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募基金经理不一定比公募基金经理牛,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一,公募基金是受到政府主管部门的监管的向社会公众进行公开发售、向不特定的投资者会公开发行的基金。基本上我们大家现在在市场上能够买到的基金,90%都是公募基金,基本上所有的信息都是公开的。
因为公募基金是开放申购跟赎回的,除非是在封闭期,否则他的盘面的会随着不断的买进卖出会发生变化,所以说公募基金的操盘难度大,收益就会比较低了,一般来讲不会达到50%以上。大部分的公募基金,他的收益区间是多少呢?如果是股票型的话大概在20%到30%,而我们的债券类的就更低了,只有10%左右;还有一些分类的可能会高一些,能够达到30%以上,但也凤毛麟角。
二,所以说公募基金总体上来讲很少出现翻倍的现象,就算要收益翻倍也要等个几年。但他的信息高度透明,我们的风险也是高度分散的,因为他是相当于四权分立,包括个钱的托管人,就是我们前面说到的托管银行,和我们的资金的管理人、交易所以及政府的监管部门等。
三,现在私募基本起购的金额也非常高,一般要三百万起购,所以说这个才是真正的私募。
一般来讲一个私募基金,投资人数其实很少,可能就十个人二十个人,但这十个二十个人的总金额加起来是非常非常巨大的;而且我们私募基金有明确的规定是不能够公开宣传的,所以打电话给你说,让你投个十万二十万,收益能达到20%的私募,这一定是诈骗!!
很多非法的机构他会以私募为幌子骗取大家的钱财,大家一定要擦亮眼睛谨防上当。
另外私募基金按照出资方式也分为契约和公司型,我们国家一般都是契约为主,这个跟我们的公募基金也是差不多。
那具体按照投资标的(touzibiaodi),私募还分为阳光私募、房地产、私募股权投资PE和私募风险投资VC等。
1、首先要找到公司负责人。
2、其次说明公司来了一个私募基金经理。
3、最后等待负责人处理即可。
你好,私募基金整体关注度是比较高的,能够让我们取得比较高的投资收益啊。
私募基金(Private Fund)是私下或直接向特定群体募集的资金。与之对应的公募基金(Public Fund)是向社会大众公开募集的资金。人们平常所说的基金主要是共同基金,即证券投资基金。
从研究范式来划分,证券投资的分析方法主要有如下三种:基本分析、技术分析、演化分析,这三种分析方法基于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和逻辑结构,其主要研究对象,都只侧重于市场运作的某一特定方面或者范畴,都有其合理性和局限性,但对于全面认识和深入探索市场运行规律,又都是必不可少的。它们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前提假设、范式特征各不相同,在实际应用中它们既相互联系,又有重要区别。其中,基本分析属于一般经济学范式,技术分析属于数理或牛顿范式,演化分析属于生物学或达尔文范式。
广义的私募基金除指证券投资基金外,还包括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金融市场中常说的"私募基金"或"地下基金",往往是指相对于受中国政府主管部门监管的,向不特定投资人公开发行受益凭证的证券投资基金而言,是一种非公开宣传的,私下向特定投资人募集资金进行的一种集合投资。其方式基本有两种,一是基于签订委托投资合同的契约型集合投资基金,二是基于共同出资入股成立股份公司的公司型集合投资基金。
背景
私募股权基金起源于美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有不少富有的私人银行家通过律师、会计师的介绍和安排,将资金投资于风险较大的石油、钢铁、铁路等新兴产业,这类投资完全是由投资者个人决策,没有专门的机构进行组织,这就是私募股权基金的雏形。
现代私募股权投资(Private Equity,简称"PE")产业先后经历了4个重要时期的发展。1946~1981年的初PE时期,一些小型的私人资产投资以及小型企业对私募的接触使PE得到起步。1982~1993年的第一次经济萧条和繁荣的循环使PE发展到第二个时期,这一时期的特点是出现了一股大量以垃圾债券为资金杠杆的收购浪潮,并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几乎崩溃的杠杆收购产业环境下仍疯狂购买著名的美国食品烟草公司雷诺纳贝斯克(RJR Nabisco)中达到高潮。PE在第二次经济循环(1992~2002年)中得到洗涤并经历了其第三个时期的进化。