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上市股票亏了,小米市值一夜蒸发4000亿,有哪些原因?

2023-03-28 18:15:09 基金 xialuotejs

小米股票为什么上市第一天就跌

小米认购一手中签率为100%

也就是

认购的都买到了!

那这里面就包含了大量的新股民(米粉)

这部分人其实都是不懂股票的,而大机构投资方肯定知道小米公司的价值

收购肯定要低价收购,所以第一天破发

把那些新股民手里的筹码吓出来

然后低价买入

最后迅速拉升,你想在买回来也没机会了,只能买更贵的

------------------------------------------------------------

如果有人觉得小米第一天破发是因为公司不行

呵呵

你还是别炒股了

小米上市的当天股市大盘下跌跟小米上市没有直接关系;小米上市的当天小米的股价没有下跌、股价也不会下跌,你不要编故事、讲故事、危言耸听!有扰乱股市之嫌!

究其原因还是人为控制的!

小米市值一夜蒸发4000亿,有哪些原因?

就在昨日,1月27日消息,小米集团港股盘大跌超5%报16.5港元/股,总市值4100港元,刷新了一年来最低纪录,同时再次跌破发行价。

这一次真是出乎意料,华为遭到美国打压的事大家也都知道,那段时间,小米风光过,其股价去年年初创造35.9港元/股新高后,这还没到一年的时间,股价跌幅竟然超过54%,市值蒸发超过4850亿港元(约人民币3952亿元)。

小米市值为何出现暴跌的情况?还是有迹可循的。

我们先看小米的手机业务,其实其市值暴跌和手机业务有直接的关系,我们都知道,其手机上市的时候,主打口号就是性价比,促使国内各大厂商开始新品研发,小米之路越来越难,于是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产品逐渐缺乏创新力、还有信息泄露问题,还有供货不稳定,导致客户流失的情况。

其次就是因为小米的多元化业务,小米这几年多元化业务不断发展,但问题也随之而来,企业经营严重分散,特别是在线下表现得特别明显,为了保证手机和硬件的销量,小米不断开设线下店,虽然有了一些正面效应,但增加了运营成本,也降低了运营效率,还加大了管理难度,这样小米的整个生态链必然受到一定的影响。

还有研发问题,小米一直在手机和互联网行业追求不被复制,但小米一直在核心技术层面存在竞争缺陷。而智能手机依然是小米核心业务,5G逐渐到来,智能手机必将迎来大更新,小米目前在研发上存在严重不足,也缺少相应的部门。

和香港当地环境也有关,香港资本市场对互联网了解的并不多,从整体看,香港资本市场还是以传统企业为主,小米的各种玩法不被看好也不足为奇。

其实不仅小米的情况不容乐观,2022年资本市场整体充满了坎坷,新年伊始,A股市场接连陷入困境,盘面上,三大指数跌幅都超过了2%,大部分都在”亏钱“。

基金、股票、A股等都跌上了热搜,众多投资者纷纷吐槽,”巴菲特来了都得亏着走“、”底裤都输没了“、”能不能过年了“。

全球资本市场的”一夜惊魂“,让很多人彻夜难眠,大多数都未能避免大反弹,多家机构认为最直接的原因就是俄罗斯、乌克兰的局势,俄方表示,乌克兰军队在顿巴斯地区大规模集结,准备发动袭击,受此影响,美东时间周一当天的黄金和原油价格明显波动,A股市场中的黄金板块成了当天少数翻红的板块,而在全球资本流动加快的背景下,A股和美股存在着一定的共同弱化的风险。

华夏基金认为,从全球范围看,投资者开始遵循避险原则,地区危机正在影响农产品、工业金属、股票等资产价格,对A股市场风险造成负面冲击。

有专家认为,春节还有几天要到了,情绪因素还会影响市场表现,但未来随着各种政策、指标等稳定下来,市场也有望修复,会迎来一段时间的稳增长,各位投资者怎么看?

