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
对于目前的文化产业现状,我们需要建立健全的文化融资体系,通过政府的积极引导,然后推行金融和文化产业的对接。可以建立文化金融业务的补偿制度,政府可以安排专项基金,如果有符合条件的文化产业贷款可以按照一定的比例给予一些补助,然后是充分发挥政府文化产业的引导基金的作用,带动社会资本,更好的帮助战略性、带动性强的文化产业项目[4]。当然除此之外,建立完善的文化融资担保体系也是很有必要的,文化企业科技借助政府的力量,建立针对文化融资担保的再担保机构,对担保代偿给一些补偿。
2、创新和文化产业特征相适合的金融产品
对于文化企业的资产结构轻、投资风险大等特点,创新和文化产业相匹配的金融产品和工具,鼓励支持大型金融机构,设立不同类型的文化产业投资基金,为各阶段的文化业态提供相应的支持;积极探索和创新经过评估的专利权、著作权等为担保信物的授信模式,推动文化产业项目的资产证券化,尝试推出高收益债,然后拓宽多元化的融资方式。
3、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
由于文化企业竞争力差,产业链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着文化产业和金融相对接的问题,着重培养文化产业融资主体。一是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开展跨行业的兼并重组,形成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企业,一步步完善文化产业链。二是鼓励文化产业链形成集聚文化产业上下的文化投资公司,促进文化与旅游之间的联系发展,有效延伸文化产业链。三是放宽文化产业的准入要求,让一些包括外资在内的各类社会资本投资政策允许的文化方面,鼓励他们投资运营高科技含量的文化产业项目。
总结:
文化产业和金融界的合作发展需要时间,只有经过长期的摸索和磨合,两者才能找到合适的发展策略。在通过政府、金融机构和金融服务机构以及文化产业一起努力完善健全文化产业融资体系的同时,也要领导群众培养良好的健康的文化消费习惯。让广泛的人民群众享有免费或者优惠的基本文化服务。
金融服务业是指从事金融服务业有关的金融中介机构,是金融体系的一部分,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等行业,与此相应,金融中介机构也包括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等。
特征:
1、金融服务业的实物资本投入较少,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物理单位来度量金融服务的数量,这也就无法准确定义其价格,从而也无法编制准确的价格指数和数量指数,因此金融服务业的产出也就难以确定和计量。
2、传统金融服务业的功能是资金融通的中介,而现代金融服务业则具有越来越多的与信息生产、传递和使用相关的功能,特别是由于经济活动日益“金融化”,所以,金融信息越来越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资源之一。
3、金融服务业传统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随着金融活动的日趋复杂化和信息化,金融服务业逐渐变成了知识密集和人力资本密集的产业,人力资本的密集度和信息资源的多寡在现代金融服务业中已经成为决定金融企业创造价值的能力以及金融企业生存和发展前景的重要因素。
更多关于金融服务业有哪些,进入:查看更多内容
金融服务业:银行业、证券业、信托业、保险业、基金业、典当行业等。银行业包括商业银行、中国人民银行、政策性银行、信用社、城市合作银行等。保险业包括保险公司、保险中介公司等。
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农村商业银行、外资商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
政策性银行:国家政策性银行、地方政策性银行等。国家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
非银行金融服务业:保险公司、证券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融资租赁公司、基金管理公司、信用合作社、邮政储蓄机构。金融监管机构: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保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
历史上的金融服务业:泉府、典当、钱庄、票号。现代金融服务业的产生和发展,是货币发展和信用发展不断融合、不断深化的过程。
2019年,我国金融服务业包括银行业、证券业、保险业、信托业。
投资经济属于虚拟经济 ,虚拟经济的总量不能大于实体经济的,因为社会最终的发展还是靠实体经济 ,虚拟经济只是一个补充 。
1、金融中介服务是指从事金融活动及为金融活动提供相关服务的各类金融机构。金融中介一般由银行金融中介及非银行金融中介构成,具体包括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以及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等中介机构。
2、直接金融服务是资金盈余部门与资金短缺部门分别作为最后贷款者和最后借款者直接协商借贷,或者由资金盈余部门直接购入资金短缺部门的有价证券而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比如,公司发行债券、股票的融资方式为直接金融。