这一时期的初期也就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逐渐浮现出一系列金融和经济现象,比如储蓄和贷款危机,内幕交易丑闻以及房地产业危机。这一时期出现了更多制度化的私募股权投资企业,并在1999~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时期达到了发展的高潮。2003~2007年成为PE发展的第四个重要时期,全球经济由之前的互联网泡沫逐步走弱,杠杆收购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从而使私募企业的制度化也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从2007年美国黑石集团(Blackstone Group)的IPO中我们可以得到充分的印证。
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经过50多年的发展,成为仅次于银行贷款和IPO的重要融资手段。国际私募股权投资基金规模庞大,投资领域广阔,资金来源广泛,参与机构多样。西方国家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占其GDP份额已达到4%~5%。迄今为止,全球已有数千家私募股权投资公司,黑石、KKR、凯雷、贝恩、阿波罗、德州太平洋、高盛、美林等机构是其中的佼佼者。
私募股权基金在中国的发展
与美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类似,我国对私募股权投资的探索和发展也是从风险投资开始的,风险投资在我国的尝试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1985年中共中央发布的《关于科学技术改革的决定》中提到了支持创业风险投资的问题,随后由国家科委和财政部等部门筹建了我国第一个风险投资机构--中国新技术创业投资公司(中创公司)。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量的海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开始进入我国,从此在中国这个新兴经济体中掀起了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浪。
第一次投资浪潮出现在1992年改革开放后。这一阶段的投资对象主要以国有企业为主,海外投资基金大多与中国各部委合作,如北方工业与嘉陵合作。但由于体制没有理顺,行政干预较为严重,投资机构很难找到好项目,而且当时很少有海外上市,又不能在国内全流通退出,私募股权投资后找不到出路,这导致投资基金第一次进入中国时以失败告终,这些基金大多在1997年之前撤出或解散。
1999年《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的出台,为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作出了制度上的安排,极大鼓舞了发展私募股权投资的热情,掀起了第二次短暂的投资风潮。国内相继成立了一大批由政府主导的风险投资机构,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深圳市政府设立的)深圳创新投资集团公司和中科院牵头成立的上海联创、中科招商。2000年年初出台的《关于建立我国风险投资机制的若干意见》,是我国第一个有关风险投资发展的战略性、纲领性文件,为风险投资机制建立了相关的原则。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筹备在深圳开设创业板,一系列政策措施极大推动了我国私募股权投资的发展。但当时由于还没有建立中小企业板,基金退出渠道仍不够畅通,一大批投资企业无法收回投资而倒闭。
前两次的私募股权投资热潮由于退出渠道的不顺畅而失败,但这种情况在2004年出现了转机。2004年,我国资本市场出现了有利于私募股权投资发展的制度创新--深圳中小企业板正式启动,这为私募股权投资在国内资本市场提供了IPO的退出方式。所以2004年以后出现了第三次投资浪潮,私募股权投资成功的案例开始出现。2004年6月,美国著名的新桥资本以12.53亿元人民币从深圳市政府手中收购深圳发展银行17.89%的控股股权,这也是国际并购基金在中国的第一起重大案例,同时也诞生了第一家有国际资本控股的中国商业银行。由此发端,很多相似的PE案例接踵而来,PE投资市场渐趋活跃,从发展规模和数量来看,本轮发展规模和数量都超过了以前任何时期。
