,一对大学生创业者。
▲ 好家伙,大部分电影发行商为了宣传目的,愣是在海报上把人家两个大学生主角给替换成了客串的布拉德·皮特!
看过电影的人都知道,这四组角色是在美国金融危机来临前唯一做到正确预判的人,也是唯一敢做空整个美国经济的人。与他们对立的是成千上亿的随大流者。
那么这几个人跟其他人有什么不同呢,换句话说电影是怎样表现出这个差异的?
▼ 来看电影中的几个主人公:
1、「对冲基金经理麦克·贝瑞」
这哥们说是经理,可一天到晚在办公室穿着一件破汗衫、光着脚、听着重金属(准确说是前卫金属);不会交流、不懂“讽刺”,不会开玩笑;说话直接,不会装(听听那话:在数字上,我的确比格林斯潘更在行)。好家伙,这哥们要玩摇滚我一点不怀疑,可顾他理财,谁敢!
2、 「摩根史坦利旗下的基金经理马克」
这位屈尊摩根史坦利旗下的基金经理就更极致了,从小就被老师质疑成绩高的动机: 他要找出圣经福音书中的矛盾之处! 开篇我我们提到“Fuck”在这部电影中的数量,没错,那一半就是这位经理喊出来的。难怪他跟其他那些穿西服扎领带的文明人合不来!
3、「两个创业大学生」
这两个创业大学生说白了就是两个靠小聪明和投机倒把赚了钱的屌丝青年,当然,他们相对于那些富豪还是乞丐罢了,他们也一直在试图搭上上流富豪这条船。
然而,两个年轻人到底和其他屌丝有什么不一样呢?
这点很关键,他们选择投资的理论依据是建立在逻辑分析与试验调查基础之上的,而不是随大流投资。
这点其实也有点像玩摇滚的人的心理,不入主流。(当然,这种选择是主动被动的另当别论,更何况现在摇滚在中国不也成了主流了吗?)
4、「银行职员」
这位德意志银行职员一边拿着单位的工资,一边又在利用公司的漏洞与破绽赚外快。
在他的价值观体系里只认两件事:钱、事实。
那么是什么能让这种人能在风暴来临之前成为获益者呢,我认为有两点:一是他科学观追求事实的个性,另一个是他得利即止,只求自己赢得那份,不贪大财。
这够“摇滚”的吧,这让我想起当年魔岩三杰那个何勇在打版权官司时说的话:我就是想名利双收!够直白吧!
四、朋克式的表达与说唱式的Battle
我心目中的“朋克(Punk)”应该具备这样几个特点:(在不影响将意思表达清楚的前提下)能仨和弦弹出来的决不用五个和弦;能一个调下来的决不像韩红那样又抖又颤的;能一拳或一个“操”字表达出的情绪决不玩儿长篇文字游戏...
那种黑人式的说唱Battle(斗嘴)跟辩论会略有不同,后者是靠论点、论据致胜,前者却是靠气场以及纯粹的现场应变能力。
没错,我认为《大空头》具备了这种朋克与说唱思维,换句话说,它把那些复杂的金融术语以及搞金融的人用最简单的修辞方式呈现了出来。
▼ 我们来看:
当马克的基金团队发现房地产可能存在泡沫时,导演没有把戏份着重在寻找泡沫、解释泡沫上,而是直接把调查的人和被调查的人拉到台面上对峙——
他们要找房产销售方,导演就直接让他们跑到销售商办公室跟销售经理对话;
他们要了解买房贷的人,干脆倒要就直接让麦克蹲在钢管旁跟脱衣舞娘对话;
他们要调查证券机构干脆就直接进了“标准普尔评级机构”的办公室,和负责人面对面……
可以说,电影情节中几乎一提到什么人,导演立马就让矛盾双方对桌而坐,直捣黄龙。没有任何多余的铺垫,也没有什么拐弯抹角。这种处理方式贯穿电影始终,从开头基金经理麦克与东家的对峙,到末端马克与金融大亨的对峙无所不在。
情节上如此,视觉处理上也如此:马克跟那个CDO经理谈完后,导演让几组人出门直接上出租、上豪华加长车,视觉对比简单、直接、粗暴!
因此,整部电影节奏又快又清晰又直接,这不是朋克是什么!
五、《大空头》里关于“赌”的境界
如果我们仅仅从娱乐价值与大众口味的角度看,估计《大空头》所带来的视觉与情节刺激远远比不上赌神、赌侠、赌圣、食神那类港台片,可问题是,那类港台赌片除了这些还剩下些什么呢!
我们还是回头来看《大空头》里的四组人物,要知道,这些人从市场预判和投资方向的角度算是胜利者,但创作者却没有利用他们这种胜利去满足观众对暴富刺激的需求(像《煎饼侠》、《西虹市首富》之类)。相反,四组人中的三组人,从投资之初,电影就已经把他们的价值观放在一个批判的角度了。
▼ 因此,我们才会看到以下戏份:
马克团队与标准普尔评级机构负责人对峙时,对方发出了这样的质疑:
我倒奇怪你们来找我的动机是什么,是不是评级变了对你们有好处啊,信用违约互换(CDO)你们买了多少,你俩还装什么好人!
两个大学生在确认房地产就是泡沫,买空房地产稳赚的时候兴奋地跳起了舞,此时那个帮助他们交易的人却气愤地制止了他俩:
“你俩在赌美国经济崩溃,这意味着,如果我们赌对了,人们会无家可归,大批人会失业,失去退休存款,没了养老金……失业率上升1%,死亡人数会增加四万人,明白吗!”。
于是便又有了之后两人去报社试图揭露房地产骗局的戏份。不止于此,在结尾,也就是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电影创作者还不忘让两个赚了钱的年轻人走进那些倒闭的公司里转了一圈,从而唤醒观者的社会责任心。
那个在银行上班拿钱,私下又在靠揭露银行赚外快的人就更不用说了,他自己就反复在剧中强调“我不是什么好东西!我只是个赚灾难钱的投机分子”。
电影结尾不忘交代四组人后来的境况:被审问、改行、隐居默默无闻搞环保维权……
如此,电影没有了唱高调的大团圆式结局,非但不会给观众带来赌侠暴富、团员梦式的娱乐效果,反而给观众植入了一种对市场经济的悲观主义心态;对政府、体制、专业机构的怀疑心态;以及对普通老百姓的负罪感与责任心……
纵观这部《大空头》,在商业可看性上,它用巧妙的黑色幽默式的人物结构以及矛盾冲突架构了整部电影,用酣畅淋漓而简单粗暴的摇滚风叙述了整个故事,具有极强的视听美感;
而这种节奏与蒙太奇的处理在电影艺术上本身又是一种创新,毋庸置疑,它开创了经济政治类电影的全新叙述方式;
在电影的社会价值上,一位导演、编剧、作家能把金融市场的内部交易挖掘的如此之深、如此之专业(细节甚至达到了律师的水准),这本身就是一种社会责任心的极致体现,也体现出了人家电影创作者的职业素养以及所站的高度。
而我们呢,别说电影了,至少本人所听过的宏观经济学以及金融营销类课程里没有哪个老师把金融证券跟百姓的幸福联系过,这倒真响应了经济学“理性”的原则!
最后用《大空头》里马克的一段话来结束我们这篇文章吧:
“并不是说欺诈不道德,也不是说欺诈很邪恶,而是说,在过去的一万五千年历史中,欺诈与浅视根本就没成功过,难道我们都忘记了吗……
看着这些愚蠢的华尔街人士大错特错,我只知道最后是普通百姓来承担这些痛苦,兴亡总是百姓遭殃……”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