小米股票为什么跌得这么厉害

一、因为小米上市后的首份业绩答卷,尽管乍看上去十分优秀,但细究之余,底子成色难以服众。之所以这么说,不仅因为小米财报摘除各项调整之后,真实的经营业绩差强人意,更重要的是,无论是在主要收入来源智能手机市场,还是以业务快速增长来支撑想象力空间的IoT业务,都无法为高估值提供直接而强有力的支持。

二、无论是从财报、从股价还是公司披露的业绩上,我们能够感受到,小米正处于“柳暗花未明”的关键时刻:手机业务需要通过高端市场和海外市场贡献更多利润;IoT业务需要在还未兴起的智能家居市场,不断尝试并提供全新和具有说服力的方案;互联网服务业务,需要找到准确的切入点和清晰的方向,靠P2P推荐绝非长久之计。

小米上市后首份财报公布后,市场从一开始的惊喜迅速转为冷静,从上市到现在,公司股价在财报公布后大幅冲高回落,持续走低。

【拓展资料】

股价涨跌的原理就是:一般情况下,影响股票价格变动的最主要因素是股票的供求关系。在股票市场上,当股票供不应求时,其股票价格就可能上涨到价值以上;而当股票供过于求时,其股票价格就会下降到价值以下。同时,价格的变化会反过来调整和改变市场的供求关系,使得价格不断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

一个股票的上涨,是需要资金来进行推动的,当很多资金都去买一只股票,就会造成股票供不应求,跟商品一样,一旦商品供不应求,价格就会有所上涨,股票也是这样,很多人买就会推动股价的上涨,买的力度越大,股价上涨的也就越厉害,股票涨停就是由于买盘力量过于强大所导致的。

一个股票的下跌,也是由资金推动的,当购买这只股票的机构和散户觉得买这只股票已经赚了不少,想要落袋为安,就会卖出股票,而卖出股票多了就会造成股票供大于求,买的人少卖的人多,股价就会下跌,以达到买家的心理价位最终实现成交。股票跌停的原因就是卖盘太多而买盘太少的缘故。

影响股价涨跌的最根本的因素就是资金,大量资金主动性买入会造成股价上涨,大量股票主动性卖出会造成股价下跌,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常说,放量上涨和缩量下跌是正常情况,因为上涨的时候大家都在买,成交量势必会放大,而下跌的时候很少人买,成交量势必会萎缩。

小米为什么亏损那么大

5月2日,小米提交招股书,正式申请在香港上市,中信里昂证券、高盛、摩根士丹利担任联席保荐人。

根据招股书草拟本数据,小米2017年收入1146亿元,经营利润122.16亿元;2016年收入684亿元,经营利润为37.85亿元;2015年收入668亿元,经营利润为13.73亿元。

但有一项数据值得注意,招股书显示,截至2017年12月31日,由于就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产生大额公允价值亏损,小米集团有净负债人民币1272亿元及累积亏损人民币1290亿元,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呢?

原来,这其中牵涉到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的概念,也就是说小米招股书中的累计亏损,包括了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而优先股是相对于普通股而言的,主要指在利润分红及剩余财产分配的权利方面,优先于普通股。

据了解,优先股对应的公允价值在公司的高速发展过程中,会产生了大量价值的增值,因为股东没有退出,这部分对股东而言是账面“浮盈”的价值增长部分,在IPO之前就被计为公司对股东的负债,IPO之后优先股转为普通股,这部分亏损就消失不再计入报表。

对此,见智研究所的数据分析师就对全天候科技解释称,“很多公司在上市前都会发行可转化优先股进行境外融资。这些可转换优先股可以在公司上市完成后按照约定的比例转换为普通股,其约定价格往往大幅低于上市后的每股发行价。”

值得注意的是,在会计计量上,国际财务报告准则要求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这也是很多公司账面出现由可转换优先股造成巨额亏损的原因。

如果对此你还不理解,我们可以举一个简单的例子:

假如一开始公司制定的上市转股价是10港元,后来因为公司股价涨到了20港元,报表上就会计提每股10港元的亏损,不过实际这一部分亏损对于公司经营是没有影响的。

而实际上,这种亏损一般只会出现在以国际会计准则(IFRS)汇报的公司, 美国会计准则(US GAAP)对可转换优先股处理跟IFRS不同,小米的招股书中的财务报表,采用的恰恰就是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

总而言之,小米上市后可转换优先股将全部转换为普通股,这一“亏损”不会再出现在当期的利润表上,不过资产负债表上权益部分的累计亏损将会保留,影响后续分红的能力。

再回到小米的招股书上,我们可以看到,截止到2017年12月份期间,小米的累计累计亏损约为1290亿,但如果扣除优先股公允价值和股权激励,以股份为基础的薪酬,投资公允价值的增益,及收购导致的无形资产摊销,小米于2016年及2017年经调整非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利润分别为人民币18.969亿人民币及人民币53.6亿元人民币。

实际上,小米这种可转换优先股的设置,被很多的上市公司所采用,也被业内人士解读是一种股权保护方法,即先是以公允价值当作负债的形式,一旦遇到有人恶意收购,马上可以转化为股权。

在此之前美图赴港交所上市的时候也曾遭遇类似的质疑,当时美图招股书上显示其截止2016年6月30日累计亏损为63.6亿元,但是这其中同样牵涉到了优先股公允减值变亏损的概念。

此前根据媒体的报道,保荐机构给小米IPO定价基本确定在1000亿美元以上,争1200亿美元,基石投资者定价在800亿美元以上。

而据专业人士表示,通常公司上市之前估值涨的越多,公允价值带来的亏损就会越大,根据保荐而优先股公允价值亏损并非真的亏损,是把投资人的增值算进去了。所以,和通常意义实际的亏损不同,这类 “亏损”越大,说明公司的发展越好,价值提升越大。全天候科技

为什么小米亏损这么多

为什么财报看起来亏损?

小米的盈利增长也颇具戏剧性,2015 年是小米业务发展较好的一年,但当年小米并未实现盈利,而是亏损约 3.03 亿元。

到了被称作小米“问题之年”的2016年,反而实现了净利润 18.9 亿元。到了 2017 年,小米的净利润达到 53.6 亿元,综合利润率 4.7%,毛利率为 13.2%。

从 2013 年的 1.31% 到 2017 年的 13.2%,小米的毛利率几乎翻了 13 倍。但为什么还会出现巨额亏损呢?小米财报看起来亏损主要原因是——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公允价值亏损。

1、优先股导致亏损的原因:

由于小米在香港上市,采用的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不同于美国会计准则。国际财务报告准则是将普通股价值与转换价之间的差额计为亏损。

小米的优先股以公允价值计入负债,且优先股的公允价值变动计入当期损益。当小米估值提高,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越大,会计上的负债越来越大,资不抵债,自然导致累计亏损1290亿。不过这种“亏损额”越大,说明公司被大家认可的价值越高。

2、亏损额并不影响上市经营:

招股书显示,截至2015年、2016年及2017年,小米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公允价值变动分别为88亿元、25亿元及541亿元。

在IPO成功后,优先股转换为普通股,优先股的账面价值转换为股本金和股本溢价,账面亏损额“消失”,所以这个并不影响企业上市经营。

2015年,小米找投资人借了1个亿,资产负债表上体现的是 1个亿的现金资产,和价值1个亿的优先股负债。

2017年时,1个亿的现金资产还是1个亿,但由于小米估值提升,1个亿的优先股负债就变成3个亿了。此时就多产生了2亿负债,体现到损益表上就是2亿亏损。

但是,如果2018年投资人把优先股转成普通股,3个亿的负债,就都变成3个亿的所有者权益,变成净资产了,此时就会盈利。

所以,如果不计算可转换可赎回优先股的话,其实小米是盈利53.6亿,看起来的亏损只是一次性并表造成的,可参考港股上市的美图。

小米股价再创新低,市值蒸发50多个科技园,雷军为什么还回购?