进入新世纪后,一枝独秀的中国经济,日益吸引留学海外的中国学子回国创业发展。一个高科技项目,一个创业小团队,一笔不大的启动资金。这是绝大多数海归刚开始创业时的情形。不要说百度、搜狐这样的网络公司,就是UT斯达康这样的通讯公司,创业伊始,也不过是三两个人,七八杆枪。只是因为不断得到风险投资基金(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的一种表现形式)的融资,这些公司才最终从一大批同类中脱颖而出。
不同的私募基金经理根据资历、以往业绩表现、公司规模等年薪都是不一样的。
温馨提示:以上内容仅供参考。
应答时间:2021-11-08,最新业务变化请以平安银行官网公布为准。
“100万人产生一个”、“年薪百万、多金有才”……不久前,深圳一名QDII(合格境内机构投资者)基金经理在《非诚勿扰》征婚时,被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相比公募,私募的薪酬体系更为灵活,基金经理有可能拿到更丰厚的报酬,这就难怪连汇添富原总经理林利军这样的公募老总都“奔私”了。
沪上一名私募研究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私募的收入主要来自两方面:管理费和业绩提成。一般情况下,公司会拿走业绩的20%,而其中的1/5则属于投研团队。
以上海一家知名私募为例,该公司的产品组合规模约为20亿美元,若赚1个点便是2000万美元,公司拿20%就是400万美元,投研团队则将获得其中的80万美元,由于研究团队与投资团队的提成基本等比例,所以研究团队实际可拿到40万美元。
多位业内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即便同是研究员,最后拿到手的奖金也千差万别,同一家公司同一个岗位的收入可能差十倍。
薪酬揭秘
一家好的私募到底能有多赚钱,又有多大方?朱雀投资提交在股转系统的公开转让说明书道出了隐情。
公开转让说明书显示,今年上半年朱雀投资主营业务收入包括基金管理费、投资顾问费、浮动业绩报酬、认购费等。浮动业绩报酬即通常所说的提成,通常为单位净值超过面值或约定业绩基准部分的20%。
上半年,朱雀录得总营业收入约4.53亿元,其中浮动业绩报酬部分占比最高约为4.18亿元,净利润2.73亿元。其中,仅“支出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一项就达到9503万元左右,占到上半年净利润的34.8%,按朱雀投资上半年总人数66人计算,人均半年收入就达到了约144万元。
不过,无论是私募还是公募,基金经理的收入都远远高于后台员工。同样,即便都是做研究员,收入情况也是两极分化。
“私募高的很高,低的很低,我知道基本工资是1万块的人很多。最后奖金是看你荐股的好坏与赚钱的程度。这种体制也是大多数私募采用的,导致牛市赚很多钱,熊市比较难熬。”上海一家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说。
北京一家私募的投资总监温权(化名)也告诉本报记者,投研薪酬采用的是市场化的计算准则,人与人不一样,差距甚至达到十倍。以研究员的年终奖来说,论能力和贡献从10万到近百万都有。“工作两年内的话,一般是20万~30万一年的总薪资。研究员也没那么好做,百里挑一。”他说。
“一个点拿40万美元,年终奖一般就是这个。当然也还要加上平时的base(基本工资)。”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告诉记者,平时一般月薪就是发定薪,年末根据考核业绩来发奖金,而重阳投资则是相对另类。
“重阳的模式就是基本工资很高,应届生做研究员的月薪就是2.8万~3万元,资深的就更高了,指数级别地上升。所以就不是直接和业绩挂钩,主要是看今年你的表现怎么样,然后决定给你N月的base。”上述上海的私募研究员说。
“一部分私募相对比较现实,就是承包制,挣钱的时候就海挣,不挣的时候就没了。挣了钱就拍屁股走人,因为后面如果是熊市的话就白干了。”温权表示。
“至于公募,一个普通研究员进来也就是2万元,毕业只有1年的话,2万元都拿不到的。在卖方做了两三年后在买方做1年,研究员大概是2.5万的水平。在上海,一般的基金经理是3万~4万的月薪。不包括年终奖。”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向本报记者透露。
晋升考核
百万年终奖显然不是那么容易拿到的,比拼在还没毕业时就已经开始。