3、间接金融服务是资金盈余部门与资金短缺部门之间通过金融中介机构间接实现资金融通的金融行为。比如,公司通过向银行这个金融中介机构取得借款。
地理位置与文化联系是国际直接投资的催化剂和黏合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际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及投资的效果。
80年代,广东外资的大量注入,首先是同广东优越的地理区位,尤其是与毗邻港澳和靠近台湾密切相关的。广东的区位优势最主要表现在直接毗邻香港、***两个国际性自由港,特别是毗邻香港这个国际金融贸易中心,粤港澳的直接相连有利于互相取长补短、相互推动和促进经贸合作与技术交流。同时,广东邻近台湾与东南亚等世界经济发展的“热点”地区,也容易受到经济先进地区的传导和辐射,产生传递效应。港澳台与广东不仅地域上相邻,而且香港与广东语言相通,不少投资者与当地有着血缘、亲缘、地缘等一系列社会关系。这种社会资本成为海外华人进入广东的一个工具,可以大大降低交易成本和回避市场风险。大量海外华人资本尤其是香港、***和台湾的资本在80年代占到中国直接投资的约2/3,这在相当的程度上是基于华人社会网络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商业联盟体系。
独特的区位优势、融汇中西的海派文化也是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的潜在因素。从区位因素来看,对外,上海位于太平洋西岸的中部,处于太平洋经济辐射的中心,是连接东亚、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经济的枢纽。对内,上海位于中国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与黄金水道的交汇点。同时在文化环境上,上海是中国最早向世界开放的城市,具有悠久的对外开放历史。对于上海来说,上海自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以来作为一个金融、贸易和产业中心,深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如果说,中国与西方商业文化(规则)最接近者,则非上海莫属。正是这种融汇中西文化的人文环境,使上海成为联系海内外客商的纽带,在上海吸引外资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潜在影响力,发挥着特殊作用。
根据我们以上的分析,80年代广东成为中国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主要依据的是其独特的地缘、亲缘优势、先行一步的优惠政策及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该时期外商在广东的工业投资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中小制造业,以纺织、制衣、玩具、小电器等为主。对这些产业,灵活的、非正式的社会关系网络的作用十分突出,且并不需要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和加工业基础相配套。90年代以来,在全球化、知识经济浪潮的影响下,区域竞争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改革开放在全国的推进,使得曾在开放初期在广东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地缘、亲缘优势逐渐下降;WTO的加入和中国全方位开放格局的逐渐形成,使地区性的优惠政策也逐渐地丧失效力;而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在新经济的浪潮之下,也不再是竞争的主要优势。广东虽然在某些方面仍然具有其优势,一定程度上仍在吸引外资,但相对于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带,竞争力已大大下降。而此时上海依托中国广阔市场和完善的投资环境成为了众多企业青睐的宝地。影响跨国公司投资上海决策的最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市场因素。跨国公司投资上海主要是基于上海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先导作用和对全国的辐射能力,希望通过对上海的投资达到立足上海、俯瞰全国的效果。二是集聚效应。上海工业基础好,基础设施完备,金融市场发达,人才聚集,信息集散、对跨国公司的发展十分有利。另外,从跨国公司的自身成长发展的角度来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发展战略也是影响其区位行为动机的主要原因之一。*跨国公司在上海的投资行为如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投资上海浦东新区和德国大众汽车公司投资上海安亭等都是出于维护公司的全球的战略利益的需要。外商对上海的产业投资主要有两个特征:一是大型的跨国公司集聚,二是以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和金融服务业为主。现代化的大制造业、金融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则对人才、产业基础以及政府的支持提出很高的要求,上海无疑是满足这一要求的*的投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