8月2日,小米股价再创下历史新低。当日收盘, 报收8.80港元/股,刷新了此前保持的8.91港元/股历史记录,市值缩水至2108亿港元的新低,约合人民币1870亿。

如今的小米,股价下跌已经不是新鲜事。“上市首日破发”、“股价跌破9港元大关”、“市值蒸发3000亿”等新闻不断传来,一次又一次地刺激人们神经。伴随而至的是,媒体也在这一年对小米各项问题——手机销量、lot业务拓展、互联网模式、生态链等贯穿小米始终的问题进行了连续不断地拷问。

有媒体评价说:“小米上市只有1年,雷军却仿佛经历了一世的苦难”。从短短9年时间从无到有、上榜《财富》世界500强的角度,小米无疑是成功的。但聚焦眼下,小米又还有很多棘手问题亟待解决。尤其是当前智能手机市场进入“挤压式增长”、“未来市场上可能只有两三个手机品牌”的时代,人们不禁思考,雷军还能带领小米安然走过下一个9年吗?

上市一周年市值蒸发了50多个小米科技园7月9日,恰逢小米上市一周年之际,雷军实现了自己的“买房梦。”这天,媒体曝光出小米科技园已然落成,雷军和他的小米团队终于有了自己的大楼。雷军本人也难掩兴奋,于次日早上9点多钟在社交媒体上兴冲冲的晒出小米新大楼的图片,并配文:“小米科技园,8层楼,34万平方米,52亿造价”,“北漂奋斗9年,终于买房了!”与雷军兴冲冲地喜提新房对比,部分网友却并不买账,评论区里有人发出质问:“股票市值跌了多少套房?多少个50亿?”也有人嘲讽说:“股票腰斩了,你买房了。”

网友的评论可谓直击心灵,对曾喊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上一倍的”雷军来说,股价下跌一直是横亘在他和小米头上挥之不去的梦魇。上市首日,小米集团下跌1.18%,收报16.8港元,跌破发行价17港元/股。

“出师不利”很快影响了小米接下来的节奏。2018年7月18日,在冲到了22.2港元/股的历史最高位后,小米股价紧接便在“一路下行”的趋势中不肯回头,最终在2019年1月9日,小米公司迎来上市以来的首个限售股解禁日。当日股价下跌6.85%,总市值2594亿港元,再创上市以来新低。不得已,小米只好拿出回购股份的“大杀器”。从2019年1月17日到1月22日,六天时间内,小米三次合计回购了约1997万股股票,总斥资近2亿港元。回购后,小米股价从跌破10港元大关缓慢爬升,一度拉高到12.5港元/股的高位。上述回购只是暂时性地稳住了股价,随着5月份结束,小米的股价危机又一次卷土重来。5月31日收盘,小米报收9.58港元/股,再创新低。

雷军只好拿出同样的办法。6月3日再一次掀起回购潮,每次至少5000万港元。截至7月8日,小米一共进行了21次股票回购,花费11.75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0.37亿元),回购了1.23亿股股票。值得一提的是,小米2018年净利润只有85.5亿元,也就是说,小米光这轮回购就用掉了全年净利润的12%。然而高投入并不意味着高收益,这次的回购并没有如上次那般奏效。7月9日收盘,小米股价再度跌落1.14%,报收9.50港元/股,比5月31日还低了0.08港元,较17港元的发行价更是下滑44.12 %。有网友调侃说:“雷军承诺要让提前买入小米股票的投资者赚一倍,如今距离这一目标还有四倍。”

如果按照22.2港元/股的最高点计算,小米当时市值为5291.70亿港元,约合人民币4663.5亿元。而目前,小米的市值只有2108亿港元,约合人民币1870亿元,相比当时最高点下跌了60.16%,市值蒸发了2793.5亿元,约合52个小米科技园的造价。