深圳一家规模超百亿的私募内部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去年公司新招投研团队10人,收到简历约2000份,参与首轮面试的人数达到100人。
基金经理这一层面的考核就更为复杂严格。
以上述深圳大型阳光私募为例,基金经理的考核主要有两项:投资研究及对组合收益的贡献——是否大比例超过指数基准。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私募的投研进阶为“研究员-基金经理助理-基金经理-高级基金经理-投资委员会委员”,一路下来大约需要8~10年,从研究员到基金经理要3~5年,而公募则相对体系化,几年的基金经理助理之后再往上就是基金经理。
研究员晋升基金经理助理前,有四关要过:做研究写分析报告,去调研写调研报告,还要写一些行业的深度分析及上市公司的深度分析。成为基金经理助理后,除了继续做研究,还要过模拟组合及荐股这两关,才能成为一名真正的基金经理。
“一个非常严格的考评标准,全部量化后打分,每个季度考评一次,连续两年表现优秀,考评都不错,就可以上来了。”一位接近该私募的投资人士介绍称。
同时,一些私募投资人士也表示,创业后通常找的团队成员是此前与自己有过合作的同事或熟悉的业内人士。“我现在这两个研究员都是我自己带过的,用着也放心。”温权表示。
不过,在一个固定体系下成长起来的投资经理,对其他体系会有较长的适应过程。“一些研究员要看3年以上的,你用1年的业绩来考核人家也未必合理。”业内人士指出,重阳投资不同于其他私募薪酬制度的一个原因,或许是因为他们对研究员的考核时间周期较长,这种模式也适合长期考核。
“不同的培养体系也有一定的不兼容性。如果体系比较独特,在其体系下成长起来的研究员必须在这个体系下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单打独斗的话可能就没有办法做太好。”上述上海私募研究员亦表示。
搭建团队
招了两名研究员后,温权发行了他“奔私”后的第一只产品。
“仓位没敢太高,刚刚开始建好安全垫。”温权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投研团队以其为核心,两名研究员都是此前在公募任职研究总监时的下属。
上半年来,像温权这样“奔私”一度成为基金业潮流,但下半年碰到断崖式下跌行情,公募“奔私”潮趋缓。
东方财富choice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共有178名基金经理离职,涉及69家基金公司,其中6月份离职的基金经理达51人。7月份至今,离职基金经理数减少为79人。
“团队很重要,要找到合适的团队。我并不想迅速做私募,做得越快可能也死得越快,结局可能不是很好。这是当时没有去私募的一个考虑。”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方面,鉴于市场周期波动性的不可避免,私募盈利会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另一方面,管理费受产品设立的节奏、数量和规模影响,与现有产品赎回、清算退出、业绩表现等也相关。而管理规模、业绩表现还受到诸如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证券市场监管政策、市场情绪等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
同时,是不是要“奔私”创业,基金经理们的思量不同。一旦创业,意味着无法像此前那样一心专注于投研,租办公场地、联系发行渠道等都要落到自己身上,搭建团队更是核心。
鉴于不同基金经理有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做初始团队搭建时,基金经理通常围绕核心竞争力来进行,若着眼于未来的建设显得异常重要。
“投资是一辈子的事,今年可能赚了几千万、一个亿,你并不能保证明年不会吐出去。”上述新成立公募的投资总监表示。
一位此前在公募搭建过团队的私募老总也表示,做公募时着急出成绩,会挖熟手;但创立私募后,考虑的是长期的事业,也不急于第一年就做出好成绩。
提取失败财务正在清算,解决方法步骤件事就是冷静下来,保持心...
本文目录一览:1、邮政银行2、东吴基金管理有限公司3、邮政...
本文目录一览:1、联发科前十大股东2、中国经济改革研究基金会...
申万菱信新动力5.23净值1、申万菱信新动力股票型证券投...
本文目录一览:1、2000年至2020年黄金价格表2、3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